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

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

一、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闵[1](2021)在《不同剂型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剂型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全麻苏醒期呛咳、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影响,分析不同剂型的优缺点,寻找减少气管插管气道并发症的合适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80例。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利多卡因不同剂型单独使用,共纳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n=30)、B组(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组n=30)、C组(5%利多卡因乳膏组n=30)、D组(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n=30)。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A组用生理盐水湿润导管前端;B组在麻醉诱导后BIS值为40时,开放气道用喉麻管在声门周围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2ml,声门下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3ml,等待1min,药物起效后行气管插管;C组在气管导管前1/3处涂抹5%利多卡因乳膏2g;D组插管后在气管导管气囊注入1.73%的碳酸利多卡因。各组均在BIS值为40时行气管插管。记录各组:入室5min的收缩压(Systolio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插管前后SBP、DBP、HR的变化差值,拔管前后SBP、DBP、HR的变化差值;全麻苏醒期耐管程度;拔管后0.5h、2h、4h、6h、12h、24h咽喉痛程度;术后声音嘶哑和术后咳嗽的发生率。第二部分研究:利多卡因不同剂型联合起来使用,共纳入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E组(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5%利多卡因乳膏组n=30)、F组(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n=30)。麻醉诱导后:E组在诱导后BIS值为40时,开放气道用喉麻管在声门周围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2ml,声门下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3ml,等待1min药物起效,并在气管导管前1/3处涂抹5%利多卡因乳膏2g,行气管插管;F组在诱导后BIS值为40时,开放气道用喉麻管在声门周围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2ml,声门下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3ml,等待1min,药物起效行气管插管,插管后在气管导管气囊注入1.73%的碳酸利多卡因。记录的指标与第一部分研究相同。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1)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B组分别与A、C、D三组相比,B组显着减小(P<0.05)。(2)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D组与A、B组相比,D组明显减少(P<0.05);拔管前后心率的变化,C组与A、B组相比,C组明显减少(P<0.05)。(3)拔管后0.5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2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C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4h,C、D组与A组相比,C、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6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C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12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4)C组和D组分别与A、B组相比,C组和D组在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5)拔管后的声音嘶哑发生率,D组与A、B、C组相比,D组发生率减少(P<0.05);拔管后咳嗽的发生率,C组与A、B、D相比,C组发生率增加(P<0.05)。本研究的第二部分:(1)E组与F组比较,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F组与A组相比,E、F组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明显减少(P<0.05)。(2)E组与F组相比,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与A组相比,E组拔管前后心率的变化减少(P<0.05);F组与A组相比,F组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均减小(P<0.05)。(3)E组与F组相比,在拔管后0.5h、2h、4h、6h、12h、24h各个时间点的咽喉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与A组相比,F组在拔管后0.5h、2h、4h、6h、12h、24h各个时间点的咽喉痛程度降低(P<0.05);E组与A组相比,E组在拔管后0.5h、2h、6h各个时间点的咽喉痛程度降低(P<0.05)。(4)E组与F组相比,F组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E组与A组相比,E组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F组与A组相比,F组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5)拔管后的声音嘶哑发生率,F组与A、E组相比,F组发生率较低(P<0.05);拔管后咳嗽的发生率,E组与F、A组相比,E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1.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利多卡因不同剂型单独应用:(1)与其他几组剂型相比,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可以减少插管时的应激反应。(2)5%利多卡因乳膏和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可以减少拔管时的应激反应、改善全麻苏醒期耐管程度、降低了全麻拔管后的咽喉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利多卡因不同剂型联合使用:(1)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5%利多卡因乳膏组与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不但可以减少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还降低了拔管后咽喉痛程度和拔管期呛咳发生率。(2)在降低全麻清醒期呛咳程度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方面,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的效果更好。

王君尧[2](2019)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作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前准备用药的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就诊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并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3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A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链霉蛋白酶20,000 U+碳酸氢钠1 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1支;B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碳酸氢钠1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1支;C组:检查前20 min 口服碳酸氢钠1 g+温水50 ml的混合溶液,检查前5 min再缓慢咽下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观察主要指标为食管、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6个部位黏膜清晰度评分及总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操作时间、冲洗总量以及麻醉效果等。研究过程,仅科研人员甲对患者分组知情,患者本人、内镜检查操作医师及科研人员乙均不知患者术前准备用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检验水准α=0.05,且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有4例因个人原因、食管肿物、胃潴留等原因在进行内镜检查时被剔除,最终有313例患者随机被分入各组,A组106例,B组103例,C组104例。本研究中,A组、B组、C组三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分别为7.42±1.02、8.66±1.29、9.67±1.47,A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低于B组,B组黏膜清晰度评分总和的均值低于C组,说明A组内镜视野的清晰度高于B组,B组高于C组,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食管和胃角的评分没有差异(P=0.258,P=0.778),在胃底、胃体、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评分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对胃底、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的清晰度评分,A组、B组黏膜清晰度均优于C组;对于胃体的黏膜清晰度评分,A组黏膜清晰度优于B组,B组黏膜清晰度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操作时间分别为(241.40±50.45)s、(258.76±57.11)s、(274.08±70.65)s,即 A 组<B组<C组(P<0.05),A组检查所用时间最少。A组、B组、C组三组冲洗总量分别为(30.85±25.34)ml、(58.25±29.65)ml、(91.73±38.95)ml,即 A组<B组<C组(P<0.05),A组检查冲洗总量最少。A组、B组、C组三组内镜检查时局麻效果的合格率分别为82.1%、80.6%、65.4%,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分析后,A组和B组的合格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和链霉蛋白酶可显着提高上消化道内镜视野下黏膜清晰度,缩短医师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冲洗总量,提高局麻效果,减轻患者不适感,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李勇,高振秀[3](2016)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査表面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纤维支气管镜(FB)作为常用的侵入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具,检查过程中容易产生疼痛,因此联合使用表面麻醉剂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良反应,研究发现达克罗宁、苯佐卡因、可卡因等组织穿透性强、起效时间短、安全性高的表面麻醉药物可以很好的在FB诊治中发挥麻醉效果。本文综述了几种FB检查中常见的麻醉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艾永生[4](2015)在《碳酸利多卡因镇痛及防治人流反应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碳酸利多卡因止痛及防治人流综合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人工流产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对象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宫旁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观察对象采用碳酸利多卡因宫旁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扩宫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吸宫时VAS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流患者止痛治疗有效率以及扩宫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合(P<0.05)。结论:人工流产手术患者接受碳酸利多卡因进行止痛治疗和人流综合反应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

吴黎黎,李文志,李海波,李海红[5](2015)在《气管导管套囊内利多卡因技术有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气管导管套囊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1体外渗透研究:选取60个套囊,随机分为三组,各20个,a组(2%盐酸利多卡因,ID:7.5)、b组(1.73%碳酸利多卡因,ID:7.5)和c组(1.73%碳酸利多卡因,ID:8.0),测定利多卡因的渗透能力。2临床研究: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各20例,A组(对照,空气)、B组(双蒸水)、C组(2%盐酸利多卡因)、D组(1.73%碳酸利多卡因),分别向套囊内加入受试品,观察患者在围拔管期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HR、MAP、SPO2,以及咳嗽、咽痛、声嘶、痰量、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体外渗透研究表明:b组、c组能渗透套囊,a组不能;渗透量与时间成正比;套囊的型号大小对渗透能力无显着影响(P>0.05)。2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D组明显高于A、B、C三组(P<0.05);患者的咳嗽、咽痛、声嘶、血流动力学的波动:D组较A、B、C三组明显减少(P<0.05);痰量、术后恶心、呕吐:A、B、C、D四组患者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在临床气管导管套囊中应用技术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黄献锋[6](2014)在《碳酸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碳酸利多卡因(LC)在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行FB检查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在FB检查过程中分别使用1.73%LC和2%盐酸利多卡因(LH)行表面麻醉,每例患者使用药物总剂量均为14m1。使用多参数监护仪在FB检查过程中监测患者指脉氧(SPO2)、心率(HR)及呼吸频率(RR)的变化情况,并计算指脉氧变异率(SPO2-VR)、心率变异率(HR-VR)及呼吸频率变异率(RR-VR),记录检查时间及评价麻醉效果,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性。结果:1、观察组及对照组的SP02-VR分别为4.17±4.54、5.62±5.37(P=0.10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及对照组的HR-VR分别为2.54±1.36、2.91±1.5(P=0.14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及对照组的RR-VR分别为4.09±1.79、4.98±1.97(P=0.00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B检查时间分别为8.59±3.73、8.55±3.27(P=0.94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在FB检查过程中,LC的麻醉效能优于LH,使用LC的患者呼吸较平稳,建议在FB检查中使用LC进行表面麻醉。

刘灿[7](2013)在《气管导管套囊内碳酸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气管导管套囊内填充碳酸利多卡因对拔管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碳酸利多卡因套囊渗透实验:18根7.5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三组,2%盐酸利多卡因组(L组),0.865%碳酸利多卡因组(CL1组),1.73%碳酸利多卡因组(CL2组),每组6根,分别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10ml、1.73%碳酸利多卡因5ml和蒸馏水5ml、1.73%碳酸利多卡因10ml,放置于装有20ml蒸馏水的试管中进行水浴,水浴温度38℃,水浴时间24h。分别于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210min、240min、300min、360min,抽取水浴液样本0.5ml,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利多卡因浓度。临床实验:择期下腹部全麻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成A组、S组、L组、CL组,每组16例,分别于套囊内注入空气、生理盐水、2%盐酸利多卡因、1.73%碳酸利多卡因。观察各组拔管时咳嗽反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拔管后15min(T0)、1h(T1)、2h(T2)、3h(T3)、24h(T4)咽痛、声嘶、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体外渗透实验:(1)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水浴液中利多卡因的浓度逐渐增加。CL2组渗透的利多卡因最多,CL1组次之,约为CL2组的1/2,L组最低(P<0.05)。在360min,CL2、CL1及L组水浴液中的的利多卡因浓度分别为820.15±84μg/ml、416.71±28μg/ml、3.71±0.6μg/ml。(2)CL2组和CL1组的利多卡因渗透速率分别于120min和240min达峰,分别为4433.97±286μg/h和1954.17±951μg/h,之后CL2组的渗透速率波动于2678.97±472μg/h至2298.97±1013μg/h,而CL1组的渗透速率则缓慢下降。(3)360min时,CL2组渗透出利多卡因16402.90±1678μg,占套囊内利多卡因总剂量的8.51%至10.45%,CL1组渗透出8334.23±567μg,占总剂量的8.98%至10.29%,L组渗透出74.27±12μg,占总剂量的0.03%至0.04%。(4)24小时内,各组均未出现套囊破裂、变形及沉淀形成。临床实验:(1)所有64例患者使用过后的气管导管均未出现套囊变形、破裂、沉淀形成等现象。(2)与A组、S组相比较CL组所有时点的咽痛评分低(P<0.05);与L组相比较CL组T0、T1、T2的咽痛评分低(P<0.05)。与A组、S组相比较L组所有时点的咽痛评分低(P<0.05)。(3)与A组、S组、L组相比较CL组耐管时间长(P<0.05);与S组、L组相比较A组耐管时间长(P<0.05)。A组、S组咳嗽反射、吞咽困难、声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L组及L组。(4)与A组、S组、L组相比较CL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小。结论:利用1.73%碳酸利多卡因填充气管导管套囊可安全有效地抑制拔管反应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吴松[8](2012)在《碳酸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碳酸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276例患者的300颗患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碳酸利多卡因,对照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纳入病例均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结果:碳酸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组,两组有非常显着差异(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相比,起效快,局麻作用强,不良反应小。

兰宣鹤[9](2011)在《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着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刘波,王两忠,王雪莲[10](2011)在《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碳酸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阑尾切除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组各40例,A组予1.72%碳酸利多卡因,B组予2%盐酸利多卡因,C组予1.72%碳酸利多卡因复合2%盐酸利多卡因,D组予1.72%碳酸利多卡因复合2%盐酸利多卡因行硬膜外麻醉。观察4组患者术后舒适度(BCS)评分,监测并记录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和术前(T0)、切皮(T1)、术毕(T2)的HR、MAP、SpO2。结果 A组、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D组;BCS评分D组低于其他组;A组、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着短于B组、D组;A组、C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B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1.72%碳酸利多卡因复合2%盐酸利多卡因(3:1)用于硬膜外麻醉效果最好。

二、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型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材料和方法
    3.观察指标
    4.技术路线图
    5.统计学方法
    6.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1.本研究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综述 利多卡因不同应用途径预防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气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2)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仪器设备及材料
        2.2.2 方法
        2.2.3 评价标准
        2.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上消化道内镜视野下的黏膜清晰度观察
    3.3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时间和冲洗总量的对比
    3.4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局麻效果对比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査表面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达克罗宁
2 可卡因
3 苯佐卡因
4 丁卡因
5 盐酸利多卡因
6 碳酸利多卡因

(4)碳酸利多卡因镇痛及防治人流反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依据
        1.3.1 人流综合反应评定标准
        1.3.2 镇痛效果
        1.3.3 扩宫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止痛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扩宫效果比较
3 讨论

(5)气管导管套囊内利多卡因技术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体外渗透研究
    1.2 临床研究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体外渗透研究
    2.2 临床研究
3 讨论

(6)碳酸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主要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主要试剂与仪器
    4.临床实施及方法
    5.观察指标
    6.统计学方法
    7.操作流程图
    8.床试验数据记录表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气管导管套囊内碳酸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碳酸利多卡因套囊渗透实验
    2. 临床试验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碳酸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9)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监测指标:
    1.4 VAS疼痛评分:
    1.5 舒适度 (BCS) 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HR、MAP、呼吸频率 (f) 、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运动神经阻滞情况:
3 讨 论

四、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型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D]. 刘闵. 延安大学, 2021(11)
  • [2]盐酸丁卡因内镜润滑剂联合链霉蛋白酶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王君尧. 厦门大学, 2019(01)
  •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査表面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 李勇,高振秀. 中国处方药, 2016(09)
  • [4]碳酸利多卡因镇痛及防治人流反应的临床观察[J]. 艾永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0)
  • [5]气管导管套囊内利多卡因技术有效性的研究[J]. 吴黎黎,李文志,李海波,李海红. 中国医药导刊, 2015(03)
  • [6]碳酸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探讨[D]. 黄献锋. 广西医科大学, 2014(03)
  • [7]气管导管套囊内碳酸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D]. 刘灿. 皖南医学院, 2013(11)
  • [8]碳酸利多卡因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 吴松.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08)
  • [9]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J]. 兰宣鹤. 四川医学, 2011(11)
  • [10]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分析[J]. 刘波,王两忠,王雪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8)

标签:;  ;  ;  ;  

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