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精密成型的新型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一种用于精密成型的新型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一、一种新型精密模压用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巩雁冰[1](2020)在《磷酸盐软玻璃的制备及其保偏光纤双折射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偏振保持光纤作为一种特种光纤,可以使得光波在传输过程中的偏振态得以维持,在这四十年间在诸多方面应用中蓬勃发展,例如在光纤通讯、光学元件、传感器件、航空航海乃至军事应用等领域上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此保偏光纤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原理,使得保偏光纤获得了更高的双折射系数。80年代后,保偏光纤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首先介绍了保偏光纤双折射的相关原理,并且提出了一种设计思路,自行研究制备了一种P2O5--K2O--BaO--Al2O3磷酸盐玻璃材料,利用其高热膨胀系数差的特点,替代了传统应力区高掺硼区的材料。其制备的应力区与纤芯或包层玻璃实现了折射率的匹配,同时有着较大的热膨胀差异化,实现了对于保偏光纤进行材料的优化。同时在制备过程中进行了磷酸盐玻璃除水工艺的相关优化工作,发现羟基(OH--)在制备磷酸盐玻璃时对于玻璃的光学性能影响较大。通过研究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采用鼓泡法与气氛保护法进行除水工艺的优化实验,最终实现了高品质的磷酸盐玻璃的制备。然后通过引入几种不同横截面构型的保偏光纤,利用有限元法做对比分析。与传统保偏光纤采用石英与锗硼混合掺杂作为应力区材料不同,本文选择磷酸盐玻璃作为保偏光纤的基质材料,并成功进行了制备工作。随后选取该磷酸盐玻璃的相关参数对保偏光纤的双折射值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其双折射系数比传统保偏光纤有着明显的提升。最后研究了基于磷酸盐玻璃细径保偏光纤的几何双折射,通过设计纤芯形状,讨论了纤芯弧度对于双折射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梭型的纤芯形状其双折射比起圆型或者椭圆型的纤芯具有更大的双折射系数,为进一步提高保偏光纤的双折射系数提供了新的思路。

许凯乐[2](2020)在《玻璃模压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无人机、智能驾驶、安防监控、数码相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光学透镜需求量大增。非球面玻璃透镜可以修正聚焦系统的球差,增大有效聚焦,因此具有很广阔的实用价值。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光学元件成型方法,其特点为:成型精度高、成本低、节能环保,适合批量化生产。目前该技术还存在良品率低,成品应力大等问题,市场对高精度玻璃模压机与高品质的非球面透镜有很大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模压机结构设计与成型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良品率,本文分析了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技术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设计出一种七工位玻璃模压机并绘制整体结构的三维模型,整体结构采用下模固定,上模下移的模压方式。另外,本文还对一些机械结构做了重点设计与分析:利用定位模使上、下模具中心同轴度良好,动力传输方式为升降机与电机结合,采用红外加热系统并对红外管合理布局,设计出一种以电动推杆为动力的移模装置,以促进模压设备的自动化发展。针对成品应力大,充型不饱满等问题以及在实际模压生产的高温密闭环境不便检测玻璃预制体和模具位移、等效应力等参数变化的劣势,本文分析了模压玻璃材料的粘弹性并建立模型,弹性模量、比热容等热力学特性和模压过程中的热传递与摩擦机理。利用仿真软件MSC.Marc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基于广义Maxwell模型对非球面玻璃透镜的模压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玻璃材料选用D-ZK3,模具材料选用WC,研究整体等效应力、位移的变化情况和预制体上、下中心点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将模压过程可视化。本文研究了在模压过程中模压速率、模压温度和摩擦因数对非球面玻璃透镜和模具等效应力的影响以及摩擦对预制体位移的影响,为实际模压生产的工艺参数设定以及提高模具寿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表明,玻璃预制体边缘的等效应力大于中心,上表面中心点的等效应力大于下表面中心点,非球面透镜和模具的等效应力随着模压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着模压速率和摩擦因数的升高而减小,在模压过程中模具的等效应力大于预制体,较大的摩擦因数不利于玻璃预制体充满型腔。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了模压温度和模压速率是影响玻璃预制体等效应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应用,获取了合适模压工艺参数:模压温度为580℃、模压速率为0.1 mm/s、摩擦因数为0.2。

王力潇[3](2020)在《闪烧合成Gd2Zr2O7陶瓷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闪烧是一种高电压、低电流的新型场辅助烧结技术。场辅助烧结技术在放射性废物陶瓷固化领域中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Gd2Zr2O7因其优异的抗辐照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固化高放废物的理想候选材料。本研究以氧化锆和氧化钆为原料,采用了闪烧技术,在炉温1050℃,闪烧时长30s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均一的缺陷萤石相Gd2Zr2O7陶瓷固化基体。并对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透射电镜等表征手段对闪烧制备过程的物相演化、所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金相、微观形貌、密度、抗浸出性能和α-辐照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X射线衍射结果展示了 Gd2Zr2O7从最初的混合物生坯经过闪烧过程直至形成最终产物的物相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闪烧合成出的单一物相的Gd2Zr2O7固化基体,为缺陷萤石相,证明了闪烧可以在1050℃的炉温,150V/cm的电场强度、133 mA/mm2的电流密度,以及30s的通电保持时间下制备出Gd2Zr2O7陶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分析可以得出,随着通电保持时间的增加,闪烧样品的晶粒尺寸增大。所有闪烧制备的Gd2Zr2O7样品相比于传统烧结的样品均具有更小的平均晶粒尺寸。(2)闪烧制备的Gd2Zr2O7固化基体在90℃的温度,28d时间的浸泡条件下,浸出液中基体元素的浓度均很低。浸出液中,相同浸泡天数的Gd元素和Zr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随着样品闪烧通电保持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两种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均随浸泡时间的增大而减小。闪烧样品的浸出液与为浸泡固化基体的空白对照组对比,其pH值和电导率均没有明显变化。闪烧样品的浸出液与传统烧结样品的浸出液相比,浸出液中各元素浓度略低,说明闪烧制备的固化基体具有良好的抗浸出性能。(3)闪烧制备的Gd2Zr2O7样品经过热处理后可以由缺陷萤石结构转化为烧绿石结构,X射线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显示,经过不同剂量的α粒子辐照后,Gd2Zr2O7会转化成缺陷萤石结构。从X射线衍射结果来看,随着辐照的离注入量的增大,Gd2Zr2O7的超晶格峰消失,只剩下缺陷萤石结构的特征峰,Gd2Zr2O7的X射线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说明其晶胞参数和晶面间距增大。从总体而言,闪烧制备的Gd2Zr2O7具有较好的抗辐照性能。综上,闪烧作为一种新型的烧结技术,能够制备出物相均一、结构致密、性能良好的固化基体。相比于传统高温固相合成法,闪烧所需的炉温更低、时间更短,并有望运用在其他锆基陶瓷固化基体及其他类型的陶瓷固化基体材料的制备中。

李典雨[4](2020)在《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镜片热压成型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电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及军用武器等领域的发展,光学成像系统已经走向轻量化、精密化,对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镜片需求巨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效率、高精度的精密热压成型技术将成为光学镜片成型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然而,现阶段的精密热压成型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导致成型镜片精度不高、光学性能无法满足预期要求等。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热压成型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镧系玻璃D-LaK6的热机械性能参数进行实验,分析选择玻璃材料的理论模型,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计算。最后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将所得参数代入模型进行验证,以确保所得参数的准确性。(2)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三维模型,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热压成型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成型镜片内部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发现成型镜片内部残余应力会随加热速率、加压压力、退火速率、保持压力、冷却速率的增大以及模压温度的减小而增大。但冷却速率对成型镜片内部残余应力的影响相对较小。(3)通过模压成型实验,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成型镜片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模压温度越大、加热速率越小、满足完全充型情况下的加压压力越小、保持压力越大,镜片的成型精度越高。而退火速率越小,轮廓偏移量越小,PV、Ra值越大。并结合上述仿真分析得出合理热压工艺参数。同时,还对同一参数下的仿真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仿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4)对成型镜片的折射率、反射率、透光率等光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加热速率、加压压力、退火速率以及保持压力等加工参数以及波长的增加,成型镜片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逐渐降低、透光率逐渐增加,但保持压力增加,成型镜片的折射率先增加后减小。且在不同加工参数中,退火速率对成型镜片光学性能的影响最大。此外,成型镜片径向折射率总是随着轮廓半径以及波长的增大而减小。

阮祥春[5](2018)在《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伊维菌素(IVM)广泛用于畜禽和伴侣动物的寄生虫疾病防治。传统的IVM口服与注射制剂需要频繁给药,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影响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目前,虽然有相关的长效制剂或缓释丸剂报道,但是均存在着不同的缺陷。本研究制备了含可溶性硅酸盐玻璃IVM缓释丸剂,避免了现有IVM制剂的缺陷。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IVM缓释丸剂的创制采用廉价的碳酸钠和二氧化硅,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可溶性玻璃。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显示可溶性玻璃的碳酸根特征峰消失,仅有1000波数左右硅酸盐的特征峰。电镜扫描发现,可溶性玻璃粉末表面有不规则的孔隙。用制备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可溶性玻璃作为IVM缓释丸剂的辅料之一。以丸剂在人工瘤胃液中崩解时间为指标,用单因子、部分因子和全因子试验筛选IVM缓释丸剂组分及制备工艺参数。以微晶纤维素、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因子,用Box-Behnken进行响应面优化。丸剂最佳组方为重晶石粉与可溶性硅酸盐玻璃粉比例为2:1,微晶纤维素比例为8%,淀粉比例为0.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比例为0.25%。最佳制备工艺为湿法12目制粒,60℃烘干30min,14目整粒,37.5 T压力压制丸剂,30℃固化24 h。分别制备了两种IVM规格的缓释丸剂,IVM缓释丸剂长28.12 mm±0.14 mm,宽16.10 mm±0.13 mm,高13.03 mm±0.05 mm,每个丸剂质量为 11.4842 g±0.1675 g,平均密度为 1.95 g/cm3。2.IVM缓释丸剂相关检测方法建立建立了缓释丸剂中IVM含量HPLC-UV检测方法。丸剂经粉碎后,用甲醇提取,样品稀释后进行HPLC检测。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yr-C18(4.6×250 mm,5 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v/v),检测波长245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体积10 μL。结果表明在0.5 μg/mL~50 μ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回收率在95.47%~106.72%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在1.41%~6.44%之间,批间变异系数在1.21%~2.28%之间,均小于10%。建立了 IVM在人工模拟瘤胃液与血浆中HPLC-FLD检测方法。人工模拟瘤胃液与血浆样品分别经乙酸乙酯与乙腈提取,50℃氮气吹干,用N-甲基咪唑与三氟醋酐对样品进行衍生化。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97:3,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为475 nm。IVM在人工瘤胃液中标准曲线0~2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4),在1 ng/mL~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IVM在血浆中标准曲线在0~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IVM在人工瘤胃液回收率在96.65%~99.76%之间,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在1.52%~5.46%之间,批间的变异系数为3.73%±2.01%。人工瘤胃液中IVM最低检测限为0.3 ng/mL,最低定量限为0.5 ng/mL。血浆中IVM回收率在93.61%~99.79%之间。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在2.73%~3.74%之间。批间变异系数为3.34%±0.53%。IVM在血浆中检测限为0.1 ng/mL,定量限为0.3ng/mL。样品中高、中、低、LOQ的IVM浓度在不同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的要求。3.IVM缓释丸剂释放动力学的研究将IVM缓释丸剂放入装有900 mL含0.5%SDS的人工瘤胃液的溶出杯中,在温度39.5℃,转速100 rpm的条件下进行体外释放试验。在不同的时间采集1 mL样品,并每天更换释放介质,直至试验结束。添加0.50gIVM原料的丸剂在第1d出现突释,释放IVM达到48.37 mg±3.04 mg,占丸剂中IVM总量的10.56%。在7 d~53 d,为丸剂缓释阶段,每天IVM释放量在2 mg~9 mg之间。在54 d~57 d,IVM的释放量增加到每天10 mg~13 mg。在58 d~62 d IVM释放量降低至释放结束。丸剂在人工瘤胃液的累积释放IVM达到423.72 mg±5.49 mg,累积释放率为92.52%。添加0.25 g IVM的丸剂在第1 d也出现突释现象,IVM释放量达到27.74 mg±1.62 mg,占丸剂含IVM的12.27%。在7 d~59 d,为丸剂缓释阶段,每天IVM释放量在1 mg~6 mg。丸剂累积释放IVM达到209.10 mg±4.56 mg,累积释放率为92.49%。最佳拟合释放动力学方程均为Korsmeyer Peppas方程,释放方式的参数n值分别为0.5180和0.4581,介于0.45和0.89之间。表明IVM缓释丸剂在体外是通过扩散侵蚀方式释放IVM。6只体重为21.20 kg~24.20 kg的绵羊(小尾寒),每只羊口服一个IVM缓释丸剂。在不同的时间采集2.5 mL血液样品,经3000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至-20℃保存。丸剂持续在瘤胃内滞留近1个月,平均达峰浓度为6.69ng/mL。在1 d~14 d血浆IVM浓度相对稳定,维持在1 ng/mL~6 ng/mL。在28 d时,血浆中IVM的浓度为0.63 ng/mL±0.12 ng/mL。分别用WinNolin 5.2软件计算其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依据赤池判据(AIC)和施-贝氏判据(SBC),IVM丸剂体内释放符合一级一室(无滞留期)模型。房室模型的Ka,Ke,Tmax,Cmax,AUC,CL分别为 1.69 d,0.06 d,2.33 d,4.42 ng/mL,86.86 ng·day/mL,122.26 L/day/kg。非房室模型的Ke,t1/2β,Tmax,Cmax,AUC,Vd,CL,MRT分别为8.33d,6.37 d,1.5 d,7.53 ng/mL,76.63 day·ng/mL,2501.93 L/kg,270.31 L/day/kg,12.71 d。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现非房室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更加接近单次口服IVM缓释丸剂的药代动力学结果。4.IVM缓释丸剂初步质量评价IVM缓释丸剂含量在标示量的98.87%~102.06%之间,符合含量在90%~110%之间的规定。IVM缓释丸剂之间重量差异符合相关规定。鉴别项下,IVM缓释丸剂中IVM出峰时间与对照品保持一致。IVM缓释丸剂对高温、高湿和光照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高湿试验丸剂质量增加不超过3%,说明丸剂没有吸湿性。对包装在铝箔袋的IVM缓释丸剂进行的加速试验,在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本研究制备的羊用IVM缓释丸剂,制备方法简单,具有安全、高效、动物体内无异物残留的特点。IVM缓释丸剂在羊体内持续释放近1个月,优于常规IVM制剂,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牧区的羊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龚峰,李康森,闫超[6](2018)在《玻璃精密模压成形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玻璃精密模压成形是一种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先进光学元件制造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光学元件的需求与种类,提出玻璃精密模压成形技术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精密模压成形光学透镜的重要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光学玻璃材料、模具材料与涂层、模具加工、模压过程仿真以及各种参数对透镜质量的影响。阐述了光学模压成形元件的坯料、镀膜技术和冷加工技术、成形元件的残余应力分布以及折射率、模具与玻璃间摩擦效应、模具的补偿技术、成形透镜质量的预测、模压技术的其他应用等。最后,对未来光学玻璃精密模压成形趋势进行了预测。

解加庆[7](2018)在《玻璃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及界面微摩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学微结构阵列可以对任意波长光进行物理调控,成为现代光学工程中重要的元器件。模压成形技术是在玻璃表面实现高效、低成本加工微结构阵列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光学微结构阵列周期尺度小、结构尖锐、精度要求高,模压制造光学微结构阵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填充不完全问题。本论文系统测试了玻璃材料高温蠕变特性,并进行了材料黏弹性建模;针对模压成形加热阶段温升难以监控的问题,通过界面热阻模型建模并进行加热阶段有限元仿真,确认了最佳加热工艺方法;提出了成形界面摩擦模型,成功预测了玻璃微结构阵列的成形内应力分布,提出微结构阵列填充不完全的原因主要来自界面的摩擦阻力的论断;进行微结构阵列模压试验,发现了磷化镍模具中磷元素向玻璃表面扩散的现象;提出了铼-铱镀层隔绝元素扩散,降低界面摩擦的方法,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为进一步提高成形填充精度,提出了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技术方法,研究了超声振动对降低界面摩擦、提高玻璃填充性能、减少微结构表面缺陷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为光学微结构阵列超精密制造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成果如下:1.进行玻璃高温蠕变测试,建立了玻璃高温黏弹性本构模型及时温等效模型,获得了玻璃的高温动态性能;使用有限元法验证了高温蠕变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应力松弛仿真得到了玻璃高温蠕变和应力松弛特性对成形工艺制定带来的影响。2.结合等效表面粗糙度理论和赫兹接触理论,构建了玻璃-模具界面热阻模型,揭示了表面粗糙度、界面压力对加热时间影响的作用机理;考虑界面黏着及玻璃应力迟滞行为,提出了玻璃-模具界面摩擦模型,阐明了界面剪切膜系数变化对微沟槽填充精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玻璃松弛时间与玻璃内应力衰减的关系,提出了改善玻璃结构突变区的应力集中的方法。3.阐明了模具材料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对模压得到的玻璃表面粗糙度演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光学器件低成本制造的方法。发现了磷化镍镀层内的磷元素扩散到玻璃表面的现象,揭示了元素扩散造成玻璃-模具界面摩擦变大进而提高了填充难度的作用机理。4.针对磷化镍模具中磷元素向玻璃表面扩散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惰性金属膜隔绝元素扩散的方法,在磷化镍模具表面镀一层铼-铱复合镀层,成功隔绝了微结构模压中磷元素向玻璃表面的扩散。经过分析,铼-铱镀层厚度为400nm,镀层中铼、铱元素质量百分比为1:3,模具表面的弹性模量及屈服强度均显着提高;获得了铼-铱镀层模具加热后的内应力变化规律,在模具加热至580°C时,模具内应力最大为649MPa,远低于铼-铱镀层的屈服极限;由于铼-铱镀层完全隔绝了磷化镍模具中磷元素向玻璃表面的扩散,模压得到的玻璃微沟槽复制精度较高。5.针对微结构阵列模压中填充不完全的问题,提出了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微结构阵列方法,通过摩擦力测试试验,证实了超声振动对玻璃-模具界面摩擦力的降低作用。通过有限元法仿真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中几个振动周期内的玻璃-模具界面相对位置,揭示了超声振动造成玻璃-模具界面周期性分离的作用机理。通过有限元仿真和试验验证了超声振动对玻璃模压成形填充性能的提高作用,得到了玻璃成形性能与超声振动幅值呈正比关系的结论。超声辅助微结构模压结果证实超声振动对提高微结构阵列成形精度、减少微结构表面缺陷有显着效果。

张瑞,祖成奎[8](2017)在《玻璃的光学透过与调控》文中研究指明连续波长的光通过玻璃时,由于玻璃成分、结构和制备工艺的差异,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选择性吸收,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特性。以典型的紫外透过玻璃、可见光透过玻璃、红外透过玻璃和表面增透技术为例,讨论分析了玻璃材料的光学透过与调控。

沈骁[9](2016)在《增益—折射率复合导引大模场光纤的设计、制备与增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GG-IAG)光纤作为一种新型大模场光纤的有效解决方案,从2003年提出至今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结合GG-IAG光纤的基本工作机理,通过理论设计与仿真,研究了其激光阈值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益导引-折射率交叉导引、增益导引-折射率交替导引两种改进型的大模场光纤结构,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设计制备出掺钕磷酸盐增益导引-折射率反(正)导引大模场光纤,对其激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在传统的激光器速率方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改进型速率方程并应用于GG-IAG大模场光纤的结构设计与仿真。通过解析解法,求得在单端泵浦和侧面均匀泵浦条件下,掺钕磷酸盐GG-IAG光纤激光器的阈值特性,研究了阈值特性与光纤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降低激光器阈值的优化方案。2.针对GG-IAG光纤端面泵浦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改进型的增益导引-折射率交叉导引光纤结构模型。首次通过解析法,推导得到增益导引-折射率交叉导引光纤激光器在双端泵浦条件下的阈值特性。结果显示:增益导引-折射率交叉导引光纤激光器阈值比GG-IAG光纤的阈值有所降低,从而改进了激光器的输出特性。3.首次提出了增益导引-折射率交替导引大模场光纤结构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构建边界条件。通过对光纤结构参数的设计,可以保证其模场直径在与GG-IAG光纤相同的条件下,仍然保持光的单模传输特性。研究了其在前向泵浦、后向泵浦和双向泵浦条件下,泵浦光和信号光的传输规律及其激光输出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与GG-IAG光纤相比,增益导引-折射率交替导引光纤的激光阈值显着降低,输出激光效率明显提高,解决了GG-IAG光纤输出效率低下的问题,为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GG-IAG光纤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增益导引-折射率交替导引大模场光纤三维温度分布函数,研究了其在稳态作用下,温度随光纤半径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为光纤激光器的散热提供解决方案。4.对增益导引-折射率反(正)导引光纤预制棒的纤芯和包层材料进行了设计制备。研究了钕离子掺杂浓度对激光玻璃光谱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J-O理论和Mc Cumber理论等对光谱参数进行了计算表征,得到了光谱性能优良的纤芯玻璃材料。通过对玻璃配方设计调整,匹配了折射率反(正)导引光纤的包层材料,有效控制了纤芯和包层材料在光学性能、温度性能和机械性能等各方面的融合性。通过管棒法制备了增益导引-折射率反(正)导引大模场光纤预制棒,并拉制了230μm-790μm范围内几种不同直径的光纤,对光纤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的测试分析。开展了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但没有实现激光输出,主要原因是光纤的损耗较大,以及腔内存在的光纤端面的菲涅尔反射损耗、衍射损耗等因素导致激光阈值较高,且泵浦光的利用率也较低。开展了增益导引-折射率反(正)导引光纤放大器实验研究,增益导引-折射率反(正)导引光纤在脉冲泵浦光平均功率为0.65mW时,光信号放大效率达9.67%/cm(10.2%/cm)。

申权[10](2016)在《波导制备用铒镱掺杂磷酸盐光学玻璃的熔制和性质表征》文中指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光波导作为集成光学器件里最基础而不可或缺的部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玻璃为基础的光学器件与其他技术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在近红外区域有较低的本征吸收,与光纤之间有较小的耦合损耗,和晶体材料相比没有材料本征双折射等等。磷酸盐玻璃被认为是制作波导的优异基质,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氧化物玻璃它具有较高的稀土溶解度。这可以使得在没有明显降低寿命的前提下增加稀土掺杂浓度,从而获得高信号增益。热离子交换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制备低损耗波导,相比于其他制备技术如化学蒸汽沉淀法和光刻写,它具有很多优势,比如高稳定性,可规模化生产,易制备单模波导,在不同的波导宽度下都有较低的双折射。本工作制备了一种Er3+/Yb3+共掺的碱性铝磷酸盐玻璃,并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取得了如下成果:1.设计并制备了碱性铝磷酸盐玻璃,由NaPO3、Mg(PO3)2、Al2O3、Al(PO3)3粉末根据摩尔比67:4:4:25制成,简称NMAP玻璃。在此基础上,掺入了2.0wt%Er2O3和4.0wt%Yb2O3。通过阿基米德法测得了玻璃样品的密度,通过Metricon 2010棱镜耦合仪测得了玻璃样品的折射率。使用WCR-2D差热分析仪测得了玻璃样品的DTA曲线,表征了玻璃样品的热学性能,并得到了其转变温度。2.对Er3+/Yb3+共掺NMAP玻璃样品进行了热离子交换,即将玻璃样品放在熔融的KNO3溶盐中,置于390℃的温度下保温2小时。利用有效扩散系数对热离子交换进行了表征,计算得到的有效扩散系数De为0.110mm2/min,这表明了热离子交换在该玻璃样品中得到了充分地进行。对Er3+/Yb3+共掺NMAP玻璃样品进行了光学测试。玻璃样品的折射率分布情况由Metricon 2010棱镜耦合仪测得。玻璃样品在632.8 nm下表面的折射率n0和基质的折射率nsub分别为1.5262、1.5182,最大的折射率差值为0.008。并测得了玻璃样品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3.对Er3+/Yb3+共掺NMAP玻璃样品进行了Judd-Oflet理论计算。Er3+的J-O强度参数Ωt(t=2,4,6)分别为为5.47′10-20,1.34′10-20,0.81′10-20cm2。误差的均方根为δrms为2.79′10-7,表明这个计算过程是可靠的。这些数据表明在磷酸盐玻璃中,Er3+处于一个强的反演非对称和共价环境。另外,本NMAP玻璃的Ω4/Ω6值为1.65,这个比值较大,表明该玻璃具有很好的光学特性。4.利用J-O参数和Er3+的约化矩阵元的平方,计算了NMAP玻璃中Er3+的自发跃迁参数,主要包括自发辐射跃迁几率A,荧光分支比β,发射寿命τrad。对Er3+/Yb3+共掺NMAP样品的信号增益进行了计算。增益谱G(λ,p)可由如下式子计算得出,G(λ,p)=10log10exp{N[pδe(λ)-(1-p)δa(λ)]L}。在1.53μm激发下,当4I13/2能级Er3+所占比例分别为0.8和1.0时,去除损耗后的理想净增益分别为2.97 dB/cm和4.77dB/cm。

二、一种新型精密模压用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精密模压用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磷酸盐软玻璃的制备及其保偏光纤双折射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保偏光纤简介
    1.3 保偏光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保偏光纤的应用前景
        1.4.1 光纤传感器
        1.4.2 激光器应用
        1.4.3 光学器件
        1.4.4 通信系统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保偏光纤的理论模型、相关机理
    2.1 保偏光纤的性能参数
        2.1.1 双折射B
        2.1.2 拍长L_b
        2.1.3 消光比与串音
    2.2 保偏光纤的传输理论
        2.2.1 几何光学方法分析
        2.2.2 波动光学方法分析
    2.3 光弹性理论
    2.4 热应力双折射的理论分析
    2.5 有限元法
    2.6 基于有限元法的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于保偏光纤基质材料的磷酸盐软玻璃的制备及测试
    3.1 前言
    3.2 磷酸盐玻璃介绍
        3.2.1 玻璃结构理论的进展
        3.2.2 磷酸盐玻璃
        3.2.3 磷酸盐玻璃基质中常见组分的作用
    3.3 玻璃制备工艺及检测
        3.3.1 计算组分配比
        3.3.2 包层玻璃组分的设计依据
        3.3.3 磷酸盐玻璃的熔融机理
        3.3.4 样品制备方法流程
        3.3.5 除水工艺的改进
        3.3.6 样品性能的检测与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磷酸盐软玻璃的应力致偏型保偏光纤模拟
    4.1 前言
    4.2 折射原理及计算介绍
        4.2.1 双折射理论基础
        4.2.2 计算前置介绍
    4.3 相关计算及分析
        4.3.1 熊猫型保偏光纤的计算及分析
        4.3.2 椭圆型保偏光纤的计算及分析
        4.3.3 领结型保偏光纤的计算及分析
    4.4 制备工艺局限性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磷酸盐玻璃的细径保偏光纤的几何双折射研究
    5.1 前言
    5.2 细径保偏磷酸盐光纤的设计及分析
        5.2.1 椭圆形纤芯的领结型PMF的模拟
        5.2.2 星形与梭形纤芯领结型PMF双折射模拟
    5.3 梭形芯PMF纤芯边界弧度对双折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玻璃模压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综述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光学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
    2.1 模压成型原理
    2.2 模压成型技术的加工工艺
    2.3 模压成型技术的优势
    2.4 光学模压玻璃材料的选择
        2.4.1 光学玻璃的主要构成成分
        2.4.2 光学玻璃预制体的制作方法
        2.4.3 模压玻璃材料的选用
    2.5 光学玻璃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2.5.1 光学玻璃材料的粘度
        2.5.2 光学玻璃的热力学性能
        2.5.3 玻璃的弹性模量
        2.5.4 玻璃的比热容
        2.5.5 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2.5.6 玻璃的导热系数
        2.5.7 光学玻璃材料的蠕变与松弛
    2.6 玻璃模压模具材料的性质
    2.7 镀膜材料
    2.8 本章小结
3 玻璃模压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模压设备主要组成以及技术指标
    3.2 玻璃模压设备整体结构设计
    3.3 上、下模具同轴度结构设计
        3.3.1 上下模具中心错位的危害
        3.3.2 上、下模具结构设计
    3.4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与主要构件的计算
        3.4.1 动力传动方案的对比
        3.4.2 传动系统的设计
        3.4.3 滚珠丝杠的选型
        3.4.4 电机的选型
    3.5 模压过程充入氮气的作用
    3.6 加热系统
        3.6.1 加热方式的选择
        3.6.2 红外加热管形状结构设计及布局
    3.7 移模装置的结构设计
    3.8 水冷系统与真空系统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简介
        4.1.1 MSC.Marc简介
        4.1.2 有限元分析的优势
    4.2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建模
        4.2.2 网格划分
    4.3 玻璃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建立
    4.4 热量传递的方式
        4.4.1 热传导
        4.4.2 热对流
        4.4.3 热辐射
        4.4.4 玻璃模压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4.5 摩擦边界条件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1 模压过程中整体等效应力与位移的变化
        4.6.2 玻璃预制体上、下中心点等效应力的变化
        4.6.3 模压温度与等效应力的关系
        4.6.4 模压速率与等效应力的关系
        4.6.5 摩擦因数与位移、等效应力的关系
    4.7 基于正交试验的等效应力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5.3.1 论文的不足之处
        5.3.2 模压成型技术的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3)闪烧合成Gd2Zr2O7陶瓷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陶瓷固化发展简介
    1.3 放射性废物固化的烧结技术研究进展
    1.4 钆锆烧绿石的结构与性能
    1.5 陶瓷闪烧技术简介
    1.6 研究内容及主要目的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表征分析方法
    2.1 Gd_2Zr2O_7闪烧合成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Gd_2Zr2O_7样品的闪烧制备
    2.4 闪烧实验参数选取
    2.5 材料表征方法
第三章 Gd_2Zr2O_7陶瓷的制备及物相与微结构表征
    3.1 闪烧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2 闪烧样品收缩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3 利用黑体辐射模型估算闪烧时样品的温度
    3.4 闪烧制备的样品的XRD物相表征
    3.5 闪烧的电流大小对Gd_2Zr_2O_7物相组成的影响
    3.6 热处理对闪烧制备的Gd_2Zr2O_7物相组成的影响
    3.7 闪烧制备的Gd_2Zr2O_7的微观结构形貌及晶粒尺寸分析
    3.8 闪烧制备的Gd_2Zr2O_7样品的表面元素分布分析
    3.9 闪烧通电时间60s样品(FS-60s)透射电镜分析
    3.10 固化基体的密度及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闪烧合成Gd_2Zr2O_7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闪烧通电时间对Gd_2Zr_2O_7物相组成的影响
    4.2 闪烧合成过程中Gd_2Zr_2O_7的微结构演化
    4.3 FS-60s样品的晶界附近的TEM分析
    4.4 闪烧合成Gd_2Zr2O_7初期传质过程的初步研究
    4.5 闪烧第二阶段Gd_2Zr2O_7合成可能的传质机制的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闪烧制备的Gd_2Zr2O_7陶瓷抗浸出性能初步研究
    5.1 固化体浸出实验的样品及设备
    5.2 样品浸出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5.3 Gd_2Zr2O_7陶瓷的抗浸出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闪烧制备的Gd_2Zr2O_7陶瓷的α-辐照稳定性初步研究
    6.1 Gd_2Zr2O_7固化基体辐照实验装置
    6.2 Gd_2Zr_2O_7固化基体辐照实验方法和步骤
    6.3 Gd_2Zr2O_7固化基体抗辐照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镜片热压成型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学镜片热压成型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压成型理论研究现状
        1.3.2 热压成型工艺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2 论文结构及内容
第二章 镧系玻璃材料的热机械特性研究
    2.1 成型仿真的前期准备及其原因
    2.2 光学玻璃材料的选择
    2.3 镧系玻璃的热机械性能参数测定
        2.3.1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2.3.2 热膨胀系数
        2.3.3 比热容
        2.3.4 热传递模型
    2.4 镧系玻璃的粘弹性特性
        2.4.1 粘度
        2.4.2 粘弹性模型
    2.5 镧系玻璃的松弛特性及参数验证
        2.5.1 摩擦系数
        2.5.2 蠕变实验
        2.5.3 应力松弛函数计算
        2.5.4 应力松弛参数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镧系玻璃镜片内部残余应力分析
    3.1 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镜片以及模具设计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加热阶段仿真分析
        3.3.1 加热阶段的工艺参数设定
        3.3.2 加热阶段的边界条件设定
        3.3.3 加热温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3.4 加热速率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4 模压阶段仿真分析
        3.4.1 模压阶段的工艺参数设定
        3.4.2 模压阶段的边界条件设定
        3.4.3 模压温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4.4 加热速率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4.5 压力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5 退火阶段仿真分析
        3.5.1 退火阶段的工艺参数设定
        3.5.2 退火阶段的边界条件设定
        3.5.3 退火前后残余应力分布
        3.5.4 退火速率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5.5 保持压力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6 冷却阶段仿真分析
        3.6.1 冷却阶段的工艺参数设定
        3.6.2 冷却阶段的边界条件设定
        3.6.3 冷却前后残余应力分布
        3.6.4 冷却速率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镧系玻璃镜片成型精度分析
    4.1 玻璃镜片成型精度误差的成因
        4.1.1 仿真阶段镜片成型精度误差的成因
        4.1.2 实验阶段镜片成型精度误差的成因
    4.2 轮廓偏移计算
    4.3 镧系玻璃热压成型实验
        4.3.1 热压成型机床
        4.3.2 实验材料及成型镜片检测
    4.4 热压工艺参数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4.4.1 模压温度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4.4.2 加热速率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4.4.3 压力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4.4.4 退火速率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4.4.5 保持压力对成型精度的影响
        4.4.6 仿真与实验轮廓偏移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镧系玻璃镜片光学性能分析
    5.1 光学性能检测
    5.2 加热速率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5.2.1 加热速率对反射率的影响
        5.2.2 加热速率对透光率的影响
        5.2.3 加热速率对折射率的影响
    5.3 加压压力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5.3.1 加压压力对反射率的影响
        5.3.2 加压压力对透光率的影响
        5.3.3 加压压力对折射率的影响
    5.4 退火速率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5.4.1 退火速率对反射率的影响
        5.4.2 退火速率对透光率的影响
        5.4.3 退火速率对折射率的影响
    5.5 保持压力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5.5.1 保持压力对反射率的影响
        5.5.2 保持压力对透光率的影响
        5.5.3 保持压力对折射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羊常见寄生虫病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
        1.2 羊鼻蝇蛆病
        1.3 蝉病
        1.4 螨病
        1.5 虱
    2 羊常见抗寄生虫药
        2.1 大环内酯类
        2.2 有机磷类
    3 兽用丸剂研究进展
        3.1 丸剂的特点
        3.2 缓控释丸剂的应用
    4 可溶性玻璃
        4.1 可溶性玻璃制备方法
        4.2 可溶性玻璃体内降解
        4.3 可溶性玻璃应用
第二章 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创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可溶性玻璃制备
        1.2.2 人工瘤胃液的配制
        1.2.3 IVM缓释丸剂单因子考察
        1.2.4 DOE法优化IVM缓释丸剂
        1.2.5 IVM缓释丸剂制备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制备可溶性玻璃结果
        2.1.1 可溶性玻璃组方筛选结果
        2.1.2 可溶性玻璃组方优化结果
        2.1.3 可溶性玻璃表征结果
        2.2 单因素考察结果
        2.3 DOE法优化结果
        2.3.1 部分因子试验结果
        2.3.2 全因子试验结果
        2.3.3 压力因素试验结果
        2.3.4 响应面优化结果
        2.4 制备IVM缓释丸剂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IVM缓释丸剂相关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HPLC-UV色谱条件
        1.2.2 HPLC-FLD色谱条件
        1.2.3 标准曲线制备
        1.2.4 样品处理方法
        1.2.5 特异性考察
        1.2.6 IVM原料含量测定
        1.2.7 准确度测定
        1.2.8 精密度测定
        1.2.9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测定
        1.2.10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样品稳定性试验
        1.2.11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
        2.1.1 IVM紫外标准曲线
        2.1.2 IVM在人工瘤胃液标准曲线
        2.1.3 IVM在血浆中标准曲线
        2.2 特异性
        2.2.1 HPLC-UV检测方法特异性
        2.2.2 HPLC-FLD检测方法特异性
        2.3 IVM原料药含量测定
        2.4 准确度
        2.4.1 HPLC-UV检测方法准确度
        2.4.2 HPLC-FLD检测方法准确度
        2.5 精密度
        2.5.1 HPLC-UV检测方法精密度
        2.5.2 HPLC-FLD检测方法精密度
        2.6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中IVM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
        2.7 人工瘤胃液与血浆样品稳定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IVM缓释丸剂释放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IVM缓释丸剂含量测定
        1.2.2 IVM缓释丸剂溶出度试验
        1.2.3 IVM缓释丸剂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1.2.4 IVM缓释丸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1.2.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含量测定结果
        2.2 溶出度结果
        2.3 体外释放动力学
        2.4 IVM缓释丸剂药代动力学
        2.4.1 血浆IVM浓度
        2.4.2 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2.4.3 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IVM缓释丸剂初步质量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观性状
        1.2.2 鉴别
        1.2.3 检查
        1.2.4 影响因素试验
        1.2.5 加速试验
        1.2.6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IVM缓释丸剂外观
        2.2 IVM缓释丸剂鉴别
        2.3 检查
        2.3.1 IVM缓释丸剂重量差异
        2.3.2 IVM缓释丸剂含量检测
        2.4 影响因素试验
        2.4.1 高温试验
        2.4.2 高湿试验
        2.4.3 光加速试验
        2.5 加速试验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玻璃精密模压成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用于精密模压的玻璃材料
    2.1 玻璃材料
    2.2 玻璃材料热力学模型
3 模具与涂层
    3.1 模具材料
    3.2 模具涂层
    3.3 模具加工
4 透镜成形过程研究
    4.1 模压成形过程残余应力研究
    4.2 模压成形过程尺寸偏差研究
    4.3 模压成形过程中折射率偏差研究
    4.4 模压成形过程中摩擦系数和脱模的研究
    4.5 模压成形过程非等温成形研究
5 模压技术的其他应用
6 玻璃精密模压成形的发展趋势

(7)玻璃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及界面微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主要符号的意义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玻璃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研究现状
        1.2.1 光学微结构阵列
        1.2.2 微结构阵列加工技术
        1.2.3 模压成形技术
        1.2.4 模压成形用低熔点光学玻璃及模具材料
    1.3 研究内容与体系结构
第2章 模压用低熔点光学玻璃性能测试与建模
    2.1 模压用低熔点光学玻璃性能测试
        2.1.1 光学玻璃的热机械性质分析
        2.1.2 玻璃蠕变测试
    2.2 模压用低熔点光学玻璃本构模型构建
        2.2.1 黏弹性本构模型
        2.2.2 时温等效模型
        2.2.3 高温玻璃动态特性
    2.3 玻璃黏弹性模型仿真验证
        2.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2.3.2 蠕变仿真验证
        2.3.3 模压成形应力松弛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有限元仿真
    3.1 界面传热仿真
        3.1.1 模压成形加热过程界面热阻建模
        3.1.2 模压成形加热阶段仿真
    3.2 微结构阵列成形过程仿真
        3.2.1 微结构阵列成形界面摩擦建模
        3.2.2 微结构阵列有限元成形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试验
    4.1 玻璃模压成形表面粗糙度表面演化机理分析
    4.2 成形界面黏接解析
    4.3 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试验
        4.3.1 微结构阵列模具制备
        4.3.2 光学玻璃微沟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铼-铱镀层微结构阵列模具模压试验
    5.1 铼-铱镀层制备及表面强度分析
        5.1.1 铼-铱镀层的制备与测试
        5.1.2 铼-铱镀层对模具加热形貌精度的影响分析
    5.2 铼-铱镀层模具微沟槽阵列模压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
    6.1 超声振动对界面摩擦影响
        6.1.1 超声振动降低界面摩擦力效果测试
        6.1.2 超声振动对界面接触影响分析
    6.2 超声振动对玻璃模压成形填充性能影响
        6.2.1 超声振动对材料填充性能影响仿真
        6.2.2 超声振动对材料填充性能影响试验验证
    6.3 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微沟槽研究
        6.3.1 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微沟槽阵列仿真
        6.3.2 超声振动辅助模压成形微沟槽阵列试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个人简介

(8)玻璃的光学透过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磁波谱与玻璃的光学透过
3 紫外透过与紫外玻璃
    3.1 紫外透过
    3.2 典型紫外透过玻璃
    3.3 建材院紫外无色玻璃CBMA-43
    3.4 透紫外玻璃应用
    3.5 紫外透过的调控
4 可见光透过与滤光玻璃
    4.1 可见光透过
    4.2 典型可见光透过玻璃-高对比度显示滤光玻璃
        (1) 彩色CRT滤光玻璃
        (2) LB7Ⅱ黑白CRT滤光玻璃
    4.3 典型可见光透过玻璃-NVIS滤光玻璃
    4.4 着色的调控
5 红外透过与红外玻璃
    5.1 红外透过
    5.2 红外玻璃的分类
    5.3 典型红外透过玻璃
        (1) 中波红外玻璃
        (2) 长波红外玻璃
    5.4 红外玻璃的透过调控
        (1) CAB中波红外玻璃的透过调控
        (2) 长波硫系红外玻璃的透过调控
    5.5 红外玻璃的应用
        (1) 中波红外玻璃
        (2) 长波红外玻璃
6 表面薄膜及微结构与玻璃的光学透过
    6.1 玻璃表面反射
    6.2 玻璃表面增透膜
    6.3 典型表面薄膜
        (1) 减反-屏蔽光窗玻璃
        (2) 中波红外玻璃增透膜
        (3) 长波红外玻璃玻璃增透膜
    6.4 表面微结构

(9)增益—折射率复合导引大模场光纤的设计、制备与增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激光器的发展历史
    1.2 大模场光纤技术研究现状
    1.3 GG-IAG大模场光纤的结构与设计理论
        1.3.1 GG-IAG光纤的结构
        1.3.2 GG-IAG光纤设计理论
    1.4 GG-IAG大模场光纤的研究现状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验研究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工作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增益导引-折射率反(交叉)导引大模场光纤激光器阈值特性分析
    2.1 单端泵浦掺钕GG-IAG光纤激光器阈值特性分析
        2.1.1 钕离子能级结构与速率方程
        2.1.2 理论计算
        2.1.3 结果与讨论
    2.2 侧面均匀泵浦掺钕GG-IAG光纤激光器阈值特性分析
        2.2.1 理论分析
        2.2.2 结果与讨论
    2.3 增益导引-折射率交叉导引掺钕光纤激光器激光特性分析
        2.3.1 理论分析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益导引-折射率交替导引大模场光纤激光器输出特性及其热效应分析
    3.1 GGIA-G光纤的结构及单模条件
        3.1.1 GGIA-G光纤的结构
        3.1.2 GGIA-G光纤的单模条件
    3.2 GGIA-G光纤的激光输出特性研究
        3.2.1 GGIA-G光纤激光器结构及速率方程
        3.2.2 GGIA-G光纤激光器输出特性模拟及分析
    3.3 GGIA-G光纤激光器的三维稳态热效应分析
        3.3.1 GGIA-G光纤激光器三维热效应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3.3.2 GGIA-G光纤激光器三维热效应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预制棒用掺钕磷酸盐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磷酸盐光学玻璃的设计与制备
        4.1.1 玻璃原料与配方设计
        4.1.2 玻璃材料的制备
    4.2 激光玻璃材料光谱性能研究基本理论
        4.2.1 Judd-Ofelt理论
        4.2.2 McCumber理论
    4.3 掺钕磷酸盐激光玻璃材料性能研究
        4.3.1 玻璃密度的测试与计算
        4.3.2 离子掺杂浓度的计算
        4.3.3 玻璃折射率的测定与拟合
        4.3.4 玻璃材料热性能研究
        4.3.5 掺钕磷酸盐激光玻璃材料的光谱性能
    4.4 光纤预制棒玻璃材料的制备
        4.4.1 玻璃材料的制备
        4.4.2 玻璃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纤的制备与激光性能研究
    5.1 光纤预制棒的制备研究
        5.1.1 玻璃光纤预制棒的制备方法
        5.1.2 挤压法制备光纤预制棒
        5.1.3 管棒法制备光纤预制棒
    5.2 光纤的制备与端面处理研究
        5.2.1 光纤的制备
        5.2.2 光纤端面处理
    5.3 光纤光学性能研究
        5.3.1 光纤的受激辐射谱
        5.3.2 纤芯-包层折射率差
        5.3.3 光纤的光学吸收与损耗特性
        5.3.4 光纤的热损伤阈值特性
    5.4 光纤激光器与放大器实验研究
        5.4.1 泵浦源特性
        5.4.2 腔镜特性
        5.4.3 端面泵浦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5.4.4 端面泵浦光纤放大器实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波导制备用铒镱掺杂磷酸盐光学玻璃的熔制和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主要工作简介
第二章 Er~(3+)/Yb~(3+)共掺磷酸盐玻璃的理论基础
    2.1 稀土元素概述
        2.1.1 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
        2.1.2 稀土离子的电子组态
        2.1.3 稀土离子的能级
        2.1.4 稀土元素的能量传递
        2.1.5 稀土元素的发光规律
        2.1.6 稀土离子的吸收、激发和发射光谱
    2.2 磷酸盐玻璃概述
    2.3 离子交换法
        2.3.1 离子交换原理
        2.3.2 K~+-Na~+交换的优点
        2.3.3 K~+-Na~+交换的缺点
    2.4 J-O理论与光谱参数的计算
    2.5 Metrion 2010 棱镜耦合仪
        2.5.1 工作原理
        2.5.2 设备安装
        2.5.3 操作步骤
    2.6 原子力显微镜
        2.6.1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
        2.6.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2.6.3 原子力显微镜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Er~(3+)/Yb~(3+)共掺NMAP玻璃的制备和测试
    3.1 Er~(3+)/Yb~(3+)共掺NMAP玻璃的制备
    3.2 Er~(3+)/Yb~(3+)共掺NMAP玻璃的密度与折射率测试
    3.3 Er~(3+)/Yb~(3+)共掺NMAP玻璃的差热测试与光谱测试
第四章 Er~(3+)/Yb~(3+)共掺NMAP玻璃的测试结果和讨论
    4.1 玻璃样品的热学性质分析
    4.2 玻璃样品的有效扩散系数
    4.3 玻璃样品的发射光谱
    4.4 玻璃样品的吸收光谱和J-O计算
    4.5 玻璃样品的吸收与发射截面
    4.6 玻璃样品制备光波导
    4.7 玻璃样品的信号增益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一种新型精密模压用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磷酸盐软玻璃的制备及其保偏光纤双折射特性的研究[D]. 巩雁冰. 燕山大学, 2020(07)
  • [2]玻璃模压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D]. 许凯乐.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闪烧合成Gd2Zr2O7陶瓷及其稳定性研究[D]. 王力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4]小口径非球面镧系玻璃镜片热压成型仿真与实验研究[D]. 李典雨.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羊用IVM瘤胃缓释丸剂的创制及释放动力学研究[D]. 阮祥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6]玻璃精密模压成形的研究进展[J]. 龚峰,李康森,闫超. 光学精密工程, 2018(06)
  • [7]玻璃微结构阵列模压成形及界面微摩擦研究[D]. 解加庆.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8]玻璃的光学透过与调控[J]. 张瑞,祖成奎. 硅酸盐通报, 2017(S1)
  • [9]增益—折射率复合导引大模场光纤的设计、制备与增益特性研究[D]. 沈骁.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1)
  • [10]波导制备用铒镱掺杂磷酸盐光学玻璃的熔制和性质表征[D]. 申权. 大连工业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一种用于精密成型的新型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