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小型变焦照相机摄影光学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佳航[1](2021)在《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飞行姿态补偿研究》文中提出航空相机是一种获取地面信息设备,具有机动性强、时效性高和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地质勘查、海洋研究等领域。非球面航空相机是一种以飞机为搭载平台,非球面光学镜片应用于航空环境的光学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也可以简化系统结构、降低成本、实现功能集成化。当航空相机在高空进行作业时,航空相机的成像质量除了受光学元件的加工误差等因素影响,其成像质量主要还受到外场环境因素(如环境温度、载机振动与载机的飞行姿态等)的影响。其中环境温度可使光学元件产生形变,而载机振动和飞行姿态变化会导致光学系统产生整体位移,极大地降低了航空相机的成像性能。本文以课题组研制的非球面航空相机为研究对象,以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作为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质量的性能指标,其光学系统MTF数值越大,表明航空相机的成像质量越高。然后,围绕环境温度、载机振动与载机飞行姿态对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规律展开研究,分析了不同外场环境下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最后,采用课题组研制的三轴稳定平台对载机飞行姿态变化产生的姿态角进行补偿,保证航空相机的成像质量能够满足成像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环境温度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非球面光学系统的结构与热力学原理,提出环境温度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温度下光学元件的变形量、光程差和波像差,预测光学系统的MTF,揭示在环境温度作用下光学系统MTF的变化规律。最后,针对环境温度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开展仿真分析与温度成像实验,其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而验证环境温度MTF预测模型的正确性。(2)针对载机振动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非球面航空相机的成像原理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提出振动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数学模型,对光学系统的振动像移进行理论求解,然后计算光学系统的MTF,揭示振动频率与光学系统MTF的影响机理。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与振动成像实验验证振动MTF模型的准确性,发现振动MTF预测模型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光学系统MTF的变化规律。(3)针对载机飞行姿态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原理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构建载机飞行姿态角与非球面光学系统MTF的映射关系。根据光学系统的姿态像移,获取不同飞行姿态角下光学系统的MTF,揭示不同飞行姿态对光学系统MTF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载机飞行姿态成像实验对非球面航空相机的成像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与振动MTF预测模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验证了载机飞行姿态MTF预测模型的准确性。(4)通过对比不同的外场环境下光学系统的MTF,明确载机飞行姿态变化是影响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关键要素。为保证航空相机的成像质量满足使用需求,本文又进一步对载机飞行姿态变化所产生的像移进行补偿研究,采用课题组研制的三轴稳定平台对载机飞行姿态变化所产生的姿态角进行补偿;基于非球面航空相机的成像原理、三轴稳定平台的结构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提出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飞行姿态补偿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出光学系统的像移和MTF。然后,针对三轴稳定平台进行系统建模,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式补偿由机械摩擦造成的机械转动误差,保证三轴稳定平台的稳定性。最后,通过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成像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三轴稳定平台的性能和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模型的准确性。
杨振[2](2020)在《高次非球面相机成像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机载相机研制过程中,镜头光学结构的设计和相机组装完成后的调试是决定机载相机成像质量的关键步骤。本文对机载相机镜头进行设计,并对调试机载相机的模拟成像系统进行研究,使用ZEMAX优化软件设计一种机载相机成像镜头结构,通过分析载机的空中实际运行姿态,搭建地面模拟成像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机载相机光学镜头进行设计,针对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五种基本像差,分析其形成原理及优化方法,使用双高斯结构作为光学初始结构,分别通过添加球面镜与非球面镜优化光学系统,对比分析两种光学结构的MTF值,弥散圆半径与结构复杂程度,非球面光学结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球面光学结构,采用非球面结构投入实际研制,对研制出的非球面镜进行表面检测。对于成像系统的搭建,主要设计了地面景物模拟装置、三轴姿态模拟转台、二轴外力拟时转台装置的机械结构,三轴姿态模拟转台、二轴外力拟时转台装置是通过对载机实际运行建模分析后进行轴系设计搭建整体系统,地面景物模拟装置则是通过分析载机实际运行速度,计算得到速度参数匹配进行设计搭建,对相机部分及外力拟时转台部分使用Hyper 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前处理,使用NASTRAN软件进行静力学和模态分析,确保机械结构合理后投入实际加工。最后搭建整体成像系统并进行地面模拟成像实验,三轴姿态模拟转台配合二轴外力拟时转台对不同高度下俯仰、横滚、偏摆姿态影响下机载相机进行模拟成像,采集图片并分析,根据采集图片对相机进行调整,提高相机成像质量,进行室外的实际景物成像实验,验证非球面相机调试后的实际成像质量。
张健[3](2019)在《30-300mm轻型变焦物镜光学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变焦系统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变焦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各有差异。由于用途不同,有些行业不仅对系统的像质有要求,还对系统的重量和体积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以便使变焦系统适用于更多的特殊环境。本论文设计出一组长焦距轻量型的变焦光学系统,焦距为30mm300mm,视场角为1.1°11.4°,F数为3.5。由于变焦系统焦距较长,并且需要在控制口径的前提下减轻重量,经过对变焦理论的研究,本设计采用正组补偿。运用ZEMAX软件,对变焦系统同时进行像质优化与轻量化设计。优化过程中加入非球面,起到简化结构,提高像质的作用。对变焦系统透镜使用的材料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部分透镜材料进行了有效的替换;同时保证像面的相对照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对轴外光线进行了适当的拦光,使得有效口径尽量变小。平衡了像质与重量间的关系,最终使光学系统的总体重量从920g减轻到648g,同时系统的像质良好,轴上调制传递函数在120 lp/mm处大于0.3,轴外调制传递函数在120 lp/mm处大于0.2,各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在40 lp/mm处大于0.5,畸变小于1%。根据变焦运动方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得到反映变倍组与补偿组运动过程的运动曲线图,在变焦的过程中像面比较稳定,调焦顺畅,最后对变焦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系统在满足轻重量的同时又达到了较好的像质要求。
索继元[4](2011)在《基于光栅波前检测的变焦系统光学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变焦距光学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变焦距系统光学设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加工工艺相当成熟。在此背景下,对变焦系统光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变焦系统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发展现状,对变焦系统领域内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以概括,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其次,以高斯光学分析方法为基础,对变焦原理、变焦规律、可行解区进行了探讨。再次,以Pw方法为基础介绍了变焦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补偿方式的选取、组分的选取、光焦度的分配等;基于此原理求解了一个机械补偿变焦距系统。最后,出于对光学部分优化设计的考虑,借助于ZEMAX的强大优化设计功能,结合实际需求,完成了一个用于光栅波前检测的变焦系统的光学部分设计优化工作,并简单分析了凸轮补偿曲线的求解方法。
路建华[5](2009)在《微型光学镜头性能检测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便携式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的应用日益广泛,具有光学镜头的移动电话因可实现即拍功能、使用方便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移动电话体积小,故需安装于其内部的光学镜头模块也应具有较小体积。在人们对移动电话用光学镜头模块追求小型化的同时,对其拍摄的物体也希望有较高的成像品质,而物体的成像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学镜头设计的优劣。本文在查阅国内外专利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优化模拟实践,给出了微型光学定焦镜头设计的考虑方法。本文对微型光学定焦镜头的设计和模拟作了详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优化了其性能,做出了较好的模拟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型光学镜头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光学镜头与影像感测元件之间的匹配问题,并对定焦镜头的技术参数以及发展历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塑料材质透镜及其非球面透镜的应用促进了微型光学镜头的发展,由于精密机械和加工技术不断演变发展,如今可利用超精密加工技术、塑料射出技术和玻璃模造技术来完成非球面透镜的制造,可以生产出结构简洁、重量轻、成像品质高且生产成本低的微型光学定焦镜头,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其次,本文还对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详细讨论了光学系统的性能评价及检测,并分别介绍了P、W法及自动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光学系统的公差分析。然后,论文分别讨论了现在各种不同结构型式的微型光学定焦镜头的特点,分别对微型光学定焦镜头的现状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在此,优化模拟了各种不同型式的微型光学定焦镜头。文中主要创新工作为:在总结这些不同型式的微型光学定焦镜头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光学设计理论,利用光学设计软件Code V的辅助,设计出了三个优化实例,分别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第一款镜头相对于初始镜头,像质更好;相对孔径及视场角增大;其第一、三、四透镜均采用E48R型塑料材质,生产成本和重量降低,抗冲击性增强;实现了更高的分辨率,可匹配1/3.8英寸500万像素的COMS。第二款镜头相对于初始镜头,加入了衍射面,各种像差,特别是色差得到了较好校正;相对孔径及视场角增大;优化镜头第一、三透镜也采用E48R型塑料材质,作用同第一款镜头一样;减小了系统的总长,同时增大了其后焦距,确保了良好的远心光路性能;同样实现了更高的分辨率,可匹配1/3英寸800万像素的COMS。第三款镜头为广角镜头,由于使用的环境,该镜头需要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第一透镜为玻璃透镜。相对于初始镜头,球差和像散较好,但畸变仍较大,为广角镜头设计的难点,有待以后进一步改进;光学总长减小;边缘照度增大,大于一般广角镜头的边缘照度,克服了广角镜头边缘照度小的缺点。最后详细讨论了光学定焦镜头和其他光学镜头的发展前景。
刘宵婵[6](2009)在《变焦手机镜头的设计》文中指出目前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变焦手机镜头由于其空间狭小的局限性,它的设计和制造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经调研,至本课题撰写之时国内还没有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的变焦手机镜头,因此本课题对变焦手机镜头设计的研究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焦镜头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发展史和现状,并对新技术的出现作出归纳,对将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接着深入研究了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原理,讲述了pw法求解初始结构的方法,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计算程序,求解了一个具体的实例,另外给出了更加实用的光学自动设计方法,采用此方法设计了三倍变焦手机镜头,保证各个焦距位置的良好像质,并最终拟合出合理的变焦凸轮曲线。本课题给出了一个变焦镜头在光学设计部分的完整步骤,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张前平[7](2008)在《照相镜头设计中非球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照相镜头的光学性能及成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设计人员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镜头的光学性能及成像质量,其中,利用非球面透镜代替球面透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非球面透镜相对球面透镜具有更多的设计自由度,因而在镜头设计中更容易校正控制像差,从而提高镜头的光学性能和成像质量,简化镜头的结构。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非球面加工、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球面在镜头设计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根据照相镜头的设计理论,利用ZEMAX设计软件,以非球面透镜代替球面透镜对初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设计得到一个非球面双高斯镜头,该镜头的成像质量体现了非球面在镜头设计中的优势。本文共分五章。像差是贯穿整个镜头设计过程的核心问题,第一章介绍了像差的基本理论,包括七种初级像差和薄透镜初级像差理论。在第二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及结构特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照相镜头的基本结构及一般设计方法。在镜头设计过程中,我们一般是从专利文献或者手册资料中选择一定的基本结构作为初始结构,再根据需要对其加以改进,进行像差校正平衡,因此熟悉掌握各种基本结构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第四章介绍非球面的基本知识,包括非球面的优点及制造方法,给出了非球面的数学表达及初级像差,分析了非球面位置的选择。第五章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光学设计CAD软件,设计出一个非球面双高斯镜头,该镜头的成像质量相比普通球面镜头有了大幅度提升,体现了非球面在照相镜头设计中的优越性。
庄怀港[8](2006)在《非球面塑料光学镜片成型工艺仿真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光学系统越来越向着小型化、轻量化、结构简单化、高性能价格比的方向发展。随着设计、加工、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非球面已逐渐成为光学系统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元件之一。在光学系统中的适当位置恰到好处地引进非球面,可以有效到简化机构,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减轻光学系统的质量和体积。近年来,塑料光学制件以质量轻、耐冲击性能好、成本低、可实现大批量生产、能复制复杂的形状等特点,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其应用迅速扩展到许多曾经是玻璃光学件占统治地位的领域,并将进一步扩展到信息产业、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等。 注射成型是聚合物加工成型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制得外形复杂的制品,且易于实现全自动化。注射成型工艺具有成型周期短、并能一次成型外形复杂、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的元件,故非常适合光学镜片的成型。但精密的注射成型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镜片的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武汉理工精博光学公司生产塑料非球面镜片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对某型塑料非球面光学镜片的成型过程进行了模拟,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首先以经验性的工艺参数对镜片的成型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分析结果,得知预设的工艺参数基本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对镜片的翘曲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使镜片产生翘曲变形的最大因素是收缩不均匀。为减小镜片的不均匀变形,我们以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个重要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 通过对镜片的成型过程的注射模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减小了镜片的不均匀收缩,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满足了光学系统的性能要求,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王萌[9](2004)在《北京主要零售业态及其组合竞争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售业在 2003 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重要。自 1979年到 2003 年 24 年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为 12%,总量规模增长了 25 倍多,尤其近几年来其增长速度持续高于 GDP,更是显示内需的增长正在成为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零售百货业为主的商业时代,在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背景下的超额利润时代已告结束,中国商业已经步入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并且伴随着 2004 年底中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中国的零售业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因此其零售业态的发展及转化趋势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本报告将以目前竞争激烈北京地区的零售业发展态势为研究对象,探讨北京不同零售业态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本报告重点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行业整体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现状和发展趋势。2、透析北京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现状,从战略的角度明确各业态的竞争策略,从而对北京零售业发展态势有一整体认识。3、对北京零售企业的业态组合策略及某一代表性零售企业的组合策略进行分析。
翟冰[10](2004)在《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宽带视讯业务的市场需求出发,用分析和估算的方式阐明了业务需求点主要在于给使用者以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经济上也能节约成本,使用户获得更大的收益。在阐述了技术和细分市场的特点及分类后,按照公众运营业务、专用网业务和个人业务介绍了其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了视讯业务价值链的构成,给出了价值链的结构图,阐明视讯业务价值链是由最终用户、产品提供商、视讯业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服务平台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其价值链是一个多重结构。提出了视讯业务发展的周期模型,阐明视讯业务的发展将主要经过初始阶段、扩张阶段和饱和期,其特征将符合电信公众业务的普遍特点,即雪崩效应,含义是在初期的相对慢速发展之后,经过覆盖率的一个临界值,将有一个高速井喷式的发展。综合以上论述,得出宽带视讯业务的发展趋势的结论,主要包括视讯业务发展是电信业务发展的必然,宽带接入业务的迅速普及是视讯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终端业务是视讯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视讯业务是发展趋势所在。在最后对目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二、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小型变焦照相机摄影光学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小型变焦照相机摄影光学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飞行姿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温度对光学系统成像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2 振动对光学系统成像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3 飞行姿态对光学系统成像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环境温度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非球面航空相机 |
2.2.1 非球面航空相机的结构组成 |
2.2.2 非球面光学系统 |
2.3 环境温度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理论建模 |
2.3.1 求解光学镜片的变形量 |
2.3.2 非球面光学系统的光程差(OPD) |
2.3.3 求解非球面光学系统的MTF |
2.4 环境温度对非球面机载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2.4.1 航空相机的温度响应有限元分析 |
2.4.2 光学镜片面形拟合 |
2.4.3 非球面光学系统成像性能分析 |
2.5 环境温度成像实验研究 |
2.5.1 环境温度成像实验系统 |
2.5.2 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载机振动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载机振动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理论建模 |
3.2.1 求解非球面光学系统的振动像移 |
3.2.1.1 齐次坐标变换原理 |
3.2.1.2 坐标系定义 |
3.2.1.3 非球面光学系统的振动像移 |
3.2.2 求解非球面光学系统的MTF |
3.3 载机振动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3.3.1 航空相机振动响应有限元分析 |
3.3.2 光学镜片面形拟合 |
3.3.3 非球面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分析 |
3.4 载机振动成像实验研究 |
3.4.1 载机振动成像实验系统 |
3.4.2 振动成像实验步骤及与结果 |
3.5 小结 |
第4章 载机飞行姿态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载机飞行姿态对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影响的理论建模 |
4.2.1 坐标系定义 |
4.2.2 坐标系转换 |
4.2.3 求解非球面光学系统的MTF |
4.3 载机飞行姿态成像实验研究 |
4.3.1 载机飞行姿态成像实验系统 |
4.3.2 载机飞行姿态成像实验步骤与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载机飞行姿态补偿 |
5.1 引言 |
5.2 三轴稳定平台 |
5.3 建立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模型 |
5.3.1 坐标系定义 |
5.3.2 坐标系变换 |
5.4 求解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模型 |
5.4.1 遗传算法 |
5.4.2 求解像移 |
5.5 三轴稳定平台系统控制策略 |
5.5.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5.5.1.1 滑动模态的概念 |
5.5.1.2 滑模变结构控制界定 |
5.5.1.3 滑模控制原理 |
5.5.2 三轴稳定平台的系统建模 |
5.5.3 三轴稳定平台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5.6 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成像实验研究 |
5.6.1 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成像实验系统 |
5.6.2 载机飞行姿态补偿成像实验步骤与结果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中提出的创新点 |
6.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高次非球面相机成像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成像光学的发展现状 |
1.3 光学非球面镜应用及加工现状 |
1.4 地面模拟成像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载相机镜头光学设计 |
2.1 成像光学系统像差理论 |
2.1.1 球差 |
2.1.2 慧差 |
2.1.3 像散与场曲 |
2.1.4 畸变 |
2.2 成像光学系统结构 |
2.2.1 三片Cooke型摄影物镜 |
2.2.2 超广角成像物镜 |
2.2.3 双高斯成像物镜 |
2.3 光学系统设计 |
2.3.1 光学优化指标 |
2.3.2 初始光学结构 |
2.3.3 初始结构优化 |
2.3.4 增加球面镜片提高成像质量 |
2.3.5 增加非球面提高成像质量 |
2.3.6 球面优化与非球面优化结果分析 |
2.4 非球面镜片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载机姿态解算及数学模型建立 |
3.1 坐标系定义 |
3.2 姿态矩阵 |
3.3 姿态解算方法 |
3.3.1 欧拉角法解算 |
3.3.2 方向余弦法解算 |
3.3.3 四元数法解算 |
3.3.4 其他外力作用 |
3.3.5 载机姿态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拟成像系统的研发 |
4.1 CCD相机系统搭建 |
4.1.1 CCD光电传感器 |
4.1.2 相机机械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2 地面景物模拟装置的设计 |
4.2.1 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
4.2.2 地面景物模拟装置机械结构 |
4.3 地面模拟平台的开发 |
4.3.1 模拟平台的机械结构设计及分析 |
4.3.2 控制系统设计 |
4.3.3 成像系统模拟平台的控制原理 |
4.3.4 角速率传感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调试与室外成像实验 |
5.1 模拟成像测试 |
5.2 室外成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30-300mm轻型变焦物镜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焦系统的设计理论 |
2.1 变焦系统的类型及分析 |
2.1.1 不同补偿方式的变焦系统 |
2.1.2 不同组元数量的变焦系统 |
2.2 变焦系统的原理 |
2.3 变焦光学系统的基本理论 |
2.3.1 方程的建立与讨论 |
2.3.2 对系数b的讨论 |
2.3.3 补偿组倍率无解区域的讨论 |
2.3.4 正组补偿变焦系统的换根问题 |
2.4 变焦系统的高斯光学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轻型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
3.1 控制系统的总体长度 |
3.2 非球面的应用与系统轻量化 |
3.3 材料的选择与系统轻量化 |
3.3.1 光学塑料的分析 |
3.3.2 光学塑料与光学玻璃 |
3.4 控制有效通光口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焦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 |
4.1 系统参数指标要求 |
4.2 变焦系统初始结构的选定 |
4.3 变焦系统的像质优化与轻量化设计 |
4.4 变焦系统的设计结果 |
4.5 变焦系统的像质评价及重量分析 |
4.5.1 像质评价方法 |
4.5.2 像质评价与重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焦系统凸轮曲线的绘制与公差分析 |
5.1 变焦系统凸轮曲线的绘制 |
5.2 系统公差来源与制定原则 |
5.3 变焦系统的公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基于光栅波前检测的变焦系统光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焦距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 变焦距系统的应用领域 |
1.3 变焦距系统的新技术展望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焦距系统的高斯光学概述 |
2.1 变焦距系统的类型及补偿结构 |
2.2 变焦距光学系统的一般特点 |
2.3 变焦距光学系统的规律总结 |
2.4 变焦过程的讨论 |
2.5 m_3无解区域的讨论 |
2.6 几种变焦过程分析方法简介 |
第三章 变焦系统设计方法 |
3.1 高斯解阶段 |
3.2 消像差设计阶段 |
3.3 变焦系统设计举例 |
3.3.1 高斯解计算 |
3.3.2 消像差计算 |
3.3.3 分解P~∞和W~∞并进行玻璃选取 |
第四章 变焦距系统的光学设计 |
4.1 系统设计简介 |
4.2 初始结构的选择 |
4.3 变焦过程的优化 |
4.3.1 MCE和MFE设置 |
4.3.2 最终优化结果 |
4.4 凸轮曲线设计方法的讨论 |
4.4.1 追迹光线方法 |
4.4.2 应用动态光学理论求解补偿组变焦曲线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微型光学镜头性能检测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微型光学定焦镜头的主要技术参数 |
1.3 微型光学定焦镜头的发展历程 |
1.4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光学系统的设计理论分析 |
2.1 光学系统的光学设计过程 |
2.1.1 外形尺寸计算 |
2.1.2 初始结构的计算和选择 |
2.1.3 像差校正和平衡 |
2.1.4 像质评价 |
2.2 薄透镜系统的初级像差理论 |
2.2.1 初级像差方程组及普遍性质 |
2.2.2 像差特性参数P、W、C的规化 |
2.2.3 单透镜及双胶合透镜的结构参数的求解 |
2.2.4 初始结构求解步骤及应用实例 |
2.3 光学系统的自动设计方法 |
2.3.1 概述 |
2.3.2 基本概念 |
2.3.3 自动设计过程 |
2.4 光学系统的公差分析 |
2.4.1 光学透镜的制造公差 |
2.4.2 光学透镜的组装公差 |
小结 |
第三章 前置光栏型四片式光学镜头的设计 |
3.1 性能指标 |
3.2 设计背景 |
3.2.1 一片式、两片式透镜系统 |
3.2.2 中间光栏型透镜系统 |
3.2.3 前置光栏型透镜系统 |
3.2.4 考虑远心光路性能的透镜系统 |
3.3 初始结构 |
3.4 系统优化 |
3.5 优化结构 |
3.6 成像性能 |
3.7 公差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折衍射混合成像光学镜头的设计 |
4.1 性能指标 |
4.2 设计背景 |
4.3 初始结构 |
4.4 二元光学相位函数 |
4.5 系统优化 |
4.6 优化结构 |
4.7 成像性能 |
4.8 公差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CCD相机广角镜头的光学设计 |
5.1 设计背景 |
5.2 设计要点 |
5.2.1 相关规格的确定 |
5.2.2 镜头总像素与CCD像素的匹配 |
5.2.3 像差校正 |
5.2.4 材料的厚度和选择 |
5.3 光学设计 |
5.3.1 设计指标 |
5.3.2 初始结构 |
5.3.3 优化结构 |
5.4 成像性能 |
5.4.1 球差、像散和畸变 |
5.4.2 光学调制传递函数 |
5.5 公差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变焦手机镜头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变焦镜头综述 |
1.1 前言 |
1.2 变焦镜头发展历程 |
1.3 变焦镜头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变焦系统的高斯光学 |
2.1 变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规律 |
2.2 变焦过程的分析 |
2.3 变焦系统高斯解分析 |
第三章 P、w法求解变焦镜头初始结构 |
3.1 高斯解阶段 |
3.2 消像差设计 |
3.3 具体例子 |
第四章 变焦系统的自动设计方法 |
4.1 光学设计软件的介绍 |
4.2 光学自动设计的相关概念 |
4.3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过程 |
第五章 凸轮曲线设计 |
5.1 凸轮机构的介绍 |
5.2 变焦曲线的光学原理及设计方法 |
5.3 对上述凸轮曲线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最终方案的确定 |
5.4 本课题的凸轮曲线设计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照相镜头设计中非球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像差理论 |
§1.1 几何像差 |
§1.2 薄透镜的初级像差理论 |
第二章 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及结构特点 |
§2.1 照相镜头的光学特性 |
§2.2 照相物镜的结构特点 |
第三章 照相镜头的基本结构及一般设计方法 |
§3.1 照相镜头的基本结构 |
§3.2 照相物镜复杂化的方法 |
§3.3 照相物镜设计的一般方法 |
第四章 非球面的应用 |
§4.1 非球面介绍 |
§4.2 非球面制造方法 |
§4.3 非球面的数学表述 |
§4.4 非球面的初级像差 |
§4.5 非球面的确定 |
第五章 非球面照相物镜设计 |
§5.1 光学设计CAD软件介绍 |
§5.2 非球面双高斯镜头设计 |
§5.3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8)非球面塑料光学镜片成型工艺仿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学塑料元件的发展 |
1.3 常用的光学材料及其要求 |
1.3.1 材料的光学性能 |
1.3.2 常用的光学塑料材料 |
1.4 精密注塑成型工艺及特性 |
1.5 注射成型CAE |
1.5.1 CAE的概念 |
1.5.2 注射成型CAE的发展概况 |
1.5.3 注射成型CAE的作用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注射成型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
2.1 注射成型充模流动过程模拟 |
2.1.1 填充过程的数学描述 |
2.1.2 塑料熔体充模流动的简化和假设 |
2.1.3 塑料熔体充模流动的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2.1.4 塑料熔体的粘度模型 |
2.1.5 充模流动的数值模拟 |
2.1.5.1 压力场的计算 |
2.1.5.2 熔体流动前沿位置的确定 |
2.1.5.3 温度场数值求解 |
2.2 保压过程模拟 |
2.2.1 保压过程模拟的重要性 |
2.2.2 保压过程的数学模型 |
2.2.3 塑料熔体的特性模型 |
2.3 冷却过程的数学描述 |
2.3.1 基本理论和假设 |
2.3.2 边界条件 |
2.4 Molflow软件介绍 |
2.4.1 Molflow(MRA、MPI)技术的作用 |
2.4.1.1 制品设计 |
2.4.1.2 模具设计和制造 |
2.4.1.3 注射成型 |
2.5 MOLDFLOW模拟镜片成型过程 |
2.5.1 选用材质及其性质 |
2.5.2 分析模型 |
2.5.3 成型过程中工艺参数设置 |
2.5.4 成型过程模拟 |
2.5.4.1 充填过程的模拟结果 |
2.5.4.2 保压过程的模拟结果 |
第3章 注塑非球面塑料光学镜片翘曲问题研究 |
3.1 前言 |
3.2 注塑制品翘曲变形的要素和机理 |
3.2.1 结构对注塑制品翘曲变形的影响 |
3.2.2 塑化阶段对制品翘曲变形的影响 |
3.2.3 充模及冷却阶段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
3.2.4 脱模阶段对制品翘曲变形的影响 |
3.3 注塑制品收缩的机理及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
3.4 翘曲分析的一般方法 |
3.5 减小或消除翘曲的措施 |
3.6 Moldflow分析翘曲问题 |
3.6.1 翘曲的类型 |
3.6.2 翘曲产生的原因 |
3.7 塑料非球面光学镜片翘曲分析结果 |
3.7.1 Z轴总变形量 |
3.7.2 Z轴冷却因素下的变形量 |
3.7.3 Z轴收缩因素影响下的变形量 |
3.7.4 Z轴分子取向因素影响下的变形量 |
3.7.5 翘曲综合分析 |
第4章 塑料镜片的面形对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光学传递函数 |
4.3 镜片面形的变化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 |
5.1 前言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5.3 工艺参数的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北京主要零售业态及其组合竞争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北京主要零售业态及其组合竞争策略分析 |
1.1 我国零售业发展与现状概述 |
1.1.1 零售业定义及分类 |
1.1.2 零售业态综述 |
1.1.2.1 各主要零售业态特点 |
1.1.2.2 我国零售业所处发展阶段 |
1.1.3 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 |
1.1.3.1 连锁经营大势所趋 |
1.1.3.2 外资步伐加快 |
1.1.3.3 收购与兼并齐进 |
1.1.4 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
1.1.4.1 全面发展、重点扶持 |
1.1.4.2 外资超速扩张 |
1.1.4.3 城市网点规划制约外资 |
1.2 北京主要零售业态竞争分析 |
1.2.1 北京零售业现状 |
1.2.1.1 快速增长、前景喜人 |
1.2.1.2 多主体、多业态并存的零售业结构 |
1.2.1.3 大型店铺建设及外资投资速度加快 |
1.2.1.4 合理规划网点、加速商圈升级换代 |
1.2.2 北京零售行业 SWOT 分析 |
1.2.3 北京零售各主要业态竞争分析 |
1.2.3.1 北京零售业态细述 |
1.2.3.2 北京各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分析 |
1.2.4 北京零售业发展趋势 |
1.3 北京零售业态组合竞争策略分析 |
1.3.1 北京多业态组合策略分析 |
1.3.2 北京重点零售企业---物美集团多业态组合竞争分析 |
1.3.2.1 北京物美集团简介 |
1.3.2.2 北京物美集团多业态组合竞争策略 |
第二篇 非球面塑料透镜项目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 |
2.1 说 明 |
2.2 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光头中的应用 |
2.2.1 光学非球面零件的发展和应用 |
2.2.2 非球面塑料透镜的发展和应用 |
2.2.3 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光头中的应用 |
2.3 项目的市场定位 |
2.3.1 中国:世界最大的光头生产基地 |
2.3.2 惠州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
2.3.3 国产化的需求和压力 |
2.3.4 关于市场定位的几点考虑 |
2.4 市场需求分析 |
2.4.1 光头透镜市场 |
2.4.2 其他应用市场 |
2.4.3 市场需求综述 |
2.5 市场准入分析 |
2.5.1 进入市场的时机 |
2.5.2 进入市场的条件 |
2.5.3 市场准入的可行性和意义 |
2.6 竞争分析 |
2.6.1 国际竞争 |
2.6.2 国内竞争 |
2.7 投资估算 |
2.7.1 固定资产投资 |
2.7.2 流动资金投入 |
2.7.3 项目总投资与投资计划 |
2.8 成本费用分析 |
2.8.1 单位生产成本 |
2.8.2 总成本费用估算 |
2.9 盈利能力分析 |
2.9.1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 |
2.9.2 利润和现金流量预测 |
2.9.3 项目主要财务指标 |
2.10 不确定性分析 |
2.10.1 盈亏平衡分析 |
2.10.2 敏感性分析 |
2.10.3 项目的风险因素 |
2.11 结论和建议 |
第三篇 验光配镜项目市场分析与营销管理报告 |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2 目标市场分析 |
3.2.1 中国眼镜市场现状 |
3.2.2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现有格局 |
3.2.3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3.2.4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发展趋势 |
3.2.5 针对眼镜消费者的市场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 |
3.2.6 数据分析 |
3.3 市场定位及市场目标 |
3.3.1 市场定位 |
3.3.2 目标消费群体 |
3.3.3 产品定位 |
3.3.4 公司定位 |
3.3.5 市场目标 |
3.4 业务模式及业务内容 |
3.4.1 业务模式 |
3.4.2 公司业务内容 |
3.5 现有资源及竞争优势 |
3.6 营销策略及计划 |
3.6.1 营销策略 |
3.6.2 销售渠道建设 |
3.6.3 销售管理和结算 |
3.7 发展计划及收入估算 |
3.8 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
3.9 结论 |
第四篇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分析报告 |
4.1 摘 要 |
4.2 股票价值判断 |
4.3 投资决策分析 |
4.4 ? 的计算、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
4.5 公司融资方式 |
4.6 行业的资本结构和红利政策的分析与比较 |
4.7 公司财务业绩、成长性评价 |
4.8 公司流动资本管理水平、政策分析 |
4.9 公司成长方式分析及预期结果 |
附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
1 研究的意义 |
2 业务需求分析 |
2.1 更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
2.2 给使用者充分的感情交流的机会 |
2.3 提高工作效率 |
2.4 提高经济效益 |
2.5 适应特殊情况的通信需求 |
2.6 基本应用和衍生应用丰富 |
3 分类及其市场特征 |
4 历史及发展现状 |
4.1 电信运营商 |
4.2 企业级应用的市场 |
4.3 个人视讯市场 |
5 业务价值链分析 |
5.1 最终用户 |
5.2 产品提供商 |
5.3 视讯业务运营商 |
5.4 服务提供商 |
5.5 服务平台提供商 |
5.6 内容提供商 |
5.7 政府和研究机构 |
5.8 价值链结构图 |
6 发展周期模型 |
6.1 初始阶段 |
6.2 扩张阶段 |
6.3 饱和期 |
7 趋势分析 |
7.1 宽带接入的发展将对视讯业务的普及产生重大影响 |
7.2 全球企业视频会议应用收入 |
7.3 视讯业务将成为通信基本业务 |
7.4 基于硬件和软件的解决方案 |
7.5 终端市场潜力巨大 |
7.6 行业应用仍居主流,运营商市场渐热 |
7.7 产品协议类型从H.320向H.323转化 |
8 视讯市场问题分析 |
8.1 缺乏总体战略部署 |
8.2 网络支撑体系结构不完善 |
8.3 资费过高 |
8.4 解决设备有关问题 |
8.5 扩大应用范围 |
8.6 提供优质服务 |
8.7 更高级别的安全保证 |
8.8 选择新的利润增长点 |
9 总结 |
附录1 名词术语表 |
附录2 各运营商视讯业务开展情况简介 |
附录3 视讯市场用户需求调查报告 |
附录4 视讯主设备MCU产品简要介绍 |
附录5 国内部分主要可视电话的调查 |
附录6 典型企业网视讯业务解决方案 |
附录7 典型运营商级公众商用视讯业务网解决方案 |
第二篇 非球面塑料透镜项目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 |
说 明 |
1 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光头中的应用 |
1.1 光学非球面零件的发展和应用 |
1.2 非球面塑料透镜的发展和应用 |
1.3 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光头中的应用 |
2 项目的市场定位 |
2.1 中国:世界最大的光头生产基地 |
2.2 惠州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
2.3 国产化的需求和压力 |
2.4 关于市场定位的几点考虑 |
3 市场需求分析 |
3.1 光头透镜市场 |
3.2 其他应用市场 |
3.3 市场需求综述 |
4 市场准入分析 |
4.1 进入市场的时机 |
4.2 进入市场的条件 |
4.3 市场准入的可行性和意义 |
5 竞争分析 |
5.1 来自全球其它国家和区域的竞争 |
5.2 国内竞争 |
6 投资估算 |
6.1 固定资产投资 |
6.2 流动资金投入 |
6.3 项目总投资与投资计划 |
7 成本费用分析 |
7.1 单位生产成本 |
7.2 总成本费用估算 |
8 盈利能力分析 |
8.1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 |
8.2 利润和现金流量预测 |
8.3 项目主要财务指标 |
9 不确定性分析 |
9.1 盈亏平衡分析 |
9.2 敏感性分析 |
9.3 项目的风险因素 |
10 结论和建议 |
第三篇 验光配镜项目市场分析与营销管理报告 |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2 目标市场分析 |
2.1 中国眼镜市场现状 |
2.2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现有格局 |
2.3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2.4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发展趋势 |
2.5 针对眼镜消费者的市场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 |
2.6 数据分析 |
3 市场定位及市场目标 |
3.1 市场定位 |
3.2 目标消费群体 |
3.3 产品定位 |
3.4 公司定位 |
3.5 市场目标 |
4 业务模式及业务内容 |
4.1 业务模式 |
4.2 公司业务内容 |
5 现有资源及竞争优势 |
5.1 强大的技术力量 |
5.2 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 |
5.3 雄厚的资金实力 |
5.4 成熟的高档眼镜采购和销售渠道 |
5.5 庞大的医疗机构合作伙伴资源 |
5.6 广泛的社会关系和政府支持背景 |
5.7 富有吸引力的连锁加盟计划 |
5.8 丰富的传媒推广资源 |
6 营销策略及计划 |
6.1 营销策略 |
6.2 销售渠道建设 |
6.3 销售管理和结算 |
7 发展计划及收入估算 |
8 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
8.1 政策风险 |
8.2 结算风险 |
8.3 资金风险 |
8.4 存货风险 |
8.5 产品开发风险 |
8.6 专业人才流失风险 |
8.7 其他不可预测风险 |
9 结论 |
第四篇 四川长虹财务分析报告 |
1 四川长虹公司概况 |
1.1 公司基本信息 |
1.2 公司经营情况 |
1.3 四川长虹基本财务数据 |
2 行业背景 |
2.1 行业竞争状态 |
2.2 行业经营环境 |
2.3 行业集中程度 |
2.4 四川长虹的竞争战略 |
2.5 四川长虹优劣势评价和经营策略选择 |
2.6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3 β值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计算 |
3.1 β值的计算 |
3.2 市场组合收益与无风险收益选择 |
3.3 WACC的计算 |
4 股票价值的判断 |
5 四川长虹投资分析 |
5.1 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 |
5.2 非募集资金的投资情况 |
5.3 投资项目分析 |
6 四川长虹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
6.1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
6.2 资产获利能力 |
6.3 费用分析 |
6.4 资本债务结构分析 |
6.5 短期偿债能力 |
6.6 应收账款问题 |
6.7 经营现金流问题 |
7 总体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小型变焦照相机摄影光学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球面航空相机成像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飞行姿态补偿研究[D]. 田佳航. 长春工业大学, 2021
- [2]高次非球面相机成像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杨振.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30-300mm轻型变焦物镜光学系统设计[D]. 张健.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光栅波前检测的变焦系统光学设计[D]. 索继元.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5]微型光学镜头性能检测及优化设计研究[D]. 路建华. 江苏大学, 2009(10)
- [6]变焦手机镜头的设计[D]. 刘宵婵.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7]照相镜头设计中非球面的应用[D]. 张前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8]非球面塑料光学镜片成型工艺仿真与优化[D]. 庄怀港.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9]北京主要零售业态及其组合竞争策略分析[D]. 王萌. 清华大学, 2004(04)
- [10]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D]. 翟冰. 清华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