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保基金的最佳投资渠道——海外资本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沈一凡[1](2021)在《基于基金微观参与主体的基金业绩影响研究》文中提出1998年,中国内地首批五家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基金总量由2001年的53只发展到6965只,基金管理规模也由818.03亿元扩大到如今的177629.50亿元,20年间增长了近216倍,跃居至全球第五。互联网的普及,带给了整个基金行业新的活力;同时,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放水与资产荒的联合作用下,基金逐渐成为中小投资者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一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市场相比成熟市场又显得更为特殊,急速变化的市场风格、更加非理性的投资者、市场参与者与市场结构的快速进化、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较快的培养和晋升,造就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基金市场。我国的基金市场逐渐从野蛮生产的阶段迈向良序增长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时间点对中国基金市场进行研究,不论是对日常的投资、还是为世界提供极具中国特色的基于中国样本的本土化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整个基金市场而言,其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参与者。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基金直接参与主体包括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投资人与基金托管人。在我国,大部分的基金托管人为国有银行,极少涉及到具体的基金投资行为和决策。因此就投资决策而言,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投资人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基金管理人通常为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由公司进行统一决策和管理,基金经理进行具体的基金投资决策。因此,就基金市场微观参与主体而言,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经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基金投资者通过申购赎回基金进行相关买卖操作,基金管理公司将资金交给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共同决定了基金的业绩,基金投资者根据基金业绩来确定是否继续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基金业绩来评估基金经理。本文聚焦于基金市场主要的三大微观参与主体,分别从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经理出发,基于经典数理模型,构建以这三个角度为基石的基金业绩研究框架,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现状,包括非理性的投资者、社保基金的委托投资与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的快速晋升与培养三个特点,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探讨三大参与主体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与基金业绩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从基金投资者角度出发,研究了基金流量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与基金业绩的影响,即这种流量驱动型基金风险转移(risk shifting)行为的动机和后果。本文发现:(1)我国的基金投资者存在严重的处置效应,经历了大量资金流入的基金往往会降低其冒风险程度。然而,若资金的净流入同时发生在过往获得良好业绩的基金时,基金的风险水平反而会提升。(2)基金经理往往会通过增加换手率、提高组合风险系数、提高权益持仓占比和购买更多赢家股票的方式来增加风险。(3)这种发生在高业绩的基金流量驱动型风险转移,会使基金在随后两个季度表现恶化,直到第三季度才恢复。(4)这种风险转移行为,更容易发生在那些出现高额异常净流量、业绩源于运气、成立较晚的、规模较小的基金上。其次,从基金管理公司角度出发,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保管理资格为切入点,研究了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及基金业绩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1)被委托的社保基金拥有比同类公募基金更多的超额收益。(2)社保基金超额收益可能来源于更好的择时能力、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的交叉补贴,而与可能的政治关联无关。(3)当获得社保管理资格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的整体业绩有所下降,并且投资风格会与同一管理公司旗下社保基金呈现相似的特点,其中还会出现反向交易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内部那些业绩较差、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可能作为内部交叉补贴资金的提供方。(4)社保基金的管理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特权,如新基金的设立。最后,本文从基金经理角度出发,通过基金经理过往研究经历刻画基金经理“能力圈”,研究分析师行业研究经历对基金经理投资偏好及其业绩的影响。本文发现:(1)基金经理会在自己优势行业上进行超配,这种超配不论是相对于全市场、整个基金行业还是同类型基金均成立,同时对于优势行业的股票持有时间会更长。(2)基金经理对于优势行业的超配行为,在考虑了持仓因素后可以为基金带来相比于其他非优势行业的超额收益,同时基金经理在优势行业上具备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3)深入研究发现,基金经理在优势行业上具备更强的选股能力和行业择时能力,进一步证实了优势行业形成的能力圈是超配行为产生超额收益的机制之一。(4)在最后的拓展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基金经理在优势行业上形成的优势源于行业自身、基金经理对于优势行业的政策敏感度和能力的持续扩张,而非存在私有信息。综上所述,本文将包括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三个方面的基金微观参与主体放在了统一的研究框架下,不仅对相关理论和成果起到了补充和完善,更是结合中国市场特有因素,做出了有别于其他研究的创新研究,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基金市场提供了多样的经验证据和多方面的研究角度。
解雨[2](2020)在《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等问题不能再仅仅被视为个人及家庭的责任,社会也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来降低“生老病死”等特殊情况所带来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人类平等、维护社会公正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运行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其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证、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与医疗、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养老保险覆盖面广、影响大,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最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逐渐显现;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未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将不断加大;全国统筹尚未实现,地区间、人群间存在发展不均衡;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行存在矛盾,基金保值增值存在隐性风险;社保领域中法律、监督、基金投资管理等制度建设亟待推进。作为人口大省的山东,老年人数量多、养老保险待遇逐年提高,造成养老金支出增速高,还要向中央上解调剂资金,养老基金支付压力持续增大,收支矛盾突出。同时,随着山东省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必有部分企业和劳动力被市场淘汰,对参保单位和个人的缴费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实行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也对社保基金收入增长造成一定压力。虽然尚有一定的基金结余,但各统筹区域发展状况不均衡、基金保值增值存在隐性风险,未来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为基础,运用养老保险基金精算分析模型(PFA),开展山东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和基金支撑能力预测,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增强基金支撑能力、提高基金投资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社保领域各项制度建设和改革、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张珊[3](2020)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社保基金,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和实现互助共济作用的经济基础,保证其安全性不受侵害非常重要;自全国社保基金建立以来,社保基金结余的不断增多,保证其价值的保值也非常重要;加之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金面临的巨大支付压力也使得全国社保基金的收支压力剧增,保证基金的增值亦同样重要。为实现上述“安全”、“保值”、“增值”目标,我国社保基金不断地寻找投资的有效渠道。但是随着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金融工具的逐渐丰富,以及投资市场的变化莫测,必然使得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随之增大,但社保基金异于其他普通基金,它作为一项未来必须偿还的债务,作为百姓的“养命钱”,安全和收益是必须始终坚持的目标。所以,研究投资风险如何进行规避的路径极为紧迫。文章总体上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风险剖析-风险度量-风险应对”的总体策略,详细探析现阶段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相关问题,从而为今后我国社保基金在投资风险方面应当如何进行应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同时也给未来期间的投资计划及风险规避路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首先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概念和投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得出了目前社保基金投资平均报酬率虽略高于通胀率,但却存在着收益不稳定、投资领域集中、未呈现分散化趋势的弊病与风险。其次,对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方面存在的致险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收益率波动大、金融工具匮乏、相关法律滞后等致险因素。另外通过划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分别阐述了其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并采用CAPM模型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合理比例和风险进行一个详细的测算,旨在为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合理比例提供借鉴。最后,在分析和测量的基础上,分别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在微观层面提出应当坚持分散化投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金融工具创新和人才培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问责机制等对策,在宏观层面,提出了应当健全社保基金投资法律体系、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创新监管模式等相关对策。
勾新月[4](2020)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老龄化逐渐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关乎到民众的利益,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大事。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公布,养老保险基金的入市也拉开了序幕,慢慢向资本市场延伸的养老保险基金,在入市后必然会伴随着许多风险的产生,所以如何在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产生的风险,并运用了风险价值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得出应该在入市后进行风险防范的结论后,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出适合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的措施,并从信息披露,社会信用,资本市场环境,法律以及监管五个方面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风险防范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李明珠[5](2020)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研究回顾》文中认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一种储备基金,一方面面临着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应对因人口老龄化而日益严峻的社会保障支付压力。为扩大收益,社保基金的投资深度和广度也必将与日俱增,但随之而来的是投资风险的扩大。风险和收益正是社保基金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文献进行综述,介绍社保基金投资现状,围绕如何通过投资组合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以期对社保基金及其投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胡力勇[6](2019)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及其改进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迅速,并且已形成很大规模,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5688只,基金规模达到2.24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达到24.57万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可以输入先进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加快,关于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法制建设提上日程,一些列监管指导意见、办法纷纷出台。2018年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募资端、投资端、退出端都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旨在结合当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市场表现,通过结合昆吾九鼎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053)兴衰历程案例,探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及问题,借以希望找出一些对策帮助我国私募机构可以更好的运作发展。为了更好的分析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运作机制,我把运作机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组织设立、募资、投资管理、退出四个阶段。通过文献证明、案例分析法,一层一层进行剖析各个子阶段存在的问题。整片文章的架构是先抛出理论、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策。最终本文得出:结合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以九鼎投资为代表的私募机构:在募资方面,应苦练内功紧跟时代潮流,打造自己的品牌,跟紧政府政策,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在投资方面,调整投资领域方向,优化投资管理策略,加强机构合作;在退出渠道上,动态调整退出策略,充分利用海外资本退出通道,充分利用科创板。作为政府:在募资端,开拓募资渠道显得格外重要,其中放开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银行机构等机构资金进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关乎着私募机构未来的发展。在投资端,提高设立准入门槛、健全问责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才能避免机构的地区、行业、规模、退出方式的趋同性,提高资金效率。在退出端,尽快明确私募基金法律上的地位,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二级市场,充分发挥科创板的特点实现多渠道退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结合案例系统的分析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整个运作机制,以往文献中结合案例的只是分析其中的一个环节,或者纯理论的解剖整个机制。不足之处在于受知识水平限制,研究的还不够全面,很多问题未全面展开。
曾维新[7](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刘娜[8](2019)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金,事关我国未来养老金的及时发放,事关全国人民的利益。但是,单纯的仅靠筹集来的社会保障基金并不能够解决以后养老金缺口问题,也无从谈起战略储备,因此,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投资运作,从而实现保值增值。全国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投资收益或者是投资运作模式都有了很大进步,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规模达22231.24亿元,全国社保基金权益18302.03亿元。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过程中仍会面临很多的风险,比如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收益直线下滑等,与此同时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改进。本文真正基于以上原因展开探讨。首先,本文从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现有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两个角度介绍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成绩,但是在投资运作过程中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安全性受到威胁。本文在分析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后,选取了以美国、挪威、智利为代表的投资运作模式比较成熟的国家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本文给出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的建议:一是降低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二是科学选择投资对象;三是健全奖惩激励制度,降低委托代理风险;四是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的监管体制。
丁春霞[9](2017)在《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维护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资产配置是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基金的长期收益水平。要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且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的资产配置决策体系。同时,资产配置也是资产管理和投资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但我国在相应问题上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因此对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开展研究,既能丰富现代金融学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成果,又能为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提供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优化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目的出发,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框架内,围绕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并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分别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回顾总结资产配置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于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践的研究成果。结合美国加州公务员养老金体系(CalPERS)、丹麦公共补充养老基金(ATP)和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GPFG)三个典型案例,归纳总结海外养老基金在资产配置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于提高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科学性的启示。本文研究了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其次,本文提出以GARCH-Copula-CVaR为风险测度来建立资产配置优化模型。为更加充分地刻画中国金融市场特征,本文使用ARMA-GARCH模型和多元Copula技术对收益率分布结构建模,引入CVaR作为风险测度,建立mean-CVaR优化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解决我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结果显示,该模型相比传统的经验估计法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组合投资风险。回测检验也证明了使用该模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还能够提高投资收益。出于实用性考虑,本文还对该模型进行了三个方向的扩展:加入股权投资、允许使用杠杆和对相依结构时变性建模。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不同经济周期状态的战术资产配置方案。围绕资产收益率的主要底层驱动因素——宏观经济周期,选择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三个主要变量展开研究。通过多元MS-VAR模型将我国经济周期划分为四种状态,即平稳增长、复苏、衰退、过热,并研究各种状态下资本市场的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在特定经济周期状态下,某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确实会显着区别于中性状态,或明显优于或劣于其他资产。本文将金融资产风险收益特征规律与MS模型的状态预测概率一起,作为投资者预期输入Black-Litterman模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战术资产配置方案。通过回测检验证明,与固定比例组合和均值-方差组合相比,引入投资者预期确实有利于提高养老基金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投中集团研究院[10](2016)在《中国2015年LP投资报告》文中提出从VC/PE的整体募资情况来看,虽然企业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依然为基金的重要出资人,但是VC/PE的募资正在快速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在前期的摸索试行之后,会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在VC/PE领域快速出资布局。对海外机构投资者来说,面对中国市场的崛起,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多元化全球资产配置。
二、社保基金的最佳投资渠道——海外资本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保基金的最佳投资渠道——海外资本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基金微观参与主体的基金业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基金业绩与基金评价 |
2.1.1 基金业绩持续性 |
2.1.2 基金业绩评价 |
2.2 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与业绩 |
2.2.1 基金投资者与历史业绩 |
2.2.2 投资者投资选择能力 |
2.2.3 基金投资者与投资行为 |
2.3 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行为与业绩 |
2.3.1 管理激励机制 |
2.3.2 资源优先分配 |
2.3.3 交叉补贴策略 |
2.3.4 家族共同持股 |
2.4 基金经理、投资行为与业绩 |
2.4.1 基金经理个人特征 |
2.4.2 基金经理信息优势 |
2.4.3 基金经理职业路径 |
2.4.4 基金经理变更替换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3.1 基本理论 |
3.1.1 有效市场假说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行为金融理论 |
3.1.4 路径依赖理论 |
3.2 内在联系 |
3.2.1 现实联系 |
3.2.2 理论联系 |
3.2.3 时间联系 |
3.3 基金投资者与基金业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理论分析 |
3.3.2 研究假设 |
3.4 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业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4.1 理论分析 |
3.4.2 研究假设 |
3.5 基金经理经历与基金业绩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5.1 理论分析 |
3.5.2 研究假设 |
4 基金投资者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基于高业绩基金风险转移的视角 |
4.1 背景介绍 |
4.2 数据描述与样本选择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2.3 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分析 |
4.3.1 基金流量与业绩关系 |
4.3.2 基金流量与风险转移 |
4.3.3 基金风险转移的来源 |
4.3.4 基金风险转移的业绩 |
4.4 潜在解释 |
4.4.1 基金异常流量 |
4.4.2 基金业绩归因 |
4.4.3 基金相关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基于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的视角 |
5.1 背景介绍 |
5.2 机构背景与假设 |
5.2.1 机构背景 |
5.2.2 相关假设 |
5.3 数据描述与样本选择 |
5.3.1 样本选择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描述性统计 |
5.4 社保基金的超额收益 |
5.5 社保基金超额收益的解释 |
5.5.1 择时能力 |
5.5.2 政治关联 |
5.5.3 交叉补贴 |
5.6 社保基金对基金公司及旗下基金影响 |
5.6.1 基金管理公司业绩 |
5.6.2 基金投资风格分析 |
5.6.3 基金业绩损益分析 |
5.6.4 社保基金带来的资金流入 |
5.6.5 社保基金带来的额外特权 |
5.7 本章小结 |
6 基金经理经历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基于卖方分析师行业经历的视角 |
6.1 背景介绍 |
6.2 数据描述与样本选择 |
6.2.1 样本选择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 |
6.3.1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配置决策 |
6.3.2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持有周期 |
6.3.3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配置绩效 |
6.3.4 优势个股和优势行业的持有风险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行业择时能力 |
6.4.2 行业选股能力 |
6.5 进一步研究 |
6.5.1 优势源于行业自身 |
6.5.2 优势源于私有信息 |
6.5.3 优势源于政策敏感 |
6.5.4 优势源于能力扩张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成果目录 |
(2)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险 |
2.1.2 养老保险 |
2.1.3 社会保险基金 |
2.1.4 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 |
2.2.2 代际转移与世代交叠理论 |
2.2.3 隐含协议理论 |
2.2.4 持久收入理论 |
2.2.5 投资组合理论 |
第3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演革及现状 |
3.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历史演革 |
3.1.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建立 |
3.1.2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调整 |
3.1.3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持续改革 |
3.2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
3.2.1 制度覆盖范围及统筹层次 |
3.2.2 基金收支余现状 |
3.2.3 基金委托投资情况 |
第4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的预测 |
4.1 养老保险基金精算分析模型概述 |
4.2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数据来源 |
4.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的方法 |
4.4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的主要参数假设 |
4.4.1 人口参数 |
4.4.2 经济参数 |
4.4.3 制度运行参数 |
4.5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结果 |
4.5.1 山东省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预测 |
4.5.2 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预测 |
4.5.3 各统筹区域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预测 |
4.5.4 参数假设和敏感性分析 |
4.6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精算预测主要结论 |
4.6.1 现有的人口增长模式下基金长期支付压力巨大 |
4.6.2 基金短期运行走势不容乐观 |
4.6.3 各统筹区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差异较大 |
第5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逐渐凸显 |
5.2 人口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 |
5.3 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
5.4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存在隐性风险 |
5.5 社保领域各项制度建设亟待推进 |
5.6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突出矛盾 |
第6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 宏观经济发展形势 |
6.2 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 |
6.2.1 老龄化问题对基金收入的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 |
6.2.2 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养老金基金支出 |
6.3 各统筹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因素 |
6.4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7章 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7.1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增速 |
7.1.1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7.1.2 持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
7.1.3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 |
7.2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切实推进国企改革 |
7.3 创新养老金投资管理 |
7.3.1 解放思想,更新社保基金投资观念 |
7.3.2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指导基金投资 |
7.3.3 分离社保基金管理和投资职能 |
7.4 继续提高统筹层次,加大调剂力度 |
7.5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
7.6 利用基金精算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
7.7 加快推进社保领域制度建设与改革 |
7.7.1 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 |
7.7.2 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制度 |
7.7.3 发展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保基金 |
2.1.2 社保基金投资 |
2.1.3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风险-收益理论 |
2.2.3 短视的风险厌恶理论 |
2.2.4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第3章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及风险分析 |
3.1 社保基金投资方式及投资范围 |
3.1.1 投资方式 |
3.1.2 投资范围 |
3.2 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现状 |
3.2.1 投资规模 |
3.2.2 收益情况 |
3.3 社保基金投资中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
3.3.1 政治风险及政策风险 |
3.3.2 利率风险 |
3.3.3 经济周期风险 |
3.3.4 通货膨胀风险 |
3.3.5 市场风险 |
3.4 社保基金投资中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 |
3.4.1 投资决策风险 |
3.4.2 委托代理风险 |
3.4.3 操作风险 |
3.4.4 道德风险 |
第4章 社保基金投资中的风险致因 |
4.1 宏观层面 |
4.1.1 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且滞后性严重 |
4.1.2 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1.3 投资监管体制不科学 |
4.2 微观层面 |
4.2.1 社保基金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
4.2.2 社保基金投资回报率偏低且波动性较大 |
4.2.3 股票投资领域未呈现分散化趋势 |
第5章 基于CAPM模型下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实证分析 |
5.1 基础理论分析——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报酬 |
5.1.1 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的计算 |
5.1.2 投资组合的投资比例与有效边界 |
5.1.3 证券投资最优组合的确定 |
5.2 CAPM模型的建立 |
5.2.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数学表述 |
5.2.2 β的计算 |
5.2.3 投资组合理论分析 |
5.3 CAPM模型应用——社保基金实证模拟 |
5.4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章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
6.1 宏观层面 |
6.1.1 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制度 |
6.1.2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投资环境 |
6.1.3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及风险预警机制 |
6.1.4 创新监管模式、实现社会监督 |
6.2 微观层面 |
6.2.1 社保基金投资坚持分散化投资原则 |
6.2.2 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 |
6.2.3 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基金管理人决策能力 |
6.2.4 加快金融工具创新 |
6.2.5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养老保险基金 |
二、养老保险基金入市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风险管理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四、投资组合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参保人数和收支情况 |
一、参保人数逐年上升 |
二、收支状况不断改善 |
第二节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概况 |
一、入市过程十分坎坷 |
二、投资收益率低 |
三、入市规模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面临的风险 |
一、委托代理风险 |
二、操作风险 |
三、宏观经济风险 |
四、金融风险 |
五、投资风险 |
六、监管风险 |
第二节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产生的原因 |
一、信息的不对称性 |
二、信用制度不健全 |
三、缺乏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
四、相关法律法规匮乏 |
五、缺乏有效的监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VaR模型简介 |
第二节 基于VaR模型的入市风险评估 |
一、样本选取 |
二、基于方差-协方差法的VaR分析 |
第三节 风险评估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 |
一、美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风险防范 |
二、智利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风险防范 |
三、韩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的风险防范 |
第二节 国外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风险防范的前提 |
二、成熟的投资理念是风险防范的基础 |
三、健全的监管体系是风险防范的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一、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二、定期公开投资信息 |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一、提高政府的工作透明度 |
二、创建投资管理人信用评级制度 |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
一、实现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
二、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 |
第四节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
一、明确投资主体及其责任 |
二、规定最低投资收益率 |
第五节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
一、明确监管主体权利与责任 |
二、横向与纵向监管相结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概况 |
三、社保基金的投资 |
(一)规避风险。 |
(二)提高收益。 |
1、宏观市场因素。 |
2、投资理念。 |
3、大类资产配置。 |
(三)海外投资。 |
四、总结及展望 |
(6)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及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筹资因素简要评述 |
二、关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选择简要评述 |
三、关于私募股权投资资本退出机制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私募股权运行机制相关理论与政策背景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私募股权运行机制概述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形式 |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流程 |
第二节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 |
一、2018年股权投资市场募资端情况 |
二、2018年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端情况 |
三、股权投资市场募投端综合分析 |
四、2018年股权投资市场退出端情况 |
五、投资机构活跃度情况 |
第三节 私募股权运作机制的政策背景分析 |
一、市场监管越来越规范 |
二、各类支持政策不断推出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昆吾九鼎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一、初创发展阶段 |
二、新三板上市阶段 |
三、借壳上市阶段 |
四、行业整顿阶段 |
第二节 运作机制分析 |
一、融资方式分析 |
二、投资方式分析 |
三、管理方式分析 |
四、退出方式分析 |
第三节 九鼎投资运行机制困境分析 |
一、募资困难 |
二、投资新增规模锐减 |
三、退出渠道不畅 |
第四章 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运行机制的的对策 |
第一节 企业苦练内功政府开源引水 |
一、企业应苦练内功,跟进时代潮流 |
二、政府应开源引水拓宽私募股权资本募集渠道 |
第二节 企业调整投资策略政府规范投资行为 |
一、企业应顺应风口,调整投资方向、管理策略 |
二、政府应规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行为 |
第三节 企业拓宽退出视野政府完善退出渠道 |
一、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掘各类退出渠道 |
二、政府应完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环境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我国PE机构募资依然困难 |
二、PE投资规模大幅度下降 |
三、PE资本退出通道不通畅 |
第二节 相关对策 |
一、募资阶段对策 |
二、投资阶段对策 |
三、退出阶段对策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
一、发展演进情况 |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
三、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
致谢 |
(8)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简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
2.1.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工具 |
2.1.3 投资风险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投资组合理论 |
2.2.3 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 |
3.1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历程及发展现状 |
3.2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厘定 |
3.2.2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防控举措 |
3.3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
3.3.1 基金收益率跑赢通货膨胀率 |
3.3.2 股权投资模式贡献稳定收益 |
3.3.3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总体可控 |
第4章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4.1 资产配置偏于稳健,缺乏相机调整的机制 |
4.2 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引发风险的漏洞仍在 |
4.2.1 理事会内部监管效率不高 |
4.2.2 外部监管存在“失位”现象 |
4.3 实业投资缺乏退出保障 |
4.4 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偏于短期,对于长期投资引导不够 |
4.5 委托投资风险管理以监督为主,有效激励不足 |
第5章 国外典型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经验 |
5.1 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经验 |
5.2 挪威全球养老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经验 |
5.3 智利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经验 |
5.4 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6章 控制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的对策 |
6.1 降低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
6.2 科学选择投资对象 |
6.2.1 慎重投资国内股市 |
6.2.2 海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 |
6.2.3 强化实业投资管理 |
6.3 完善奖惩制度,降低委托代理风险 |
6.4 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的监管体制 |
6.4.1 强化内部监管体制 |
6.4.2 健全外部监管体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资产配置相关理论、模型及应用 |
2.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2.1.2 资产配置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
2.2 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实践 |
2.2.1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决策体系 |
2.2.2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基本要素 |
2.2.3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策略实证研究 |
第3章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发展实践 |
3.1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概况 |
3.1.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配置实践 |
3.1.3 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配置实践 |
3.1.4 存在问题和挑战 |
3.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中的应用 |
3.2.1 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践的主要步骤 |
3.2.2 均值-方差优化过程——引入养老基金投资条件的简单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经验及启示 |
4.1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特征和趋势 |
4.1.1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特征 |
4.1.2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现状和趋势 |
4.2 海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典型案例 |
4.2.1 美国加州公务员养老金体系(CalPERS) |
4.2.2 丹麦公共补充养老基金(ATP) |
4.2.3 挪威政府养老金-全球基金(GPFG) |
4.3 经验及启示 |
第5章 基于Copula-GARCH-CVaR风险测度的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xA; |
5.1 基于Copula-GARCH-CVaR风险测度的组合优化模型 |
5.1.1 GARCH类模型对金融资产收益率边际分布的构造 |
5.1.2 Copula对资产收益率联合分布相依关系的构造 |
5.1.3 Mean-CVaR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
5.1.4 基于Copula-GARCH-CVaR风险测度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 |
5.2 基于Copula-GARCH-CVaR投资组合模型的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证研究 |
5.2.1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5.2.2 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
5.2.3 约束优化 |
5.2.4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于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6.1 关于股权资产的考虑 |
6.1.1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6.1.2 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
6.1.3 约束优化和结果讨论 |
6.2 关于回购融资的考虑 |
6.2.1 引入杠杆约束条件 |
6.2.2 结果及讨论 |
6.3 关于相依结构时变性的考虑 |
6.3.1 时变Markov Copula模型对相依关系的构造 |
6.3.2 金融债和企业债收益率相依结构的时变特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经济周期状态的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 |
7.1 引言 |
7.2 经济周期状态的划分 |
7.2.1 划分经济周期状态的方法回顾 |
7.2.2 Markov Switching模型 |
7.2.3 使用Markov Switching模型划分中国的经济周期 |
7.3 经济周期状态与资产配置的关系 |
7.3.1 识别经济周期状态 |
7.3.2 经济周期状态与资产风险收益特征规律 |
7.3.3 不同经济周期状态下的资产配置 |
7.4 基于MS-BL模型的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实证研究 |
7.4.1 Black-Litterman模型 |
7.4.2 结合经济周期状态预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的战术资产配置实证研究$#xA;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2.1 投资建议 |
8.2.2 政策建议 |
8.3 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表A.1-A.12图A.1-A.9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社保基金的最佳投资渠道——海外资本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基金微观参与主体的基金业绩影响研究[D]. 沈一凡. 浙江大学, 2021(02)
- [2]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D]. 解雨. 山东大学, 2020(10)
- [3]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及对策研究[D]. 张珊. 山东大学, 2020(02)
- [4]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风险防范研究[D]. 勾新月.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研究回顾[J]. 李明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4)
- [6]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及其改进研究[D]. 胡力勇.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3)
- [7]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 刘娜.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9]中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研究[D]. 丁春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10]中国2015年LP投资报告[J]. 投中集团研究院. 资本市场, 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