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科疾病盆腔CT检查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娟,林海雪,林仲秋[1](2022)在《《2022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10月6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2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与2021年3月31日公布的2021年(第2版)指南相比,流程图略有改变。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
王稳,王颖梅,王玉东,王建六,王建东,马晓欣,向阳,程文俊,张燕,张国楠,张师前,薛凤霞,刘招舰[2](2021)在《绝经后卵巢肿物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大约7%的女性在不同年龄段发现卵巢肿物,绝经后卵巢肿物并非少见。美国女性绝经后15年内发生卵巢肿物的概率为18%;欧洲的一项大型筛查结果显示,自然绝经后卵巢肿物的发生率为21.2%[1]。由于目前缺少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我国绝经后卵巢肿物的发生率尚不清楚,现有数据表明,发生率在5%~17%[2]。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常规体检所发现的绝经后卵巢肿物越来越多。医患由此要面临两个问题:(1)是否需要干预和处理。(2)如何鉴别和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王丽娟,林海雪,林仲秋[3](2021)在《《2021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2版)》解读》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3月31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1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2版)》。与今年2月2日公布的第1版指南相比,流程图没有改变,只是对讨论部分进行了更新,这也是自2019年第2版有讨论部分之后的首次变动。但2021年第1版指南与先前的版本相比,对流程图部分进行了更新。现结合2021年的两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
陈秋叶[4](2021)在《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并且与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宫颈癌及HPV上安全有效。紫蛇理冲汤是在近现代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名方的理冲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经过前期初步的临床观察,紫蛇理冲汤在治疗宫颈癌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R-HPV感染IIb-IIIc期宫颈癌患者的HPV转阴率、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明确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对HPV转阴及对PFS的作用和影响。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水平变化,分析细胞免疫水平与HPV感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中药治疗HPV感染的作用机制。3..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探究中药干预、HPV感染状态与PFS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HPV感染状态和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是否是影响PFS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拟纳入60例中晚期宫颈癌(Ⅱb-Ⅲ期)经西医标准治疗后疗效评价达到CR或PR,仍伴有HR-HPV感染,且HR-HPV阳性亚型明确患者,根据接受治疗药物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组给予紫蛇理冲汤口服,同时合用外洗方坐浴熏洗,中药连续使用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照组使用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纳药,对照组按西医临床标准规范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及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复查HR-HPV转阴情况,之后每4-6个月随访一次,一共随访2年,监测两组患者HPV转阴率、无进展生存,并监控观察患者在药物干预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4+CD25+CD127-及 NK 细胞变化(期间HPV检查连续2次阴性以上可以改为1年1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宫颈癌Ⅱb-Ⅲc期经之后宫颈癌伴HR-HPV感染患者。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是否绝经、初治肿瘤大小、肿瘤疗效评价、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有60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脱落2例(3.33%)。1.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治疗组HR-HPV亚型全部转阴11例(36.67%),部分转阴7例(23.33%),总有效率60%;对照组全部转阴6例(20%),部分转阴4例(1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VS对照组转阴率为:86.67%VS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研究随访期结束,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HR-HPV转阴总有效率分别93.33%(28/30)和73.33%(22/30),结果显示两组对HR-HPV转阴都有促进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紫蛇理冲汤合外用方能促进清除病毒,且在本实验中疗效大于用干扰素治疗。2.两组在中医症候积分经描述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结果为t=-1.459,P=0.15>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上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组间P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降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治疗组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一年里有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第二年里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PFS分别为10、11、20、19个月。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第一年里发现3例(10%)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PFS 分别为 1 1、8、10.5、9、6.5、1 1 个月;第二年 2 例(6.67%)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患者中有1例(3.33%)死亡,PFS分别为14、14.5、12.5、13、15个月。两组1年/2年复发转移率、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治疗组为 6.67%/13.33%、100%/100%。对照组为 20%/16.67%、100%/96.67%。可以看出,治疗组在1年/2年复发转移率和总生存率上都优于对照组,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曲线,采用非参数检验,P=0.028<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治疗组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对照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3.33%,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中位PFS都为24个月,2年总的PFS生存曲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4.647,P=0.031)。HPV感染状态与PFS的生存时间曲线图,HPV阴性和HPV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7.618,P=0.006)。调节T细胞水平升高与正常,与PFS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12.276,P=0.00)。4.两组治疗前在 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比值、CD4+CD25+CD127-%、NK细胞水平比例上经描述统计分析,均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比例均较前升高,且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水平较前也升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D4+CD25+CD127-%均下降,且组内、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在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变化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CD3+CD8+差值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COX回归分析,入组后干预方式、HPV感染状态、肿瘤疗效评价、调节T细胞是影响宫颈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6.治疗后两组组间在四个维度(躯体、心理、社会、疾病)方面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38<0.05)。结论:1.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在治疗HR-HPV阳性宫颈癌伴疗效确切,能够促进HPV病毒清除,提高转阴率,整体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转移率,延长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2.治疗前后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较阴性患者更为失调,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可以调节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其中对T细胞亚群中具有代表意义的CD4+、CD8+和Treg细胞的水平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调CD4+水平,协调CD4+/CD8+比例平衡,下调Treg细胞水平,促进恢复免疫功能。所以其发挥其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水平达到平衡,恢复机体免疫力,帮助抗病毒和抗肿瘤,尽量消除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经过COX回归分析,HPV阴性、调节T细胞水平正常、肿瘤疗效评价为CR、入组后用中药治疗是影响宫颈癌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刘资奇[5](2021)在《MTERFD1通过调节IL-6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生命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性疾病。卵巢癌患者早期诊断困难,约70%确诊时已为晚期。而晚期卵巢癌患者手术联合术后化疗的初始治疗后复发性高,导致其五年生存率不足40%,死亡率更是常年位居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研究发现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的突变,失活及表达异常密切相关,针对异常基因的靶向治疗是现在卵巢癌治疗的热门方向。BRCA1、BRCA2基因及对应的PAPR抑制剂的发现被证明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目前为止治疗效果仍然有限。线粒体作为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工厂”,除进行细胞内有氧代谢外还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代谢。MTERF家族是调控线粒体转录必不可少的分子家族,其家族有四个成员,但目前针对这四个基因的相关研究较少,仅证实他们均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基因组转录及翻译导致多种实体肿瘤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但MTERF家族成员与卵巢癌的关系尚不明确。卵巢癌的发生发展除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基因变化,同时还与肿瘤微环境改变、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能够利用公开网络数据库中的信息寻找到MTERF家族成员中与卵巢癌不良预后相关的基因,同时明确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中的作用及初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通过检索公开在线生存数据分析网站Ka Plan Meier-Plotter(https://kmplot.com/analysis/)数据库中MTERF家族基因的相关数据,分析其家族成员与卵巢癌预后及化疗效果的关系。2)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TERFD1表达水平。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MTERFD1 m RNA表达水平。进行预后分析并绘制Ka Plan-Meier生存曲线图比较MTERFD1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1)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HEY及OVCAR3和人胚肾上皮细胞HEK293细胞系的MTERFD1 m RNA表达水平。通过构建MTERFD1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分别过表达和敲减细胞中MTERFD1的表达水平。使用MTT法检测不同细胞增殖情况。使用Annexin-V/PI双染色后流式分析比较不同细胞凋亡情况。2)通过ELISA法检测IL-6,IL-11,uPA,S100A9,S100A10在不同卵巢癌细胞系和工具细胞系中的水平。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水平IL-6对于卵巢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使用Ka 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IL-6,IL-11,u PA,S100A9,S100A10与卵巢癌预后相关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检索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我们发现MTERFD1基因和卵巢癌患者总体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后生存期都有明确相关性(P<0.05),且MTERFD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越高,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效果越差。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中MTERF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发现卵巢癌组织中MTERFD1 m 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KM生存曲线结果显示MTERFD1高表达组卵巢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均显着短于MTERFD1低表达组卵巢癌患者(P<0.05)。第二部分:1)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卵巢癌细胞系中MTERFD1表达显着高于工具细胞系。在卵巢癌细胞系中HEY和SKOV3的MTERFD1 m RNA表达量相对高于OVCAR3。MTT实验及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TERFD1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而降低MTERFD1表达则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2)ELISA检测结果显示卵巢癌细胞中的IL-6,IL-11,uPA,S100A9,S100A10表达水平均高于工具细胞系。MTT实验结果显示下调IL-6能够逆转MTERFD1对卵巢癌细胞促增殖效应,上调IL-6能够逆转下调MTERFD1对于卵巢癌细胞抑制增殖效应。通过Ka 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进行预后分析发现IL-6,IL-11,S100A9及S100A10水平与卵巢癌预后均无显着差异。结论:本次实验我们通过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进行预后分析,成功筛选出了一个潜在的卵巢癌基因MTERFD1。MTERFD1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MTERFD1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效果不良密切相关。进一步我们通过细胞学实验证实过表达MTERFD1可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而下调MTERFD1表达可促进卵巢癌细胞凋亡。随后我们测试了一系列MTERFD1在卵巢癌中可能的作用靶点,发现IL-6水平与MTERFD1表达密切相关,并且IL-6能逆转MTERFD1在卵巢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但大样本生存分析结果却显示IL-6水平与卵巢癌预后无相关性。因此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MTERFD1与卵巢癌中的作用及确切的分子机制。
蔡晓辉,李晓伟,郑晓丹,贺昕红,蒋国庆[6](2021)在《盆腔放线菌病三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盆腔放线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3例盆腔放线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盆腔放线菌病患者中有2例有久置宫内节育器病史;3例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表现为腹痛、发热或泌尿系统症状;其中2例患者伴有消瘦,术前盆腔CT检查均显示盆腔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误诊为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另1例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及阴道排出异物,形成膀胱-子宫瘘。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例均盆腔粘连严重,1例行子宫全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右侧卵巢肿物剥除+膀胱瘘口修补术,1例因盆腔粘连严重仅行左侧附件切除及盆腔病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均见到典型放线菌团形成的"硫磺颗粒"确诊。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随访1~2年,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盆腔放线菌病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放线菌即可确诊,抗生素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必要时需联合手术治疗。
热米拉·阿布力克木[7](2021)在《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对子宫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住院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219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过敏史、初潮年龄、妊娠次数、分娩史、流产史、病程、有无其他妇科疾病、术前化验指标、手术方式、肌瘤生长部位、肌瘤数目、术后病理、术后用药、有无残留等,分析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对预防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219例患者经随访共有71例复发,复发率为32.4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肌瘤复发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过敏史、初潮年龄、妊娠次数、分娩史、流产史、病程、有无合并妇科疾病、手术方式、肌瘤生长部位、肌瘤数目、术后病理、有无残留、术前化验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后用药与肌瘤剔除术后的复发可能相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肌瘤数目、术后用药情况是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呈正相关(OR>1)。术后口服小剂量米司酮联合消瘤丸者复发风险是未用该治疗方式者的0.043倍。结论:子宫肌瘤的数目、肌瘤剔除术后是否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 RHa)治疗可能影响肌瘤复发,呈正相关。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是一种可能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率的治疗方式。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8](2021)在《《2021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0月20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1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1 2021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1)新增了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以讨论妇科癌症的生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及相关的医疗管理措施。(2)新增了以标志物为导向的二线全身治疗原则。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9](2020)在《《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文中提出2020年10月19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发布了《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该指南只针对鳞癌,不包括外阴其他病理类型如外阴黑色素瘤、腺癌等。1新版指南主要更新(1)新增了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以讨论妇科癌症的生理和社会心理影响及相关的医疗管理措施。(2)新增了以标志物为导向的二线全身治疗原则。2分期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外阴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TNM分期。见表1~3。
徐茵茵[10](2020)在《十二指肠及其与周围脏器的三维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二指肠附近解剖结构复杂,毗邻多种脏器,一旦发生十二指肠损伤,其复杂和严重程度远高于胆道损伤及其他肠管损伤,极易发生肠瘘,常常会导致严重的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医源性十二指肠损伤多为在腹部手术过程中因操作不慎造成的十二指肠损伤,其发生率由0.04%-2.1%不等,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65%左右和病死率可达15%~20%,必须要引起外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组将探讨十二指肠及其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学关系。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在显示腹盆腔解剖关系上的优越性,本研究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1000例CTA在体数据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拟构建十二指肠数字化三维模型,研究十二指肠的解剖学特点;第二部分拟构建腹腔动静脉网和输尿管数字化三维模型,十二指肠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学关系特点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十二指肠的在体三维重建及解剖学特点[目的]基于构建的在体女性十二指肠数字化三维模型,研究十二指肠的解剖学特点。[方法]1、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因各种妇科疾病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住院并行薄层(小于1mm)腹盆腔CT血管造影(CTA)的1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将CTA原始数据集导入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软件21.0,分别应用平扫期数据建立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静脉期数据建立十二指肠数字化三维模型,所构建模型均以STL格式导出保存。3、将骨盆导入静脉期数据中进行配准。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的三维视图窗口中,观察十二指肠的解剖特点,并利用测量工具对十二指肠的长度进行测量。[结果]十二指肠形态主要有四种类型:“C”、“U”、“V”和“O”形,大部分为“C形”(53.6%,536/1000),十二指肠全长长度L平均值为221.71mm,大部分位于200mm~250mm,占比为50.00%(500/1000);而十二指肠水平部大多数在椎骨L3水平,所占比例为51.20%(512/1000),少部分位于L2(9.00%,90/1000)和 L4(10.60%,106/1000)。[结论]十二指肠形态多变,主要以“C”形为主,全长平均为221.71mm,其水平部大部分位于椎骨L3水平;十二指肠模型的成功构建证实了三维重建技术对于重建十二指肠及测量的可行性,也为十二指肠的解剖教学研究提供了立体、直观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 十二指肠与周围脏器的三维解剖关系[目的]基于构建的在体女性十二指肠、腹腔动静脉网和输尿管数字化三维模型,研究十二指肠周围脏器的解剖学特点。[方法]1、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因各种妇科疾病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住院并行薄层(小于1mm)腹盆腔CT血管造影(CTA)的1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将CTA原始数据集导入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软件21.0,分别应用动脉期数据建立腹腔动脉网数字化三维模型,静脉期数据建立腹腔静脉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泌尿期数据建立输尿管数字化三维模型,所构建模型均以STL格式导出保存。3、将腹腔动脉网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和输尿管数字化三维模型依次导入静脉期数据中进行配准。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的三维视图窗口中,以十二指肠为解剖标志点,研究十二指肠及其周围脏器解剖学特点。[结果]1、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走形分布的血管结构有三种: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无大血管组织;分布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后方的血管结构有两种: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而分布于十二指肠下缘后方的血管结构有五型:下腔静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右侧卵巢静脉、右肾动脉。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走形主要是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占78.20%(782/1000);而十二指肠水平部后方大部分是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比例为85.80%(858/1000),分布于十二指肠下缘后方的血管主要是下腔静脉,占 78.60%(786/1000)。2、十二指肠下缘与左肾静脉的距离d1平均值为53.74mm;十二指肠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的距离d2平均值为1.92mm;十二指肠下缘与髂总静脉汇合处的距离d3平均值为59.35mm;十二指肠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d4平均值为 37.14mm。3、十二指肠与右侧肾门的空间位置关系有四种类型:右侧肾门对应十二指肠上部、右侧肾门对应十二指肠降部、右侧肾门对应十二指肠水平部及右侧肾门未对应十二指肠,其中右侧肾门对应十二指肠降部所占比例最高,为80.32%(800/996);十二指肠与右侧肾门间的距离s1平均值为19.20mm;十二指肠下缘与右侧肾门间的距离s2平均值为39.45mm。4、十二指肠下缘与右侧输尿管间的距离ml平均值为18.80mm;十二指肠下缘与左侧输尿管间的距离m2平均值为47.15mm。[结论]1.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大部分临近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大部分临近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因此普外科、妇科等手术中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应注意观察十二指肠与血管间的关系。2.十二指肠下缘基本位于左肾静脉和髂总静脉汇合处连线的中点;肠系膜下动脉起点和腹主动脉分叉处大部分位于十二指肠下方,偶尔位于十二指肠的上方,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应注意辨别十二指肠下缘。3.十二指肠降部与右侧肾门关系密切,距离仅19.20mm,因此右侧肾门手术中损伤降部可能性大,当分离肾门时应紧贴肾缘。4.右侧输尿管与十二指肠下缘的距离比左侧输尿管近,仅18.17mm,因此右侧输尿管手术中损伤十二指肠可能性大,当分离输尿管时应靠右侧。
二、妇科疾病盆腔CT检查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科疾病盆腔CT检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2022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2022年NCCN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
1.1 葡萄胎部分更新 |
1.2 葡萄胎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部分更新 |
1.3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部分更新 |
1.4 病理原则 |
1.5 其他方案 |
2 指南的主要内容 |
2.1 葡萄胎的初始治疗 |
2.1.1 负压吸宫和刮宫术 |
2.1.2 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
2.1.3 随访 |
2.1.4 葡萄胎后GTN的诊断 |
2.1.5 葡萄胎后GTN的初始治疗 |
2.2 GTN的分期和预后评分系统 |
2.3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初始治疗 |
2.3.1 低危GTN的治疗 |
2.3.1. 1 治疗中监测 |
2.3.1. 2 随访及避孕 |
2.3.2 高危GTN的治疗 |
2.3.3 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
2.3.3. 1 无转移性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Ⅰ期) |
2.3.3. 2 转移性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 |
2.4 GTN的化疗 |
2.4.1 低危GTN的化疗方案 |
2.4.1. 1 MTX单药方案(首选方案) |
2.4.1. 2 Act-D单药化疗方案(首选方案) |
2.4.2 高危GTN的化疗方案 |
2.4.2. 1 EMA/CO方案(首选方案) |
2.4.2. 2 EMA/EP方案和EP/EMA方案(可考虑的方案) |
2.4.2. 3 EP诱导化疗方案 |
2.4.3 MTX耐药性高危GTN的治疗 |
2.4.3. 1 TP/TE方案 |
2.4.3. 2 BEP方案 |
2.4.3.3 VIP方案 |
2.4.3. 4 ICE方案 |
2.4.3. 5 TIP方案 |
2.4.3. 6 PD-1/PD-L1抑制剂(例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阿瓦鲁单抗) |
2.4.3. 7 卡培他滨为基础的方案 |
2.4.3. 8 吉西他滨±顺铂 |
2.4.3. 9 |
2.4.4 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PSTT和ETT)的化疗 |
2.4.4. 1 首选方案 |
2.4.4. 2 其他推荐方案 |
2.4.4. 3 某些情况下有用的方案 |
2.5 病理原则 |
2.5.1 手术操作 |
2.5.2 良性、非侵袭性葡萄胎的病理诊断 |
2.5.3 恶性GTN病理评估包括 |
2.6 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 |
2.6.1 生理影响 |
2.6.2 社会心理影响 |
2.6.3临床指导方法 |
3 讨论 |
3.1 葡萄胎后GTN的诊断标准有变化 |
3.2 低危GTN患者巩固化疗首选3疗程 |
3.3 低危GTN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分层治疗依据 |
3.4 新增鉴别诊断GTN的免疫组化标志物GATA-3 |
(2)绝经后卵巢肿物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绝经后卵巢肿物的诊断 |
2.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
2.2 临床表现及初步检查 |
2.3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恶性肿瘤风险的评估 |
2.5.1 恶性肿瘤风险指数(RMI)和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模型(ROMA) |
2.5.2 国际卵巢肿瘤分析组织(IOTA)、妇科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卵巢附件报告与数据系统(O-RADS) |
3 绝经后卵巢肿物处理 |
3.1 保守观察 |
3.2 手术治疗 |
3.2.1 腹腔镜手术 |
3.2.2 子宫是否需要切除 |
3.2.3 开腹手术 |
(3)《2021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2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2021年NCCN指南主要更新 |
1.1 |
1.2 葡萄胎部分的更新 |
1.3 葡萄胎后GTN部分的更新 |
1.4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部分的更新 |
2 指南的主要内容 |
2.1 葡萄胎的初始治疗 |
2.1.1 负压吸宫和刮宫术 |
2.1.2 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
2.1.3随访 |
2.1.4 葡萄胎后GTN的诊断 |
2.1.5 葡萄胎后GTN的初始治疗 |
2.2 GTN的分期和预后评分系统 |
2.3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初始治疗 |
2.3.1 低危GTN的治疗 |
2.3.1. 1 治疗中监测 |
2.3.1. 2 随访及避孕 |
2.3.2 高危GTN的治疗 |
2.3.3 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
2.3.3. 1 无转移性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Ⅰ期) |
2.3.3. 2 转移性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 |
2.4 GTN的化疗 |
2.4.1 低危GTN的化疗方案 |
2.4.1. 1 MTX单药方案(首选方案) |
2.4.1. 2 Act-D单药化疗方案(首选方案) |
2.4.2 高危GTN的化疗方案 |
2.4.2. 1 EMA/CO方案(首选方案) |
2.4.2. 2 EMA/EP方案和EP/EMA方案(可考虑的方案) |
2.4.3 MTX耐药性高危GTN的治疗 |
2.4.3. 1 TP/TE方案 |
2.4.3. 2 BEP方案 |
2.4.3. 3 VIP方案 |
2.4.3.4 ICE方案 |
2.4.3. 5 TIP方案 |
2.4.3. 6 PD-1/PD-L1抑制剂(例如:派姆单抗,纳武单抗,阿瓦鲁单抗) |
2.4.3. 7 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方案 |
2.4.3. 8 卡培他滨为基础的方案 |
2.4.3. 9 吉西他滨±卡铂 |
2.4.3. 1 0 吉西他滨±顺铂 |
2.4.3. 1 1 |
2.4.4 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PSTT和ETT)的化疗 |
2.4.4. 1 首选方案 |
2.4.4. 2 其他推荐方案 |
2.4.4. 3 某些情况下有用的方案 |
2.5 病理原则 |
2.5.1 手术操作 |
2.5.2 良性、非侵袭性葡萄胎的诊断 |
2.5.3 恶性GTN病理评估包括 |
2.6 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 |
2.6.1 生理影响 |
2.6.2 社会心理影响 |
2.6.3 临床指导方法 |
3 讨论 |
3.1 治疗后监测首选口服避孕药 |
3.2 低危GTN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分层治疗依据 |
3.3 肿瘤患者的长期管理 |
(4)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HPV与宫颈癌发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
1. 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
2. HPV和宫颈癌的治疗 |
3. HPV与预后的关系 |
4. HPV持续感染与预后的相关性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HPV及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1. HPV与宫颈癌 |
2. 中医对HPV及宫颈癌的认识 |
3.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及HPV |
4.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检测方法 |
研究内容 |
1. 治疗方案 |
2.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 |
4. 随访计划 |
5.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宫颈癌及HPV病机探讨 |
3. 组方意义及依据 |
4. 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辛复宁)的应用 |
小结 |
不足、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MTERFD1通过调节IL-6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TERFD1 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TERFD1 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和初步的分子机制 |
一、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基因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在卵巢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对子宫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流程图 |
结果 |
1.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 传统祖国医学对“症瘕”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2 西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3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残留率及复发率 |
4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
4.1 肌瘤数目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关系 |
4.2 手术方式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关系 |
4.3 术后用GnRHa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关系 |
4.4 肌瘤病理类型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关系 |
5 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预防子宫肌瘤复发的机制 |
6 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预防及处理 |
7 问题不足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西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2021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2021年指南(第1版)主要更新 |
2 分类和分期 |
3 子宫内膜癌 |
3.1 术前辅助检查 |
3.2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 |
3.2.1 保留生育功能指征和方法 |
3.2.2 不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的初始治疗 |
3.2.2. 1 肿瘤局限于子宫体 |
3.2.2. 2 怀疑或有肉眼可见子宫颈受侵 |
3.2.2. 3 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 |
3.2.3 完成初始手术分期后的后续治疗 |
3.2.4 不全手术分期后的治疗 |
3.2.5 初始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
3.2.6 复发的治疗 |
3.2.6. 1 影像学检查证实没有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 |
3.2.6. 2 孤立转移灶 |
3.2.6. 3 播散性病灶 |
3.3 高危组织类型(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去分化癌、癌肉瘤)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
3.4 病理学评估原则(包括癌、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癌) |
3.5 分子分型分析及推荐流程 |
3.6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
3.6.1 初始评估 |
3.6.2 随访和监测 |
3.6.3 可疑复发或转移 |
3.7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原则 |
3.8 前哨淋巴结活检原则 |
3.9 子宫内膜癌的全身治疗 |
4 子宫肉瘤的处理 |
4.1 初始治疗 |
4.1.1 经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确诊的肉瘤 |
4.1.2 经活检或肌瘤剔除术后确诊及任何方法确诊的肉瘤 |
4.2 术后补充治疗 |
4.2.1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SS) |
4.2.2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igh-grade ESS)、未分化子宫肉瘤(UUS)或子宫平滑肌肉瘤(u LMS) |
4.3 术后随访 |
4.4 复发的治疗 |
4.4.1 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远处转移的阴道或盆腔局部复发 |
4.4.2 孤立转移灶 |
4.4.3 播散性转移 |
4.5 全身治疗 |
4.6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
4.6.1 初始治疗 |
4.6.2 随访和监测 |
4.7 病理学评估原则及分子分型检测 |
4.7.1 病理学评估原则 |
4.7.2 分子分型检测 |
4.7.2. 1 上皮样平滑肌肉瘤 |
4.7.2. 2 黏液样平滑肌肉瘤 |
4.7.2. 3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 |
4.7.2. 4 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
4.7.2. 5 未分化子宫肉瘤 |
4.7.2. 6 类似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子宫肿瘤 |
4.7.2. 7 横纹肌肉瘤 |
4.7.2. 8 米勒管腺肉瘤 |
4.7.2. 9 癌肉瘤 |
5 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 |
5.1 生理影响 |
5.2 心理影响 |
5.3 临床方法 |
6 讨论 |
(9)《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 |
2分期 |
3 初始治疗 |
3.1 早期肿瘤(T1期和小病灶的T2期) |
3.2 早期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
3.3 局部晚期肿瘤(指大病灶的T2期和T3期,T3期即使切除周围器官也无法切除病灶) |
3.4 无论原发肿瘤期别,无法切除淋巴结 |
3.5 晚期肿瘤 |
4 手术分期原则 |
5 腹股沟股区前哨淋巴结显像的应用原则 |
6 放疗原则 |
7 同期放化疗后治疗效果评估 |
8 全身治疗原则 |
9 病理学评估原则 |
1 0 影像学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
1 0.1 初始评估 |
1 0.2 随访监测 |
1 0.3 确诊复发 |
1 1 随访 |
1 2 复发的治疗 |
1 2.1 局限于外阴的临床复发(淋巴结阴性) |
1 2.2 淋巴结复发或远处转移 |
1 3 妇科疾病幸存者指导原则 |
1 3.1 生理影响 |
1 3.2 心理影响 |
1 3.3 临床方法 |
1 4 讨论 |
(10)十二指肠及其与周围脏器的三维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十二指肠的在体三维重建及解剖学特点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十二指肠与周围脏器的三维解剖关系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一、本课题研究结果 |
二、本课题的创新点 |
三、本课题的缺点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妇科疾病盆腔CT检查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2022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 王丽娟,林海雪,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2(01)
- [2]绝经后卵巢肿物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王稳,王颖梅,王玉东,王建六,王建东,马晓欣,向阳,程文俊,张燕,张国楠,张师前,薛凤霞,刘招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10)
- [3]《2021 NCC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2版)》解读[J]. 王丽娟,林海雪,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05)
- [4]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D]. 陈秋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MTERFD1通过调节IL-6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D]. 刘资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6]盆腔放线菌病三例及文献复习[J]. 蔡晓辉,李晓伟,郑晓丹,贺昕红,蒋国庆.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04)
- [7]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消瘤丸对子宫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影响[D]. 热米拉·阿布力克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2021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解读[J].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01)
- [9]《2021.2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谢玲玲,林荣春,林仲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0(12)
- [10]十二指肠及其与周围脏器的三维解剖学研究[D]. 徐茵茵. 南方医科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