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基热电池的开发

锂基热电池的开发

一、锂系热电池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铮,石斌,冉岭,唐军,谭思平,刘江涛,张鹏,赵金保[1](2021)在《热电池电解质与隔膜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在使用时使电解质熔融而激活工作的储备电池,热电池的熔融盐电解质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要素之一。近年来,通过组分调控电解质新体系来降低熔点和提高离子电导率成为研究热点,利用基于热力学理论和热力学数据库的相图计算(CALPHAD)进行三元甚至四元熔融盐体系的筛选,为得到性能优异的熔融盐电解质提供便利,从而达到提升热电池性能特别是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熔融盐功能组分如黏结剂MgO等的加入可以减少电解质熔融盐泄漏,其用量和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熔融盐与电解液的亲和性以及减小电池内阻,进而提高热电池电化学性能;无机纤维隔膜的引入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小或者消除无离子传导MgO的使用,同时无机纤维隔膜的使用提高了电池的安全可靠性,也为热电池的小型化提供了指导方向。

崔烘槊[2](2021)在《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防事业的发展,作为弹药系统最理想电源的热电池,由于其体积小、瞬时能量高、便于储存等优点,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导弹以及航空等领域。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热电池的需求逐渐加大,以传统手工装配方式生产热电池显然不能满足国防事业的发展。因此,以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性以及合格率为目标的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防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本文中,依据传统手工装配工艺原理,研究了一种热电池自动化装配技术,实现了热电池柔性体自动化缠绕装配以及过程控制。研究中,参考热电池相关文献以及前人装配技术的研究,以传统的热电池手工装配技术为依据,总结热电池装配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影响热电池性能的基本条件,制定了自动化装配的工艺技术方案。设计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的总体框架,包含了系统的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和控制系统程序设计。首先,依据自动化装配技术的工艺流程方案,完成热电池电堆自动缠绕模块、正负极引线弯折焊接模块、保温棉自动缠绕模块和装壳焊接模块的机械结构设计。并针对各模块的关键运动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各机构合理布局以及装配原理的可行性。其次,为满足自动化装配的需求,搭建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完成装配系统的硬件选型、I/O分配以及线路连接等任务,对各模块以及初始化的程序进行设计,并采用PID以及EM253位控模块完成恒压缠绕、主轴控制等相关程序设计,实现了热电池装配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最后,完成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的搭建,验证其自动装配工艺原理的可行性。并针对PID恒压缠绕、EM253主轴运动控制以及机械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大量实验,确保满足热电池装配的技术要求。同时,对热电池自动装配的电堆半成品进行测试,统计电堆的合格率和装配效率,表明该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可实现小型热电池缠绕、焊接以及装壳等工序,为以后的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的改进和更新奠定基础。

赵嘉莘[3](2021)在《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制备及其在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热电池的高温工作环境中,热电池的电解质处于液态的熔融状态。在加速度等外力的作用下,电解质易于流动可能造成溢出现象,从而影响电池的正常运行。因此,往往需要在电解质中加入一定含量的粘结剂抑制其流动,从而保证电池的良好运行。在本文中采用了简单的水热合成法结合煅烧工艺制备了多孔氧化镁绒球。由于该多孔氧化镁绒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特殊的孔洞结构,其中比表面积为28.84 m2/g,将其作为粘结剂应用于热电池中,探究其对电解质流动的抑制效果。为了使粘结剂与电解质的混合达到更好的均匀性,从而更好的改善热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本文对混合工艺进行了改进,分别采用以液氮作为混合媒介的混合方法以及传统的搅拌混合方法,促进氧化镁粘结剂分别于与二元电解质和三元电解质粉末间的混合,并对混合得到的EB粉体(E为电解质,B为粘结剂)的均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搅拌混合方法相比,使用液氮为混合媒介进行混合的方法,其得到的混合效果更佳,粘结剂的形貌更为完整且粘结剂和电解质两种粉末混合的更为均匀。与市售的氧化镁相比,测试使用多孔氧化镁绒球作为粘结剂以及不同的混合方式对电导率、放电容量以及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传统的搅拌混合相比,借助液氮进行混合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多孔氧化镁绒球与电解质的EB粉体,其性能表现优异,可以很好的改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流动抑制效果。其在二元电解质体系中,电导率和放电容量分别为0.976 S·cm-1和363.57 m Ah?g-1。同时,在三元电解质中的电导率和放电容量分别是1.011 S·cm-1和358.54 m Ah·g-1。与市售的氧化镁粉末相比,多孔氧化镁绒球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花蕊状复杂网状结构和多孔构造,使其毛细管作用增强,可以更好的吸附流动的电解质,有效的改善抑制流动效果。且可以在离子的迁移过程中提供稳定的运输通道,缩短了传输距离,有利于浓差极化的降低,促进放电平台的稳定性和离子迁移速率的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黄国勇,李毅,屈辰玮,孙晓华,李勃天,戈磊,叶海木,张红梅[4](2021)在《热电池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及成熟的制备工艺,是锂系热电池中应用最广的正极材料之一,但其同时也存在电极电位低、大功率放电能力弱等问题,致使其进一步的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对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正极材料的优化及改性是锂系热电池领域的核心课题。本文综述了FeS2、CoS2与NiS2等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在放电机理、制备工艺及电化学性能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双金属二硫化物及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碳素类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归纳与总结,指出了掣肘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正极材料发展的关键问题,简述了针对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主要改性手段,并对其之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想法。

李健[5](2020)在《氯化镍阴极材料在熔融盐中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凭借其输出功率高、贮存时间长、可靠性高等优良特性,热电池被广泛用作导弹、鱼雷等先进武器装备的工作电源。由于放电电压低于2V,FeS2、CoS2等传统过渡金属硫化物阴极材料已不能满足武器装备对热电池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极大地限制了热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电极电位的阴极材料成为了热电池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分解温度在800℃以上、理论电压和理论容量分别为2.64V(vs.Li)和413 mAh/g的NiCl2备受关注。然而,采用传统的LiCl-KCl、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时,NiCl2热电池出现放电容量偏低、电压不稳定的现象,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为了改善NiCl2热电池的放电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 NiCl2阴极材料在传统的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和不含溴元素的LiF-LiCl-Li2SO4熔盐电解质中的相容性和放电性能。首先,采用LiF-LiCl-LiBr熔盐作为电解质研究了无水NiCl2的恒流放电和脉冲放电特性,LiSi/LiF-LiCl-LiBr/NiCl2单体电池恒流放电时的放电电压的平稳性和放电容量都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大幅降低,脉冲放电测试表明单体电池的极化内阻在放电过程中波动变化。以NiCl2与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之间的相容性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导致LiSi/LiF-LiCl-LiBr/NiCl2单体电池放电性能较差的原因,热分析和XRD测试结果表明,NiCl2与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中的LiBr在高温下发生了化学反应,EDX能谱线扫测试结果表明该反应将导致单体电池阴极层中熔盐电解质和阴极材料的成分发生变化。在阴极层中添加电解质粉(EB)后可以显着提升放电电压的平稳性。其次,为避免NiCl2与熔盐电解质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采用不含LiBr的LiF-LiCl-Li2SO4低共熔熔盐作为与NiCl2适配的电解质,研究了 LiF-LiCl-Li2SO4熔盐电解质的熔点、电导率等性质以及NiCl2在LiF-LiCl-Li2SO4熔盐电解质中的相容性和恒流放电性能。热分析和XRD测试结果表明NiCl2在高温下与LiF-LiCl-Li2SO4熔盐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LiSi/LiF-LiCl-Li2SO4/NiCl2单体电池在恒流放电测试中表现出平稳的放电电压。在500 mA/cm2电流密度下进行放电时,单体电池放电平台的电压在2 V左右,截止电压1.2 V以上的放电容量可达377 mAh/g。LiSi/LiF-LiCl-Li2SO4/NiCl2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性能较采用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的单体电池有显着提升。最后,研究了 NiCl2-NiF2复合阴极材料在LiF-LiCl-Li2SO4熔盐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NiCl2-NiF2复合阴极材料可以缓解LiSi/LiF-LiCl-Li2SO4/NiCl2单体电池在小电流放电过程中出现的电压平台降低现象。同时,NiF2的添加可以减低单体电池放电中后期的极化内阻,提升单体电池在大电流条件下的放电电压。

许浩[6](2020)在《热电池正极材料NiCl2及Cu2V2-xMoxO7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电池具有激活迅速、储存时间长、优秀的热稳定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等特点,能适应苛刻的工作环境,因此在武器装备和一些特殊领域拥有其他电池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LiSi/硫化物体系。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需要热电池向着微型化、高电压、高比容量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就对高电位正极材料钒酸铜(Cu2V2O7)以及NiCl2进行了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具有更好导电性能的Cu2V2-xMoxO7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分析仪(DTA)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改变Mo含量、正极中电解质和导电剂的添加、等方面的测试条件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进行测试,从而得出最佳测试条件。结果表明,在正极材料Cu2V1.85Mo0.15O7中添加25%电解质以及10%导电剂Ag的正极材料放电性能最佳,初始放电电压为2.964 V,高电压放电平台稳定,截止1.0 V时的比容量达到580.2 mA·h/g。采用高温升华工艺对氯化镍材料进行处理,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NiCl2正极材料具有更好的结构。针对NiCl2材料较差的导电性能,对金属和非金属导电剂的添加进行了研究,又对混合导电剂的改性进行探索,发现复配比例镍粉:石墨烯为7:3的混合导电剂的单体电池放电性能最优,初始放电电压为2.43 V,截止1.0 V的比容量为279.5 mAh/g。基于改进NiCl2与电解质的浸融现象,提高放电的稳定性,采用碳包覆法制备了碳包覆NiCl2正极材料,采用10%蔗糖效果最好,初始放电电压为2.46 V,截止1.0 V比容量为308 mAh/g。采用丝网印刷制备了NiCl2薄膜电极,对粘结剂的选择进行研究发现MgO能满足高能量输出的要求,但气相SiO2的粘结性能更好。随后发现共混粘结剂可以兼具二者的优点,最佳的共混比例为MgO:SiO2=90%:10%,此时氯化镍热电池的综合性能最优,截止放电电压1.0 V时的放电比容量为245.7 mAh/g。添加10%活性碳作为导电剂时,初始放电电压为2.4324 V,放电平台电压高且平稳,电压截止1.0 V时,其比容量达到209.3 mAh/g。

刘晟林[7](2020)在《热电池正极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传统的粉末压片工艺压制成的单体电池厚度较大,无法满足热电池微型化的发展需求,因此薄膜电极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FeS2正极薄膜和电解质隔膜的制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选用二硫化铁粉末作为正极材料,硅酸/硅酸钠混合物为粘结剂,通过刮刀涂覆工艺制备了FeS2正极薄膜。对FeS2正极薄膜表面SEM分析可知使用硅酸/硅酸钠混合物为粘结剂时粘接效果更好;通过改变正极薄膜中粘结剂的添加量、导电剂的添加量、FeS2粉末的球磨时间等测试条件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正极薄膜中添加15%粘结剂,1%碳纳米管导电剂,FeS2粉末球磨24 h时膜组成的单体电池放电性能最佳,放电电压截止1.5 V时,单体电池中活性物质的比容量达到了310.47 mAh/g。使用石棉纤维为载体制备电解质隔膜并匹配FeS2正极薄膜组成单体电池进行放电性能测试。通过高温分解乙酸镁的方式制备MgO改性石棉纤维隔膜,改变乙酸镁的分解温度、分解时间,电解质隔膜中氧化镁的载量,电解质的载量等测试条件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乙酸镁分解温度为255℃,分解时间为1.5 h,电解质隔膜中氧化镁和电解质的载量分别为6 mg/cm2、50mg/cm2时组成的单体电池放电性能最佳,截止放电电压1.5 V时,单体电池中活性物质的比容量能够达到304.85 mAh/g。将石棉纤维分别附载LiCl-LiBr-KBr、LiCl-LiBr-NaCl-KCl电解质制备电解质隔膜,并分别匹配FeS2正极薄膜组成单体电池进行放电测试,研究得出LiCl-LiBr-KBr电解质隔膜匹配FeS2正极薄膜组成的单体最高测试电流密度为200 mA/cm2,在500℃测试条件下放电性能更好;LiCl-LiBr-NaCl-KCl电解质隔膜匹配FeS2正极薄膜组成的单体最高测试电流密度为100 mA/cm2,在550℃测试条件下放电性能更好。

张君[8](2020)在《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代国防高性能防控导弹系统的发展,其需要热电池具有短时大功率输出、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国内热电池的装配很大一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制作方法上,具有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稳定性差、废品率高,产品的一致性差等缺点。因此,对于热电池的自动装配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一种热电池的结构和传统制作工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热电池自动化装配技术。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分析了一种热电池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及制作热电池的装配工装。针对电堆的制作工艺要求以及制作工艺对电堆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自动装配方案:包括机械结构设计、气动回路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关键技术的运用。其次,研究设计了电堆缠绕、隔热绝缘材料的缠绕、壳体与电堆的对接及焊接模块的机械结构。对关键模块电堆缠绕机的主要受力部分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对关键结构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在能满足机构功能的前提下,合理优化运动控制参数。再次,针对生产自动化需求,研制了热电池自动装配控制系统,并采用西门子PLC S7-200作为主控制CPU。并分析了对电堆缠绕中的装配压力对热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而在电堆的自动缠绕部分,使用PLC的PID功能对电堆的轴向装配压力进行实时控制,以满足热电池装配中对轴向压力的要求。最后,对整套装配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对电堆轴向压力的控制方法上,基本满足了实际生产中的压力需求。另外,对机械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了分析优化,确保其正式投入生产的可行性。同时对设计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和总结,为后续的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依据。

郭胜楠[9](2019)在《新型热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电池是一次贮备电池的一种,以固态熔盐作为电解质,具有能够大功率放电、贮存时间长、能耐苛刻环境等优点,是国防科技和武器工业应用中重要的化学电源体系。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对热电池的性能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正极材料是热电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热电池体系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目前能够实际应用的正极材料仅有FeS2、CoS2等几种硫化物,随着军事应用的快速更新换代,现有的正极材料已逐渐不能满足大比容量、高输出功率的电源体系的设计要求,亟需开发新型的高性能正极材料。针对现有热电池正极材料FeS2在导电性、热稳定性及CoS2在放电电压等方面的不足,本论文以探索发展高性能新型热电池正极材料为目的,沿高比容量和高电压两个方向,通过对现有正极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及开发新型电化学体系,研究了镍钴锰三元硫化物、二硫化钨及铁基氟化物等正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高电导率镍钴锰三元硫化物正极材料。按组分比例,命名为NCM333、NCM622、NCM811。结果显示,三元硫化物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其中,NCM811正极材料具有最优的性能,单体电池总极化约6mΩ。在同一测试条件下进行放电时,NCM811具有比FeS2和CoS2更平稳的放电性能,截止电压1.5 V时,比容量为289.4 mA h g-1,与CoS2的297.2 mA h g-1基本相当。NCM811成本低廉,是比CoS2更合适的长寿命热电池正极材料。(2)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大比容量片状WS2纳米材料。WS2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分解温度超过1200℃。添加适量Li-Si合金粉对WS2进行预锂化,能够消除放电尖峰,成功将其应用于热电池。WS2单体电池的开路电压为1.43 V;截止电压1V时,放电比容量为334.7 mA h g-1,单体电池的总极化约10-11 mΩ。片状WS2纳米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极其优异,放电比容量远高于CoS2,是理想的新一代大比容量长寿命热电池正极材料。(3)利用液相法合成了分级结构高电压FeF3正极材料。通过研究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浓度及脱水温度等实验条件对FeF3晶体形貌的影响,制备了纳米尺寸颗粒组装成微米级长方体的分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FeF3多孔材料。FeF3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为800℃。FeF3单体电池的开路电压为3.3 V。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Cm-2的条件下,FeF3单体电池的放电电压为3.2 V,分级结构使其具有稳定的高电压放电平台。截止电压为2 V时,放电时间为276 s,比容量为81.9 mAhg-1。通过在FeF3正极材料中添加1 wt.%的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大幅提高了其电子导电性,使电池的总极化从45 mΩ降低至约10 mΩ,放电时间倍增至542 s。使用Co掺杂进一步改善了FeF3正极材料的导电性,使单体电池的总极化从10 mΩ降低至6-8 mΩ。其中Co掺杂5%样品放电时间长达813 s,比容量为241.1 mA h g-1,为FeF3-MWCNTs 的 1.5倍。分级结构FeF3正极材料具有“3 V”放电平台,通过掺杂改性大幅改善了导电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高电压大功率热电池正极材料。(4)使用NH4HF2和Fe2O3作为氟源和铁源,制备了铁基复合氟化物材料FeF2.2。固相法相对液相法更加安全,有利于大规模合成。FeF2.2热稳定性高,放电时具有协同放电作用,因此兼具FeF3的高电压和FeF2的高电导率,单体电池在电流密度100 mA cm-2下,初始放电电压为3 V,截止电压2 V时,放电时间为414 s,放电比容量为123 mA h g-1。但是由于固相法FeF2.2不具备高电压放电平台,需要对其颗粒形貌进行进一步优化。

胡静[10](2019)在《热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薄膜化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电池是一种以固态熔盐作为电解质的一次性储备电源,因其高比能量和比功率,能够在严苛的环境下正常放电,成为现代武器(战略战术导弹,鱼雷,核武器等)不可替代的军用电源,其技术水平与高端国防武器装备发展息息相关。日新月异的军事工业对热电池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性能要求,具有高能量输出、高比功率、微型化小型化的电池体系成为军用电源的研究重点。而热电池中正极材料性能是影响热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实际应用到型号的正极材料多为FeS2和CoS2,其中FeS2材料热稳定性差、电导率低,CoS2材料放电电压低,成本高,实际应用正极材料种类少导致热电池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军事领域对多样化热电池体系的需求。另外,热电池制备工艺仍采用传统的粉末压片工艺,存在工艺繁琐,制得电池体积大,活性材料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该制备工艺严重制约单体电池向小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本文针对正极材料单一问题,设计合成新型材料NiS2和Fe0.5Co0.5S2,并对高电压正极材料NiCl2材料进行改性研究;针对制备技术落后问题,将丝网印刷工艺用于单体电池的制备实现电池薄膜化,不仅克服传统粉末压片工艺的不足,提高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和电池的比容量,并且使得电池的小型化和微型化成为可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一元硫化物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通过控制合成温度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一元硫化物FeS2、CoS2和NiS2物相单一、结晶结构良好。同一条件放电测试发现,NiS2放电性能处于FeS2和CoS2之间,可用作中等电压中长寿命热电池正极材料,丰富正极材料的种类。而且,高温固相法生产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单次产量高,适合作为工程化生产的制备方法。(2)新型复合硫化物Fe0.5Co0.5S2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通过高温固相法和液相法分别合成复合硫化物正极材料Fe0.5Co0.55S2。将其进行放电测试发现,电压截止到1.25 V,固相法和液相法合成的Fe0.5Co0.5S2单体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为1547.17 As·g-1和1872.89 As·g-1皆高于FeS2体系电池放电比容量,结合了FeS2高电压和CoS2高电导率的优势。另外,液相法合成的Fe0.5Co0.5S2在物理性能和放电性能上都优于固相法合成的材料。设计合成的新型复合硫化物Fe0.5Co0.5S2,尤其是液相法合成的Fe0.5Co0.5S2,是FeS2较为理想的替代材料。(3)高电压NiC12正极材料制备与改性研究采用高温升华处理得到比表面积大、结构疏松的片状NiCl2材料,改善了NiCl2紧凑的结构,提高电化学活性。为缓解溢流现象,用LiF-LiBr-KBr替代LiF-LiCl-LiBr后电解质NiC12体系单体电池的放电时间提高2.57倍。为提高NiCl2材料的导电率,一种方法是通过机械球磨方法在升华NiCl2中掺杂导电剂镍粉,电池的激活时间由7.57 s缩短至023 s,电池内阻也显着降低;另一种方法是泡沫镍基体替代传统不锈钢基体,放电过程中泡沫镍既充当基体又作为导电剂,NiCl2体系单体电池放电电压可达2.55 V,电压截止到1.5 V,电池的比容量为684.61 As·g-1,是不锈钢基NiC12单体电池比容量的229倍。因此,改性后的NiC12克服了自身的缺陷是高电压高能量输出电池正极材料理想的选择。(4)薄膜单体电池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采用丝网印刷法制备出厚度为50 μm CoS2薄膜正极,该薄膜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柔韧性。CoS2薄膜正极与压片正极单体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92.61 As·g-1和1076.65 As·g-1,CoS2薄膜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为66.70%。在CoS2薄膜正极基础上制备的CoS2/LiF-LiCl-LiBr复合薄膜,复合薄膜厚度仅为300 μm,极大地减小了电池的厚度和减轻了电池的重量,不仅使电池小型化和微型化成为可能,而且可以满足高新技术武器对高电压、高比容量热电池的需求。另外,薄膜单体电池的脉冲承载能力比压片电池提升30%,适合短时间内需要改变功率的热电池体系。

二、锂系热电池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锂系热电池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热电池电解质与隔膜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熔融盐电解质
    1.1 常规卤化盐电解质
    1.2 低熔点熔融盐体系
    1.3 熔融盐电解质黏结剂
2 无机纤维隔膜
3 结论与展望

(2)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目前国内外热电池及自动化装配研究现状
        1.2.1 国外热电池发展
        1.2.2 我国的热电池产业发展
        1.2.3 自动化装配技术的发展
        1.2.4 国内热电池装配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方案框架设计
    2.1 热电池结构分析
    2.2 热电池传统装配工艺技术分析
    2.3 自动化装配方案设计
        2.3.1 自动装配工艺流程设计
        2.3.2 自动装配主要工艺的方案设计
    2.4 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组成
    2.5 热电池自动装配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2.5.1 控制技术要求
        2.5.2 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自动装配系统结构组成
    3.2 自动装配系统整体布局与分析
    3.3 电堆自动缠绕模块设计与分析
        3.3.1 电堆自动缠绕模块设计
        3.3.2 电堆自动缠绕模块力学分析
    3.4 正负极引线弯折焊接模块设计
    3.5 电堆保温棉自动缠绕模块设计与分析
        3.5.1 保温棉自动缠绕模块设计
        3.5.2 模块临界转速计算分析
    3.6 装壳焊接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池自动装配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1.1 控制系统的功能技术要求
        4.1.2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2 硬件选择
        4.2.1 PLC型号选择
        4.2.2 其他硬件设备选型
    4.3 控制系统通信设计
    4.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4.1 I/O表分配
        4.4.2 电路设计
    4.5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5.1 初始化程序设计
        4.5.2 各模块模块程序设计
        4.5.3 恒压缠绕技术程序设计
        4.5.4 主轴运动控制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装配系统原理验证
        5.1.1 实验台搭建
        5.1.2 控制系统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与整定
        5.2.1 恒压缠绕技术的PID参数整定
        5.2.2 电堆缠绕性能测试
        5.2.3 主轴转动性能测试
    5.3 半成品测试
        5.3.1 自动装配结果测试
        5.3.2 缠绕松紧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制备及其在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热电池的发展
    1.3 隔膜材料及其混合工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实验方法及样品表征手段
    2.1 实验方法及样品表征手段
    2.2 实验过程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3 材料形貌与结构分析
        2.3.1 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
        2.3.2 微观形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热分析-热分析仪
        2.3.4 孔结构分析-氮气吸附脱附、压汞仪
    2.4 材料电性能测试
        2.4.1 均匀性表征
        2.4.2 电导率测试
        2.4.3 放电容量测试
        2.4.4 界面元素测试
        2.4.5 泄露量测试
3 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制备及其表征
    3.1 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制备
    3.2 前驱体的成分、形貌以及热分析
        3.2.1 前驱体物相和形貌的表征
        3.2.2 前驱体形貌表征
        3.2.3 前驱体的热重分析
    3.3 多孔氧化镁绒球的成分、形貌以及其孔结构的表征
        3.3.1 多孔氧化镁绒球的物相表征
        3.3.2 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形貌表征
        3.3.3 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孔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二元熔盐电解质与多孔氧化镁绒球的混合工艺研究
    4.1 二元电解质的制备
    4.2 二元电解质与多孔氧化镁绒球的混合
    4.3 二元电解质熔盐与氧化镁粘结剂混合粉体均匀性表征
    4.4 多孔氧化镁绒球对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
    4.5 多孔氧化镁绒球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4.6 多孔氧化镁绒球对电解质片泄露量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三元熔盐电解质与多孔氧化镁绒球的混合工艺研究
    5.1 三元电解质的制备
    5.2 三元电解质与多孔氧化镁绒球的混合
    5.3 三元电解质熔盐与氧化镁粘结剂混合粉体均匀性表征
    5.4 多孔氧化镁绒球对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
    5.5 多孔氧化镁绒球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5.6 多孔氧化镁绒球对电解质片泄露量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热电池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1.1 Fe S2材料
    1.2 Co S2材料
    1.3 Ni S2材料
    1.4 其他二硫化物材料
2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复合材料
    2.1 双金属二硫化物复合材料
    2.2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碳素类复合材料
        2.2.1 Fe S2/碳素类复合材料
        2.2.2 Co S2/碳素类复合材料
        2.2.3 Ni S2/碳素类复合材料
3 结语与展望
    3.1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
    3.2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电化学性能的改性手段
    3.3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5)氯化镍阴极材料在熔融盐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电池简介
        1.2.1 热电池发展历史
        1.2.2 热电池的组成
    1.3 锂系热电池高电位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过渡金属氧化物阴极材料
        1.3.2 过渡金属氟化物阴极材料
        1.3.3 过渡金属氯化物阴极材料
    1.4 NiCl_2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结晶水及脱水方法对NiCl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4.2 热电池阴极导电性对NiCl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4.3 NiCl_2在熔盐电解质中溶解对NiCl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材料制备
        2.3.1 LiF-LiCl-LiBr与LiF-LiCl-Li_2SO_4低共熔熔盐电解质的制备
        2.3.2 电解质粉(EB)的制备
    2.4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测试
        2.4.2 形貌和元素分布表征
        2.4.3 热分析测试
    2.5 单体电池的电化学测试方法
        2.5.1 单体电池组装
        2.5.2 单体电池放电测试
    2.6 熔盐电解质电导率测试
第三章 NiCl_2在LiF-LiCl-LiBr熔盐中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无水NiCl_2在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中的放电性能
        3.2.1 LiSi/LiF-LiCl-LiBr/NiCl_2单体电池的恒流放电性能
        3.2.2 LiSi/LiF-LiCl-LiBr/NiCl_2单体电池的内阻测试
    3.3 NiCl_2与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的相容性
        3.3.1 NiCl_2与LiF-LiCl-LiBr熔盐混合物的热分析测试
        3.3.2 NiCl_2与LiF-LiCl-LiBr熔盐电解质高温下反应的反应产物分析
        3.3.3 相容性对LiSi/LiF-LiCl-LiBr/NiCl_2单体电池的影响
    3.4 LiSi/LiF-LiCl-LiBr/NiCl_2单体电池放电电压平稳性的改善
        3.4.1 阴极层添加KCl对放电平稳性的影响
        3.4.2 阴极层添加电解质粉(EB)对放电电压平稳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Cl_2在LiF-LiCl-Li_2SO_4熔盐中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LiF-LiCl-Li_2SO_4熔盐电解质的性质
        4.2.1 LiF-LiCl-Li_2SO_4熔盐的熔点测试
        4.2.2 LiF-LiCl-Li_2SO_4熔盐的电导率测试
    4.3 NiCl_2与LiF-LiCl-Li_2SO_4熔盐电解质的相容性
        4.3.1 NiCl_2与LiF-LiCl-Li_2SO_4熔盐混合物的热分析测试
        4.3.2 NiCl_2与LiF-LiCl-Li_2SO_4熔盐混合物焙烧后的XRD测试
        4.3.3 LiSi/LiF-LiCl-Li_2SO_4/NiCl_2单体电池加热后阴极层的能谱线扫分析
    4.4 NiCl_2在LiF-LiCl-Li_2SO_4熔盐电解质中的恒流放电性能
    4.5 LiSi/LiF-LiCl-LiBr/NiCl_2、LiSi/LiF-LiCl-Li_2SO_4/NiCl_2单体电池对比
        4.5.1 放电结束的单体电池形貌对比
        4.5.2 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对比
        4.5.3 LiSi/LiF-LiCl-Li_2SO_4/NiCl_2与阴极添加电解质粉(EB)的LiSi/LiF-LiCl-LiBr/NiCl_2单体电池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Cl_2-NiF_2复合阴极在LiF-LiCl-Li_2SO_4熔盐中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NiF_2在LiF-LiCl-Li_2SO_4熔盐电解质中的放电性能
        5.2.1 NiF_2在LiF-LiCl-Li_2SO_4熔盐电解质中的恒流放电性能
        5.2.2 NiF_2在LiF-LiCl-Li_2SO_4熔盐电解质中的脉冲放电性能
    5.3 NiCl_2-NiF_2复合阴极材料的放电性能
        5.3.1 NiCl_2-NiF_2复合阴极材料的恒流放电性能
        5.3.2 NiCl_2-NiF_2复合阴极材料的脉冲放电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奖励

(6)热电池正极材料NiCl2及Cu2V2-xMoxO7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热电池的发展历史
    1.3 热电池的特点及分类
        1.3.1 热电池的特点
        1.3.2 热电池的分类
    1.4 热电池的结构
    1.5 热电池的应用
    1.6 热电池的正极材料
        1.6.1 氧化物正极材料
        1.6.2 氯化物正极材料
        1.6.3 金属硫化物正极材料
    1.7 热电池的负极材料
    1.8 热电池的电解质
    1.9 热电池的导电剂
    1.10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10.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0.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Cu_2V_(2-x)Mo_xO_7 正极材料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放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热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
        2.2.4 材料表征
        2.2.5 单体电池的装配及测试
        2.2.6 单体电池放电标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_2V_(2-x)Mo_xO_7 材料的XRD表征
        2.3.2 Cu_2V_(2-x)Mo_xO_7 材料的SEM表征
        2.3.3 Cu_2V_(2-x)Mo_xO_7 材料的EDX谱图
        2.3.4 Cu_2V_(2-x)Mo_xO_7 材料的差热分析
        2.3.5 电解质材料的差热分析
        2.3.6 单体电池的静置曲线
        2.3.7 钼的掺杂量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3.8 测试温度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3.9 正极中电解质添加量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3.10 正极中导电剂的添加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iCl_2 粉末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NiCl_2 粉末正极材料的制备
        3.2.4 碳包覆NiCl_2 粉末正极材料的制备
        3.2.5 单体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3.2.6 材料表征
        3.2.7 单体电池放电标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解质的差热分析
        3.3.2 高温处理NiCl_2 材料的XRD表征
        3.3.3 高温处理NiCl_2 材料的SEM表征
        3.3.4 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的静置曲线
        3.3.5 不同升华温度下NiCl_2 材料的放电性能
        3.3.6 单一导电剂添加对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7 导电剂复配添加对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8 碳包覆NiCl_2 材料的放电性能研究
        3.3.9 正极中电解质添加量对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0 不同放电温度下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
        3.3.11 不同电流密度下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
        3.3.12 不同负极对NiCl_2 材料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iCl_2 薄膜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工艺流程
        4.2.4 NiCl_2 正极薄膜片的制备
        4.2.5 电解质隔膜的制备
        4.2.6 单体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4.2.7 差热分析
        4.2.8 单体电池放电标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解质的差热分析
        4.3.2 NiCl_2 正极薄膜单体电池的静置曲线
        4.3.3 粘结剂对NiCl_2 薄膜正极的性能影响
        4.3.4 不同导电剂对NiCl_2 正极薄膜的性能影响
        4.3.5 载体泡沫镍不同厚度对NiCl_2 正极薄膜的性能影响
        4.3.6 不同电解质隔膜对NiCl_2 正极薄膜的性能影响
        4.3.7 不同放电温度对NiCl_2 正极薄膜的性能影响
        4.3.8 不同负极材料对NiCl_2 正极薄膜的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热电池正极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电池的结构
    1.3 热电池的分类
    1.4 热电池的正极材料
        1.4.1 金属硫化物正极材料
        1.4.2 氯化物正极材料
        1.4.3 氧化物正极材料
    1.5 热电池电解质材料
        1.5.1 电解质材料
        1.5.2 电解质隔膜技术
    1.6 热电池负极材料
    1.7 导电剂
    1.8 热电池生产工艺以及国内外发展
    1.9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9.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正极薄膜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正极薄膜的制备
        2.2.4 材料表征
        2.2.5 单体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2.2.6 热电池样机的组装及测试
        2.2.7 单体热放电性能测试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解质的差热分析
        2.3.2 粘结剂的差热分析
        2.3.3 FeS_2 粉末的SEM分析
        2.3.4 正极薄膜的SEM分析
        2.3.5 FeS_2 粉末的XRD分析
        2.3.6 正极薄膜中FeS_2 粉末粒径大小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3.7 不同工艺制备的正极的单体电池放电性能
        2.3.8 正极薄膜中粘结剂添加量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3.9 正极薄膜中导电剂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2.3.10 不同放电温度下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
        2.3.11 正极薄膜单体电池静置
        2.3.12 不同电流密度下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
        2.3.13 优化后的正极薄膜和粉末压片工艺正极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解质隔膜的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方案
        3.2.4 正极薄膜的制备
        3.2.5 电解质粉末的制备
        3.2.6 电解质隔膜的制备
        3.2.7 材料表征
        3.2.8 单体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3.2.9 热电池样机的组装及测试
        3.2.10 单体热放电性能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解质的差热分析
        3.3.2 乙酸镁的差热分析
        3.3.3 电解质隔膜的SEM分析
        3.3.4 电解质粉末的SEM分析
        3.3.5 电解质粉末的XRD分析
        3.3.6 电解质隔膜载体不同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7 电解质隔膜中有无氧化镁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8 电解质隔膜中乙酸镁分解时间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9 电解质隔膜中乙酸镁分解温度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0 电解质隔膜中氧化镁的载量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1 电解质隔膜中电解质的载量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2 不同放电温度下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
        3.3.13 不同电流密度下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
        3.3.14 电解质不同制备工艺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5 不同电解质隔膜单体电池内阻变化
        3.3.16 不同负极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7 薄膜工艺的单体电池与粉末压片工艺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目前国内外电池发展及自动化装配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池产业的发展
        1.2.2 我国的电池产业发展
        1.2.3 自动化装配发展
        1.2.4 国内热电池技术及装配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池传统工艺分析及自动装配方案
    2.1 热电池分类
    2.2 传统装配工艺分析及流程
    2.3 自动装配原理分析与系统组成
        2.3.1 自动装配过程原理分析
        2.3.2 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池自动装配机系统设计
    3.1 自动装配机的整体系统模块组成
    3.2 装配生产流程及整体结构布局
    3.3 装配机关键电堆缠绕模块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3.3.1 电堆的自动缠绕模块设计
        3.3.2 电堆自动缠绕机的有限元分析
    3.4 电堆保温棉自动缠绕模块设计
    3.5 电堆与壳体组合焊接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电池自动装配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主控制系统
        4.1.1 主控制系统需求
        4.1.2 主控制系统的选择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4.2.2 气动控制系统设计
    4.3 外围硬件设备选型
        4.3.1 气缸的选型
        4.3.2 步进电机的选型
        4.3.3 控制传感器的选择
    4.4 控制系统的通信方式模式
    4.5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4.5.1 控制系统的总设计方案
        4.5.2 控制系统初始化方案设计
        4.5.3 紧急状态处理方案设计
    4.6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6.1 电堆自动缠绕模块的软件控制设计
        4.6.2 保温棉自动缠绕模块软件控制设计
        4.6.3 电堆与壳体自动组合焊接模块软件控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实验环境测试
    5.2 实验测试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新型热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热电池简介
        1.2.1 热电池发展历史
        1.2.2 热电池的结构
        1.2.3 热电池的分类
    1.3 热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传统正极材料
        1.3.2 新型正极材料
        1.3.3 正极材料的改性
    1.4 其他电极材料
        1.4.1 氟化铁
        1.4.2 二硫化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与物理性能测试
        2.2.1 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
        2.2.2 微观形貌及元素分析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2.2.5 TGA测试分析
        2.2.6 氧氮分析仪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电池组装和测试
        2.3.2 空载放电
        2.3.3 恒电流放电
        2.3.4 脉冲放电
第3章 镍钴锰三元硫化物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与方法
        3.2.1 正极材料的合成
        3.2.2 材料的表征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3.3.2 热稳定性分析
        3.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片状二硫化钨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与方法
        4.2.1 正极材料的合成
        4.2.2 材料的表征
        4.2.3 电池组装和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4.3.2 热稳定性分析
        4.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氟化铁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与方法
        5.2.1 正极材料的合成
        5.2.2 材料的表征
        5.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优化三氟化铁结晶水合物前驱体的合成条件
        5.3.2 分级结构FeF_3的制备及性质
        5.3.3 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对FeF_3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5.3.4 钴掺杂三氟化铁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5.3.5 分级结构FeF_3正极材料的吸潮与失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基氟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与方法
        6.2.1 正极材料的合成
        6.2.2 材料的表征
        6.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eF_2的制备与形貌分析
        6.3.2 FeF_3-FeF_2复合氟化物的制备与形貌分析
        6.3.3 热稳定性分析
        6.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热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薄膜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热电池简介
        1.2.1 热电池发展史
        1.2.2 热电池组成与结构
        1.2.3 热电池分类
    1.3 热电池正极材料
        1.3.1 金属硫化物正极材料
        1.3.2 NiCl_2正极材料
        1.3.3 其他体系正极材料
    1.4 热电池单体电池制备工艺现状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一元硫化物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和检测设备
        2.2.3 正极材料的制备
        2.2.4 热电池单体电池的组装
        2.2.5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
        2.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分析
        2.3.2 热分析
        2.3.3 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及含量分析
        2.3.4 比表面积分析
        2.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复合硫化物Fe_(0.5)Co_(0.5)S_2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和检测设备
        3.2.3 正极材料的制备
        3.2.4 热电池单体电池的组装
        3.2.5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
        3.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分析
        3.3.2 热分析
        3.3.3 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及含量分析
        3.3.4 微观结构分析
        3.3.5 比表面积分析
        3.3.6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电压NiCl_2正极材料制备与改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和检测设备
        4.2.3 材料的制备
        4.2.4 热电池单体电池的组装
        4.2.5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
        4.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分析
        4.3.2 晶体结构分析
        4.3.3 表面形貌分析
        4.3.4 比表面积分析
        4.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薄膜单体电池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和检测设备
        5.2.3 实验方案
        5.2.4 材料的制备
        5.2.5 热电池单体电池的组装
        5.2.6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
        5.2.7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oS_2薄膜正极的热处理
        5.3.2 CoS_2薄膜正极和CoS_2/LiF-LiCl-LiBr复合薄膜片晶体结构分析
        5.3.3 CoS_2薄膜正极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和含量分析
        5.3.4 CoS_2/LiF-LiCl-LiBr复合薄膜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和含量分析
        5.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锂系热电池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热电池电解质与隔膜材料研究进展[J]. 刘一铮,石斌,冉岭,唐军,谭思平,刘江涛,张鹏,赵金保. 化工学报, 2021(07)
  • [2]热电池自动装配技术的研究[D]. 崔烘槊.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多孔氧化镁绒球的制备及其在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 赵嘉莘.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热电池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黄国勇,李毅,屈辰玮,孙晓华,李勃天,戈磊,叶海木,张红梅. 化工进展, 2021(04)
  • [5]氯化镍阴极材料在熔融盐中的性能研究[D]. 李健.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6]热电池正极材料NiCl2及Cu2V2-xMoxO7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许浩.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热电池正极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晟林.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8]热电池自动装配系统研究[D]. 张君.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新型热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郭胜楠.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8)
  • [10]热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薄膜化工艺的研究[D]. 胡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8)

标签:;  ;  ;  ;  ;  

锂基热电池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