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论文文献综述)
郭之义[1](2021)在《3-6岁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孩子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和家庭息息相关,而且还与整个国家健康发展,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联。3-6岁是幼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日后动作发展有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幼儿体育教育领域起步较晚,研究不足。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幼儿生理心理规律没有太多研究,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模式化倾向化;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化;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等情况。针对于幼儿体育活动当下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采用个案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法,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场地以及组织实施方面进行梳理,结合当下幼儿体育的发展,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各个方面的优化给出理论指导。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现活动目标的方式有很多,设计时要避免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着自身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器材设施的限制,幼儿体育活动很多内容的进行要依托于器材设施。2.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3.幼儿园需要加大幼儿园硬件上面的资金投入,不能因为器材设施的不足限制幼儿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4.关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科学性是前提,首先是设计理念要科学,然后设计内容要科学,要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5.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需要设计者拥有体育教育背景以及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在幼儿园教师中存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知识偏弱,体育背景教师幼教知识不足的情况,需要将这两个专业进行有效的结合。
蔡捷[2](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李菊[3](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开始。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阻断贫困代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关注点从“量”向“质”转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过程性教育质量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其过程性教育质量也应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作为个案,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教师行为、课程、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五个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调查表明,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师行为趋于合理、课程要素完整、师幼互动积极、家园共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匮乏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教育实践水平、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以及缺乏情感交流、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等。本研究认为,要促进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需要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构建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化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对于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落实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监管体制,为乡村幼儿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幼儿园层面,明确民族乡村幼儿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第四,在教师层面,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第五,在家长层面,要转变观念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成为积极参与的合作者,深化家园共育程度,建立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和贵春[4](2021)在《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足球是全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战略,幼儿足球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还可以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习惯。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足球活动对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乐学教育”理念是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的二者辩证统一。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云南省幼儿校园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进行开发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乐学教育”理念下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适用于3-6岁的幼儿园阶段,本研究证实幼儿足球活动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乐学教育”理念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指导理念。乐学教育思想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议在云南省幼儿园足球活动课上推广以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足球活动课。2.以“乐学教育”为指导思想,结合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的足球活动困境,区别与小学化、专业化的足球训练,但紧密联系于国家足球活动指南,形成云南省幼儿足球活动特色校足球活动大纲。相关部门对幼儿园足球特色校进行科学的监管,增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特色校园所、教师、学生进行全面评价。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粗大动作能力,实验班的数据优于对照班。幼儿足球活动根据幼儿年龄段特征开发幼儿足球游戏项目,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各种身体活动,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游戏为主教学内容,采用“N+1”模式。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身体管理能力,实验班的数据优于对照班。表明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要继续以足球为媒介,游戏为载体继续开展足球活动。5.基于“乐学教育”的足球活动有助于培养良好儿童行为,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不同的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断丰富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的开展,为云南省校园足球事业增砖添瓦。
韩文娜[5](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任科汶[6](2021)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西宁市X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推动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园本课程代表着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方向,对于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是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念的过程,也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从幼儿园理想的园本课程、给予的园本课程、接受的园本课程三个层次描绘园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理想的园本课程是以课程开发者为主体的课程,是通过园长及课程开发团队折射出的课程理想状态,蕴含着园长对课程的期望。给予的园本课程是以课程实施者为主体的课程,是教师在领悟教材的基础上认知到的课程。具体体现在园本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之中。接受的园本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课程,是经过了课程开发、实施之后幼儿最终获得的课程。通过三个层次园本课程的对比,研究者发现从理想的园本课程到给予的园本课程再到接受的园本课程经历了三个课程主体的三种课程理解,所以不同课程层次生成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本文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理解和重构,发现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课程目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内容的界定不清晰;幼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并针对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家长和专家的意见,获得社会力量支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园本课程体系等建议,进一步提高了园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寇文亮[7](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姜琳琳[8](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罗婷[9](2021)在《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银川X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自发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和成长,游戏促进着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家们重视游戏的作用与价值,国家通过多部文件来强调游戏的重要性,提出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倡导幼儿园教师进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包括重要的音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增进幼儿认知,还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幼儿的人格,使幼儿有活泼健康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幼儿的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将游戏融入音乐活动能够更加地让音乐活动充满趣味性,体现教学游戏化的精神。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银川市某幼儿园为例进行研究。笔者在银川市X幼儿园工作期间发现虽然提倡游戏化教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前期笔者通过文献法整理总结了有关游戏化教学、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等的相关文献资料,后期笔者通过三个月的时间,针对大、中、小三个班级,观察教师开展的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记录具体的活动过程,并对进行活动的教师进行访谈,另外随机选取家长进行访谈。研究者详细观摩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案例,并进行了记录和整理,分析了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的现状,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活动计划、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六个方面来发现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本研究针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现状提出以下问题:活动目标不合理;活动内容单一;活动准备不充分;活动计划模式化;活动实施缺乏主体性以及活动评价片面。并且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分析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本研究通过分析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设计的游戏因素;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开展音乐活动;注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争取家长、社会对于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蒲金玉[10](2021)在《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与实践行为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自然教育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上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个人层面上,幼儿园自然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加强了幼儿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幼儿对自然的亲近和尊重,满足了幼儿对自然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幼儿园自然教育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自然教育的开展,树立正确的自然教育观念,还要求教师要以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开展自然教育,有着恰当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以往对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研究集中于现状调查,主要分析幼儿园自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有的幼儿园在自然教育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独具特色。因此,本研究选取在自然教育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的园所开展个案研究,从教师的自然教育观念及实践行为两方面入手,归纳总结个案园教师在这两方面的经验特点,分析教师在实践行为中对观念的具体落实,并以此概括出影响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因素,提出有关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园教师的访谈,呈现了幼儿教师在自然教育观念方面的特点,这包括:自然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教育;自然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自然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此外,通过实地观察,研究总结了幼儿教师自然教育实践行为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了其观念落实到实践行为中的具体路径。首先,教师在室内和户外均创设了极富生态性的自然环境,这是对“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的具体落实;其次,教师在自然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行为主要是基于密切观察的退后、自然的支持以及自然环境的开放使用,这是“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念在实践行为上的落实。研究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概括出了影响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因素,这包括:自然教育理论知识,自然环境创设,基于观察的师幼互动以及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最后,研究从两方面提出了提升幼儿园自然教育质量的有关建议。首先是创建一个具有多种自然元素的自然环境,其次是教师应积极发挥家庭的作用,让家庭成为同盟军。
二、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论文提纲范文)
(1)3-6岁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有关幼儿概念的界定 |
2.1.2 有关幼儿体育概念的界定 |
2.1.3 有关幼儿体育“活动”和“游戏”概念的区分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综述小结 |
2.4 研究思路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案例分析:“小士兵丛林探险”和“小小冒险岛” |
4.1.1 “小士兵丛林探索”活动设计过程与实施 |
4.1.1.1 “小士兵丛林探索”设计过程及分析 |
4.1.1.2 “小士兵丛林探索”实施流程及分析 |
4.1.2 “小小冒险岛”活动设计过程与实施 |
4.1.2.1 “小小冒险岛”设计过程及分析 |
4.1.2.2 “小小冒险岛”实施流程及分析 |
4.2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
4.2.1 活动设计前的准备 |
4.2.2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及步骤 |
4.3 生长发育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
4.3.1 身体发育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
4.3.1.1 运动系统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
4.3.1.2 加强幼儿呼吸系统的锻炼 |
4.3.1.3 幼儿动脉血管较粗,利于代谢和生长 |
4.3.1.4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需抓住关键期 |
4.3.2 心理发育与幼儿体育活动设计 |
4.3.2.1 过量阅读会对幼儿视觉发育产生消极影响 |
4.3.2.2 幼儿的注意与记忆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 |
4.3.2.3 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 |
4.3.2.4 幼儿情绪随年龄增长由不可控变为可控 |
4.3.2.5 幼儿主动性强,敢于尝试 |
4.4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1 幼儿经验既是设计的影响因素又是设计的目的 |
4.4.2 器材材料是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
4.4.3 社会价值导向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造成影响 |
4.4.4 老师的专业能力是进行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 |
4.5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
4.5.1 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发展路径 |
4.5.1.1 要符合现实,使活动切实可行性 |
4.5.1.2 安全性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
4.5.1.3 体育运动不可脱离运动的本源 |
4.5.1.4 幼儿的体育活动需简单、有效、有趣 |
4.5.1.5 科学性设计活动内容及运动负荷 |
4.5.1.6 多领域整合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
4.5.1.7 组织幼儿活动要循序渐进,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
4.5.1.8 凸显地域特色,提高活动创造性,依托现实开发活动项目 |
4.5.1.9 活动多样化设计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
4.5.1.10 幼儿体育需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
4.5.2 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 |
4.6 幼儿体育活动的实施 |
4.6.1 活动实施的过程 |
4.6.2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访谈提纲 |
附件2 访谈纪要 |
附件3 案例 |
(2)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4.3.2 一致性检验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3 结构模型 |
4.4.4 系统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5.3.2 变量的测量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5.5 正式调查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5.6 分析讨论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6.3 模型检测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7.1 目标定位 |
7.2 多元化发展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7.3 资源共享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7.4 协同共育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7.5 实现路径图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
二、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问题突出 |
三、过程性质量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四、笔者难以割舍的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育情怀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发展概况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的办园背景分析 |
一、D乡自然地理概况 |
二、D乡经济、文化概况 |
三、D乡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节 D乡幼儿园发展历程回顾 |
一、艰难探索阶段(2008-2013) |
二、稳步前行阶段(2014-2018)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
第三节 D乡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
一、幼儿园园舍 |
二、幼儿入园与编班 |
三、幼儿园安全状况 |
四、幼儿园卫生保健情况 |
五、幼儿园师资状况 |
六、幼儿园收费情况 |
第三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实施过程 |
一、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研究维度形成的依据 |
二、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
三、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现状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二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维度分析 |
一、教师教育观念 |
二、教师行为 |
三、课程 |
四、师幼互动 |
五、家园共育 |
第三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整体分析 |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 |
二、教师行为趋于合理但参与活动程度需要深化 |
三、课程要素完整但与民族乡村实际不尽吻合 |
四、师幼互动积极但互动深度有待加强 |
五、家园共育局面基本形成但水平亟待提高 |
第四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资源匮乏难以保障乡村幼儿园发展基本需求 |
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难以提高教育实践水平 |
三、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 |
四、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且缺乏情感交流难以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
五、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外部生态 |
六、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难以均衡发展 |
第二节 制约 D 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
一、经济水平落后限制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速度 |
二、过程性质量意识不强、督促不到位增加了管理难度 |
三、办园历程短造成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四、中心幼儿园示范作用缺失拉大乡、村幼儿园的差距 |
五、园长流动性大影响幼儿园持续稳步发展 |
六、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幼儿园发展乏力 |
七、家园合作意识不强加大合作难度 |
第五章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构建民族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 |
一、强化政府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
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民族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 |
一、落实政策法律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经费 |
三、完善教育监管体制、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幼儿教育 |
一、以理念为抓手引领幼儿园民族特色发展方向 |
二、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
三、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 |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民族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
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
二、以教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三、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 |
第五节 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
一、深化家园共育程度 |
二、形成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 |
三、提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幼儿足球是全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战略 |
1.1.2 云南省贯彻落实幼儿足球特色校的发展 |
1.1.3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的发展现状 |
1.1.4 以游戏形式开展的提出 |
1.2 选题依据 |
1.2.1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观念模糊 |
1.2.2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目标不清 |
1.2.3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机构内容体系缺失 |
1.2.4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实施过程不合理 |
1.2.5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评价方法不科学 |
1.3 选题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乐学教育”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乐学教育”理念的概念界定 |
2.1.2 “乐学教育”理念在其他教学中的运用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思想 |
2.2.2 幼儿园教育理念在幼儿活动课中的运用研究 |
2.2.3 幼儿足球活动的概念界定 |
2.2.4 我国幼儿足球的发展趋势和困境 |
2.3 云南省幼儿足球的发展 |
2.3.1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的分布情况 |
2.3.2 云南省幼儿足球活动的探索之路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对幼儿的“乐学教育”理念 |
2.4.2 云南省幼儿足球开展的主要困境 |
2.4.3 国外开展幼儿的活动课程 |
2.4.4 国外幼儿开展足球的情况研究 |
2.5 文献综述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和实验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示意图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理论框架的构建 |
4.1.1 以“乐学教育”为中心的幼儿足球活动理念提出 |
4.1.2 以“乐学教育”为中心的幼儿足球活动框架 |
4.1.3 幼儿足球活动课程体系的架构 |
4.1.4 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具体分析和体现 |
4.1.5 幼儿足球活动的大纲设计 |
4.2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设计 |
4.2.1 以“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目标 |
4.2.2 以“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内容 |
4.2.3 基于“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实施 |
4.2.4 以“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评价 |
4.2.5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保障体系 |
4.3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个案研究 |
4.3.1 个案研究教学实验的设计 |
4.3.2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
4.3.3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对儿童行为影响教师评价 |
4.3.4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对儿童行为影响家长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乐学教育”理念的有利于幼儿足球活动的开展 |
5.1.2 形成云南省幼儿园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大纲 |
5.1.3 “乐学教育”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足球活动积极性 |
5.1.4 基于“乐学教学”理念下的足球活动评价达到身心健康教学目标 |
5.1.5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足球活动有助于培养良好儿童行为 |
5.2 建议 |
5.2.1 推广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 |
5.2.2 增强对幼儿园特色校的监管和评价体系 |
5.2.3 坚持“N+1”的幼儿足球活动方法 |
5.2.4 足球为载体,游戏为开展方式 |
5.2.5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完善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特色校幼儿足球活动大纲) |
附录B.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C. 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 |
附录D.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 |
附录E.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中班游戏示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西宁市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园本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
(二)当前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课程 |
(二)园本课程 |
(三)园本课程开发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六、理论基础 |
(一)课程层次理论 |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
七、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四、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西宁市X幼儿园理想的园本课程 |
一、X幼儿园园本课程理念 |
(一)园本课程理念的来源 |
(二)园长的园本课程理念 |
(三)教师反映出的园本课程理念 |
二、X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 |
(一)园本课程目标的来源 |
(二)园本课程目标的类型 |
三、X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 |
(一)园本课程内容的来源 |
(二)园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
四、X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 |
(一)园本课程实施的取向 |
(二)园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
五、X幼儿园园本课程评价 |
(一)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三章 西宁市X幼儿园给予的园本课程 |
一、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历程 |
(一)园本课程开发筹备阶段 |
(二)园本课程发展阶段 |
(三)园本课程完善阶段 |
二、X幼儿园园本课程概貌 |
(一)阅读体验课程 |
(二)阅读分享月活动 |
三、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
(一)主题来源 |
(二)主题目标 |
(三)教育资源 |
(四)绘本解析 |
(五)活动安排 |
(六)活动分析 |
四、活动具体实施情况 |
(一)教学活动 |
(二)游戏活动 |
(三)生活活动 |
第四章 西宁市X幼儿园接受的园本课程 |
一、幼儿活动中的表现 |
(一)研究者的观察 |
(二)幼儿教师的观察 |
(三)幼儿家长的观察 |
(四)幼儿的活动体验 |
二、幼儿活动中的成长 |
(一)研究者的观察 |
(二)幼儿教师的观察 |
(三)幼儿家长的观察 |
第五章 西宁市X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分析与评价 |
一、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颇 |
(二)课程目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
(三)课程内容的界定不清晰 |
(四)幼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
(五)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
二、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培养 |
(二)专家引领 |
(三)自主成长机制 |
(四)幼儿园 |
(五)社会资源 |
三、X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
(三)重视家长和专家的意见,获得社会力量支持 |
(四)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西宁市X幼儿园园长访谈提纲 |
附录二:西宁市X幼儿园保教部长、教研组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西宁市X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五:幼儿访谈提纲 |
附录六:西宁市X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七:课程月计划表 |
附录八:活动实施图片 |
致谢 |
(7)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相关概念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二) 综合艺术课程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一) 理论创新点 |
(二) 实践创新点 |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一) “天人合一”思想 |
(二) “和而不同”思想 |
(三) “知行合一”思想 |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环境 |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基础 |
(二) 研究方法 |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
(一) 资料的收集 |
(二) 数据的分析 |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
(一) 研究的步骤 |
(二) 研究的评价 |
六、研究的流程 |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
(一) 问题归因 |
(二) 调查分析 |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
五、行动研究布局 |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
(五) 关于评估方式 |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
一、研究的问题 |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
(一) 教学的选材 |
(二) 教学策略 |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评价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
(一) 确定研究问题 |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评价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
(一) 教学分析 |
(二) 教学设计 |
(三) 教学评价 |
四、总结和反思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结语 |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
二、研究的不足 |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
三、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银川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
(二)音乐活动的现实需求 |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一)加强教师对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认识 |
(二)改变音乐活动重技能轻情感的教学现状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 |
1.国外关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 |
2.国内关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研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游戏 |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 |
(三)游戏化教学 |
(四)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 |
六、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观察记录表 |
(二)访谈提纲 |
第三章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的现状调查 |
一、教师对活动目标的制定缺乏合理性 |
(一)活动目标中教师重技能轻情感 |
(二)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活动目标制定依据单一 |
(三)活动目标中游戏性体现不够明显 |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不能为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服务 |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途径单一 |
(二)不同音乐活动类型开展的次数不同 |
三、活动准备不够完善 |
(一)教师的物质准备不足 |
(二)不重视幼儿的经验准备 |
四、活动计划套用模板,不能灵活调整 |
五、活动实施中不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
(一)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无效的语言指导过多 |
(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掌控过多 |
六、活动评价不够全面、多元 |
(一)评价主体和内容不全面 |
(二)评价方式简单 |
第四章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活动目标不合理 |
(二)活动内容单一 |
(三)活动准备不充分 |
(四)活动计划模式化 |
(五)活动实施缺乏主体性 |
(六)活动评价片面 |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方面 |
(二)幼儿园方面 |
(三)社会、家庭不了解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素养 |
(一)加深幼儿园教师对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理解 |
(二)提高教师开展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能力 |
二、增加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设计的游戏因素 |
(一)创设游戏化的环境 |
(二)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 |
(三)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 |
三、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开展音乐活动 |
(一)利用游戏创设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情境 |
(二)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创编 |
四、注重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
(一)不同的评价主体 |
(二)全面的评价内容 |
(三)多样的评价方式 |
五、争取家长、社会对于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
(一)向家长宣传游戏的意义和价值 |
(二)让家长亲自体验游戏的魅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观察表》 |
附录二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访谈提纲家长版》 |
致谢 |
(10)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与实践行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自然缺失症”所引发的思考 |
1.1.2 一些幼儿园自然教育理念的启发 |
1.1.3 对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与行为的思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幼儿园自然教育 |
1.3.2 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 |
1.3.3 幼儿教师自然教育实践行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有关研究 |
1.4.2 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与行为的有关研究 |
1.4.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流程 |
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3.1 个案园的基本情况 |
2.3.2 幼儿教师的选择 |
2.4 研究方法 |
2.4.1 观察法 |
2.4.2 访谈法 |
3 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特点 |
3.1 自然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 |
3.1.1 自然且安全的环境是最适合的自然教育环境 |
3.1.2 天然材料是最适合的自然教育材料 |
3.1.3 当今社会环境要求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教育 |
3.2 自然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 |
3.2.1 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 |
3.2.2 教师要在能力和意识上做好准备 |
3.2.3 自然教育是有“边界”的 |
3.3 自然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
4 幼儿教师自然教育实践行为特点——观念的落实 |
4.1 观念的落实——自然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 |
4.1.1 使用各类自然元素创建一个“原生态的”户外自然环境 |
4.1.2 户外自然环境的延伸——室内自然环境的创建 |
4.2 观念的落实——自然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 |
4.2.1 教师基于密切观察的退后 |
4.2.2 教师的自然支持 |
4.2.3 自然环境的开放使用 |
5 讨论与分析:幼儿园自然教育影响因素 |
5.1 自然教育理论知识 |
5.2 自然环境创设 |
5.3 基于观察的师幼互动 |
5.4 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 |
6 建议的提出 |
6.1 创建一个具有多种自然元素的自然环境 |
6.2 发挥家庭的作用,让家庭成为同盟军 |
7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幼儿园环境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四、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论文参考文献)
- [1]3-6岁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 郭之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3]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D]. 李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D]. 和贵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西宁市X幼儿园为例[D]. 任科汶.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7]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银川X幼儿园为例[D]. 罗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10]幼儿教师自然教育观念与实践行为的个案研究[D]. 蒲金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