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壳竹覆盖栽培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芯竹[1](2021)在《覆盖经营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覆盖经营通过提供养分和改善土壤条件来提高植物生长和产量。然而,长期或高度覆盖经营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土壤质量下降、森林退化和环境退化等。为缓解竹林退化,在竹林覆盖经营过程中会进行适度休耕。本研究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高强度覆盖经营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强度覆盖经营对土壤和毛竹鞭根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潜在生态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高强度覆盖经营使毛竹林中土壤氨态氮(NH4+)、硝态氮(NO3-)、有效磷(AP)、速效钾(AK)和有机质含量(OM)显着增加,但总钾(TK)含量和酸碱度(p H值)变化不显着;2.ABT模型表明总钾(TK)含量是解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最佳因子(15.02%),其次是p H值(11.29%)和有效钾(AK)(11.13%)含量;3.覆盖经营下,毛竹林土壤和毛竹鞭根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但代谢通路的丰度变化不显着;4.通过测定硝化螺旋菌和氮相关的功能发现,硝化螺旋菌可以解释近50%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包括土壤酸碱度、硝态氮、氨态氮以及总钾含量变化,表明硝化螺旋菌对土壤营养循环尤其是在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硝态氮的过量积累可能导致反硝化作用的发生;5.适度的休耕有助于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综上所述,覆盖管理以及土壤环境异质性导致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核心菌群,导致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建议在覆盖管理经营的竹林中,调节复合肥中氮:磷:钾的养分比例,减少肥料用量。
周紫球,周成敏,宋艳冬,杨艺薇,钟子龙[2](2019)在《林地覆盖对黄甜竹土壤温度及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促使黄甜竹提早出笋和延长出笋期,采用杏鲍菇废菌糠和麦壳为发热材料,谷壳为保温材料;设计不同覆盖厚度,对黄甜竹林地进行覆盖试验。结果显示:当覆盖杏鲍菇废菌糠的厚度为10 cm时,最高土温达31℃,最低土温17℃;当厚度为20 cm时,最高土温39℃,最低土温20℃。当覆盖麦壳的厚度为8 cm时,最高土温度28℃,最低土温14℃;当厚度为16 cm时,最高土温39℃,最低土温16℃。覆盖麦壳8 cm时的出笋期最长,比对照延长52 d;出笋数也最多,达363个,比对照增加19.0%;浮鞭数最少、浮鞭长度最小、浮鞭鞭径也最小。因此,利用林地覆盖技术提早黄甜竹出笋,延长出笋期,可选用麦壳作发热材料,厚度控制在8 cm左右,然后再加盖20 cm厚的保温材料谷壳,其覆盖效果最好。
陈平[3](2019)在《五种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类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deae)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在南方竹子在园林景观中应用较多,但是在北方应用较少,主要因为北方干旱少雨,水分是北方竹子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从园林绿化常用的观赏竹种中选取应用较广泛的紫竹、金镶玉竹、红壳竹三种散生竹,以及无毛翠竹和菲白竹两种铺地竹为实验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对土壤含水量、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盆栽苗土壤含水量变化来反映水分胁迫程度。紫竹的土壤含水量下降最快。复水后,各竹种土壤含水量突然上升后下降,无毛翠竹和菲白竹恢复最快,保水率最优。(2)从叶色、叶形和斑叶等形态指标来看,无毛翠竹变化速度最慢,抗旱性最好。从叶片卷曲程度来看,无毛翠竹叶片的卷曲比例最少,抗性最好。从斑叶占比来看,菲白竹的斑叶最少,抗性最好。(3)测定水分胁迫对叶片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从叶片含水量来看,水分胁迫状态下五种观赏竹的叶片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复水后叶片含水量又上升。五种观赏竹的丙二醛含量都呈现先降后升的情况,其中紫竹的累积量最大,抗旱性最差;菲白竹累积量最少,抗性最好。可溶性糖含量同样呈现先升后降的现象,紫竹累积最多,菲白竹的累积量最少,因此紫竹抗旱性较差,菲白竹抗旱性最好。从叶绿素含量来看整体呈下降趋势,金镶玉竹的降幅最大,菲白竹降幅最小,金镶玉竹抗旱性较差,菲白竹的抗旱性最好。从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直观指标最大光合效率Fv/Fm的变化来看,水分胁迫开始后五个观赏竹的值都下降,变化最大的是无毛翠竹,变化最小的是菲白竹,说明无毛翠竹的抗旱性较差,菲白竹的抗旱性较好。(14)综合评价。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的方法,对各个植株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菲白竹的D值最高。紫竹、金镶玉竹、红壳竹、无毛翠竹和菲白竹的D值分别为0.0360、0.6209、0.4044、0.6656和0.7318,由此可知无毛翠竹和菲白竹的抗旱性最好,紫竹的抗旱性最差。
谢九龙[4](2017)在《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促进了全球对可再生木质资源和绿色林业产业的关注。竹子生长快,产量高,性能好的优点使其在我国林产品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竹产业也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朝阳产业之一。为满足工业化生产对竹材的需求,人们对竹林定向培育,尤其是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为保证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的竹材质量满足工业用材要求,需对其材质进行科学评估,以建立竹林培育、加工利用相辅相成的竹生态产业链,这对提升竹材产业,促进竹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竹产区主要乡土竹种慈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竹秆形态和材质生长规律,分析了竹材的工业适用性,探讨了慈竹材质在雅安、眉山、宜宾、江油研究区间的差异及其对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的响应,并以此为基础,采取3因素4水平“3414”施肥实验设计,对慈竹人工林施加不同种类的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在施肥1年后,采伐各施肥处理下不同竹龄(1a、2a、3a)竹材,对其材质进行测量,分析施肥对慈竹材质的影响以及养分施加量与材质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川省慈竹秆高在8-14m之间,胸径在30-70mm之间。慈竹秆壁由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构成,秆壁中部维管束类型为断腰型,由纤维股、维管束鞘和导管组成。慈竹纤维为两端尖削、壁厚、腔小的轴向细胞,纤维胞壁纹孔较小。与四川省内生长的毛竹、梁山慈竹、麻竹、撑绿杂交竹相比,慈竹秆壁薄,平均仅为4.5mm,但具有较长的节间长度,平均为55.6cm,另外,慈竹初含水率也最小,为58%,分别是麻竹和撑绿杂交竹的1/3和1/2。慈竹纤维长度比毛竹大,纤维壁厚与毛竹相当,基本密度在5个竹种中最大,为0.69g/cm3,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与毛竹较接近,分别为66.49 MPa和12.86 MPa。竹种间的纤维形态对比结果证明慈竹为较优良的造纸原料,较低的初含水率、长节间、高密度、高尺寸稳定性、以及较强的力学强度说明慈竹也适于结构用材。2.慈竹竹秆高生长符合竹类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在快速生长期,竹秆日平均生长量为26.3cm。慈竹平均秆高、节位数、节间长度与高生长期天数之间分别表现出显着的指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的回归关系。在高生长期和材质生长期,节间长度随节位数由竹秆基部至稍部的增加均表现出先缓慢增加,至稳定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与节位数的回归关系均为显着的三次函数关系;节间直径与节间长度的变异规律相似,也是先缓慢增加,后逐渐减小;而竹壁厚度则随节位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与节位数的回归关系为幂函数关系。研究区和生长期的变化对慈竹节间直径和竹壁厚度随节位数的变异规律没有影响,其秆内变异属慈竹遗传特性的体现。3.慈竹在高生长进行至40-55d时,由薄壁细胞伸长分化而来的纤维已开始明显增厚,纤维细胞壁厚与导管壁厚、薄壁细胞壁厚开始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此阶段,各组织细胞已分化明显。慈竹纤维细胞伸长生长分为三个阶段,即高生长时期的快速生长阶段、嫩竹期的缓慢生长阶段、材质生长中后期的衰老阶段。在快速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从起初的1.60mm伸长至高生长结束时的2.5mm,呈现出线性的生长模式,且表现出了与竹节伸长的高度一致性。对应高生长期、嫩竹期、材质成熟期,慈竹纤维壁分别表现为缓慢增厚、增厚高峰期、增厚稳定期。在嫩竹期,纤维壁厚从高生长结束时的4.68μm增厚至9.59μm。纤维腔径在各生长期的生长规律与纤维壁厚相反。对比材质生长期不同竹龄竹材,纤维各形态特征随竹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4.慈竹组织比量在纤维细胞明显分化后已基本定型,随高生长期和材质生长期的变化虽有波动,但变化幅度未达显着水平。从高生长期至嫩竹期,再到材质生长的中后期,慈竹基本密度一直缓慢增加,且与高生长期天数呈现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而在材质生长期,随竹龄的增加,表现出显着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在材质生长期,慈竹体积干缩率随竹龄的增加逐渐减小,材质表现为高竹龄竹材较低竹龄竹材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体积干缩率与竹龄间的回归关系为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慈竹力学强度在材质生长期随竹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并与竹龄呈现出显着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从结构材的用材要求考虑,慈竹结构用材林的砍伐年限为第4a。慈竹纤维长度与节间长度显着正相关、纤维壁厚与基本密度显着正相关、基本密度与力学强度显着正相关,材质参数间的相关性是慈竹秆形生长规律和材质生长规律协调统一的具体体现。5.慈竹组织分化期(7-8月份)的降雨量、气温、日照时数与慈竹纤维组织比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基本组织比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输导组织比量则与此时期的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正相关,与气温负相关。慈竹纤维长度与其高生长期(7-9月份)的降雨量极显着正相关,与此时期的日照时数和气温显着负相关。慈竹顺纹抗剪强度与年均温显着负相关,而体积干缩率与年日照时数显着正相关。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与纤维长度、基本密度、力学强度正相关,与纤维壁厚、腔径、宽度、体积干缩率负相关。慈竹纤维形态与土壤氮含量相关性较弱,而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负相关,力学强度与与有效磷负相关。6.慈竹高生长期充足的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有利于慈竹纤维的伸长生长,而上述气候条件不利于纤维细胞壁的增厚生长,这恰好适合培育具有长纤维和壁薄的纸浆材。在四个研究区域中,雅安研究区在慈竹高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多雨、气温适宜、无酷暑、少日照)适宜栽培纸浆林。土壤较好的保水性和通透性(高持水量和高总孔隙度)以及低pH对培育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都有利,川西南地区的土壤条件适宜栽培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7.施肥均使1a、2a、3a 生慈竹基本组织比量和体积干缩率增加,使纤维组织比量、输导组织比量、纤维长度、基本密度降低。施肥配比的变化使纤维腔径、纤维壁厚、力学强度或增加或减小,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慈竹材质受施肥的影响程度随竹龄的变化而不同,如施肥对1a生慈竹基本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纤维长度、基本密度的影响程度大于对2a生和3a生慈竹上述指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在对1a生慈竹施肥时,上述各指标正处于分化或生长高峰期;而对2a生和3a生慈竹纤维腔径、纤维壁厚、体积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1a生慈竹同类指标,主要是由于对2a生或3a生慈竹施肥时,其正处于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期。8.施肥对慈竹基本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输导组织比量、纤维长度、纤维腔径、纤维壁厚的变异影响程度小于其自身变异(竹秆个体和竹秆部位),而对基本密度、体积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剪强度的变异影响大于其自身变异程度,说明施肥对慈竹不同材质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虽然施肥对慈竹材质有影响,但对各材质随竹龄的生长或变异规律没有影响,说明慈竹材质随竹龄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慈竹遗传特性的体现。9.不同肥料配比及不同肥料施用量对不同竹龄慈竹材质的影响也不一样。1a生慈竹材质对N、P、K单因素肥的响应程度大于2a生和3a生慈竹,N、P肥对慈竹大多数材质指标均能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K肥与各竹龄慈竹材质指标相关性均不显着。为避免施肥对慈竹纸浆林材质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对纸浆林施肥培育时,应尽量在慈竹组织分化期和纤维伸长生长期少施N、P肥,或可选在每年1-4月份施加,N肥和P肥施用量应分别控制在0.3kg/丛/年和0.15kg/丛/年及以下。K肥施加量可根据其他生长指标的发育需要合理添加。综上,慈竹可作为优良的造纸和生物基材料的原料,其材质指标随生长期变化表现出的规律性是慈竹遗传特性的具体体现。选取慈竹纸浆林栽培区域时,应考虑该区域是否有充沛的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时数;雅安和眉山的土壤条件表明川西南地区适宜栽培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施用N、P、K肥可使各竹龄慈竹基本组织比量和体积干缩率增加,使纤维长度和基本密度降低,从材质培育的角度出发,应严格控制N、P肥的施用量,并在孕笋期施肥。今后应开展更多有关改变施肥方式和施加竹专用肥等对竹材材质的影响研究。
李婷[5](2016)在《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竹笋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竹类资源。经过近年的发展,天全县已有20多万亩毛竹林,竹林产业一直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存在大量低产、低值、低效毛竹林。覆盖措施能明显增加竹林土壤温度,有利于竹笋提前出笋,使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有利于植株生长,林地生产力得以提高。此方法操作简单,效果突出,同时实现了对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了增加毛竹的产量和产值,为该区域的毛竹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雅安市天全县粗放经营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笋期覆盖(F,当年12月覆盖,次年5月出笋结束后,清除覆盖物)、持续覆盖(CF,当年覆盖,次年出笋后覆盖物不清除,保留在林地中)、未覆盖(CK,对照样地),研究3种不同覆盖措施对毛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毛竹植株营养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毛竹笋笋期、产量、营养元素和竹笋品质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CF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土壤温度(P<0.05),使土温在2014年1-3月期间稳定保持在10℃以上(13.24℃-14.54℃),同时15cm、25cm土层土壤温度的提升效果要大于5cm表层土壤,但F、CF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F、CF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但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F、CF处理土壤pH表现出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年变化趋势,CK处理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3种处理pH在2014年5月最低;F、CF处理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期间,pH低于CK,但差异不显着(P>0.05),5月以后pH开始回升,并于2014年8月显着高于CK(P(F)=0.025,P(CF)=0.001);F、CF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F、CF、CK处理土壤有机质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而后回升后再下降的趋势;F、CF处理在2014年5月之前变化趋势相同,5月揭去覆盖后,F土壤有机质明显回升,CF处理变化平稳,在2014年8月,CF处理有机质显着低于CK、F处理(P(CK)=0.036,P(F)=0.017),F、CF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F、CF措施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全N、水解N、有效P、全K、速效K的含量,其中F处理全N含量在2014年8、11月显着高于CK、CF(P<0.05);F、CF 2种覆盖措施土壤水解N在2014年2、5月,有效P在2014年5、8、11月,全K在2014年8、11月,速效K在2014年2、8月均显着高于CK处理(P<0.05)。虽F、CF较CK林地土壤全P含量在2014年5月有所降低,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F、CF处理间在水解N、全P、有效P、速效K指标上差异不显着(P>0.05)。(5)F、CF、CK 3种处理下,毛竹植株各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大小均表现为:竹叶>竹枝>主杆;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竹叶中N>K>P,竹枝和竹秆中K>N>P;F处理显着提高了竹杆中P和竹叶N元素的含量(P<0.05),CF处理显着提高了竹杆中NPK、竹枝中PK和竹叶中的N元素含量(P<0.05),F、CF处理在竹杆、竹枝中的PK还有竹叶中P元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6)覆盖处理毛竹笋最早的3月8日出笋,CK处理最早为3月27日出笋;覆盖处理始笋期提前了19d,出笋期(33d)是CK处理(14d)的2.36倍;覆盖处理显着提高了出笋数量和竹笋产量(P<0.05),出笋数量提高了53%,产量提升84%;覆盖处理显着提高竹笋含水量(P<0.05),提高平均单笋毛重、净重、可食部分重量和可食率,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7)覆盖措施竹笋中N、P、K的含量较CK有所降低,但只有在P元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3);覆盖处理显着提高了竹笋中淀粉含量(P=0.003);覆盖处理提高了竹笋中单宁、还原糖、脂肪的含量,降低了蛋白质的含量,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其灰分含量和CK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覆盖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植株养分含量,显着的提高竹笋产量,对竹笋品质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笋期覆盖综合效益要高于持续覆盖,由覆盖引起的土壤有机质短暂下降在揭去覆盖后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在今后的毛竹林营林管理中,可以考虑采用合理的覆盖方式实现土壤的保温保墒,达到竹笋的提早萌发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建议采取在出笋后及时移除覆盖物的竹林覆盖方式,实现毛竹林的高效持续经营。
刘鸿[6](2016)在《施肥和覆盖措施对雷竹出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我国的优良散生笋用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施肥和覆盖是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和改善林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大多数雷竹经营者都存在过量施肥或覆盖不当的情况,导致雷竹林提前退化,竹笋硝酸盐含量超标,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以雅安市雨城区3-5 a生雷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施肥条件下(A1:0 kg/hm2;A2:鸡粪15000 kg/hm2+油枯5000 kg/hm2;A3:复合肥3000 kg/hm2)不同厚度的覆盖处理(B1:0 cm;B2:稻草10 cm+谷壳10 cm;B3:稻草15 cm+谷壳15 cm;B4:稻草20 cm+谷壳20 cm)对雷竹出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合理的施肥和覆盖方案,为雷竹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覆盖对土壤温度和雷竹出笋期有显着影响(P<0.05),并且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土壤温度不断提高,雷竹整个笋期不断延长,始笋期提前的天数也随之增加,以覆盖厚度为40 cm时的效果最佳;施肥对土壤温度和雷竹出笋期无显着影响(P>0.05)。施肥结合覆盖更能提高土壤温度,使雷竹提前出笋,并延长笋期。效果最佳的为鸡粪和油枯混施与覆盖厚度为40 cm的组合,与对照相比,土壤温度提高了10.4℃,笋期提前了56 d,笋期延长了31 d;其次是复合肥与覆盖40 cm的组合,与对照相比,温度提高了10.1℃,笋期提前了55 d,笋期延长了29d。(2)覆盖能提高雷竹鲜笋产量、单株笋重和出笋数量,并且随着覆盖厚度的增加,鲜笋产量、单株笋重和出笋数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覆盖厚度为30 cm时的影响最显着(P<0.05);鸡粪和油枯混施能显着提高鲜笋产量和出笋数量(P<0.05),复合肥对鲜笋产量、单株笋重和出笋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施肥结合覆盖更有利于雷竹出笋,效果最佳的为鸡粪和油枯混施与覆盖厚度为30 cm的组合,其鲜笋产量、单株笋重和出笋数量比对照增加了85.67%、19.74%和55.26%,其次是复合肥与覆盖厚度为30 cm的组合,比对照增加了66.33%、13.82%和46.07%。(3)覆盖,鸡粪和油枯混施均能提高土壤pH,复合肥会降低土壤pH。覆盖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且覆盖越厚,提高作用越显着(P<0.05);鸡粪和油枯混施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P<0.05);复合肥能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P<0.05)。施肥结合覆盖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效果最好的是鸡粪和油枯混施与覆盖厚度为40cm的组合,其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5.95%、121.35%、57.69%、29.90%、54.05%、103.09%和129.72%。(4)覆盖能显着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P<0.05),并且覆盖量越大,酶活性也越高,在覆盖40 cm时达到最高;鸡粪和油枯混施能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复合肥能提高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但作用都不显着(P>0.05)。施肥和覆盖结合更能增强土壤酶活性,其中,酶活性最高的为鸡粪和油枯混施与覆盖厚度为40 cm的组合,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分别为比对照增加了50.98%、37.40%、48.80%和52.49%。(5)雷竹鲜笋产量、出笋数量分别与土壤温度、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单株笋重与pH、有机质、全磷、全钾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分别与土壤温度、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综合笋期优化、产笋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等效果考虑,鸡粪和油枯混施与覆盖厚度为30 cm的组合是最佳的,其次是复合肥与覆盖厚度为30 cm的组合。
张卉[7](2016)在《红哺鸡竹笋早出覆盖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红哺鸡竹林中用稻草加谷壳的覆盖方式,并采取4种不同的覆盖处理,寻找最适红哺鸡竹竹笋早出的覆盖模式。经综合分析对比得知,模式4为最优模式(20 cm稻草+20 cm谷壳),可提前48 d出笋,并在3月3日进入盛笋期,基本满足红哺鸡竹早出覆盖的要求。
倪备军[8](2015)在《安徽广德雷竹资源分布、产业发展与丰产培育技术》文中认为通过对广德雷竹资源分布现状及产业发展概况进行调查,总结出切实有效、可行的雷竹笋用林丰产培育、覆盖早出及管护技术,为广德雷竹笋用林丰产培育及园林应用、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王飞高,赵元军,龚宁[9](2014)在《毛竹覆盖栽培试验及措施分析》文中认为2011-2013年11-12月,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进行稻草+砻糠不同比例30cm厚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覆盖,竹笋产量、经济效益均十分明显;竹林应选择交通便捷、靠近水源处,立竹密度2 6003 200株/hm2为佳;施肥应少量多次,并在覆盖前对林地进行分次浇透;对覆盖物要及时处理,减少竹鞭上浮及跳鞭现象。
杨丽[10](2014)在《毛竹镁原卟啉甲酯环化酶基因研究及SSR标记开发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取能量、食物以及氧气的根本途径,而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光能的主要载体,其生物合成需要15步反应,涉及15种酶,其中镁原卟啉单酯环化酶(MPEC)在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碳环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编码MPEC的基因敲除,植物会出现致死现象。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基因组草图的发布为基因功能的研究,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重要经济竹种毛竹为材料,从中分离MPEC同源基因,研究其时空表达模式,通过转基因技术验证其功能。然后根据毛竹基因组数据,搜索与毛竹光合作用途径相关基因中搜索SSR位点,开发SSR分子标记,对刚竹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获得采用同源比对方法从毛竹全长cDNA文库中得到1个MPEC基因同源序列(Genbank:FP092998),命名为PeMPEC。该基因全长1474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长23bp和206bp,编码区为1248bp,编码415个aa,推断其分子量为49.3kD。PeMPEC编码区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为1864bp,其中含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蛋白结构分析表明,PeMPEC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两个拷贝的EXnDEXRH和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该蛋白序列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MPEC的同源性为73.6%,与水稻(Oryza sative)等禾本科植物的MPEC同源性均在85.0%以上,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2基因时空表达特异性半定量PCR检测表明, PeMPEC基因主要在毛竹光合器官叶片中表达,而根中检测不到表达。qRT-PCR结果表明,黑暗条件可诱导PeMPEC基因的表达,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100-1500μmol m-2s-1)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高温(42℃)抑制基因的表达,而短时间内(0.5h)基因表达受低温(4℃)的诱导,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增加,基因表达受到抑制;PeMPEC基因在毛竹黄化苗中仅检测到微弱表达,随着光照(200μmol m-2s-1)时间延长,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8h的表达量上升为对照的80%。3基因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构建PeMPEC正、反义植物表达载体,分别转化拟南芥。表型分析显示,正义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拟南芥表型没有明显的区别;反义转基因植株则生长缓慢,叶片出现叶绿素缺乏症状,呈浅黄色。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PeMPEC基因在5个转基因株系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正义转基因株系S-5中最高,反义转基因株系A-4中最低。色素含量分析表明,正义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增加了20%以上,而反义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降低,其中A-2株系的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58%。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反义转基因株系A-1和A-2的Fv/Fm、Y(Ⅱ)和ΔI/I值均显着下降(p<0.05),而转正义基因株系虽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由此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绿素的含量受到了的影响,PeMPEC基因对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具有调控作用。4基因功能互补实验在拟南芥T-DNA插入Crd1突变体(SALK-024716C)中过量表达PeMPEC基因,获得了恢复到野生型表型的转基因植株。半定量结果表明,PeMPEC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均有表达,其中转在基因株系M-4中表达量最高,M-1中最低。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总叶绿素含量比突变体的高22-50%,比野生型的高7-20%左右。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的Fv/Fm、Y(Ⅱ)和ΔI/I值比突变体显着增加(p<0.05),而与野生型植株相近。证明PeMPEC基因的过量表达可以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对维持PSⅠ和PSⅡ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5Western Blotting检测构建PeMPEC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a-gamin B (DE3))感受态细胞,并进行诱导表达。通过条件优化,在28℃条件下用0.4mmol·L-1IPTG诱导4h,获得了表达丰度较高的可溶蛋白。蛋白纯化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分离出一个60kDa的重组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分别提取毛竹根、茎、叶鞘和叶片组织的总蛋白,SDS-PAGE电泳后,以PeMPEC的多克隆抗体为探针进行杂交。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PeMPEC主要于叶片组织中积累。6毛竹基因组SSR特点对毛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SSR搜索,共筛选出302615个SSR位点,平均1Mb序列中出现147.5个SSR,其中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为主,占总SSR的87.33%。在单核苷酸重复单元中,以A/T的单核苷酸重复占主导地位,占单核苷酸重复总数的72.00%,;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G/CT重复类型占得比例最高,达到二核苷酸重复的41.16%,其次为AT/AT、CG/CG重复类型;SSR出现的数目随SSR的长度增加逐渐减少,当SSR长度为10-20bp时,所检测到的SSR的数量最多,达到79.76%;两个SSR位点之间碱基数为4-100的SSR位点数量最多,占复合型SSR标记的39.54%。7SSR在刚竹属中的多态性分析选择73对引物对刚竹属的种或变异类型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扩增,其中2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占总引物的29.79%。在78个样品中共检测到64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有2.78个等位位点。对22个位点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期望杂合度分布范围为0.09-0.93,平均值为0.44,表现出中度的遗传多样性,观测杂合度分布范围为0.02-0.92,平均值为0.68。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0.25-1.30,平均为0.74。与其他物种相比,所检测刚竹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这可能与其无性繁殖方式有关。8SSR在刚竹属分类中的辅助应用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8个样品共聚为3个大类,第Ⅰ类和第Ⅱ类的竹种主要属于刚竹属刚竹组,第Ⅲ类竹种主要属于刚竹属水竹组。STRUCTURE结果显示78个样品共分为4个类群,结果与根据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部分相似,但也有部分的出入。STRUCTURE的结果没有将刚竹组和水竹组分离,但是可用于种下等级的分类,而根据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比较容易的区分刚竹组和水竹组,但是有些种下等级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结合这两种方法的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类似,吻合程度较高。PeMPEC基因是毛竹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本研究为通过基因工程调控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功能基因资源,为培育出具有高效光合效率的植物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毛竹光合途径相关基因中SSR位点的开发及应用,不仅为刚竹属的分类提供了佐证,而且对于在分子标记水平挖掘光合作用相关位点提供遗传资源,揭示竹子光合作用的遗传多态性,筛选特有遗传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壳竹覆盖栽培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壳竹覆盖栽培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覆盖经营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覆盖毛竹林研究概况 |
1.2 土壤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 |
1.2.1 土壤环境对土壤微生物影响 |
1.2.2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环境影响 |
1.3 竹林土壤微生物研究概况 |
1.4 高通量测序基础上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1.4.1 宏基因组概念 |
1.4.2 宏基因组的应用及分析流程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样品选择与收集 |
2.3 实验样品处理 |
2.3.1 土壤特性测定 |
2.3.2 DNA提取与测序 |
2.3.3 16S rRNA基因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覆盖管理下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3.2 覆盖管理对毛竹林土壤和鞭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2.1 覆盖管理对毛竹林土壤和鞭根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3.2.2 覆盖管理对毛竹林土壤和鞭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 |
3.2.3 覆盖管理下毛竹林土壤养分循环的潜在驱动因素 |
3.2.4 覆盖管理下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潜在功能变化 |
4 讨论 |
4.1 毛竹根系对微生物逐步选择性促使鞭根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
4.2 覆盖管理通过改变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度 |
4.3 覆盖管理致使毛竹林土壤养分过剩改变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4.4 覆盖管理过程中毛竹林土壤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
4.5 覆盖管理过程中毛竹林土壤微生物反硝化作用活跃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林地覆盖对黄甜竹土壤温度及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方法 |
2.2.2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林地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2 林地覆盖对黄甜竹出笋的影响 |
3.3 林地覆盖对黄甜竹浮鞭生长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3)五种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中国竹资源概述 |
1.2 竹子的抗逆性研究进展 |
1.3 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研究内容和实验设计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研究竹种 |
3.2.1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
3.2.2 金镶玉(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spectabilis) |
3.2.3 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 |
3.2.4 无毛翠竹(Sasa pygmaea) |
3.2.5 菲白竹(Sasa fortunei) |
3.3 实验设计 |
3.3.1 技术路线 |
3.3.2 实验步骤 |
3.4 数据检测与数据分析 |
3.4.1 数据检测 |
3.4.2 数据分析 |
4.结果与分析 |
4.1 水分胁迫对根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2 水分胁迫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1 水分胁迫对叶色的影响 |
4.2.2 水分胁迫对叶形的影响 |
4.2.3 水分胁迫对斑叶的影响 |
4.3 水分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1 叶片含水量变化 |
4.3.2 水分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3 水分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4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5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4.4 抗旱性综合评价 |
4.4.1 五种观赏竹的生长系数 |
4.4.2 主成分分析 |
4.4.3 抗旱性综合评价 |
5.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水分胁迫对根际土壤含水量影响 |
5.1.2 水分胁迫对形态指标影响 |
5.1.3 水分胁迫对生理指标影响 |
5.1.4 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竹林培育与竹材利用 |
1.1.2 竹材材质研究的意义 |
1.1.3 四川省竹资源及产业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竹子生长发育规律 |
1.2.2 培育措施对竹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竹材材质与利用的相关性 |
1.2.4 慈竹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施肥试验设计 |
2.2.2 竹秆试材采集 |
2.2.3 土壤样品采集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测试方法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慈竹基本特性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慈竹竹秆形态结构特征 |
3.1.2 慈竹秆壁微观构造 |
3.1.3 慈竹特性与其他材用竹的对比分析 |
3.2 讨论 |
3.2.1 慈竹机械加工适用性 |
3.2.2 慈竹制浆造纸适用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慈竹竹秆形态生长规律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慈竹竹秆高生长规律 |
4.1.2 高生长期慈竹秆形变异规律 |
4.1.3 材质生长期慈竹节间长度变异规律 |
4.1.4 材质生长期慈竹节间直径变异规律 |
4.1.5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壁厚度变异规律 |
4.2 讨论 |
4.2.1 慈竹高生长规律 |
4.2.2 慈竹秆形变异规律 |
4.2.3 慈竹秆形变异规律在生产中的意义 |
4.3 小结 |
第五章 慈竹材质生长规律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高生长期慈竹组织分化 |
5.1.2 高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生长规律 |
5.1.3 高生长期慈竹竹材密度变异规律 |
5.1.4 材质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生长规律 |
5.1.5 材质生长期慈竹组织比量变异规律 |
5.1.6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材物理性质变异规律 |
5.1.7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材力学强度变异规律 |
5.2 讨论 |
5.2.1 慈竹纤维细胞生长发育规律 |
5.2.2 慈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规律 |
5.2.3 慈竹材质主要参数间的相关性 |
5.3 小结 |
第六章 慈竹材质对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的响应 |
6.1 结果与分析 |
6.1.1 不同生态区气候因子统计特征 |
6.1.2 不同生态区慈竹林土壤肥力统计特征 |
6.1.3 不同生态区慈竹材质统计特征 |
6.1.4 慈竹材质与气候因子相关性 |
6.1.5 慈竹材质与土壤肥力相关性 |
6.2 讨论 |
6.2.1 慈竹材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6.2.2 慈竹材质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
6.2.3 慈竹纸浆林和材用林栽培区选择 |
6.3 小结 |
第七章 慈竹材质对施肥的响应 |
7.1 结果与分析 |
7.1.1 施肥对1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
7.1.2 施肥对2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
7.1.3 施肥对3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
7.1.4 施肥对慈竹材质影响的效应模型评估 |
7.1.5 单因素肥对1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
7.1.6 单因素肥对2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
7.1.7 单因素肥对3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
7.2 讨论 |
7.2.1 慈竹材质对施肥的响应 |
7.2.2 慈竹纸浆林施肥措施筛选 |
7.2.3 慈竹材用林施肥措施筛选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竹笋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覆盖对竹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
1.1.1 覆盖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1.2 覆盖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1.1.3 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
1.1.4 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1.5 覆盖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1.2 覆盖对竹林生产力的影响 |
1.2.1 覆盖对竹林竹笋生长的影响 |
1.2.2 覆盖对竹林鞭根系统的影响 |
1.2.3 覆盖对竹林植株养分的影响 |
1.2.4 覆盖对竹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
1.3 覆盖对竹笋质量的影响 |
1.3.1 覆盖对竹笋产量的影响 |
1.3.2 覆盖对竹笋品质的影响 |
2 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
3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设置 |
3.2.2 埋设纽扣式温度计 |
3.2.3 试验处理 |
3.2.4 样品采集 |
3.2.5 分析测试方法 |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4.1.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1.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1.3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 |
4.1.4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4.1.5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土壤全N和水解N的影响 |
4.1.6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土壤全P和有效P的影响 |
4.1.7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土壤全K速效K的影响 |
4.2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4.3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笋笋期、竹笋产量的影响 |
4.3.1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笋笋期的影响 |
4.3.2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笋产量的影响 |
4.4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笋养分含量和竹笋品质的影响 |
4.4.1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笋养分含量的影响 |
4.4.2 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笋竹笋品质的影响 |
4.5 相关性分析 |
4.5.1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
4.5.2 土壤理化性质与毛竹植株养分之间相关性分析 |
4.5.3 土壤理化性质与竹笋质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5.1 覆盖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5.1.1 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
5.1.2 覆盖对土壤pH的影响 |
5.1.3 覆盖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5.1.4 覆盖对土壤全N、水解N的影响 |
5.1.5 覆盖对土壤全P、有效P的影响 |
5.1.6 覆盖对土壤全K、速效K的影响 |
5.2 覆盖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
5.3 覆盖对竹笋质量的影响 |
5.4 覆盖措施影响综合分析 |
6 结论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施肥和覆盖措施对雷竹出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
1.1.1 林木施肥概述 |
1.1.2 施肥对竹子生长及出笋的影响 |
1.1.3 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1.4 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2 覆盖增温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覆盖增温技术概述 |
1.2.2 覆盖对竹子生长及竹笋的影响 |
1.2.3 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4 覆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4 试验方法 |
3.4.1 样品采集 |
3.4.2 雷竹出笋情况的调查 |
3.4.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3.4.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3.5 技术路线 |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雷竹出笋的影响 |
4.1.1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雷竹出笋期的影响 |
4.1.2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雷竹出笋量的影响 |
4.2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1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2.2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 |
4.2.3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4.2.4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
4.2.5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
4.2.6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影响 |
4.3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1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3.2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3.4 不同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4.4 雷竹出笋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
4.4.1 雷竹出笋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4.4.2 雷竹出笋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
4.4.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
5 讨论 |
5.1 施肥和覆盖处理对雷竹出笋的影响 |
5.2 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3 施肥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红哺鸡竹笋早出覆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的概况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
3.2 出笋时间及竹笋品质产量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9)毛竹覆盖栽培试验及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竹林情况 |
1.2 肥培管理 |
1.3 覆盖方式 |
2 效益 |
2.1 竹笋产量 |
2.2 经济效益 |
3 主要措施分析 |
3.1 竹林要求 |
3.2 肥水管理 |
3.3 覆盖方法 |
3.4 清理积雪 |
3.5 跳鞭现象 |
4 小结 |
4.1 效益明显 |
4.2 竹林要求 |
4.3 覆盖方法 |
4.4 肥水管理 |
4.5 清理积雪 |
4.6 及时处理覆盖物 |
(10)毛竹镁原卟啉甲酯环化酶基因研究及SSR标记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毛竹镁原卟啉甲酯环化酶基因的研究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光合色素的结构和性质 |
1.1.3 叶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1.1.4 竹子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1.6 技术路线 |
1.2 实验材料 |
1.2.1 植物材料 |
1.2.2 菌株及载体 |
1.2.3 试剂及仪器 |
1.2.4 引物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毛竹叶片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1.3.2 毛竹叶片总 RNA 提取及检测 |
1.3.3 cDNA 第一条链合成 |
1.3.4 基因克隆与分析 |
1.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6 PeMPEC 基因的时空表达 |
1.3.7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拟南芥 |
1.3.8 转基因植株检测 |
1.3.9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
1.3.10 原核表达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毛竹叶片 DNA 提取 |
1.4.2 毛竹叶片总 RNA 提取 |
1.4.3 基因 cDNA 序列的获得与编码区克隆 |
1.4.4 基因组序列的分离 |
1.4.5 PeMPEC 蛋白理化性质与结构分析 |
1.4.6 基因的表达分析 |
1.4.7 PeMPEC 植物正、反义表达载体构建 |
1.4.8 拟南芥异位表达植株表型分析及生理指标检测 |
1.4.9 突变体 Crd1 转 PeMPEC 植株表型分析及生理指标检测 |
1.4.10 PeMPEC 的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 |
1.5 小结 |
第二章 毛竹基因组 SSR 在刚竹属分类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1.1 竹类植物的分类依据 |
2.1.2 SSR 位点的开发 |
2.1.3 刚竹属分类研究进展 |
2.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2.1.5 技术路线 |
2.2 实验材料 |
2.2.1 刚竹属竹种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DNA 的提取 |
2.3.2 毛竹 SSR 标记的开发 |
2.3.3 SSR 引物设计 |
2.3.4 PCR 扩增 |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6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毛竹基因组 SSR 位点开发 |
2.4.2 SSR 不同重复单元分析 |
2.4.3 SSR 长度分析 |
2.4.4 复合型 SSR 分析 |
2.4.5 多态性分析 |
2.4.6 遗传距离 |
2.4.7 聚类分析 |
2.4.8 STRUCTURE 软件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1.1 PeMPEC 基因参与叶绿素合成的调控 |
3.1.2 PeMPEC 基因对维持 PSⅡ和 PSⅠ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
3.1.3 毛竹基因组 SSR 对刚竹属的辅助分类具有重要价值 |
3.2 讨论 |
3.2.1 PeMPEC 序列结构 |
3.2.2 PeMPEC 组织表达特异性 |
3.2.3 光照和温度对 PeMPEC 基因表达的调控 |
3.2.4 PeMPEC 参与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
3.2.5 PeMPEC 对 PSⅠ和 PSⅡ的影响 |
3.2.6 毛竹基因组 SSR 的分布 |
3.2.7 毛竹基因组 SSR 的特点 |
3.2.8 毛竹基因组 SSR 可应用于刚竹属分类 |
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红壳竹覆盖栽培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覆盖经营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D]. 刘芯竹.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林地覆盖对黄甜竹土壤温度及生长的影响[J]. 周紫球,周成敏,宋艳冬,杨艺薇,钟子龙. 湖南林业科技, 2019(04)
- [3]五种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D]. 陈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1)
- [4]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D]. 谢九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5]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竹笋质量的影响[D]. 李婷.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6]施肥和覆盖措施对雷竹出笋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刘鸿.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7]红哺鸡竹笋早出覆盖的研究[J]. 张卉. 安徽林业科技, 2016(Z1)
- [8]安徽广德雷竹资源分布、产业发展与丰产培育技术[J]. 倪备军.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4)
- [9]毛竹覆盖栽培试验及措施分析[J]. 王飞高,赵元军,龚宁. 浙江林业科技, 2014(03)
- [10]毛竹镁原卟啉甲酯环化酶基因研究及SSR标记开发应用[D]. 杨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