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内翻减压再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椎板内翻减压再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一、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田原[1](2021)在《椎体内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椎体内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因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就诊于我院并且最终选择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一共46名,对其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未植骨组21名患者,和植骨组25名患者。未植骨组接受的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植骨组是在此基础上联合椎体内植骨。观察指标为:(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前待床日等;(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后并发症;(3)VAS评分、ODI指数: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ODI指数测评评估临床疗效。ASIA神经功能分级: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2月,ASIA分级评测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情况。评估均由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取平均值以保证评估的精确性;(4)影像学指标:从胸腰椎侧位片得出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Cobb角,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结果:(1)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植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高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有一例切口延迟愈合的情况,未植骨组有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松动。(3)比较两组之间术前和术后1月、术后6月ODI指数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月时,植骨组的ODI指数低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的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2月ASIA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1月和术6月时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后缘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12月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体后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发挥良好的止痛效果。椎体内植骨加强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虽然创伤稍大,但没有明显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远期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角度的再丢失,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总而言之,椎体内植骨安全、临床疗效较好,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刘桂华[2](2019)在《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脊柱受到高能量损伤而骨折的病例逐渐增多,而胸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归结原因是由于胸腰段为胸椎的生理后凸和腰椎的生理前凸移行部,活动度大,受到很强的应力,当脊柱受到强大的暴力时,此处的椎体容易出现骨折。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17%的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可造成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和各类血清学指标的显着异常,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负担。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如何预防迟发性的神经功能损害,并挽救已受损的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脊柱外科治疗的重要课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指的是脊柱受到轴向爆力加上不同程度的屈曲或旋转力的作用下,使得椎间盘的髓核流入椎体内,因而使椎体内压急剧升高而引起椎体由内向外的骨折,即椎体粉碎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共分为两类:一类为稳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体受力最大,因挤压而破碎,由于不存在旋转力量,脊柱的后柱则不受影响,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但破碎的椎体与椎间盘可以突出于椎管前方,损伤了脊髓而产生神经症状。另一类为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以及顺时针的旋转,可能还有沿着Z轴的旋转力量参与,使后柱亦出现断裂,由于脊柱不稳定,会出现创伤后脊柱后突和进行性神经症状。另外从受伤机制上看,轴向的负荷造成骨折块爆散,椎体后方的骨折块、椎间盘组织由于其不稳定性甚至能突入椎管内,造成椎管占位,脊髓及马尾神经受到压迫,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对于胸腰椎轻度的,不伴旋扭力而只收到纵向竖直压缩力的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因其前中柱受损,椎管内可无明显占位,椎体高度丢失不大,神经功能无明显损伤,手术治疗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但其治疗目的却是统一的:骨折的解剖复位,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和脊柱正常序列,从而使椎管恢复原有的空间,为脊髓或神经的恢复创造条件,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最后促进损伤椎体的融合。同时由于椎体压缩骨折后骨量丢失,椎体撑开复位后会形成“空蛋壳”现象,椎体内的空隙只能由血块机化,纤维组织填充,只能起到临时固定作用,不具备真正的负重能力,因此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不仅要复位骨折,恢复其解剖结构,还需要坚强的植骨融合才能维持脊柱稳定。但目前国内外在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植骨融合术式选择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选择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植骨融合术又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尤为重要。已知标准的融合技术为后外侧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其也是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融合术。但是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也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从解剖结构上看,小关节突是胸腰椎椎间的唯一关节,它参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能够承担脊柱30%的负荷,并能参与脊柱各个方向的活动。故小关节突是后路植骨的有效部位。通过对小关节突间的植骨,如果能够达到骨性融合,就可以限制小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甚至达到相应节段脊柱的融合及稳定。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对小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与传统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了两年的分析比较,现从其解剖特点、生物力学特性、用于植骨术中的优势等方面,结合研究结果,阐述两种植骨融合术的优劣:(2)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对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临床疗效对比,从而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达到最好的疗效。(3)方法<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本课题选择2012年9月-2015年3月就诊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5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22),其中实验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为21岁-60岁。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范围为20~58岁,两组性别、年龄、受伤椎体、致伤因素、受伤距手术时间及载荷分享评分(LSSS)等基线临床资料未见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正文表1)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①明确的外伤史(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②胸腰背部疼痛,可伴有后凸畸形,无法负重,脊柱活动受限;③X片提示胸腰椎单发或多发的压缩骨折;CT显示椎体的骨块向四周裂开,骨折损伤中柱,伴或不伴有椎管内占位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单一椎体爆裂骨折,且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依据脊椎损伤AO分型(Magerl分型)均为A3型骨折,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SSS)3-6分,无需脊柱重建者;其胸腰段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均满足爆裂性骨折,后侧韧带复合体完整性部分丧失及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等总分4分的标准;3)年龄在20-60岁之间,受伤距手术时间均5d以内;4)本组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学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对病情知情,同意施行手术治疗的方案;5)患者能坚持随访,且随访时限一年以上,均能提供完整资料的病例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符合纳入标准,但有以下情况者:①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免疫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患者;②机体明确存在感染灶;③骨折因骨质疏松或转移瘤引起。<2>观察指标术中及围手术期情况:分别统计并记录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植骨量、术前及术后3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影像学指标: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并于术后12个月复查胸腰椎CT,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个月伤椎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丢失率、脊柱矢状位的Cobb角,于第12个月通过腰椎CT测量两组骨性融合率、伤椎矫正率及远期丢失率。于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结合腰椎CT,采用Anjarwalla法评价患者的骨性融合情况。术后1年内并发症:观察比较术后1年内两组是否出现内固定物失效、失稳、断钉、断棒及继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而组间比较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4)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实验组无论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还是植骨量上,均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术前VAS评分未见差异,但术后3d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情况手术前后两组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论是在伤椎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丢失率,还是再Cobb角上,均未见显着差异;而术后一个月,实验组前缘和中央高度丢失率多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后缘高度丢失率和Cobb角未见明显差异;术后六个月及12个月两组上述四项指标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影像学复查,发现无论是伤椎矫正率、远期丢失率还是骨性融合率均未见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术后1-2个月实验组有两例出现内固定物疲劳、失效,需二次手术内固定,余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上未见显着差异(X2=2.002,P=0.157,P>0.05)(5)研究结论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两组患者的所取得远期疗效一致,但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及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较低。一方面,腰椎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在获得相同疗效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造福病人;另一方面,对于小关节植骨融合术而言,较小的创也在一定程度加快病人的预后,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临床上运用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只要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症,注意针对早期植骨融合后关节不稳的现象做好预防,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胡乐[3](2019)在《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研究,探讨爆裂性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后路内固定结合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的疗效及优势,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制定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小于65岁,具有明确外伤史,术前需明确无骨质疏松(术前行骨密度检测进行排除),2、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Dennis分型均选择B型),3、自受伤至手术时间不超过14天,4、伴有脊髓、神经损伤或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纳入C级、D级、E级),5、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短节段切开复位内固定,6、所有患者均予以自体骨或异体骨或自体异体骨混合植骨。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肺等严重并发症患者,2、明确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患者,3、骨肿瘤等导致的骨折,4、完全截瘫患者(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排除A级、B级)。纳入2016年6月-2017年9月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4例,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均采用十字交叉法定位(通过小关节的外缘做垂线与横突中分线交叉点作为椎弓根的进钉点),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在30-65岁,平均为50岁。整理所有患者临床及术前资料(年龄、性别、骨折椎体分布、椎体高度、Cobb’s角、分型及术前VAS评分)、术后及各阶段随访的影像学参数(骨折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及术后VAS评分,并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传统植骨手术方式比较,说明经安全三角区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传统植骨方式相比较的优势。结果34例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骨折椎体在随访1年内均骨性愈合。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均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术后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无继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5.7±1.6 mm恢复到术后25.0±2.2 mm(P<0.05),Cobb’s角从术前15.3°±7.6°恢复到术后-5.9°±3.9°(P<0.05)。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8.9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椎体前部损伤高度和cobb’s角无明显变化。腰痛患者术后3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6.7±0.8分降至术后2.3±0.6分(P<0.05),术后6个月平均VAS评分为1.2±0.5分。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者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结合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方法安全可靠,与传统植骨方式相比较,其能够行骨折椎体内更加充分及多范围植骨,促进骨折椎体骨愈合疗效肯定,对预防术后患者椎体高度塌陷及Cobb’s角改变的疗效肯定。

刘鹏[4](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方良勤,谭俊铭,杨雷,申练兵,邢顺民,来津,王金鑫,张颉峰,徐寅强[5](2015)在《后路手术治疗L1爆裂骨折伴圆锥综合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术对L1爆裂性骨折伴圆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回顾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后路减压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伴圆锥综合征患者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9.5岁。总结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4年随访,所有病例均行充分后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术后植骨融合良好,脊柱后凸畸形得到纠正,无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伤椎平均高度由术前0.412 cm恢复到0.780 cm;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5.6°恢复到最终随访18.4°;评价椎管占位采用Wolter分型由术前平均47%降低到最终随访15%;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提高l级者有8例,2级者有2例;38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者中有25例完全恢复,9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无变化。结论后路减压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伴圆锥综合征不仅重建脊柱序列稳定性,而且使圆锥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赵宏普[6](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

徐一川,查兴胜,张叔军,杨朝晖,黄毅,邱新建[7](2001)在《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X线、CT、MRI影像学检查,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评价,比较椎体恢复高度和椎管减压的程度,神经功能Frankel’s分级的改善情况。结果:椎体恢复高度>85%,椎管受阻较术前改善为78.3%,脊髓神经功能有Frankel Ⅰ级以上改善为91.3%。结论:椎板翻转减压、复位,可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回植椎板符合脊柱解剖学生理特点。

任河[8](2021)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TVBF)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收治的91例TVBF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前方入路组(前路组,31例)和后方入路组(后路组,60例)。采用Denis分型系统以及LSC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型及评分。比较分析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前路组及后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资料使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前路组及后路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对比两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管侵占比以及观察内植物固定情况。结果:1.前路组与后路组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243.33±45.27min)多于后路组(130.59±23.79min)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897.86±98.35ml)高于后路组(470.35±54.37ml),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前与术后12月时ASIA分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显着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减少不明显,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明显小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及后路组均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后路组在术后12个月后有28例患者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反应。结论:1.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TVBF临床效果满意,对于矫正畸形与神经功能恢复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前路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3.后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但存在内固定器械失效的风险。

赵慧博[9](2021)在《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段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回顾2010-2019年10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在46-74岁、采用后路开放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病例,除去伴有神经损伤、病理性骨折、多节段骨折等,有完整随访记录的共824例患者,从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其中后路开放手术60例,椎体成形术60例,其中<55岁、>65岁各10例,55-65岁各40例。两种手术患者术前均完善伤椎正侧位X线、CT平扫重建、MRI等相关检查。两组患者受伤节段、受伤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术前后凸Cobb’s角、术前VA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均为E级,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伤表现,所以具有可比性。2.比较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矢状面Cobb’s角的变化、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前与术后1年ASIA分级,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两组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无伤口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所有骨折愈合正常,无骨不愈合等情况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2个月。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后路开放手术(P<0.05);X线照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路开放术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均为E级,表明术后无新的脊髓神经损伤发生;椎体成形术组术后3d 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开放组(P<0.05),但术后1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椎体成形术短期内止疼效果显着,但两组手术长期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后凸Cobb’s角的纠正效果良好(P<0.05),后路开放手术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后凸Cobb’s角的纠正疗效更好(P<0.05);两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5周岁以后路开放手术为主,(占93.07%);55-65岁的患者,两种手术均是主要治疗方式;年龄>65岁,椎体成形术为主,(占94.72%)。结论:从我院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病例回顾来看,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除去极少数个例外,55岁以下患者是主要的劳动群体,骨质疏松率低、耐受力强,行后路开放手术;65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且耐受力差,行椎体成形术以快速止疼及早期运动,但严重的压缩骨折,后路开放手术可以使患者更好的恢复;55岁-65岁之间骨质疏松所占比例开始增加,但病人耐受力尚可,两种手术方案均可,但需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患者最能接受、最适宜患者、风险最小的手术方案。

李德勇,黄海[10](2019)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胸腰段脊柱骨折因其致伤暴力强大、发生机制复杂、为脊柱带来的破坏性大(甚至可破坏椎体三柱结构),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患者常伴脊髓神经损伤,致残率高。目前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先开展非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故手术治疗成为主要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现常用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术式多样,包括前路、后路、前路联合后路及微创术式,各术式均有其优缺点,为保证手术实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常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椎体内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随访资料和观察指标
    3.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
    3.VAS评分、ODI指数和ASIA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3.1 两组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ODI指数比较
        3.3 两组ASIA神经功能分级
    4.两组Cobb角、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变化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类
    1.2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1.3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具体手术方式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术中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3.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比较
    3.3 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参数及融合情况比较
    3.4 两组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4.1 腰椎小关节的解剖特点
    4.2 腰椎小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4.3 小关节突关节植骨的优点
    4.4 本组研究结果的分析
    4.5 小关节突植骨的手术体会
第五章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临床资料
    2 影像学资料
    3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4 术后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前言
1.2 寰椎骨折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枢椎骨折
    1.3.1 齿状突骨折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2.1 前言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前言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后路手术治疗L1爆裂骨折伴圆锥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出标准
        2.1.4 骨折分型与评分
    2.2 方法
        2.2.1 观察标准
        2.2.2 手术管理
        2.2.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3.3 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胸腰段脊柱骨折类型
    1.1 压缩骨折
    1.2 爆裂骨折
    1.3 屈曲-牵拉骨折
    1.4 骨折脱位
    1.5 其他骨折
2 手术治疗
    2.1 后路手术
    2.2 前路手术
    2.3 前后路联合
    2.4 微创手术
3 手术治疗现存问题
    3.1 是否融合
    3.2 短/长节段固定
    3.3 是否固定伤椎
4 展望

四、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椎体内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D]. 田原. 扬州大学, 2021(02)
  • [2]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D]. 刘桂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3]经安全三角区通道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研究[D]. 胡乐. 扬州大学, 2019(02)
  • [4]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后路手术治疗L1爆裂骨折伴圆锥综合征[J]. 方良勤,谭俊铭,杨雷,申练兵,邢顺民,来津,王金鑫,张颉峰,徐寅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15(03)
  • [6]《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7]椎板翻转减压回植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J]. 徐一川,查兴胜,张叔军,杨朝晖,黄毅,邱新建.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1(01)
  • [8]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任河. 延边大学, 2021(02)
  • [9]不同年龄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回顾性研究[D]. 赵慧博.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J]. 李德勇,黄海. 医学综述, 2019(01)

标签:;  ;  ;  ;  ;  

椎板内翻减压再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