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丹参的栽培技术

中药材丹参的栽培技术

一、中药材丹参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吕朝耕[1](2021)在《“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等优质中药材生产概念的推广应用,已有种植者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使用有机肥部分取代化肥等措施。而与农药、化肥问题趋好相对应的,是具“膨大剂”样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当使用问题逐渐凸显。由于中药材有区别于一般农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对药材质量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业界广泛讨论。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围绕栽培过程中“膨大剂”施用对占药材多数的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相关问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对中药材“膨大剂”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进一步基于田间试验开展了多效唑-麦冬、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3组代表性样本的相关研究;在氯化胆碱单因素考察研究外,以山药为例开展了基于整体栽培技术层面的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并对生态/有机栽培中药材溯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结合实地调研阐明中药材用“膨大剂”相关概念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明确了中药材用“膨大剂”具体化学成分为以植物生长延缓剂为代表的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基于农药登记数据库,从现有产品注册登记的5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到以矮壮素、氯化胆碱、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胺鲜酯等为代表的12种具“膨大剂”作用的成分。进一步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分析,指出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产量、质量的影响情况复杂,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药材对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同一药材对不同浓度的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同一处理下药材不同部位或不同成分对处理的反应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作用效果。指出当前中药材实际生产中“膨大剂”的滥用有可能对中药材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缺乏充分研究基础的当下,应严格按照已有管理要求,禁止其随意使用。并同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应注意田间试验的规范设计,提高相关研究对中药材实际生产的指导价值。2.基于田间试验开展多组“膨大剂”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本部分研究基于田间试验,结合性状观测与代谢组学定性和多成分定量分析,开展了麦冬-多效唑、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三组“膨大剂”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性状观测结果显示不同“膨大剂”-药材组合表现有所差异,麦冬上,多效唑处理可抑制麦冬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提高单株麦冬结块根数和单个块根大小,进而提高麦冬药材产量,其中最高中浓度多效唑(3kg/亩15%可湿性粉剂)处理下两年平均增产幅度为约45%;而丹参、山药观测结果显示产量等性状指标在矮壮素、氯化胆碱分别处理下未产生显着差异。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方面,麦冬研究中,首先基于UPLC-Q/TOFMS技术,通过检测条件优化、裂解规律总结、保留时间分析等从麦冬中鉴定了 135个甾体皂苷和47个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多效唑处理对麦冬化学成分影响,PCA与PLS-DA分析显示对照组样品与各多效唑处理组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效唑可造成麦冬药材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含量升高和甾体皂苷类成分降低,且存在中、高浓度多效唑处理影响程度高于低浓度的一定范围内剂量正相关性;进一步OPLS-DA分析显示,2019年对照组与多效唑处理组样品主要差异因子中6种高异黄酮类成分中有5个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3种皂苷类成分中有12个为对照组含量高于多效唑处理组,2020年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均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中12种为对照组含量最高。定量分析显示,4种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可溶性多酚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高于对照组,游离糖和总皂苷表现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低于对照组;10种具体成分含量测定显示多效唑处理组麦冬样品中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和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升高20%~180%和最高下降约40%(中浓度处理组)。丹参相关研究中,首先利用UPLC-Q/TOF MS技术从丹参中推断出47个丹参酮类成分和22个酚酸类成分。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矮壮素处理组样品间存在分别聚类趋势,其中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样品间差异更为明显;PLS-DA和OPLS-DA分析显示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可引起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总体降低,且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降低程度更为显着;其中两年共有的主要差异成分有Dihydroisotanshinone Ⅰ,Tanshinone ⅡA,Dihydrotanshinone Ⅰ,Isotanshinone Ⅰ 和 Salviolone。10 种具体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总体一致,4种丹参酮类成分表现为矮壮素处理组样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6种酚酸类成分则多未见显着差异;具体而言Tanshinone ⅡA含量两年样品平均降低幅度在20%左右,Dihydrotanshinone Ⅰ和Cryptotanshinone 含量下降约 20%~70%,Tanshinone Ⅰ 下降近 10%。此外,基于总蛋白、游离糖、淀粉等多种初生代谢物和总黄酮、总皂苷等次生代谢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氯化胆碱对山药质量未产生显着影响。3.以山药为例开展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药材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可靠样本,开展有机栽培山药与常规栽培山药质量差异分析,多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常规山药样品相比有机样品总蛋白、游离氨基酸等含氮初生代谢物平均含量高出30%以上,这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有关;有机山药样品的总黄酮、总皂苷、总可溶性多酚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山药70%以上,此结果可能与有机体系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禁用有关。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一般被认为是各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机栽培山药可能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探索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的可能性。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山药样品在多个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常规栽培样品中δD、δ18O和多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有机样品,其原因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相关;而有机样品具有更高的δ15N和Zn含量,可能归因于有机栽培模式中有机肥的使用。基于多种算法的溯源结果显示SVM、Lasso、随机森林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常规OPLS-DA具有更好的判别能力,其中随机森林模型以AUC值0.972和预测准确率97.3%表现最佳,后续分析显示Mn、Cr、Se、Na、δD、As、δ15N等为模型的主要贡献因子。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膨大剂”具有改变药材质量的可能性,应谨慎对待中药材生产中“膨大剂”的使用,加强其使用管理。

王凯[2](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陶明爽[3](2021)在《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煤炭业和石雕业比较发达,山体石矿开采严重,导致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适时开展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工作愈加重要,本研究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植物的鉴定,标本的制作,文献资料的查阅,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河北省曲阳县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评价,掌握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药用部位、功效、蕴藏量及保护急缓程度;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针对曲阳县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为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保护、种植及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数据支撑。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曲阳县共调查植物332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281种,隶属于69科189属。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45种,其次是豆科,有24种,景天科、蒺藜科、鸢尾科等24个科只调查到1种药用植物;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植物生活型可分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藤本植物四种,其中草本植物最多占野生药用植物总数的79.00%,其他依次为11.74%、6.41%和2.85%。由此可见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种类丰富,草本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优势科为菊科和豆科,可优先考虑进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2曲阳县281种野生药用植物共有393种药材,包括全草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叶类、茎木类、皮类和其他类8类,其中全草类的药材最多,有163种,占总数的41.48%。有100种药材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为了能较准确计算药材的蕴藏量,本论文结合文献探讨了蕴藏量的计算公式,明确了蕴藏量计算公式中的f值。根据公式得出《中国药典》收录100种药材中蕴藏量在千吨以上的药材有5种,其中酸枣仁的蕴藏量最多,达到了 5387.39t,其次是益母草、茵陈、蒺藜和芦根;蕴藏量最小的是北刘寄奴,仅有0.03t。根据名录现状系数、蕴藏系数、濒危系数、遗传系数、利用系数、保护系数和繁殖系数7项指标对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进行保护急缓程度分析,得到曲阳县急需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15种,包括阴行草、石胡荽、冀韭等;需要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41种,包括火绒草、旋蒴苣苔、野亚麻、蓝刺头等;一般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有225种,包括白茅、芦苇、岩败酱、知母等。3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按功效分类法可分为清热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止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18类,其中清热类和利水渗湿类的种数最多分别有126种和121种,共占总数的49.20%;温里类的种数最少,占总数的0.20%。按中药药性分类法将曲阳县调查的药材分为寒性药、平性药和热性药,分别占总数的48.60%、31.55%和19.85%。按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喜阳植物、喜阴植物和中性植物,分别占总数的76.51%、13.52%和9.97%。按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将曲阳县调查的野生药用植物分为旱生植物203种,水生、湿生生植物共40种,中生植物38种。中药药性和功效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探索中药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是否具有相关性,对来源于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与其基原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中药寒热药性与基原植物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清热功效与基原植物的光生态类型呈极显着相关,利水功效与基原植物的水生态类型呈显着相关。4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有苦参、半夏、桔梗、连翘、知母、川芎等23种,隶属于16科21属,共有药材29种。栽培总面积达1311亩,其中丹参的栽培面积最大,有192亩,其次是枸杞和栝楼,面积均为110亩。调查发现药农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种质不佳问题、盲目引种问题、连作障碍以及病虫害问题等。分析药用植物栽培中出现的问题,为培育高品质药材、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提供基础。5通过查阅《中国资源植物》等相关文献,对曲阳县调查得到的332种植物,进行植物功能分类,分为药用植物、农药植物、饲料植物、油脂植物、观赏植物、色素植物、蜜源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香料植物、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鞣质植物。其中具有五种功能以上的植物有合欢、构树、酸枣、桑、白茅等29种。由此可见,利用植物的多功能性可以为曲阳县中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刘保卫[4](2020)在《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是我国栽培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位居第三,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培养基选择、菌种选育、栽培等方面开展了平菇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培养基的组成对增加平菇产量、品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培养料配比及不同浓度含量的中药材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木糖醇渣40%、玉米芯40%比例时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因此,木糖醇渣部分代替棉籽壳原料栽培平菇是可行的。7种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黄芪、当归、钩藤、葛根、丹参、夏枯草、淫羊藿)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种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当中药水提液含量在12.5 m L、25 m L、37.5 m L时,所有供试中药水提液对平菇菌丝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丹参、葛根、夏枯草、淫羊藿、黄芪水提取液效果最明显。当水提取液添加量为37.5 m L时,液体发酵培养菌丝的生物量最高。其中黄芪水提液添加量50 m L时,生物量达到最高为2.1546 g/100m L。其他6种中药水提取液在浓度高于37.5 m L时,生物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添加不同中药材粉末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中药量的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当中药的添加比例达到20%,菌丝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当中药材粉末的添加比例达到15%-20%时蛋白质含量最高。总糖含量在不同中药材粉末添加比例略有不同,当添加量为10%时总糖含量最高,而丹参在添加比例达到20%时总糖含量最高。总之,供试的7种中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对平菇菌丝长势、生物量、平菇子实体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显着提平菇营养活性成分。

赵杰[5](2020)在《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丹参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聊城市近年来重视中药材的发展,丹参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本研究调查了聊城市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昆虫群落结构研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权重和相关性;并对丹参昆虫群落进行了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明确了丹参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为进一步开展丹参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分析了丹参上主要害虫(蚜虫类、植食性蝽类、棉铃虫、烟粉虱、直翅目害虫等)及其天敌(蚜茧蜂、草蛉、瓢虫、食虫蝽、棉铃虫齿唇姬蜂和蜘蛛类)的种群动态,且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具有较好的跟随现象。2.弄清了聊城市丹参昆虫群落的组成,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天敌共53种,其中害虫22种,占总种数的41.5%;天敌31种,占总种数的58.5%。丹参害虫相对多度高的种类有黄褐色蚜虫(未知种)、烟粉虱、棉铃虫和直翅目害虫。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类、草蛉类、瓢虫类和食虫蝽类相对多度高,分别为5.83%、3.61%、1.27%和1.26%。寄生性天敌中,相对多度较大的有蚜茧蜂,占1.52%;其次是棉铃虫齿唇姬蜂,占0.54%。3.物种优势度分析表明,丹参害虫的优势种有黄褐色蚜虫、截形叶螨、棉铃虫、烟粉虱、跳盲蝽、紫苏野螟和谷子小长蝽。丹参蚜虫天敌的优势种是蚜茧蜂、异色瓢虫、大草蛉、中华通草蛉、大眼长蝽;棉铃虫天敌的优势种是齿唇姬蜂和多种蜘蛛类;植食性蝽、蝗虫类的天敌优势种是蜘蛛类。4.对聊城市丹参田昆虫群落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丹参大部分生育期的物种丰富度高、多样性程度高。群落多样性的高低受丹参生育期、生境、气象因素以及害虫和天敌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5.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和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关程度。其中蚜虫与蚜茧蜂、烟粉虱与食虫蝽类、棉铃虫与齿唇姬蜂、直翅目昆虫与蜘蛛类相关程度高。6.利用最优分割法将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在时序上划分为4个连续的时间段,分别是5月9日6月11日、6月19日7月5日、7月15日7月31日、8月9日10月12日。明确了4个时段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及发生特点。

姜磊,田成玉,李军,孙居文[6](2019)在《丹参规范化产业化种植技术》文中认为丹参是我国重要的大宗中药材。近年来,丹参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种植技术和产业规模不能满足质量和产量的需求。2011年4月至2017年,围绕丹参高产、稳产、增质种植过程中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丹参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制订了丹参栽培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引种选育丹参良种,确定山东蒙山地区适宜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平均折干产量达6 030 kg·hm-2,比当地常规增产14. 9%,丹参素含量稳定在1. 7%左右,丹参酮ⅡA达0. 35%~0. 48%。此外,在总结主要技术措施和管理经验基础上,采取文献研究、分析对比等方法针对目前丹参研究和种植现状提出建议。

张辰露[7](2019)在《丹参药效成分区域差异的生态学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丹参在我国地理分布较广,各产地生态条件、种源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丹参药材品质的差异。为了揭示丹参药效成分区域差异的生态学机制,本研究分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1)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移植到我国不同地理空间范围的多个生态区域,系统比较不同区域丹参的根系形态特征和药效成分积累的差异,通过生态因子与根系形态、药效成分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找出造成其区域差异的主要生态因子;(2)通过温度和光照因子受控盆栽试验分析揭示其对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3)选择不同来源的6个丹参栽培种,在秦岭南北两个典型气候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经过系统综合分析获得了一些较为明确的结论。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系统阐明了我国丹参药材品质差异的产生机制,明确了丹参根系的环境可塑特性,对我国丹参产区规划布局和精准栽培具有重要意义。1.对我国丹参主产区相同种源丹参样品的研究分析发现:丹参根系药效成分的含量及组成比例、根系形态指标在各产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药效成分指标与根系形态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规律。不同直径根在总根系中的质量占比变化主导了丹参根系形态构成差异,并与全根系的药效成分含量及成分比例存在高度相关性。2.陕西省南北4个气候区同一种源丹参的栽植试验表明:从全根系和0.3-0.6 cm径级根两个层面分析讨论,都发现酚酸类成分含量随纬度降低呈现“高-低-高”趋势,酮类成分含量则随纬度升高而显着降低。综合分析,在陕西地域范围,气候因子影响丹参药效成分含量的强弱次序为相对空气湿度>水汽压>累积日照时数>昼夜温差>年均温等。0-20 cm平均地温、年活动积温、年均气温和年均水汽压则是影响丹参根系生物量的主要限制性气候因子。相对于温度和水分条件,丹参对日照因子的要求并不严格。3.中国南北纬度梯度同一种源丹参移植试验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与西部试验点的丹参根系形态、药效成分与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和响应规律不同,并随纬度、经度变化呈现出明显规律。丹参根系生长量在我国中等纬度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且东部试验点普遍高于西部试验点。两类药效成分的含量、组成比例和成分产量表现出特定的空间分布特征。总酚酸/总丹参酮比值基本呈现随纬度梯度降低而减小,在中等纬度以下变化趋缓。4.丹参生长受高光照抑制,与低光照相比,低温对丹参根系生长和药效成分积累的限制作用更强。从整个试验区域范围看,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与温度、日照条件的相关性更高,而丹参酚酸类成分与水分条件的相关性更高。生态因子对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及组成比例的影响比酚酸类成分的更强。极端高温、低温和高光照等逆境条件影响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在总丹参酮中的比例,逆境对二者具有相反的调控规律。年日照时数、年降水、年均空气相对湿度、年均低温、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铁及土壤p H对丹参根系生长的影响较大,有效锌可显着促进酚酸类成分积累,并有利于酮类成分积累。但与气候因子相比,土壤因子对丹参药效成分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弱,土壤因子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丹参根系形态而使药效成分含量变化。5.中国东西经度梯度同一种源丹参移植试验发现:丹参根系质量、分根数和根直径与环境中的气温因子、水汽压、相对湿度及降水量关系紧密,日照因子一定范围内增大有利于根系增粗。迷迭香酸与气温因子、年均水汽压呈显着正相关,但丹酚酸B与气候因子无明显规律性相关。高日照因子对丹参酮ⅡA含量和其在总酮中的比例有极显着负影响。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随海拔、纬度升高,呈减小趋势。中等纬度区域相对温暖湿润环境有利于TSⅡA等酮类成分的含量和产量提高。东部地区丹参根中隐丹参酮/总丹参酮普遍略高于西部。总酚酸/总丹参酮含量比值自东向西随经度减小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此外,南部多雨、北部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以及高光照条件会对丹参根系生物量和药效成分积累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6.由温度逆境和光照梯度处理丹参苗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可知:短期38℃高温、4℃低温胁迫和100%光照(12000 Lx)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总酚酸含量。短期高温、黑暗和高光照使丹参酮ⅡA含量不同程度降低,但对总丹参酮含量的影响较弱。38℃高温胁迫能显着提高总酚酸/总丹参酮和隐丹参酮/总丹参酮。4℃低温胁迫使总酚酸/总丹参酮先升高后降低。总酚酸/总丹参酮比值随光照增强,整体呈起伏上升趋势。温度逆境对丹参根系药效成分含量及组成比例的影响强于光照逆境。酚酸类成分对短期温度和光照逆境的反应更为强烈。丹参酚酸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积累晚于基因表达上调,多发生在低温处理的中后期,但其对高温处理的响应较为及时。次生代谢路径上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与相应药效成分积累的变化基本一致。7.不同品种在两种典型气候区的差异研究表明:同产地不同栽培品种之间、相同栽培品种在秦岭南北2个气候区之间的丹参根系形态、生长指标和药效成分含量及组成比例都显示出了明显差异。8-9月秦岭南部的丹参长势普遍优于北部的,至10月采收期后根系生物量不再有优势,但川丹参在秦岭南部仍具明显优势。南部的总酚酸和总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北部的1.34倍和1.44倍。鲁丹参和山东砖红丹参的总酮含量在这2个气候区均具有相对优势,山东砖红和山东航天的隐丹参酮/总丹参酮相对较高,而川丹参总酚酸/总丹参酮比值更高。南部相对温暖、湿润及适度光照环境有利于提高丹参药效成分含量。以上结论也说明不同种源丹参在异地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同时也表现出强的环境可塑性。生产者可以在良种选择基础上,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实现丹参“成分定向”的精准栽培。

姜磊,田成玉,李军[8](2018)在《丹参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丹参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种植技术和产业规模不能满足质量和产量的需求。本文总结目前丹参栽培现状及山东地区主要栽培技术措施,针对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先进经验,提出建议,探讨建立新的规范化生产模式,为促进丹参种植标准化、产业化提供参考。

尉广飞,董林林,陈士林,李孟芝[9](2018)在《本草基因组学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中药材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团队提出基于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优质新品种选育的策略。通过分析中药材的基因组、转录组、简化基因组等,获得大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简单重复序列(SSR)等标记,结合中药材高产、优质、抗逆等目标性状,辅助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如紫苏高产新品种"中研肥苏1号"、三七抗病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等。然而中药材种类繁多,研究基础薄弱,应通过加强中药材组学研究为其新品种优质基因筛选提供标记,同时建立分子育种和传统选育的综合技术,实现分子标记与优良性状的连锁,加快优质中药材的选育进程,以保障中药材的安全有效。

方文韬,邓爱平,任振丽,南铁贵,康利平,郭兰萍,黄璐琦,詹志来[10](2018)在《丹参品质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抗血栓、抗菌、消炎、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丹参药材的品质决定其疗效,当前随着丹参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市售丹参以栽培品为主,且栽培区域分布较广,其中山东、四川、安徽、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种植面积均较大。然而受种质、产地、栽培、采收、加工等过程中各相关因素的影响,各地丹参品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该文在系统分析丹参药材品质评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丹参品质的主要因素:种质、产地、栽培、采收、加工、贮藏、商品规格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开展丹参品质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二、中药材丹参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材丹参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种植中“膨大剂”使用对药材质量影响及其管理
    1.2 麦冬、丹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概述
    1.3 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用于有机产品溯源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2.1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性状指标影响观测
    2.2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2.3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3.1 矮壮素处理对丹参产量影响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3.3 矮壮素对丹参化学成分影响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胆碱和生态种植对山药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
    4.1 氯化胆碱处理对山药产量质量影响
    4.2 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山药质量影响
    4.3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的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药资源
        1.1.2 国外背景
        1.1.3 国内背景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研究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路线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地形地貌
        1.3.3 土壤及水文
        1.3.4 社会经济
2 调查与分析方法
    2.1 调查方法
        2.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2.1.2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2.2 室内整理
        2.2.1 植物标本的鉴定
        2.2.2 文献整理
        2.2.3 蕴藏量计算
        2.2.4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急缓程度计算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3.1.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现状
        3.1.2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分析
        3.1.3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统计分析
        3.1.4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寒热药性与光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3.1.5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功效与生态类型统计分析
        3.1.6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及蕴藏量统计分析
        3.1.7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急缓程度分析
    3.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3.2.1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种类分析
        3.2.2 曲阳县栽培药用植物科属及生活型分析
        3.2.3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现状
    3.3 曲阳县植物资源的功能性分析
        3.3.1 曲阳县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3.3.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分析
        3.3.3 曲阳县饲料植物种类分析
        3.3.4 曲阳县其他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3.3.5 曲阳县多功能植物种类分析
4 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曲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2 曲阳县药用植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曲阳县被《中国药典》收录的100种药材蕴藏量统计
附表2 曲阳县农药植物种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4)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平菇概述
        1.1.1 分类地位
        1.1.2 营养价值
        1.1.3 药用价值
        1.1.4 平菇产业发展现状
        1.1.5 食用菌栽培基质应用研究现状
        1.1.6 中药材在食用菌栽培中应用研究
        1.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8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栽培料对平菇菌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 木糖醇渣与玉米芯配比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品质的影响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木糖醇渣和玉米芯配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培养料对平菇品质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添加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3.1.2 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品质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中药材水提取液对平菇菌丝液体发酵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7种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加不同中药材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添加不同中药材对平菇总糖、蛋白质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5)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丹参种植业概况
        1.1.1 丹参的药用功效
        1.1.2 丹参的种植状况
    1.2 丹参害虫及天敌研究现状
        1.2.1 丹参地下害虫
        1.2.2 丹参刺吸式害虫及天敌
        1.2.3 丹参咀嚼食叶类害虫及天敌
        1.2.4 丹参昆虫群落组成研究
    1.3 丹参害虫的防治概况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和化学诱杀
        1.3.3 生物防治
        1.3.4 化学防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调查地区概况
        2.1.2 丹参调查地块选择
    2.2 试验仪器和耗材
    2.3 调查方法
    2.4 分类与鉴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5.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数量统计
        2.5.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2.5.3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2.5.4 丹参主要害虫与自然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2.5.5 丹参主要害虫与自然天敌的典型相关分析
        2.5.6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1.1 丹参蚜虫类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3.1.2 烟粉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3.1.3 植食性蝽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3.1.4 截形叶螨的种群动态分析
        3.1.5 棉铃虫幼虫及其天敌齿唇姬蜂的种群动态分析
        3.1.6 直翅目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3.1.7 丹参田蜘蛛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3.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3.2.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2.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3.3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3.1 丹参主要害虫的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3.2 丹参主要害虫天敌的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3.4.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3.4.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动态
    3.5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3.5.1 丹参主要害虫的主成分分析
        3.5.2 丹参主要害虫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3.6 丹参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典型相关分析
    3.7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4 讨论
    4.1 聊城市丹参田害虫及天敌群落的物种组成
    4.2 丹参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
    4.3 影响丹参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4.4 丹参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管理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丹参规范化产业化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主要技术指标
4 技术创新点及规范化产业化生产推广前景
    4.1 技术创新点及成熟度
        4.1.1 利用组培技术进行丹参选育快繁
        4.1.2 开展GPA等多项核心技术试验研究
        4.1.3 引进丹参机械化采收技术,降低采收成本
    4.2 推广应用前景
        4.2.1 丹参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4.2.2 总结出的种植技术,易于操作、推广
        4.2.3 药材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丹参原料可溯源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优质品种的选育研究滞后
    5.2 丹参根段繁育技术的研究有待提高
    5.3 符合中药材需求和生产规律的生产模式有待探讨建立
    5.4 连作障碍问题严重

(7)丹参药效成分区域差异的生态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丹参资源的分布概况
    1.2 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
    1.3 次生代谢物的生源合成路径
    1.4 丹参生长发育和药效成分积累规律
        1.4.1 丹参生长发育规律
        1.4.2 丹参药效成分积累动态规律
    1.5 丹参根系形态结构与药效成分的组织分布特点
        1.5.1 根系构型特点
        1.5.2 根系组织结构与药效成分分布特点
    1.6 中药材品质区域特性的形成原因
    1.7 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药效成分的影响
        1.7.1 地理因子的影响
        1.7.2 光照因子的影响
        1.7.3 温度因子的影响
        1.7.4 水分因子的影响
        1.7.5 土壤因子的影响
        1.7.6 生态因子与药效成分的相关性
    1.8 生态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调控作用
    1.9 全国丹参产区的药材质量差异概况
    1.10 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
    1.11 存在的问题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产地丹参的根系形态与药效成分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药效成分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产区丹参根系形态构成特征
        2.3.2 不同产区丹参药效成分含量及组成比例
        2.3.3 各径级丹参根的药效成分含量、组成比例及根直径的相关性
        2.3.4 根径级比例构成与全株根系药效成分的关系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陕西不同生态区气候因子对丹参根系生长和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主要药效成分检测
        3.2.4 根系生长性状指标测定
        3.2.5 气候地理因子数据收集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气候地理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3.3.2 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与主成分分析
        3.3.3 不同试验区生长性状指标
        3.3.4 丹参酮类成分与气候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3.3.5 生物量-气候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3.3.6 丹参酮类成分积累总量比较
        3.3.7 丹参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总丹参酮的积累特点
        3.3.8 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积累与主要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气候区丹参根药效成分含量变化
        3.4.2 不同气候区丹参根药效成分比例差异
        3.4.3 生态因子对丹参根生长的影响
        3.4.4 生态因子对丹参根药效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纬度梯度下生态因子对丹参根系生长和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主要药效成分检测
        4.2.4 土壤因子
        4.2.5 根系生长性状指标测定
        4.2.6 气象地理因子数据收集
        4.2.7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态因子数据分析
        4.3.2 丹参根生长性状指标的差异
        4.3.3 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差异
        4.3.4 主要药效成分产量差异
        4.3.5 主要药效成分比例差异
        4.3.6 药效成分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
        4.3.7 根系形态指标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4.3.8 药效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4.3.9 药效成分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4.3.10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MLR)
    4.4 讨论
        4.4.1 日照对根系生长和药效成分的影响
        4.4.2 温度对根系生长和药效成分的影响
        4.4.3 水分对根系生长和药效成分的影响
        4.4.4 土壤因子对根系生长和药效成分的影响
        4.4.5 生态条件对TSⅡA与 CTS生物转化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经度梯度下生态因子对丹参根系生长和主要药效成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主要药效成分检测方法
        5.2.4 根系生长性状指标测定
        5.2.5 气候地理因子数据收集
        5.2.6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气候地理因子数据收集
        5.3.2 根系形态性状指标随经度梯度的变化趋势
        5.3.3 丹参根药效成分随经度梯度的变化趋势
        5.3.4 根药效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5 根系形态指标与药效成分的相关性
        5.3.6 根系形态性状指标与气候地理因子的相关性
        5.3.7 根药效成分与气候地理因子的相关性
        5.3.8 根系形态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典型相关性
        5.3.9 药效成分产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的典型相关性
        5.3.10 药效成分与气候因子的典型相关性
        5.3.11 药效成分与地理因子的典型相关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光照强度和温度对丹参次生代谢的调控机理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仪器和试剂
        6.2.3 温度和光照处理方法
        6.2.4 药效成分含量检测
        6.2.5 丹参根总RNA提取
        6.2.6 关键酶基因RT-PCR检测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温度梯度处理下丹参酚酸类和酮类成分含量变化
        6.3.2 温度梯度处理下丹参酚酸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
        6.3.3 温度梯度处理下丹参酮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
        6.3.4 光照梯度处理下丹参酚酸类和酮类成分变化
        6.3.5 光照梯度处理下丹参酚酸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
        6.3.6 光照梯度处理下丹参酮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
        6.3.7 温度和光照处理对药效成分组成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种源丹参在秦岭南北两个典型气候区的差异比较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仪器与试剂
        7.2.3 气象数据采集
        7.2.4 土壤理化指标检测
        7.2.5 药效成分检测
        7.2.6 根系生长性状指标测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种源丹参在秦岭南北的生长差异及分析
        7.3.2 不同种源丹参在秦岭南北的药效成分差异及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问题探讨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丹参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丹参栽培现状
    1.1 优质品种选育研究滞后、种性退化严重
    1.2 栽培面积大但规范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1.3 丹参连作障碍问题严重
    1.4 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导致丹参品质下降
2 山东丹参栽培主要技术措施
    2.1 关键栽培技术及技术指标
    2.2 规范化生产管理措施
3 前景展望及建议
    3.1 丹参栽培前景
    3.2 丹参良种选育研究
    3.3 探讨建立新的规范化产业化生产模式
    3.4 建立丹参原料溯源管理标准, 提升药材质量
    3.5 科学防治, 减轻连作障碍自毒作用

(9)本草基因组学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的进展
    1.1 中药材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
    1.2 中药材抗逆新品种选育
2 中药材优质新品种的分子育种策略
    2.1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新品种标记的开发
    2.2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解析
3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优质新品种选育
    3.1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
    3.2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抗逆新品种选育
        3.2.1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抗逆新品种选育
        3.2.2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抗旱新品种选育
        3.2.3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抗高温、抗低温新品种选育
        3.2.4 本草基因组学辅助中药材抗盐等新品种选育
4 讨论
    4.1 加强组学研究为中药材新品种优质基因筛选提供标记
    4.2 建立中药材综合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

(10)丹参品质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丹参古代品质评价
2 丹参现代品质评价研究
    2.1 种质因素
    2.2 产地因素
        2.2.1 指标性成分的含量
        2.2.2 指纹图谱
    2.3 栽培因素
        2.3.1 繁育方式
        2.3.2 栽培方式与密度
        2.3.3 施肥
        2.3.4 农药
        2.3.5 其他因素
    2.4 栽培年限
    2.5 采收时间
    2.6 产地加工
        2.6.1 不同干燥方式
        2.6.2“发汗”
        2.6.3 熏硫
    2.7 贮藏
    2.8 不同商品规格
3 讨论

四、中药材丹参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D]. 吕朝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河北省曲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陶明爽.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不同培养料及中药材对平菇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刘保卫.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赵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6]丹参规范化产业化种植技术[J]. 姜磊,田成玉,李军,孙居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19(10)
  • [7]丹参药效成分区域差异的生态学机制[D]. 张辰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8]丹参栽培技术研究[J]. 姜磊,田成玉,李军. 山东林业科技, 2018(06)
  • [9]本草基因组学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J]. 尉广飞,董林林,陈士林,李孟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23)
  • [10]丹参品质评价研究进展[J]. 方文韬,邓爱平,任振丽,南铁贵,康利平,郭兰萍,黄璐琦,詹志来. 中国中药杂志, 2018(06)

标签:;  ;  ;  ;  ;  

中药材丹参的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