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的角度谈物理概念的教学

从逻辑的角度谈物理概念的教学

一、从逻辑的角度论物理概念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杜军,刘利民[1](2021)在《论事件的内涵、属性及多样化关系》文中指出事件是认知语义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按照戴维森的异态一元论,客观事件是物理事件,物理事件引发的心理事件是人们运用不同层面的心理语言描述同一物理事件。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之间不是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而是心理事件附随于物理事件,且心理事件涌现出超越物理事件的新意义。"事件"实际上应分为实存事件、原生事件、次生事件三个不同层面。实存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事件,原生事件指人们使用普通心理语言描述的原发性心理事件,次生事件是指原生事件与其他心理事件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复杂心理事件。

刘书云,彭朝阳[2](2021)在《创设真实情境 显性化科学思维》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伴随着知识的学习而发生,但培养往往是隐性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该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创设真实情境,按照情境教学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基于证据表达观点,提出质疑和抽象模型,显性化科学思维。

孔红艳,薛飞龙[3](2021)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以“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初二年级物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学生思维僵化,质疑、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近些年,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走入研究人员视野,研究清楚学生关于问题的相关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本论文从学生的问题意识、联系知识的能力、思维惰性、质疑批判的精神和勇气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班级作为问卷对象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在联系知识的能力、思维惰性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质疑批判的精神和勇气不足.针对发现的问题,给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实施建议.

王建军[4](2021)在《教学的融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时代学校教育之"人的对象""物的对象"及其所在、所对、所为的社会背景的深刻变化,使"教学"逐渐从传统的"内容概念"转向"时空概念",从而使融合成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在厘析了呈现、讲解、示范、任务、指导、总结和作业等"教学形式要素",并区分了价值、内容、方式和行动等"物的对象层次"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二维交叉框架,作为学科内部多层次融合设计或跨学科的融合设计的基本思路。

张春丽[5](2021)在《真质疑引发真论证 真思考促进真发展——品评区级研究课“功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一节区级研究课的品评,旨在促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改进,关注学生深度思考、善于质疑等优秀思维习惯的养成,关注一线教师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力求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主阵地得到有效落实.

曹海霞[6](2021)在《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值得中学和高校物理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加强培养学生微积分思维和矢量运算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角度,探索了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间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并且给高中物理教师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

张春丽[7](2021)在《真质疑引发真论证 真思考促进真发展——品评区级研究课“功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一节区级研究课的品评,旨在促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改进,关注学生深度思考、善于质疑等优秀思维习惯的养成,关注一线教师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力求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主阵地的有效落实.

邓李君[8](2021)在《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内涵、分类及统整性应用路径》文中指出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在物理教学、学科育人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学生的学习遵循出错、认错、纠错、反思、消错的螺旋式上升规律。物理教师要站在物理学科的峰顶,对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做出透彻的分类与归因,形成基于学情大数据的动态分类,并构建统筹物理学科教学和育人的统整性应用路径,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邸子桓[9](2021)在《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鲜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某些虚词的比较研究是语言学、汉语教学研究乃至词典编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作为考察对象,关于“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现有研究多从形式出发,这掩盖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特殊属性。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语义立场,综合运用事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对“不然”类关联词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从逻辑角度考察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特征,探讨了“不然”类关联词语各成员的共性与差异,总结了“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形式,并从言语交际的视角对“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我们所选取的整体性立场和语义的研究路向体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5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问题,并确定了“不然”类的8个成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论述了研究的价值,说明了研究的总体路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最后阐述了我们所持的语言观。第1章是研究综述。本章对与“不然”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述评,从“不然”类的历时演变、“不然”类的形式结构、“不然”类的功能和“不然”类的逻辑研究等方面总结了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第2章是“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分析。本章首先从逻辑角度出发论述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本质,即表征逻辑推理结构,“不然”类能够表征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随后集中讨论了“不然”类所表征的两类推理的语义结构,假言推理类的语义结构框架包括条件事件、结果事件、负条件事件和负结果事件四个模块,选言推理类的语义结构框架包括可选事件1、可选事件2、负可选事件1(或2)和对于可选事件2(或1)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特征,即否定前提性、语义整体性和关系性,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3章是“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本章从语义表征和时间配搭层面分析了“不然”类关联词语成员之间的共性,8个成员均能够表征逻辑推理语义框架。假言推理类的6个成员能够适应的时间配搭形式有6种,选言推理类的6个成员能够适应的时间配搭形式有4种。随后从表征差异、使用频率和语体差别上探讨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差异,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语料,“不然”类更倾向于表征假言推理结构,“否则”表征假言推理结构的能力最强,“要不”表征选言推理结构的能力最强。“否则”的使用频率最高,占CCL语料库中所有“不然”类语料的69.26%。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对于“不然”类8个成员进行选择的优先序列存在差异。第4章是“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状况分析。我们依据“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要素实现在话语中的数量和顺序探究了假言推理小类和选言推理小类的话语实现类别,其中,假言推理类有7种,选言推理类有2种。“不然”类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同样需要其他词类的辅助,比如副词、连词、能愿动词都能够协助“不然”类完成对某些语义结构要素的“提示”,有时“不然”类内部成员之间也通过共现来完成指称。我们还讨论了“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特殊指称序列,其包括分隔指称序列和语境指称序列。第5章论述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不然”类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就是交际主体根据具体的意图、环境以及自身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关系进行指称的过程。在现实交际中,表达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在“不然”类语义结构的表达形式集合中进行选择,其中交际意图、交际环境(语体)、事件关系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影响交际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不然”类整个的话语实现遵循着“感知具体交际意图—观察所处交际环境—加工处理事件关系—选择合适的语言符号实现为话语,并建构相应的交际意义”的机制。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整个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构想。综上,本研究从语义出发反观形式,紧密结合语言的具体运用层面,对“不然”类各成员的语义特征、共性与个性、话语实现形式、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对外汉语教学、词典编纂、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赵岩[10](2021)在《现代汉语转折关系范畴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关系语义范畴,转折关系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基本语义关系,而转折关系范畴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学界对于转折关系鲜有范畴化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在转折复句或转折连词、转折副词等有转折关联功能的具体形式方面的专项探讨,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转折语义关系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仍不全面,对于很多问题的解释还是停留在表面,尤其关于转折语义关系,主要的认识多是集中在转折关系前后项之间的“相反或对立”,即使已经触及到逻辑角度的研究,也将逻辑语义关系作为研究语义关系的基础来展开,对转折关系的本质属性却始终未能真正探究,无法全面地认识转折关系范畴。因此,本文选择以关系语义范畴为出发点,从逻辑上确立转折关系的语义本质属性,发现转折关系的逻辑语义基础,基于转折关系的逻辑本质,找出其语义特征的核心;在转折关系语义范畴的基础上,概括出转折关系语义的表现形式及特征,以及如何实现其话语表达,在整体立场上对转折关系进行全面考察。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背景及语料说明等方面展开。第2章为研究综述,简要回顾并概括转折关系范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现有研究的不同角度,对转折关系语言表达格式、逻辑角度、认知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以往研究中对转折关系的解释并不充分及全面,因此,从关系语义范畴着手,并根据转折关系范畴的基本内涵,从不同角度了解转折关系范畴的成因及表现,从而为后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3章至第6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从整体的关系语义范畴出发,根据转折关系的逻辑语义基础,概括其语义特征,通过典型的转折关联词语共性及差异的考察,对其语言表征进行描写,同时对转折关系的认知语用加工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转折语义关系的话语实现,从整体上考察转折关系。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3章是对转折关系逻辑语义本质属性的探究。要真正地认识转折关系,需要从其语义关系范畴的角度,发现转折关系的逻辑语义基础,来阐释转折关系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其逻辑语义基础的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将转折关系的语义基础确定为前后两项的“对立或相反”关系,而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有时转折关系的前后两项并非可直接进行比较来形成对立的情况,那么,转折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可知,转折关系并非简单的前后两项间的对立或相反关系,而是蕴含否定。从命题逻辑的角度,转折关系前后项为联言命题,因此,转折关系的逻辑本质即为蕴含命题的否命题:并非p→q(即p∧﹁q)。第4章为转折关系范畴的语义特征。从逻辑角度出发,通过对转折关系逻辑基础的研究,找到转折关系的语义属性,即蕴含命题的否定,以此为基础,概括出转折关系的语义特征,即否定蕴含关系的存在,也就是说,表达逻辑的否命题是其基础核心,围绕这一核心,转折关系语义表现出相对性特征、“逆理”性特征和补充性特征。第5章主要是从转折关系范畴的语义特征出发,归纳并概括转折关系的语言表征。转折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格式加以实现,而转折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其语义关系体现的最直接标志。转折关联词语的共同语义特征就是词语所含的“转折义”,在转折关系的逻辑基础上,通过本身词语的词性特征,如连词特征、副词特征等,结合代表性转折关联词语的具体用法,从共性扩展至其个性,标示语句的转折关系。第6章是转折关系的话语实现。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在获取到对方传递的信息后,识别出信息中的转折关系逻辑语义属性,即蕴含否定的存在,通过认知语境中所含信息与话语所含信息的相互作用,再凭借交际双方大脑中的认知经验,经过语言转换,将两个关联性最低的事件加以整合,并且根据语法规则,充分利用语言表征,如话语标记的使用及话语意义系统的扩充和接收,促成交际双方最终实现交际目的。最后是全文的结语部分。概括全文研究内容及重点,总结转折语义关系的逻辑属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义特征及语表特征,进行归纳,并对转折关联词语进行共性及个性的考察,通过对其认知语用加工的分析,完成话语的实现。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总之,本文的研究以探讨转折关系的本质属性为出发点,旨在解决转折关系中的根本性问题:到底什么是转折关系?转折关系产生的根源在哪儿?怎么表达转折关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根本在于对转折关系的语义逻辑实质的确立,即蕴含的否定:“并非(p→q)。

二、从逻辑的角度论物理概念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逻辑的角度论物理概念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事件的内涵、属性及多样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件的本体性质
二、事件的心理认知属性
    (一)事件的异态一元性
    (二)事件的心理-物理随附性
三、状态变化事件的同一与异质问题分析
四、事件的认知识解
五、结语

(2)创设真实情境 显性化科学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活情境
    1.1 创设生活情境
    1.2 具体教学过程
2 科学史情境
    2.1 创设科学史情境
    2.2 具体教学过程
        2.2.1 重历科学家思维历程
        2.2.2 提出假设
        2.2.3 模仿假设验证途径
3 小结

(3)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以“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初二年级物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驱动式教学概念界定
    1.1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本质
    1.2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1.3 问题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2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研究意义
3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之心,但问题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是实际生活和物理问题不能建立有效联结
        4.1.2 学生缺乏整合知识的意识与习惯,在联系知识的能力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4.1.3 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惰性,映射在课堂参与度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4.1.4 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在质疑批判方面缺乏精神和勇气
    4.2 教学建议
        4.2.1 教学中加强物理和实际生活间的联系
        4.2.2 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意识,教给学生总结知识的方法,尤其要在提升女生联系知识的能力方面有所侧重
        4.2.3 善用奖惩等手段改善思维惰性,对女生多给予正反馈刺激以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4.2.4 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与质疑

(5)真质疑引发真论证 真思考促进真发展——品评区级研究课“功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框架:从初中“功”到高中“功”的进阶
    1.1 起点——学生已有的认知
    1.2 目标——期望学生将要达成的认知
    1.3 框架——驱动学生深度思考的认知逻辑
2 教学实录:真质疑引发真论证,真思考促进真发展
    2.1 教学片断1:为什么要学习“功”的概念?
    2.2 教学片断2:计算功时为什么要从“距离”进阶到“位移”?
    2.3 教学片断3:功究竟是标量还是矢量?
3 溯源反思:舍得慢下来,才能真生成
4 结语

(6)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课程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
    2.1 加强微积分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2 深入挖掘矢量思想的本质,注重思维方式的衔接
    2.3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3 给高中物理教师的两点建议
4 结语

(7)真质疑引发真论证 真思考促进真发展——品评区级研究课“功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框架:从初中“功”到高中“功”的进阶
    1.1 起点——学生已有的认知
    1.2 目标——期望学生将要达成的认知
    1.3 框架——驱动学生深度思考的认知逻辑
2 教学实录:真质疑引发真论证,真思考促进真发展
    2.1 教学片段1:为什么要学习“功”的概念?
    2.2 教学片段2:计算功时为什么要从“距离”进阶到“位移”?
    2.3 教学片段3:功究竟是标量还是矢量?
3 溯源反思:舍得慢下来、才能真生成
4结束语

(8)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内涵、分类及统整性应用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内涵探寻
二、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归因性分类
三、初中物理错误资源统整性应用路径
    1. 共性错误:抓住错误资源的重难点
    2. 随物赋形:错误资源系统融入物理教育的全场景
    3.“消错”思维:错题集引领学生在错误管理中实现主体性发展

(9)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0.1.1 选题缘起
        0.1.2 研究对象的范围
        0.1.3 研究问题
    0.2 研究价值
        0.2.1 理论价值
        0.2.2 实践价值
    0.3 研究路径、方法和语料
        0.3.1 研究路径
        0.3.2 研究方法
        0.3.3 语料说明
    0.4 本研究的语言观
    0.5 本章小结
第1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研究综述
    1.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历时研究
        1.1.1 单项研究
        1.1.2 比较研究
        1.1.3 小结
    1.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时研究
        1.2.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形式研究
        1.2.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功能研究
        1.2.3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研究
        1.2.4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其他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2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分析
    2.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类型
        2.1.1 假言推理类
        2.1.2 选言推理类
    2.2 “不然”类关联词语所表征的逻辑语义结构
        2.2.1 假言推理语义结构
        2.2.2 选言推理语义结构
    2.3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特征分析
        2.3.1 否定前提性
        2.3.2 语义整体性
        2.3.3 关系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与差异
    3.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
        3.1.1 语义表征层面的共性
        3.1.2 时间配搭层面的共性
    3.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差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形式
    4.1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4.1.1 “不然”类假言推理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4.1.2 “不然”类选言推理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4.1.3 小结
    4.2 “不然”类关联词语与其他词类在话语中的共现情况
        4.2.1 假言推理类的共现情况
        4.2.2 选言推理类的共现情况
        4.2.3 小结
    4.3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特殊指称序列
        4.3.1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分隔指称序列
        4.3.2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语境指称序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
    5.1 交际意图驱动
    5.2 语体驱动
    5.3 事件关系驱动
        5.3.1 事件间的因果力维度
        5.3.2 时间维度
        5.3.3 关系语义框架凸显维度
    5.4 话语实现与意义建构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现代汉语转折关系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与主要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方法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说明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第3章 转折关系范畴的语义属性
    3.1 转折关系的意义
        3.1.1 相反或对立
        3.1.2 蕴含性对立
    3.2 转折关系意义的分析
        3.2.1 对立的基础
        3.2.2 前后意义的对立
    3.3 转折关系范畴的语义本质
        3.3.1 蕴含命题
        3.3.2 否命题
        3.3.3 蕴含命题的否命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折关系范畴的语义特征
    4.1 转折关系语义特征的含义
        4.1.1 语义特征
        4.1.2 转折关系语义特征
    4.2 相对性特征
    4.3 “逆理”性特征
    4.4 补充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折关系范畴的语言表征
    5.1 转折关联词语的共性考察
        5.1.1 转折义
        5.1.2 转折联结功能
    5.2 转折关联词语的差异性考察
        5.2.1 “虽然……,但是……”
        5.2.2 “不过”、“只是”和“就是”
        5.2.3 “可”和“可是”
        5.2.4 “偏偏”和“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折关系范畴的话语实现
    6.1 转折关系表达的语用基础
        6.1.1 转折关系的表义关联性
        6.1.2 转折关系的主观性
    6.2 转折关系的语义加工
        6.2.1 语义特点
        6.2.2 转折关系的认知路径
        6.2.3 转折关系话语信息的建构
        6.2.4 转折关系的认知语义生成
    6.3 转折关系的认知语用表达
        6.3.1 反预期表达
        6.3.2 转折话语标记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从逻辑的角度论物理概念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事件的内涵、属性及多样化关系[J]. 杜军,刘利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 [2]创设真实情境 显性化科学思维[J]. 刘书云,彭朝阳. 中学理科园地, 2021(06)
  • [3]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以“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初二年级物理”为例[J]. 孔红艳,薛飞龙. 中学物理, 2021(24)
  • [4]教学的融合设计[J]. 王建军. 基础教育, 2021(06)
  • [5]真质疑引发真论证 真思考促进真发展——品评区级研究课“功的再认识”[J]. 张春丽. 物理教师, 2021(12)
  • [6]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J]. 曹海霞. 物理教师, 2021(10)
  • [7]真质疑引发真论证 真思考促进真发展——品评区级研究课“功的再认识”[J]. 张春丽. 中学物理, 2021(19)
  • [8]初中物理错误资源:内涵、分类及统整性应用路径[J]. 邓李君. 中小学班主任, 2021(18)
  • [9]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研究[D]. 邸子桓. 吉林大学, 2021(01)
  • [10]现代汉语转折关系范畴研究[D]. 赵岩.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从逻辑的角度谈物理概念的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