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山区豌豆种植效益及栽培技术

浙西南山区豌豆种植效益及栽培技术

一、浙西南山区蚕豌豆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静静[1](2020)在《基于莆田地区地域特征研究的绶溪公园规划设计》文中指出公园是展示城市特色的窗口,在设计中应该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营造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特色空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迅速的传播,国外的各种设计思想纷至沓来。部分设计师对国外设计作品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缺乏深入的探索和追求,导致在实践中出现随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的现象。大规模的空间复制和移植使得设计既与当地环境毫无联系,也没有继承历史文化,造成地域特征日渐模糊,地域特色逐渐淡化消失。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公园的设计中传承地域特征、保持地域特色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选题。本文选取莆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归纳了影响莆田地区地域特征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采用图示化分析法剖析了莆田地区的山水、植被、水利、农田及聚落五大典型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而明确了莆田地区自然山水的分布特征、植被的景观风貌、水利系统的建设历史、农田空间的组织方式及传统聚落空间的营建特色。同时,从民间信仰、特色工艺及地方节令习俗等方面,研究了莆田地区的风土人情。其次,查阅相关文献和优秀规划设计案例,总结出延续区域自然特征、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场地特征三大地域特征传承与转化的原则,提炼出尊重场地的自然条件、从地域的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中提取设计语言、应用乡土植物和地方材料、保护利用历史遗迹、提取并运用文化符号及为当地人的生活而设计的六大地域特征传承与转化的策略。最后,选取绶溪公园作为实践对象,从生态规划、文化复兴及活动设计层面展开了规划设计工作,希望公园建设成为具有明显莆田地区地域特征、符合当地人现代生活方式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

王沁[2](2020)在《耕地生态补偿测度和分区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中国以“占补平衡”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实际操作中存在“总量动态平衡”的本质目标未实现而导致耕地质量、生态失衡的现象,亟待调整。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为新时代耕地保护指明了方向,而健全耕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开展耕地生态补偿和分区研究,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从而促进区际公平、协调发展。本文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价值出发,先后回顾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理论的概念变迁与研究进展,构建了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靶区,选取41个地级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范式评价研究区耕地生态状况,运用生态盈余/赤字指标来判断区域耕地资源生态状况,并引入足迹深度概念表征人类对耕地存量的占用。基于耕地自然属性,核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选取恩格尔系数、人均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进行系数调整,从而测度各地级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总量与补偿优先级,从时空维度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长三角为例,开展了生态补偿分区研究,研究发现:(1)生态足迹研究可反映区域自然资源的供需差异,为缓解地区间生态利用与发展权利不平衡现象而进行的生态补偿提供理论依据,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反映了各地实际消耗的耕地生态生产力,足迹深度概念将视野由流量拓展到了存量维度;(2)长三角耕地生态整体呈小幅盈余,苏皖优于沪浙,各地级市承载状态分布不均衡,但耕地生态差异趋于缩小,承载状况有一定改善;(3)苏皖为耕地主要“生态受偿区”,沪浙则为“生态补偿区”,安徽省内部异质性显着,区域内受偿与补偿总额均呈增长态势,整体存在生态消费转为生态服务之趋势。最后,根据耕地生态补偿分区提出相应启示:一是要内部调剂,对口合作,缩小地区差距;二是鼓励多主体参与,探索市场化补偿运作机制;三是补偿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四是以一体化区域为推手,多点带动,拼图式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化、多元化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廖春良,李先斌[3](2016)在《高山豌豆塑网栽培技术规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高山豌豆种植地块选址、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起垄、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探讨了高山豌豆的塑网栽培技术规程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高山地区豌豆增产增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依据。

胡美华,王华英,黄国洋,梁银娜,陈能阜[4](2016)在《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在浙江省水稻产区推广菜稻水旱轮作模式,既能提高土壤质量,改良生态环境,又能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实现稳粮增效、资源循环利用,成效明显,全省年应用面积超5.33万hm2,约占新型农作制度推广面积的40%,但目前还存在茬口搭配与配套品种等关键技术不完善、实用农机缺乏、劳动力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的应现现状和经验做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陆丛花[5](2015)在《烤烟—甜脆豌豆—冬早马铃薯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云南省祥云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烤烟—甜脆豌豆—冬早马铃薯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14年在下庄镇老张营村委会种植逾13.3 hm2,平均产值316 092元/hm2,增收277.5万元。本文介绍了烤烟—甜脆豌豆—冬早马铃薯栽培技术,包括茬口安排、田块选择、品种选择、播期、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官伟珍,叶勇淼[6](2015)在《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丽水市莲都区蔬菜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以项目为抓手,整合有限资源服务产业培育;切实贯彻执行以"人"为本,深入技术推广到位率;切实解决蔬菜交易加工场所,确保产业有序发展;加大投入,普及蔬菜设施栽培;积极发展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和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实行动态管理。

黄云平,杜勤,倪松贵,涂水娟,龚京瑜,王伟,吴卫民[7](2014)在《江西省蚕豌豆生产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出了蚕豌豆在我国豆类生产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在江西占到了杂豆总产量的3/4,江西省蚕豌豆的生产呈现出五个特征:蚕豌豆播种面积在杂豆中占主要地位;蚕豌豆的种植比重在不断下降;蚕豌豆单产逐年增加;蚕豌豆总产量相对稳定;蚕豌豆种植地域差异较大。提出了江西蚕豌豆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展望,以期对江西蚕豌豆的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树莲,祁建峰[8](2010)在《门源县菜用豌豆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文中认为阐述了菜用豌豆在门源地区种植存在的问题,如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种植规模小、产量高低差异大等,并阐述应对思路,以为当地菜用豌豆种植提供参考。

彭兵[9](2010)在《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 ——以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为观察对象,考察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揭示政府干预乡村社区发展的必要性、主要途径、及其限度。本文论证社区是讨论人类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变迁、社会成员归属形式变化的重要概念;每当社会面临危机,社区往往成为加强社会团结、对付困难的希望所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许多国家和社会都希望借助社区发展,重新塑造聚居共同体生活,增加社会团结的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则重新重视干预、支援在市场化进程中趋向衰退的乡村社区,以便形成更加合理、公平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国更需要从人口、产业、文化和社会治理四个方面充分考虑乡村社区存在、发展约意义。首先,中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大量人口将长期生活在农村,乡村社区仍将是组织乡村人口的共同体方式。其次,多数乡村社区与农业互相支持,对于保证食品供应及国家粮食安全有直接贡献。再次,乡村社区在自然环境、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代表着与城市社区不同的文化价值,扶持和发展乡村社区经常意味着保存文化多样性。最后,乡村人口在居住模式上有分散化和小聚居的特征,乡村社会治理仍然需要依托乡村社区。然而,改革以来,中国乡村社区、尤其是欠发达区域的乡村社区,在传统产业、劳动力与资本拥有各方面都不具备市场优势。农业弱质、农民弱势、以及资本对于土地和劳动力的强烈索取等等,总体上会使乡村社区面临着衰退、衰败。无论基于经济优化还是社会责任,政府都需要积极干预、支持乡村的经济发畏和社区建设。这种干预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应该是大幅度提升乡村社区的基础条件提高乡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的水平、进而激发乡村社区的经济活力.提升乡村社区发展能力、其前景则是在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上实现城乡社区羲鬻接。实际上.地方政府在对乡村社区的经济支持和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也夹有言身的“理性计算”与“利益索取”,导致在实施有些政策时将成本隐蔽地转移绘当地居民,从而呈现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面临的两个悖论:“市场的激励与侵蚀”、“国家的支持与索取”。因此,本文提出,欠发达地区政府在积极干预乡村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干预的向度、内容与限度。就干预的向度而言,地方政府有责任挽救市场化逐渐导入乡村后而趋向衰落的乡村社区;就干预的内容而言,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社区居民的经济支持与服务供给;就干预的限度而言,地方政府需要既防止对市场力量的压制,又防止它对乡村社会的过度侵蚀,还要防止自己成为索取乡村资源的力量。

张敬斐,林永群,林敏莉,李人俊[10](2006)在《“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文中认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和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势为四面环山,中间有碧湖、鹤溪和市郊等河谷平原,具有盆地小气候的优势。年平均气温17.4~18.2℃,大于10℃年积温5270~5520℃,无霜期238~245d,光温条件较好。过去,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莲都区和景宁县均是着重抓"麦稻"或"油菜稻"两熟制生产,因此,农民收益较差。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种植业的结构,考虑到两县(区)的耕作制特点和地处市郊的区域优势,我们大力推广了"马铃薯—西瓜—稻"、"豌豆—玉米—稻"等10多种种植模式,

二、浙西南山区蚕豌豆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西南山区蚕豌豆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莆田地区地域特征研究的绶溪公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化引发地域特征日趋模糊
        1.1.2 公园是展示城市特色的窗口
    1.2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动态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研究动态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影响莆田地区地域特征的主导因素
    2.1 自然因素
        2.1.1 气候条件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状况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被类型
    2.2 人文因素
        2.2.1 吸纳、包容的人文机制
        2.2.2 农田水利的兴修
        2.2.3 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征
        2.2.4 诸神并供的民间信仰
3 莆田地区的地域特征
    3.1 莆田地区的自然特征
        3.1.1 自然山水特征
        3.1.2 动植物特征
        3.1.3 地方材料特征
    3.2 莆田地区的人文特征
        3.2.1 水利系统
        3.2.2 农田系统
        3.2.3 聚落特征
        3.2.4 地域风土人情
    3.3 小结
4 地域特征传承与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4.1 地域特征传承与转化的原则
        4.1.1 延续区域自然特征原则
        4.1.2 传承历史文脉原则
        4.1.3 保留场地特征原则
    4.2 地域特征传承与转化的策略
        4.2.1 自然特征的传承与转化策略
        4.2.2 人文特征的传承与转化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与研究
    5.1 杭州湘湖保护与开发启动区块规划——地域特征的延续与再生
        5.1.1 项目概况
        5.1.2 规划设计策略
        5.1.3 项目评价
    5.2 苏塞公园——再现区域景观风貌
        5.2.1 项目概况
        5.2.2 规划设计策略
        5.2.3 项目评价
    5.3 漳州碧湖市民生态公园——尊重场地,激发空间活力
        5.3.1 项目概况
        5.3.2 规划设计策略
        5.3.3 项目评价
    5.4 深圳香蜜公园——利用现状资源构建生态公园
        5.4.1 项目概况
        5.4.2 规划设计策略
        5.4.3 项目评价
    5.5 成都沙河源公园——场地文化的再现
        5.5.1 项目概况
        5.5.2 规划设计策略
        5.5.3 项目评价
6 以地域特征研究为基础的绶溪公园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条件
        6.1.2 上位规划解读
        6.1.3 场地概况
        6.1.4 区域历史风貌
        6.1.5 区域景观资源
    6.2 综合分析
        6.2.1 用地分析
        6.2.2 交通分析
        6.2.3 现状竖向分析
        6.2.4 现状水文分析
        6.2.5 现状绿地分析
        6.2.6 村落分析
        6.2.7 历史遗迹点
        6.2.8 居民需求分析
        6.2.9 场地综合评价
    6.3 规划目标及策略
        6.3.1 规划目标及愿景
        6.3.2 规划理念
        6.3.3 规划策略
        6.3.4 规划措施
    6.4 总体规划
        6.4.1 规划结构
        6.4.2 规划分区
    6.5 分区设计
        6.5.1 湖滨游憩区
        6.5.2 植物展示区
        6.5.3 田园观光区
        6.5.4 密林探索区
        6.5.5 滨水休闲带
        6.5.6 文化体验区
        6.5.7 运动休闲区
        6.5.8 荔林体验区
    6.6 专项规划
        6.6.1 交通规划
        6.6.2 竖向分析
        6.6.3 视线分析
        6.6.4 驳岸分析
        6.6.5 生态规划
        6.6.6 村落更新
        6.6.7 活动规划
        6.6.8 标识系统规划
        6.6.9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
    7.1 研究成果
    7.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附件

(2)耕地生态补偿测度和分区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3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耕地生态补偿测度模型
    3.1 耕地生态足迹相关概念及测度模型
        3.1.1 生态足迹与耕地生态足迹
        3.1.2 生态承载力
        3.1.3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3.1.4 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与足迹深度
    3.2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概念及测度模型
        3.2.1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
        3.2.2 耕地生态系统经济调整系数
    3.3 基于生态足迹的耕地生态补偿相关概念及测度模型
        3.3.1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耕地生态补偿逻辑
        3.3.2 耕地生态补偿总量
        3.3.3 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
4 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土地利用情况
    4.2 数据来源
        4.2.1 产量数据
        4.2.2 面积数据
        4.2.3 人口数据
        4.2.4 经济数据
    4.3 耕地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3.1 耕地生态足迹分析
        4.3.2 耕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4.3.3 耕地生态足迹广度分析
        4.3.4 耕地生态足迹深度分析
        4.3.5 长三角耕地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
    4.4 耕地生态补偿计算与分析
        4.4.1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与分析
        4.4.2 耕地生态补偿总量计算与分析
        4.4.3 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计算与分析
        4.4.4 长三角耕地生态补偿综合分析
5 长三角地区耕地生态补偿分区与启示
    5.1 耕地生态补偿综合优先级分区
        5.1.1 耕地生态补偿综合优先级分区理念的逻辑
        5.1.2 耕地生态补偿综合优先级分区的原理及程序
        5.1.3 长三角地区耕地生态补偿五区图分析
    5.2 基于耕地生态补偿五区图的耕地生态补偿启示
        5.2.1 内部调剂,对口合作,绿色共保,缩小地区差距
        5.2.2 多主体参与,探索市场化补偿运作机制
        5.2.3 补偿方式多元化,促进一体化区域内要素流动
        5.2.4 以一体化区域为推手,拼图式逐渐覆盖全国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4)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现状
    1.1 模式主要特点
        1.1.1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1.1.2模式更加丰富
        1.1.3效益日益显现
        1.1.4典型带动作用增强
    1.2 主要模式茬口安排及效益情况
        1.2.1露地瓜菜—水稻轮作模式
        1.2.2大棚瓜菜、草莓—水稻轮作模式
        1.2.3瓜菜—水稻隔年轮作
        1.2.4水生蔬菜立体种养与水稻轮作模式
    1.3 主要作用成效
        1.3.1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
        1.3.2消除有毒物质,减少病虫害发生
        1.3.3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1.3.4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1.3.5创新经营机制,提高规模效益
2 经验做法
    2.1 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引导保障
    2.2 完善基础建设,推动机械化生产
    2.3 坚持试点示范,加快总结创新
    2.4 创新经营机制,推动模式多样化发展
3 存在问题
    3.1 种粮比较效益低,轮作积极性不高
    3.2 基础建设不完善,劳动力成本上升
    3.3 机械化替代困难,缺少适用机械
    3.4 配套技术不完善,提质增效难度大
4 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4.1 发展思路
        4.1.1立足冬季农业开发,实现稳粮增效
        4.1.2立足菜稻轮作,实现扩面积量增产
        4.1.3立足立体种养,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4.2 对策建议
        4.2.1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4.2.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技术到位率
        4.2.3注重农艺农机融合,提高机械化程度

(5)烤烟—甜脆豌豆—冬早马铃薯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
2 烤烟套种长寿仁豌豆技术要点
    2.1 田块的选择及准备
    2.2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2.3 播种时间及播种规格
    2.4 田间管理
    2.5 病虫害防治
    2.6 采收
3 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3.1 品种选择
    3.2 种薯准备
    3.3 精细整地
    3.4 适时播种
    3.5 规范种植,覆盖地膜
    3.6 肥料用量及播种方法
    3.7 田间管理
    3.8 病虫防治
    3.9 适时收获

(7)江西省蚕豌豆生产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江西省蚕豌豆生产概况
    2.1 蚕豌豆播种面积在杂豆中占主要地位
    2.2 蚕豌豆的种植比重在不断下降
    2.3 蚕豌豆单产逐年增加
    2.4 蚕豌豆总产量相对稳定
    2.5 蚕豌豆种植地域差异较大
3 江西省蚕豌豆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蚕豌豆总体种植基数太少, 产量很难突破
    3.2 蚕豌豆的种植技术亟待改善
    3.3 蚕豌豆品种有待改良
    3.4 农户种植蚕豌豆的积极性不高
    3.5 政府主动鼓励措施有限
4 江西省蚕豌豆发展展望
    4.1 从改良品种入手, 突破蚕豌豆的种植瓶颈
    4.2 从政策上加以辅助, 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
    4.3 从市场上寻找机会, 为农民打通销售渠道
    4.4 从技术上进行培训, 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8)门源县菜用豌豆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存在的问题
2应对思路

(9)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 ——以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市场、国家与乡村社区发展
    1.2 乡村社区的命运:国内外乡村社区发展研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本文研究路径
        1.3.1 理论假设
        1.3.2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
        1.3.3 研究方法与预期的研究推进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2 社区与社区发展
    2.1 社区:共同善的追求
        2.1.1 社区的界定
        2.1.2 理想类型的构建
        2.1.3 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社区生活
        2.1.4 共同体的符号转向
        2.1.5 共同体的虚拟性
        2.1.6 共同的善:期待与困惑
    2.2 社区发展:创造与改善聚居共同体生活
        2.2.1 社会衰败及出路
        2.2.2 社区发展的提出与意义
        2.2.3 社会物质成就的提高
        2.2.4 经济支持:减贫与提高就业
        2.2.5 服务供给:从国家到社会的责任转移
        2.2.6 认同与归属:小型聚居共同体
        2.2.7 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
3 激励与侵蚀:市场的双重作用
    3.1 市场化进程中的乡村社区
        3.1.1 改革调整时期
        3.1.2 稳定发展时期
        3.1.3 规划提高时期
    3.2 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变化
        3.2.1 农民收入绝对增长
        3.2.2 农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
        3.2.3 农民收入相对下降
    3.3 乡村发展困境
        3.3.1 乡村贫困
        3.3.2 后续减贫乏力
        3.3.3 内在动力不足
4 经济支持:政府推动的乡村经济发展
    4.1 以农业促发展
        4.1.1 农业发展定位
        4.1.2 农业发展规划
        4.1.3 政府主导的农业产业化
    4.2 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4.2.1 来料加工:乡村新型工业化
        4.2.2 "农家乐":乡村性的商品化
    4.3 政府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干预
        4.3.1 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4.3.2 非农产业对农民就业的支持
5 服务供给: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支持与保护
    5.1 扶持乡村经济
        5.1.1 农业科技投入
        5.1.2 农业政策性保险
        5.1.3 保障性农业服务
        5.1.4 林权抵押贷款
        5.1.5 村级资金互助组织
        5.1.6 政府帮扶
    5.2 支持与保护农民
        5.2.1 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5.2.2 对农民的社会保护
    5.3 村庄整治: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5.3.1 村庄环境整治
        5.3.2 危旧房改造
        5.3.3 村庄垃圾集中处理
    5.4 政府对乡村的支持与保护
        5.4.1 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5.4.2 政府主导的乡村改造
6 计算与索取:乡村整理中的地方政府
    6.1 异地转移
        6.1.1 衰落中的小型村落
        6.1.2 不同的立场:先富后移还是先移后富?
        6.1.3 中心村建设: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
    6.2 旧村改造
        6.2.1 农民建房规划与实施
        6.2.2 不对称交换:宅基地换养老
        6.2.3 拉动内需:村庄改造的又一动力
    6.3 政府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矛盾与犹豫
        6.3.1 资金配套:村庄的无奈
        6.3.2 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不足
        6.3.3 制度设置:农民宅基地流转的困境
    6.4 政府的理性计算与资源索取
        6.4.1 政府的成本计算
        6.4.2 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索取
7 矛盾与困境:乡村小型聚居共同体的命运
    7.1 市场规则的兴起:经济共同体的变迁
        7.1.1 互助合作:社区成员新型经济关系
        7.1.2 土地:市场规则下生产资料的流转
        7.1.3 经济共同体的衰退与复兴
    7.2 矛盾与困境:乡村小型聚居共同体
        7.2.1 市场与国家的双重挤压:乡村公共资源的流失
        7.2.2 遗产与变迁:传统乡村聚居共同体的兴衰
        7.2.3 社区成员认同与归属感的变迁
8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豌豆一玉米—晚稻”种植制的特点
    1.1资源利用较合理
    1.2作物品种搭配合理
    1.3平衡高产高效
2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2.1豌豆的栽培技术
        2.1.1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2.1.2选用良种,适当密播
        2.1.2合理用肥,加强管理
    2.2玉米的栽培技术
        2.2.1选用良种,肥床育苗
        2.2.2科学定植,合理密植
        2.2.3补苗除蘖,培土施肥
        2.2.4病虫害防治
        2.2.5适时收获
    2.3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四、浙西南山区蚕豌豆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莆田地区地域特征研究的绶溪公园规划设计[D]. 林静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耕地生态补偿测度和分区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王沁. 浙江大学, 2020(01)
  • [3]高山豌豆塑网栽培技术规程[J]. 廖春良,李先斌. 农业与技术, 2016(07)
  • [4]浙江省菜稻轮作模式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胡美华,王华英,黄国洋,梁银娜,陈能阜. 中国瓜菜, 2016(02)
  • [5]烤烟—甜脆豌豆—冬早马铃薯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技术[J]. 陆丛花.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8)
  • [6]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官伟珍,叶勇淼. 中国园艺文摘, 2015(02)
  • [7]江西省蚕豌豆生产状况研究[J]. 黄云平,杜勤,倪松贵,涂水娟,龚京瑜,王伟,吴卫民. 绿色科技, 2014(02)
  • [8]门源县菜用豌豆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 张树莲,祁建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
  • [9]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 ——以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为例[D]. 彭兵. 浙江大学, 2010(02)
  • [10]“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J]. 张敬斐,林永群,林敏莉,李人俊.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S1)

标签:;  ;  ;  ;  ;  

浙西南山区豌豆种植效益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