媒体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

媒体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

一、媒介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论文文献综述)

沈克印,曾玉兰,董芹芹,牟粼琳,吕万刚[1](2021)在《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文中指出数字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阐释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以vSport体育价值链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直播CBA赛事为例,分析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针对我国存在数字政策供给体系薄弱、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受限、体育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等现实困境,提出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战略、以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培养体育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加快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实践路径。

田宇[2](2020)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媒产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媒介产品的内容策划、生产、传播环节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理念、传播环境、经营模式和受众消费习惯上,都留下了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时代烙印。电视产业作为传媒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产品生产、传播方式、经营模式上具有自身独特的媒介属性。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媒介产品的生存环节和生产技术,也改变了受众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电视产品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产品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巨大影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丰富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降低了受众参与产品生产的技术门槛,在改变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身份与地位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要求。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产品在传播渠道上具有的传播优势消失,原有的生产、传播、经营理念也与当今的传媒市场出现了巨大脱节,全民生产时代的到来,也使电视产品在生产规模上逐渐处于劣势地位。本文聚焦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针对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的生产理念、传播渠道、盈利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论,对电视机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电视产品生产方式、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在第一章中对电视产品、电视产品生产、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产品生产等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电视产品主要是电视机构生产的、以电视节目为主要形式、以电视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媒介产品,是电视机构最基本的经营产品,在电视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电视产品的主要形式包括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晚会、电视艺术片和电视纪实节目。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是电视节目经营活动性的工作。从经营角度来看,电视节目在制作阶段,节目的经营主要表现在合理利用资源组织生产、协调各部门或各环节的关系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方面。电视产品生产的流程和生产所需要的技术,需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进行有效支配,确保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电视产品具有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及商业性三重属性,因此在生产时需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又不失主流媒体应有的使命与担当。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技术普及后的产物,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技术融合,二是内容融合,三是产业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产业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然结果。技术融合打通了各传播媒介之间的物理壁垒,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可能。技术融合之后,内容产品在各种媒介之间的传播变得更加顺畅,致使受众对内容产品的审美要求脱离了传播渠道的限制,对内容产品的需求标准走向统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电视观众由受众向传媒用户转变,传统的内容观赏变成了产品消费,用户用各种方式参与到内容产品的消费中去,自下而上推动媒介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章从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电视产品生产理念、电视产品市场环境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生产的影响。第三章从受众对电视产品的审美需求的转变及电视产品的盈利模式两个方面,集中讨论了电视产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诸多限制于不足之处。在第四章中,针对电视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受到的影响与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理念应深入到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理念、市场环境、经营模式的方方面面,促使电视产品真正的从技术、内容及产业三方面走向融合,才是未来电视产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继续扞卫主流传播地位的关键所在。论文的最后,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媒介融合思维对电视产品生产的重要意义,以期能够引起电视产品生产者重视,为其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王雪野[3](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韩松[4](2018)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增进市场效益与社会福利的同步提升,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基于前瞻研判的价值取向,本文以产业融合作为探知主线、以人口老龄化作为切入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系统剖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态势及策略,希冀实现体育产业融合的应用研究创新。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把健全体育服务市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相结合、把增强养老产品供给与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的路径相衔接。2.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创造“体育+养老”新经济现象的产业创新行为;其主体是参与融合的企业,客体是融合型知识、技术与产品,特征是产业边界模糊化,本质是基于两大产业链重整形成的老年用户服务导向式创新,价值是实现产品增值环节的一体化,效应是企业合作竞争、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消费升级,机制是产业链协同管理、创新持续性跟进、福利民营化供给。3.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经历能力集成与应用集成两个阶段,路径是相向融合,基础是服务产品特性、利益联结机制、康养创新理念;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形成引导和扩散、渗透和提升的联动关系;融合的先决条件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健康中国的时代号召、品质养老的时代趋势,支撑条件是西方体育产业经验的启示、老年消费结构的改善、市场投融资环境的优化,约束条件是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稳定的人才梯队、成熟的商业模式。4.灰色关联分析和建立VAR模型发现两大产业融合度低至0.540791,供需掣肘表明该新经济现象的孕化成型仍陷困局;现阶段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是全民健身常态化、养老服务市场化、老年消费品质化、乐龄生活丰富化,动力来自国家政策导向与范,目标是在深度融合基础上营造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新格局,类型是演进式融合与离散、稳态式融合与离散、稳态式独立,模式是需求引领、服务重组、资源互享、市场共拓、功能延伸、技术渗透。5.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是培育专业的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构建完备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推进全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政府需营造利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创建开放的产业融合平台、引导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企业应加强行动理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的创新。

王琼梅[5](2018)在《YC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媒体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和户外新媒体方兴未艾,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促进了媒介领域的大裂变和大整合。在这互联网的浪潮之下,传统报业发展压力剧增,纷纷探索通过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以谋求成功转型。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尽快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选择Y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大量文献的总结、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YC公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分析YC公司传媒、文化、旅游、地产、金融五大板块产业多元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SWOT分析,为其量体裁衣,选择了一套适合其目前境况的扭转型发展战略。在战略的制定中,笔者不仅对总体战略定位、原则、计划等进行了描述,还制定了各板块业务的发展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得出了YC公司如果能优化产业结构、科学配置资源、全力推进传统媒介产业集群企业向精细化耕耘的现代化传媒公司转型,必能扭转颓势,大有作为。

肖志涛[6](2016)在《基于融合视角的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广播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势与劣势均被放大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具体经营实践上,我国广播界对于未来发展战略的系统性认识和研究都显不足。本研究立足于媒介融合视角下中国广播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入媒介生态学、战略管理学和媒介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模型,全面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广播在当前媒介竞争中的比较优势、竞争潜力,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广播当前的结构性战略竞争地位。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广播界普遍通行的MFD战略范式,提出了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的流程和步骤,提出了新的重点集中、差异化和品牌建设等广播基本竞争战略,对旧战略中可以改进、拓展的方面,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应于未来中国广播战略发展的P-R-C高级融合战略模式,提出了以平台发展为根本,以“RAUDIO”产品为串联,注重“COPYRIHGT”版权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发展新路径。本研究首次提出了适应于融合背景的中国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为中国广播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评估难题提出了一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外部框架设计、内部框架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等环节的阐释,表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路演,对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阎怀兰[7](2016)在《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渐深入,其中包括媒介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形象是文学的核心要素,文学形象是人类生活图景的转换,文学形象建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是希望从文学形象的角度来窥探媒介对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影响,从媒介的角度来探究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影响。分析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首先要考量的是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文学与媒介发生联系的那天起,人们包括媒介从业者及其建立的媒介组织就千方百计地寻求媒介的更新来推进文学的变化。符号性的艺术媒介和物质材料性的传播媒介一直是文学的组成因素,媒介因素是文学的形式性物质性因素,媒介因素的变化引发了文学的变化,包括文学形象的变化。文学及其要素在媒介施压下发生变形,而文学也借媒介之力顺势而变。媒介与文学形象的关系,最终要探究的是人类的生活现状和可能。媒介是工具是人的延伸,或者可以说媒介是人身体的工具性的延伸,是人的生存所凭借的物质性物态化的现实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学活动,必须借助媒介进行。文学形象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幻象,是相对于人类现实生存的世界所存在的虚幻世界,是人的精神意义性的延伸。人类在寻求自我发展时,身体和精神的延伸是同步进行的,这必然要求媒介和文学、文学形象的同步发展,由此,媒介与文学形象既是人类生活的身体现状和精神现状,媒介与文学形象的关系趋势也是人类的生活可能性。“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之意义最终在此。引论部分首先是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厘清媒介和文学形象的涵义。接着从国内外媒介研究和文学形象研究的现状,来阐释对“文学形象的媒介”做研究,或者说从媒介的角度研究文学形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厘清“文学形象的媒介”的具体所指,从低到高、由内向外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语言符号媒介、物质材料媒介、传播者媒介、艺术品媒介和物质商品媒介。第一章是分析文学形象与单一性语言媒介的关系。将文学作品划分为语言符号媒介(或称为语言符号、艺术媒介)、物质传播媒介(或称为物质材料、传播媒介)、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四个层次。语言是文学及其形象的符号媒介、艺术媒介。语言是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化,文学语言构成片段化的语象,语象的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在语象中扩展延伸形成文学形象体系。语言作为文学形象的媒介,决定了文学形象的本质特征是内视性、想象性、间接性的幻象。接着把文学的语言媒介分为口头言语媒介和书面文字媒介,着重分析语言媒介以及承载口语和文字符号的传播媒介,怎样影响了文学和文学形象的具体形态。第二章分析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首先分析文学形象与语言、图像等多重媒介的关系,语言符号是文学形象的本质性艺术媒介,图像是文学形象的辅助性艺术媒介。文学形象作为人们心理意识中的幻象,其形态可以通过其他媒介进行扩展:图像媒介可以将文学形象的语象形态扩展为图像形象,运动的图像媒介将文学形象进而扩展为影像形象,由此,从语言符号到图像符号媒介构建的文学形象,就呈现为从语象到图像、影像的转变,是形象从内心可感转向了感官可视。文学形象的生成是一个从创作者、传播者到接受者的动态有机过程。文学的媒介化的实质是文学形象的媒介化,是文学形象在新传播媒介的繁殖,是文学形象通过图像等符号的形态扩展。文学形象的增殖以文化产品的利益追逐为目标在媒介融合中跑马圈地。第三章是探究媒介对文学形象的作用机制。现实中媒介和媒介生活的变化是文学生产、文学形象生产的直接动力。媒介的变化来自于媒介技术的驱动,技术的进化影响了文学及其形象的形态。传播者媒介作为文学形象的第三层媒介,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秉持受众意识和营销思维,策划操作文学形象的生产。市场机制中,传播者的媒介组织遵循着资本增殖的逻辑,不仅操纵着文学生产,还不断地将文学媒介化,以文学形象为核心开发文学形象在广播、电影、电视、表演等文化产品中的市场价值,还以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延伸出的可视性艺术形象为形象原型生产出物质商品,进而使文学形象媒介化。总而言之,文学形象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图画,被语言、图像等符号化为人类的心理图画,最终又商品化为人类的现实生活物品,文学形象显示了作为审美幻象的生产力。

高莹[8](2015)在《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旁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业已成为衡量和推动一个地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传媒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方兴未艾,在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明确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发生发展的规律,对确立文化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制定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促进传媒产业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北京CBD坐落于我国文化的中心和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等相关行业在内的传媒产业为主导,正向大型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的趋势快速发展,在全国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中具有引领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以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传媒产业集聚程度、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和文化传媒产业旁侧效应三方面发掘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区位熵方法对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的集聚性进行定量测度,并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度的横向、纵向变化规律;使用灰色关联度测算方法,建立了影响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发展的七个一级指标体系和十九个二级指标,发掘产业规模、集聚区规模、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关联产业、区域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对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力大小,并详细阐明其中原因。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拉动经济、促进就业、文化服务、产学研互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转型等方面,分析了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区对整个朝阳区乃至北京市有着怎样的区域带动效应和旁侧效应。最后,本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区对全国的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发展的示范效应,概括为处理好五种关系,即政府与市场、集聚区与高校、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传媒产业与关联产业、集聚区与所在区域。

艾岚[9](2014)在《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提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十八大报告中则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可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传媒市场呈现出内变外进的鲜明格局,广播电视传媒的竞争也已从区域性扩张到全国甚至国际性的竞争,由同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扩展到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中国的广播电视市场正在发生一种剧烈的演化和进行重新的整合。从历史和产业角度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长期事业性质管理下的广播电视产业结构、行为和业绩模式至今仍有很深影响。因此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媒体成分过于单一,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资源剥离操作有难度,投融资体制存在障碍,行业准入门槛过高,产业实力及规模不足,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行政区划、各地广电集团“诸侯割据”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要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就必须继续进行更广范围和更大力度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产业化历程,明确广播电视的商品属性和广电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广播电视产业的结构指标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判断产业结构的类型特征,分析当前广播电视产业中的市场行为、非价格竞争行为及其经济依据,有针对性地剖析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其深层次的原因,描述产业绩效状况并严格解构中国广电产业中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实际的相关关系,发掘适合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诉求点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进行全面解析和研究。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选题意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其次对国内外关于广播电视产业和对SCP范式实证运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概叙及述评。最后是对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SCP理论范式的发展与广播电视产业研究。首先梳理了SCP经典理论范式的提出、遭到的质疑及完善和发展的脉络,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及新制度学派关于SCP范式的理论主张进行了介绍。其次是从对广播电视、产业、产品、广播电视产品及广播电视产业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厘清入手,对广播电视产品的双重属性和广播电视产业的一般性及本质性特征进行了论析。再次是对SCP范式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的可行性进行论析,奠定了对本论文研究工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章是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及其管理体制演进。首先基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及其管理体制的历史分期来考察其发展和变革的历程,从1940年至今,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及管理体制的演进状况分为改革的前期、改革的开启、破土成长期、集团化改革及体制分离期和转企改制攻坚期五个时期,对每个时期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和发展取得的进步、面临的困惑及管理体制的状况进行了述评。其次是从收入状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产业发展的层级及地域差距、管理体制、资本运作及资源整合情况、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状态、内容生产质量及国际化传播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及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梳理。再次是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总结和概述,分别考察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管理体制的内涵、外延、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障碍。第四章是广播电视产业的SCP分析。首先分别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壁垒三个因素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S)进行描述,本节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其次是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C)分析,分为广播电视产业的价格行为和非价格竞争行为。再次是对广播电视产业总体绩效(P)的分析,对应广播电视产业的双重属性,构建了以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共同构成的总体绩效评价体系。第五章是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解析。本章共分为三节,分别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结构、市场行为及行业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并对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首先是对广播电视产业结构的欠合理和产权不清晰的描述,从广播电视传媒市场主体地位的缺失、产权归属不明确、市场集中度低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致因分析。其次是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失范和价值增值机制缺乏两个层面进行的描述,具体又考察了广播电视产品供求匹配度偏低及收入结构单一等问题的表现极其深层原因,再次是分析了广播电视产业法制建设滞后及与新媒体的融合存在障碍等方面的表现,对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第六章是广播电视产业创新与变革的路径选择。首先是从重塑广播电视传媒的市场主体地位方面提出了优化市场结构的对策,具体细分为创新产权制度、重塑广播电视传媒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推动广播电视传媒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其次是对规范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方面提出的对策建议,分别为鼓励广播电视媒体的差异化创新及扩展广电市场的并购及融资渠道。再次从提升广播电视产业绩效的规制改革及政策调整入手,从加强市场行为的政府监管及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制播分离的改革和完善及探索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制胜之道等几个方面构建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变革和创新路径。

陈玥[10](2014)在《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历史进路与范式建构 ——基于学科史的视角》文中指出就某学科的发展历史进行撰写,自公元前四世纪起就已出现。十八世纪后,学科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学科史的研究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对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进程都有着十分巨大地促进作用。与众多传统学科相比,传媒经济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其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亦只经历了近六十年的时间,国内仅有二十年左右。因此,传媒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在系统地梳理国内外传媒经济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学科史视野下,运用文献计量研究、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本论文以时间作为研究线索,从“内史”与“外史”这两个维度同时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对史实的了解和文献分析基础上,描绘出西方传媒经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起始、发展的过程。在对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后发现:在其早期研究阶段,经济学家是最先介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而这段时期的研究呈现出独立、分散的研究格局。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全球传媒经济大繁荣的现实背景下,西方传媒经济学发展迈入了成熟与范式建构阶段。此时的研究拥有了一批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的学者是其主要研究力量。核心研究者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科学共同体已经形成。经济学研究范式是西方传媒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范式。这些都标志着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已经进入了“常规科学”阶段。基于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本文将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初始研究时期、“前科学”时期、迅速成长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初始时期,由于中国民营报业的兴起以及新闻学的发展,新闻传播学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了传媒经济相关议题,但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体制变迁,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传媒经营活动的终结一样,相关议题两次提出、两次被终止,实质性的研究尚未展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在传媒业界对“经营”的呼唤下,传媒经济相关领域研究才再次引发学术关注,传媒经营问题,广告问题在以业界为主的研究者中被提及。1993年至2000年,本文将这段时期划定为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这时的传媒经济学相关研究是在国家政策与业界发展的推动下展开的,学界和业界同时构成了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知识生产。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研究者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绝对主力。这段时期的研究没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没用科学共同体,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现缺失。2001年至今,是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迅速成长期。在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从文献数量、研究队伍、研究内容、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界成为其绝对研究主力,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更为多样、学科的自觉建制亦已开始,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正向着“常规科学”阶段迈进。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其研究范式的困惑,预示着中国传媒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危机。2008年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出现“放缓”现象,学科自身发展遇到阻碍。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笔者认为对西方传媒经济学已有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范式导入未完成,新的一系列问题又等待着解答所带来的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双重范式危机“是阻碍该学科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中国传媒经济学期待着范式的建构。而根据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所面临的现实,在由五部分组成的研究框架下,笔者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传播学三大理论范式维度出发,为中国传媒经济学构建了集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为一身的研究范式,试图解决传媒经济学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局限。而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为今后传媒经济学学科发展研究也提供足够的线索与空间。

二、媒介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介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经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1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1)追求质量型发展,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产业高度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体现可持续性,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4)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1.2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1.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理论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3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1.3.1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1.3.2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促进结构优化与升级
        第一,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激发产业的创新效率。
        第二,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
        第三,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
        1.3.3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提高体育企业竞争力
2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场景
    2.1 区块链技术驱动体育产业发展:以vSport体育价值链为例
        2.1.1 区块链技术在体育中介服务业的价值体现
        2.1.2 区块链技术在vSport体育价值链中的应用
        第一,vSport体育价值链有利于将体育产业的影响力变现。
        第二,vSport体育价值链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三,vSport体育价值链有利于体育产业的资金募集。
    2.2 5G通信技术驱动体育产业发展:以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直播CBA赛事为例
        2.2.1 5G通信技术在竞赛表演业的价值体现
        2.2.2 5G通信技术在CBA赛事直播中的应用
        第一,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与低延时的优势,为赛事直播带来了更好的观赛体验。
        第二,5G通信技术提升移动网络的作用,重塑了赛事直播中广电的采、编、播流程。
        第三,5G通信技术连接密度与流量密度的大幅提升,能够保障高标准的通信要求并创新数字化的赛事服务。
3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数字政策供给体系薄弱,“数字+体育”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3.2 平台服务功能单薄,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不高
    3.3 数据资产积累短缺,体育产业数字发展技术水平受限
    3.4 体育科技创新人才紧缺,数字化人才鸿沟日渐凸显
4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战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第一,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不断激发体育产业高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加大体育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第三,运用“体育+互联网”模式,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4.2 以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一,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引导体育消费需求,实现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动态平衡。
        第二,积极打造“数字政府”,优化政府服务与体育治理。
        第三,提高体育科技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
    4.3 培养体育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突破数字化发展瓶颈
        第一,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
        第二,完善人才服务体制,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数字经济人才智库。
        第三,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层次的数字经济相关人才。
    4.4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长远战略规划,认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重视数据要素资源,以数字化思维提升管理水平。
        第三,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提高体育企业的供给能力。
5 结语

(2)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媒介融合
        二、电视产品
        三、电视产品生产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产品生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长尾理论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二章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的转变
        一、融媒时代的技术发展现状
        二、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三、大数据应用
    第二节 电视产品生产理念的转变
        一、电视产品由内容创作变为产品生产
        二、传播特征由“重”转“轻”
    第三节 电视产品市场环境的转变
        一、电视媒体传播垄断地位消失
        二、电视受众由观众变为媒介用户
第三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电视产品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
        一、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碎片化的消费需求
        二、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需求
        三、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第二节 电视产品经营模式单一
        一、盈利模式单一
        二、经营产品单一
第四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创新
    第一节 强化内容为王,实现电视产品生产多维创新
        一、内容为王,强化电视产品内容优势
        二、借鉴互联网产品生产经验,使电视产品更具网感
        三、丰富电视产品种类,满足受众个性需求
    第二节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电视产品生产效能
        一、洞悉各媒介传播特性,利用媒体矩阵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分发
        二、用户数据信息化,提升电视产品生产精准性
        三、重视用户体验,利用互联网增强用户粘性
    第三节 创新生产理念,提升电视产品变现能力
        一、利用电视产品品牌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
        二、利用电视IP产品实施产业整合策略
        三、利用互联网实施“互联网+广电”的互联网生产策略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3.2.1 传媒生产要素
        3.2.2 传媒创新要素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第七章 结论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1.3.2 有关体育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3 有关养老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1.3.4 总结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理论基础
        1.7.1 产业链理论
        1.7.2 创新理论
        1.7.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1.8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人口老龄化
        2.1.1 老年的界定
        2.1.2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2.1.3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2 产业
        2.2.1 产业的理论概说
        2.2.2 产业边界的划分
    2.3 产业融合
        2.3.1 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的关系
        2.3.2 产业融合与产业互动的关系
        2.3.3 产业融合的辨识
    2.4 体育产业
    2.5 养老产业
3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影响
    3.1 基于全球人口转型的老龄化事实
    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特点及挑战
        3.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3.2.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3.3 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演进逻辑
        3.3.1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3.3.2 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3.4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启示
        3.4.1 把健全体育服务市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结合
        3.4.2 把增强养老产品供给与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有机衔接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
    4.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4.1.1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主体
        4.1.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客体
        4.1.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特征
        4.1.4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本质
        4.1.5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价值
        4.1.6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效应
        4.1.7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机制
    4.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与路径
        4.2.1 作为独立产业边界的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
        4.2.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理论模型构建
        4.2.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路径
    4.3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4.3.1 服务产品特性: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前提
        4.3.2 利益联结机制: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纽带
        4.3.3 养老理念创新: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关键
    4.4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4.4.1 体育产业对养老产业具有渗透和提升作用
        4.4.2 养老产业对体育产业具有引导和扩散作用
        4.4.3 对两大产业联动关系推论的实证检验
    4.5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4.5.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
        4.5.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支撑条件
        4.5.3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约束条件
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5.1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
        5.1.1 体育产业格局评述
        5.1.2 养老产业境遇评议
        5.1.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度评测
        5.1.4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发育程度评价
        5.1.5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困境评析
    5.2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
        5.2.1 全民健身常态化
        5.2.2 养老服务市场化
        5.2.3 老年消费品质化
        5.2.4 乐龄生活丰富化
    5.3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5.3.1 国家政策导向: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外生性动力
        5.3.2 范围经济扩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内生性动力
    5.4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向
        5.4.1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目标
        5.4.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类型
        5.4.3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模式
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6.1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6.1.1 积极培育专业的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
        6.1.2 加快构建完备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6.1.3 扎实推进全面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6.2 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
        6.2.1 政府促进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对策
        6.2.2 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中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YC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YC公司发展现状及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3.1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发展现状
        3.1.2 存在问题
    3.2 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2 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企业资源
        3.3.2 盈利能力
        3.3.3 核心竞争力
        3.3.4 企业结构
        3.3.5 企业文化
4 YC公司SWOT分析
    4.1 优势
    4.2 劣势
    4.3 机遇
    4.4 挑战
    4.5 战略选择
5 YC公司转型战略规划
    5.1 凝聚人心
        5.1.1 愿景
        5.1.2 核心价值观
        5.1.3 战略目标
        5.1.4 战略定位
    5.2 整合业务链
        5.2.1 强化和精耕核心业务,提高“传媒”竞争力
        5.2.2 着力增长业务,整合推进“文旅”板块
        5.2.3 培育种子业务,审慎推进“地产”板块
    5.3 集中核心业务
    5.4 培养核心竞争力
6 YC公司转型战略实施保障体系构建
    6.1 资源保障
    6.2 组织保障
    6.3 文化保障
7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融合视角的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广播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1.1.1 广播发展研究的意义
        1.1.2 融合背景下广播战略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逻辑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相关概念、工具的引入
        1.2.4 研究的框架结构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
        1.3.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广播发展研究综述
        2.1.1 广播发展研究的历史阶段
        2.1.2 中国广播研究的历史脉络
    2.2 广播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2.2.1 传媒战略管理理论
        2.2.2 中国广播战略研究现状
    2.3 小结: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中国广播发展现状和竞争力分析
    3.1 中国广播发展规模和传播特点
        3.1.1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和四级广播体系
        3.1.2 中国广播现有传播模式分析
        3.1.3 中国广播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广播综合竞争能力评估
        3.2.1 基于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中国广播营利能力测评
        3.2.2 基于受众媒介使用指数的中国广播市场占有能力测评
        3.2.3 基于受众需求的中国广播用户满足能力测评
    3.3 中国广播竞争潜力分析
        3.3.1 (E-I)FE竞争矩阵在广播竞争潜力分析中的应用
        3.3.2 基于EFE矩阵的中国广播PEST分析
        3.3.3 基于IFE矩阵的中国广播内部治理环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基本竞争战略构建
    4.1 中国广播基本战略制定的MFD范式
        4.1.1 M-广播战略愿景和使命的确立
        4.1.2 F-广播战略聚焦与战略选择
        4.1.3 D-广播战略目标分解
    4.2 基于新广播市场的重点集中战略
        4.2.1 重新定位广播收听市场
        4.2.2 重新确立频率重点发展方向
        4.2.3 集中力量打造黄金时段
    4.3 基于新受众需求的广播差异化战略
        4.3.1 类型细分区分不同兴趣的听众类型
        4.3.2 年龄细分区分不同年龄听众喜好
        4.3.3 性别细分区分不同性别听众收听习惯
        4.3.4 职业细分区分不同职业听众的内容需要
        4.3.5 民族宗教细分区分不同信仰听众收听的节目类型
    4.4 重塑广播媒介形象的广播品牌战略
        4.4.1 广播品牌的作用与价值
        4.4.2 广播品牌形象塑造的实现路径
        4.4.3 广播品牌塑造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广播P-R-C高级融合战略模式构建
    5.1 P战略维度——搭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动态广播云平台
        5.1.1 树立以云平台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意识
        5.1.2 强化广播制播全流程大数据支持
        5.1.3 保持云平台的动态开放性
        5.1.4 重建广播组织架构和制播流程
    5.2 R战略维度——积极推动广播内容产品化
        5.2.1 RAUDIO产品和产品理念
        5.2.2 RAUDIO产品的设计开发
    5.3 C战略维度——加快广播内容版权开发与利用
        5.3.1 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内容版权维护重点与方向
        5.3.2 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内容版权的动态博弈分析
        5.3.3 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内容版权开发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战略模式下中国广播绩效评估模型与应用
    6.1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外部框架设计
        6.1.1 中国广播绩效主体特征
        6.1.2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整体设计概念
    6.2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内部系统构建
        6.2.1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内部框架构建原则
        6.2.2 可量化考评TCQ三维模型的引入
    6.3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中评估指标的确立
        6.3.1 战略绩效指标的多级划分
        6.3.2 不可量化指标的认定
    6.4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
        6.4.1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原则
        6.4.2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步骤
        6.4.3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举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
        7.1.1 确认中国广播战略竞争地位
        7.1.2 总结归纳MFD战略范式
        7.1.3 P-R-C高级融合战略模式的提出
        7.1.4 新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提出
    7.2 研究的可拓展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7)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言媒介与文学形象
    第一节 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媒介和文学形象
        二、基于语言媒介的文学形象类型
    第二节 文学形象与语言媒介的关系
        一、文学形象的语言媒介形态
        二、语言媒介构建文学形象
    第三节 不同时代语言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一、言语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二、文字媒介中的文学形象
第二章 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
    第一节 多重媒介对文学形象的建构
        一、语言和图像多重媒介对文学形象的建构
        二、多重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延展
    第二节 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动态生成
        一、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创作
        二、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传播
        三、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接受
    第三节 媒介中的文学形象的生产
        一、同质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叠加
        二、异质媒介中文学形象的增殖
        三、媒介融合中文学形象的延展
第三章 媒介时代文学形象建构的深层机制
    第一节 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一、媒介的变化
        二、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媒介技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一、文学的媒介技术的变化
        二、媒介技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媒介市场机制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一、传播者的职业化和媒介组织的市场化
        二、媒介市场中受众意识和营销思维贯穿产业链
        三、媒介市场机制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第四节 媒介资本逻辑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一、商品美学与审美化商品
        二、经济审美化
        三、媒介资本逻辑对文学形象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旁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回顾
        二、我国文化传媒产业集聚研究
        三、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区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传媒产业
        二、产业集聚
        三、北京CBD
        四、旁侧效应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二章 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与分析
    第一节 全国与北京CBD的文化传媒产业集聚现状
        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
        二、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规模
    第二节 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水平测算
        一、测量指标
        二、数据来源
        三、区位熵计算过程
    第三节 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一、横向分析
        二、纵向分析
第三章 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一节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构及说明
        一、指标体系建构
        二、指标体系建构说明
    第二节 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测算
        一、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数据来源
        二、各指标灰色关联系数与关联度测算
        三、各指标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
    第三节 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分析
        一、测算结果总体结论
        二、各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第四章 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的旁侧效应分析
    第一节 产生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一、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
        二、显着的就业拉动效应
    第二节 改善区域人文教育环境
        一、丰富和完善文化服务
        二、实现与教育的产学研互动
    第三节 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一、经济主导要素:从不可再生资源到可再生资源
        二、经济增长方式:从增加要素投入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
第五章 北京CB的完善方向和示范意义
    第一节 北京CBD传媒产业集聚的完善方向
        一、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促进不同规模企业的协同配合
        二、传媒产业与关联产业:加强相关产业间的优势互补
    第二节 北京CBD传媒产业集聚的示范意义
        一、政府扶植与市场需求:发挥市场的根本驱动力
        二、集聚区与高等院校: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互动
        三、集聚区与所在区域:寻找通往后工业经济的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3 SCP范式的研究现状
        1.2.4 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总体框架
        1.3.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SCP理论范式的发展与广播电视产业研究
    2.1 SCP经典理论范式的发展脉络
        2.1.1 SCP范式的提出——哈佛学派
        2.1.2 对SCP范式的质疑与批评——芝加哥学派及新奥地利学派
        2.1.3 SCP范式的完善与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及新制度学派
    2.2 广播电视产业基本内涵
        2.2.1 广播电视产业相关概念的厘清
        2.2.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特征及属性
    2.3 SCP范式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的可行性
        2.3.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向传媒产业延伸
        2.3.2 SCP范式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的可行性
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及其管理体制演进
    3.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及其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1.1 1940-1977年: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前期
        3.1.2 1978-1987年: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开启
        3.1.3 1988-1997年: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破土成长期
        3.1.4 1998-2008年:广播电视产业的集团化改革及体制分离期
        3.1.5 2009年至今: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转企改制攻坚期
    3.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总收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3.2.2 产业发展层级与地域差距大
        3.2.3 市场竞争不足、活力不强
        3.2.4 资本运作及资源整合日趋增多
        3.2.5 与新媒体的融合进入深度发展阶段
        3.2.6 内容生产质量平稳提升
        3.2.7 国际化传播能力明显提升
    3.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管理体制演进
        3.3.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
        3.3.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管理体制现状扫描
4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SCP分析
    4.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广播电视产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
    4.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C)分析
        4.2.1 广播电视产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4.2.2 广播电视产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4.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总体绩效(P)分析
        4.3.1 广播电视产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
        4.3.2 广播电视产业总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5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解析
    5.1 产业结构欠合理、产权不清晰
        5.1.1 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缺失
        5.1.2 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
        5.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5.2 市场行为不规范、缺乏多样化的价值增值机制
        5.2.1 内容产品供求匹配度较低
        5.2.2 产业收入过于依赖广告
    5.3 欠缺促进产业绩效提升的可持续机制
        5.3.1 行业法制建设滞后
        5.3.2 与新媒体的融合障碍重重
6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创新与变革的路径选择
    6.1 重塑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优化市场结构
        6.1.1 创新广播电视媒体的产权制度
        6.1.2 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
    6.2 丰富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手段、规范市场行为
        6.2.1 鼓励媒体的差异化创新行为
        6.2.2 扩展媒体的并购及融资渠道
    6.3 提升广播电视产业总体绩效的规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6.3.1 加强市场行为的政府监管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6.3.2 积极推进制播分离的改革和完善
        6.3.3 探索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制胜之道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历史进路与范式建构 ——基于学科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学科史——学科发展的史学观照
        1.1.2 传媒经济——一门走向成熟的新兴学科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综述
        1.2.2 关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综述
    1.3 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1.3.1 学科史与科学发展模式
        1.3.2 文献计量研究与定量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2 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
    2.1 传媒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绚烂明珠
        2.1.1 交融于文化产业中的传媒产业
        2.1.2 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2 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兴起与早期研究
        2.2.1 经济学家的介入
        2.2.2 各自分散独立的研究格局
    2.3 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成熟与范式建构
        2.3.1 研究的持续发展
        2.3.2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2.3.3 经济学范式主导下的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传媒经营的历史沿革及其初始研究状况
    3.1 传媒经营两次大的起落
        3.1.1 民营报业的兴起与新闻学框架下的传媒经济议题
        3.1.2 发展中的传媒与相关议题的终止
        3.1.3 建国初“传媒经营”的又一次起落
    3.2 市场呼唤下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发轫
        3.2.1 传媒经营问题的再度提出及其现实发展
        3.2.2 “混合体制”引发的学术探讨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
    4.1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分期
        4.1.1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文献增长曲线
        4.1.2 基于文献分析的基本结论
    4.2 政策引导下传媒业界的迅速壮大
        4.2.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政策
        4.2.2 传媒机构的改制与壮大
    4.3 现实推动下传媒经济学研究缓慢前行
        4.3.1 来自业界与学界的知识生产
        4.3.2 高度分散的研究机构与研究者
        4.3.3 研究范式的缺失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迅速成长期
    5.1 政策支持下传媒产业持续壮大
        5.1.1 从“支持发展”到“实现大繁荣”
        5.1.2 从集团化改革排头兵到发展放缓的中国报业
        5.1.3 从集团化改革跟随者到领头羊的中国广电
    5.2 迅速成长与成长中的困惑
        5.2.1 速增长的文献数量
        5.2.2 研究队伍的壮大
        5.2.3 尝试建构中的科学共同体
        5.2.4 “常规科学”建构中研究范式的反思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双重范式危机”与范式待构
    6.1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在发展中踌躇
        6.1.1 经济现实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
        6.1.2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放缓的“外因”解读
    6.2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反思中的范式困惑
        6.2.1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面临的新议题
        6.2.2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双重范式危机”
        6.2.3 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待构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媒介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J]. 沈克印,曾玉兰,董芹芹,牟粼琳,吕万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10)
  • [2]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D]. 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韩松.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5]YC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王琼梅. 云南大学, 2018(01)
  • [6]基于融合视角的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D]. 肖志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媒介时代文学形象的延异研究[D]. 阎怀兰. 云南大学, 2016(05)
  • [8]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旁侧效应研究[D]. 高莹. 南京大学, 2015(02)
  • [9]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研究[D]. 艾岚. 武汉大学, 2014(01)
  • [10]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历史进路与范式建构 ——基于学科史的视角[D]. 陈玥. 武汉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媒体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