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厂房抽柱改造施工的托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传厂[1](2019)在《某厂房框架柱托换设计与施工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某框架结构厂房四根600mm*600mm框架柱进行托换处理,施工中用钢柱子顶升进行托换,先处理边柱,再处理中间柱。托换过程中严密监控梁板的变形情况,防止产生二次破坏。本文以该实例介绍框架柱托换施工设计及实际应用。
盛俊雄[2](2018)在《框架结构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梁托梁拔柱数值模拟及时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固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其中托梁拔柱扩跨改造在加固改造工程中有着重大的使用价值,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托梁拔柱改造工程的实践和研究,使得托梁拔柱技术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托梁拔柱改造作为扩大柱间距的技术改造方法,是现代框架结构改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改造环境的复杂性,安全风险高,因此在施工前针对框架结构托梁拔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可为优化施工工艺、明确关键施工点、控制施工风险参数提供保障,本文依托深圳某框架结构商业裙楼托梁拔柱项目,使用有限元软件对拔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及拔柱托换技术比选,并对拔柱改造施工关键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性能测试,通过对各榀框架拔柱全过程的监测,得到了托换结构构件的应变,挠度等参数,论文主要内容有:借用商业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结构拔柱托换全过程进行数值建模,通过对主动托换和被动托换方案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发现在主动托换和被动托换两种状态下,预应力梁框架结构承载力及变形均能够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并通过精确提取结构构件内力、整体变形等参数,为优化施工工艺、明确关键施工点、控制施工风险参数提供保障。对托梁拔柱改造中的基础加固、梁柱加固、支撑系统设计、预应力施工等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静载试验对贝雷架进行了性能测试,加载过程中试验贝雷梁的结构构件始终在弹性范围内运行,实测值和理论计算情况比较接近。在单榀预应力梁张拉试验中得到了预应力梁、新增柱、待拔柱在张拉过程的应力变化曲线,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预应力转换梁就开始发挥作用,旧柱所受荷载随着预应力增大不断减小,结构上部荷载通过预应力转换梁传递给新柱,新柱已经承担部分荷载,张拉过程结构构件都在弹性范围内工作,性能良好。通过对各榀框架拔柱全过程的监测,得到了不同榀预应力梁框架下的结构应变、挠度数据,预应力梁和新增柱之间协同工作性能良好,预应力转换梁随着拔柱进程缓慢受力,通过抗剪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新柱,拔柱过程结构构件都在弹性范围内工作,没有发现裂缝和其他异常情况,最后将实测值和理论值进行对比,模拟所得应变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张馨元[3](2017)在《高层既有建筑功能转换概述》文中提出在使用期内或者面临使用期结束的建筑存在使用上的不适应性和功能上的可提升性,这类建筑安全性能偏低、耐久性差、能耗大、舒适性底,故需要对高层既有建筑改造使其使用功能更新并发挥新的作用,本文结合已有实际工程探索高层既有建筑功能转换的改造加固方案。
王浩东[4](2014)在《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结构拔柱托换监控与过程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某高层框架结构底层拔柱托换项目,在拔柱托换过程中,拔柱前用千斤顶分级卸载,拔柱时采用钻孔分步将混凝土柱截掉,从而使得框架受到了分级加载,获取了分级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整体位移、应变和位移角等参数,并用有限元对拔柱托换过程受力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分析,论文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1)简要阐述了混凝土结构加固、钢结构加固、砌体结构加固方式的特点及常见的几种托梁拔柱方式的原理、计算简图、设计要点和施工方式;论述了拔柱托换性能研究的背景和工程实际意义。(2)选用SATWE及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别对原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建模,同时利用SAP2000对拔柱托换方案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选取了人字斜撑模型作为本工程的加固托换方案,并通过建模单元的选取和模态分析,验证了斜撑托换法在拔柱托换结构改造中的优越性。(3)在贵州玉屏某高层框架办公楼加固改造工程中,对拔柱托换分级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整体位移、应变和位移角等参数进行了监测布控,获取了拔柱托换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框架分级加载时整体位移、应变和位移角等参数的关系。(4)考虑拔柱托换时框架受到的分级加载,运用时变结构力学原理,得到了拔柱托换非线性静力方程,通过SAP2000阶段施工程序模块,提出了“等效反力法”替代临时支撑的模型,仿真模拟拔柱托换分级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计算与测试结果比较,两者吻合良好,为拔柱托换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措施和工程经验。
曾巧[5](2014)在《托梁抽柱施工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的大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建筑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进行加固改造,其中托梁抽柱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往往是由于建筑功能的变化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依靠托梁抽柱工程来抽除柱子以增大使用空间。抽柱过程施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施工前对托梁抽柱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能够更好的了解其过程中内力的变化规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整个托梁抽柱工程的安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托梁抽柱施工过程模拟方法的过程中,找到相对比较符合实际的模拟方法和分析施工过程中结构内力变化的规律。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益田假日广场的苹果旗舰店托梁抽柱工程为背景,按照此工程中的施工过程和施工方法建立本文模拟的施工过程模型。本文中,将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建立的整个实体平面框架模型进行托梁抽柱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分析过程以结构已有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为初始状态。整个分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顶升阶段,切柱阶段和卸载阶段。本文根据重要性将主要研究切柱阶段和卸载阶段的结构动力响应,在切柱阶段的研究中包含了顶升过程,但顶升过程不考虑动力效应采用静力分析。本文最关键的部分是切柱过程的模拟分析,本文采用了三种不同方法(瞬时加载法,一次切柱的生死单元法,逐步切柱的生死单元法)模拟切柱过程。将三种模拟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得出逐步切柱生死单元法进行切柱分析的优点。通过在不同顶升力作用下对结构进行切柱过程模拟,得出切柱过程中的顶升力大小决定了最后结构动力响应的大小的结论。对卸载过程的模拟部分,本文考虑不同的卸载速度对结构在卸载过程中动力响应大小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构卸载完成后的最终状态与卸载速度的几点关系。本文还对施工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将切柱过程和卸载过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进行变化趋势的对比。采用深圳市南山区益田假日广场的苹果旗舰店托梁抽柱工程中的监测数据,与本文的施工模拟计算结果进行趋势上的对比,证明本文的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孙明[6](2012)在《建筑结构扩跨改造技术评述》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并评述了数种在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中常见的扩跨托换技术。
丁丽萍[7](2011)在《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测算,我国既有建筑物面积约400亿m2,其中工业建筑约100亿m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量兴建的工业厂房长期经受高温、高湿、腐蚀性气体、粉尘以及重载等恶劣环境影响,其结构损伤严重,大部分进入了老年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也正在步入机械化、现代化时代,既有工业建筑设施的适应性改造日益活跃。托梁拔柱作为有效扩大柱间距的改造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复杂的生产环境条件决定了改造质量的参差不齐和高风险性。针对钢结构厂房的托梁拔柱改造,目前已有许多施工技术和研究成果,但在托梁拔柱改造过程中对支撑体系的设计、原结构的变形控制以及改造后组合结构的整体工作性能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研究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系统理论与方法,使托梁拔柱改造设计和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对降低改造过程的安全风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系统工程原理,采用结构分解(WBS)方法、工程现场测试以及事故树(FTA)分析方法,建立了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的标准化设计流程和施工工艺,构建了托梁拔柱全过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给出了安全风险控制对策,以期改进托梁拔柱项目质量,控制安全风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托梁拔柱设计原则与方法参考国家标准、规范,通过专家访谈,总结了既有建筑托换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及托梁拔柱防倒塌设计原则。针对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重点介绍了结构构造设计原则,并对关键构件——托梁(或托架)的极限状态、刚度控制以及结构布置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最后提出了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设计的一般流程。(2)托梁拔柱施工工艺与施工关键技术通过专家访谈,比较研究了目前常见的三种托梁拔柱方法——非完整托架顶升施工方法、完整托架顶升施工方法以及完整托架不顶升施工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推荐“完整托架不顶升施工方法”作为托梁拔柱的首选方法。采用结构分解(WBS)方法和流程图的形式识别了该方法的一般施工工艺,并对其施工过程的关键技术——基础和钢柱加固技术、托架原位制作技术、截柱卸载技术等进行了详细阐述。(3)现场测试与理论分析对比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某单层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前、后抗震性能以及关键构件的承载力等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采用前述成果,托梁拔柱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满足规范要求,验证了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托梁拔柱工程现场试验,对托换过程关键构件的应力和挠度进行测试和分析,获得截柱、卸载过程中关键构件托架和柱子的内力变化规律,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理论值与测试值出现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氧炔焰切割钢柱导致柱子的温度升高,从而证实了采用完整托架不顶升施工方法进行托梁拔柱施工的科学性。(4)托梁拔柱安全风险管理识别了托梁拔柱施工过程中潜在的主要安全事故类型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机具伤害以及触电,采用事故树(FTA)方法对导致各主要安全事故类型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并采用事故树的定性计算方法,得出不同事件的结构重要性系数。据此建立了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托梁拔柱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王琼[8](2009)在《钢筋混凝土柱托换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托换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使力从原有结构传到新结构中的技术。托换技术是加固改造工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是迁移工程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在我国,有关托换的工程实例已经非常多,但是对托换技术所作的试验研究却落后于工程实践,与托换技术相关的计算理论和指导规范尚不成熟,目前国内的托换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往往凭经验来进行。就上部结构而言,托换的对象一般为墙体和框架柱,其中对柱的托换是工程中的难点。柱是结构的主要竖向受力构件,柱的托换在建筑物改造工程和迁移工程中至关重要。要将柱上巨大的荷载传到托换梁上,靠托换梁与框架柱界面剪力把框架柱“托住”,这在工程上是一个难题。因此对于框架柱托换节点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托换试验,研究了托换节点在托换梁与柱界面光滑与凿毛两种情况下以及两边支承和四角支承两种支承条件下的破坏机理;并分析了不同纵筋配筋率条件下托换节点的受力特点以及植筋对节点受力的影响;最后为托换节点设计提出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旧混凝土界面经过凿毛处理之后,托换节点的承载力有明显提高。这主要是从新旧混凝土“界面压力”、“咬合力”和“粘结力”等多个方面影响的。2.包柱梁内的纵筋配筋率是影响托换结构最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承载力随着包柱梁纵筋配筋率的提高而显着增加。3.两边支承的试件与四角支承的试件破坏形式不同;两边支承的承载力高于四角支承。4.包柱梁托换节点的植筋率比较低的时候,化学植筋对承载力的影响不大。
蔡新华[9](2007)在《房屋结构托换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人们对已建房屋新的使用要求,常需对已建房屋进行改造以增加使用空间。采用房屋结构托换技术进行扩跨改造时只需拆除部分柱、承重墙,对结构的其余部分的影响较小,改造期间基本上能保证房屋其他部位的正常使用。由于这一优点使得该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房屋改造工程中。然而采用这一技术会改变原房屋结构的受力状况且技术复杂,处理不当会导致结构开裂甚至造成房屋倒塌。因此,为确保房屋托换改造的成功实施,对各类托换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对排架结构、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和基础的托换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已有的各类托换技术的施工工艺、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进行了总结。(2)提出了适用于排架结构厂房托换改造的反力托架托换技术。(3)在体外预应力桁架加固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排架结构厂房托换改造的体外预应力无支撑托换技术,改良已有的无支撑托换技术。(4)详细阐述了各类框架托换技术的设计要点,并针对内支撑框架托换技术提出了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5)通过研究提出了增设支点框架托换技术。该技术采用预应力筋对拟拔柱进行卸载,卸载完毕后安装斜撑。拔柱后预应力筋、斜撑和改造后的框架一起承受外荷载。由于预应力筋和斜撑的作用,拔柱后结构产生的新增变形很小。
申跃奎[10](2007)在《地铁激励下振动的传播规律及建筑物隔振减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地铁交通的迅猛发展,地铁振动对人们生活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地铁振动已成为一种振动公害。但是对地铁振动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在振源、振动在土壤中的传播、建筑物的减、隔振技术和人体对振动的感觉等方面都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为此本文围绕地铁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结果。 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研究了地铁振动波在多层土壤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涉及体波、表面波和饱和土中波等内容,分析了波的反射、透射、衰减规律和地面振动中各种波的比例关系。 第二,对地铁振动在地表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快速付立叶变换处理,分析了振动的振级及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地铁振动的竖向振动大于水平方向,考虑环境影响时可以仅考虑竖向振动分量。竖向振动在地铁隧道附近以40-80Hz的为主要振动,振级超出《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文教区昼间70dB的要求,高频振动随着到隧道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5m以外环境振动振级满足规范要求;30m以外,10-60Hz的振动水平相当。 第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地铁振源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成功地模拟了地铁振动在土壤中的传播。在数值分析方法中讨论了模型大小、单元大小、阻尼选取、时间步长和动力边界处理对模拟计算的影响。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结果对比作为标准,判断模型大小和边界条件的合理性;论证了单元大小为分析波长的1/12-1/8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对于地铁振动分析,阻尼系数的选取必须顾及高频的影响,不能仅按模型的前几阶固有频率来确定。经验证,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在频谱分析上有很好的相似性,借此进一步分析了土壤中波动的传播规律。 第四,分析了地下连续墙对于天然基础和深基坑基础(这时和围护桩合一)的隔振效果。将屏障的深度、厚度和材料刚度特性作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认
二、某厂房抽柱改造施工的托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厂房抽柱改造施工的托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框架结构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梁托梁拔柱数值模拟及时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加固改造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加固改造研究进展 |
1.3.2 国外加固改造研究进展 |
1.4 托梁拔柱改造研究现状 |
1.4.1 被动托换研究现状 |
1.4.2 主动托换研究现状 |
1.4.3 托梁拔柱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托梁拔柱全过程数值模拟 |
2.1 工程概况 |
2.2 拔柱托换方案 |
2.3 模拟方法 |
2.4 精细有限元数值模型 |
2.4.1 模型建立 |
2.4.2 预应力钢束的模拟 |
2.4.3 新建柱、梁和旧柱 |
2.4.4 托换过程模拟 |
2.5 计算模型信息 |
2.5.1 分析模型参数设置 |
2.5.2 分析加载卸载流程 |
2.6 分析结果 |
2.6.1 上部荷载300t、下部支撑300t状态 |
2.6.2 上部荷载300t、下部无支撑状态 |
2.6.3 本工程的托换技术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托梁拔柱关键技术研究 |
3.1 施工流程 |
3.2 基础加固技术 |
3.3 梁柱加固技术 |
3.4 支撑系统设计 |
3.4.1 回顶钢柱 |
3.4.2 贝雷架 |
3.5 静载试验 |
3.5.1 实验设计 |
3.5.2 观察与测量方案 |
3.5.3 静载试验监测点布置 |
3.5.4 工况设置 |
3.5.5 静载实验评定依据及结果分析 |
3.6 预应力张拉试验 |
3.6.1 预应力张拉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托梁拔柱现场试验及时程分析 |
4.1 测试目的及内容 |
4.2 测试仪器 |
4.3 截柱步骤 |
4.4 监测方案 |
4.4.1 预应力转换梁和柱应变监测 |
4.4.2 框架梁挠度观测 |
4.5 监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4.5.1 第1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5.2 第2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5.3 第3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5.4 第4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5.5 第5、6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5.6 第7、8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5.7 第9榀预应力梁截柱结果分析 |
4.6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层既有建筑功能转换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层既有建筑改造计算分析 |
2 工程案例 |
2.1 抽柱加固 |
2.2 扒墙加固 |
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4 结语 |
(4)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结构拔柱托换监控与过程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概述 |
1.1.1 建筑工程加固改造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2 国内外结构加固方法的发展现状 |
1.2 拔柱托换加固改造概述 |
1.2.1 结构拔柱托换改造的提出 |
1.2.2 托梁拔柱基本概念 |
1.2.3 拔柱托换设计原则及程序 |
1.2.4 拔柱托换支撑系统的选择 |
1.3 拔柱托换改造的方法 |
1.3.1 桁架托换法用于托梁拔柱 |
1.3.2 预应力托梁法用于托梁拔柱 |
1.3.3 吊梁法用于托梁拔柱 |
1.3.4 普通增大截面托梁法用于托梁拔柱 |
1.4 拔柱托换改造设计思路 |
1.4.1 基于二次受力的结构加固设计思想 |
1.4.2 基于抗连续倒塌的拔柱托换结构设计思想 |
1.4.3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加固设计思想 |
1.5 拔柱托换加固改造的几个关键问题 |
1.5.1 新旧混凝土粘结的分析 |
1.5.2 植筋工程的分析 |
1.6 结构拔柱托换研究现状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拔柱托换方案比选及受力分析 |
2.1 工程概况及拔柱托换要求 |
2.2 拔柱托换改造的设计依据 |
2.3 拔柱托换改造方案的比选 |
2.3.1 结构计算模型基本参数 |
2.3.2 基于附加变形控制原理 |
2.3.3 附加变形控制验算模型的选取 |
2.3.4 结构模态分析 |
2.4 拔柱托换改造加固分析计算 |
2.4.1 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
2.4.2 斜撑结构改造方案 |
2.4.3 柱子加固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拔柱托换全过程测试与分析 |
3.1 测试目的及内容简述 |
3.2 测试加载方案 |
3.2.1 测试仪器及支撑系统设计 |
3.2.2 截柱步骤和结构实际受荷值的确定 |
3.3 测试运行方案设计 |
3.3.1 加卸载系统设计 |
3.3.2 应变测量位置和量测方法 |
3.3.3 竖向与水平位移测试设计 |
3.3.4 智能弦式应变计量测内容和方法 |
3.3.5 沉降测量内容和方法 |
3.4 测试结果过程分析 |
3.4.1 加卸载过程描述 |
3.4.2 位移测试结果描述及分析 |
3.4.3 拆除过程应变测试描述及分析 |
3.4.4 拆除柱四周沉降观测结果描述及分析 |
3.4.5 智能弦式应变测试结果描述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力非线性阶段拔柱施工过程模拟 |
4.1 拔柱托换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4.1.1 基本力学理论 |
4.1.2 拔柱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4.1.3 拔柱托换过程数值模拟静力非线性方程 |
4.1.4 临时支撑系统加卸载模拟分析方法 |
4.2 拔柱托换工况过程模拟分析计算 |
4.2.1 拔柱托换施工过程程序模块 |
4.2.2 拔柱过程工况模拟 |
4.2.3 拔柱过程内力分析 |
4.3 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4.3.1 结构整体变形对比分析 |
4.3.2 应变测试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托梁抽柱施工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托梁抽柱概述 |
1.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方向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托梁抽柱的发展现状 |
1.2.2 托梁抽柱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托梁抽柱过程的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托梁抽柱过程分析方法 |
2.2.1 托梁抽柱模拟方案 |
2.2.2 ABAQUS 动力计算方法 |
2.3 分析模型的建立 |
2.3.1 几何模型 |
2.3.2 材料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托梁抽柱中切柱过程模拟 |
3.1 引言 |
3.2 切柱过程模拟方法 |
3.2.1 瞬时加载法 |
3.2.2 生死单元一次切柱 |
3.2.3 生死单元逐步切柱 |
3.3 三种切柱模拟方法的对比 |
3.3.1 垫块应力模拟结果比较 |
3.3.2 三种模拟切柱方法小结 |
3.4 顶升力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3.4.1 不同顶升力下的分析对比 |
3.4.2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托梁抽柱中卸载过程模拟 |
4.1 引言 |
4.2 卸载模型的建立方法 |
4.3 卸载速度对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工程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较 |
5.1 引言 |
5.2 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介绍 |
5.3 实际工程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比较 |
5.3.1 千斤顶压力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5.3.2 应变仪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建筑结构扩跨改造技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扩跨托换的常见方法 |
1、无粘结预应力技术[1] |
2、加斜向加腋梁技术[2] |
3、钢托架技术[4] |
4、组合托架技术[5] |
5、粘钢加固法[6] |
6、改变受力体系法[7] |
7、钢筋混凝土桁架托换法[8] |
8、增设剪弯杆法[9] |
9、砖木结构中的混凝土框架托换法[10] |
1 0、钢筋混凝土夹砖组合梁[11] |
11、砌体结构加梁柱法[12] |
三、结语 |
(7)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论文涉及的理论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托梁拔柱设计原则与方法 |
2.1 基本概念 |
2.2 托梁拔柱不同施工方法比较 |
2.3 设计原则 |
2.4 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设计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 厂房结构改造前、后静力计算 |
3.4 厂房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验算 |
3.5 本章小结 |
4 托梁拔柱改造施工工艺与施工关键技术 |
4.1 改造方案与施工工艺 |
4.2 基础加固技术 |
4.3 钢柱加固技术 |
4.4 支撑系统的布置与加强 |
4.5 托架原位制作技术 |
4.6 截柱卸载技术 |
4.7 本章小结 |
5 托梁拔柱工程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5.1 测试内容和目的 |
5.2 测试仪器 |
5.3 测点布置 |
5.4 柱截面切割顺序 |
5.5 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
5.6 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6 托梁拔柱的安全风险管理 |
6.1 基本概念 |
6.2 基于事故案例的安全风险识别 |
6.3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 |
6.4 托梁拔柱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可能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编着的书籍 |
(8)钢筋混凝土柱托换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托换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
1.2 托换技术的发展 |
1.3 托换工程的应用 |
1.4 托换的形式与方法 |
1.5 托换节点的受力机理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3 测点布置 |
2.4 材料的强度 |
2.5 试验方案 |
第三章 试验现象及结果 |
3.1 裂缝情况和破坏特征 |
3.2 极限承载力和滑移曲线 |
3.3 柱轴力和梁内纵筋应变关系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
4.1 界面摩擦力的传递 |
4.2 界面凿毛对承载力的影响 |
4.3 包柱梁内植筋的影响 |
4.4 凿毛后两边支承包柱节点的受力分析 |
4.5 凿毛后四角支承包柱节点的受力分析 |
4.6 无联系梁托换节点的受力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房屋结构托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础托换技术 |
1.3.2 排架结构托换技术 |
1.3.3 砌体结构托换技术 |
1.3.4 框架结构托换技术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排架结构托换技术 |
2.1 抽柱排架结构的内力分析 |
2.1.1 抽柱排架计算单元的选取 |
2.1.2 排架柱承受的吊车竖向荷载及其内力计算简图 |
2.1.3 排架柱承受的吊车水平制动荷载及其内力计算简图 |
2.1.4 排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
2.1.5 计算结果的取用 |
2.2 双托架反牛腿托换技术 |
2.2.1 双托架反牛腿托换技术概述 |
2.2.2 双托架反牛腿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2.2.3 千斤顶顶升力的确定 |
2.2.4 加荷反牛腿钢梁、加荷短钢梁规格的确定 |
2.2.5 上柱开孔后的强度验算 |
2.2.6 抽柱后排架柱承载力的验算、加固设计及变形验算 |
2.2.7 桥式吊车试运行 |
2.3 反力托架托换技术 |
2.3.1 反力托架托换技术概述 |
2.3.2 反力托架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2.3.3 用反力托架托换技术进行排架厂房改造的工程实例 |
2.4 有支撑托换技术 |
2.4.1 有支撑托换技术概述 |
2.4.2 有支撑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2.4.3 千斤顶顶升力的计算 |
2.4.4 屋架的验算 |
2.4.5 支撑钢柱的设计 |
2.4.6 注意事项 |
2.4.7 牛腿面钢柱支撑法与落地钢柱支撑法的比较 |
2.5 无支撑托换技术 |
2.5.1 无支撑托换技术概述 |
2.5.2 无支撑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2.5.3 排架柱上柱开孔后的承载能力验算与加固处理 |
2.5.4 排架柱的切断 |
2.6 体外预应力无支撑托换技术 |
2.6.1 体外预应力无支撑托换技术的原理及施工步骤 |
2.6.2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的确定 |
2.6.3 使用阶段预应力筋的应力验算 |
2.7 各类排架结构托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范围 |
第3章 砌体结构托换技术 |
3.1 单托梁托换技术 |
3.1.1 单托梁托换技术概述 |
3.1.2 单托梁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3.1.3 钢撑的设计 |
3.1.4 单托梁的设计要点 |
3.1.5 单托梁下砌体的局部抗压强度验算 |
3.1.6 工程实例 |
3.2 双托梁托换技术 |
3.2.1 双托梁托换技术概述 |
3.2.2 双托梁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3.2.3 钢筋混凝土肩梁设计及肩梁下墙体的局部承压验算 |
3.2.4 其它 |
3.3 框式托换技术 |
3.3.1 框式托换技术概述 |
3.3.2 框式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3.3.3 托换框架的计算 |
3.4 各类砌体结构托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范围 |
第4章 框架结构托换技术 |
4.1 加大截面法托换技术 |
4.1.1 加大截面法托换技术概述 |
4.1.2 加大截面法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4.1.3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
4.1.4 钢筋应力的验算 |
4.1.5 设置临时劲性支撑进行卸载时结构的内力分析 |
4.1.6 设置临时劲性支撑进行卸载时钢筋应力的验算 |
4.1.7 结构变形验算 |
4.1.8 凿除框架柱时的注意事项 |
4.2 内支撑框架托换技术 |
4.2.1 内支撑框架托换技术概述 |
4.2.2 内支撑框架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4.2.3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
4.2.4 结构的变形控制 |
4.2.5 支撑框架梁钢筋穿越拟拆框架柱节点时的处理方法 |
4.2.6 其它 |
4.3 附加弯剪杆框架托换技术 |
4.3.1 附加弯剪杆框架托换技术概述 |
4.3.2 附加弯剪杆框架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4.3.3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
4.3.4 弯剪杆数量的确定 |
4.3.5 挠度计算及变形观测要点 |
4.4 预应力钢吊杆框架托换技术 |
4.4.1 预应力钢吊杆框架托换技术概述 |
4.4.2 预应力钢吊杆框架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4.4.3 预应力钢吊杆截面积的估算 |
4.4.4 预应力钢吊杆框架托换法的计算原理 |
4.4.5 钢吊杆布置详图 |
4.4.6 其它 |
4.5 体外预应力组合结构框架托换技术 |
4.5.1 体外预应力组合结构托换技术概述 |
4.5.2 体外预应力组合结构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4.5.3 体外预应力组合结构托换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
4.5.4 体外预应力组合结构框架托换法的计算原理 |
4.5.5 使用阶段框架梁柱承载能力的验算 |
4.5.6 挠度验算 |
4.5.7 预应力筋的验算 |
4.5.8 预应力施加方法的选择 |
4.6 增设支点框架托换技术 |
4.6.1 增设支点框架托换技术概述 |
4.6.2 增设支点框架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4.6.3 预应力筋张拉应力的确定 |
4.6.4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
4.6.5 与体外预应力组合结构框架托换技术的比较 |
4.6.6 其他 |
4.7 结构传力路径的调整方法 |
4.7.1 结构传力路径调整的目的 |
4.7.2 结构传力路径调整的方法 |
4.8 各类框架结构托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范围 |
第5章 基础托换技术 |
5.1 基础托换技术概述 |
5.1.1 基础扩大托换技术 |
5.1.2 坑式托换技术 |
5.1.3 桩式托换技术 |
5.1.4 化学加固法托换技术 |
5.1.5 基础减压和加强刚度托换技术 |
5.2 锚杆静压桩托换技术 |
5.2.1 锚杆静压桩托换技术概述 |
5.2.2 锚杆静压桩托换技术的施工步骤 |
5.2.3 普通锚杆静压桩基的设计 |
5.2.4 以新增承台为压桩承台的锚杆静压桩基 |
5.2.5 注意事项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地铁激励下振动的传播规律及建筑物隔振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地铁激励荷载的研究现状 |
1.2.2 土壤介质中振动波的传播及衰减规律研究现状 |
1.2.3 地铁振动对环境和建筑的影响及其评估研究 |
1.2.4 隔振措施及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3 振动在土壤中的传播理论 |
1.3.1 波动方程 |
1.3.2 弹性体波 |
1.3.3 弹性面波 |
1.3.4 弹性波的传播及振幅随距离的衰减 |
1.3.5 列车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 |
1.3.6 层状弹性介质中波的特性 |
1.3.7 饱和土中弹性波的特点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章 振动评价及地铁振动的实测研究 |
2.1 振动的评价 |
2.2 傅立叶分析原理 |
2.2.1 傅立叶级数 |
2.2.2 傅立叶变换 |
2.2.3 离散傅立叶变换和快速傅立叶变换 |
2.2.4 泄露与加窗 |
2.3 测量目的及方案 |
2.4 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
2.4.1 A线之常熟路开往陕西南路之竖向振动 |
2.4.2 A线之陕西南路开往常熟路站的竖向振动 |
2.4.3 背景振动对A线分析结果影响 |
2.4.4 B线测量结果 |
2.4.5 水平方向的振动传播规律 |
2.5 本章结论 |
第3章 土壤中地铁振动的数值模拟 |
3.1 地铁激励荷载研究 |
3.1.1 影响地铁激励荷载的因素 |
3.1.2 地铁轨道上激振力的数定表达 |
3.1.3 作用到道床上的振动荷载 |
3.2 振动问题数值模拟的原理 |
3.2.1 振动问题有限元方程及其解法 |
3.2.2 Newmark β法 |
3.2.3 Newmark β法的稳定性和计算精度 |
3.3 地铁振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 |
3.3.1 计算假定 |
3.3.2 模型的尺寸确定 |
3.3.3 单元尺寸的确定 |
3.3.4 时间步长的确定 |
3.3.5 土的动参数的确定 |
3.3.6 阻尼矩阵的确定 |
3.3.7 动力边界条件的确定 |
3.4 地铁振动模拟计算结果及其与实测值的比较 |
3.4.1 竖向振动沿地表的传播及实测对比 |
3.4.2 水平向振动沿地表的变化 |
3.4.3 竖向振动在土壤介质内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续屏障隔振研究 |
4.1 自然地面时混凝土连续墙的隔振效果 |
4.1.1 隔振效果与屏障深度的关系 |
4.1.2 隔振效果与屏障厚度的关系 |
4.1.3 隔振效果与屏障刚度的关系 |
4.2 工程实例分析 |
4.2.1 工程介绍及分析目的 |
4.2.2 分析模型和工况 |
4.2.3 结果分析 |
4.3 屏障范围的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砂垫层的隔振效果研究 |
5.1 砂垫层隔振研究的意义 |
5.2 天然基础下的砂垫层隔振效果分析 |
5.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2 分析工况的选取 |
5.2.3 竖向振动的分析结果 |
5.2.4 分析结果的横向比较 |
5.2.5 水平向振动计算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5.3 桩基础下砂垫层隔振的数值模拟 |
5.3.1 模型描述 |
5.3.2 各工况结果列表 |
5.3.3 结果分析及结论 |
5.4 本章结论 |
第6章 地铁振动在建筑物中的传递规律及隔振减振技术 |
6.1 隔振器的隔振原理及其效果评估方法 |
6.2 建筑物的隔振措施研究 |
6.3 建筑物弹簧隔振的设计方法分析 |
6.4 工程实例分析 |
6.4.1 地铁振动环境测量 |
6.4.2 上部结构的三维振动分析研究 |
6.4.3 浮筑楼板的隔振效果研究 |
6.5 本章结论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某厂房抽柱改造施工的托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厂房框架柱托换设计与施工控制[J]. 郑传厂.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12)
- [2]框架结构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梁托梁拔柱数值模拟及时程分析[D]. 盛俊雄. 深圳大学, 2018(07)
- [3]高层既有建筑功能转换概述[J]. 张馨元. 科技风, 2017(14)
- [4]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结构拔柱托换监控与过程模拟分析[D]. 王浩东. 湖南大学, 2014(04)
- [5]托梁抽柱施工过程模拟方法的研究[D]. 曾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7)
- [6]建筑结构扩跨改造技术评述[J]. 孙明. 科技信息, 2012(10)
- [7]钢结构厂房托梁拔柱改造技术与安全管理研究[D]. 丁丽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8]钢筋混凝土柱托换的试验研究[D]. 王琼. 天津大学, 2009(S2)
- [9]房屋结构托换技术研究[D]. 蔡新华. 同济大学, 2007(11)
- [10]地铁激励下振动的传播规律及建筑物隔振减振研究[D]. 申跃奎. 同济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