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神益脑胶囊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1](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王东梅[2](2013)在《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肾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临床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样本估算确定样本含量为60例,随机分为地黄益脑胶囊治疗组40例,口服地黄益脑胶囊(熟地黄、生地黄、淮山药、蔓荆子、枸杞子、茯苓、黄精、玉竹、决明子、川芎、山茱萸、当归、夜交滕、酸枣仁、丹皮、炙甘草)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治疗。疗程为2个月。本研究对比了两组药物的临床总疗效,选择了MMSE,HDS和FAQ量表进行神经心理、认知能力的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药物的毒副反应,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改变,分析地黄益脑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疗效和患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地黄益脑胶囊对肾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有肯定的疗效,益智作用明显,总有效率达77.5%,脑复康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对中医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尤其是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尿后余沥或失禁,肢体麻木,判断力减退,识别力减退,计算力减退,人格障碍以及舌脉更明显(P<0.01,P<0.05),经过MMSE,HDS和FAQ量表神经心理、认知能力的检测,结果治疗后HDS、FAQ和MMSE积分值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1)且治疗组MMSE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血液流变的作用,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1,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可见地黄益脑胶囊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患者年龄无关,广泛适用于51-82岁之间的老年前期及老年期患者,其疗效和脑血管疾病分期有关,对脑血管病早期的痴呆疗效更好。通过对该药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观察,未发现毒副反应。结论: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肾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
吝伟[3](2012)在《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成药作为祖国中药宝库中的一脉,更是在我国的医疗事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成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体系,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使中药研究步入现代化、国际化刻不容缓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利用化学计量学手段结合红外光谱法对23种中成药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23种中成药的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对近年来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在中药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23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共引用文献84篇。第二章: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对红外光谱法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最终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为:过360目筛,与KBr混合比例为6:100,压片质量95 mg,压片压力为70 KN,压片时间为10 s。第三章:感冒消炎类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感冒消炎类药物的10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感冒消炎类药物的10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10种感冒消炎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10种感冒消炎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四章:心脑血管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心脑血管类药物的4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心脑血管类药物的4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4种心脑血管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4种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五章:骨折挫伤类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骨折挫伤类药物的6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骨折挫伤类药物的6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6种骨折挫伤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6种骨折挫伤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六章:补益安神类药物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对同属补益安神类药物的3种中成药的红外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红外光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的红外图谱之间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补益安神类药物的3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3种补益安神类药物进行分类鉴别。采用平均值法建立了3种补益安神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第七章: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与应用。利用OMNIC软件建立了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将23种中成药的的红外指纹图谱作为标准图谱录入光谱数据库。利用软件的检索功能对所有样品进行全光谱范围内的相关性检索。匹配结果显示,新建立的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可以实现对23种中成药的分类鉴别。
王红磊[4](2011)在《改善睡眠功能性饮料酒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睡眠跟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对人的健康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恢复体力和精力,因此失眠和睡眠障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工作压力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失眠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我国是使用中草药的大国,中医学对改善睡眠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中医临床主要通过辨证施治,应用中药复方来治疗失眠。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研究中药治疗失眠的病理机理,中草药具有实践的独特疗效性,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论文研究了改善睡眠药酒的开发。卫生部将酸枣仁列为药食同源类物品,根据酸枣仁中有效活性成分酸枣仁皂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设计提取工艺,并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然后对各因子显着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了超声提取酸枣仁皂苷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9.8%,超声温度44.6℃,超声功率74.1w,及此时酸枣仁皂苷A的实际产量为321.09μg/g。采用HPLC对酸枣仁皂苷进行检测。流动相为梯度洗脱:最初5 min为乙腈-水(20:80),520 min内乙腈浓度梯度上升为70%,2022 min乙腈浓度梯度回到20%,检测波长:203 nm。流动相应用梯度洗脱,能将目标物质和其他组分分离开,检测准确。通过对小鼠自主活动影响实验、直接睡眠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研究表明,酸枣仁皂苷具有改善小鼠睡眠的作用。选择红枣、百合、柏子仁、蜂蜜等药食同源的原料进行水提,与超声提取的酸枣仁皂苷进行配伍实验,并以优质黄酒作为酒基,开发了一种低度、营养、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黄酒饮料。然后进行第二次小鼠药理活性实验,建立一个新型药物模型即酸枣仁皂苷提取物与红枣、百合、柏子仁水提物配伍混合治疗,具有较好的改善睡眠效果。
汪兰芳[5](2011)在《复方交泰巴布剂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复方交泰巴布剂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进行研究,试图研制一种敷贴穴位、对失眠具有良好辅助治疗效果的外用巴布剂制剂。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①肉桂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选择浸泡时间、加水量、粉碎粒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②黄连的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研究:以黄连生物碱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碱含量,选择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选处方中黄连药材的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③黄连、肉桂等药材的不同提取工艺比较研究:以黄连生物碱提取量或肉桂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对黄连、肉桂等进行水提,醇提,分提,合提的比较研究,选择合适的提取工艺。2复方交泰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经预试验及资料的查阅,确定基质的种类及用量范围,以外观、初黏力、膜残留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8(37)正交试验对复方交泰巴布剂的基质组成进行优选。3复方交泰巴布剂质量分析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肉桂药材进行鉴别;依据中国药典中相关规定,对制剂的含膏量、初黏力、重量差异、赋型性、耐热性进行检查;制定制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HPLC测定方法。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ZORBAX SB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35:65)(每100m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g,再以磷酸调节pH值为4.0);检测波长为345nm;流速:1.0ml·min-1。结果:1提取工艺研究:①优选的肉桂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为:取10-30目肉桂药材,加8倍量水,浸泡2h,然后提取4h;②优选的黄连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4倍量50%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2小时。3批验证试验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平均提取率为8.4%。③黄连肉桂等药材的不同提取工艺比较研究结果:肉桂单独水蒸气提取挥发油,收集水提取液,黄连与珍珠母合并以50%乙醇提取为最优工艺。2优选复方交泰巴布剂的基质组成为:浸膏量-聚丙烯酸钠-甘油-氢氧化铝-微晶纤维素-柠檬酸-蒸馏水=0.9:1.5:5:0.05:1:0.2:20。3复方交泰巴布剂质量分析研究:制剂中肉桂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单,图谱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制剂的含膏量、初黏力、重量差异、赋型性、耐热性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制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线性范围为0.02μg~0.2μg(r=0.9998);稳定性试验:RSD为0.87%;重复性试验:盐酸小檗碱平均含量为0.7252%(RSD=1.5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31%(RSD=1.26%);3批制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为39.52mg/贴、38.80mg/贴、40.25mg/贴。结论:通过较系统的提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质量分析等研究,为复方交泰巴布剂的制备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子梅,王云,孙富根[6](2010)在《益脑胶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益脑胶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益脑胶囊加喹硫平)和对照组(喹硫平),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着性,但第4,8周末研究组阴性症状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2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研究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益脑胶囊可以增强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作用,减轻喹硫平的临床不良反应,临床联合应用更具合理性。
于珊珊[7](2009)在《复方苦参安神颗粒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和体内药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失眠症是现代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或睡眠质量低下或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或几项兼而有之。西医治疗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因此患者对此往往心怀恐俱。中医以舒肝解郁,消痰散结的基本法则治疗本病,多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论文将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方,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制成颗粒剂,用于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以期对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文献综述中医对失眠的认识、病因病机、分型及治则,西医对失眠的认识及治法,中西医的临床用药三方面论述。2试验部分药学部分包括制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和体内药物相关性研究。制剂工艺研究:通过行为药理学试验,得到最佳处方;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选,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采用水提醇沉法进行纯化,本处方由制剂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药材的性质确定选用颗粒剂,对方中的3味药材做如下工艺筛选:苦参等药材用12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0.5h,过滤、浓缩,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测)时,加乙醇至醇浓度为60%,放置过夜,抽滤,回收乙醇,浓缩,减压干燥。得到干浸膏后优选颗粒剂成型工艺。质量标准:对颗粒剂中苦参采用TLC法进行定性鉴别,并应用HPLC法测定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建立了质量标准。体内药物相关性研究:通过指纹图谱比对,得出成药峰的主要来源及变化情况;用HPLC法确定颗粒剂在大鼠体内待研究峰的达峰时间,为质谱确定采血时间;通过LC—MS研究,初步推测出入血成分的基本信息。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复方苦参安神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制定了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的体内药物代谢研究,得到了入血成分的基本信息,为后期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智欣[8](2007)在《夜交藤改善睡眠有效成份及与酸枣仁皂甙联合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确定具有改善睡眠功效的化学组份,并初探其作用机制。将功效组份联合作用,寻求改善睡眠协同作用的优化组合。方法:(1)具有改善睡眠、舒缓神经的草药筛选:通过比较多种镇静安神中药的改善睡眠功效,筛选出3种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草药。本试验选取功效较显着的夜交藤进行改善睡眠研究。(2)具有改善睡眠、舒缓神经作用的化学组分的确定:(1)本试验选取功效较显着的夜交藤进行改善睡眠研究,。采用溶液萃取的方法分离提取,分离黄酮类、皂甙类、蒽醌类等粗提物,蒸馏以去除有机溶剂,加水制成溶液或混悬液。(2)按国标方法进行改善睡眠试验以确定何种组份为功效组份。(3)作用机制初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受试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以探索受试物改善睡眠作用机制。(4)协同作用研究:.将功效组份之间配伍进行动物试验,寻求优化组合。成果:(1)通过对柏子仁、酸枣仁、栀子及夜交藤等十种文献记载具镇静安神作用的中药进行改善睡眠功效比较,确定柏子仁、栀子、夜交藤等三种中药改善睡眠功效显着。(2)选取夜交藤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改善睡眠功效成份先进行定性试验,确定以夜交藤皂甙、黄酮和蒽醌三种成份为受试物进行改善睡眠功效试验,结果显示:夜交藤皂甙具有改善睡眠功效。(3)将夜交藤皂甙与酸枣仁皂甙配伍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夜交藤皂甙低剂量-酸枣仁皂甙中剂量、夜交藤皂甙中剂量-酸枣仁皂甙中剂量、夜交藤皂甙中剂量-酸枣仁皂甙高剂量、夜交藤皂甙高剂量-酸枣仁皂甙高剂量等四组合改善睡眠功效显着。(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受试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以探索受试物改善睡眠作用机制。夜交藤皂甙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小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同时抑制脑内多巴胺(DA)的释放,从而抑制中枢神经,进而达到镇静催眠的功效。结论:夜交藤中具有改善睡眠的功效成份为夜交藤皂甙,它可以提高小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同时抑制脑内多巴胺(DA)的释放,从而抑制中枢神经,进而达到镇静催眠的功效。改善睡眠功效显着的协同组合为:夜交藤皂甙低剂量-酸枣仁皂甙中剂量、夜交藤皂甙中剂量-酸枣仁皂甙中剂量、夜交藤皂甙中剂量-酸枣仁皂甙高剂量、夜交藤皂甙高剂量-酸枣仁皂甙高剂量等四组合。
梁海清,田少鹏,廖惠芳,廖雪珍,周玖瑶,黄桂英[9](2006)在《益脑胶囊对小鼠脑组织蛋白含量及CHE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益脑胶囊对小鼠脑组织蛋白含量及脑组织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影响,探讨其益智作用机理。方法以脑灵素胶囊及哈伯因石杉碱甲片为阳性对照药,用双缩脲法提取脑组织的CHE及蛋白,用722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定脑组织CHE活性及脑蛋白含量。结果益脑胶囊能增加小鼠脑组织的蛋白含量,抑制脑组织CHE的活性。结论益脑胶囊的益智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脑组织蛋白含量及抑制脑组织CHE的活性有关。
刘律伶[10](2006)在《失眠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及其心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失眠是睡眠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入睡后易惊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等。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对失眠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理论研究在失眠的概念方面,学者多认为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在现代失眠的诊断研究方面,讨论了我国与国际上常用的失眠诊断标准以及失眠的其它诊断依据。在中医对睡眠的生理与病理认识方面,从阴阳学说、营卫学说、神主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也整理了失眠发生的相关因素,说明失眠的病理与社会心理因素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有必要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进一步扩展辨证在精神症状方面的研究。临床研究本研究从失眠患者的症状与常见中医证候、失眠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失眠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征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1.失眠的症状与证候特征研究本研究分析了符合标准的160例失眠患者的症状,再经课题组专家将收集的症状资料进行证候评定幷统计ü臣粕秆〕鍪叱<闹⒆矗约笆叱<闹ず颉=峁?在失眠的症状与证候特征研究中,统计失眠患者症状出现率大于50%者依次为失眠(100.00%)、难以入睡(77.50%)、大便多不成形(62.50%)、不安(56.25%)、易出汗(50.63%)、舌面裂痕(50.00%)、注意力不集中(50.00%),而临床证候出现率大于10%者依次为肝郁气滞(34.38%)、痰热(30.63%)、阴虚火旺(25.63%)、心火(24.38%)、脾虚(22.50%)、心虚(21.88%)、肾虚(19.37%)、血瘀(12.50%)、湿热(10.63%)、阳虚(10.00%)。结果显示了失眠的主要病位涉及肝、心、脾、肾,而以肝郁气滞、痰热、阴虚火旺等证最突出。2.失眠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态研究本研究采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失眠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的焦虑平均标准分为54.2500±4.07815,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抑郁平均标准分为59.2969±5.67684,二者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报道相近,显示了心理因素与失眠有着高度相关。3.失眠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征研究本研究在失眠患者的抑郁与焦虑状态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各证候失眠患者,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各情绪专项的分值,归纳各常见证候的情绪特点。结果表明肝郁气滞证表现较突出的,依次是易激惹、能力减退感、性欲减少、无价值感、发疯感、静坐不能。痰热内扰证表现较突出的,依次是不幸预感、作恶梦、易激惹、思考困难、决断困难、不安感。阴虚火旺证表现较突出的,依次是惊慌、焦虑、决断困难、易激惹、能力减退感、绝望。心火亢盛证表现较突出的,依次是易激惹、发疯感、作恶梦、静坐不能、决断困难、焦虑。脾虚证表现较突出的,依次是忧愁感、思考
二、安神益脑胶囊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神益脑胶囊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名沿革 |
1.1 西医病名沿革 |
1.2 中医病名沿革 |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
2.1 发病机理研究 |
2.2 临床治疗现状 |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
3.3 检索范围 |
3.4 收录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医案出处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数理分析法 |
4.3 因子分析法 |
4.4 聚类分析法 |
4.5 医案数据化 |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
4.7 脉象规范化 |
4.8 舌象规范化 |
4.9 面色规范化 |
5. 结果 |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
5.4 医案处方情况 |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检索范围 |
2.2 筛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文献数据化 |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
4. 结果 |
4.1 国别和年代 |
4.2 脉象整理结果 |
4.3 舌象整理结果 |
4.4 面色整理结果 |
4.5 方剂整理结果 |
4.6 中药收录情况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入选原则 |
2.2 筛除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总体评价 |
4.2 中药频数分析 |
4.3 中药功效分类 |
4.4 中药归经分类 |
4.5 因子分析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
4.3 药物归经对比 |
4.4 方剂对比 |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方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
4.3 药物归经比较 |
4.4 离散度对比 |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
2.1 用药的回归 |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
4.1 讳病失治 |
4.2 未老已亡 |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
第七部分 总结 |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性 |
1.5 “痰” |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
3.1 用药偏好 |
3.2 药物组合 |
3.3 用药建议 |
4. 创新点 |
5. 不足 |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1.1 痴呆病名溯源 |
1.2 论痴呆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V D的认识 |
2.1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 |
2.2 血管性痴呆病因、病理类型 |
2.3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 |
2.4 西医现代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与一般资料 |
1.2 研究及观察方法 |
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心理检查积分的改变 |
3.5 治疗组疗效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3.6 治疗组疗效与脑血管病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
4. 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 导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依据 |
2. 地黄益脑胶囊的组方原理及方药分析 |
2.1 地黄益脑胶囊的组方特点 |
2.2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评价 |
3.1 地黄益脑胶囊疗效和益智作用 |
3.2 地黄益脑胶囊改善中医症状 |
3.3 地黄益脑胶囊活血化瘀作用 |
3.4 地黄益脑胶囊对各量表积分的改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外光谱法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 |
1.1.1 红外光谱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
1.1.2 红外光谱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在中药方面的应用 |
1.2 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 |
1.3 23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
1.4 23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红外光谱实验条件的考察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单因素实验条件的考察 |
2.2.2 正交试验法优选红外光谱的最佳实验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
3.1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来源 |
3.1.1 感冒消炎类药物样品的来源 |
3.1.2 数据处理方法 |
3.2 聚类分析法用于感冒消炎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
3.2.1 聚类分析法用于牛黄解毒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2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火栀麦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3 聚类分析法用于牛黄消炎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4 聚类分析法用于消炎止咳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5 聚类分析法用于炎可宁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6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开灵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7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开灵分散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8 聚类分析法用于炎立消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9 聚类分析法用于金荞麦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2.10 聚类分析法用于莲花清瘟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3.3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3.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
3.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
3.4 感冒消炎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
4.1 心脑血管类药物的来源 |
4.2 聚类分析法用于心脑血管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
4.2.1 聚类分析法用于银杏叶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4.2.2 聚类分析法用于冠心苏合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4.2.3 聚类分析法用于冠脉宁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4.2.4 聚类分析法用于通心络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4.3 心脑血管药物的分类鉴别 |
4.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
4.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
4.4 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
5.1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来源 |
5.2 聚类分析法用于骨伤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
5.2.1 聚类分析法用于三七伤药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5.2.2 聚类分析法用于舒筋活血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5.2.3 聚类分析法用于抗骨增生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5.2.4 聚类分析法用于伤科接骨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5.2.5 聚类分析法用于万通筋骨片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5.2.6 聚类分析法用于骨折挫伤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5.3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5.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
5.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
5.4 骨折挫伤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
6.1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来源 |
6.2 聚类分析法用于补益安神类药物红外光谱一致性的研究 |
6.2.1 聚类分析法用于安神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6.2.2 聚类分析法用于补肾益脑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6.2.3 聚类分析法用于脑立清胶囊红外光谱一致性的检验 |
6.3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6.3.1 小波变换压缩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
6.3.2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鉴别结果 |
6.4 补益安神类药物的红外指纹图谱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与应用 |
7.1 23种中成药红外指纹标准图谱库的建立 |
7.2 感冒消炎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
7.2.1 牛黄解毒片的检索结果 |
7.2.2 清火栀麦片的检索结果 |
7.2.3 牛黄消炎片的检索结果 |
7.2.4 消炎止咳片的检索结果 |
7.2.5 炎可宁片的检索结果 |
7.2.6 清开灵胶囊的检索结果 |
7.2.7 清开灵分散片的检索结果 |
7.2.8 炎立消胶囊的检索结果 |
7.2.9 金荞麦片的检索结果 |
7.2.10 莲花清瘟胶囊的检索结果 |
7.2.11 10种感冒消炎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
7.3 心脑血管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
7.3.1 银杏叶片的检索结果 |
7.3.2 冠心苏合胶囊的检索结果 |
7.3.3 冠脉宁片的检索结果 |
7.3.4 通心络胶囊的检索结果 |
7.3.5 4种心脑血管类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
7.4 骨折挫伤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
7.4.1 三七伤药片的检索结果 |
7.4.2 舒筋活血片的检索结果 |
7.4.3 抗骨增生片的检索结果 |
7.4.4 伤科接骨片的检索结果 |
7.4.5 万通筋骨片的检索结果 |
7.4.6 骨折挫伤胶囊的检索结果 |
7.4.7 6种骨折挫伤类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
7.5 补益安神类药物红外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
7.5.1 安神胶囊的检索结果 |
7.5.2 补肾益脑胶囊的检索结果 |
7.5.3 脑立清胶囊的检索结果 |
7.5.4 3种补益安神类药物的匹配结果图 |
7.6 23种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的图库检索结果 |
7.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4)改善睡眠功能性饮料酒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失眠的治疗方法 |
1.1.1 中药治疗失眠 |
1.1.2 心理治疗失眠 |
1.1.3 改善生活习惯治疗失眠 |
1.2 治疗失眠的药物 |
1.2.1 西药合成药物治疗失眠 |
1.2.2 中药治疗失眠药物 |
1.3 黄酒的营养价值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2章 酸枣仁中酸枣仁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酸枣仁的性质及药理活性作用 |
2.1.1 化学成分 |
2.1.2 酸枣仁皂苷结构 |
2.1.3 酸枣仁皂苷的药理活性 |
2.2 酸枣仁皂苷的提取方法 |
2.2.1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 |
2.2.2 超临界C0_2萃取技术 |
2.2.3 超声提取技术 |
2.3 酸枣仁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2.3.2 比色法 |
2.3.3 薄层扫描法 |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4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4.1 仪器 |
2.4.2 试剂 |
2.4.3 材料 |
2.5 实验方法 |
2.5.1 原料的预处理 |
2.5.2 色谱条件 |
2.5.3 酸枣仁皂苷A 对照品含量测定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 传统回流提取 |
2.6.1 回流提取实验设计 |
2.6.2 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6.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6.4 样品含量测定 |
2.7 超声提取法 |
2.7.1 实验设计 |
2.7.2 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7.3 样品测定液的制备 |
2.7.4 样品含量测定 |
2.8 结果与讨论 |
2.8.1 回流提取单因素实验[ |
2.8.2 超声提取单因素试验 |
2.9 乙醇回流和超声提取对比分析 |
2.10 响应面分析实验 |
2.10.1 酸枣仁皂苷A 提取率的响应面优化[ |
2.10.2 验证性试验 |
2.11 结论 |
第3章 动物药理活性实验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仪器 |
3.1.3 试剂与药品 |
3.2 酸枣仁皂苷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 |
3.2.1 酸枣仁水煎液的制备 |
3.2.2 酸枣仁安神酒的制备 |
3.3 对照组溶液的制备方法 |
3.3.1 褪黑素阳性对照组溶液的制备 |
3.3.2 黄酒阴性对照组溶液的制备 |
3.3.3 蒸馏水阴性对照组的制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实验分组 |
3.4.2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3.4.3 直接睡眠试验 |
3.4.4 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 |
3.4.5 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试验 |
3.4.6 实验数据统计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3.5.2 直接睡眠实验 |
3.5.3 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 |
3.5.4 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实验 |
3.5.5 结果判定 |
3.6 结论 |
第4章 改善睡眠饮料酒配方研制与成品酒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 |
4.1.2 动物 |
4.1.3 试剂 |
4.2 药物的提取及样品药液的准备 |
4.2.1 复方酸枣仁水提法 |
4.2.2 复方酸枣仁醇提法 |
4.2.3 乙醇超声提取总皂苷富集物 |
4.2.4 乙醇提取物与柏子仁、红枣、百合水提物结合 |
4.3 药理活性实验 |
4.4 成品酒分析方法 |
4.4.1 酒精度、总酸、总糖、氨基酸态氮测定 |
4.4.2 pH 值测定 |
4.4.3 感官评价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改善睡眠饮料酒的调配 |
4.7 成品酒成分分析 |
4.7.1 其他成分分析 |
4.7.2 感官评价 |
4.8 结果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复方交泰巴布剂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方交泰巴布剂提取工艺研究 |
一、复方交泰巴布剂处方简述 |
二、肉桂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三、黄连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试验与结果 |
四、黄连、肉桂等药材水提、醇提、分提、合提的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试验与结果 |
3 讨论 |
六、复方交泰巴布剂提取工艺流程图 |
第二部分 复方交泰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基质辅料的选取 |
3 正交试验优选基质配比 |
4 巴布剂的制备 |
5 巴布剂的评价指标、检测方法及评分标准 |
6 优选基质配比的验证 |
7 复方交泰巴布剂制备工艺流程图 |
8 小结 |
第三部分 复方交泰巴布剂质量分析研究 |
一、名称 |
二、处方 |
三、药材的质量标准 |
四、制法 |
五、性状 |
六、鉴别 |
七、检查 |
1 黏着力检查 |
2 赋型性检查 |
3 耐热性检查 |
4 含膏量检查 |
5 重量差异检查 |
八、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九、功能与主治 |
十、用法与用量 |
十一、规格 |
十二、贮藏 |
结语与创新 |
文献综述 |
1、关于中药治疗失眠的综述 |
2、关于本方治疗失眠机理的探讨 |
3、处方组成及方中各药文献综述 |
已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益脑胶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对象 |
1.2 给药方法 |
1.3 疗效评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1.1 2组疗效统计情况 |
2.1.2 PANSS评分比较 |
2.2 安全性评定 |
2.2.1 2组不良反应比较 |
2.2.2 实验室检测 |
3 讨论 |
(7)复方苦参安神颗粒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和体内药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失眠的概念 |
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
3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4 专家分类 |
5 临床治疗与用药 |
6 失眠动物模型的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复方苦参安神颗粒剂的制剂工艺研究 |
第一节 药材鉴别及前处理 |
第二节 工艺技术条件的优选 |
第二章 复方苦参安神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药品的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 |
第二节 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 |
第三节 复方苦参安神颗粒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三章 体内药物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指纹图谱研究 |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三节 LC—MS实验研究 |
总结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夜交藤改善睡眠有效成份及与酸枣仁皂甙联合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改善睡眠是维持健康生活所必需 |
1.1.2 改善睡眠中药研究可丰富改善睡眠产品 |
1.1.3 改善睡眠中药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中药材的发展 |
1.1.4 改善睡眠中药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中医中药的国际化 |
1.2 立题依据 |
1.2.1 改善睡眠研究方法概况 |
1.2.2 中药改善睡眠功效成份研究 |
1.2.3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
1.2.4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二章 十种中药改善睡眠效果的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材 |
2.1.2 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1.4 试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2.1.5 样品制备、给药剂量及分组 |
2.1.5.1 样品制备 |
2.1.5.2 剂量设计与分组 |
2.1.5.3 动物分组 |
2.1.6 试验方法 |
2.1.6.1 改善睡眠试验 |
2.1.6.2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直接睡眠试验结果 |
2.2.2 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结果 |
2.2.2.1 龙眼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2 百合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3 莲子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4 合欢皮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5 茯神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6 柏子仁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7 栀子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8 夜交藤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9 酸枣仁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10 远志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2.2.11 有效中药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影响的比较 |
2.2.3 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试验结果 |
2.2.3.1 龙眼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2 百合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3 莲子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4 合欢皮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5 茯神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6 柏子仁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7 栀子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8 夜交藤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9 酸枣仁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10 远志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的影响 |
2.2.3.11 有效中药水提液对小鼠巴比妥钠潜伏期影响的比较 |
2.2.4 延长巴比妥钠睡眠时间试验结果 |
2.2.4.1 龙眼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2 百合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3 莲子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4 合欢皮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5 茯神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6 柏子仁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7 栀子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8 夜交藤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9 酸枣仁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10 远志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2.4.11 有效中药水提液对小鼠睡眠时间影响的比较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夜交藤改善睡眠有效成份的研究 |
3.1 夜交藤活性成份定性研究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试材与试剂 |
3.1.1.2 试验方法 |
3.1.2 定性试验结果 |
3.2 夜交藤各成份改善睡眠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材料与试剂 |
3.2.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1.3 试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3.2.2 夜交藤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3.2.2.1 夜交藤中各成份提取 |
3.2.2.2 提取结果 |
3.2.3 给药剂量及分组 |
3.2.3.1 给药剂量 |
3.2.3.2 分组 |
3.2.4 试验方法 |
3.2.4.1 改善睡眠试验 |
3.2.4.2 统计与分析 |
3.2.5 改善睡眠功能试验结果 |
3.2.6 讨论 |
3.2.6.1 甙类 |
3.2.6.2 蒽醌类 |
3.2.6.3 黄酮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夜交藤皂甙与酸枣仁皂甙改善睡眠联合作用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1.1 试材 |
4.1.1.2 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试验动物和饲养条件 |
4.2 各有效成份的提取、给药剂量及分组 |
4.2.1 各有效成份的提取方法及粗提率 |
4.2.1.1 夜交藤皂甙的提取 |
4.2.1.2 酸枣仁皂甙的提取 |
4.2.1.3 各有效成份的粗提率 |
4.2.2 给药剂量 |
4.2.3 分组 |
4.3 试验方法 |
4.3.1 改善睡眠试验 |
4.3.2 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药改善睡眠作用机制初探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剂 |
5.1.2 仪器与耗材 |
5.1.3 方法 |
5.1.3.1 色谱条件 |
5.1.3.2 溶液的制备 |
5.1.3.3 方法学考察试验 |
5.1.3.4 数据处理方法 |
5.2 结果 |
5.2.1 有效中药成份对小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
5.2.2 有效中药复方对小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脑组织内去甲肾上腺素对睡眠-觉醒机制的作用 |
5.3.2 脑内多巴胺对睡眠-觉醒机制的作用 |
5.3.3 脑组织内5-羟色胺对睡眠-觉醒机制的作用 |
5.3.4 有效中药成份对小鼠脑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机制 |
5.3.5 有效中药复方对小鼠脑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失眠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及其心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一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近况 |
1.1 病因病机研究 |
1.2 经方研究 |
1.3 专方验方 |
1.4 中医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睡眠脑电的研究 |
2.2 动物实验研究 |
2.3 药物治疗学研究 |
2.4 非药物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失眠的现代概念与诊断研究 |
2. 历代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3. 失眠的中医理论探讨 |
4. 失眠的主要相关因素 |
5. 失眠的证候学研究 |
6. 失眠者的心理探讨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失眠的症状与证候特征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2. 失眠与抑郁焦虑状态的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及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参考文献 |
3. 失眠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征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2 研究方法及指标 |
3.3 统计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安神益脑胶囊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地黄益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王东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方面的应用[D]. 吝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4]改善睡眠功能性饮料酒的开发[D]. 王红磊.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6)
- [5]复方交泰巴布剂制备工艺及其质量分析研究[D]. 汪兰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6]益脑胶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J]. 张子梅,王云,孙富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16)
- [7]复方苦参安神颗粒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和体内药物的相关性研究[D]. 于珊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夜交藤改善睡眠有效成份及与酸枣仁皂甙联合作用的研究[D]. 李智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9]益脑胶囊对小鼠脑组织蛋白含量及CHE活性的影响[J]. 梁海清,田少鹏,廖惠芳,廖雪珍,周玖瑶,黄桂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6(05)
- [10]失眠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及其心理特征研究[D]. 刘律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