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FLP技术在黄瓜种质资源鉴定及分类上的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爱群,赵丽丽,王国政,赵越[1](2012)在《分子标记鉴定葫芦科瓜类作物种子纯度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种子纯度的基本原理,以及采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葫芦科瓜类作物种子纯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种子纯度具有客观、稳定、快速、高效的特点,这项技术势必能够在葫芦科瓜类作物种子检测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尚小红,陆定迎,周生茂,文俊丽,康红卫[2](2011)在《分子标记在我国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评价、种子纯度鉴定、基因定位、数量性状的QTL分析、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包括抗病、性型分化及单性结实、品质及农艺性状和抗逆)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对我国黄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了展望。
程嘉琪[3](2011)在《黄瓜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和低温耐受性评价》文中指出黄瓜是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性重要蔬菜。由于人工选育及栽培种的杂优化,使黄瓜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受到侵蚀,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变得更为狭窄。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低温弱光环境条件对黄瓜生产的影响日益增大。白粉病是黄瓜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本试验以基于国家蔬菜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种质资源构建的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及SSR分子评价,分别从形态和分子水平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以了解我国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和种质间的遗传关系。通过对自然胁迫下的低温耐受性及成株期白粉病抗性评价,了解核心种质群体的抗性分布,筛选获得耐低温及高抗白粉病的基因源,为优异种质创新、抗性育种及利用关联分析进一步深入挖掘优异基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黄瓜核心种质群体幼苗期及成株期的31个形态性状鉴定结果显示,供试群体在形态水平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307份黄瓜种质分成两大类群,能够比较明显地区分华北型黄瓜和华南型黄瓜,大部分国外种质被分至华南型黄瓜类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黄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北和华南地区多样性水平较低。2.本试验利用81对SSR引物在240份黄瓜核心种质中共检测到367个等位变异。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种质与国内种质可以明显区分开,华南型种质与华北型种质也能够被分为不同的类群。对不同来源地黄瓜种质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我国西南地区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西北地区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基础狭窄。上述分析与形态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3. 263份黄瓜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分布在3个不同生长季节均为正态分布并向感病区域偏离,在2009年春季抗性分布的偏离最为明显。大部分黄瓜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仅有18份种质的抗性在不同生长季节表现稳定。综合评价黄瓜核心种质在3个不同生长季节对白粉病的成株期抗性评价结果,共筛选获得23份高抗白粉病种质,主要为华北型黄瓜。4.在自然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种质间的幼苗存活率、冷害指数、叶片数、株高和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均十分明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冷害指数与幼苗存活率、叶片数、株高及叶绿素含量4个指标呈极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黄瓜5个低温耐受性相关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为冷害指数和幼苗存活率,第二主成分为叶片数,累计贡献率达到74.36%。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黄瓜核心种质的低温耐受性,从中筛选获得28份低温耐受性强的黄瓜种质。
刘丽娟[4](2009)在《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和细胞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我国黄瓜种质资源丰富,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对指导育种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生态型的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构建了22个黄瓜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对4个不同生态型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探讨其遗传变异规律,为进一步挖掘黄瓜的种质资源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中酶解过程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最佳的酶解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对黄瓜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奠定基础。1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1.1黄瓜基因组DNA RAPD-PCR反应体系优化以“沪杂6号”为试材,对影响RAPD-PCR反应的主要因子-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和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建立起适合黄瓜基因组DNA的RAPD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最适的RAPD反应体系(20μL)含模板DNA量30ng,Mg2+浓度2.0mmol/L, dNTPs浓度0.2mmol/L, Taq DNA聚合酶用量0.75U,引物浓度0.6mmol/L。1.2黄瓜品种RAPD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以22个代表广泛遗传基础的黄瓜品种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从2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条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27条引物共扩增出163条带谱,其中多态性带70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43.10%。9条RAPD引物产生的12个特异性标记可以单一地鉴别9个品种,利用不同引物的组合可以将其他的品种鉴别开来。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当GSC=0.6888时,可将22个黄瓜品种分为四个群。22个品种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004。2黄瓜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以4个不同生态型的黄瓜品种为试材进行了核型分析及比较,四个品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北京截头2n=14=14m、沪杂6号2n=14=10m+4sm (2SAT)、EC5 2n=14=14m、7011A 2n=14=12m+2sm (2SAT)。其中沪杂6号、EC5、7011A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结果表明,北京截头、沪杂6号和EC5三个品种的核型都是1A型,属于对称性核型;7011A的核型是2A型,属于较对称的核型。3黄瓜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技术以宁佳3号种子为试材,对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中的混合酶液浓度、酶解温度和处理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梯度实验。结果表明:0.5%的酶混合液(1:1)在37℃下消化50 min时效果最佳,细胞壁消化完全,背景干净,染色体形态良好。
何志俊,向长萍[5](2008)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瓜类蔬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瓜类蔬菜育种常用的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在瓜类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同时也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白瑞霞[6](2008)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指出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三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穆生奇[7](2008)在《SSR技术在黄瓜遗传多样性及杂种纯度鉴定上的应用》文中提出黄瓜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开展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利于黄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有效利用。本研究综合采用形态和SSR标记对59份来源和类型不同的黄瓜种质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对黄瓜种质59个形态性状进行鉴定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形态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9和1.26。基于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59份种质被分为7大类群,即美国加工型类群、混合型类群、欧洲温室型类群、版纳黄瓜、D28、华南型类群和华北型类群。聚类结果比较好地反映了黄瓜种质间的形态相似性及其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利用62对SSR引物在59份黄瓜种质中共扩增出了21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数为170条,多态性比率为79.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74条带和2.74条多态性带。62对引物由基因组SSR和EST-SSR两部分组成,其中属中、高度多态性位点的引物占了66%,说明所选的引物具较高的多态性。本研究首次使用EST-SSR研究黄瓜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根据EST上合成的引物,平均标记多态信息含量PIC(0.38)和平均引物多态条带数(3.21)均明显大于根据基因组合成的引物(分别是:0.29和2.60),表明EST-SSR标记比传统SSR标记有更好的多态效率。所选SSR引物中有些引物可以在某些黄瓜材料中扩增出特异条带。供试的七种生态型材料中,除日本类型外,都扩增出特异条带,其中材料D59扩增出的特异条带最多,共扩增出3条特异性条带。基于SSR标记的遗传距离矩阵对59份黄瓜种质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40.54,平均遗传距离为0.26。供试材料被分为7个类群:美国型类群、欧洲温室型类群、版纳类型、D28、D38、欧洲和华北的混合型类群、华北类群。形态学与SSR标记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两者都基本能按区域分布把供试材料分开,但根据SSR结果分类更为可靠。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纯度是种子质量标准的首要指标,杂种纯度鉴定可以有效检测种子质量,为作物的增产、稳产提供保证。生产上一般根据表型性状鉴定黄瓜种子纯度,费时、费工、周期长。本研究从271对SSR引物中分别筛选出带纹清晰且双亲条带差异明显的引物CS24、CS06、CSWTA16分别用于中农8号、中农10号、中农16号杂交种的纯度鉴定。SSR鉴定出的杂株与形态学确定的杂株能达到单株一致。SSR标记比形态学鉴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因而比形态学鉴定更适用于黄瓜的杂种纯度鉴定。
柴丹丹[8](2008)在《黄瓜果实圆形性状的SRAP分子标记》文中认为果实形状是黄瓜重要的外观性状之一。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特色黄瓜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本研究结合特色黄瓜中的圆形新种质,对黄瓜果实的圆形性状进行分子标记研究,为黄瓜果实形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以长形少刺白皮黄瓜“B-2-2”和圆形无刺白皮黄瓜“Y-3”杂交组合构建了F2群体。运用该杂交组合所构建的130株F2群体,利用BSA法结合SRAP标记方法进行黄瓜圆形性状的相关连锁分子标记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长形少刺白皮黄瓜“B-2-2”和圆形无刺白皮黄瓜“Y-3”的杂交后代F2群体的果实形状呈连续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黄瓜基因组DNA,经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基因组DNA的带型整齐、清晰、明亮。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黄瓜SRAP体系:(12.5μL)反应体系包含2.0 mmol/L Mg2+,Taq酶0.5U,30 ng的模板DNA,0.96μmol/L的引物,200μmol/L dNTP。利用380对引物组合对两亲本进行了SRAP检测,共筛选到184对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多态率为48.4%。分别构建黄瓜的圆果形DNA池与长果形DNA池,利用筛选出的184对引物组合在长果池DNA和圆果池DNA中进行筛选,发现其中有34对引物组合在它们之间能扩增出稳定可重复性的多态性条带,多态率为18.5%。用34对多态性引物,对长果池和圆果池的各10个单株进行重复性验证,其中有5对引物符合要求。利用混合池中筛选出的5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在F2群体的130株单株中进行验证,发现有3对引物产生的3条差异性条带在F2群体中的分离比率基本为3:1,符合率达到80%以上,认为是与黄瓜圆形果实性状基因相关的SRAP标记。对所得到的3个标记和F2代果形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标记ME21/EM18与果形的相关系数为﹣0.183,相关性达到5%显着水平;标记ME8/EM14和标记ME9/OD3与果形的相关性未达到5%显着水平。由此推论,标记ME21/EM18可能与控制圆形果实性状的基因连锁。
刘晓倩[9](2008)在《梅花栽培品种基因组DNA的AFLP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梅花(Prunus mume)属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李属(Prunus),中国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栽培中心和研究中心。目前梅花栽培品种数量众多,观赏性状多样,其中的宫粉型品种,种间杂合度较高,品种间性状特征差异非常之小,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已经很难有效的区分,品种鉴定的难度系数提高;对于梅花的品种起源与演化问题,种间和种内复杂的亲缘关系、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彻底;优异、特有性状基因的标记与定位、梅种质资源的基因频率图式分析等研究工作还刚刚起步。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详细调查整理了目前我国大部分已保存的梅花栽培品种,在此基础上,对梅花栽培品种进行了AFLP分子标记实验,采用NTSYS 2.1t等分析软件,建立了具有“分子身份证”功能的AFLP基因图谱,探讨了部分品种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情况,对形态学上难以区分的品种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将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中国最大的梅花品种资源圃武汉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和南京中山陵梅梅园目前所保存的梅花品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整理,共整理出350个品种,包含梅花品种的3系5类18型。对调查的两地的品种资源进行了总结,其中保存数量仅为15株的品种有:‘品字’梅、‘丽悬’、‘黄金梅’、‘云南丰后’、‘龙游’和‘残雪’、‘双碧垂枝’等部分垂枝梅类品种,对具有跳枝、洒金和台阁等典型性和特异性性状的品种做了概括评价。2.对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和优化,得到了质量高、浓度纯、适于AFLP反应的DNA模板。与前人所用方法相比,本研究优化后的方法适合梅花干燥叶片的DNA提取,为梅花的国际品种登录,新品种的鉴定提供了较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对适合梅花的AFLP银染反应体系进行了构建和优化,在酶切连接的时间和反应体系、DNA模板和产物模板的浓度、两次扩增反应体系,以及最后的电泳、银染显影操作技术等多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体系得到了扩增较稳定,分辨率和多态性都较高的指纹谱带。3.利用EcoRⅠ-MseⅠ的酶切组合,从1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对条带丰富、扩增整齐、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22个代表性梅花栽培品种进行AFLP分子标记实验。结果5对引物组合共得到415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187个为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为45.1%。分别采用不同相似性系数(SM系数、J系数和DICE系数)和Nei’s遗传距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梅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多态性,主要表现在真梅系和杏梅系与樱李梅系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能明显区分开梅的3个种系,基本上与形态学分类吻合,支持将种系和枝姿分别作为梅花分类的第一、二级标准。有明显亲缘关系的杂交品种聚为一组,说明AFLP技术能研究梅品种间复杂的亲缘关系。4.利用AFLP技术对163个梅花品种进行分子标记,5对引物组合共得到459条可统计的条带,平均多态率为37.47%。并以引物组合E-ATA/M-CTG为例,对所得到的指纹谱带数据,计算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分别从种系、类和型的划分上与形态学分类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FLP分子标记在种系和类的划分上基本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直枝梅类中,江梅型、朱砂型、绿萼型、玉蝶型品种种内聚合较为集中;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宫粉型品种变异分化较明显,种间杂合度较高,可能品种来源不同,对该型的品种划分和鉴定还需要结合分子标记的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洒金型和黄香型之间没有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推测都为杂交起源、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或是某些基因型表达的不稳定性所致。垂直梅类聚合较集中,说明枝姿是梅品种形态特征中较重要的观赏性状,垂直梅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遗传较稳定,变异分化不明显。以上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野生、半野生梅种质资源和栽培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优异特有基因资源的发掘研究、梅国际品种登录的申请奠定基础;同时为结合形态分类方法对梅品种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类研究和品种鉴定,系统研究梅的品种起源、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为分子辅助育种、重要性状基因的标记、定位与克隆,梅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和分子身份证的构建以及建立已登录品种的标准指纹档案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李虹[10](2008)在《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文中研究表明黄瓜是目前栽培区域最广、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大宗型蔬菜之一,消费者喜欢吃,栽培者喜欢种。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热带东印度森林潮湿地带,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病害是威胁黄瓜生产、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自然侵蚀和品种的杂优化,使得黄瓜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日渐狭窄。目前,对品种资源的筛选及生产的技术体系的研究较少,如何提高蔬菜商品的商品性,是广大蔬菜育种工作者和生产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从育种者的角度看,选育一个新品种总是比现行市场消费的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现有的品种资源进行评价、筛选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快捷选育品种的方法。对中国目前黄瓜264份主要推广品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黄瓜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及河北,占黄瓜总播种面积的36.67%。主要的生态类型仍然为华北型黄瓜。从主要的农艺性状包括种子、果实、植株、叶片以及与熟性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等表现看,我国的黄瓜资源的多样性丰富。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我国黄瓜的生产和育种提供物质支撑。对调查的形态性状与抗病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熟期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与其他调查的形态性状几乎没有相关性。果实性状,叶片性状及植株长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的关系来看,抗病性与形态性状相关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国黄瓜现行推广的233份品种进行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分析,以期全面系统了解中国黄瓜现行推广品种资源对这四种病害的抗性表现。总体上看,目前中国黄瓜推广品种的复合抗病性差,缺少抗三种以上病害的优良品种,比如在鉴定的233份黄瓜种质中,抗四种病害的品种仅有4份,占1.7%,抗三种病害的品种有20份,占8.58%;就单一病害而言,现有推广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较好,其次是霜霉病、角斑病,最弱的是枯萎病,但高抗枯萎病的品种相对较多。可见,多抗性品种选育是中国黄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和选育多抗性及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优良抗源亲本材料是今后抗病育种工作的重点。结合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鉴定,对这些264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进行分析鉴定,筛选出74份具有代表性的优良推广品种,利用形态学标记方法对已筛选好的74份优质黄瓜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74份材料被聚成3大类,从结果来看可以很好的将华南型黄瓜、华北型黄瓜及腌渍型黄瓜区分开来。从地理分布来看,基本可以把不同地理分布的黄瓜种质区分开。北型黄瓜大部分来自山东和天津,华南类型黄瓜大部分来自东北及广东,腌渍类型黄瓜主要来自美国,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得知华北类型黄瓜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是三个生态类型中最近的,华南类型黄瓜的遗传距离次之,腌渍类型黄瓜的遗传距离最远。此外,本试验筛选出36份适宜生产推广的优质黄瓜品种。
二、AFLP技术在黄瓜种质资源鉴定及分类上的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FLP技术在黄瓜种质资源鉴定及分类上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标记鉴定葫芦科瓜类作物种子纯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FLP技术与种子检测 |
2 RAPD技术与种子检测 |
3 SSR技术与种子检测 |
4 ISSR技术与种子检测 |
5 AFLP技术与种子检测 |
6 SRAP技术与种子检测 |
7 EST-SSR技术与种子检测 |
8 SCAR技术与种子检测 |
9 问题与展望 |
(2)分子标记在我国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2 遗传多样性评价 |
3 种子纯度鉴定 |
4 基因定位 |
5 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
6 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
6.1 抗病分子标记 |
6.2 性型分化与单性结实的分子标记 |
6.3 品质及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 |
6.4 抗逆性相关的分子标记 |
7 展望 |
(3)黄瓜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和低温耐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瓜的起源与分类 |
1.2 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1.2.2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3 黄瓜抗白粉病相关研究进展 |
1.4 黄瓜耐低温鉴定的相关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黄瓜核心种质的形态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黄瓜核心种质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
2.2.2 不同来源地黄瓜种质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3 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
2.2.4 基于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3.1 黄瓜核心种质的形态多样性分析及亲缘关系研究 |
2.3.2 形态学标记在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三章 黄瓜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SR 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引物筛选 |
3.2.2 SSR 标记分析 |
3.2.3 基于SSR 标记的聚类分析 |
3.2.4 黄瓜核心种质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5 基于SSR 标记的不同群体的主坐标分析 |
3.3 讨论 |
3.3.1 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缘关系研究 |
3.3.2 SSR 标记的多态性效率 |
3.3.3 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比较 |
第四章 黄瓜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2009 年春季黄瓜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 |
4.2.2 2009 年秋季黄瓜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分布 |
4.2.3 2010 年春季黄瓜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分布 |
4.2.4 不同栽培季节黄瓜核心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比较 |
4.2.5 高抗白粉病黄瓜种质的筛选 |
4.3 讨论 |
第五章 黄瓜核心种质的低温耐受性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鉴定评价期温度的动态变化 |
5.2.2 低温耐受性相关指标的基本数据分析 |
5.2.3 黄瓜核心种质低温耐受性相关指标的次数分布 |
5.2.4 不同低温耐受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5 基于低温耐受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5.2.6 黄瓜核心种质低温耐受性的综合评价 |
5.3 讨论 |
5.3.1 形态指标与黄瓜低温耐受性之间的相关性 |
5.3.2 黄瓜种质低温耐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
5.3.3 黄瓜耐冷机制的研究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和细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瓜的研究概况 |
1.1 黄瓜的起源 |
1.2 黄瓜的分类 |
2 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植物遗传多样性 |
2.2 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一节 黄瓜基因组DNA RAPD-PCR反应体系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g~(2+)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2 dNTPs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2.3 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PCR扩增的影响 |
2.4 不同引物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黄瓜品种RAPD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APD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
2.2 黄瓜品种的鉴别 |
2.3 聚类分析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黄瓜品种遗传差异的检测 |
3.2 黄瓜种质的分子鉴定 |
3.3 黄瓜品种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瓜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华北型品种北京截头的核型 |
2.2 华南型品种沪杂6号的核型 |
2.3 欧洲温室型品种EC5的核型 |
2.4 美国加工型品种7011A的核型 |
2.5 4个不同生态型黄瓜的核型比较 |
3 讨论 |
3.1 制片技术 |
3.2 黄瓜品种间染色体形态特征的多样性 |
3.3 核型分析与物种亲缘关系的探讨 |
3.4 黄瓜品种间核型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黄瓜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瓜类蔬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瓜类蔬菜常用的几种DNA分子标记 |
1.1 RFLP技术 |
1.2 RAPD技术 |
1.3 SSR技术 |
1.4 AFLP技术 |
1.5 SNP技术 |
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瓜类蔬菜研究中的应用 |
2.1 瓜类蔬菜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2.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2.4 品种纯度鉴定 |
2.5 基因定位 |
2.6 其他的研究应用 |
3 应用前景 |
(6)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枣种质资源的起源与演化 |
1.1.2 枣种质资源的分布 |
1.1.3 枣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
1.1.4 枣种质资源的评价 |
1.1.5 枣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
1.1.6 枣种质资源的创新 |
1.2 植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特征 |
1.2.2 核心种质的构建 |
1.2.3 核心种质的应用 |
1.2.4 核心种质研究概况 |
1.2.5 木本植物核心种质的构建 |
1.3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3.1 AFL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3.2 AFLP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4 SRAP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1 SRAP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4.2 SRAP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模板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2.3.3 AFLP分析 |
2.3.4 SRAP分析 |
2.3.5 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2.3.6 凝胶银染程序 |
2.3.7 引物筛选 |
2.3.8 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
2.3.9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2.4 试剂配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供试材料的AFLP分析 |
3.2.1 AFLP引物筛选 |
3.2.2 枣种质的AFLP分析 |
3.2.3 基于AFL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4 基于AFLP标记的聚类分析 |
3.3 供试材料的SRAP分析 |
3.3.1 多态性分析 |
3.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
3.3.3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
3.4 AFLP和SRAP数据的综合分析 |
3.4.1 AFLP和SRAP在枣种质间扩增结果的比较 |
3.4.2 AFLP和SRAP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
3.4.3 AFLP和SRAP数据在枣种质分类中的综合利用 |
3.5 供试枣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
3.5.1 枣核心种质构建方法 |
3.5.2 各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3.5.3 取样比例的确定 |
4 讨论 |
4.1 AFLP和SRAP标记在枣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4.2 枣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4.3 几组枣品种或品系的亲缘演化关系 |
4.3.1 酥圆铃、核桃纹、老婆枣、大柿饼枣、延川狗头枣、圆铃新1号与圆铃的关系 |
4.3.2 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3 义乌大枣、南京枣和宣城尖枣的关系 |
4.3.4 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的关系 |
4.3.5 龙枣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6 串铃和长红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7 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的关系 |
4.3.8 几个枣品种和金丝小枣品种群的关系 |
4.3.9 馒头枣、大荔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临猗梨枣等的关系 |
4.3.10 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的关系 |
4.3.11 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的关系 |
4.3.12 大王枣、薛城冬枣、雪枣的关系 |
4.3.13 赞新大枣和赞皇大枣的关系 |
4.3.14 泡泡红、串干、沙枣、新乐大枣和婆枣的关系 |
4.3.15 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关系 |
4.3.16 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关系 |
4.3.17 三变红和胎里红的关系 |
4.3.18 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关系 |
4.3.19 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关系 |
4.3.20 茶壶枣和扁核酸的关系 |
4.3.21 韩国枣品种的亲缘关系 |
4.4 枣的种下划分 |
4.5 枣核心种质的构建 |
4.5.1 构建核心种质的数据 |
4.5.2 核心种质的取样比例 |
4.5.3 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方法 |
4.5.4 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7)SSR技术在黄瓜遗传多样性及杂种纯度鉴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瓜概述 |
1.1.1 黄瓜的起源及野生黄瓜种质的利用 |
1.1.2 黄瓜的分类 |
1.1.3 黄瓜资源现状 |
1.2 黄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1 遗传多样性原理及方法简介 |
1.2.2 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3 黄瓜杂种纯度鉴定的研究 |
1.3.1 形态标记鉴定 |
1.3.2 同工酶鉴定 |
1.3.3 分子标记鉴定 |
1.4 SSR 技术在黄瓜上的应用 |
1.4.1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4.2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建立和基因定位 |
1.4.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黄瓜种质的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黄瓜种质资源形态学性状的统计分析 |
2.2.2 黄瓜形态多样性分析 |
2.2.3 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分析 |
2.2.4 基于形态学数据的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3.1 黄瓜种质亲缘关系分析 |
2.3.2 形态学标记的效率性分析 |
第三章 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 SSR 鉴定和分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 检测及SSR 扩增产物多态性 |
3.2.2 黄瓜的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3.2.3 材料遗传差异的主成份分析 |
3.3 讨论 |
3.3.1 SSR 的多态性效率 |
3.3.2 黄瓜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3.3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比较分析 |
3.3.4 形态学鉴定与 SSR 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四章 SSR 标记在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上的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田间形态学鉴定结果 |
4.2.2 SSR 纯度鉴定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黄瓜果实圆形性状的SRAP分子标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DNA 分子标记技术 |
1.2.1 基于分子杂交的DNA 标记方法 |
1.2.2 基于PCR 扩增的标记方法 |
1.2.3 基于PCR 与酶切相结合的标记方法 |
1.2.4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DNA 标记方法 |
1.3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利用 |
1.3.1 构建遗传图谱 |
1.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3.3 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分析 |
1.3.4 种质资源研究及品种鉴定 |
1.4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利用 |
1.4.1 黄瓜基因的分子标记 |
1.4.2 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
1.4.3 黄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4.4 品种纯度鉴定 |
1.5 黄瓜果实性状标记的研究进展 |
1.6 圆形果实果形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总体思路 |
1.7.1 目的意义 |
1.7.2 总体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2.1.1 黄瓜供试材料 |
2.1.2 SRAP 引物 |
2.1.3 试验仪器 |
2.2 F_2 代果形分离情况调查 |
2.3 黄瓜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
2.3.1 黄瓜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2 提取的DNA 的检测 |
2.3.3 DNA 池的建立 |
2.4 PCR 程序及反应条件 |
2.4.1 SRAP 的初始条件及程序 |
2.4.2 建立的SRAP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
2.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4.4 与黄瓜圆形果实性状相关的SRAP 标记的筛选 |
2.5 SRAP 分子标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F_2 代果形分布情况 |
3.2 黄瓜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检测 |
3.3 与黄瓜圆形果实性状相关的SRAP 标记分析 |
3.3.1 黄瓜SRAP 反应体系稳定性的检测 |
3.3.2 亲本间的SRAP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3.3.3 F_2 代长果池与圆果池的SRAP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3.3.4 具有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在F_2 代分离群体中的验证 |
3.3.5 多态性位点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SRAP 分子标记在黄瓜中的应用 |
4.2 SRAP 实验操作技术的体会 |
4.2.1 混合池的建立 |
4.2.2 SRAP-PCR 体系的建立 |
4.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几点体会 |
4.2.4 银染的几点体会 |
4.3 获得的SRAP 分子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梅花栽培品种基因组DNA的AFLP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梅花研究概况 |
1.1.1 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2 梅花遗传育种研究 |
1.1.3 梅花授粉生物学与繁殖技术研究 |
1.1.4 梅花栽培与生理学研究 |
1.1.5 梅花分子生物学研究 |
1.1.6 新品种的国际登录与保护 |
1.2 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1.2.1 分子标记的类型 |
1.2.2 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1.3 AFLP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1.3.1 AFLP 的原理、技术流程和特点 |
1.3.2 AFLP 技术在观赏植物中的研究应用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梅花品种资源的调查整理与现状分析 |
2.1 梅花的品种资源调查 |
2.1.1 调查地点与调查方法 |
2.1.2 调查结果 |
2.2 梅品种资源的现状分析 |
2.2.1 调查结果分析 |
2.2.2 梅花品种资源分析 |
2.2.3 宫粉型品种资源分析 |
2.3 讨论及小结 |
第三章 AFLP 银染反应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3.2.2 酶切连接时间和模板浓度的确定 |
3.2.3 酶切连接产物的检测 |
3.2.4 预扩增产物的检测 |
3.2.5 选择性扩增产物的检测 |
3.3 讨论及小结 |
第四章 梅花栽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接头和引物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AFLP 内切酶的选择和引物筛选 |
4.2.2 AFLP 选择性扩增结果 |
4.2.3 聚类结果与分析 |
4.2.4 梅品种间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分析 |
4.3 讨论及小结 |
第五章 梅花栽培品种的AFLP 指纹图谱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接头和引物 |
5.1.3 实验方法 |
5.1.4 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AFLP 选择性扩增结果 |
5.2.2 聚类结果及分析 |
5.2.3 梅花形态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 |
5.3 讨论及小结 |
5.3.1 分子标记与梅品种形态学分类 |
5.3.2 指纹图谱与遗传亲缘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黄瓜种质资源 |
1.2.1 黄瓜种质的基本信息 |
1.2.2 黄瓜种质的分类 |
1.2.3 我国黄瓜种质的来源与地理分布 |
1.2.4 中国黄瓜品种种质资源现状 |
1.2.5 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6 黄瓜种质的性状相关性研究 |
1.2.7 国内外黄瓜种质的育种目标及主要途径 |
1.2.8 中国黄瓜品种的种植分布 |
1.2.9 我国黄瓜生产的发展趋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黄瓜种质形态学多样性鉴定 |
2.2.1 观测记载的性状、方法和标准 |
2.2.2 质量性状的赋值 |
2.3 黄瓜种质抗病性鉴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瓜种质的形态性状变异度分析 |
3.1.1 种子性状 |
3.1.2 植株性状 |
3.1.3 果实性状 |
3.1.4 产量性状与熟性 |
3.2 黄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3.3 黄瓜种质果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3.1 主分量性状的构造及分析 |
3.3.2 选择方向的确定 |
3.3.3 选择的结果 |
3.4 黄瓜种质的抗病性分析 |
3.5 黄瓜种质的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3.6 黄瓜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3.6.1 华北型黄瓜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3.6.2 华南型黄瓜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3.6.3 腌渍型黄瓜形态性状及抗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黄瓜种质资源的分布 |
4.2 黄瓜种质资源性状间的相关性 |
4.3 黄瓜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
4.4 黄瓜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 |
4.5 黄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
4.6 本试验的不足与创新 |
5 结论 |
5.1 探明了目前中国黄瓜主要推广品种的亲缘关系 |
5.2 筛选出36份适宜生产推广的优质黄瓜资源 |
5.3 明确了现行的各生态类型黄瓜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
5.3.1 华北类型黄瓜 |
5.3.2 华南类型黄瓜 |
5.3.3 腌渍类型小黄瓜 |
5.4 探明了各生态类型内品种间的性状相关关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AFLP技术在黄瓜种质资源鉴定及分类上的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标记鉴定葫芦科瓜类作物种子纯度的研究进展[J]. 刘爱群,赵丽丽,王国政,赵越. 长江蔬菜, 2012(08)
- [2]分子标记在我国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尚小红,陆定迎,周生茂,文俊丽,康红卫. 长江蔬菜, 2011(14)
- [3]黄瓜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和低温耐受性评价[D]. 程嘉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4]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和细胞学研究[D]. 刘丽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5]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瓜类蔬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 何志俊,向长萍. 长江蔬菜, 2008(11)
- [6]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7]SSR技术在黄瓜遗传多样性及杂种纯度鉴定上的应用[D]. 穆生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8]黄瓜果实圆形性状的SRAP分子标记[D]. 柴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梅花栽培品种基因组DNA的AFLP指纹图谱研究[D]. 刘晓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10]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D]. 李虹.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