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SPA的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蓉[1](2021)在《基于PT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光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结合问题导向式(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和团队合作式(Team-Based Learning,简称TBL)学习模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应用PBL、TBL教学模式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已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将基于PT教学模式建立PT物理实验教学模型,通过选取中学“光学实验”内容进行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本人实习授课班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PT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热点问题及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明确研究背景。利用文献研究法获取PBL教学模式、TBL学习模式及PT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热度,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比分析PBL教学模式和TBL学习模式的相关性及理论基础,依据PBL教学模式及TBL学习模式理论基础,建立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基于体系为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界定概念。分析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要素,基于要素分析为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模型,详细论述教学模型步骤及不同环节设计原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采用对照法选取实习学校平行班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在对实验班实施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之前对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前测数据。根据获取信息,对问卷及教学设计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选取初中物理光学实验为教学设计案例,就当下学生学情及教学现状对于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思考及改进,得出较为科学、可行性较强的教学设计。在实验班实施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当中及时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及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后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改进方案。第四部分:教学结束后,对于实验班学生再次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学生不同维度的数据,对比对照班数据,利用数理分析法分析两班之间情感态度及成绩的差异,并针对实验班问卷前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维度学生的具体变化。对比发现,实验班理论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实验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情感态度方面实验班学生不同维度的数据均有明显提升,结果说明PT物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合作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均可起到有效的正向促进作用。经过理论研究及深入实践,发现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相比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优越性。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新型的教学模式参考,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亦可以为其他相近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提供新思路。
王艳艳[2](2021)在《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深度参与,这种深度参与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投入,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先前经验激活下有效形成知识联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创新,发展质疑和实证、合作与沟通、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一直备受研究者们关注并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利用生活材料物品器具开展的“非常规”物理实验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情感培育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探索基于生活材料物品器具开展“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无疑具有研究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深度学习和“非常规”物理实验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创设物理学习情境促进知识联结、深度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了如何将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流程图,并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短期实践,利用调查问卷、成绩分析和教学案例分析等,探讨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该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结果。通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在物理课堂参与度、主动学习、知识联结、思维结构改变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在考察思维层次较低的知识测验中,实施该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在考察思维层次较高的知识测验中,实验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策略对浅层学习无明显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学生期末测试平均成绩的提高显示了该策略的运用与学生平均成绩之间的正相关。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具普偏性,仅在初二年级开展了教育研究;目前教育领域对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方式尚未达成统一;自身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不足。
雷凌湘[3](2021)在《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需要培养的重要思维能力,有了批判性思维才会有更好的创新。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可见一斑,其中要求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因此本文将探讨让初二学生亲历物理实验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提升。批判性思维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展一般认为由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组成,是发现问题或产生质疑后的进行合理探究、假设、推理、检验最终解决问题,推翻或验证质疑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技能包含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说明、自我调节六大核心要素,一般认为可通过实验培养。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遵循主体性、因材施教、开放性等原则,提出了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学策略,即,探究式教学策略、对话式教学策略、反省式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并且关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解释、分析、推理、评价、说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交流对话环节,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内评价与组间评价,课上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课余以及课下通过完成实验任务单作为补充。教学实施前后使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2000》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检验,通过SPSS19.0分析可知学生通过亲历物理实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并且在分析维度得分较高。因此未来的中学物理课堂中应该有意识的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开发系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的实验课程,不断地践行做中学的理念,坚持实验教学。
李立[4](2021)在《虚拟仿真实验辅助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初探》文中提出在信息技术教育常态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师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态度、师生对于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辅助实验教学的需求度和接受度以及学校的设施配备情况,从而分析使用该技术辅助教学的可行性。同时,查找和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和相关书籍了解目前虚拟仿真实验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辅助进行教学设计,并将其在云南边疆地区某中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实践,收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教师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辅助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时,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较为明显,其中,应用于学生分组实验中时影响更加显着。(2)教师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辅助演示实验教学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即时测评成绩没有影响,但是辅助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时,对学生的即时测评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高显着。(3)为云南边疆地区中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育实验研究结果。
吴杨峰[5](2021)在《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部分探究性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通过设计物理实验探索“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物理结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构建教学设计原则、环节和评价体系,并编制教学设计案例。期望研究应用于一线教学时,对解决学生核心素养薄弱的问题有帮助。本研究的主要工作:(1)通过文献调研了“发现学习”理论、物理探究性实验、物理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阐述了“发现学习”理论、物理探究性实验、物理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等相关概念。(3)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了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4)构建了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设计:原则、环节和评价体系。(5)选择了高中物理的“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探究两个互成角度得力的合力合成规律”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等三个力学探究性实验,分别做了教学设计案例。(6)结合笔者自评和评价者对照评价表评价和分析了这三个教学设计案例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7)进行了研究的总结、反思及展望。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表明: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设计,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米多[6](2021)在《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优势。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以教育学、创新思维培养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述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主要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三个方面探讨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方法,设计相应教学片段并指导教学实践。选取天津市某重点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为样本,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进行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水平后测,结果表明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希望给教师们一些帮助或启示,促进物理创新教育的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梳理了国内外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第二章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物理实验的内涵,将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做一做以及论述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还对创新思维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也分析了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第三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沃斯拉四阶段理论和陈龙安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分析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第四章分别在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原则、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发展的心理因素、高中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几个环节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探索。第五章分别提出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相应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第六章分析教学效果,给本研究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教学建议。
杨璐瑄[7](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及实践》文中认为物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逐步养成物理观念、拥有更好的科学思维、具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本文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下提出了生活化实验教学方式,并进行了大半年的实践研究,以此来证明生活化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本文从物理核心素养出发,以认知主义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分析了核心素养和生活化实验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生活化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根据策略选取了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的两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设计的撰写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通过对黄平县的初中物理教师及实践学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对于生活化实验教学的态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态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教学实践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为主,数据分析法、访谈法为辅,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第二中学八年级两个班进行实践,其中八年级(15)班为实验班,采用生活化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八年级(14)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前后测成绩、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四个方面来分析生活化实验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研究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活化实验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本文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以供之后的研究和一线教师的物理教学作参考。
白雪瑞[8](2021)在《虚实混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在物理学科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等原因,教师经常采用播放实验视频、用PPT讲解实验等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人人参与实验,科学探究能力难以提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混合为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契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但是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笔者尝试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混合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框架并进行教学实践,探讨虚实混合实验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希望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深度混合。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阶段、实验研究阶段、效果评价阶段和研究总结阶段。首先,笔者对科学探究能力和虚实混合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虚实混合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以及物理实验内容要求等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课前虚拟、课中真实、课后虚拟的虚实混合实验教学框架。其次,笔者选取山东省威海市一所高中为实践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采用虚实混合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并通过问卷调查、纸笔测试、师生访谈、课堂观察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再次,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虚实混合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参与性以及实验成绩,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实验结果表明虚实混合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猜想和假设能力、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评估和反思能力方面效果较为显着。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运用虚拟实验室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虚实混合实验教学。
陶宗宇[9](2021)在《基于中考物理实验考试状况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事业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我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目标是开展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教育要突出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未来性,物理实验教学无疑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操作考试是检验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实施情况与考试的评价标准深切影响着日常实验教学的进行,课程改革必须与考试改革同时进行,单纯的课程改革必定步履维艰。本文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研究一:通过研习、实习期间的实地调研访谈和在网上查阅资料,本文收集了某地市近年的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开展情况并总结了它的特点,并且结合当代社会情况分析了它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应对策略建议。研究二:合理实施中考物理实验考试与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紧密相关,通过在校研习和实习期间的调查与访谈,了解到某地市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具体了解了实验教学是怎样进行的,包括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的学习,还分析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缺点,针对缺点提出了应对的改进策略。通过本研究提出的结论、见解主要有:某地市中考物理实验考试十多年来一直没有结构性的改革,考试试题较为单一,每一年的变化不大很好预测;评价方式较为固定化,采取按照操作步骤打分的评分方式,并未给学生较多的个人发挥空间;又因为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制约着日常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某地市物理实验考试的形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存在着改进空间。如果说“教育改革改到深处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那么笔者认为“改到困处是考试。”本文对考试组织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部分地市各中学在实验教学模式与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模式不完全符合,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待加强。相当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主要在考前一段时间内集中练习,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能够合作探究实验的机会不多,教学模式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本文分析了某地市当下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以两篇教学设计为例提出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
王锁[10](2021)在《中学生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实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归纳能力。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线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物理学科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了在线学习环境,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行为数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反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实验操作结果的重要指标。目前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实验以及实验所需的仿真器材,但无法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度和实验结果准确率进行评估,完成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因此,如何基于学生的实验行为数据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吃掉物理”APP为例,从实验操作熟练度和实验结果准确率两个角度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实验操作能力评价模型。其一,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完成对实验操作熟练度的评价。首先获取数据并预处理,保留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时间、完成实验的时间、实验操作步数及实验重复次数等实验行为数据,然后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以空间中数据对象与聚类中心的距离作为类别划分标准,通过多次迭代将学生完成的实验按操作熟练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其二,利用贝叶斯网络完成对实验结果准确率的预测。首先采用聚类算法对学生的多种实验操作行为数据分别聚类,将聚类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生实验结果准确率预测模型,完成对学生实验结果准确率的预测。通过设计仿真对比实验和系统的开发,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度和预测实验结果准确率,模型预测精度在89%左右。该研究结果为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一种基于SPA的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SPA的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T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光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物理课程教学标准提出新要求 |
1.1.2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3 PT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BL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TBL 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3 PT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PBL教学模式 |
2.1.2 TBL教学模式 |
2.1.3 PBL教学模式与TBL学习模式异同分析 |
2.1.4 PT教学模式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社会互赖与群体动力理论 |
2.2.3 情景化学习理论 |
2.2.4 “从做中学”理论 |
2.2.5 动机理论 |
第3章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
3.1 要素分析 |
3.2 教学模式构建 |
3.3 教学环节设计原则 |
3.3.1 创设情境、规定方向 |
3.3.2 提出问题、明确目的 |
3.3.3 引导分组、建立团队 |
3.3.4 个人预习、团队预习 |
3.3.5 团队合作、实验开展 |
3.3.6 汇报结果、交流经验 |
3.3.7 完善补充、总结规律 |
第4章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
4.1 前期调研 |
4.1.1 问卷的编制 |
4.1.2 问卷发放与信度分析 |
4.1.3 前测数据分析 |
4.2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课堂实践 |
4.2.1 课堂实践开展对象 |
4.2.2 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 |
4.2.3 教学案例实施 |
4.3 基于PT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学生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
4.3.2 学生情感态度调查问卷分析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教学形式简单,学生未发生深度参与 |
1.2.2 教学情境单一,学生处于无“惑”的被动学习状态 |
1.2.3 知识与生活偏离,缺少与学生原有经验联结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 |
1.3.2 有利于丰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1.3.3 有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联结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非常规”物理实验 |
2.2 深度学习 |
2.2.1 学术界对于深度学习的界定 |
2.2.2 深度学习能力表征 |
2.2.3 本研究对深度学习的界定 |
第3章 相关研究现状 |
3.1 “非常规”物理实验研究现状 |
3.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3.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3.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4章 理论基础 |
4.1 建构主义理论 |
4.1.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4.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
4.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4.2.1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4.2.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
4.3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4.4 “非常规”物理实验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
4.4.1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符合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 |
4.4.2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育理论与深度学习理论都指向素质教育 |
第5章 “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案例 |
5.1 “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
5.1.1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5.1.2 深度学习阶段 |
5.1.3 评价反思阶段 |
5.2 基于策略的核心教学活动 |
5.2.1 《透镜》核心教学活动 |
5.2.2 《凸透镜成像规律》核心教学活动 |
5.3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
5.3.1 深度学习准备阶段 |
5.3.2 深度学习阶段 |
5.3.3 评价反思阶段 |
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过程及结论 |
6.1 教育实验前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6.1.1 前测知识水平分析 |
6.1.2 前测考试成绩分析 |
6.1.3 前测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6.2 教育实验后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6.2.1 后测知识水平分析 |
6.2.2 后测考试成绩分析 |
6.2.3 后测调查问卷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提高了物理课堂参与度 |
7.1.2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
7.1.3 促进了知识联结 |
7.1.4 改变了学生的思维结构 |
7.1.5 提高了学生成绩 |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深度学习知识水平前测试卷 |
附录2 NESS-China深度学习量表 |
附录3 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前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
附录5 深度学习水平后测试卷 |
附录6 教育实验前后考试成绩 |
附录7 后测调查问卷独立样本检验结果 |
致谢 |
(3)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 |
3.批判性思维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教育统计法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实验教学理论 |
1.杜威“做中学”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批判性思维理论 |
1.批判性思维内涵 |
2.批判性思维技能 |
3.物理实验教学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
三、亲历物理实验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实践整体设计 |
1.实践对象 |
2.实践历时 |
3.教学内容 |
4.教学设计原则 |
5.教学实施策略 |
6.教学评价策略 |
(二)实践案例 |
1.案例一: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2.案例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3.案例三:自制温度计 |
四、批判性思维技能检测与数据分析 |
(一)测量工具 |
(二)测试对象 |
(三)数据分析 |
1.前测分析 |
2.后测分析 |
五、结果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 |
附录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
附录3:《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任务单 |
附录4:《吞宝魔盒原理探究》教学设计 |
附录5:《吞宝魔盒原理探究》任务单 |
附录6:学生实验任务单展示 |
致谢 |
(4)虚拟仿真实验辅助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虚拟仿真实验国外研究现状 |
二、虚拟仿真实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虚拟仿真物理实验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虚拟仿真实验的概念 |
二、虚拟仿真实验的特点及优势 |
第二节 初中物理实验概况 |
一、初中物理实验的种类与特点 |
二、初中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作用 |
第三节 理论基础概述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四、 “经验之塔”理论 |
第三章 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述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对象与实施过程 |
第二节 调查的内容与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二、教师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总结 |
四、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
第四章 虚拟仿真实验辅助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教学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
第二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的教学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
第三节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的教学设计 |
一、前期分析 |
二、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实践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实施方案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 |
三、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
四、实验类型的设计 |
五、实验样本的选择 |
六、实验分组的设计 |
七、实验效果的评价 |
第二节 实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
一、具体实验过程 |
二、实验数据采集 |
第三节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分析 |
二、对学生即时测评成绩的分析 |
第四节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一、对结果的分析讨论 |
二、对实验结果造成原因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几点建议和展望 |
一、建议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 |
附录 B 初中物理实验学习现状调查表(学生) |
附录 C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测量表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F 学生即时测评试卷 |
附表 1 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前测统计 |
附表 2 学生期中成绩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部分探究性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新时代背景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
二、课改和高考的要求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研究现状 |
三、 “发现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 |
四、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一、核心素养 |
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物理实验 |
一、物理实验 |
二、物理实验教学 |
第三节 发现学习理论 |
一、发现学习理论含义 |
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
第四节 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一、教师对象的选取 |
二、学生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三、问题分析总结 |
第四章 教学设计原则、环节及评价的研究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
二、问题情境化原则 |
三、以问题为基础原则 |
四、以“探究”为中心原则 |
五、生生、师生合作原则 |
六、精确性原则 |
七、安全性原则 |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环节 |
一、确定课程内容 |
二、分析教学背景 |
三、确定教学目标 |
四、选择教学方法 |
五、制定教学策略 |
六、教学过程设计 |
七、教学评价及修改 |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 |
二、教学设计评价指标 |
三、教学设计评价者的选择 |
第五章 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及评析 |
一、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
二、 “探究弹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教学设计评析 |
第二节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与评析 |
一、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 |
二、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评析 |
第三节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学设计及评析 |
一、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教学设计 |
二、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评析 |
第六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反思及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B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教师访谈计划大纲 |
附录 C 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附录 E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附录 F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各项指标具体分值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由来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
1.3.2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现状 |
1.4 实践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工具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物理实验 |
2.1.1 物理实验的内涵 |
2.1.2 物理实验的分类 |
2.1.3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
2.2 创新思维 |
2.2.1 创新思维概念 |
2.2.2 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
2.2.3 创新思维的构成 |
2.2.4 创新思维的特点 |
2.2.5 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
2.3 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发现学习理论 |
3.3 沃拉斯四阶段理论 |
3.4 陈龙安的“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理论 |
4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 |
4.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
4.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
4.3 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
4.4 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的环节 |
4.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
5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与实践 |
5.1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1.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
5.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施 |
5.2.1 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5.2.2 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5.2.3 做一做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
6 教学结果与总结 |
6.1 教学前测分析 |
6.2 教学后测分析 |
6.2.1 创新思维后测试卷分析 |
6.2.2 高中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问卷分析 |
6.3 总结 |
6.4 研究不足 |
6.5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成效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后测题 |
附录3 评分指标 |
致谢 |
(7)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教育改革的趋势 |
1.1.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
1.1.3 物理来源于生活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1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物理生活化实验研究现状 |
1.5.3 国外研究现状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科素养 |
2.1.2 物理核心素养 |
2.1.3 生活化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主义理论 |
2.2.3 生活教育理论 |
3 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1.3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1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3.2.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2.3 调查结论 |
4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探究 |
4.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的设计策略 |
4.1.1 方式多样化策略 |
4.1.2 问题驱动策略 |
4.1.3 引发认知冲突策略 |
4.1.4 情景生活化策略 |
4.1.5 认知整合策略 |
4.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案例 |
4.2.1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
4.2.2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案例 |
5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实践及效果 |
5.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实践实施 |
5.1.1 实践目的 |
5.1.2 实践对象 |
5.1.3 实践时间 |
5.1.4 实践内容 |
5.1.5 控制变量 |
5.1.6 实践研究工具及评价路径 |
5.2 实践研究过程 |
5.2.1 实施步骤 |
5.2.2 实施过程 |
5.3 教学实践前后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5.3.2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5.3.3 结论 |
5.4 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生活化实验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生活化实验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次测试物理成绩表 |
附录四:学生访问手稿 |
附录五:初二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
附录六:初二上期末试卷 |
附录七:初二下期中试卷 |
致谢 |
(8)虚实混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
1.1.3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提供新契机 |
1.2 问题陈述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科学探究能力 |
2.1.2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2.3 情境学习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外虚实混合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外科学探究能力研究现状 |
第3章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分析与设计 |
3.1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
3.2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学习者分析 |
3.2.2 学校实验环境分析 |
3.2.3 NOBOOK物理实验室分析 |
3.3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优势分析 |
3.4 物理实验分析 |
3.4.1 高中物理实验分类 |
3.4.2 《新课标》中高中物理实验的特征 |
3.5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设计 |
3.5.1 教学设计原则 |
3.5.2 教学设计框架 |
第4章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对象及变量 |
4.1.3 实验假设 |
4.1.4 实验模式 |
4.1.5 实验安排 |
4.2 评价工具设计 |
4.2.1 科学探究能力分析 |
4.2.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4.2.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2.4 测试卷的编制 |
4.2.5 观察量表的编制 |
4.2.6 访谈提纲的编制 |
4.3 案例设计 |
4.3.1 测量性实验-以《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为例 |
4.3.2 探究性实验-以《科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 |
4.4 研究前测及分析 |
4.4.1 调查问卷 |
4.4.2 测试卷 |
4.5 教学实践 |
4.5.1 《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学实践 |
4.5.2 《科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实践 |
4.5.3 研究后测 |
第5章 虚实混合实验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1 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
5.1.1 实验组学生前测和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1.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5.2 测试卷对比分析 |
5.3 现场观察效果分析 |
5.4 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
5.4.1 教师访谈 |
5.4.2 学生访谈 |
5.5 研究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教学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二 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三 高一物理实验测试卷(前测) |
附录四 高一物理实验测试卷(后测) |
附录五 科学探究能力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六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七 学生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基于中考物理实验考试状况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有关地市中考实验教学调查 |
2.1 调查问卷 |
2.2 调查情况 |
2.3 部分学校中考实验教学情况 |
第三章 部分地市中考物理实验考试案例 |
3.1 物理实验考试组织形式 |
3.2 物理实验考试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的应对策略 |
4.1 对物理实验考试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的思考 |
4.2 物理实验考试改进的必要性 |
4.3 实验操作考试的改进策略 |
第五章 有关实验教学改进的建议 |
5.1 实验教学案例参考分享 |
5.2 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
第六章 小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若干收集统计的资料 |
在学期间学术情况 |
致谢 |
(10)中学生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实验行为评价 |
1.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实验行为评价 |
1.2.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实验行为评价 |
1.2.4 基于K-means聚类的实验行为评价 |
1.2.5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实验行为评价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方法概述 |
2.1.2 学生实验操作行为评价的关键步骤 |
2.1.3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概念及特点 |
2.2 技术基础 |
2.2.1 K-means聚类算法 |
2.2.2 贝叶斯网络原理 |
2.2.3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及概率推理 |
第三章 学生实验操作熟练度的评价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K-means学生实验操作熟练度的聚类算法 |
3.2.1 问题描述 |
3.2.2 学生实验操作熟练度的模型结构 |
3.2.3 基于K-means聚类评价学生实验熟练度的算法实现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实验环境 |
3.3.2 数据集描述 |
3.3.3 评价指标 |
3.3.4 实验设置 |
3.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生实验结果准确率的预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实验结果准确率预测算法 |
4.3.1 实验结果准确率预测模型结构 |
4.3.2 评价指标 |
4.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 |
4.3.4 算法实现 |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环境 |
4.4.2 实验设置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需求分析与设计 |
5.2.1 功能需求分析 |
5.2.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5.2.3 系统设计 |
5.3 系统实现与评估 |
5.3.1 系统实现 |
5.3.2 系统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一种基于SPA的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T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光学实验”为例[D]. 胡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非常规”物理实验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 王艳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亲历物理实验过程对初中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影响研究[D]. 雷凌湘.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虚拟仿真实验辅助云南边疆地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初探[D]. 李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部分探究性实验为例[D]. 吴杨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 米多.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研究及实践[D]. 杨璐瑄.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8]虚实混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证研究[D]. 白雪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9]基于中考物理实验考试状况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 陶宗宇.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10]中学生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研究[D]. 王锁.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