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一、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萍[1](2021)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予腹针疗法治疗,选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滑肉门中刺、双商曲中刺、阴都患侧浅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天。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治疗5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表及头痛疗效评分表,在治疗结束后第1、2、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VAS疼痛评分及头痛疗效评分,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结果:1.治疗前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均较前降低,且两组组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治疗效果。3.治疗5天后,两组VAS疼痛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但治疗组改善头痛程度方面稍好于对照组。4.治疗后随访第1、2、4周,两组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近期疗效较好。5.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21人,有效5人,无效2人,临床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13人,有效8人,无效9人,临床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本实验研究过程中腹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组有2例出现恶心、轻度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结论:1.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缓解原发性头痛的症状;2.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近期疗效腹针组较好;3.腹针疗法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江颖[2](2020)在《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方法对于偏头痛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90例偏头痛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普通针刺组及西药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人迎寸口脉诊针刺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西药组予口服氟桂利嗪胶囊,三组均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与首次治疗结束2小时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变化情况、三个疗程治疗结束的有效率、三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有效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首次治疗:三组患者首次治疗后2小时的头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下降值较普通针刺组与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个疗程治疗结束: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7%)与普通针刺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0.0%)对比普通针刺组(76.7%)、西药组(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常规取穴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偏头痛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即时疗效,但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头痛的即时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和口服西药。近期疗效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疗效相当,优于西药治疗。短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裘巧丽[3](2019)在《阿米替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研究阿米替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着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米替林治疗偏头痛效果优于尼莫地平,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莫毅[4](2019)在《头痛舒缓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型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头痛舒缓颗粒对肝气郁结型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利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本院脑病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单纯西药(盐酸阿米替林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头痛舒缓颗粒;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计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紧张型头痛积分、中医症候量表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紧张型头痛疗效: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紧张型头痛积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紧张型头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6%,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中医症候积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痛舒缓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型紧张型头痛疗效显着,可以明显改善中医症候,并能显着减轻患者的头痛强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李淑萍[5](2019)在《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本研究,观察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比较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上运用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头痛宁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三粒口服;试验组30例,予天麻头痛方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以上两组均以1周为1疗程,治疗4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西医方面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包括量表评分标准和记分法评分,根据其疼痛分级、症状、体征的改变等综合判断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中医方面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包括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头痛疼痛程度评分、记分法评分方面,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疼痛程度评分、记分法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整个观察期无不良反应发生,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辜红炜[6](2019)在《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黄石玺教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观察毫火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观察偏头痛患者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各30例,采用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研究周期共18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2周,随访期12周。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两个疗程。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为治疗后1周头痛程度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基线的变化值,首次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的变化值;次要指标包括头痛积分、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六项测试(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即刻镇痛作用: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0.5h、1h、2h头痛VAS评分的变化,偏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型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即刻镇痛效果明确。头痛症状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VAS评分和头痛积分的变化,两组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的减轻患者头痛程度,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发作时间及缓解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HIT-6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较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评价:偏头痛组的总有效率为96.6%,紧张型头痛组为100%。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评价:两组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6.67%,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安全性较高。结论:毫火针温针灸联合疗法对改善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均有效,并且具有安全、快速起效、镇痛作用持久的临床效果。验证了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杜佳蓉[7](2019)在《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Menstrual migraine without aura,MM)的两种亚型:单纯月经性偏头痛(Pure Menstrual Migraine,PMM)和月经相关性偏头痛(Menstrually Related Migraine,MR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技术(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和基于局部一致性(Re Ho)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方法,探讨PMM与MRM患者大脑结构和局部功能活动的差异,观察针刺治疗对PMM与MRM患者中枢响应模式影响的差异,以阐释针刺对两种不同分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的中枢机制,为分析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两种亚型的临床疗效差异原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44例,将44例受试者根据ICHD-3中PMM、MRM的诊断标准,进行亚型分组,其中PMM组15例,MRM组29例,两组均取双侧风池、率谷、内关、三阴交、太冲穴进行针刺。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27±6次。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评价和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扫描,完成以下分析:1.对比针刺前后PMM与MRM患者临床效应指标的差异。2.采用VBM分析PMM与MRM全脑的形态学差异,采用ALFF与Re Ho两种分析方法评价静息状态下PMM与MRM患者大脑局部功能活动的差异,探讨MM不同亚型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特异性差异。3.对比针刺干预前后PMM与MRM的大脑中枢响应特征,并将针刺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指标与影像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针刺对PMM与MRM的特异性中枢调节特征,阐释针刺治疗PMM和MRM的中枢机制。结果1.针刺治疗PMM与MRM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PMM组与MRM组在人口学资料、月经期头痛次数、月经期头痛时间、月经期头痛VAS得分、月经期头痛强度、HIT-6评分、SAS、SDS、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组内比较:PMM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AS,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和S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M组治疗前后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HIT-6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治疗前后在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月经期头痛时间、月经期头痛VAS评分、HIT-6评分、非经期头痛发作次数、非经期头痛VAS、非经期头痛强度、SDS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的组间比较:针刺治疗后,PMM组与MRM组在月经期头痛发作次数、月经期头痛VAS评分、HIT-6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月经期头痛强度和SDS方面,MRM组与P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M组显着优于PMM组。2.PMM与MRM患者脑结构差异研究结果VBM结果:本次研究未发现PMM组与MRM组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差异。3.PMM与MRM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特征的对比结果(1)ALFF结果:静息态下,PMM组与MRM组相比,MRM组在左侧脑岛、右侧丘脑、额上回、枕中回、舌回的ALFF值明显高于PMM组;fMRI数据结果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脑岛的ALFF值与MRM组的月经期头痛时间呈显着负相关(r=-0.417,P=0.025);右侧枕中回的ALFF值与MRM组HIT-6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374,P=0.046)。(2)Re Ho结果:静息态下,PMM组与MRM组相比,MRM组在左侧脑岛、左侧舌回处的Re Ho值显着高于PMM组,在左侧额中回、额上回处,MRM组Re Ho值显着低于PMM组;fMRI数据结果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左侧脑岛的Re Ho值与PMM组的HIT-6(r=0.739,P=0.015)、SDS评分(r=0.694,P=0.026)呈显着的正相关;左侧额上回的Re Ho值与PMM组月经期头痛次数呈显着的正相关(r=0.693,P=0.026)。4.针刺对PMM与MRM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1)ALFF结果:(1)MR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内侧回、左侧楔前叶、顶下小叶ALFF值显着升高,左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上回、颞下回、右侧脑岛ALFF值显着降低;(2)PM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舌回ALFF值显着升高。(2)Re Ho结果:(1)MR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左侧楔前叶、额中回、额上回Re Ho值显着升高,右侧颞上回Re Ho值显着降低;(2)PMM组针刺治疗后,右侧小脑扁桃体、额中回、额下回Re Ho值显着降低。(3)相关性分析结果:(1)MRM组右侧楔前叶Re Ho值的升高与非经期头痛次数的改善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0.416,P<0.05);(2)PMM组右侧舌回ALFF值的升高与HIT-6评分的改善呈现显着负相关(r=-0.614,P<0.05)。结论1.PMM组与MRM组大脑灰质体积无显着差异。额叶-岛叶-枕叶是MRM与PMM脑功能差异显着的重点脑区。推测上述脑区功能活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MRM临床表现区别于PMM的潜在病理机制。2.针刺可以不同程度改善PMM与MRM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及情绪状态,MRM组针刺临床疗效显着优于PMM组。3.楔前叶-额叶皮层可能是针刺治疗MRM的重点脑区。舌回可能是针刺治疗PMM的重点脑区。针刺后PMM与MRM产生不同脑区ALFF及Re Ho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疾病不同导致中枢响应模式也有所不同。

萧维萱(Hsiao Weihsuan)[8](2019)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瘀阻脑络证型的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比丹参注射液的穴位注射疗法和非穴位注射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穴位注射的作用原理,为疲阻脑络型偏头痛的穴位注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的针灸门诊部,纳入符合本病诊断标准的瘀阻脑络型的偏头痛患者72例,将收集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人,治疗组36人。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穴位注射的方法,对患者的双侧太阳穴、风池穴、血海穴6个穴位进行注射,每个穴位注射0.4ml的丹参注射液(其中太阳穴为0.2ml),而对照组在此6个穴位的旁开0.5cm处将进行同样计量的丹参注射液注射。疗程为每周两次,10次1疗程,分别在1和2疗程后,让患者进行VAS评分、头痛积分评分、完成MSQ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数据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72例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中有10例不能坚持完成研究,出现脱落,其中对照组脱落6例,治疗组脱落4例,最终治疗组有32例,对照组有30例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的数据显示:(1)在1疗程和2疗程结束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VAS评分与头痛积分、MSQ(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在治疗后都明显下降(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评分越低;(2)在1疗程和2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VAS评分与头痛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MSQ评分在1个疗程后无明显差异;在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中有20例有效,1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62.5%;对照组中有11例有效,19例无效,总有效率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中有29例有效,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0.6%;对照组中有24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疗效等级的排列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在2个疗程的治疗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的2个疗程中,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和非穴位注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随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2)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有效降低患者的偏头痛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2个疗程后明显优于非穴位注射治疗;(3)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改善与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的评分降低并不一致;(4)随着疗程的增加,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与非穴位注射的总有效率可能趋向一致;(5)如何选取非穴位作为对照仍是临床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周波[9](2017)在《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常为搏动性的头痛,多呈单侧疼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可有家族史。在我国,偏头痛每年患病率约为9.3%。偏头痛具有致残率较高,疾病负担重的特点。先兆偏头痛是缺血性脑卒中和脑白质损害的危险因素。偏头痛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偏头痛的防治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中医药治疗头痛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是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一部分。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偏头痛临床研究指南》的要求,设计了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案。目的进一步评价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缓解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探讨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适应症状群。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脑安滴丸为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的药物,因脑安滴丸前期文献报道较少,故本试验样本数的确定参考其他药物计算。主要通过门诊及广告招募的方式收集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首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理化检查,检查结果符合条件的患者方可入组。口服脑安滴丸,每次20粒,每日2次,连续服用4周;入组当天发放1次,发放药物为4周服用量,治疗结束后4周、8周随访1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差异有高度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主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次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次数、天数、程度、持续时间、偏头痛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PRO)等。结果主要疗效指标:治疗4周至随访4周、8周,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均有所升高,且呈递增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安滴丸在治疗期和随访期均能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次数,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佳。次要疗效指标:1.治疗4周及随访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头痛发作次数、天数均有所降低,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随访4周、8周与治疗前偏头痛PRO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头痛发作情况、精神心理状态、功能状态及PRO总分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头风中医证候各证积分及总积分在治疗4周、随访4周、8周与治疗前组间比较,痰湿证候、郁证证候、气虚证候、阴虚证候、阳虚证候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安滴丸临床适应症状群:偏头痛的四诊信息中,其主要症状(即频次等于或超过4次)为:安静缓解、睡眠不好加重、光线暗缓解、劳累加重、神疲乏力、不耐疲劳、遇寒加重、胀痛、思虑加重、精神紧张加重、下午发作、偏侧头痛、全身困重、少气懒言、困倦嗜睡、痛有定处。舌像以淡红舌、暗舌及紫舌为主,伴有水滑苔、腻苔为主。脉象以以弦缓脉为主。偏头痛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时,偏头痛的各个症状中偏头痛兼起止无常、时轻时重,无头痛光线暗时可缓解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随访8周与治疗前比较时,偏头痛的各个症状中偏头痛兼巅顶头痛、乳房胀痛、多梦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安滴丸在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病情、证候及其临床适应症状群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1.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治疗4周,随访4周、8周)显着。2.脑安滴丸治疗头风之痰湿证候、郁证证候、气虚证候、阴虚证候、阳虚证候,疗效显着。体现了脑安滴丸改善中医证候的优势。3.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兼有头痛时轻时重、起止无常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高,兼有头痛光线暗时可缓解、巅顶头痛、乳房胀痛、多梦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低。

韩芳,李双,孙凡,曹克刚[10](2016)在《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文中指出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患之一。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的顿挫治疗和缓解期的预防性治疗。本研究简要从急性期治疗与预防性治疗两个方面论述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二、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及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原发性头痛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影响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针刺意外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时间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对比
        3.3 治疗前后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3.4 随访1 月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3.5 随访1 月的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3.6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1.1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2 选穴依据
        1.3 进针深度的研究
        1.4 腹针疗法的特色
    2 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本病的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3.3 疼痛积分分析
        3.4 近期疗效分析
    4 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概况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1.2.1 古代文献于偏头痛病名的记载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药治疗偏头痛
        1.2.4 针灸治疗偏头痛
2 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治疗器材准备
        2.2.3 治疗方法
        2.2.4 不良反应处理
    2.3 试验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统计结果及分析
        2.6.1 不良反应
        2.6.2 一般资料分析
        2.6.3 首次治疗2h后VAS评分分析
        2.6.4 疗程结束时疗效分析
        2.6.5 疗程结束后3个月疗效分析
    2.7 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理论依据
        3.1.1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概述
        3.1.2 人迎寸口脉释义
        3.1.3 人迎脉、寸口脉的定位
        3.1.4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3.1.5 人迎寸口脉诊操作要点
        3.1.6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优势
    3.2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理论依据
        3.2.1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概述
        3.2.2 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选穴依据
    3.3 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意义
4 本研究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阿米替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4)头痛舒缓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型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 中医文献回顾
        1.1 中医学对头痛的研究
        1.1.1 对头痛病名的研究
        1.1.2 头痛病因病机的研究
        1.1.3 头痛的辩证分型
        1.1.4 头痛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TTH的认识
        2.1 TTH的概念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1 周围性疼痛机制
        2.3.2 中枢性疼痛机制
        2.3.3 精神心理因素
        2.3.4 其他因素
        2.4 TTH的治疗
        2.4.1 预防性药物治疗
        2.4.2 急性期药物治疗
        2.4.3 非药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资料评价
        2.3.2 疗效评定指标
        2.3.3 安全性观测
        2.4 量化评分标准
        2.4.1 TTH积分
        2.4.2 中医症候积分
        2.5 疗效分级标准
        2.5.1 西医疗效分级
        2.5.2 中医症候疗效分级
        2.6 安全性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结果
        4.1.1 病例完成情况
        4.1.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4.2 治疗后结果
        4.2.1 两组患者紧张型头痛积分比较
        4.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2.4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3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导师对“肝气郁结”与TTH关系的认识
        5.2 导师立方思想
        5.3 头痛舒缓颗粒方药分析
        5.4 临床疗效分析
        5.4.1 头痛舒缓颗粒对中医证候方面的影响
        5.4.2 头痛舒缓颗粒对TTH临床疗效的影响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与实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病例分组
        1.5 治疗方案
        1.6 观察内容
        1.7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级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记分法评分比较
        2.4 两组整体疗效比较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6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3 中西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3.1 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西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治疗现状
        3.4 应用天麻头痛方的理论基础
        3.5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临床病例观察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成就

(6)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1 疾病概述及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及分型
        5 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诊断依据
        4 辨证分型
        5 中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1 黄石玺教授治疗头痛的主要思想与理论依据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1 火针的发展和毫火针疗法的选择
        2.2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
    3 取穴原则
    4 方法体悟
        4.1 器材的选择
        4.2 具体操作
        4.3 注意事项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
        1.6 伦理学原则
        1.7 统计分析
    2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分布
        3.2 基线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1 结果分析
    2 讨论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1.1.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是困扰女性的临床常见疾病
        1.2.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及病情程度不同,其详细病理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1.3.针刺治疗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研究尚属空白状态
        1.4.利用fMRI探究针刺治疗对不同亚型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响应的差异,具有可行性
    2.研究目的及意义
    3.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流程图
    2.2. 研究设备及耗材
    2.3 伦理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周期
    2.6. 观察指标
    2.7. 静息态fMRI扫描
    2.8. 安全性观察
    2.9. 数据统计分析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结果
    3.2. 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3.3. PMM与 MRM患者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的对比分析
    3.4. 针刺对PMM、MRM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4.小结
5.合并用药情况
6.不良事件报告
讨论
    1.古代对经行头痛的认识
        1.1. 中医对经行头痛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治疗经行头痛的研究现状
    2.现代医学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认识
        2.1. 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定义和分类
        2.2. 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研究现状
        2.3. 现代医学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
    3.结构磁共振成像是了解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改变的重要手段
    4.FMRI技术是探讨针刺中枢机理的重要手段
        4.1. fMRI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于针刺临床机理研究的技术优势
        4.2. 将ReHo与 ALFF分析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多视角观察针刺治疗的中枢响应模式
        4.3. 运用fMRI探究针刺治疗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4.4.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效应指标的关联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5.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5.1. 本试验的用穴依据
        5.2.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6.研究结果分析
        6.1. 针刺治疗PMM与 MRM的临床疗效分析
        6.2. 基于VBM观察患者脑结构的异常表现
        6.3. MRM与 PMM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对比
        6.4. 针刺治疗对MRM与 PMM脑功能影响的机制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相关量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研究
        1.2.2 中药治疗偏头痛
        1.2.3 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
        1.2.4 推拿疗法
        1.2.5 耳穴疗法
    1.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3.1 遗传基础
        1.3.2 皮层扩张性抑郁症
        1.3.3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1.3.4 致敏作用
        1.3.5 5-羟色胺的作用
        1.3.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
    1.4 临床特征
    1.5 治疗
        1.5.1 药物治疗
        1.5.2 非药物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分组方法
        2.1.2 诊断标准中西医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具体操作过程
        2.2.1 药物及器械
        2.2.2 操作方法
        2.2.3 疗程
    2.3 疗效评测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2.6 安全性评价
        2.6.1 生命体征观察
        2.6.2 不良事件及处理
        2.6.3 相关性评估
        2.6.4 严重程度评价
        2.6.5 严重不良事件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线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两组的结果比较
    3.3 治疗过程中两组脱落/中止病例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概述及流行病学分析
    4.2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分析
    4.3 穴位作用在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分析
    4.4 穴位注射的疗效差异分析
    4.5 穴位注射的安全性观察
    4.6 试验创新点
    4.7 试验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2. 现代医学防治偏头痛
        3.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及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
        1. 西医症状群的起源与发展
        2. 证、病、证候、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概念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概念
        4.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特性
        5. 中成药使用现状
        6. 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
        7. 脑安胶囊、脑安滴丸的区别及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偏头痛病情变化
        3. 脑安滴丸适应症状群的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偏头痛发作病情的变化
        2 头风中医证候改善
        3 PRO量表得分
        4 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相对安全
        5 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结果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期的治疗
    1. 1 非特异性药物
        1.1.1非甾体抗炎药
        1.1.2巴比妥类镇静药
        1.1.3阿片类镇痛药
    1. 2 特异性药物
        1.2.1曲坦类药物
        1.2.2麦角胺类
2 预防性治疗
    2.1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2.2抗癫痫药物
    2.3抗抑郁药
    2.4钙拮抗剂
    2.5β受体阻滞剂
3 结语

四、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杨玉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江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阿米替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分析[J]. 裘巧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5)
  • [4]头痛舒缓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型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莫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天麻头痛方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临床观察[D]. 李淑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D]. 辜红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针刺对月经性无先兆偏头痛不同亚型患者中枢响应差异的研究[D]. 杜佳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8]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萧维萱(Hsiao Weihsu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J]. 韩芳,李双,孙凡,曹克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01)

标签:;  ;  ;  ;  ;  

阿米替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