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董玲玲[1](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朱锐[2](2021)在《抗战时期《中国青年》研究(1939-1941年)》文中指出
王逸凡[3](2021)在《晋西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研究(1940-1942)》文中提出
李文博[4](2021)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青年培育的重视程度更加得到凸显。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诸如“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目标,这些重要战略部署的实现载体主要在青年群体。新时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主力军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因此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剖析了习近平青年观,且提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建议,这对加强与推动青年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实际意义。习近平青年观,其形成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弘扬,其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发展的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习近平立足我国现阶段青年成长成才的新实践和新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思考,逐步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它在内容上揭示了青年的历史地位、成才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目标;在特征上表现出内容上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方法上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形式上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目标上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青年观正是这一根本遵循的具体理论形态。习近平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认识,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习近平青年观本身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具备实践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青年培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对当今中国的青年培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是世界青年成长成才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基于这样的现实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系统研究,全面阐释了其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以期能够精准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精神实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培育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本文共由六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择研究习近平青年观这一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创新点等。第2章,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主要从当代中国青年的发展现状、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三个方面阐述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此外,还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资源作了细致梳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论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发展思想等。第3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论述了习近平如何看待青年的使命担当问题,进而针对习近平青年观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目标作出明确界定和分析,使得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第4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特征。科学的理论指导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形式和目标上都应当具有辩证性的特征,习近平青年观便是这样一种关于青年培育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讲求科学又强调实践,既兼顾特殊与普遍,又能统筹现实与理想。第5章,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育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习近平青年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又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既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导向,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第6章,习近平青年观的践行路径。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习近平青年观最终要落脚到践行,在践行的路径上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增强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通过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培育和发展的要求和精髓,明确青年培育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使青年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循规而行。这要求我们务必给予青年培养以更多的重视,使当代青年能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人,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习近平针对青年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与措施,有效维护了青年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各方面的权益,为青年发展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奋斗热情。
马跃[5](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刘金莹[6](2021)在《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从中国青年运动层面看,习近平指出从近代以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并提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殷切寄望。因此,习近平站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提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不仅高度概括了青年的历史地位,也从“两个布局”和“两个大局”的战略判断中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具体实践谋划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青年不只是一个代表人类生命中某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从价值范畴来看,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2021年“五四”前夕,习近平再次到清华大学考察,寄语广大青年一定要肩负使命,做能够承担重任的时代新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青年人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青年工作与青年直接相关,因此,如何做好青年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书信以及座谈等内容中对做好青年工作有明确论述,一系列的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可见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是基于我国历史发展新高度,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之下,针对青年工作是什么,怎样做好青年工作阐发的一系列看法、观点和思想的集合,这一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具有指引性和高度开放性。这一系列的思想更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为我们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共分五部分。首先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生成理路。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马克思、列宁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靑年工作思想观点的一脉相承,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观点为理论来源。系统分析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生成,可见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与执政实践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进一步探究这一思想各个时期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三部分系统论述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研究依据,从关于青年本质和战略地位、党对青年工作白勺领导、青年运动时代主题、青年工作职责使命、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和改革、青年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道路、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七部分,系统挖掘习近平提出的有关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而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品质、以尊重青年主体性为本质核心、以青年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着眼新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第四部分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创新特点。包括核心立场与价值遵循、领导力量与思想基础、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从而总结出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创新特征包括青年成长发展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靑年工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五部分总结概括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五个维度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围绕当前我国青年工作正在进行的具体实践工作探究其实践价值。
林绮冰[7](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以《中国青年》(1939-1941)为考察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舆论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溯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底,确立了关于舆论引导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1939年《中国青年》杂志复刊,作为延安时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备受党中央领导人的关注和革命根据地青年的喜爱,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载体。以《中国青年》为舆论宣传阵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引导工作,获得了青年的政治认同并将青年锻造为政治坚定、思想先进、本领扎实的革命青年,提升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青年》(1939—1941)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的展开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青年人生观教育三个议题。《中国青年》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统领,契合舆论引导对象的特质和需求,针对不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议程设置形成了切实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的舆论引导策略;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中使用了紧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聚焦青年感兴趣的社会现实的舆论引导策略;青年人生观教育中运用了多样的体裁形式满足青年喜好、典型报道树立优异的青年形象和设置特色栏目积极与青年互动的舆论引导策略。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舆论引导对于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年机关刊物舆论引导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通过研究总结历史经验,青年机关刊物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青年需求、提升对青年舆论引导表达的水平和艺术并且深化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承担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应当做好青年机关刊物的舆论引导,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韩苗苗,翟昕[8](2020)在《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传播》文中研究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无数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热血青年自此走上为民族复兴而斗争的道路。为了将中国青年的崭新面貌展示于社会,并更好地引导和壮大这一新生政治力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五四时期及建党早期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报刊,以此作为载体依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中、在国内与国外的双重视角下,重点加强对青年价值观、发展观、培育观的宣传。
向荣[9](2020)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生逻辑与战略指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统揽国际国内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关怀青年,提出一系列关涉青年健康成长及青年教育的重大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和决策部署,融通历史、现实、未来,含括方向、目标、路径,蕴涵丰富的青年教育理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为什么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宏大的涉及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凸显厚重的历史底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供给延绵不断的力量源泉。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作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深入挖掘其生成的思想、历史和实践逻辑,条分缕析其内容构成,挖掘主体构成要素内部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顺序与关系,呈现其独具的显明的逻辑体系,在对其内生理路与战略指向的深入研究中,探究并总结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产生的逻辑维度、内容体系、时代意蕴、理论品格等,理论指导实践,可以通过宏阔的思想体系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立足当代社会实践,探求不同侧面、不同方面的路径增强青年铸魂、立德的实效性。全文由文献综述、前言、四章及结语构成。文献综述:扼要梳理该研究已有的成绩与经验。前言:简要介绍探究此论题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第一章: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即从何而来。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之渊、实践之源、现实之缘即本部分所探讨的关键内容。第二章: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逻辑,即有何内涵。以起始点、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作为剖析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探索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对青年特点地位的概述,研判其关于青年教育原则、青年教育内容、青年教育路径的架构。第三章: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指向,即指向何处。习近平基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康乐的战略布局高度聚焦青年教育,其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必定立位宏阔、指向明晰,剖析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遵循、战略着力,是研究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问题。第四章: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即有何贡献。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源自实践的理论,更是指引实践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度剖析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既利于促进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导的落实落细,又利于提升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开展的效度深度,更利于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结语:梳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研究的结论。
赵琳琳[10](2020)在《《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1年2月,汪伪政府统一了沦陷区以民间组织为名义的诸多东亚联盟团体,并将合并而成的东亚联盟运动称为伪“国民党”领导的“国民运动”,南京地区的东亚联盟协会转而成为东亚联盟运动下的南京分会。4月,南京分会的《新动向》以“指导青年思想与行动”的名义创刊,成为汪伪东亚联盟运动内惟一以沦陷区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本文的论述由此展开。1941年的东亚联盟运动如火如荼,《新动向》也因势进入火热的宣传之中。创刊之初的《新动向》首先构建东亚联盟运动与青年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沦陷区青年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排解沦陷区广泛的苦闷情愫。试图“拉近”与青年间距离的同时,引入德意日的青年训练经验,以备控制沦陷区青年群体。1942年前后,新国民运动以精神与物质建设共存的“国民运动”形象出现,与东亚联盟这一“国民运动”之间关系模糊,分工不明。新国民运动开展之后,东亚联盟的运动声势逐渐低沉,《新动向》转而参与到为新国民运动造势的舆论宣传之中。同年7月汪伪将两运动的关系进行“一内一外”的厘定,将东亚联盟运动定性为“对外之团结”。但这一定义看似明确,实则仍旧模糊。以《新动向》的视角来看,东亚联盟运动虽不以“国民运动”为名,却行“国民运动”之实。两运动最终未能实现一元化,反而增添了汪伪集结民心的难度。把握五四运动的纪念权,是汪伪政权笼络青年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动向》与沦陷区广泛的舆论群体共同炮制了这一五四纪念活动。1939年大民会以“救国不当,亡国有余”为题拉开五四纪念的帷幕,汪伪还都后这一纪念逐渐升温,将五四所涵盖的政治符号进行剥离、添新与重塑。1942年纪念遭遇爆冷,1943年汪伪转而切断“青年节”与“五四”之间的关联,赋予青年节新的内涵,这一做法不仅暗示伪政权对五四话语权的放弃,对五四纪念符号争夺的失败,也体现《新动向》对沦陷区青年控制之难。纵观《新动向》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一份自1941年坚持至战争结束的刊物,《新动向》不仅是呈现汪伪青年宣传这一过程的极佳映射,同时也重现了汪伪东亚联盟跌宕起伏的运动过程。
二、论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4)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 |
2.1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现状 |
2.1.2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
2.1.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资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的论述 |
2.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发展思想 |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培养目标 |
3.1.1 立德树人是青年培养的根本目标 |
3.1.2 提升实践能力是青年培养的重中之重 |
3.1.3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是青年成才的关键 |
3.1.4 促进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 |
3.2 习近平论青年的使命担当 |
3.2.1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
3.2.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
3.2.3 青年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要力量 |
3.2.4 青年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 |
3.3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内容 |
3.3.1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3.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3.3.4 法治观念教育 |
3.4 习近平论青年教育形式 |
3.4.1 读书学习的自我教育 |
3.4.2 行胜于言的实践教育 |
3.4.3 榜样示范的塑造教育 |
3.4.4 文化熏陶的感化教育 |
3.4.5 家庭内部的亲子教育 |
3.5 习近平论青年成长成才 |
3.5.1 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3.5.2 练就过硬本领: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
3.5.3 勇于创新创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3.5.4 矢志艰苦奋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3.5.5 锤炼高尚品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基本特征 |
4.1 目标上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 |
4.1.1 习近平青年观以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服务为目标 |
4.1.2 习近平青年发展目标的宏观愿景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
4.2 内容上兼具继承性与创新性 |
4.2.1 习近平青年观与中国共产党已有的青年观一脉相承 |
4.2.2 习近平青年观是对中国共产党青年发展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
4.3 方法上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 |
4.3.1 习近平青年观的方法彰显科学性 |
4.3.2 习近平青年观的方法重视实践性 |
4.4 形式上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 |
4.4.1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形式具有普遍性 |
4.4.2 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形式具有特殊性 |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
5.1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 |
5.1.1 拓宽了青年教育的内容 |
5.1.2 完善了青年培养的体系 |
5.1.3 凸显了青年成才的目标 |
5.2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 |
5.2.1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5.2.2 丰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思想 |
5.3 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导向 |
5.3.1 坚定青年矢志奋斗的信念 |
5.3.2 指明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 |
5.3.3 提供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
5.4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
5.4.1 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
5.4.2 保障青年成长成才 |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践行路径 |
6.1 坚持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作用 |
6.1.1 加强党对青年的引领和服务 |
6.1.2 强化共青团对青年的组织和凝聚 |
6.2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 |
6.2.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 |
6.2.2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
6.3 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6.3.1 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
6.3.2 深化优良家风的熏染 |
6.4 增强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意识 |
6.4.1 树立国际视野 |
6.4.2 确立鸿鹄之志 |
6.4.3 涵养自身修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
2.2.2 列宁的青年观 |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
3.2.1 孕育阶段 |
3.2.2 萌芽阶段 |
3.2.3 探索阶段 |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
4.4.6 强“三性”去“四化”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
7.1 举国家之力 |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
7.2 聚社会合力 |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7.4 践个人之行 |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6)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青年问题和青年概念的演化 |
(二)青年思想、青年观的内涵 |
(三)青年工作、青年工作思想解读 |
注释 |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生成理路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源流 |
(一)马克思、列宁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
(二)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生成 |
(一)萌芽期:知青岁月的自我体察 |
(二)形成期:在实践中逐步明确青年本质和地位 |
(三)发展期:在发展中明确青年工作思想的科学内涵 |
(四)标志性进展:顶层设计规划青年工作 |
注释 |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容和品质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青年本质和战略地位 |
(二)关于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青年运动时代主题 |
(四)关于青年工作职责使命 |
(五)关于共青团工作、建设及改革 |
(六)关于青年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道路 |
(七)关于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品质 |
(一)“以青年为本”的政治立场 |
(二)以青年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 |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
(四)高度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 |
注释 |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创新特征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 |
(一)核心取向和价值依托 |
(二)领导力量与思想基础 |
(三)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 |
(四)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创新特征 |
(一)指导与延伸: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的理论 |
(二)继承与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思想观点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
(三)借鉴与超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
注释 |
第五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价值 |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青年工作旨趣之维 |
(二)青年工作遵循之维 |
(三)青年工作规律之维 |
(四)话语体系丰富之维 |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加强党青年工作实践之维 |
(二)构建政策之维 |
(三)完善布局之维 |
(四)夯实条件之维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以《中国青年》(1939-1941)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1.3.2 关于舆论引导的研究 |
1.3.3 关于《中国青年》(1939—1941)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重难点 |
1.4.3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2 《中国青年》是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载体 |
2.1 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工作的理论观点 |
2.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工作观点 |
2.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民主义的舆论引导观点 |
2.2 现实依据 |
2.2.1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2.2.2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进行舆论引导 |
2.2.3 延安时期《中国青年》的复刊概况及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武装:《中国青年》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舆论引导 |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 |
3.1.1 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1.2 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
3.2.1 使用通俗易懂语言风格 |
3.2.2 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 |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舆论引导的成效 |
3.3.1 提高青年理论素养,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 |
3.3.2 提升青年思想觉悟,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
3.4 本章小结 |
4 政治引导:《中国青年》关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的舆论引导 |
4.1 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 |
4.1.1 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 |
4.1.2 报道国内外重大时事 |
4.2 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
4.2.1 紧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
4.2.2 聚焦青年感兴趣的社会现实 |
4.3 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舆论引导的成效 |
4.3.1 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 |
4.3.2 动员青年抗日救国,在革命中实现个人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5 人生指引:《中国青年》关于青年人生观教育的舆论引导 |
5.1 青年人生观教育舆论引导的内容 |
5.1.1 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
5.1.2 引导青年培养健全人格 |
5.1.3 教育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5.2 青年人生观教育舆论引导的策略 |
5.2.1 多样的体裁形式满足青年喜好 |
5.2.2 典型报道树立优异的青年形象 |
5.2.3 设置特色栏目积极与青年互动 |
5.3 青年人生观教育舆论引导的成效 |
5.3.1 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消除妥协后退的消极态度 |
5.3.2 锻造青年革命品格,追求高尚健康的精神生活 |
5.3.3 指引青年价值取向,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不止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青年》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当代资鉴 |
6.1 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年报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 |
6.1.1 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 |
6.1.2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矛盾 |
6.1.3 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交织 |
6.2 《中国青年》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当代启示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
6.2.2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青年需求 |
6.2.3 提升对青年舆论引导表达的水平和艺术 |
6.2.4 深入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8)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早期青年观传播的依托载体 |
(一)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创办 |
(二)共青团专门类青年刊物的出版 |
(三)中共党报党刊中青年专题的开设 |
(四)其他地方和组织的刊物代表 |
二、中共早期青年观传播的重点内容 |
(一)发现青年——中国共产党青年价值观的传播 |
(二)发展青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发展观的传播 |
(三)服务青年——中国共产党青年培育观的传播 |
三、中共早期青年观传播的主要策略 |
(一)理论实践结合,保证传播实效 |
(二)融汇中外话语,拓宽传播视野 |
(三)注重分众传播,满足多元需求 |
四、结语 |
(9)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生逻辑与战略指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 |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之渊 |
(一)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 |
(二)承继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青年教育观 |
(三)涵养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核青年教育理念 |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之源 |
(一)近代青年追求梦想与振兴中华的历史实践 |
(二)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 |
(三)习近平奋斗的青年时代与丰富的人生阅历 |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之缘 |
(一)多元价值观念颠覆青年价值观 |
(二)多方的敌对势力抢夺青年群体 |
(三)实现“中国梦”的国情所需 |
(四)世界发展新情况的时代使然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逻辑 |
一、起始点:青年特点地位 |
(一)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 |
(二)青年最富有梦想与最具有创造性 |
(三)青年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 |
(四)青年是圆“中国梦”的有生力量 |
(五)青年是推进国际交往的中坚力量 |
二、切入点:青年教育原则 |
(一)坚持党管青年原则 |
(二)坚守立德树人原则 |
(三)坚信青年为本原则 |
三、关键点:青年教育内容 |
(一)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的理想信念教育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养成教育 |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底色的伟大使命教育 |
(四)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本的法治理念教育 |
四、落脚点:青年教育路径 |
(一)关切青年理论引导 |
(二)注重模范榜样示范 |
(三)着眼现实实践养成 |
(四)多方力量协同育人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指向 |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目标 |
(一)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
(二)成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重点 |
(一)聚焦青年学生成才 |
(二)着眼青年干部成熟 |
(三)扶持青年人才成长 |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遵循 |
(一)固守“四个坚持”,提升青年责任感 |
(二)认知“四重关系”,厚重青年时代感 |
(三)牢铸“四点希望”,增强青年获得感 |
四、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着力 |
(一)凝聚人心:相信青年为前提 |
(二)完善人格:关爱青年为核心 |
(三)开发人力:要求青年为基础 |
(四)培育人才:引导青年为根本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 |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
(一)继承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 |
(二)促进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思想的发展 |
(三)助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 |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一)赋予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科学依据 |
(二)提供引领青年价值观的根本遵循 |
(三)明确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方向 |
(四)开创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新局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10)《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界研究状况 |
(一) 汪伪政权的青年教化问题研究 |
(二) 汪伪的东亚联盟运动研究 |
(三) 汪伪的新国民运动研究 |
三、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四、概念界定与说明 |
五、研究方法与主要资料 |
第一章 :东亚联盟与《新动向》 |
一、中日东亚联盟运动的接洽 |
二、《新动向》创刊之时代背景 |
三、《新动向》的编者及作者群 |
四、《新动向》的定位、栏目及内容 |
第二章 :初期的青年宣传与青训经验的引入 |
一、东亚联盟的“青年”气息 |
二、对青年切身问题的关注与“解答” |
(一) 对青年苦闷情愫的关注 |
(二) 对青年受教育问题的关注 |
(三) 对“青年领导者”的鞭策 |
三、对德意日青训经验的初步关注 |
第三章 :“亲历”走向“旁观”的《新动向》 |
一、加入“大东亚战争”的舆论队伍 |
二、对新国民运动的观察 |
(一) 对新国民运动的建言献策 |
(二) 青年宣传的内在理路 |
(三) 东亚联盟与新国民运动的“内外”关系 |
三、《新动向》笔下的南京青年训练 |
第四章: 《新动向》与汪伪的五四诠释 |
一、一笔抹煞:大民会口中之“滑稽武剧” |
二、“去伪存真”:1941年汪伪的五四纪念 |
(一) 对于五四“反日”因素的消磨 |
(二) 对于青年力量的关注 |
(三)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间的承继 |
三、移花接木:“新五四运动”的托出 |
四、无疾而终:沦陷区的青年节始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动向》刊文目录一览 |
致谢 |
四、论青年与青年运动的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抗战时期《中国青年》研究(1939-1941年)[D]. 朱锐.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晋西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研究(1940-1942)[D]. 王逸凡.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李文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6]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D]. 刘金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以《中国青年》(1939-1941)为考察对象[D]. 林绮冰. 浙江大学, 2020(08)
- [8]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传播[J]. 韩苗苗,翟昕. 出版发行研究, 2020(06)
- [9]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内生逻辑与战略指向研究[D]. 向荣. 西南大学, 2020(02)
- [10]《新动向》与汪伪政权的青年宣传研究[D]. 赵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