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建筑工地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一、施工现场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武俊霖[1](2021)在《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铁路运营里程逐年增加,中国铁路SY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范围内铁路线路通货总重连年突破新高,管内铁路运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20年4月12日,锦承线发生一起因道岔病害引发的铁路运输安全事故,中国铁路SY局集团有限公司被处罚15亿元人民币,DL工务段随即接到集团公司下达的组织命令,全面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在安全大检查活动中DL工务段管内道岔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为历次道岔大修项目的完工质量屡屡不能达标。本文以SY局DL工务段2019年至2020年历次道岔大修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标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其次通过阅读大量有关道岔大修和项目质量管理的文献并总结了项目质量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七大工具、5M1E分析法、PDCA循环和SDCA循环等方法;然后运用上述方法对SY局DL工务段历次道岔大修项目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人、机、料、法、测、环等六个方面原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人、机、料、法、测、环等六个方面分别提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最后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三个方面为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给出优化策略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重点有,一是应用TQM七大工具之检查表收集汇总2019年至2020年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质量问题并进行排序;二是应用排列图确定道岔大修项目突出质量问题为道岔结构及框架尺寸、清筛和捣固质量与轨道几何尺寸,严重问题为接头和锁定轨温;三是应用5M1E分析法结合因果图清晰直观地展现了道岔大修问题的成因;四是从PDCA循环和SDCA循环角度和5M1E六个方面分别给出道岔大修质量管理优化策略。本文综合运用TQM、5M1E分析法、PDCA循环与SDCA循环等质量管理方法,建立了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解决了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长久以来的质量不能一次达标、整修资源浪费、TQI指数差等问题,贯彻S集团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

卢吉发[2](2020)在《建筑工人疲劳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人长时间处于复杂的作业环境中易导致疲劳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统计表明,建筑施工中80%的安全事故是由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如何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再结合建筑行业与施工现场的特点,将建筑工人疲劳划分为体力疲劳、脑力疲劳与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并从建筑工人个体与环境两个视角选取安全意识与班组安全氛围作为中介变量,提出假设并构建筑工人疲劳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在已有成熟疲劳量表的基础上设计针对建筑工人的初始疲劳量表,并对初始量表进行预调研,根据该量表的信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剔除不良题项后确定最终量表,得到最终的调查问卷:以西安三府湾等6个项目的一线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发放388份问卷,最终得到344份有效问卷,对所搜集的数据运用SPSS22.0进行信度分析,运用Mplus8.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所构建模型进行直接效应检验、单中介效应检验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人疲劳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其中体力疲劳与脑力疲劳的关系最为密切:建筑工人疲劳的三个维度均对不安全行为有着直接地正向显着影响,其中体力疲劳影响程度最大,心理疲劳次之;安全意识与班组安全氛围两个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着,表明建筑工人疲劳通过安全意识与班组安全氛围对不安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其中班组安全氛围比安全意识的影响程度更大,最后,根据建筑工人对不安全行为结构方程模型运算结果,为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朱照辉,苏志华,吴程[3](2020)在《密集构筑物施工测量精度提高技术》文中指出结合污水处理厂实际施工情况,提出在密集构筑物施工环境下提高施工测量精度的措施及方法,拟定合理的测量方案,以确保工程测量质量。

侯建[4](2020)在《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是交通运输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先进生产力,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客运专线经过多年的运营实践,无砟轨道的施工技术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并逐渐成熟,其轨道的稳定性越来越高,耐久性逐渐增加,安全性也显着提高。在施工中实行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一次达标,才能为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安全及轨道的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首先搜集国内外关于双块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对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指出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控制要点主要包括轨道控制网测设和无砟道床施工,无砟道床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支承层、端刺及锚固钢销钉、桥梁段混凝土底座、隔离层、弹性垫层以及混凝土道床板,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要点的控制方法。以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控制为背景,指出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内容包括质量检验、控制系统,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程“见证点”以及“级配质量”控制内容,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原材料要素、机械设备要素、环境要素、施工方法要素,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包括政策要素和工期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说明了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方法。从众多的已完高铁建设项目中发现,建设工期管理是时刻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最初设计的工期会完全偏离实际的建设工期,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工期控制的难度很大。关于建设项目中对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则没有很好的的合理控制条件。因此虽然我国高铁建设标准非常高,其经济性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所有施工项目的工期都会受到工程造价成本、工程投资总额的限制,并受到工程建设质量和资源需求的合理配置的直接影响。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控制,对于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各建设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后提出了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提出针对关键点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对质量管理机制、施工程序、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监管体系等控制因素分析,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责权利等方面。并针对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场施工控制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制定了质量保证措施。

郭雅婷[5](2020)在《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对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中职学校实施了很多措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建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分析各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并对培养效果欠佳的培养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系统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预期效果模型与实施结果模型,对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开展了有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研,运用调研数据计算出预期效果路径系数与实施结果路径系数,以两方路径系数为依据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四条培养路径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专业实训为培养效果最差的路径,接下来依次是综合练习与课堂实践教学,企业实习为培养效果相对较好的路径。其中,钢筋、模板施工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专业实训的培养痛点,施工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练习的培养痛点,施工工艺与组织知识的培养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培养痛点,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的认知培养是企业实习的培养痛点。为提高培养路径的培养效果,本文最终结合访谈结果中教师与学生反映的路径问题,对专业实训、综合练习、课堂实践教学及企业实习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郑翰[6](2020)在《基于5M1E的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依靠其工期短、环保、绿色、节能等优点,已经在国内得到了认可,装配式建筑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多,随着装配式工程的开展,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有关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在开展研究,相关问题的解决可以更好的帮助一个国家的建筑行业稳健发展。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传统的浇灌式施工不同,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也都不一样,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工程单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如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运用BIM深化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质量管理等,但是研究多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从目前来看还比较鲜见。为了提升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预制构件生产加工及运输阶段、现场施工阶段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等四个阶段的质量管理能力并探索一般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本文针对这四个阶段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分析出影响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并按此框架形成质量管理要点。据此,对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展开分析,梳理出该项目设计阶段、预制构件生产加工及运输阶段、现场施工阶段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阶段等四个阶段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按四个阶段、六个方面的体系框架对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进行优化,给出了定性优化方法和策略,并以控制图、鱼骨图为例探讨了运用定量、结构化工具进行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优化控制的方法。本文针对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分析优化体系和方法,得到了该项目管理层的充分认可,为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所采用的体系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推广应用至同类项目的质量管理和优化控制,以此推进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唐培涛[7](2020)在《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扬尘量化监测及综合治理成本测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在大气污染成分中,扬尘颗粒是一种分布广泛且最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大量的棚改、旧改项目拆除工程项目施工产生的扬尘污染也日益严重,加重了生态环境污染,同时扬尘颗粒物也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阶段并没有相关专家学者对既有建筑拆除施工扬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未见有针对既有建筑拆除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进行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对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以此来探讨拆除工程扬尘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成本测算研究。首先,本文通过资料调研和拆除施工现场调查方法,根据建筑物拆除施工扬尘排放的特点和拆除工地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扬尘量化监测方案对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排放情况进行了实地监测。结合拆除施工特点和扩散理论,探究拆除工程施工现场扬尘的排放强度及浓度分布规律,对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排放进行危害评价,得到扬尘排放重点监控区域。结合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各区域扬尘得到排放浓度,将拆除现场施工区域按扬尘排放浓度不同划分为3个区域。工作通道这一工作区域扬尘浓度较高,平均浓度范围达到最高227.444μg/m3;其次是挖机工作区、液压破碎锤工作区和建筑垃圾堆场这三个区域的扬尘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159.201μg/m3、145.951μg/m3和133.256μg/m3。工人生活区、工地围墙外、废料回收处、道路边、平面运输通道和装运车这六个区域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005μg/m3、48.080μg/m3、77.315μg/m3、69.854μg/m3、91.343μg/m3和109.694μg/m3。其次,通过分析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排放情况及分布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扬尘综合治理措施,经过一系列的降尘措施后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排放量明显降低。最后,采用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分析方法,根据扬尘治理措施所耗费的材料物资,结合当地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到最终的扬尘治理成本费用为88500元,该费用满足扬尘治理安全文明措施费的要求,既有建筑拆除工地平均综合治理扬尘成本为17.7元/平方米。本文研究有利于清晰认识到房屋建筑除施工工程中的扬尘污染排放特征和分布规律,对定量计算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排放量和污染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指导,也为扬尘综合治理成本的计算提供参考。

赵亚宁[8](2020)在《基于BIM的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智能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铁建设关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桥代路”是高铁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监控是桥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桥梁和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不断发展,BIM为提升桥梁施工及其监控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以连徐铁路新沂特大桥为工程背景,以BIM技术为核心,开展其在高铁桥梁施工及其监控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旨在提升高铁桥梁施工管理效率,优化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方案,建立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高铁连续梁桥BIM建模及施工应用。以Autodesk Revit(简称:Revit)为核心BIM软件,研究了桥梁结构化分解及参数化建族方法,建立了高铁连续梁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施工设施等族库。在此基础上,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生成的施工场地模型,建立了连徐铁路新沂特大桥的施工BIM模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 BIM技术在高铁连续梁桥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预应力孔道定位、垫石预埋孔出图、满堂支架算量等方面的应用方法,推动BIM技术的工程应用。(2)基于BIM的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生成。根据Midas Civil软件MCT格式特点以及Revit软件API的接口形式,采用C#语言开发了相应的RTM插件,并将其集成至Revit界面中。基于RTM插件可从桥梁BIM模型中自动提取有限元计算所需的节点、单元、截面参数、材料等数据,并以标准格式输出MCT文件。Midas Civil有限元计算软件可直接读取标准MCT文件,进而自动生成桥梁有限元模型,为桥梁施工阶段应力分析以及施工监控方案设计提供支撑。(3)基于BIM的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方案设计及应用。在已建立高铁桥梁施工BIM模型的基础上补充监测设备的模型,据此比选并确定了应力和视频监控点、仪器线缆排布的最优方案,为桥梁施工监控方案可视化和精细化设计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开发了应力测点与传感器模型的关联模块和应力数据实时读取模块,可在BIM模型直接查阅应力监测数据,实现了基于阈值超限的报警功能。(4)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开发及应用。以新沂特大桥施工项目为背景,根据当前施工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设计了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框架。采用Unity平台和Web技术,建立了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实现了电子沙盘、混凝土质量管控、桥梁施工监控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及拓展等功能。借助OpenCV视觉库及YOLO v3算法开展施工人员安全帽佩戴识别,采用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导入安全帽佩戴识别模块,实现了施工现场安全帽佩戴实时识别。

王腾飞[9](2020)在《激光测距仪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得到而且最直接反映隧道开挖后稳定情况的监测数据是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它也是隧道监控量测中的必测项目。工程监测发展方向是在线监测,因此,选择经济、实用的在线监测设备与方法,进行隧道变形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激光测距仪作为净空变化监测中的设备,要求其精度应优于±2mm。但是,《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隧道变形监测方法中,没有将激光测距仪列为隧道变形监测中的设备。规程中要求监测拱顶下沉和隧道净空变化的设备精度为0.5-1.0mm,一般激光测距仪很难达到此精度。本研究通过标定、校准等方法,提高激光位移测距仪的监测精度,使其达到《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中的精度要求,为铁路隧道实现在线监测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激光测距过程中,不可控的隧道空间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粉尘浓度、透光度、机械的振动频率等)会对测距精度造成影响。激光测距过程中,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的研究与常规尺寸测量过程中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的研究相比具有显着特征:测量精度高、环境不稳定、影响因素等等,研究激光测距过程中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具有重要的实意义。利用精度为0.01mm收敛计与激光测距仪同时监测隧道净空变形值,寻找影响其精度的主要的环境差值因子,并通过试验探究每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具体规律。最终实现实时在线监测的差值修正,从而实现高精度激光测距,以满足《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中对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张忠[10](2020)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才能够保障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不断向前发展。建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建立合理科学、准确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才能使我们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安全程度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关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的建立及研究,我国目前还处于研究初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和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显着,因此需要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安全评价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危险源辨识、相关评价方法,剖析了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的特点,对目前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和安全评价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特点,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和原则进行相关研究,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初始指标建立进行研究。以专家对各个指标评定分数作为基础数据,根据部分省市地区试行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条例及要求,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指标定量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基础。其次,结合危险源识别,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指标因素的确认。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从指标区分度的角度,对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初始指标进行运算,形成指标体系。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项目为样本,运用上述方法,选取数据进行初始指标确定,形成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以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项目为实例研究对象,运用建立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对其评价,确定该项目的安全等级。根据每一级评价结果,寻找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从而使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确保施工过程安全进行。

二、施工现场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工现场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结构安排
2 道岔大修概念与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2.1 道岔大修基本概念
        2.1.1 道岔
        2.1.2 道岔大修
    2.2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2.2.1 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2.2.2 项目质量管理原理
    2.3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2.3.1 全面质量管理
        2.3.2 全面质量控制方法
        2.3.3 5M1E分析法
        2.3.4 PDCA 循环与SDCA 循环
3 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概况
        3.1.1 SY局简介
        3.1.2 DL工务段概况
        3.1.3 道岔大修项目基本情况
    3.2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2.1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3.2.2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3.3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问题调查
    3.4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3.4.1 人员管理问题分析
        3.4.2 机械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3.4.3 路料管理问题分析
        3.4.4 方法流程管理问题分析
        3.4.5 测量管理问题分析
        3.4.6 环境管理问题分析
        3.4.7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原因汇总
4 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4.1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优化依据
        4.1.1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影响因素赋权方法
        4.1.2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4.2 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4.2.1 人员管理优化策略
        4.2.2 机械设备管理优化策略
        4.2.3 路料管理优化策略
        4.2.4 方法流程管理优化策略
        4.2.5 测量管理优化策略
        4.2.6 环境管理优化策略
5 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5.1 强化道岔大修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5.1.1 成立道岔大修专业人才队伍
        5.1.2 改善道岔大修作业人员职场环境
        5.1.3 完善道岔大修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5.2 建立道岔大修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
        5.2.1 改进道岔大修项目组织结构
        5.2.2 界定道岔大修项目成员管理权限
    5.3 持续提高道岔大修项目标准化管理水平
        5.3.1 道岔大修项目技术标准化
        5.3.2 道岔大修项目管理标准化
        5.3.3 道岔大修项目作业标准化
    5.4 落实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筑工人疲劳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体疲劳相关理论
        2.1.1 人体疲劳的概念
        2.1.2 疲劳的分类
        2.1.3 疲劳致因理论
        2.1.4 疲劳测量方法
    2.2 不安全行为理论
        2.2.1 不安全行为概念
        2.2.2 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2.2.3 事故致因理论
    2.3 结构方程与中介效应分析理论
        2.3.1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概述
        2.3.2 结构方程建模软件与拟合度指标
        2.3.3 中介效应分析理论
3 建筑工人疲劳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3.1 施工现场建筑工人的作业特点分析
        3.1.1 施工现场特点
        3.1.2 建筑工人特点
    3.2 变量的划分及界定
        3.2.1 建筑工人疲劳的类型及维度划分
        3.2.2 中介变量的选取
        3.2.3 作用机理的构建
    3.3 研究假设与初始模型构建
        3.3.1 研究假设
        3.3.2 理论模型
4 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量表计量方式
        4.1.2 问卷内容
        4.1.3 初始量表设计
    4.2 初始问卷调研
        4.2.1 初始问卷信度分析
        4.2.2 初始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正式问卷数据采集
    4.4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分析
        4.4.3 相关性分析
5 假设检验和结果讨论
    5.1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1.1 直接效应检验
        5.1.2 单个中介模型检验
        5.1.3 多重中介模型检验
    5.2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5.3 对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3)密集构筑物施工测量精度提高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测量精度影响因素
    2.1 控制点布设位置的影响
    2.2 测量工作机制的影响
    2.3 观测环境的影响
    2.4 其他因素
3 提高密集构筑物施工测量精度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3.2 改变测量方法,优化测量方案
    3.3 提高观测人员的职业素质
    3.4 选择良好的观测环境
4 结语

(4)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发展
        1.3.2 双块式轨道结构施工
        1.3.3 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 项目简介及设计情况
        2.1.1 项目简介
        2.1.2 设计情况
        2.1.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及环境特征
    2.2 双块式无砟轨道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2.2.1 双块式无砟轨道
        2.2.2 施工质量控制
    2.3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2.3.1 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2.3.2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2.4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分析
        2.4.1 人力资源要素
        2.4.2 .原材料要素
        2.4.3 .机械设备要素
        2.4.4 .环境要素分析
        2.4.5 .施工方法要素分析
        2.4.6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分析
3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和原因
    3.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1 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
        3.1.2 没有制定科学的施工程序
        3.1.3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
        3.1.4 质量监控和测量体系不完善
        3.1.5 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存在缺陷
    3.2 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3.2.2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3.2.3 质量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3.2.4 管理人员权责利不匹配
4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
    4.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1 轨道控制网测设
    4.2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
        4.2.1 一般规定
        4.2.2 路基支承层施工
        4.2.3 路基端刺施工
        4.2.4 桥梁段混凝土底座施工
        4.2.4.1 施工准备
        4.2.4.2 底座板施工
        4.2.4.3 梁面清理
        4.2.4.4 连接钢筋安装、植筋
        4.2.4.5 底座板测量放线
        4.2.4.6 梁端挡水台和伸缩缝施工
        4.2.4.7 底座板钢筋加工与安装
        4.2.4.8 钢筋安装
        4.2.4.9 底座板模板安装
        4.2.4.10 底座板混凝土浇筑
        4.2.4.11 模板拆除
        4.2.5 隔离层、弹性垫板施工
        4.2.6 道床板施工
    4.3 .关键点质量控制措施
        4.3.1 轨道控制网质量控制
        4.3.2 底座板施工质量控制
    4.4 轨道板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4.5 质量保证措施
        4.5.1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4.5.2 完善质检人员组成
        4.5.3 建立完整的质量检查制度
        4.5.4 落实质量责任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文献评价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研究思路
    1.8 创新点
2 构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
    2.1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2.2 构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
        2.2.1 课堂实践教学
        2.2.2 综合练习
        2.2.3 专业实训
        2.2.4 企业实习
3 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述
        3.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3.1.3 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步骤
        3.1.4 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研究
    3.2 结构方程模型观测变量的确定
    3.3 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4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研
    4.1 调研目的
    4.2 访谈的对象、内容及方式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4.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3.2 样本确定、问卷发放及分析
        4.3.3 问卷质量的保障措施
    4.4 问卷信效度分析
5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5.1 模型验证
        5.1.1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预期效果模型的验证
        5.1.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实施结果模型的验证
    5.2 路径系数的计算
        5.2.1 路径预期效果系数的计算
        5.2.2 路径实施结果系数的计算
    5.3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5.4 路径培养“痛点”分析
6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专业实训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2 综合练习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3 课堂实践教学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4 企业实习路径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5M1E的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2.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2.2 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2.3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2.4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2.5 5M1E分析法
    2.6 控制图
    2.7 头脑风暴法
    2.8 鱼骨分析法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5M1E的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要点及现状分析
    3.1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简介
        3.1.1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概况
        3.1.2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特征
        3.1.3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重难点
    3.2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人员方面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3.2.2 机械方面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3.2.3 材料方面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3.2.4 方法方面影响质量的因素
        3.2.5 测量方面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3.2.6 环境方面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3.3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要点
    3.4 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4.1 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现状
        3.4.2 预制构件生产、运输阶段质量管理现状
        3.4.3 现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现状
        3.4.4 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5M1E的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
    4.1 人员配置优化
    4.2 机械配置优化
    4.3 材料配置优化
    4.4 方法优化
    4.5 测量手段优化
    4.6 环境优化
    4.7 A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优化实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扬尘量化监测及综合治理成本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施工扬尘研究现状
        1.3.2 扬尘治理研究现状
        1.3.3 扬尘治理成本研究现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既有建筑拆除工程
        2.1.2 施工扬尘
        2.1.3 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
        2.1.4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
    2.2 施工扬尘的产生及扩散规律
        2.2.1 施工扬尘的产生
        2.2.2 施工扬尘扩散规律
        2.2.3 影响施工扬尘扩散的因素
    2.3 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
        2.3.1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设备
        2.3.2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方法
    2.4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及治理成本
        2.4.1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
        2.4.2 施工扬尘治理成本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的量化监测及危害评价
    3.1 影响因子的确定
    3.2 监测对象及方法
        3.2.1 监测对象
        3.2.2 监测方法
    3.3 监测点设置及监测周期
        3.3.1 监测点设置
        3.3.2 监测周期
    3.4 监测数据情况及数值模拟分析
        3.4.1 拆除施工扬尘监测数据
        3.4.2 数值模拟分析
    3.5 扬尘危害评价
        3.5.1 扬尘容许浓度
        3.5.2 拆除施工扬尘危害程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施工扬尘综合治理防治方案及成本分析
    4.1 扬尘防治方案
        4.1.1 方案编制依据
        4.1.2 组建扬尘治理机构
        4.1.3 组织控制措施
        4.1.4 技术控制措施
    4.2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分析
        4.2.1 扬尘治理成本核算模型
        4.2.2 扬尘治理成本核算方法
    4.3 扬尘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3 单因素模糊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某教学楼拆除工程为例
    5.1 工程概况
        5.1.1 拆除施工要求及方法
        5.1.2 拆除工程扬尘控制清单
    5.2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
        5.2.1 监测量化方法
        5.2.2 监测数据预处理
        5.2.3 扬尘量化数据分析
        5.2.4 拆除施工扬尘危害程度评价
    5.3 施工扬尘治理措施
        5.3.1 日常扬尘治理措施
        5.3.2 围护阶段扬尘治理措施
        5.3.3 拆除阶段扬尘治理措施
    5.4 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成本分析及效果评价
        5.4.1 施工扬尘治理成本分析
        5.4.2 施工扬尘治理成本核算
        5.4.3 扬尘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BIM的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智能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BIM概念及特点
        1.2.1 BIM概念
        1.2.2 BIM特点
    1.3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4 本文依托工程背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铁连续梁桥BIM建模及施工应用
    2.1 引言
    2.2 高铁连续梁桥及施工设备建模
        2.2.1 节段箱梁通用族
        2.2.2 桥墩承台桩基一体化族
        2.2.3 预应力孔道族
        2.2.4 施工设备族
        2.2.5 施工场地模型
        2.2.6 高铁连续梁桥建模
    2.3 高铁连续梁桥施工BIM应用
        2.3.1 应用一: 施工可视化交底
        2.3.2 应用二:预应力孔道施工放样
        2.3.3 应用三: 桥墩垫石预埋孔自动出图
        2.3.4 应用四: 满堂支架算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BIM的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生成
    3.1 引言
    3.2 基于BIM的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
    3.3 基于BIM的有限元模型生成程序开发
        3.3.1 Midas Civil命令流
        3.3.2 Revit API接口
        3.3.3 RTM插件编写及应用
    3.4 有限元计算参数及结果分析
        3.4.1 计算参数
        3.4.2 连续梁桥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方案设计及实施
    4.1 引言
    4.2 施工监控研究框架
    4.3 基于BIM模型的施工监控方案设计与实施
        4.3.1 监测设备BIM模型
        4.3.2 施工监控方案设计
        4.3.3 施工监控方案实施
    4.4 监测数据与BIM模型关联及报警
        4.4.1 BIM模型与数据关联
        4.4.2 监测数据报警
    4.5 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研究
    5.1 引言
    5.2 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框架
    5.3 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开发
        5.3.1 平台目标与功能
        5.3.2 开发平台与数据库
        5.3.3 图像识别
    5.4 施工监控智能化平台开发应用
        5.4.1 三维模型建立与导入
        5.4.2 电子沙盘
        5.4.3 混凝土质量管理
        5.4.4 桥梁施工管理
        5.4.5 工程质量管理
        5.4.6 安全帽佩戴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激光测距仪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隧道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隧道净空变化量测方法与精度影响因素
    2.1 隧道净空变形量测原理
        2.1.1 常规监测设备
        2.1.2 激光测距仪
    2.2 常规监测设备精度修正
    2.3 影响激光测距仪精度潜在因素
        2.3.1 环境因素
        2.3.2 非环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仪器标定与自校试验设计
        3.1.2 激光测距仪在隧道净空变化量测中环境因子差值修正试验设计
    3.2 试验仪器
        3.2.1 测量仪器
        3.2.2 试验变量
    3.3 单一因素试验方法与数据拟合
        3.3.1 仪器标定与校准试验
        3.3.1.1 温湿度传感器标定试验
        3.3.1.2 其它试验仪器的校准
        3.3.2 影响激光测距值的五种常规环境因素试验方法
        3.3.3 单一影响因素变形值修正
        3.3.3.1 测距长度对变形值修正
        3.3.3.2 四种常规环境因素对变形值修正
        3.3.4 试验数据处理与拟合
        3.3.4.1 温、湿度传感器标定试验数据处理与拟合
        3.3.4.2 影响激光测距值的五种常规环境因素试验数据处理与拟合
        3.3.4.3 单一影响因素变形值修正试验数据处理与拟合
    3.4 粉尘浓度与透光度函数关系试验方法与数据拟合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多影响因素试验方法与变形值修正
    4.1 多影响因素试验方法
    4.2 多影响因素试验数据处理与拟合
    4.3 误差修正验证试验
        4.3.1 单一影响因素变形修正公式验证试验
        4.3.2 粉尘浓度与透光度函数关系验证试验
        4.3.3 多因素变形修正公式验证试验
        4.3.4 单一因素与多因素变形修正公式计算结果比较
    4.4 拱顶下沉监测方法
    4.5 在线监测平台的搭建
        4.5.1 环境监测模块
        4.5.2 网络通讯模块
        4.5.3 主控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安全体系评价的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特点分析
    2.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管理特点分析
        2.2.1 安全管理的独特性
        2.2.2 安全管理具有复杂性
        2.2.3 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较多
    2.3 现浇混凝土结构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对比
    2.4 现浇混凝土结构与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4.1 构件装运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4.2 构件吊装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4.3 大型施工设备安全管理的对比分析
        2.4.4 施工队伍配合安全管理对比分析
    2.5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事故
    2.6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2.6.1 安全定性评价方法
        2.6.2 安全定量评价方法
        2.6.3 层次分析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
        3.1.1 危险源识别概念
        3.1.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危险源识别概述
        3.1.3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危险源识别内容
    3.2 选取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的原则
    3.3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构建思路与依据
    3.4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评价内容研究
    3.5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4.1.1 选择权重的确定方法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1.3 综合权重的计算
        4.1.4 指标权重重要度分析
    4.2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等级构建
        4.2.1 评价等级说明
        4.2.2 评价等级标准
    4.3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方法构建
    4.4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案例评价
    5.3 案例分析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调查表
附录 B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权重专家意见咨询表
附录 C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专家反馈汇总表
附录 D 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权重专家意见汇总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施工现场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SY局DL工务段道岔大修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武俊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建筑工人疲劳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研究[D]. 卢吉发.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密集构筑物施工测量精度提高技术[J]. 朱照辉,苏志华,吴程. 施工技术, 2020(S1)
  • [4]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侯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D]. 郭雅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5M1E的A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 郑翰. 青岛大学, 2020(01)
  • [7]既有建筑拆除工程扬尘量化监测及综合治理成本测算研究[D]. 唐培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BIM的高铁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智能化技术研究[D]. 赵亚宁. 东南大学, 2020
  • [9]激光测距仪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的试验研究[D]. 王腾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张忠. 福建工程学院, 2020(03)

标签:;  ;  ;  ;  ;  

建筑工地测量仪器的使用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