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墙地砖半干压成型中布料均匀性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赵田贵[1](2015)在《多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混合土、广东球土、特白钾砂、钠长石、诸暨瓷砂、建宁长石粉、锂瓷石和硼钙石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引入二元和多元复合熔剂材料试样的反应致密化过程及其影响规律。对试样的吸水率、体积密度、烧成收缩及抗折强度等性能进行测试,采用TG-DTA、XRD、SEM、EDS和熔块模拟测试手段对多元复合熔剂试样低温烧结性能影响进行研究,从科学层次上解析认知引入二元与多元复合熔剂能有效地降低陶瓷坯体烧成温度的机理和作用规律。(1)研究结果表明:相对“K2O-Na2O”二元熔剂材料试样而言,“K2O-Na2O-Li2O”和“K2O-Na2O-Li2O-B2O3-CaO”多元复合熔剂不但降低了烧结温度,而且还有效的改善了烧成性能如拓宽了烧成温度范围,并提高了材料试样的抗折强度。同时,从实验结果可推断出如果合理的选择更多元的复合熔剂将会进一步降低瓷质建筑陶瓷材料的烧结温度。(2)本论文详细比较分析在低温烧成条件下,二元与多元复合熔剂对瓷坯性能的影响作用和反应致密化过程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引入Li2O等量替代部分K2O和Na2O所形成的“K2O-Na2O-Li2O”三元复合熔剂比“K2O-Na2O”二元熔剂材料试样的烧结温度由1130℃~1160℃降低至1090℃~1130℃,烧成温度范围从30℃拓宽至40℃,相应地材料试样的抗折强度提高了 3.5%。通过对材料试样的EDS和熔块模拟分析可知,试样中的Al、Si含量相比与三元熔剂中的Al、Si含量少得多,然而碱性氧化物含量却高于三元复合熔剂材料试样,这说明二元熔剂材料试样主要是依靠K2O和Na2O熔剂自身熔融而达到烧结,它们会在较短的温度区间内出现大量液相来不及熔解A1、Si,从而使液相中的碱性氧化物比例较高,导致液相的粘度较低。然而引入三元复合熔剂后,它们相互发生反应形成低共熔物,并逐渐阶梯性产生液相,不断熔解Al、Si,保持液相的粘度较大。结合XRD衍射图谱和SEM电镜照片可以看出三元复合熔剂材料试样比二元熔剂材料试样晶相含量和致密化程度高(即气孔数量较少且孔径小),因此,三元复合熔剂材料试样的各项性能均优越于二元熔剂材料试样。(3)当继续引入B2O3和 CaO等量替代部分Li2O所形成的“K2O-Na2O-Li2O-B2O3-CaO”五元复合熔剂比“K2O-Na2O-Li2O”三元复合熔剂材料试样的烧结温度由1090℃~1130℃降低至1070℃~1120℃,烧成温度范围进一步拓宽从40℃至50℃,材料试样的抗折强度又提高了 1.5%,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引入多元复合熔剂能够降低材料试样的烧结温度,拓宽了材料试样的烧成温度范围,并可适当提高材料的抗折强度。(4)引入过多的 Li2O,B2O3 和 CaO 对“K2O-Na2O-Li2O”和“K2O-Na2O-Li2O-B2O3-CaO”多元复合熔剂试样的烧结温度降低效果不明显,会使烧成温度范围变窄,这明显不利于工业化生产。(5)实验创新性的运用相图并结合二元与三元复合熔剂的材料试样烧成收缩数据及模拟低共熔点的熔块熔融分析结果,反向推出难以检测到的玻璃相组分中元素(如Li2O)的含量,进而推定出引入多元复合熔剂材料试样的低共熔物的反应温度及其玻璃相的组成。
黄贝[2](2014)在《利用喀左低品质紫砂页岩及废矿渣研制劈开砖》文中研究指明劈开砖是七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建筑材料,其产品背后有燕尾槽,粘接牢固,表面硬度较高,吸水率比较低,抗折强度高,抗冻性及热稳定性好,耐磨损,耐酸碱,耐腐蚀,色泽柔和,永不褪色,并且劈开砖的质地比较大方自然、古朴典雅,与其他建筑砖相比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因此,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本研究以辽宁省喀左县的紫玉紫砂和紫玉陶土为主要原料,以红土、青石、矿渣为主要辅助原料,采用半干压成型法生产劈开砖,具有易清洁,表面吸水率低,不易被污染,不易脱落等优点。由此实现了对喀左地区资源的利用,改善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辽宁省喀左县紫砂土为主要原料,采用三种配方研制劈开砖。分析测试了样品的吸水率,抗折强度,抗冻性,热稳定性,利用差热分析研究了劈开砖烧结的反应过程,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研究观察劈开砖的物相组成以及显微结构,并讨论了劈开砖的烧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喀左县的紫砂原料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指标,在合理的工艺条件下,研制的劈开砖各项性能符合行业要求。研究表明,利用矿渣制备劈开砖,在1080℃下烧结制备劈开砖,矿渣的掺入量可达到30%,其吸水率为5.03%,抗弯强度最高为17.97MPa,抗冻性及热稳定性都符合行业对劈开砖的要求。制备双层易清洁劈开砖,添加20%的啤酒瓶玻璃粉的样品,在1070℃下烧成,表面状态最佳,样品底层的的吸水率为4.73%,表层的吸水率为0.64%,抗折强度为16.40MPa。劈开砖样品的高强度主要是由于内部形成钙长石(CaAl2Si2O8)和石英(SiO2)晶相,这些晶相组成样品的基本骨架。通过SEM观察,晶体和玻璃相在劈开砖表面均匀分布,没有观察到大的孔隙,劈开砖内部结构主要由粒状的石英、针棒状的钙长石以及玻璃相构成,同时存在大量气孔,气孔在样品内部均匀分布着,闭口气孔使样品的吸水率降低,还能增加样品的热稳定性。
刘孟[3](2013)在《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及吸热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空气吸热器中,吸热体材料是吸热器核心部件。由于塔式吸热器聚光能流密度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形成的吸热体局部热斑造成材料热应力破坏、空气流动稳定性差以及耐久性不高等问题,因而需迫切的开发具有抗高温氧化性好、抗热震性好、具有三维或者二维的连通结构、高比表面以及高热导率的新型吸热体材料。基于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的特点及对吸热体材料的要求,本文设计了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吸热体材料配方组成。实验中以Si3N4和SiC为基材,以红柱石、α-Al2O3、Y2O3以及Cr203等为添加剂,合成耐高温结合相,制备了可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体陶瓷材料。采用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用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陶瓷吸热体材料料的组成、制备工艺对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提高陶瓷吸热体材料料抗氧化性及抗热震性的机理、途径。研制了适合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吸热体泡沫陶瓷。设计了高效容积式吸热器结构,以空气作为传热介质,利用本文所制备泡沫陶瓷为吸热体,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吸热体及吸热器温度场、压强场以及速度矢量场进行了模拟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首先研究了以Si3N4和SiC为主要原料,红柱石和α-Al2O3为添加剂,采用无压烧成工艺,制备了莫来石结合Si3N4-SiC陶瓷。实验设计了A系列配方组成,测试和分析了烧成样品抗热震性、抗氧化性、相组成以及微观结构等性能。结果显示,在空气中进行烧成时,Si3N4和SiC复相陶瓷含有大量的石英玻璃相,导致烧成样品抗热震性能不佳。(2)研究了提高复相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途径。实验在A系列实验基础上,通过外加煅烧铝矾土提供铝源,使得高温反应过程中,更多游离Si02能够与Al203反应生成莫来石,从而降低样品中玻璃相量,提高样品抗热震性能。实验设计了B系列配方组成,分别研究了空气中无压烧成和埋粉烧成(用青岛石墨微粉将样品覆盖)两种烧成方式对烧成样品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埋烧样品研究表明,最佳样品为煅烧铝矾土添加量为15%的B3,其最佳烧成温度为1480℃,抗折强度为53.20MPa,1100℃至室温30次热震后样品抗折强度为87.86MPa,强度增加率为65.15%。相组成分析表明,样品热震前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以及莫来石,样品热震后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方石英以及莫来石。热震后产生少量石英相,填充于气孔中,覆盖于Si3N4和SiC晶粒表面,阻止它们的进步氧化,从而提高了样品抗热震性。采用埋粉烧成方法,可以减少烧成样品中石英玻璃相的含量,可显着提高样品抗热震性。(3)研究了提高吸热体复相陶瓷材料致密度的方法。在B3配方基础上,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设计了F系列配方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在B3配方中添加Y2O3,并采用埋烧工艺,可以极大提高烧成样品致密度,其致密度从2.06g.cm-3提升至2.57g.cm-3。最佳样品为外加9%Y2O3的F3,其最佳烧成温度为1500℃,抗折强度为100.02MPa。相组成分析表明,样品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O’-塞隆及莫来石。样品断面SEM图显示样品结构紧密,样品晶界结合相以O’-塞隆为主,这种结合方式有助于烧成样品致密度的提高。(4)研究了提高吸热体陶瓷抗氧化性能方法。在F1和F3配方基础上,设计了G系列配方组成,研制结果表明,Cr2O3和Y2O3复合添加有利于提高复相陶瓷材料抗氧化性能。实验最佳配方为G1,其最佳烧成温度为1500℃,抗折强度为157.04MPa。在1300℃氧化100h后其氧化速率常数为1.7389mg2·cm-4·h-1,抗氧化性能优于改性前A、B、及F系列样品。样品的相组成以碳化硅、氮化硅、莫来石以及O’-塞隆为主。复合添加Cr2O3和Y2O3可以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得O在样品表面的扩散速率降低,从而提高烧成样品抗氧化性能。(5)研究了提高复相陶瓷材料抗热震性能的途径。实验中,通过在样品中引入ZrO2,利用ZrO2随温度变化时产生的微裂纹来增韧复相陶瓷材料,达到提高复合材料抗热震性能的目的。设计了H系列配方组成。研制结果表明,在G1配方基础上外加8%ZrO2及7.26%Y2O3时的H3配方,样品抗热震性能显着提高。经1480℃烧成的H3样品,抗折强度为100.26MPa,1100℃至室温经30次热震后,样品抗折强度不减反增,增加率为10.34%。样品的相组成均为碳化硅、氮化硅、莫来石以及O’-塞隆,同时还存在少量石英相。显微结构及EPMA结果表明添加ZrO2、Cr2O3以及Y2O3对样品形核作用明显,三种氧化物复合添加有利于形成花簇状和网络状结构固溶体,这种结构有助于样品抗热震性能的改善和提高。(6)制备和研究了适合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吸热体泡沫陶瓷。实验分别以最佳配方G1、H3以及流变剂为原料制备料浆,以聚氨酯泡沫为前驱体,采用有机泡沫浸渍工艺,制备了泡沫陶瓷吸热体材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G1配方浆料所制备泡沫陶瓷性能较优。最佳烧成温度为1500℃,气孔率为93.7%,抗压强度为0.27MPa,30次热震后抗压强度为0.30MPa。烧成后泡沫陶瓷主晶相为碳化硅、氮化硅、莫来石以及O’-塞隆相。G1泡沫陶瓷宏观结构及显微结构研究表明,泡沫陶瓷气孔均匀,孔径在1~3mm之间,孔肋骨架较粗壮,样品骨架较致密,有利于泡沫陶瓷强度提高。可望用作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陶瓷吸热体材料,解决目前吸热体材料抗高温氧化差以及抗热震性能差的不足。(7)设计了高效容积式吸热器结构,以空气作为传热介质,利用本文制备泡沫陶瓷为吸热体,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吸热体及吸热器温度场、压强场以及速度矢量场进行了模拟分析。设计吸热器开口角度为500,吸热器进口直径为180cm,吸热器出口直径为50cmm,吸热体总长为110cm。对不同孔隙率Si3N4-SiC复合材料吸热体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孔隙率越大,吸热体出口处空气温度越高。对不同孔隙率吸热体对吸热器压强分布分析显示,孔隙率越高,吸热器进出口压降越小,越有利于吸热器的强化换热,有利于吸热器换热效率的提高。同时,对孔隙率为0.95时,进口空气速度与吸热器压强分布的模拟结果显示,当进口空气速度在5-8m/s时,有利于吸热器的稳定工作。
陈章[4](2010)在《鄂西赤铁矿尾矿制备劈开砖的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放,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鄂西赤铁矿尾矿为主要原料,以粘土或高岭土等为主要辅助原料,采用挤出成型技术生产高档劈开砖。由此实现了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利用TG-DTA、SEM、XRD等测试手段,分析了鄂西赤铁矿尾矿、粘土、高岭土等原料的特性、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用鄂西赤铁矿制备新型建筑材料劈开砖可行,添加粘土或高岭土可使其可塑性满足挤出成型的要求。从化学组成上看,鄂西赤铁矿尾矿、粘土、高岭土满足制砖的要求。本研究设计了铁尾矿与高岭土的G系列样品和铁尾矿与粘土的N系列样品的配方组成,制备这两个系列的劈开砖,并采用SEM、XRD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了各种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了坯体烧成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G系列的最佳配方为G2,鄂西赤铁矿尾矿掺加量为60%,最佳烧成温度为1140℃。样品G2的吸水率为4.91%,烧成抗折强度为39.70MPa,冻融后抗折强度损失率为13.45%。N系列的最佳配方为N2,鄂西赤铁矿尾矿掺加量为60%,最佳烧成温度为1120℃。N2配方鄂西赤铁矿尾矿掺量为60%,样品的吸水率为3.59%,烧成抗折强度为39.26MPa,冻融后抗折强度损失率为13.07%。整体来看,G2和N2样品的各项性能都超过劈开砖行业标准。G2和H2样品的主要相组成为CaAl2Si208(钙长石)、Si02(石英)以及Fe203(赤铁矿),这些晶相构成了样品的骨架,从而赋予了样品的强度。从SEM图上可以看出,样品内部均匀地分布着粒状的石英、针棒状的钙长石和大量玻璃相。样品内部均匀分布了大量的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样品均匀分布的闭气孔不仅降低了样品的吸水率,而且增加了样品的抗冻融性。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是:烧成温度达900-1000℃左右,熔剂K2O、Na2O、CaO及MgO与SiO2形成低共熔物,温度继续升高,CaO与A12O3、SiO2反应生成钙长石(CaAl2Si2O8),多余的SiO2在冷却的过程中生成α-石英。在小试的基础上,选取N2配方进行了中试,取得了成功。中试最佳工艺参数:最佳陈腐时间为3d;最佳干燥制度为:从30℃干燥4h,升温至60℃干燥5h烘干;最佳的烧成制度:2℃/min,100℃.200℃.300℃.700℃.800℃.900℃保温30min,最高温度点1100℃保温60min。经1100℃烧成的中试产品的吸水率为3.50%,冻融前后的抗压强度分别为30.24MPa.28.25MPa,强度损失率为6.58%。产品的性能达到劈开砖行业要求。此外,探讨了在中试成型、干燥、烧成中出现的生产工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对鄂西赤铁矿尾矿制备劈开砖的项目进行了工艺技术研究和经济指标分析,对项目的生产线方案和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和收益率等经济技术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矿山废弃物生产劈开砖生产线方案技术可行、工艺可靠、经济合理,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李如林[5](2008)在《伟晶石陶瓷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瓷透水砖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建材,它是一种经过造孔工艺制成的具有连续开口孔隙的透水砖,它具有良好透水性及保水性,能很好的缓解城市由被不透水地面铺装覆盖所带来的“城市荒漠化”及“热岛效应”,有利于保持城市水平衡,具有良好的吸声性,可以降低城市噪音。鉴于陶瓷透水砖研制过程中,造孔工艺具有的独特作用和地位,本文首先对陶瓷透水砖常用造孔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同时,考虑到伟晶石的理化性质,采用颗粒堆积法制备陶瓷透水砖,针对陶瓷透水砖的成型方法设计了陶瓷透水砖模具。进而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陶瓷透水砖制备工艺条件:骨料粒径1.25~2mm,成型压力30MPa,烧结温度1000℃,保温时间1h。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出的陶瓷透水砖,抗压强度43.5MPa,透水系数2.1×10-2cm/s,保水性0.9g/cm2,25次冻融循环强度损失率11.5%,其性能高于JC/T945-2005《透水砖》标准要求;具体探讨了骨料粒径、成型压力、黏结剂掺量等对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影响,在本实验范围内,骨料粒径减小,成型压力增大,黏结剂掺量增多,陶瓷透水砖的抗压强度提高,透水性降低。随后设计制作了透水系数测试仪,建立了透水系数和孔径、孔隙率和抗压强度的关系式,为陶瓷透水砖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依据。研究了陶瓷透水砖的冻融破坏机理和影响抗冻性的主要因素:孔隙间距,孔隙率和充水状态等。最后对陶瓷透水砖吸声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得出陶瓷透水砖的平均吸声系数在0.285以上,吸声效果明显,并且探讨了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的影响因素。
丁培[6](2007)在《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大量堆积并不断增加的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对人类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以氧化铝工业的固体废弃物赤泥为主要原料,以粉煤灰、煤矸石和页岩等为主要辅助原料,并加入一些改善材料成型及烧成性能的添加剂,分别采用半干压成型和真空挤出成型两种技术,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实现了对多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利用TG-DTA、SEM、XRD和XRFA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工业固体废弃物赤泥、粉煤灰、煤矸石和低品位粘土页岩的特性、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赤泥作为清水砖的主要原料,其组成中SiO2和Al2O3含量低而CaO含量高,不满足制砖的化学组成要求;而从化学组成上看粉煤灰、煤矸石和页岩则满足制砖的要求。采用TG-DTA、SEM、XRD和EPMA等测试方法,对赤泥质陶瓷清水砖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赤泥的添加量超过70%时,样品性能大幅下降。通过调节其它原料比例制备出了性能较好的赤泥质清水砖,典型配方L-4于1080℃下烧成样品的吸水率Wa为21.50%,气孔率Pa为38.56%,体积密度D为1.79g/cm3,抗折强度为σb为33.93MPa,抗压强度σc为86.95MPa(>MU30),热导率九为1.333×10-2W·cm-1·K.(-1)(<5×10-2W·cm-1·K-1),抗冻融性为66.35MPa。在改进的陶瓷清水砖配方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系统探索中,在加入了添加剂后,赤泥的含量达到了90%。典型配方BN-7于1120℃下烧成样品的Wa为15.67%(<20%),Pa为24.69%,D为1.58g/cm3,σb为47.11MPa,σc为122.68MPa(>MU30),抗冻融性为118.65MPa,λ为2.193×10-2W·cm-1·K-1。半干压成型制备的赤泥质陶瓷清水砖样品的各项性能参数达到或超过了烧结普通砖GB5101-2003的各项指标参数。对陶瓷清水砖进行了系统的挤出成型实验研究。重点讨论了挤出成型对坯料化学组成的基本要求、泥料的可塑性研究、空心砖坯体的干燥机理、影响空心砖保温性能的因素以及在挤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问题。实验发现,陈腐时间为2d坯料的可塑性最好,可塑性指标达2.0~3.7cm·kg;加入增塑剂能提高泥料的可塑性指标,多孔砖的选型对其强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明显等,并制订了合理的赤泥质陶瓷烧结空心砖的坯体干燥温度制度和烧成制度。制备出的三孔空心砖的抗压强度达到了16.36MPa,超过了国家MU10的空心砖强度标准。对赤泥陶瓷清水砖反应机理探讨发现,在烧结法赤泥制备陶瓷清水砖系统中,由于CaO含量较高,这一系统在高温烧成中虽有Al-Si尖晶石中间相(生成莫来石的中间相)生成,但倾向优先生成含钙矿物如钙长石、硅灰石等。而在烧结法-拜耳法赤泥系统中,由于CaO含量降低,这一系统中主晶相为石英,虽也有钙长石生成,但已出现添加剂H脱水产物顽火辉石,又有倾向生成莫来石的中间相Al-Si尖晶石出现,若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将会生成莫来石,继而生成堇青石等主晶相。烧结法赤泥系统中由于CaO含量高,由添加剂H游离出的Mg存在于系统的玻璃相中,而添加拜耳法赤泥后,系统中的Al2O3含量增加,而随着CaO含量减少,便出现添加剂H脱水生成的顽火辉石相,系统的高温反应符合Mg-K(Na)-Al-Si系统规律。
李淑展[7](2007)在《污水厂脱水污泥制陶质地砖及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参照普通陶瓷砖的生产工艺,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为原料烧制了污泥陶质地砖试块。通过对烧后试件抗压性能检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利用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烧制室外用地砖的可能性,确定了污泥制地砖的基本工艺流程和配方参数。研究表明:烧制试件的抗压强度随着污泥含量增加而显着下降,适宜的坯料配方为高岭土:污泥粉:长石粉=4:1:2。采用细颗粒污泥配料(粒径小于0.15mm),烧后试件较致密,有利于抗压强度的增加。成型条件对污泥制地砖烧后试件抗压强度存在较大影响,抗压强度随所试含水率、压制压强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含水率和压强范围为9%~15%和24MPa~45MPa。2h保温可以保障坯料充分发生物理化学反应。采用三层复合材料结构可提高烧制成品的抗压强度,优于单一材料结构:底层采用细颗粒污泥配料的复合结构烧后试件抗压强度达到27.38MPa,底层采用粗颗粒污泥配料的复合结构烧后试件抗压强度达23.70MPa,分别满足《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GB5101-93)》中MU25和MU20的强度等级。通过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制砖烧后试件抗折强度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探讨和确定污泥制地砖适宜的配方配料和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成分分析、吸水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损性、抗腐蚀性等性能检测,对其性能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浸出液腐蚀性、重金属固化作用检测,检测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优选的坯料含水率为11%,烧结温度为1200℃。随污泥含量增加虽然烧制成品的抗折强度略有增加但抗压强度显着下降,适宜的污泥掺量为14.3%。细粒径污泥粉配料烧后试件较致密,有利于提高试件整体强度。14.3%污泥掺量下,采用细颗粒(粒径小于0.15mm)和粗颗粒(粒径为0.15~0.63mm)污泥配料烧后试件的抗压强度分别满足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中MU30号和MU20砖强度等级;污泥制砖的抗折强度远大于粘土砖的强度指标。通过烧结,污泥制地砖坯料的矿物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烧后试件属于陶质砖范围,抗磨损性能优于普通砖,满足陶质砖的耐化学腐蚀性要求。这种砖的水浸出液pH值都在6.4~6.9之间,不具有腐蚀性能。研究发现,烧制对污泥中的重金属Mn﹑Cu有明显的固化作用。通过渗透试验,探讨了城市污水厂污泥制作复合土作为卫生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最佳污泥掺入量为40%,抗渗透性能随复合土干密度增加而增强。在最佳掺量下,当干密度达到1.08 g/cm3,复合土的渗透系数达到10-7cm/s数量级,符合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层标准要求。渗滤液性质对渗透性能存在较大影响,当电解质浓度较大时,复合土渗透性能随之提高。此外,污泥复合土可以有效吸附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重金属Cu2+、Zn2+。进行了向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同高岭土复合料中添加土壤固化酶TZ的防渗实验研究。研究表明:TZ酶的加入对污泥复合土的最佳含水率影响不大,均在20%左右。添加土壤固化酶能够显着改善污泥复合土初期抗渗透性能。在最佳酶掺入量0.4mL/10kg土,300kPa压实压强下,24h后污泥填埋土垂直渗透系数比不加酶的减小36%,达到10-7 cm/s数量级,满足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标准。总言之,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制造陶质地砖和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具有可行性。
王东斌[8](2005)在《艺术型清水砖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全世界的资源紧张却日趋严重,我国虽地域辽阔,但人均资源却相对短缺。由于大量存在并不断增加的不同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已迫在眉睫。 本研究以赤泥、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为原料,添加了一系列改善坯体制备及样品烧结性能的添加剂,采用压制成型方法,制备了高性能的艺术型清水砖。实验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①针对工业固体废物成分波动范围大,不易稳定控制清水砖的制备及结构和性能的特点,利用各种添加剂对坯料进行改性,研究探讨了各添加剂的作用以及其最合适的添加量。②探讨清水砖的装饰方法,如图案设计,颜色搭配等,利用各种釉料对清水砖进行装饰,研究釉料与坯体的结合性以及釉料的呈色机理。 本研究中测定了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及抗折强度,并采用XRD、SEM、EPMA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坯体烧成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坯釉结合机理以及色釉料呈色机理。结果表明,清水砖气孔率达35%~50%,抗折强度达20~30 MPa,导热系数为1.1195×10-2W.cm-1.K-1,由CaAl2Si2O8、SiO2、CaMgSi2O6相组成,主晶相晶体呈长条、针棒状交织排列,气孔均布于样品中。此外,还讨论了添加剂及制备工艺对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艺术型清水砖表面色彩鲜明,坯釉结合性能好,适于用作别墅及高档住宅、建筑的墙体材料。
廖惠仪,同继锋,陈爱芬[9](2004)在《建筑卫生陶瓷的绿色化》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对绿色化概念的理解,结合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特点、产品和技术现状,论述了建筑卫生陶瓷绿色化的内容与方向。
王晓钧,施书哲[10](2000)在《陶瓷墙地砖半干压成型中布料均匀性的改进》文中提出
二、陶瓷墙地砖半干压成型中布料均匀性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墙地砖半干压成型中布料均匀性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建筑陶瓷概况 |
2.2.1 建筑陶瓷发展状况 |
2.2.2 建筑陶瓷制备工艺 |
2.3 建筑陶瓷低温烧结的研究及现状 |
2.3.1 从生产工艺上降低烧成温度的主要措施 |
2.3.2 在配方中引入较多熔块或玻璃粉 |
2.3.3 从配方中引入熔剂和助熔剂原料 |
2.3.3.1 钾、钠类熔剂原料在降低建筑陶瓷砖烧成温度的研究 |
2.3.3.2 钙、镁熔剂类原料在降低建筑陶瓷砖烧成温度的研究 |
2.3.3.3 含锂熔剂类原料在降低建筑陶瓷砖烧成温度的研究 |
2.3.3.4 含硼熔剂类原料在降低建筑陶瓷砖烧成温度的研究 |
2.3.4 目前行业中解决低温快烧建筑陶瓷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2.4 烧结机理 |
2.4.1 蒸发-凝聚传质机理 |
2.4.2 扩散传质机理 |
2.4.3 溶解—沉淀传质机理 |
2.4.4 流动传质机理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 |
3.1.1 实验原料选择 |
3.1.2 实验用主要原料分析 |
3.1.2.1 实验主要原料化学组成分析 |
3.1.2.2 实验用主要原料的矿相分析 |
3.1.2.3 实验主要原料的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3.1.2.4 实验用主要原料烧结成能分析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技术路线 |
3.3.1 实验工艺流程图 |
3.3.2 实验工艺参数 |
3.3.3 干燥与烧成制度 |
3.4 实验内容与方案设计 |
3.4.1 “K_2O-Na_2O”二元熔剂对试样烧结性能的影响 |
3.4.2 “K_2O-Na_2O-Li_2O”三元复合熔剂低温烧结性能的研究 |
3.4.2.1 “K_2O-Na_2O-Li_2O”三元复合熔剂对试样烧结性能的影响 |
3.4.2.2 三元复合熔剂和二元熔剂试样的烧结性能研究对比 |
3.4.2.3 三元复合熔剂“熔块模拟”实验 |
3.4.3 “K_2O-Na_2O-Li_2O-CaO-B_2O_3”五元复合熔剂低温熔融特性初步探讨 |
3.5 性能测试和表征 |
3.5.1 烧结性能的测试 |
3.5.2 抗折强度分析 |
3.5.3 XRD晶相分析 |
3.5.4 SEM显微结构测试及EDS能谱检测分析 |
3.5.5 始熔点测试 |
3.5.6 TG-DTA分析 |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 |
4.1.1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试样粉料的(TG-DTA)热分析 |
4.1.2 二元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 |
4.1.3 三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 |
4.2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研究分析比较 |
4.2.1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比较 |
4.2.2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抗折强度的影响比较 |
4.2.3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烧成收缩敏感性的影响比较 |
4.2.4 二元熔剂和三元复合熔剂的瓷质建筑陶瓷坯体各温度EDS元素分析对比 |
4.2.5 小结 |
4.3 三元复合熔剂进一步降温机理“熔块模拟”分析 |
4.3.1 Li_2O等摩尔量替代Na_2O和K_2O对熔块试样烧成收缩的影响 |
4.3.2 Li_2O等摩尔量替代Na_2O和K_2O对熔块试样始熔点影响 |
4.3.3 三元复合熔剂配方中Li_2O发生反应的含量推测 |
4.3.4 小结 |
4.4 五元复合熔剂在瓷质建筑陶瓷中降温初步探讨 |
4.4.1 五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4.4.2 五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 |
4.4.3 五元复合熔剂的瓷质建筑陶瓷XRD分析 |
4.4.4 五元复合熔剂的瓷质建筑陶瓷SEM分析 |
4.4.5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及申请的发明专利 |
(2)利用喀左低品质紫砂页岩及废矿渣研制劈开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墙砖简介 |
2.1.2 传统墙砖的现状 |
2.1.3 新型墙体砖的研制现状 |
2.1.4 矿渣 |
2.1.4.1 矿渣的组成 |
2.1.4.2 化学组成 |
2.1.4.3 矿渣的综合利用 |
2.1.5 喀左资源 |
2.2 劈开砖简介 |
2.2.1 劈开砖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2 劈开砖的特点及性能要求 |
2.2.2.1 劈开砖的特点 |
2.2.2.2 劈开砖的性能要求 |
2.2.3 劈开砖的成型方法 |
2.2.3.1 半干压成型 |
2.2.3.2 挤出成型 |
2.2.3.3 生产劈离砖的特点 |
2.3 易清洁劈开砖的研究 |
2.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仪器 |
3.2 劈开砖的组成原料分析 |
3.3 制备劈开砖的实验过程 |
3.4 分析测试方法 |
3.4.1 性能测试 |
3.4.2 组分分析 |
3.4.3 DTA 测试 |
3.4.4 XRD 分析 |
3.4.5 SEM 分析 |
3.4.6 偏光显微分析 |
3.5 烧成制度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原料的分析 |
4.1.1 原料塑性分析 |
4.1.2 原料烧成性能分析 |
4.1.2.1 吸水率实验 |
4.1.2.2 烧成收缩实验 |
4.1.2.3 烧结后颜色实验 |
4.1.3 制备劈开砖原料的选取 |
4.2 紫砂页岩制备劈开砖的研究 |
4.2.1 制备劈开砖原料的确定 |
4.2.1.1 辅助原料对劈开砖样品吸水率影响 |
4.2.1.2 辅助原料对劈开砖样品抗折强度影响 |
4.2.2 劈开砖性能优化 |
4.2.2.1 红土掺入量的确定 |
4.2.2.2 青石掺入量的确定 |
4.3 工艺条件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3.1 坯体的干燥性能 |
4.3.2 紫玉陶紫砂粒径对劈开砖性能影响 |
4.3.3 成型压力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3.4 陈腐时间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3.5 烧成温度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3.5.1 烧成温度对劈开砖吸水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
4.3.5.2 烧成温度对劈开砖抗冻性的影响 |
4.3.5.3 烧成温度对劈开砖热震性的影响 |
4.3.6 保温时间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3.6.1 保温时间对劈开砖吸水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
4.3.6.2 保温时间对劈开砖抗冻性的影响 |
4.3.6.3 保温时间对劈开砖抗热震性的影响 |
4.4 劈开砖烧成机理分析 |
4.4.1 劈开砖烧成过程分析 |
4.4.2 劈开砖 SEM 分析 |
4.5 掺入矿渣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5.1 钼矿渣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5.1.1 掺钼矿渣正交实验 |
4.5.1.2 钼矿渣的细度对劈开砖性能影响 |
4.5.1.3 钼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抗冻性的影响 |
4.5.1.4 钼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抗热震性的影响 |
4.5.1.5 钼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收缩率的影响 |
4.5.2 金矿渣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5.2.1 金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吸水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
4.5.2.2 金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抗冻性的影响 |
4.5.2.3 金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抗热震性的影响 |
4.5.2.4 金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收缩率的影响 |
4.5.3 铁矿渣对劈开砖性能的影响 |
4.5.3.1 铁矿渣的掺入量对劈开砖吸水率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
4.5.4 掺入不同矿渣劈开砖的性能对比总结 |
4.6 新产品劈开砖的研究 |
4.6.1 助熔剂的差热分析 |
4.6.2 助熔剂对吸水率的影响 |
4.6.3 样品的偏光显微分析 |
4.6.4 劈开砖样品展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3)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及吸热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Si_3N_4结合SiC陶瓷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泡沫陶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吸热器结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5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流体流动分析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复相陶瓷吸热体材料性能及结构表征 |
2.1 基本性能测试 |
2.1.1 烧成收缩率测试 |
2.1.2 强度测试 |
2.1.3 气孔率及体积密度测试 |
2.2 抗热震性测试 |
2.3 热膨胀系数测试 |
2.4 抗氧化性测试 |
2.5 热物理性能测试 |
2.6 耐火度测试 |
2.7 材料相组成及显微结构分析 |
2.7.1 相组成分析(XRD分析) |
2.7.2 微观结构分析(SEM分析) |
2.7.3 微区成分分析(EPMA分析) |
第3章 莫来石结合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的制备及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所用原料 |
3.1.2 配方组成设计 |
3.1.3 制备工艺 |
3.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
3.2.1 烧成收缩率测试 |
3.2.2 抗折强度、气孔率及体积密度测试及外观分析 |
3.2.3 抗热震性测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样品烧成收缩性能分析 |
3.3.2 Pa、D、抗折强度以及外观分析 |
3.3.3 样品抗热震性分析 |
3.3.4 热膨胀性分析 |
3.3.5 抗氧化性分析 |
3.3.6 相组成分析 |
3.3.7 显微结构研究 |
3.3.8 样品成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莫来石结合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烧成方式研究 |
4.1 实验 |
4.1.1 配方组成设计 |
4.1.2 制备工艺设计 |
4.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
4.2.1 烧成收缩率测试 |
4.2.2 抗折强度、气孔率、体积密度测试及外观分析 |
4.2.3 抗热震性测试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样品烧成收缩性能分析 |
4.3.2 样品Pa和D以及外观分析 |
4.3.3 样品抗折强度分析 |
4.3.4 样品抗热震性分析 |
4.3.5 样品热膨胀系数分析 |
4.3.6 抗氧化性分析 |
4.3.7 相组成分析 |
4.3.8 显微结构研究 |
4.3.9 样品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善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致密度的途径 |
5.1 实验 |
5.1.1 实验所用原料 |
5.1.2 制备工艺 |
5.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
5.2.1 干燥收缩率及烧成收缩率测试 |
5.2.2 抗折强度、Pa、D及外观分析 |
5.2.3 抗热震性测试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样品烧成收缩性能的分析 |
5.3.2 样品Pa和D的分析 |
5.3.3 样品抗折强度分析 |
5.3.4 样品抗热震性分析 |
5.3.5 样品热膨胀系数分析 |
5.3.6 抗氧化性分析 |
5.3.7 热物理性能分析 |
5.3.8 样品耐火度分析 |
5.3.9 样品致密化机理研究 |
5.3.10 显微结构分析 |
5.3.11 样品成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抗氧化性研究 |
6.1 实验 |
6.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
6.2.1 烧成收缩率测试 |
6.2.2 抗折强度、气孔率及体积密度测试 |
6.2.3 抗热震性测试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影响样品烧成收缩性能的因素 |
6.3.2 样品Pa、D以及外观分析 |
6.3.3 样品抗折强度及抗热震性分析 |
6.3.4 热膨胀系数分析 |
6.3.5 抗氧化性分析 |
6.3.6 热物理性能分析 |
6.3.7 样品耐火度分析 |
6.3.8 抗氧化机理研究 |
6.3.9 显微结构分析 |
6.3.10 样品成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氧化锆增韧Si_3N_4-SiC吸热陶瓷材料研究 |
7.1 实验 |
7.2 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 |
7.2.1 样品烧成收缩率测试 |
7.2.2 气孔率及体密度测试 |
7.2.3 抗热震性测试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3.1 样品烧成收缩及Pa和D分析 |
7.3.2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及抗热震性分析 |
7.3.3 影响样品热膨胀系数的因素 |
7.3.4 抗氧化性分析 |
7.3.5 热物理性能分析 |
7.3.6 影响样品耐火度的因素 |
7.3.7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
7.3.8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
7.3.9 样品成分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太阳能热发电用Si_3N_4-SiC复相泡沫陶瓷吸热体的研制 |
8.1 实验 |
8.1.1 前驱体的选择 |
8.1.2 样品制备 |
8.2 泡沫陶瓷的性能分析 |
8.2.1 泡沫陶瓷气孔率分析 |
8.2.2 抗压强度分析 |
8.2.3 抗热震性测试及分析 |
8.2.4 相组成分析 |
8.2.5 宏观结构及显微结构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容积式吸热器设计及性能分析 |
9.1 太阳能容积式吸热器结构设计 |
9.2 太阳能容积式吸热器的热性能分析 |
9.2.1 吸热体传热换热模型 |
9.2.2 吸热体流体模型 |
9.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9.3.1 吸热器温度场分析 |
9.3.2 吸热器压强及流体场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10.1 全文结论 |
10.2 本文创新点 |
10.3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4)鄂西赤铁矿尾矿制备劈开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尾矿研究现状 |
1.1.2 国内外劈开砖研究现状 |
1.2 劈开砖的特点及性能要求 |
1.2.1 劈开砖的特点 |
1.2.2 劈开砖性能要求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鄂西赤铁矿尾矿劈开砖的研究 |
2.1 鄂西赤铁矿尾矿劈开砖的原料分析 |
2.1.1 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2.1.2 原料的塑性指数 |
2.1.3 铁尾矿粒度分析 |
2.1.4 原料的TG-DTA、XRD分析 |
2.1.6 结果与分析 |
2.2 鄂西赤铁矿尾矿劈开砖的实验方法 |
2.2.1 配方设计 |
2.2.2 实验工艺流程 |
2.3 陈腐对鄂西赤铁矿尾矿性能及制品质量影响的研究 |
2.3.1 陈腐的功能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鄂西赤铁矿尾矿制劈开砖干燥特性的研究 |
2.4.1 干燥机理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鄂西赤铁矿尾矿制劈开砖烧成特性的研究 |
2.5.1 烧成机理 |
2.5.2 影响烧成曲线的因素 |
2.5.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6 劈开砖烧成反应机理分析 |
2.6.1 劈开砖微观性能测试 |
2.6.2 劈开砖机理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鄂西赤铁矿尾矿劈开砖的中试研究 |
3.1 中试试验 |
3.1.1 坯料准备 |
3.1.2 挤出成型 |
3.1.3 干燥 |
3.1.4 烧成 |
3.2 坯料及中试产品的性能分析 |
3.2.1 吸水率测试 |
3.2.2 抗折强度及抗冻融性测试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影响坯料可塑性的因素 |
3.3.2 干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3.3.3 成型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3.3.4 烧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劈开砖技术经济分析 |
4.1 基础数据 |
4.1.1 生产量 |
4.1.2 设备投资 |
4.1.3 人员配置 |
4.1.4 总投资估算 |
4.1.5 资金筹措 |
4.2 劈开砖成本计算 |
4.2.1 原料成本 |
4.2.2 电耗 |
4.2.3 煤耗 |
4.2.4 工资 |
4.2.5 水费 |
4.2.6 包装费 |
4.2.7 维修及制造费用 |
4.2.8 其他费用 |
4.2.9 劈开砖总成本 |
4.2.10 市场销售价格 |
4.2.11 销售收入 |
4.2.12 销售税金及附加 |
4.3 利润总额及所得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伟晶石陶瓷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透水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透水砖在国外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2 透水砖在国内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试验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2.1.1 伟晶石 |
2.1.2 黏土 |
2.1.3 水 |
2.1.4 水玻璃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陶瓷透水砖造孔方法研究 |
2.3.1 添加造孔剂法 |
2.3.2 添加发泡剂法 |
2.3.3 颗粒堆积法 |
2.4 性能测试方法 |
2.4.1 外观质量 |
2.4.2 尺寸偏差 |
2.4.3 抗压强度 |
2.4.4 抗折强度 |
2.4.5 孔结构 |
2.4.6 透水性 |
2.4.7 抗冻性 |
2.4.8 保水性 |
2.4.9 吸声性 |
2.5 本章小结 |
3 伟晶石陶瓷透水砖的研制 |
3.1 概述 |
3.2 制备工艺研究 |
3.2.1 陶瓷透水砖制备工艺流程 |
3.2.2 陶瓷透水砖配方的选择 |
3.2.3 成型方法的选择 |
3.2.4 坯体的干燥 |
3.2.5 烧成制度的确定 |
3.3 制备工艺条件的选择 |
3.4 伟晶石陶瓷透水砖的研制结果 |
3.4.1 陶瓷透水砖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
3.4.2 陶瓷透水砖制品的物理性能 |
3.4.3 陶瓷透水砖的微观结构 |
3.5 陶瓷透水砖各项工艺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
3.5.1 骨料粒径对透水砖抗压强度与透水性能的影响 |
3.5.2 成型压力对透水砖抗压强度与透水性能的影响 |
3.5.3 水玻璃掺量对透水砖抗压强度与透水性能的影响 |
3.5.4 烧成制度对透水砖抗压强度与透水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陶瓷透水砖透水性研究 |
4.1 概述 |
4.2 陶瓷透水砖透水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
4.2.1 透水系数测试仪的制作 |
4.2.2 透水系数测试试验步骤 |
4.3 陶瓷透水砖透水系数和孔径的关系 |
4.4 陶瓷透水砖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关系 |
4.5 陶瓷透水砖孔隙率和强度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5 陶瓷透水砖抗冻性研究 |
5.1 概述 |
5.2 陶瓷透水砖冻融破坏机理研究 |
5.2.1 陶瓷透水砖冻融破坏机理 |
5.2.2 陶瓷透水砖的冻融破坏产生条件 |
5.3 实验研究 |
5.3.1 陶瓷透水砖冻融前后强度的变化 |
5.3.2 陶瓷透水砖冻融前后结构的变化 |
5.4 陶瓷透水砖抗冻性影响因素 |
5.4.1 孔隙间距的影响 |
5.4.2 孔隙率的影响 |
5.4.3 饱水状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陶瓷透水砖的吸声性研究 |
6.1 概述 |
6.2 陶瓷透水砖的结构特性及吸声机理 |
6.2.1 陶瓷透水砖的结构特性 |
6.2.2 陶瓷透水砖的吸声机理 |
6.3 驻波管法测量吸声系数的原理及测试步骤 |
6.3.1 驻波管法测量吸声系数的原理 |
6.3.2 驻波管法测定吸声系数的步骤 |
6.4 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
6.4.1 孔隙率对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的影响 |
6.4.2 孔径大小对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的影响 |
6.4.3 厚度对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的影响 |
6.4.4 含水率对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的影响 |
6.4.5 其它因素对陶瓷透水砖吸声系数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陶瓷清水砖的应用及性能要求 |
1.4 半干压成型和挤出成型技术简介 |
1.4.1 半干压成型技术 |
1.4.2 挤出成型技术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赤泥及主要原料分析 |
2.1 四种固体废弃物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
2.1.1 赤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煤研石 |
2.2 四种固废原料的 TG-DTA、XRD及SEM研究 |
2.2.1 四种固体废物原料的 TG-DTA测试 |
2.2.2 四种固体废物原料的相组成研究 |
2.2.3 四种固体废物原料的SEM研究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 研究用低品位粘土原料——页岩 |
2.4.1 概述 |
2.4.2 页岩的组成及形貌研究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烧结法赤泥陶瓷清水砖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
3.1 样品制备 |
3.2 坯体及烧成样品的性能测试 |
3.2.1 坯体的干燥性能测试 |
3.2.2 样品的Wa、Pa、D及 σ测试 |
3.3 最佳配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 |
3.3.1 样品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测试 |
3.3.2 样品的比热、导热系数及热导率的测试 |
3.3.3 样品原料的 TG-DTA分析 |
3.3.4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
3.3.5 样品的显微结构研究 |
3.3.6 样品的EPMA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影响坯体的安全干燥的因素 |
3.4.2 影响烧成样品 Wa、Pa的因素 |
3.4.3 影响样品强度的因素 |
3.4.4 最佳配方坯料的 TG-DTA分析 |
3.4.5 最佳配方样品相组成分析 |
3.4.6 最佳配方样品SEM分析 |
3.4.7 最佳配方样品EPMA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清水砖的制备及反应机理 |
4.1 清水砖样品制备 |
4.2 坯体及烧成样品的性能测试 |
4.2.1 坯体的干燥性能测试 |
4.2.2 样品的 Wa、Pa、D及σ测试 |
4.3 最佳配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 |
4.3.1 样品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测试 |
4.3.2 样品的比热、导热系数及热导率的测试 |
4.3.3 坯料的 TG-DTA分析 |
4.3.4 样品的XRD测试 |
4.3.5 样品的SEM测试 |
4.3.6 样品的EPMA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影响烧成样品 Wa、Pa的因素 |
4.4.2 影响样品强度的因素 |
4.4.3 最佳配方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
4.4.4 最佳配方样品的 SEM分析 |
4.4.5 最佳配方样品的 EPMA分析及反应机理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赤泥质陶瓷空心砖的研究 |
5.1 挤出成型制备陶瓷清水空心砖坯体 |
5.2 坯料的可塑性指标测试 |
5.2.1 未加增塑剂的泥料可塑性测试 |
5.2.2 加入增塑剂的泥料可塑性测试 |
5.3 样品的干燥试验 |
5.3.1 空心砖干燥机理 |
5.3.2 干燥制度的确定 |
5.4 最佳配方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 |
5.4.1 样品的烧成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测试 |
5.4.2 样品的 XRD测试 |
5.4.3 样品的 SEM测试 |
5.4.4 样品的 EPMA测试 |
5.5 分析与讨论 |
5.5.1 坯料化学成分的影响 |
5.5.2 影响可塑性的因素 |
5.5.3 提高坯料可塑性的方式及途径 |
5.5.4 不同坯料含水率对干燥的影响 |
5.5.5 不同坯料颗粒粗细程度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
5.5.6 影响样品热导率和保温性能的因素 |
5.5.7 样品的 XRD分析 |
5.5.8 样品的 SEM研究 |
5.5.9 最佳配方样品的 EPMA分析 |
5.6 挤出成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6.1 成型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6.2 干燥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6.3 烧成阶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污水厂脱水污泥制陶质地砖及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污泥资源化的意义 |
1.1.1 国内外污泥概况 |
1.1.2 污泥对环境的影响 |
1.1.3 污泥资源化意义 |
1.2 污泥资源化现状与主要途径 |
1.2.1 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 |
1.2.2 污泥资源化利用主要途径 |
1.3 污泥制砖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1.3.1 污泥制砖研究现状 |
1.3.2 目前污泥制砖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3 污泥制陶瓷技术研究 |
1.4 城市污水污泥制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意义与现状 |
1.4.1 污泥制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意义 |
1.4.2 污泥用于制作填埋场防渗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污水厂脱水污泥制地砖配方与工艺探讨 |
2.1 污泥制地砖原料与工艺 |
2.1.1 污泥制地砖实验原料 |
2.1.2 地砖试件制备工艺 |
2.2 成品检测和强度指标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污泥制地砖配料选择 |
2.3.2 污泥烧制地砖影响因素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污水厂脱水污泥制地砖性能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污泥地砖试件制备 |
3.2 污泥制地砖抗折强度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抗折强度测定方法 |
3.2.2 污泥制地砖抗折强度影响因素 |
3.3 污泥制地砖性能综合评价 |
3.3.1 污泥制地砖成分分析 |
3.3.2 污泥制地砖吸水率 |
3.3.3 污泥制地砖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 |
3.3.4 污泥制地砖抗磨损强度 |
3.3.5 污泥制地砖浸出液腐蚀性能 |
3.3.6 污泥制地砖对污泥中金属的固化性能 |
3.3.7 污泥制地砖耐化学腐蚀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污水厂污泥用作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理与方法 |
4.1.2 实验材料 |
4.1.3 检测方法选择 |
4.1.4 检测装置与计算 |
4.2 污泥复合土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实验 |
4.2.1 污泥掺入量对复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4.2.2 污泥粉颗粒大小对复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4.2.3 复合土干密度对渗透性能的影响 |
4.2.4 温度对复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4.2.5 渗滤液性质对复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4.3 污泥复合土对渗滤液中重金属的吸附去除作用 |
4.3.1 配位吸附理论 |
4.3.2 污泥复合土对重金属吸附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壤固化酶在污泥制作填埋场防渗材料中的应用探讨 |
5.1 土壤固化剂 |
5.1.1 土壤固化剂研究现状 |
5.1.2 土壤固化剂的种类 |
5.1.3 土壤固化酶作用机理 |
5.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土壤固化酶对污泥填埋土压实程度的影响 |
5.3.2 土壤固化酶对污泥复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
5.3.3 土壤固化酶对污泥中重金属析出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8)艺术型清水砖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清水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
第2章 清水砖及其制备技术 |
2.1 清水砖 |
2.2 清水砖的成型方法介绍 |
2.2.1 压制成型 |
2.2.2 挤出成型 |
2.3 陶瓷色釉料及其呈色机理 |
2.3.1 陶瓷颜料及其种类 |
2.3.2 常用的着色原料 |
2.3.3 陶瓷颜料的呈色机理 |
2.3.4 基础釉对颜料呈色的影响 |
2.4 清水砖的装饰技术 |
2.4.1 施釉装饰 |
2.4.2 图案装饰技术 |
2.5 主要原料介绍 |
2.5.1 赤泥 |
2.5.2 页岩 |
2.5.3 废渣原料的放射性检测 |
2.5.4 原料的TG-TDA分析及XRD分析 |
2.5.5 分析与讨论 |
2.6 本研究所用的测试方法简介 |
2.6.1 差热分析(DTA) |
2.6.2 热重分析(TG) |
2.6.3 抗折强度 |
2.6.4 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的测定 |
2.6.5 干燥敏感性的测定 |
2.6.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6.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6.8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EPMA) |
2.6.9 比热容、导温系数、热导率测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案装饰清水砖坯体的制备 |
3.1 实验 |
3.1.1 清水砖坯体的制备工艺 |
3.1.2 样品制备 |
3.2 样品的性能及微观测试 |
3.2.1 样品的性能测试 |
3.2.2 样品的微观结构测试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影响样品的理化性能的因素分析 |
3.3.2 样品的XRD分析 |
3.3.3 样品的SEM分析 |
3.3.4 样品的EPMA分析 |
3.4 清水砖坯体的图案装饰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釉面装饰清水砖坯体的制备 |
4.1 实验 |
4.2 样品的性能及微观测试 |
4.2.1 样品的性能测试 |
4.2.2 样品的微观结构测试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影响样品的理化性能的因素讨论 |
4.3.2 样品的XRD分析 |
4.3.3 样品的SEM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清水砖的装饰研究 |
5.1 清水砖图案设计 |
5.1.1 色彩的协调和对比 |
5.1.1 节奏的体现 |
5.2 实验 |
5.2.1 清水砖的装饰工艺 |
5.2.2 清水砖的装饰实验 |
5.3 样品烧成方式的选择 |
5.4 样品的微观结构测试与分析 |
5.4.1 样品的SEM测试与分析 |
5.4.2 坯釉的酸度系数 |
5.4.3 坯釉膨胀系数分析 |
5.4.4 坯釉的结合机理探讨 |
5.5 装饰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作者发表的论文 |
四、陶瓷墙地砖半干压成型中布料均匀性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复合熔剂对瓷质建筑陶瓷低温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D]. 赵田贵.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12)
- [2]利用喀左低品质紫砂页岩及废矿渣研制劈开砖[D]. 黄贝.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4)
- [3]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及吸热器的设计与研究[D]. 刘孟.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4]鄂西赤铁矿尾矿制备劈开砖的研究[D]. 陈章.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5]伟晶石陶瓷透水砖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 李如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6]系列赤泥质陶瓷清水砖的研究[D]. 丁培.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7]污水厂脱水污泥制陶质地砖及填埋场防渗衬层材料研究[D]. 李淑展. 湖南大学, 2007(04)
- [8]艺术型清水砖的研制[D]. 王东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9]建筑卫生陶瓷的绿色化[J]. 廖惠仪,同继锋,陈爱芬. 中国建材科技, 2004(01)
- [10]陶瓷墙地砖半干压成型中布料均匀性的改进[J]. 王晓钧,施书哲. 江苏陶瓷,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