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孔爆破振动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及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何旺[1](2021)在《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效应预测方法与控制技术》文中提出
范晓强[2](2020)在《深基坑爆破对邻近地铁隧道的振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铁隧道爆破开挖期间,通常要考虑爆破对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影响,地铁建成投入运营后,基坑爆破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的振动影响成为威胁地铁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青岛地铁13号线保护区范围内的某爆破开挖的基坑工程为依托,结合隧道振动监测数据,通过FLAC3D数值模拟从应力、位移和速度三方面研究了基坑爆破开挖对邻近地铁13号线的振动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该基坑工程的工程概况、受影响的区间隧道概况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的参数表合理选取参数,基于基坑爆破方案参数采用三角脉冲荷载对爆破荷载进行等效计算,参考地铁13号线的振动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对该基坑爆破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将监测数据按照萨道夫斯基公式进行拟合,得到了该基坑爆破振速与距离的关系。(2)从基坑爆破方面选取了爆破药量、炮孔布置和延期时间三个因素,研究了基坑爆破参数对地铁隧道的振动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起爆网路下,爆破药量越大,隧道迎爆侧的最大主应力的拉应力值、位移及振动速度就越大;在相同的爆破药量下,单段爆破的炮孔数越多,爆破药量越分散,炮孔到隧道的距离变大,隧道迎爆侧的最大主应力的拉应力值、位移及振动速度就越小。爆破药量一定的情况下,四孔一段爆破时,炮孔不同的布置方式会对邻近地铁隧道产生不同的振动影响。水平方向上,单排炮孔的情况下,炮孔垂直于隧道布置时,隧道最大主应力的拉应力值、位移及振动速度远小于炮孔平行于隧道布置。竖向方向上,双排炮孔的情况下,前后排炮孔布置在同一台阶时,隧道的最大主应力的拉应力值、位移及振动速度均小于前后排炮孔布置在两个台阶的情况。采用毫秒延时爆破技术能够有效减小爆破震动的危害,延时爆破情况下,隧道最大主应力的拉应力值、位移和振动速度明显小于同时爆破的情况。爆破延时时间越长,每段爆破对隧道的影响就越独立,各测点曲线的波动将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3)从隧道断面的形状和跨度两方面研究了基坑爆破对马蹄形、直墙半圆拱形和圆形隧道的振动影响。结果表明:基坑爆破过程中,不同断面形状隧道的应力、位移及振速响应规律基本相同,即隧道迎爆侧的最大主应力、位移及振速均大于背爆侧;隧道断面跨度越大,迎爆侧的最大主应力、位移及振速越大,背爆侧的最大主应力、位移及振速越小。三种断面形状在相同的断面跨度下,马蹄形隧道迎爆侧的应力、位移及振速均较大,圆形隧道次之,而直墙半圆拱形隧道的应力、位移及振速则最小。
李毅[3](2020)在《复杂环境下深孔爆破振动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领域要运用工程爆破技术。其中爆破振动危害逐渐突出。爆破振动效应对周围建筑设施和人员造成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其危害已经成为工程爆破中一个重点关注问题,控制爆破振动的危害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工程爆破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本论文通过现场监测的爆破振动数据,运用Hilbert-Huang法对实测的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并且将瞬时输入能量的理论和HHT法相结合,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对数码电子雷管爆破振动信号进行EMD分解,得到了每个IMF分量;而后进行希尔伯特变换,求出信号的瞬时能量和三维能量图,清晰地表明出信号能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分析振动信号的频谱特征。(2)根据爆破振动累积作用中的建筑物的初次最大位移超越和塑性损伤叠加两种破坏形式,将瞬时输入能量的理论和HHT法相结合,论述了瞬时输入能量的计算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对实测振动信号的瞬时输入能量计算分析,发现纯粹的以质点最大振动速度及其对应的主频作为破坏判据有待商榷,而用最大瞬时输入能量来作为爆破振动安全评估更为合理。(3)利用HHT法分析普通毫秒导爆管雷管爆破,预裂爆破与普通毫秒雷管爆破组合及数码电子雷管爆破的爆破振动信号。通过计算多组实测的爆破参数大致相同、爆破方式不同的振动信号,以导爆管雷管深孔爆破为基准,预裂爆破的降振比是:89.93%、73.49%,最大瞬时输入能量的能量比是:79.46%、66.91%;数码电子雷管的降振比是:64.47%、77.11%,能量比是:34.20%、35.56%。说明利用数码电子雷管精确的干扰降振法在最大瞬时输入能量上的减振效果比预裂爆破形成预裂缝的减振效果明显提高;其能降低建筑物的损伤叠加作用,也为爆破振动效应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对深入研究能量破坏机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图[24]表[6]参[80]
朱冕[4](2020)在《钻爆法开挖地铁隧道对城市埋地管道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经济高效、应用广泛的能源运输方式,城市埋地管道对国民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各地地铁建设的推进,基于效率与经济性等因素的考虑,采用钻爆法开发地下空间为当前最优隧道掘进方式,但施工产生的爆破震动势必会对邻近埋地管线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发灾害事故。所以,分析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管土动力响应机制,研究爆破作业邻近埋地管道的受震特性,对利用钻爆法开挖城市地铁隧道背景下的埋地管道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爆破地震效应的产生过程,认为除工程安全控制中主要参考的管道振动峰值速度外,埋地管道的安全评价还应包括管道振动频率、爆破振动持续时间等因素,并利用量纲分析为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给出了考虑时间和频率作用的修正形式。将管道视为薄壳圆柱体,定义管道在动载作用下的塑性破坏准则,总结管土动力响应特性分析方法,结合PECK公式预测管线因地表沉降产生的纵向位移。通过ANSYS/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基于管道和隧道的两种相对布置状态(平行、垂直)研究埋地管道的受震特性,提出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管道薄弱部位。结论认为爆破作业下的邻近埋地管道易在顶部和底部遭受破坏,在侧面的远端易产生较大振动速度,实际工程中应对管道的顶部、底部以及侧面最远端布置监测点并做出重点保护措施。同时,根据所建立数值模型可以直观了解地下爆破作业对管土结构的动态影响过程。最后,总结埋地管道因爆破震动过大产生破坏的各类事故原因并建立事故树进行分析,为工程安全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卢宏力[5](2019)在《大高差起伏地形露天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开挖爆破,往往爆破方量多、爆破规模大,且爆破作业频繁,爆破地震效应等爆破施工安全问题突出,论文依托渝怀铁路增建二线Ⅶ标GDK0+100~GDK3+534.45段高边坡开挖及边坡防护工程,针对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施工的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进行了研究。在开展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白金汉定理,结合爆破地震效应影响因素物理量量纲分析,推导并给出了依托工程大高差起伏地形迎、背坡位置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经验公式,同时进一步结合该爆破振动速度预测模型,开展了针对依托工程爆破震动影响不同建、构筑物的爆破地震效应控制,保证了依托工程高边坡爆破开挖施工质量与安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开挖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通过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了依托工程垂直方向、水平纵向与水平横各三个方向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开展了质点振动速度与频率衰减规律研究,得出了依托工程不同位置、不同建构筑物土岩爆破引起的爆破地震结构响应频谱特性。(2)在爆破地震动影响因素与结构爆破振动响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施工风险评估,得到了依托工程主要风险源为爆破振动影响的结论。(3)基于白金汉定理(?定理),结合爆破地震效应影响因素物理量量纲分析,推导并给出了基于高程放大效应迎坡与背坡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经验公式,提出了基于高程差等因素的迎坡与背坡质点振动速度峰值预测模型。(4)结合基于高程差等因素的迎坡与背坡质点振动速度峰值预测模型,开展了针对依托工程爆破震动影响不同建、构筑物的爆破地震效应预测与控制,保证了依托工程高边坡爆破开挖施工质量与安全。
李文浩[6](2019)在《控制爆破技术在复合地层盾构基岩及孤石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城市隧道的日益快速的发展,城市隧道面临的不良地质情况越来越多,其挑战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城市隧道建设中常用的盾构工程中,以掘进断面内局部存在的基岩突起及孤石为甚。在我国东南部各大沿海城市,如厦门、深圳、香港、广州、等地,都存在其花岗岩地层中局部侵入了不同程度的球状风化岩体和基岩突起。在这种不良地层中,由于该球状风化岩体强度远远大于土体,无法有效的用刀盘进行破除。传统的地面处理方法或开舱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城市隧道埋深较深,人工破除安全性较低。因此,该不良地层需要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安全性高的处理方法。本文依托深圳地铁9号线西沿线盾构隧道项目,针对该工程风险,运用了深孔控制爆破技术,预先处理盾构轮廓线内的基岩突起及孤石,其关键技术包括;繁华城市区的施工场地的选择、孤石位置与厚度的确定、周围地下管道的保护、控制爆破的单耗和爆破网络及其他爆破参数的确定、爆破区的保压注浆处理及盾构换刀点的设置,通过抽芯检验判定实际岩石破碎效果。通过爆破震动的监测数据对爆破震动进行分析,利用萨道夫斯基公式计算出滨海小区方向上的衰减参数,利用计算出的衰减参数计算出不同距离的最大安全装药量。为后期的爆破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分析盾构深孔控制爆破中的干扰减震法、增加临空面法和控制最大起爆药量法等减震方法。利用ANSYS软件进行深孔爆破数值模拟,反馈修正爆破参数。先通过盾构工程孤石爆破处理单孔爆破模拟,利用应力峰值的变化规律验证数值模拟参数的合理性,再通过盾构工程孤石爆破处理双孔爆破模拟,对不同炮孔距群孔爆破进行裂隙、应力、爆腔分析。反馈爆破参数为,炮孔距为0.8m的时候爆破效果较好。图[51表[15]参[49]。
相志斌[7](2019)在《基于电子雷管控制深孔爆破振动速度的微差时间优化》文中认为周边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深孔爆破,对爆破振动控制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电子雷管的发展,为实现精准爆破创造了条件。然而,实际工程中大多数采用经验或半经验半理论方法计算微差时间,计算方法不统一,计算误差较大,难以发挥电子雷管的优势。本文以华润小径湾深孔爆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验证相结合方法,分析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振动速度的影响,通过微差时间优化,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爆破振动速度控制的目标。(1)微差时间计算模型。对微差时间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华润小径湾深孔爆破工程特点,选用了形成新自由面理论的孔间微差时间计算模型和推墙假说为基础的排间微差时间平抛计算模型。(2)微差时间数值模拟。依据微差时间理论计算结果,固定排间微差时间,变化孔间微差时间,采用ANSYS/IS-DYNA进行动力有限元模拟,分析微差时间精度对爆破振动速度的影响。分别进行了9ms、10ms、11ms、12ms、13ms、14ms、15ms、16ms、17ms微差时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5ms时,爆破振动速度最小,满足工程要求;1ms、2ms、3ms精度差对该工程的爆破振动速度影响分别为0.9%8.1%、2%13%、2.5%9.5%。(3)微差时间工程验证。分别进行了9ms、11ms、12ms、13ms、15ms的微差时间的工程爆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5ms微差时间爆破振动速度最小,15ms微差时间爆破振动速度的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相差18%。本文研究表明,与华润小径湾深孔爆破相类似的工程,选用新自由面理论和以推墙假说为基础的平抛模型计算微差时间较为合理,微差时间1ms的精度差对爆破振动速度有较大的影响,微差时间优化对控制爆破振动速度和实现精准爆破有重大的工程意义。
刘璇[8](2019)在《建筑物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效应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大量老旧建筑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同时,当年的城市规划设计逐渐在目前的生活中暴露出不足,大规模工程拆除的需求日益急迫。爆破拆除因其高效、经济、安全性愈发得到业界的认可而成为首选拆除方法。但爆破拆除同样伴随着诸多有害的附加效应,如爆破振动,塌落振动等。本论文通过分析爆破拆除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得到了相关结论:(1)介绍了工程爆破拆除过程产生的振动效应的危害。以某群楼爆破拆除工程为例,分析其数据特征,与《爆破安全规程》与《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比,证明了合理的设计下群楼爆破拆除的安全性与高效性;(2)类比近断层地震研究思路量化塌落振动的方向性效应特征。通过分析倒塌过程中塌落体与地面的碰撞过程,建立了合理的物理、力学、数学模型,将之与地震动常用的断层开裂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二者的相似性;参考国内学者对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研究思路,得到了塌落振动的方向性效应规律及其量化特征;(3)通过深度学习利用地面振动数据对场地类别进行判断。在PEER数据库中随机选取合理容量的样本,参照场地分类的相关研究成果,训练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利用台站地震动记录对所在场地类别进行判别,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对工程爆破实测数据进行研究,得到NERPH分类标准下C类场地的塌落振动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HHT变换对爆破拆除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分解、重构,利用Hilbert能量边际谱,得到塌落振动的能量密度频谱;为方便工程应用,对频域进行合理划分,并给出塌落振动各频段的能量占比;(5)针对现行《爆破安全规程》中针对塌落振动的安全判据以及其他相关安全判据进行分析,根据其不足并参照塌落振动的能量分布特征,提出了新的安全判据(TEDI)并对其合理性、完备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利用工程爆破实测数据给出了针对C类场地的塌落振动的PGV、频谱、持时与TEDI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孙崔源[9](2018)在《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与控制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隧道设施在我国的基础交通运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而在很多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既有隧道的安全稳定性产生影响,尤其是这些工程中采用爆破施工。目前,人们就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结构影响研究还有诸多欠缺。因此,开展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控制研究,得到隧道结构抗振安全稳定性、抗振安全系数和现场减振措施等,将为后续的隧道支护设计、隧道安全评价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对加快爆破施工进度、作业安全性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经典爆破振动应力波传播特性,开展了爆破振动效应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建立了爆破振动效应作用于隧道的数学分析模型,得到了P波和S波作用下混凝土衬砌极限抗拉和抗剪安全振动速度的目标函数。采用极限分析方法,首先将爆破振动动态力等效成静态力,然后基于滑动体的极限分析理论和摩尔-库伦强度破坏准则,建立水平地基浅埋隧道和偏压隧道在爆破振动下的破坏模型及相应的速度分布场,最后通过虚功率原理,推导出水平地基浅埋隧道和偏压隧道极限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采用安全系数法对既有隧道进行了安全稳定性分析,首先基于外载荷对既有隧道结构的作用形式,推导出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破坏时等效抗剪和等效抗拉计算公式;其次在有限差分软件中建立爆破振动作用既有隧道计算模型,计算过程中根据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和强度折减原理;最后通过失稳判据共同判断,确定了不同振动速度下既有隧道的安全系数,并得到了安全系数随着爆破振动速度的增大不断减小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研究基于两种典型的工况进行,首先开展了平行隧道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控爆技术试验,试验分别采用普通导爆管雷管和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结果分析表明:得到了普通导爆雷管起爆时既有隧道迎爆侧支护结构上不同段位起爆的振动速度,其中最大振动速度出现在掏槽段,掏槽段振动速度传播规律为v=140.41(Q1/3/R)1.41;与之相比,数码电子雷管起爆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其次进行了露天爆破对既有隧道影响控爆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露天爆破试验条件下采用17ms的延迟时间效果最优,减振孔对同水平传播的爆破振动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而孔底加气垫的方法对竖向传播的爆破振动减振效果明显;自由面法线垂直隧道起爆比自由面法线平行隧道时的振动速度高。基于上述两种典型的工况和试验结果,采用安全系数法对既有隧道进行了安全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为:平行隧道爆破时,采用数码电子雷管起爆下既有隧道的安全稳定性要比普通导爆管雷管起爆提高52.6%;露天工程爆破时,分别采用单排减振孔、双排减振孔、孔底加气垫和改变自由面方向控爆措施下,既有隧道安全稳定性分别提高了11.25%、12.75%、10.75%和16.25%。
张旭阳[10](2018)在《地铁暗挖工程的破岩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青岛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近接建筑物施工为背景,在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要求严格的条件下,以减小爆破振动对建筑物的扰动、提高施工效率为切入点,对竖井、车站主体、TMB拆解洞(区间)三个工程分别进行了减振技术研究。在现场试验和监测获取有效振动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对二氧化碳破岩相变致裂技术、静态破碎剂破岩技术、中空孔减振技术和基于多级楔形掏槽“导洞+预留光爆层”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并纵向通过数值模拟对辅助眼连续间隔布置和起爆方式对振速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MATLAB软件编程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隧道控制爆破爆破振动强度影响因素的重要度排序。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爆破衰减系数K、a值回归,进行二氧化碳爆破与炸药爆破振速对比分析,引起的振速为相当条件下炸药引起振速的5%-10%。同时运用理论计算对二氧化碳爆破与炸药爆破产生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炸药爆破产生的岩石应力波值是73号CO2致裂管的15倍,二氧化碳破岩更易控制爆破危害。(2)通过理论计算得到静态破碎炮孔间距等核心参数,同时试验了静态破碎剂在无自由面施工时的施工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对硬岩地质七眼掏槽形成中空孔、扩槽眼参数进行了分析,并试验了中空孔单孔单响分区爆破减振技术在极端条件下的可行性,将振速控制在0.5cm/s以内。(3)通过对多级楔形掏槽参数研究得出:三级楔形掏槽较二级楔形掏槽爆破振速显着降低、掏槽角度从低级向高级,炮孔倾角依次增大可以有效减小岩石的夹制作用达到减振效果。(4)通过数值模拟对同段位辅助眼连续或者间隔布置得出:两个炮孔同段辅助眼连续或间隔布置对同一点的最大爆破振动速度几乎不产生影响;连续布置起爆时振速衰减较快,对被保护建筑物产生的持续损害较小,而间隔布置炮孔同段起爆时爆破振速衰减较慢,对被保护建筑物产生的持续损害相对较大。单点起爆后达到的振速峰值由小至大的起爆方式为:反向起爆、正向起爆、中心起爆。(5)针对控制爆破的因素较多,采取振动控制措施方向性不强的特点,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结合MATLAB编程计算,以中空孔掏槽为例量化各影响因素对爆振强度的重要程度,并进行排序。
二、深孔爆破振动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及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孔爆破振动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深基坑爆破对邻近地铁隧道的振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工程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 |
1.2.2 爆破地震效应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及安全判据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深基坑爆破对地铁隧道振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
2.1 深基坑工程及既有隧道概况 |
2.1.1 深基坑工程简介 |
2.1.2 既有隧道概况 |
2.1.3 工程地质条件 |
2.2 深基坑爆破方案及监测布置 |
2.2.1 深基坑爆破方案 |
2.2.2 隧道监测布置 |
2.3 深基坑爆破数值模拟 |
2.3.1 FLAC3D爆破模拟简介 |
2.3.2 爆破模拟模型 |
2.3.3 爆破模型参数 |
2.3.4 爆破荷载等效过程 |
2.3.5 深基坑爆破仿真过程 |
2.3.6 爆破测点布置 |
2.4 现场实测与爆破仿真对比分析 |
2.4.1 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对比 |
2.4.2 模拟结果规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基坑爆破参数对地铁隧道的振动影响 |
3.1 数值模拟过程 |
3.1.1 模型的建立 |
3.1.2 边界条件及参数 |
3.1.3 模拟方案 |
3.1.4 数值计算步骤 |
3.2 爆破药量对地铁隧道振动影响的模拟分析 |
3.2.1 数值模拟方案 |
3.2.2 应力响应分析 |
3.2.3 位移响应分析 |
3.2.4 速度响应分析 |
3.3 炮孔布置对地铁隧道振动影响的模拟分析 |
3.3.1 数值模拟方案 |
3.3.2 应力响应分析 |
3.3.3 位移响应分析 |
3.3.4 速度响应分析 |
3.4 爆破延期时间对地铁隧道振动影响的模拟分析 |
3.4.1 数值模拟方案 |
3.4.2 应力响应分析 |
3.4.3 位移响应分析 |
3.4.4 速度响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爆破对不同断面形状隧道的振动影响 |
4.1 数值模拟过程 |
4.1.1 区间隧道断面选取及跨度设置 |
4.1.2 模型的建立 |
4.1.3 边界条件及参数 |
4.1.4 爆破参数及测点布置 |
4.2 深基坑爆破对马蹄形隧道的振动影响 |
4.2.1 应力响应分析 |
4.2.2 位移响应分析 |
4.2.3 速度响应分析 |
4.3 深基坑爆破对直墙半圆拱形隧道的振动影响 |
4.3.1 应力响应分析 |
4.3.2 位移响应分析 |
4.3.3 速度响应分析 |
4.4 深基坑爆破对圆形隧道的振动影响 |
4.4.1 应力响应分析 |
4.4.2 位移响应分析 |
4.4.3 速度响应分析 |
4.5 不同断面对比分析 |
4.5.1 应力对比分析 |
4.5.2 位移对比分析 |
4.5.3 速度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复杂环境下深孔爆破振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爆破振动效应 |
2.1 爆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危害效应 |
2.2 能量破坏机理 |
2.2.1 能量反应方程 |
2.2.2 瞬时输入能量 |
2.3 爆破振动累积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振动信号的HHT法 |
3.1 经验模态分解 |
3.2 Hilbert变换 |
3.2.1 Hilbert变换 |
3.2.2 瞬时频率 |
3.2.3 Hilbert谱 |
3.3 完备性验证 |
3.4 HHT方法的优越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破振动现场监测 |
4.1 工程概况 |
4.1.1 地质条件 |
4.1.2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4.2 爆破振动监测系统 |
4.2.1 爆破振动监测仪 |
4.2.2 监测点布置 |
4.3 现场数据收集及分析 |
4.3.1 现场数据收集 |
4.3.2 信号的HHT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瞬时输入能量的爆破振动分析 |
5.1 基于瞬时输入能量的分析 |
5.1.1 瞬时输入能量的计算 |
5.1.2 瞬时输入能量的应用 |
5.2 爆破振动信号的瞬时输入能量分析 |
5.3 数码电子雷管爆破的瞬时输入能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钻爆法开挖地铁隧道对城市埋地管道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钻爆法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 |
1.1.2 钻爆法施工下的埋地管道安全问题 |
1.2 研究现状总结 |
1.2.1 埋地管道系统抗震性研究 |
1.2.2 管土动力响应研究 |
1.2.3 爆破载荷作用下的管道稳定性研究 |
1.3 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创新点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地下爆破工程控制分析 |
2.1 爆破能量的衰减过程 |
2.1.1 爆破冲击波的衰减 |
2.1.2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过程 |
2.1.3 爆破地震效应 |
2.2 爆破安全控制 |
2.2.1 爆破周期最大振动速度 |
2.2.2 安全振速范围 |
2.2.3 爆破振动时间 |
2.2.4 振动频率的影响特性 |
2.2.5 爆破安全距离及装药量控制 |
2.3 爆破振速预测 |
2.3.1 振速预测经验公式 |
2.3.2 经验公式的修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管土稳定性分析 |
3.1 管土间的接触特性及相互作用 |
3.1.1 管道承重分析 |
3.1.2 管土接触动态变化 |
3.1.3 管土形变及控制准则 |
3.1.4 管线纵向位移预测 |
3.2 动载冲击下的管道稳定性分析 |
3.2.1 管道与爆破地震波的接触特性 |
3.2.2 动载冲击下的柱壳动力响应 |
3.2.3 简化薄壁柱壳的屈服条件 |
3.3 管土间的动力响应分析 |
3.3.1 拟静力分析法 |
3.3.2 动力有限元分析法 |
3.3.3 有限元法的求解 |
3.4 ANSYS数值模型的建立 |
3.4.1 模型整体结构 |
3.4.2 模型边界条件及材料参数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埋地管线受震特性分析 |
4.1 与隧道相平行的管道动态特性分析 |
4.1.1 管道应力分布特性及规律 |
4.1.2 管道振动特性分析 |
4.2 与隧道相垂直的管道动态特性分析 |
4.2.1 管道应力分布特性及规律 |
4.2.2 管道振动特性分析 |
4.3 振速预测公式的应用 |
4.3.1 确定试验修正参数 |
4.3.2 预测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管土振动特性分析 |
4.4.1 土体对管道振动的影响分析 |
4.4.2 管土受震特性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TA的管道安全分析 |
5.1 事故树分析 |
5.1.1 事故树的建立 |
5.1.2 结构重要度分析 |
5.2 工程安全控制建议 |
5.2.1 最小径集分析 |
5.2.2 工程可靠度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大高差起伏地形露天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
1.2.2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 |
1.2.3 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
1.2.4 爆破地震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露天爆破引起的爆破地震及其影响 |
2.1 露天爆破引起的爆破地震波 |
2.2 露天爆破地震波传播影响分析 |
2.2.1 爆破地震波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
2.2.2 爆破地震波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
2.3 爆破地震波传播传播过程中的地形效应 |
2.4 露天爆破地震波引起的结构响应 |
2.4.1 工程结构动态特性 |
2.4.2 单质点系的振动响应 |
2.4.3 单质点系爆破地震结构响应 |
2.5 大高差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施工风险评估 |
2.5.1 高边坡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2.5.2 高边坡工程专项风险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编组站高边坡爆破地震监测与分析 |
3.1 依托工程概况与爆破开挖方案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爆破开挖方案与周边环境 |
3.1.3 典型爆破参数设计 |
3.2 爆破地震安全监测 |
3.2.1 爆破地震动监测仪器与监测内容 |
3.2.2 现场测点布置 |
3.2.3 依托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
3.3 爆破地震安全监测结果与分析 |
3.3.1 前期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
3.3.2 后期迎坡面区爆破地震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和频率分析 |
3.3.3 后期背坡面区爆破地震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和频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迎、背坡高边坡爆破地震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
4.1 起伏地形高边坡爆破地震预测模型 |
4.1.1 影响爆破振动强度的物理量 |
4.1.2 考虑地形因素的爆破地震预测模型 |
4.1.3 迎坡面爆破振速预测模型 |
4.1.4 背坡面爆破振速预测模型 |
4.2 起伏地形爆破地震预测与控制 |
4.2.1 迎坡面模型应用及其评价 |
4.2.2 背坡面模型应用及其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6)控制爆破技术在复合地层盾构基岩及孤石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城市隧道盾构工程中孤石及基岩突起的形成和危害分析 |
1.2.1 孤石和基岩突起形成的原因 |
1.2.2 孤石及基岩突起对盾构工程的危害 |
1.3 控制爆破技术处理基岩及孤石的特点 |
1.4 国内外城市隧道孤石控制预爆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2 工程概况 |
2.1 工程简介 |
2.2 施工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 |
2.2.1 建筑物情况 |
2.2.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2.2.3 工程地质条件对盾构掘进施工影响的分析 |
2.3 盾构隧道穿越地层的特点及盾构的选型与配套 |
2.3.1 盾构隧道穿越地层的特点 |
2.3.2 地面沉降控制 |
2.3.3 盾构穿越孤石区 |
2.3.4 盾构的选型与配套 |
2.4 本章小结 |
3 盾构施工孤石及基岩突起处理的重难点的分析 |
3.1 深孔爆破施工准备方案 |
3.1.1 施工场地的选择 |
3.1.2 爆破钻孔施工方法及孤石分布的探明方法 |
3.1.3 深孔爆破对周围管线的影响控制 |
3.2 控制爆破技术单耗及参数的选择 |
3.2.1 爆破参数设计 |
3.2.2 控制爆破技术单耗的选择 |
3.3 爆破区的保压注浆处理 |
3.4 开舱换刀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4 爆破震动分析 |
4.1 控制爆破震动速度的检测 |
4.1.1 监测原理 |
4.1.2 爆破振动监测工作流程及数据处理 |
4.2 衰减指数及地质参数的计算 |
4.2.1 监测数据的合理选择 |
4.2.2 震动速度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 |
4.3 深孔孤石爆破技术震动速度的控制 |
4.3.1 干扰减震法 |
4.3.2 增加临空面法和控制最大起爆药量法 |
4.4 本章小结 |
5 深孔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5.1 深孔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5.1.1 LS-DYNA的功能特点 |
5.1.2 LS-DYNA爆破模拟算法 |
5.1.3 LS-DYNA爆破模拟材料参数的选取 |
5.2 单孔深孔爆破数值模拟验证模型参数的合理性 |
5.2.1 单孔深孔爆破数值模拟的网格的建立 |
5.2.2 单孔深孔爆破数值模拟效果 |
5.3 群孔爆破模拟分析 |
5.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2 炮孔距70cm的爆破效果 |
5.3.3 炮孔距80cm的爆破效果 |
5.3.4 炮孔距90cm的爆破效果 |
5.4 不同炮孔距的模拟爆破效果分析 |
5.4.1 孤石岩体边缘不同位置的引力波分析 |
5.4.2 裂纹范围及爆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基于电子雷管控制深孔爆破振动速度的微差时间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雷管的发展 |
1.2.2 微差时间计算基本理论 |
1.2.3 控制振动速度精准爆破的微差时间优化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差时间计算模型 |
2.1 孔间微差时间 |
2.1.1 孔间微差爆破基本理论 |
2.1.2 孔间微差间隔时间数学模型 |
2.2 排间微差时间 |
2.2.1 排间微差爆破基本理论 |
2.2.2 排间微差间隔时间数学模型 |
2.3 微差时间计算模型的确定 |
2.3.1 孔间微差时间计算模型的确定 |
2.3.2 排间微差时间计算模型的确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LS-DYNA数值模拟 |
3.1 LS-DYNA数值模拟原理 |
3.1.1 LS-DYNA简介 |
3.1.2 LS-DYNA模拟步骤 |
3.2 数值模拟 |
3.2.1 数值模拟工程概述 |
3.2.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3.2.3 建立数值模拟实体模型 |
3.2.4 数值模拟实体模型计算 |
3.2.5 数值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华润小径湾现场试验 |
4.1 工程概况 |
4.2 爆破试验方案设计 |
4.3 爆破参数选择 |
4.3.1 起爆网络 |
4.3.2 起爆网路安全规定 |
4.3.3 爆破振动安全许用距离 |
4.4 现场试验方案 |
4.4.1 试验方案一 |
4.4.2 试验方案二 |
4.4.3 试验方案三 |
4.4.4 试验方案四 |
4.4.5 试验方案五 |
4.4.6 试验现场振动监测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建筑物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效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爆破拆除国外研究现状 |
1.3 爆破拆除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方向及内容 |
第二章 建筑物爆破拆除实例分析 |
2.1 引言 |
2.2 建筑物爆破拆除技术原理 |
2.3 建筑物爆破拆除倒塌方式 |
2.4 某学校爆破拆除振动数据分析 |
2.4.1 工程概况及振动监测方案 |
2.4.2 振动测量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塌落振动方向性效应研究 |
3.1 近断层地震方向性效应及衰减研究 |
3.1.1 近断层方向性效应的定义 |
3.1.2 产生方向性效应的原因 |
3.2 爆破塌落振动模型 |
3.3 实测数据分析 |
3.3.1 塌落振动空间分布场的整体特征 |
3.3.2 塌落振动的单点局部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塌落振动数据的场地分类方法 |
4.1 深度学习理论 |
4.1.1 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 |
4.1.2 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架构 |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动台站场地类型区分 |
4.2.1 对训练数据的预处理与池化层 |
4.2.2 针对神经网络的微调整(fine-tune) |
4.3 验证 |
4.4 改进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HT变换的塌落振动信号能量分析 |
5.1 对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 |
5.1.1 小波分析理论 |
5.1.2 小波包分析 |
5.1.3 HHT法 |
5.1.4 小波变换、小波包分析与HHT方法对比 |
5.2 塌落振动信号在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 |
5.2.1 对塌落振动能量频谱分布的HHT法应用 |
5.2.2 能量密度 |
5.3 基于时-能密度法的振动安全判据 |
5.3.1 单一振速安全判据 |
5.3.2 速度-频率联合安全判据 |
5.3.3 破坏指数型安全判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重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爆破振动波传播规律分析 |
2.1 引言 |
2.2 爆破振动波的产生及分类 |
2.3 爆破振动波特征参量 |
2.4 爆破振动波的传播特征及破坏效应 |
2.5 应力波法分析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2.6 小结 |
3 既有隧道安全稳定性极限分析 |
3.1 极限分析 |
3.2 爆破振动等效静态力 |
3.3 爆破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及速度场分布 |
3.4 爆破振动下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
3.5 结论 |
4 既有隧道安全稳定性强度折减分析 |
4.1 强度折减 |
4.2 安全稳定性计算 |
4.3 结果分析 |
4.4 结论 |
5 现场控爆技术试验研究和既有隧道安全稳定性评价 |
5.1 平行隧道现场试验研究 |
5.2 露天基坑爆破试验研究 |
5.3 既有隧道安全性分析 |
5.4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的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地铁暗挖工程的破岩振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破岩振动控制技术机理 |
2.1 液态二氧化碳爆破致裂技术 |
2.2 大直径中空孔直眼掏槽减振机理 |
2.3 静态破碎剂破岩机理 |
2.4 多级楔形掏槽减振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竖井开挖中二氧化碳相变致裂技术研究 |
3.1 西镇站竖井工程概况 |
3.2 二氧化碳相变致裂破岩现场试验 |
3.3 与炸药破岩振速对比分析 |
3.4 与炸药破岩的应力对比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静态破碎剂和中空孔减振技术研究 |
4.1 青中区间TBM拆解洞工程概况 |
4.2 TBM拆解洞静态破碎施工技术 |
4.3 TBM拆解洞中空孔减振技术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级楔形掏槽“导洞+预留光爆层”施工技术研究 |
5.1 “导洞+预留光爆层”施工技术 |
5.2 超前小导洞多级楔形掏槽参数研究 |
5.3 起爆网路设计-孔外延期技术 |
5.4 辅助眼连续和间隔布置对振速的影响分析 |
5.5 起爆方式对振速的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控制爆破振动影响因素重要度计算 |
6.1 控制爆破、静态破碎与二氧化碳相变致裂技术 |
6.2 空孔直眼掏槽爆破振动影响因素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附录 |
四、深孔爆破振动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及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露天矿深孔台阶爆破振动效应预测方法与控制技术[D]. 何旺. 南华大学, 2021
- [2]深基坑爆破对邻近地铁隧道的振动影响研究[D]. 范晓强.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复杂环境下深孔爆破振动效应研究[D]. 李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4]钻爆法开挖地铁隧道对城市埋地管道系统的影响[D]. 朱冕.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大高差起伏地形露天爆破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控制[D]. 卢宏力.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控制爆破技术在复合地层盾构基岩及孤石处理工程中的应用[D]. 李文浩.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电子雷管控制深孔爆破振动速度的微差时间优化[D]. 相志斌. 南华大学, 2019(01)
- [8]建筑物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效应初探[D]. 刘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
- [9]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与控制技术[D]. 孙崔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8(12)
- [10]地铁暗挖工程的破岩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 张旭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