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的失眠食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骆璐[1](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提出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宋宁[2](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梁木子[3](2021)在《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就古医籍中和现代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其养生理论相关条文进行辨析收集、归纳整理,探讨茶叶的历史源流、茶叶养生的历史概况、茶叶的品种和分类、性味和功效、体质配伍、现代化学成分分析及合理饮茶等,以明确茶叶体质养生的内涵、理论基础、原则等,个性化指导茶叶养生。研究目的:归纳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中关于茶性、茶效的记载,探究茶叶体质养生的理论依据,从而指导茶叶体质养生的方法与应用。研究意义:1.可以进一步弄清茶叶的性、味、归经等问题。2.研究茶叶养生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健康用茶。3.研究茶叶体质养生理论有助于指导辨体用茶。4.研究茶叶养生是为了探究茶叶的有效成分对健康的影响。5.研究茶叶养生有助于茶产品的研发,有助于茶市场的发展。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古籍中包含性味功效涉茶文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以“茶与体质”、“茶”、“茶养生”、“茶与慢病”为主题或关键词,分别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知识库中茶叶性味、药效、药理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历代医书、本草、茶书文献中含“茶”、“茗”、“荼”、“木荼”等内容进行整合分析茶叶对人体的影响。其中主治病证分类主要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疾病分类方法,体质辨识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探讨茶叶的体质养生理论。建立excel表格,按成书年代、书名章节、茶名、茶性、茶味、归经、功效、宜忌,逐条整理、记录相关文献资料。后期分析其相关主治疾病、与适用体质。研究结果:按上述步骤查找,查找到相关文献约2k余篇。古籍中与茶相关记载共104处,其中红茶有21处,黄茶有8处,黑茶有10处,白茶有4处,青茶有9处,绿茶有52处。涉及茶或含茶药方约有87个,无论是组方还是单味用茶,凡涉及茶与疾病治疗相关的文献都算在其中。其中红茶有方17个,黄茶有7个,黑茶有7个,白茶有4个,青茶有8个,绿茶有42个,详见附表。茶叶的使用价值涉及到四个变化阶段:祭品、菜食、药用、饮用。茶叶的使用,始于周朝,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现代多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味甘,有治眼疾(眼圈生泡)、消脂去腻、和胃消滞、下气利导、解暑疗烦、悦志、醒睡、清热解毒的功效,归经为肝、胃、胆。黄茶性略凉,有辟秽,行气化湿,固卫的功效,归肺胃两经。黑茶性多温,有消食解腻、化痰宽肠、清胃生津、辟瘴透邪、涩肠止痢、醒酒、温中化滞等多种功效,归肺胃经,络肠。白茶性凉,可以清热透疹,入肺经。青茶性平,可以清利头目,芳香避秽,入肝肺两经。绿茶性寒凉,有解表、清利头目、生津止渴解暑、杀菌消毒、去腻消滞醒酒、除烦、醒神醒睡的功效,入肝、肺、胃、肾,络肠、膀胱。平和质饮用各类茶皆可但不能饮用过多以免引起阴阳失衡,或者是饮用平性茶青茶。气虚体质选茶时要选择偏温阳性的茶,如红茶类。阳虚体质选择温热性茶,熟普洱茶或安化黑茶、西路边茶、六堡茶等黑茶。对于因实导致的瘀血体质,应当选择高品质的绿茶;而对于因虚导致的瘀血体质,可以选择平性茶比如轻发酵的青茶,黄茶,而不选择黑茶、红茶类。如果血虚严重的话,则不建议饮茶,防止因饮茶造成的贫血,从而加重病情。湿热体质选性质寒凉的绿茶、略凉的黄茶、凉润的白茶,或者是选择轻发酵青茶,慎喝红茶、黑茶、重发酵青茶。阴虚体质选择寒凉性茶,每类茶叶都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就是绿茶、白茶类,也可以选用黄茶、轻发酵青茶类,但是要慎重选择重发酵青茶类、红茶类、黑茶类。如果体质痰湿,则可以选择绿茶、白茶、黄茶。要注意不能饮用凉茶。气郁体质建议饮用温热性茶,如红茶。特秉体质不过量饮茶。研究结论:1.茶叶有不同的类别,茶叶有性味。2.茶叶性味有别,茶效有异。3.体质不同,选茶不同。4.合理饮茶,要三因制宜;健康饮茶,要适时适量适温;特殊情况,不宜饮茶
王晓霞[4](2021)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症状及舌脉的分布特点,为兰州市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辨证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各证型与性别、年龄、民族、烟酒史、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血脂、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等的相关性,指导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饮食、养生,为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方法:本课题通过横断面研究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形式,系统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甘肃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中医症状、舌脉信息等,根据证候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各个证型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烟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血脂(TG、TC、HDL-C、LDL-C)等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50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男性有278例(55.0%),女性227例(45.0%);汉族359例(71.1%),回族146例(28.9%);年龄主要分布在18-70岁之间,以40-49岁,50-59岁年龄段分布人数较多;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共261例(51.7%);既往吸烟的患者95例(18.8%),饮酒的患者135例(26.7%);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共270例(53.5%);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195例(38.6%);超重及肥胖人数共304例(60.2%),中心型肥胖人数有313例(62.0%)。2.50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9例(27.6%),脾胃壅滞证97例(19.2%),肝胃郁热证91例(18.0%),肝郁脾虚证90例(17.8%),阳虚寒湿证88例(17.4%)五个证型,其中以气阴两虚证、脾胃壅滞证最为多见。3.糖尿病前期不同证型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证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BMI、腰围、臀围、WHR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四个证型,且BMI、臀围与其他四个证型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中TG异常者有77例(15.25%),各证型TG的平均水平:脾胃壅滞证>阳虚寒湿证>气阴两虚证>肝胃郁热证>肝胃郁热证。其中气阴两虚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脾胃壅滞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肝胃郁热证组,肝郁脾虚证组与阳虚寒湿证组,肝胃郁热证组与脾胃壅滞证组、阳虚寒湿证组,阳虚寒湿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肝胃郁热证组T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糖尿病前期不同证型TC、LDL-C、HD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症状及舌脉:神疲乏力、心烦易怒、胃脘不适、面色晦暗、口苦、五心烦热、肥胖、舌红、苔薄白、脉数有力等提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性可能为虚、实、热、气等,病位在脾、肝、胃,基本证候可能为气虚、阴虚、气滞、湿热等。临床中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时应根据病性、病位之不同,正确选方用药,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505例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分为气阴两虚证、脾胃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阳虚寒湿证五个证型。专家组将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依托课题甘肃省中医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规范化培训及糖止方研发》)在兰州市其他地区、天水市、临夏州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一步制订《甘肃省糖尿病前期中医药临床诊疗方案》,以提高我省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水平。3.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之后,可将年龄≥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和中心型肥胖、血脂异常的人群视为好发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临床上应倡导此部分人群及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早期予以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及中医药的干预治疗,以降低我省糖尿病的发病率,促进我省中医药经济的发展。4.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BMI、腰围、臀围、TG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证型,且不同证型BMI、T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可将BMI、TG作为糖尿病前期脾胃壅滞证的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临床上通过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时,既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也可将微观辨证的指标的变化情况视为中医药疗效的评判标准,以提高中医药疗效的辨识度。
邱涛[5](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戴琦[6](2020)在《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森林康养起步尚早,大多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森林康养的兴起作为我国林业转型的必然阶段,因此如何设计出满足游客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森林康养基地成为关键性问题。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多次大规模瘟疫的爆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所以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的融合不仅满足大众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并构建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景观期望度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和大众进行调查问卷测评28个指标因子的期望度,总结出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创新了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原理,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涟源龙山康养基地的项目设计实践,完成设计方法体系的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明晰中医药文化和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和森林康养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特征、分类等,构建了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2)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总结出可评价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28个指标因子,通过AHP计算分析可得总目标层比较为:对人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对森林公园的价值,而指标层权重最高为心情愉悦度、景观接纳度、乡土树种应用、净化空气、文化体验度、养生运动价值的权重较高。(3)通过对游客调查问卷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是养生运动价值和主题内涵;第二主成分是药用植物多样性、植物空间营造;第三主成分是美化环境功能、安全性。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对于中医药森林康养的建设意愿较高,其结果与专家期望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设计重点为在于游客的心理需求,主题内涵的把握、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养生功能的设置。总结出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4)依据构建的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设计策略,进行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的具体实践,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具体阐述了中医药文化在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中应用的规划构思、规划定位、空间布局、分区设计以及植物设计,进一步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冯晗博[7](2020)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社区健康教育的需求,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选取辽宁省3个地级市6家社区的4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血压计、血糖仪、血脂分析仪、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以了解和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及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13和SPSS22.0软件,采用频数、构成比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质性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预访谈制定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共选取沈阳市某社区13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和8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对访谈录音资料转录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3.德尔菲专家咨询:在现状调查及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文献,初步形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咨询问卷。遴选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慢病管理、护理教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15人,采取电子邮件、纸质问卷及微信的方式进行2轮专家咨询。使用Excel2013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检验。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为148(25)mmHg、舒张压为82(14)mmHg,血糖为7.4(2.9)mmol/L,总胆固醇为4.91(1.63)mmol/L,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为78(15)分,处于中等水平。2.质性研究结果: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质性访谈结果共提炼出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需求和高血压健康教育人员需求两个主题。社区工作人员的质性访谈结果提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强调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和管理、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管理、中医养生及强调同伴教育五个方面。3.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2、0.917,肯德尔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12和0.312。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经课题组讨论,本研究研制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共包含45项教学目标、7个教学模块的41项教学内容。结论:1.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较高,血糖水平普遍较高,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治疗管理和饮食运动管理水平较低。提示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构建时,要强调高血压患者伴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重视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调整,注重降压药的疗效和副作用的介绍。2.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日益全面丰富,同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差异。此外,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多样化,注重知识的通俗易懂,强调人文关怀精神。3.本研究构建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育学理论支持,课程内容同结构化健康教育的内涵相契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李浩[8](2020)在《温胃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胃建中汤对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19年09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肝胆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6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编号后再将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患者按治疗组:对照组(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3例)。在本次试验中共有6例未完成治疗计划,其中西药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自觉疗效不佳而退出研究,中药治疗组有2例自动退出、1例合并用药退出研究。西药对照组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中药治疗组予以温胃建中汤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情况来判断临床疗效。使用SPSS25.0分析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66例研究对象,其中剔除、脱落病例有6例,共完成60例,两组各30例。1.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分析,P值均>0.05,构成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各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值均<0.05),且中药治疗组在胃脘隐痛、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疲乏倦怠、手足不温、大便稀溏症状的改善程度上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且中药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西药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76.66%;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总有效率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5.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且中药治疗组胃动素、胃泌素含量升高较西药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1.温胃建中汤在改善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方面优于莫沙必利,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温胃建中汤能在一定范围内使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升高,这可能是其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之一。
陈春玲[9](2019)在《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索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及相关因素的关联,为壮汉族高血压防治提供新方向。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例如民族、性别、家族史、运动情况、吸烟饮酒情况等)、生化检查(例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中医体质等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42例(壮族509例、汉族533例)广西地区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统计以及分析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其中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χ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t检验描述两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描述多因素资料分析。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在1042例广西地区壮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分布前三位依次为痰湿质(305例,29.27%)>阴虚质(272例,26.10%)>阳虚质(189例,18.14%),其余偏颇体质比例依次排列:湿热质(130例,12.48%)>气虚质(50例,4.80%)>瘀血质(49例,4.70%)>平和质(35例,3.36%)>气郁质(11例,1.06%)>特禀质(1例,0.10%)。509例壮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表现依次为痰湿质(150例)>阴虚质(142例)>阳虚质(90例)>湿热质(63例)>气虚质(25例)>瘀血质(16例)>平和质(14例)>气郁质(9例)>特禀质(0例)。533例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表现依次为痰湿质(155例)>阴虚质(130例)>阳虚质(99例)>湿热质(63例)>瘀血质(33例)>气虚质(25例)>平和质(21例)>气郁质(2例)>特禀质(1例)。壮汉族的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布差异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汉族高血压的分级分布、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运动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壮族以阳虚质为主,汉族以痰湿质为主。饮食偏咸者中医体质壮族以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为主,汉族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为主。饮酒人群中医体质壮族以阴虚质为主,汉族以阳虚质为主。吸烟人群中医体质壮族以阴虚质为主,汉族以阴虚质、阳虚质为主。壮汉族的高血压中医体质在老年前期年龄段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的高血压患者在BMI、腰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高血压患者血中的UA、GLU指标均值明显低于汉族,UA、GLU指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05例痰湿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UA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72例阴虚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LDL-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89例阳虚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GLU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湿热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LDL-C、HDL-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35例平和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ALT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LDL-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气郁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LDL-C、T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壮汉族的痰湿体质与体指数、腰围、臀围和尿酸4种因素相关;阴虚体质与体指数、臀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因素相关;阳虚体质与总胆固醇因素相关;湿热体质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素相关;瘀血体质与谷丙转氨酶、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平和体质与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而壮汉族中相同的气虚体质、气郁体质比较,11种相关危险因素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类型在广西地区壮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分布以痰湿质、阴虚质为主,其中痰湿质约占29.27%、阴虚质约占26.10%。壮汉族高血压女性患者体质类型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高血压男性患者体质类型以痰湿质为主。壮汉族的痰湿体质与体指数、腰围、臀围和尿酸4种因素相关;阴虚体质与体指数、臀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相关;阳虚体质与总胆固醇因素相关;湿热体质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瘀血体质与谷丙转氨酶、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平和体质与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王丽芬[10](2019)在《基于证候标准的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医养生在疾病调养、预防、行为调养和延年益寿方面都具有独特功能和效果。中医健康管理为中医养生融入现代健康管理提供了系统的操作支持,中医养生技术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技术。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已于2011年将高血压病纳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范畴中。中医状态辨识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流程,开展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化研究,对于推进高血压病中医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索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系统化分类方法与规范化命名规则,初步分析整理出高血压病中医状态与症状、舌脉的关联关系,提出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的辨识方法。研究结果可为高血压病中医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的状态辨识提供借鉴,为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的信息化、智能化处理提供参考。方法:以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为依据,通过对标准证候名称及内涵的解构,构建中医状态系统化分类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高血压中医状态的命名规则与状态内涵。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从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18年6月期间关于高血压中医状态辨识相关文献,逐条查阅论文中引用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提取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的参考文献信息,依据证候标准来源信息,从超星读秀学术搜索、学校馆藏图书等方面获取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文本。2、数据库方法:根据文献信息特点,采用Access 2010数据库管理工具构建数据表,将现代文献元数据、证候标准文本等数据通过文本标记后采用专门工具导入到数据表中,形成研究数据库。3、术语规范化方法:(1)症状、舌脉术语:对分词后的症状、舌脉术语进行语义消歧和分类规范,症状分类参照国际社区医疗分类(ICPC)。(2)证候术语规范:对证候名称进行同义词合并、分类与编码,证候分类与编码参照1995版国家标准《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3)中医状态名称分类与规范:将中医证候名称转换为中医状态名称,并进行统一编码,中医状态由态基组成,态基由病位元与邪机元构成。4、统计分析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编程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1)频数统计:对文献来源、标准来源、证候分类、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对中医状态的态元、态基、状态三个层次进行逐级频数统计;2)加权关联规则分析:计算态元、态基与症状的关联关系。3)利用proc report过程输出分析结果至word文档。结果:1、研究构建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文献数据集、中医证候标准知识库。文献数据库来源于4629篇文献的筛选,最终纳入1026篇文献,涉及101个证候标准,获取了71个证候标准文本,提取出311个高血压病中医证型。2、高血压病证候分类频数统计结果如下(摘录频数结果大于4的实例):(1)一级分类:脏腑经络证候类159、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142、病因证候类10。(2)二级分类:肝证类105、阴证类38、痰证类36、血证类35、气证类32、肾证类28、心证类9、风证类9、经络证类8、脾证类6。(3)三级分类:肝阳上亢证36、肝肾阴虚证23、气血亏虚证17、阴虚阳亢证16、阴阳两虚证14、血瘀证11、肾精不足证10、瘀血内停,清窍受阻证9、痰浊壅塞证9、肝火上炎证9、痰浊中阻证7、冲任失调证7、瘀血阻络证7、肾阳亏虚证6、肝火亢盛证6。3、高血压病中医状态频数统计结果如下(摘录频数结果大于4的实例):(1)病位元频数:无特定病位203、脏腑病位类197、经络病位类18、上下病位类15。1)脏腑病位频数:肝106、肾56、脑9、脾7、心7;2)上下病位频数:中15;3)经络病位频数:脉络11、脑络5;(2)邪机元频数:不足类215、运动异常类184、转化异常类28、病邪类8。1)不足类频数:阴虚101、气虚36、阳虚28、血虚27、精亏12、脏腑经络虚10。2)运动异常类频数:升异常84、不通(阻滞)78、不和8、结6、停聚5。升异常有阳亢58、火上扰(上炎)11、痰上扰10、风阳上扰5;不通(阻滞)有痰阻25、瘀阻24、血瘀15、气滞7、湿阻6;不和有冲任失调7;3)转化异常:风化7、阳(热)化16。风化有风阳(热极生风)5;阳(热)化有实热(积热)11;4)病邪类频数:风邪上扰5。(3)态基频数:1)无特定病位元态基频数:阴虚43、气虚31、阳亢19、血虚18、阳虚17、血瘀15、痰阻13、痰上扰10、冲任失调7、风邪上扰5。2)病位元为肝态基频数:肝.阳亢39、肝.阴虚27、肝.火上扰(上炎)11、肝.实热(积热)9、肝.气滞5、肝.风阳(热极生风)5。3)病位元为肾态基频数:肾.阴虚31、肾.精亏12、肾.阳虚10。4)其他病位元态基频数:中.痰阻11、脑.瘀阻9、脉络.瘀阻8。结论:1、研究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收集与整理,构建了高血压病态元、态基和状态三层次的中医状态分类系统,并在中医状态分类层次基础上,分析出高血压病的中医状态特点。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中的证型进行了中医状态转换与系统编码,有利于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的信息化、智能化处理。2、研究得出当前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涵盖的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的特点:在病位上,以肝、肾为主,主要涉及脉络、中。在病机上,以不足和运动异常为主。不足表现为阴虚为主。运动异常表现为升异常和不通,升异常以阳亢为主;不通以痰阻、瘀阻为主。3、初步构建了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的态元、态基与中医症状的关联关系和权重值表,可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状态辨识提供参考,便于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性的养生保健指导和中医健康干预。
二、回族的失眠食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族的失眠食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
2.2 农残检测方法 |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UPLC-MS/MS条件 |
2.3 APGC-MS/MS条件 |
3. 数据分析 |
3.1 检出率的计算 |
3.2 超标率的计算 |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方法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风险安全序数 |
1.3 健康影响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风险安全序数 |
2.3 健康影响评估 |
3. 讨论 |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仪器条件 |
2.4 方法学指标 |
3. 数据分析 |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
1. 数据分析 |
1.1 膳食风险评估 |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1.3 癌症风险评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膳食风险评估 |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
2.3 癌症风险评估 |
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附录 |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
图9、10、11的图注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茶叶养生的概念 |
1.1 茶的概念 |
1.2 茶叶的概念 |
1.3 养生的概念 |
1.4 茶叶养生内涵 |
2 茶叶的品种 |
2.1 茶叶的种类及分类方法 |
2.2 近现代中国名茶举隅 |
2.3 域外茶叶的传播历程与名茶举隅 |
3 研究茶叶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茶叶与茶叶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
1 远古至春秋时期 |
2 秦汉时期 |
3 唐及五代时期 |
4 宋金元时期 |
5 明清时期 |
6 近代时期 |
第三部分 历代文献关于茶性、茶效记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关键词选择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文献整理汇总 |
2 茶叶的性味、功效分析 |
2.1 红茶性味、功效分析 |
2.2 黄茶性味、功效分析 |
2.3 黑茶性味、功效分析 |
2.4 白茶性味、功效分析 |
2.5 青茶性味、功效分析 |
2.6 绿茶性味、功效分析 |
第四部分 不同体质的茶叶养生 |
1 中医体质学说 |
1.1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
1.2 中医体质学说的历史沿革 |
1.3 体质的分类方法 |
1.4 中医体质学说对茶叶养生的意义 |
2 九种体质的茶叶养生方法 |
2.1 平和体质的茶叶养生 |
2.2 气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
2.3 阳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
2.4 血瘀体质的茶叶养生 |
2.5 痰湿体质的茶叶养生 |
2.6 湿热体质的茶叶养生 |
2.7 气郁体质的茶叶养生 |
2.8 阴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
2.9 特禀体质的茶叶养生 |
3 九种体质用茶分类表 |
第五部分 茶叶养生的现代研究 |
1 茶叶的现代有效成分研究 |
1.1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
1.2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 茶氨酸的药理作用研究 |
1.4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 |
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探究 |
2.1 茶叶内的有害物质指什么? |
2.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浸出规律 |
第六部分 合理饮茶与茶叶养生 |
1 茶在养生中常用的方法 |
1.1 茶叶的药用 |
1.2 茶叶的食用 |
1.3 茶叶的饮用 |
2 三因制宜的茶叶养生 |
2.1 不同人群的茶叶养生 |
2.2 不同季节的茶叶养生 |
2.3 不同地域的茶叶养生 |
2.4 不同年龄、季节、地域用茶分类表(表一、表二、表三) |
3 健康的饮茶方式 |
3.1 适时饮茶 |
3.2 适量饮茶 |
3.3 适温饮茶 |
4 饮茶禁忌 |
4.1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食物 |
4.2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药物 |
4.3 不适宜饮茶的特殊人群 |
总绪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2.3 其他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采集基本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 |
2.2 指标的检测 |
2.2.1 一般指标检测 |
2.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
2.3 数据录入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3.1.1 性别、民族构成 |
3.1.2 年龄构成 |
3.1.3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3.1.4 个人史、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分布情况 |
3.1.5 身高、体重、BMI分布情况 |
3.1.6 腰围、臀围、WHR分布情况 |
3.1.7 糖尿病前期的类型分布 |
3.2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2.1 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
3.2.2 舌脉分布情况 |
3.2.3 中医症状及舌脉聚类分析 |
3.2.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2.5 不同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
3.2.5.1 不同证型性别构成情况 |
3.2.5.2 不同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
3.2.5.3 各证型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
3.2.5.4 不同证型BMI、腰围、臀围、WHR的分布特点 |
3.2.5.5 不同证型TG、TC、LDL-C、HDL-C的比较 |
讨论 |
1 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地域特点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2.1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及治疗 |
3 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4 导师的学术思想 |
5 基本情况分析 |
5.1 性别、民族、年龄分布特点 |
5.2 文化程度分布特点 |
5.3 个人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分布特点 |
5.4 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WHR分布特点 |
6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6.1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
6.2 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
6.2.1 不同证型性别、年龄构成特点 |
6.2.2 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
6.2.3 不同证型的BMI、腰围、臀围、WHR分布特点 |
6.2.4 不同证型的TG、TC、LDL-C、HDL-C分布特点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在校攻读期间获奖情况 |
(5)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
研究区域概况 |
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讨论与结论 |
讨论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
民族植物学 |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
藏区概况 |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
藏药的发展现状 |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中医药文化分析研究 |
2.1.1 中医药文化概念 |
2.1.2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 |
2.1.3 中医药文化基础理论 |
2.1.4 中医药文化类型 |
2.1.5 中医药文化特征 |
2.2 森林康养分析研究 |
2.2.1 森林康养的发展 |
2.2.2 森林康养的认识 |
2.2.3 森林康养的建设要素 |
2.2.4 森林康养的产品分类 |
2.3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应用的实现意义 |
2.3.1 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康养的统一——天人合一 |
2.3.2 中医药养生文化与森林康养的关联性 |
2.3.3 药用植物与森林康养的融合 |
3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景观期望度评价体系构建 |
3.1 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3.1.1 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 |
3.1.2 层次分析的基本步骤 |
3.2 景观期望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体系指标选择 |
3.2.2 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
3.3 景观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3.3.1 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
3.3.2 评价体系评价结果 |
4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景观综合评价 |
4.1 中医药森林康养景观认识度与期望度综合评价 |
4.1.1 调查方法 |
4.1.2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
4.1.3 受访者对于中医药森林康养的认识度 |
4.1.4 受访者对于中医药森林康养的景观期望度 |
4.2 总结 |
5 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应用策略 |
5.1 基本原则 |
5.2 设计要点 |
5.3 设计策略 |
5.3.1 中医药文化设计 |
5.3.2 康体养生设计 |
5.3.3 文化体验设计 |
5.3.4 科普教育设计 |
5.3.5 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
5.4 小结 |
6 中医药森林康养实践案例——以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 |
6.1 项目概况 |
6.1.1 自然环境背景 |
6.1.2 社会环境背景 |
6.1.3 历史人文概况 |
6.1.4 中草药资源 |
6.2 基地现状 |
6.2.1 区位交通分析 |
6.2.2 场地现状分析——基于ARC GIS分析 |
6.2.3 基地设施分析 |
6.2.4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析 |
6.3 项目规划构思与定位 |
6.3.1 项目规划构思 |
6.3.2 项目规划定位 |
6.4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总体布局 |
6.4.1 空间布局 |
6.4.2 项目功能分区 |
6.5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重点建设工程 |
6.5.1 分区规划设计 |
6.5.2 园区交通规划 |
6.5.3 园区植物景观规划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涟源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拟选择植物 |
附录2 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期望度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的认识度与期望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7)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4 相关概念 |
第一部分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资料收集 |
1.5 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
2.2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水平现状 |
2.3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
3 讨论 |
3.1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化指标现状分析 |
3.2 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健康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访谈提纲的形成 |
1.5 资料收集 |
1.6 资料分析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访谈结果 |
2.3 社区工作人员访谈结果 |
3 讨论 |
3.1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较以往研究有所不同 |
3.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同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不同 |
3.3 重视健康教育方法,强调人文关怀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构建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专家咨询过程 |
1.2 统计分析 |
1.3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2.2 专家积极系数 |
2.3 专家权威系数 |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6 两轮专家咨询结果 |
3 讨论 |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2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分析 |
4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温胃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的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2.7 中止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3.1 一般项目 |
3.3.2 安全性观察 |
3.3.3 疗效观察 |
3.3.4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3.3.5 疗效判定标准 |
3.3.6 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4.1 数据处理 |
3.4.2 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临床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疗效比较 |
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总分比较 |
2.3 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4 胃泌素水平比较 |
2.5 胃动素水平比较 |
3.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FD的治疗 |
3.胃动素、胃泌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
4.温胃建中汤的立论依据及组方分析 |
5.研究结果分析 |
6.存在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温胃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表2 中医临床症状量化积分表 |
附表3 不良反应/不良观察 |
附表4 知情同意书 |
附表5 伦理审查意见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1.FD的中医病因病机 |
2.FD的中医分型 |
3.祖国医学对FD的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9)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不同疾病中医体质研究 |
2 不同民族中医体质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及分类 |
1.2.2 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分层 |
1.2.3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登记表设计 |
2.2 血压测量方法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现场调查及质量控制 |
2.5 数据预处理 |
2.6 数据管理及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壮汉族高血压分级及血压水平比较 |
3.3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 |
3.4 壮汉族性别差异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
3.5 壮汉族不同年龄段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
3.6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对比 |
3.6.1 壮汉族有家族史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及比较 |
3.6.2 壮汉族缺乏运动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
3.6.3 壮汉族饮食习惯偏咸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
3.6.4 壮汉族吸烟饮酒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
3.7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体指数、腰围、臀围分析对比 |
3.8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分析对比 |
3.9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相同中医体质血生化指标比较 |
3.10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
1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2 高血压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 不同民族高血压中医体质研究 |
4 高血压中医体质与相关因素研究近况 |
5 高血压中医体质的应用现状 |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
6.1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对比分析 |
6.2 壮汉族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对比分析 |
6.3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差异对比分析 |
6.4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体指数、腰围、臀围差异分析对比 |
6.5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差异对比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
附表2 高血压危险分层 |
附表3 中医体质常见表现与总体特征表 |
附表4 中医体质临床评价表 |
附表5 实验室、辅助检查 |
附图 采集病例现场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证候标准的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中医对高血压病的病证认识研究进展 |
1.1 高血压中医病名的研究 |
1.2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3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概况 |
2.状态理论研究 |
3.问题与展望 |
1 研究背景 |
2 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5 结果 |
5.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引用情况 |
5.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标准分类频数统计 |
5.3 高血压病症状分类频数统计 |
5.4 高血压病中医状态分类 |
5.5 高血压病中医状态与症状的关联分析 |
6 讨论 |
6.1 高血压病的中医状态特点 |
6.2 高血压病中医状态与症状的关联特点 |
6.3 高血压病中医状态分类与《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比较 |
6.4 高血压病中医状态分类意义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创新之处 |
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血压中医证候标准来源文献汇总 |
ZB病因证候类 |
ZBF风证类 |
ZBU火证类 |
ZY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 |
ZYA阳证类 |
ZYT痰证类 |
ZYV气证类 |
ZYX血证类 |
ZYY阴证类 |
ZZ脏腑经络证候类 |
ZZF肺证类 |
ZZG肝证类 |
ZZJ经络证类 |
ZZP脾证类 |
ZZS肾证类 |
ZZX心证类 |
ZZQ脏腑经络其他证类 |
附录二:高血压病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
附录三:病位元标识符、病位元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
附录四:邪机元标识符、邪机元名称和代码表 |
个人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四、回族的失眠食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D]. 梁木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兰州市七里河区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D]. 王晓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6]中医药文化在森林康养中的应用研究 ——以涟源龙山康养基地设计为例[D]. 戴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结构化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D]. 冯晗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温胃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李浩.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春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证候标准的高血压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D]. 王丽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