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治市部门预算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阳[1](2021)在《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棚户区改造是一座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棚户区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现出来,甚至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在新时期的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需要运用城市更新理论,全方位地考虑城市的功能,确定城市的更新和改造的目标,重视城市各个要素的协调,从而从整体上实现一座城市的空间优化、提升居民的居住水平。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城市更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长治市棚户区改造实际情况来开展,找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棚户区改造的具体建议,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本文在梳理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及描述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现状的情况下,从两个角度出发对长治市棚户区改造进行绩效评价:第一个角度是基于4E理论从经济绩效、效率绩效、效益绩效、公平绩效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分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出2015-2019年长治市棚户区改造各指标层得分和综合得分,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第二个角度是基于居民满意度,针对棚户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以居民对长治市棚户区的满意度展开描述性分析,进而给予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显示,长治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2019年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从居民角度来说,他们对棚户区改造工作基本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棚户区改造监管不到位、公众参与度不高、工程质量较低等,因此,本文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并结合长治市实际情况,提出要加强多方主体监管、提升居民居住满意度、鼓励公众参与等政策建议,为之后顺利推进长治市老旧小区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蒋宏[2](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兵器工业作为“国之重器”,肩负着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重任,在战争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战争史上,兵工的发展可以转变战争形态甚至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深刻且复杂,其中自身兵工生产的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界对其关注明显不足。华北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因发展环境复杂多样,发展道路曲折坎坷,形成了独特的战时发展形态,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代表性。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研究丰富解放战争中共胜利的原因。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计量统计法以及田野调查法,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珍贵档案史料、文献资料、报刊史料和大量回忆录、人物志、大事记等作为支撑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对象,把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和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背景,在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发展历程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兵工生产的发展措施和重要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兵工生产和战争的关系作扼要分析讨论,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历史面貌。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保证了前线武器供应、奠定了国防工业基础、带动了民用工业发展。此外,本文对战争和兵工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比如武器进化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战争发展对生产导向的影响,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亮点。
唐甜[3](2021)在《基层税务机关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完善 ——以长治市C区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大型企业机构分支众多,涉及经济业务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大企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经济税收做出杰出的贡献。大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利用自身能量创造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本的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大企业如同“鱼塘中的水”,小微企业如同“鱼塘中的鱼”,所以大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一般企业相比,大企业缴纳税款所占比重较大是国家税收的重要保障部分,长期以来,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与针对性服务,对于提升大企业税收遵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降低大企业涉税风险及提高大企业纳税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推进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一个国家拥有大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代表国家的综合实力,它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一般企业相比,大企业缴纳税款所占比重较大是国家税收的重要保障部分,长期以来,加强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与针对性服务,对于提升大企业税收遵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降低大企业涉税风险及提高大企业纳税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就必须对大企业税收服务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运用好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处理好税企之间良好合作的关系,促进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当前山西正处于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自古以来山西属于资源型省会,谋求新发展,寻求新思路成为山西省发展的一道重要难题,而大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如何做到经济转型变得尤为重要。长治市C区大型企业经营项目主要集中于煤炭及煤炭附属行业,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从单一的经济模式转变为综合发展模式,多元化多形式的发展,大企业在经济改革发展中更具活力、更有效率。而大企业税收管理也成为转型发展中的必要环节,如何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制,提升大企业服务质效,成为长治市C区大企业发展的“强心剂”。2018年机构改革后国地税合并,长治市C区税务局迎来一次新的发展,但是大企业税收管理在运行两年之际面临政策落实机构运行的新问题,结合基层税务局大企业税收管理政策执行的效果及征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期能够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相关制度,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效。
冯加付[4](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张茜,冯淙淙[5](2020)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以长治市政府为例》文中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全面推进绩效评估,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政府部门治理水平,还能降低行政成本、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但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着评估价值理念需进一步转型、评估主体能力有待提升、评估指标体系仍需完善、评估流程"重评估轻反馈应用"的困境。因此,改进与重构绩效评估模式,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
关已群[6](2020)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实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二青会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成为推动山西省全民健身、实现健康山西的着力载体。而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赛后高效利用,提出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方略和对策来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借鉴LCA生命周期,成本收益、社会公平衡量理论,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58个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场馆赛后供给、居民需求现状、影响二青会场馆赛后利用的主要因素,剖析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赛后场馆利用的方略和对策,为政府制定二青会赛后体育场馆利用政策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民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需求表明: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较强,需场馆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便利性;居民体育消费集中在传统项目活动上并趋于常态化。居民特别关注场馆的易达性,他们体育消费后需求趋于场馆周边的餐饮业;居民对跳水、网球等体育项目消费意愿更高并且对二青会场馆商业化运作模式表示认可,二青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体育文化和活动需求。第二,影响二青会场馆赛后利用有十大主要因素,包括重要影响因素:赛后功能规划、体制机制、场馆规模、场馆位置及规划、运营团队与人才专业化程度;次重要影响因素:政府产业政策扶持、场馆属性的学校场馆和社会场馆、场馆专业化程度、辐射人口、场馆资金来源的全额预算和差额预算。第三,二青会赛后利用存在赛后利用政策缺乏、赛后利用专业人才匮乏、多功能利用率较低、市场化效率较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专业化企业的合作等问题。第四,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空间布局和细节设计要体现多中心、多功能,利用现有场馆紧密衔接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格局和社区体育发展相匹配和适应;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功能规划为四个功能:竞赛多元功能,全民健身功能,现代服务功能,教育教学功能。功能实现要确定辐射范围大小和服务主体,细化人流和场馆分区。从而使其业态布局多元化,突出其全民健身功能;二青会场馆赛后利用首先要确定其管理模式,包括直接运营方式、委托运营方式、承包租赁方式、股份运营方式。其次要确定赛后利用的效益评估指标,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指标。第五,二青会体育场馆需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需与专业化公司合作,建立公司化运营模式;需建立专业化团队,积极引入专业管理人才;需扩大场馆对社会开放力度;需使场馆提高功能利用,提高利用率;需加强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利用;需积极申办全国大型体育赛事,增加二次利用率。需开展全面健身活动。
李梦迪[7](2020)在《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都做出了全面部署,建设美丽乡村构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山西长治市襄垣县也积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在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聚焦于村民群众对乡村忠诚度不高,进而导致村民群众的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低,没有充分发挥出村民群众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重要力量。为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分析襄垣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村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与乡村忠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并找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村民乡村忠诚度可以分为规范忠诚、持续忠诚、情感忠诚、理想忠诚四个维度,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可以分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经济参与、设施参与四个维度,并且村民乡村忠诚度对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有显着正向影响。因此,提升村民乡村忠诚度对促进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结合研究发现结果,本文对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完善乡村教育机制,加强村民文化素养;改进乡村产业机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人才激励制度,共创美丽乡村家园。
田雨蔷[8](2020)在《长治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基于笔者参与的“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研究”这一山西省法学会2019年重点专项课题而撰写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对长治市12个县区近三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统计调查,并且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当地群众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了解数据,以及对司法局和下属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完成本篇调研报告。立足于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现实状况,我们发现长治市完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改造升级完成,“中国法网”“山西法网”的网络平台建设逐步推进,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但公共法律服务经费保障不足、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基础较差、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参与度不高仍是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缺点进行探讨,尝试提出适合本地区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篇调研报告共分为三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根据调研数据展示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成果,通过对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队伍中律师队伍、公证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司法鉴定机构等六个方面的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并对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从现实情况探讨了长治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第二部分是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该部分通过六方面分别阐述了长治市在发展中公共法律问题时遇到的问题,具体指出了其存在公共法律服务经费保障不足;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力量薄弱;公共法律服务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参与度不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欠缺,服务供给项目不足,服务领域狭窄等六方面的问题,并简要的分析了其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该部分针对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存在的不足,从加大经费投入,增强保障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改革,统筹城乡全局发展;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注重服务队伍建设,建立考核制度与培训制度;打造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加强宣传引导;借鉴先进的公共法律服务经验,以理论指导实际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建议与措施。
裴石诚[9](2019)在《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长治市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长治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及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GIS技术辅助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土地耕建系数及土地压力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发展、城镇化进程、政策等方面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1)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0.33%,其中草地动态度为-9.71%,变化最为强烈。长治市近十年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长23.19%;建设用地增幅次之,增长16.24%。草地面积减幅最大,减少97.15%;园地减幅次之,减少40.92%。土地综合指数分析显示近十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全市耕建系数方面潞州区最低,表明其城镇建设水平全市最高;沁源县最高,城镇建设滞后。全市各县区耕地压力指数均低于1,耕地面积富裕满足中长期规划需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1,表明全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发展还需进一步专项强化发展;长治市土地综合压力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部、南部低的分异特征。(2)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治市200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因素等成为了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治市城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因素是长治市建设用地拓展的直接原因。结合政策因素的影响,其对长治市城市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结合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和统计年鉴分析,长治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四个突出的问题:1、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较为突出;2、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3、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针对这四个问题,文中从落实保护耕地制度控制耕地减少规模,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桑燕妮[10](2019)在《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分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居民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是居民福祉水平的重要体现,基于人类发展视角对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进行定量测评及空间差异分析,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发展程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对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全局把控,为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人类发展指数计算方法测算居民福祉水平的发展程度,对1982年-2015年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应用“三轴图”法分析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的结构演进规律;通过使用标准差、空间自相关、空间方向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对造成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促进区域居民福祉水平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从居民福祉水平发展变化来看,山西省居民健康指数、教育指数、收入指数都呈连续上升趋势,促使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提高,居民福祉水平发展程度逐步从低居民福祉水平发展为高居民福祉水平,且居民福祉水平结构伴随着收入指数的不断提高,主导地位由健康指数变为教育指数,三项指数逐渐趋于均衡,居民福祉水平结构趋向优化。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太原市和晋中市进入极高居民福祉水平阶段,其余9市处于高居民福祉水平阶段,其中吕梁市、忻州市和运城市人类发展指数综合排名靠后,居民福祉水平相对较低。(2)从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分异来看,山西省局部地区呈现出以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为主的晋中地区福祉小高地,以忻州市、吕梁市为主的晋西北地区福祉洼地,以临汾市、运城市、长治市、晋城市为主的晋南晋东南地区福祉低地,以大同市、朔州市为主的晋北地区福祉水平不稳定区域;从空间方向观察,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发展趋势在东-西方向上随时间的推移由“西低东高”转变为“中间高两端低”形式,南-北方向上由“北高南低”发展为“中间高两端低”趋势,且空间方向上的发展差异不断扩大,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增长极”作用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发展。(3)通过对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因素、公共财政支出、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的均衡发展,从各影响因素着手,以提升居民福祉水平、缩小地区间居民福祉水平差距为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长治市部门预算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治市部门预算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棚户区 |
2.1.2 棚户区改造 |
2.1.3 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2.2.2 城市更新理论 |
2.2.3 4E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3.1 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梳理 |
3.1.1 初步探索阶段(2005-2007 年) |
3.1.2 全面启动阶段(2008-2012 年) |
3.1.3 发展提升阶段(2013-2017 年) |
3.1.4 攻坚扫尾阶段(2018-至今) |
3.2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现状 |
3.2.1 基本市情 |
3.2.2 长治市棚户区现状 |
3.2.3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进程 |
3.3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 |
3.3.1 棚改政策完善度不高 |
3.3.2 棚改监管不到位 |
3.3.3 居民安置推行困难 |
3.3.4 社会融入引导缺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 |
4.1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概述 |
4.1.1 绩效评价的目的 |
4.1.2 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4.1.3 绩效评价的方法 |
4.2 基于 4E理论的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
4.2.3 数据来源与确定 |
4.2.4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5 评价结果分析 |
4.3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 |
4.3.1 问卷编制与设计 |
4.3.2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
4.3.3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满意度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的建议 |
5.1 制定行之有效的惠民政策 |
5.2 贯彻落实棚户区改造的监管机制 |
5.2.1 积极完善政府的行政监管体系 |
5.2.2 提高群众监督意识 |
5.3 提升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 |
5.3.1 提高棚户区补偿安置标准 |
5.3.2 构建宜居安置社区 |
5.3.3 关注居民就业问题 |
5.4 提高棚户区改造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
5.5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长治市棚户区改造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文献资料 |
2.着作 |
3.论文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四)概念界定 |
1.华北解放区 |
2.兵工 |
一、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背景 |
(一)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 |
1.兵工生产是红军的大事 |
2.独立自主地发展适合根据地的兵工 |
3.兵工生产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
(二)抗战时期华北地区各根据地的兵工生产 |
1.晋察冀根据地兵工生产 |
2.晋冀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
3.冀鲁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
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发展历程 |
(一)接管调整阶段(1945 年 8 月-1946 年 6 月) |
(二)恢复生产阶段(1946 年 6 月-1947 年 12 月) |
(三)扩大生产阶段(1947 年 12 月-1948 年 12 月) |
(四)整顿提升阶段(1948 年 12 月-1949 年 12 月) |
三、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重要措施 |
(一)坚持党对兵工生产的领导 |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
2.始终明确党的领导地位 |
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 |
1.不断优化整合 |
2.合理利用民间资源 |
3.以弹药制造为主 |
(三)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 |
1.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
2.引进优待技术人才 |
3.攻坚克难改进技术 |
(四)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
1.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
2.推行承包责任制 |
3.推广全面工资制度 |
4.加强职能管理机构 |
5.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
四、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作用 |
(一)保证前线武器供应 |
(二)奠定国防工业基础 |
(三)带动民用工业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层税务机关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完善 ——以长治市C区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长治市C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情况与发展历程 |
1.1 长治市C区大企业标准界定与税收分析 |
1.1.1 长治市C区大企业标准界定 |
1.1.2 长治市C区大企业税收分析 |
1.2 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发展历程 |
1.2.1 1988年之前的缓慢发展期 |
1.2.2 1988年-2008年期间的摸索发展期 |
1.2.3 2008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
第二章 长治市C区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分析 |
2.1 长治市C区大企业税收管理基本做法 |
2.1.1 尊重服务对象提升服务态度 |
2.1.2 完善大企业管理职能 |
2.1.3 有效利用第三方涉税数据 |
2.1.4 提高税务风险内控关注度 |
2.1.5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机构培训 |
2.2 长治市C区大企业税收管理突出问题 |
2.2.1 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
2.2.2 信息获取能力不足 |
2.2.3 纳税服务难与大企业发展存在对接 |
2.2.4 税收风险体系建设不完善 |
2.2.5 机构改革人员思想理念不同 |
第三章 长治市C区大企业税收管理制约因素 |
3.1 政策因素 |
3.1.1 法律政策不统一易出现税收分歧 |
3.1.2 政策掌握滞后无法满足涉税需求 |
3.1.3 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缺乏 |
3.2 管理因素 |
3.2.1 岗位权责划分边界模糊 |
3.2.2 税务部门内部管理联动性差 |
3.2.3 思路理念存在鸿沟 |
3.3 思想因素 |
3.3.1 政治站位需进一步提高 |
3.3.2 创新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基层税务机关大企业税收管理总体建议 |
4.1 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制 |
4.1.1 加强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 |
4.1.2 明细岗位职责创新工作机制 |
4.2 提升个性化服务 |
4.2.1 合理规划做好大企业纳税服务设计 |
4.2.2 强化创新服务意识深化服务理念 |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 |
4.3.1 保障数据信息质量安全 |
4.3.2 拓展渠道渠道,健全涉税数据管理应用 |
4.4 提高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能力 |
4.4.1 有效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风险分析质效 |
4.4.2 科学设计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指标模型 |
4.5 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人才培养 |
4.5.1 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税收管理团队 |
4.5.2 加强税收政策培训紧跟政策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企业税务风险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论 |
1.5.2 具体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1.6.1 研究内容创新 |
1.6.2 研究视角创新 |
2 研究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
2.1.5 研究述评 |
2.2 核心概念 |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
2.2.2 协同 |
2.2.3 治理 |
2.2.4 治理机制 |
2.2.5 理论模型 |
3 理论基础 |
3.1 协同治理理论 |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2 协同优势理论 |
3.2.3 资源依赖理论 |
3.2.4 委托代理理论 |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
6.1.1 方法选择 |
6.1.2 样本选取 |
6.1.3 分析工具 |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
6.2.1 产生研究问题 |
6.2.2 资料收集 |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
6.2.5 理论应用 |
6.3 理论模型阐释 |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
7.1 案例研究设计 |
7.1.1 案例验证思路 |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
7.2 验证案例介绍 |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
7.3.1 办赛环境 |
7.3.2 办赛主体 |
7.3.3 参与动因 |
7.3.4 协同引擎 |
7.3.5 互动行为 |
7.3.6 协同结果 |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
附录3:调研照片 |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以长治市政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绩效与政府绩效 |
(二)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 |
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 |
(一)深化改革目标责任制 |
(二)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
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评估价值理念需进一步加快转变 |
(二)评估主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有待提升 |
(三)评估指标体系仍需完善 |
(四)评估流程有待优化 |
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改进建议 |
(一)加快转变评估价值理念,实现重“治理”轻“控制” |
(二)提升评估主体的专业性和规范化程度 |
(三)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
(四)强化评估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
(6)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专家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案例研究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1.5 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体育场馆 |
1.5.2 利用 |
1.5.3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 |
1.6 论文的基本结构 |
1.7 理论基础 |
1.7.1 环境效用—LCA生命周期理论 |
1.7.2 经济效用—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
1.7.3 社会效用—社会公平衡量 |
第二章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供给需求度分析 |
2.1 二青会体育场馆供给度分析 |
2.1.1 二青会省属体育场馆利用基本概况 |
2.1.2 二青会市(区)属场馆利用基本概况 |
2.1.3 二青会校属场馆利用基本概况 |
2.1.4 二青会企业属场馆利用基本概况 |
2.2 二青会体育场馆居民需求度分析 |
2.2.1 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特点 |
2.2.2 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
2.2.3 居民对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看法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二青会场馆赛后利用主要影响因素 |
3.1 二青会场馆赛后利用影响因素调查结果与研究 |
3.1.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二青会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3.1.2 基于专家问卷及访谈法的二青会利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 重要影响因素 |
3.2.1 赛后功能规划因素 |
3.2.2 体制机制因素 |
3.2.3 场馆规模因素 |
3.2.4 场馆位置及规划因素 |
3.2.5 运营团队与人才因素 |
3.3 次重要影响因素 |
3.3.1 政府扶持政策因素 |
3.3.2 场馆属性因素 |
3.3.3 场馆专业化因素 |
3.3.4 辐射人口因素 |
3.3.5 场馆资金来源因素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问题 |
4.1 赛后利用政策缺乏 |
4.2 赛后利用专业人才匮乏 |
4.3 多功能利用率较低 |
4.4 市场化效率较低 |
4.5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制约 |
4.6 缺乏专业化企业的合作 |
4.7 小结 |
第五章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实现的路径 |
5.1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实现方略 |
5.1.1 二青会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细节设计 |
5.1.2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功能规划 |
5.1.3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功能实现 |
5.1.4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模式种类 |
5.1.5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效益评估 |
5.2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对策措施 |
5.2.1 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
5.2.2 与专业化公司合作,建立公司化运营模式 |
5.2.3 建立专业化团队,积极引入专业管理人才 |
5.2.4 扩大场馆对社会开放力度 |
5.2.5 比赛场地要多功能利用,提高利用率 |
5.2.6 加强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利用 |
5.2.7 积极申办全国大型体育赛事,增加二次利用率 |
5.2.8 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
5.3 小结 |
第六章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案例分析 |
6.1 山西省体育中心 |
6.1.1 场馆概况 |
6.1.2 场馆利用现状 |
6.1.3 山西省体育中心赛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
6.2 太原水上运动中心 |
6.2.1 场馆概况 |
6.2.2 场馆利用现状 |
6.2.3 水上运动中心赛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
6.3 山西极限运动中心 |
6.3.1 场馆概况 |
6.3.2 场馆利用现状 |
6.3.3 山西极限运动中心赛后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调查问卷(居民) |
附录2 二青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调查问卷(专家) |
附录3 二青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美丽乡村研究 |
二、乡村建设参与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美丽乡村 |
二、村民参与 |
三、忠诚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参与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情况分析 |
第一节 襄垣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一、襄垣县的自然条件 |
二、襄垣县经济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
第三节 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一、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
二、乡村文化建设成就 |
三、乡村经济建设成就 |
四、乡村旅游建设成就 |
第四节 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参与情况 |
一、政治参与 |
二、社会参与 |
三、经济参与 |
四、设施参与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一节 问卷编制 |
一、群众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量表设计 |
二、乡村忠诚度量表设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一、问卷回收情况 |
二、群众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一、乡村建设参与度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
二、乡村建设参与度统计分析 |
三、乡村忠诚度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
四、相关分析 |
五、回归分析 |
第五章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乡村教育能力和村民认知程度不足 |
二、乡村产业机制尚不完善,村民经济收益较低 |
三、乡村文化建设程度低 |
四、人才激励制度欠缺 |
第二节 促进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乡村教育机制,加强村民文化素养 |
二、改进乡村产业机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
三、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
四、优化人才激励制度,共创美丽乡村家园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附录一 美丽乡村建设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长治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调研背景、目的、意义 |
(二)调研地点、内容、对象 |
(三)调研方法、数据资料来源 |
(四)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动态 |
2.国外研究动态 |
一、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 |
1.长治市律师队伍建设现状 |
2.长治市公证机构建设现状 |
3.长治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现状 |
4.长治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现状 |
5.长治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现状 |
6.长治市司法鉴定机构发展现状 |
(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
二、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1.公共法律服务经费保障不足 |
2.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 |
3.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力量薄弱 |
4.公共法律服务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 |
5.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参与度不高 |
6.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欠缺,服务供给项目不足,服务领域狭窄 |
(二)长治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长治市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 |
(一)加大经费投入,增强保障力度 |
(二)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改革,统筹城乡全局发展 |
(三)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
(四)注重服务队伍建设,建立考核制度与培训制度 |
(五)打造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加强宣传引导 |
(六)借鉴先进的公共法律服务经验,以理论指导实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 |
1.2.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数据来源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长治市概况 |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
2.2 人口及经济形势 |
2.3 研究区范围 |
3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1 长治市土地利用现状 |
3.1.1 农用地 |
3.1.2 建设用地 |
3.1.3 未利用地 |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
3.2.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3.4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研究 |
3.5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研究 |
3.5.1 数据处理 |
3.5.2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方法 |
3.5.3 长治市土地压力状态分析 |
3.5.4 长治市土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异及成因 |
4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4.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4.2 驱动力因素分析 |
4.2.1 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4.2.2 产业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4.2.3 人口与城市化因素 |
4.2.4 政策法规因素 |
5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1 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突出 |
5.1.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
5.1.3 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 |
5.1.4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
5.2 土地利用建议 |
5.2.1 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制度 |
5.2.2 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
5.2.3 土地生态文明建设 |
6 结论 |
6.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论 |
6.1.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6.1.2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 |
6.1.3 土地利用压力变化 |
6.2 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6.3 长治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福祉地理学理论 |
2.2 人类发展理论 |
2.3 区域增长极理论 |
2.4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5 中心-外围理论 |
3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的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3.1.2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3.2 居民福祉水平的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研究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4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的发展研究 |
4.1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发展变化 |
4.1.1 地级市居民福祉水平单项指数分析 |
4.1.2 地级市居民福祉水平综合分析 |
4.1.3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发展变化 |
4.2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结构变化 |
4.2.1 地级市居民福祉水平结构重心变化 |
4.2.2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结构重心变化 |
4.2.3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结构变化 |
5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的空间分异 |
5.1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基本类型 |
5.1.1 评定标准 |
5.1.2 基本类型 |
5.2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分异 |
5.2.1 基于标准差的空间分异 |
5.2.2 基于全局Moran's I值的空间分异 |
5.2.3 基于Moran散点图的空间分异 |
5.2.4 基于空间方向趋势图的空间分异 |
6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差异影响因素 |
6.1.1 经济增长因素 |
6.1.2 公共财政因素 |
6.1.3 工业化因素 |
6.1.4 城镇化因素 |
6.2 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
6.2.1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经济成果共享 |
6.2.2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全方位推动教育公平 |
6.2.3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
6.2.4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 |
6.2.5 积极落实城镇化布局方案,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
7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长治市部门预算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治市棚户区改造绩效评价研究[D]. 李丹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D]. 蒋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层税务机关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完善 ——以长治市C区税务局为例[D]. 唐甜. 山西大学, 2021
- [4]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问题与解决路径——以长治市政府为例[J]. 张茜,冯淙淙. 长治学院学报, 2020(04)
- [6]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D]. 关已群.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7]襄垣县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问题研究[D]. 李梦迪. 烟台大学, 2020(06)
- [8]长治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 田雨蔷. 山西大学, 2020(01)
- [9]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 裴石诚.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10]山西省居民福祉水平空间分异研究[D]. 桑燕妮.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