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观众心理看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走向港台和东南亚(论文文献综述)
姚羽婷[1](2019)在《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趋势变得越发突显,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呈现白热化阶段,此时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各国能否博弈胜出的关键领域。但纵观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不成正比。虽然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电视剧的水平却达不到观众的收视需求和市场要求,也因文化差异、营销途径和电视剧制作实力等因素,限制了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电视剧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对外传播载体,承担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中的交流和融合作用,肩负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重大任务,更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产生重大意义。此外,电视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也是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浓厚文化底蕴以及各民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正因这样,更应该把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摆在重要的位置,使得中国电视剧由生产消费大国向制作、传播强国的巨大转变是当前中国电视剧现实发展和探索的重要命题。写作论文时,笔者研究分析了很多国内国外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模式,借鉴参考了很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从它们身上探求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道路。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生产创作的电视剧(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并从文化自信、中国价值的角度着手,探析了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中所呈现出的中国文化和价值。并结合了新媒体环境、“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这也是文章新的角度和创新突破点。另外,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逻辑的结构方式,从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概念的描述、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文本内容和价值观的展现、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模式和创新策略的有效探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论述。在文章的绪论部分,首先将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进行了简要介绍。在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概念一章中,对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勾连,分析了当下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背景,作为国际传播的可行性,具体从我国电视剧产业、规模范围、目前文化“出海”情况几个方面论述。在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现状中,梳理了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在总结各个时期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现象和特点上,寻求如何更好进军国际市场的历史经验,并论述几种电视剧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如传播题材、范围的局限、精品数目不足、文化折扣等问题,找出影响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因素从而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在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文本内容和价值观中,根据古代、近代、现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对电视剧进行分类,以及中国特有的武侠题材,并将题材内容同价值观结合,分别分析了不同题材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以及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文化自信。在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模式中,主要梳理了目前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已经形成的一些模式,从国家政策、电视剧产制模式、播出模式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创新中,针对全球化时代背景,提出国际传播中的一些创新观点,对电视剧的文本创新、内容创作的创新、国际营销创新、传播平台的创新等进行简要探索,力求给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提供创新点。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前瞻与展望。总而言之,电视剧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中国电视剧要在已有的成绩上,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扶持及我国丰富的电视剧资源等,都为我国电视剧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中国电视剧应在国际机遇和挑战下,通过探索寻找出迈向国际的道路,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大国精神的精髓。
张杨思颉[2](2018)在《常识与感性的变奏 ——1977-1980年间的中国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文中提出建国后拍摄的国产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曾是最受国内观众喜爱的国产电影类型。因为特定的原因,这些电影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和历史有着紧密联系。1977至1980年,一方面是建国后最重要的社会转折时期,另一方面也是国产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经历变化和分化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同时运用形式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手段揭示并阐释这一时期相关电影所蕴含的复杂文化历史信息。本文主要的工作方法是,用葛兰西提出的重要理论概念——“常识”,以及朗西埃的理论——“感性的分割”,对相关电影进行语境化解读,期望通过详尽的历史和文本“慢镜头”分析,来达成对这个时段“常识”和“感性”的变奏辨析。本文主体部分的第一章将围绕相关影片中呈现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变化展开论述,揭示并解释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其中会涉及到对相关电影中“群众”“技术”“经贸活动”“动作戏”“真”等能指和主题的分析。第二章,以《405谋杀案》等电影为分析对象,揭示公安电影中行动主体的变化,说明被称为“老英雄”的个体主体如何代替集体主体成为这一时期相关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体形象,同时,将这种现象放入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语境中作说明。第三章通过细读《春雨潇潇》《神秘的大佛》《珊瑚岛上的死光》等影片仔细分析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体间关系——敌我关系的变化,并阐释这些变化的文化和历史意涵。通过这三个章节的论证,本文试图说明,1977-1980年相关影片的经历的去政治化进程中,包含了特定且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话语。
王勇,张瀚中[3](2016)在《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政府对电视剧"走出去"的日益重视,国产电视剧"走出去"成为了我国许多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对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研究主要从意义、问题和对策等三个维度展开,认为我国电视剧"走出去"具有政治、文化、经济意义,但目前存在规模小,范围窄,影响力有限,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需要从政府、机构、创作、营销等不同层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有关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研究滞后、重视不够、方法单一等问题,今后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进行多学科、多方法研究,开展学界、业界的协同研究,挖掘研究的深度等。
刘子琦[4](2013)在《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研究 ——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研究视野聚焦为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的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旨在探寻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传播、交际中的特有规律,用以指导实践,促进其语言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为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在具体探求过程中,力求贯彻把握系统,突出重点,揭示本质,注重比较和借鉴的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思路和文章框架结构。第二章梳理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历史沿革与现状。第三章重点研究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总体功能及规划的原则与规律。第四章探讨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及规划。第五章研究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及规划。第六章余论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普通话播音用语和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关系,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的发展趋势作出理论预测。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实际应用中,既体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基本功能,也体现语言的基本功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总体上具有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时代体现、语言服务和语言资源等七种功能。普通话能够作为广播电视基本播音用语,一方面由它自身的语言特征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它在逐步被确立为国家通用语过程中获得的语言声望所决定。汉语方言播音用语是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必要有益补充。除了具备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在总体上能够发挥的各种功能之外,普通话播音用语还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引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保证信息有效传播的特殊功能;汉语方言播音用语则发挥着辅助引导舆论,传承保护汉语方言,体现语言多样化的特殊功能。正确处理普通话播音用语和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关系,要做好分类对待,科学统筹;正确使用,科学保护;关注媒介融合,把握发展趋势。发挥好普通话作为广播电视播音基本用语的作用,以及汉语方言作为必要补充播音用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语言态度,采取符合国家政策和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语言行为,对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马牧歌[5](2013)在《中西部弱势省级卫视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策略 ——以山西卫视为视角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省电视台纷纷上星,面对的观众不再局限于本省,还扩展到了全国范围,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面越来越广。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东部省份各大卫视抓住机遇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大部分观众的目光,而中西部省级卫视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节目质量愈见低下,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中西部省级卫视如何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山西卫视为个案,通过梳理其发展历史,总结其成功经验,探寻其受挫原因,进而思考其未来发展方向。1988年至1998年,山西电视台进行了六次大的改革,由于管理者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再加上政策方面的支持,通过丰富节目类型、拓宽新闻深度、关注受众需求等方式逐渐成为其他各省电视台学习的对象。但是自1998年山西电视台上星后,出现了大量品牌节目因收视率而下滑最后被撤、主持人纷纷跳槽、节目偏离市场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管理、经营、节目定位、人才培养等层面存在的问题,而山西封闭的地理位置,无形之中更强化了相关问题的负面影响。针对山西卫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中西部省级卫视扭转现状、重获新生的发展策略,主要从人才培养、节目制作、经营意识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朱琛琛[6](2012)在《1990-2010大陆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女性的想象》文中提出本论文意在通过个案研究、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陆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同身份类型女性角色20年间形象的流变进行梳理与对比,剖析当下女性角色身后潜伏的性别话语;进而探索此类角色对培养受众性别气质和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其性别规训传播模式。当前,电视剧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形式之一。其中,现实题材电视剧一直是大陆电视剧市场最活跃的一股力量,每年不仅有数量上的保证还总有一两部会成为当年舆论的焦点。尤其是近20年来,一批现实题材剧集凭借对社会现状的高度写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反映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反映现实、建构文化观念、引导社会思潮的功能。因此,剧中反映的性别现实是对宏观社会整体性别观念的一种折射,现实题材电视因而是观察当代女性的绝佳窗口。近年来,一批看起来独立、有自我追求的新型现代女性形象出现在荧屏,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与之前的同类型角色相比,新的女性角色丰富生动,话语空间上升。这是否意味着女性角色被看的客体命运得到改变呢?本文的第二-四章采用分文本分析的方式,从8部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谈起,按照女性的社会身份将其分为家庭角色与职业角色再加上近年来火热荧屏、引起众议的“第三者”角色三种类型,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剖析角色背后的性别意识形态。20年间,女性的家庭角色虽然由90年代初主流话语下具有全部传统家庭美德却没有丝毫主体性可言的“道德圣母”形象转变为平民视角下突破“家庭空间”围困、话语空间上升、寻找自我认同的形象,但是角色本质上仍未摆脱对男性精神上的依赖;电视剧通过对安分守己、贤妻良母式妻子的赞颂和对追求独立与事业女性的暗贬,持续传播着“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家庭观念。20年来,以女性为叙事中心的职场剧数量较少,而且这些剧集大都是国有单位出资的主旋律作品,篇幅小,职业工种集中不具普适性,社会反响不强,典型角色较少。与此相对的是反映男性职业能力剧集数量较多,这种对比已可说明电视剧对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积极贡献的忽视。90年代,在鼓励观念革新、技术创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出一批技能高,观念新的现代职业女性,然而此时的女性在获得职业身份的同时却失去了性别身份,她们的性别言说在声势浩大的主流话语下成为一种“隐形书写”。2000年左右较典型的职业女性形象只有任长霞一位,且由于其特殊性,无法代表当下多数女性的职业状态,传播效果亦主要集中在主流话语领域。近几年,职业女性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淡化,女性在职场上独立、自信、追求自我价值,但深究其本质发现仍存在男性中心话语对女性职业形象的偏见。所谓“女性职场剧”实质多是“偶像剧”,是当下商业电视赚取眼球的的噱头,因而无法在性别自觉下塑造职业女性角色的意义。“第三者”是90年代中后期荧屏中出现的女性新角色。就形象而言,电视剧往往通过年轻美貌的第三者和不修边幅的妻子进行对比,持续复制了男性视角的下的女性美,使女性处在“被看的地位”。而且,这一类型角色从90年代末忤逆伦理但主体意识强烈的形象被异化为主体意识没落甚至道德沦丧,这种女性主义的倒退体现了商业电视在利益驱使下对女性的消费和利用。纵观20年来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政治力量、父权文化、女性主义、大众文化和商业资本等多种力量的角逐下,女性角色由性别消失到拥有性别、角色类型丰富、生存空间和话语权扩大;但种种“量变”无法掩盖其本质上仍然缺乏主体性、处于被观赏的客体的事实;女性仍处于男性中心话语的漩涡,因而无法生产女性的新意义。另一方面女性角色中的父权意志更加隐蔽,它往往隐藏在看似具有女性意识的角色背后,经由媒介传播,非强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的性别观念;它通过对女性角色形象的各种美化或妖魔化巩固了男权至上的思想,制造出符合父权文化规范的身体和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贬低和控制经历了一个从肉体到灵魂,从显性到隐蔽的转变。女性角色怎样通过大众媒介实施对受众性别气质和观念的改造?在第五章第一节,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手术刀,剖析了女性角色对受众实施规训的技术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福柯的“规训”理论,在此框架下着重描述了20年来在多种力量不断交织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是怎样作为一种“知识”对受众进行塑造,让人变得驯服并且将规训内化为自己作为主体的一部分,由被规训的“客体”成为规训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现实题材电视剧传播中性别文化规训运动模式的轮廓。
任志芳[7](2012)在《20世纪中后期邵氏戏曲电影研究》文中指出邵氏戏曲电影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自1958年的第一部作品《貂蝉》问世起,到60年代初达到了空前的创作盛况,再到70年代完全被另外一种电影类型所取代,走过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尽管经历的时间不长,可是这些作品却在当时重要的国际影展中展露头脚,风光一时,获奖无数。甚至在广大的西方世界,被视作中国电影的代表。邵氏戏曲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既有类型电影的诸多特色,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是在双重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可是,同样是戏曲电影,它却是在香港那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因而又有着与内地戏曲电影完全不同的艺术特点,在市场化环境下形成的它必然带有了很多商业化及现代化的手段,尝试了一种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路,为我们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了有益的实验。本文正是从其产生、发展、类型及艺术特色、衰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主要导演及主要作品,兼顾其整体性及代表性,试图对其作一个完整、全面的分析。以此引发我们的思考,虽然它仅仅是一种短短存在过十多年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曲电影,却从各个方面显示出了艺术人员对传统艺术的重新思考。
徐金龙[8](2011)在《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漫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是一门世界通行的视听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早期国产动漫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动漫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成绩斐然、活力四射,而如今的国产动漫辉煌不再。全球化语境下,在甚嚣尘上的美、日等外来动漫的冲击下,国产动漫内外交困,背弃了立身之本和生存之基——民间文学传统,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和“失语症”,丧失话语权力,陷入发展困境。更有甚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反而成了他者的嫁衣裳,《木兰》、《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等洋动漫出口转内销,赚取中国巨额的经济利益、掠夺中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青少年代的审美情趣、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产动漫沦落到如此尴尬、颜面无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舍本逐末,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对现成的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整合创新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国际化、审美化、现代化、人文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中外动漫艺术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文学资源是各国动漫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强国开掘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本土的和域外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国产动漫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当下的国产动漫迷失了民间文学传统,导致民族化的失忆、国际化的失语。振兴国产动漫,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应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召唤着国产动漫艺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作为政治资源坚守动漫艺术民间立场、作为经济资源创造动漫艺术商业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彰显动漫艺术本土身份、作为教育资源传扬动漫艺术民族精神、作为艺术资源激发动漫艺术文化创意、作为娱乐资源提升动漫艺术喜剧品格。当下,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有着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产动漫在民间文学资源的表层形式方面,除了借鉴吸收民间文学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更能出彩的,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即幻想性的诗性思维、民族性的民俗传统、普适性的道德情操、大众化的民间立场、模式化的叙事范型、娱乐化的喜剧精神的整合创新。国产动漫在对民间文学形与神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过程中,应以现代化的本土化为根基,以审美化的人文化为旨归,以国际化的产业化为方向,将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兼顾并重、情感艺术与技术理性交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惟其如此,才能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身份,扞卫文化安全,抗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创造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应,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经济;开启儿童智慧,重视寓教于乐,培育国民创造想象能力。这样,造福于人类社会,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这两门综合性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应用性研究,是个新的探索和开掘。本文主要以民间文学为出发点和观照点,审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共有的特质和契合点,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以期借用动漫艺术这一高新技术、表现方式、艺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民间文学资源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在实践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动漫艺术的现代发展和整合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和根本出路,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操作层面,国产动漫艺术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口号,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究竟怎么整合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笼而统之的宏观叙述,不见具体化操作指南。本文着力解决动漫艺术如何对民间文学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借鉴融合、开掘创新的问题,这对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同时,在民间文学本体研究层面,重中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对学界过分倚重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漠视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起到一定的反拨和启示作用。
董文杰[9](2011)在《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文中认为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十年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电视剧资源和对外传播媒介建设的优势显现,中国电视剧在传播范围上由港台东南亚扩大到欧美和非洲等地区,其中的历史剧和武侠剧已经成为中国符号性的影视文化产品被世界各国知晓。但综观世界电视剧传播的格局,目前以美剧和韩剧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中国电视剧仍处于弱势地位,具体表现为出口量和出口额上的巨大差距。笔者针对电视剧细分市场,在深入分析成就与不足、原因和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对内提高电视剧质量,对外拓宽传播渠道的观点。希望能提高中国电视剧的对外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此思路的指导下,本文共分四个章节对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做了细致的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括论述了世界对外传播框架下的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现实条件,即电视剧事业的发展、对外传播媒体的建设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第三章,以广泛的调研和丰富的数据为基础,从传播规模与范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基本现状,并且总结出中国电视剧在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力量对比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第四章,在前三章的调研基础上,提出针对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解决方案。第一,提升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受众意识,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做好受众分析,实行“订单生产”和国际合作生产,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和受众的需求。第二,强化对外传播媒介的力量,采取多种手段,如充分利用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介、整合对外传播渠道、设立海外发行公司等,综合推动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我们从美剧的兴盛、韩流的热潮中可以看到美韩两国用作品输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一个民族要确立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比发展经济还要重要。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不仅仅是电视剧的推广与营销,它与其他文化产品,如电影、书籍、绘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通过电视剧的对外传播,中国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中国文化将会更加为世界所熟知,中国形象也会更加现代与自信,中国价值也将更加具有影响力。
杨旦修[10](2011)在《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其原动力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政府不断放松规制,市场机制逐渐增强,表现出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演进,推动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制播分离模式的深化发展以及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并共同演绎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过程。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是从政府绝对控制的背景下起步的,从1979年至今的30余年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进程,总体上看是一个不断放松规制的过程,这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境。政府在文化传媒政策与电视剧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放松规制。主要有:制作资金逐步向民营资本甚至外资开放,制作机构的资格准入逐渐向民营公司开放,题材从规划审批到备案公示,审查制度与内容管理规定从粗放、模糊到精细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发行机制逐步建立与健全,以及播出管理从紊乱到有序等等。放松规制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作用于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目前规制存在的问题是,规制政策层次不高、效力不够,随意性大,且具有模糊性。发展方向是政府管办分离,减少对产业领域的干预,继续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完善法制化规制体系。我国电视剧投融资领域,政府不断放松规制,从当初的只允许国家资本准入,到默许民营社会资本参与,最后到积极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准入,同时允许外资有限参与。融资方式也日趋活跃,主要有国家财政资金、社会赞助、企业债券、私募基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境外资金等等。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外资踊跃参与投融资多元化格局。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激活了电视剧制作市场,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还存在投融资领域的政策风险问题、非公资本的信任问题与电视剧企业难以作为合格的融资主体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电视剧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与健全投融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电视剧投融资领域的专业化建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不断放松规制的前提下发展的。制作机构、播出机构的准入以及市场化经营方面,不断开放。推动了制播体制改革的发展,形成了从高度垄断的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初建,再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释放了电视剧市场的活力,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发展。目前还存在电视台所属制作公司转企改制问题,以及制作系统与播出系统的各自整合问题以及制播系统纵向整合问题。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先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再形成制、播系统的战略联盟基础上的制播分离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是从制播分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从不完整到完整建构的发展过程。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以及电视剧产业链上的策划市场、制作市场、发行市场、播出市场、衍生产品开发市场的基本形成,加速了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目前还存在电视剧产业各环节的分工细化以及专业化发展问题,每个环节市场地位不平等问题以及每个环节多元化经营有待开发等等问题。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优化建构是未来发展方向。在深入探讨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以后。再分析美剧、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横向比较,认为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树立电视剧作为商品的观念、实施流水线生产方式、实行边制边播的运行机制、确立编剧中心地以及推动走出去工程等等。总体看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继续放松规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二、从观众心理看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走向港台和东南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观众心理看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走向港台和东南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 |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定义和背景 |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概念 |
一、电视剧 |
二、国际传播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背景 |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繁荣 |
二、电视剧传播规模与范围 |
三、文化内容“出海”情况 |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现状 |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 |
一、国际传播的起步期 |
二、国际传播的发展期 |
三、国际传播的低潮期 |
四、国际传播的崛起期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传播作品数量有限 |
二、传播作品题材的局限 |
三、传播渠道和范围受限 |
四、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 |
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文本内容与价值观 |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题材与内容 |
一、古代题材电视剧 |
二、近代题材电视剧 |
三、现当代题材电视剧 |
四、武侠题材电视剧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文化自信 |
一、电视剧文本构建文化自信的路径 |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播力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题材的价值观 |
一、古代题材价值观 |
二、近代题材价值观 |
三、现当代题材价值观 |
四、武侠电视剧价值观 |
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模式 |
第一节 国家政策与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 |
一、政府的扶持政策 |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
三、严格把关电视剧出入口 |
四、推动中外合作制片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产制模式 |
一、中国电视剧生产制作模式 |
二、深化“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传播 |
三、机构抱团出海模式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的播出模式 |
一、台网联动交互影响 |
二、网络首播观剧模式转变 |
三、网剧发展推进国际传播 |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创新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电视剧的文本创新 |
一、跨“文化语境”传播理念创新 |
二、电视剧叙事国际化表达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内容创作的创新 |
一、提升内容创作的意识性 |
二、强化“中国故事”的内容创作 |
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营销创新 |
一、加强发行探索 |
二、整合营销传播 |
三、加强衍生品的开发 |
四、培育明星号召力 |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平台创新 |
一、用网络媒体创建新传播格局 |
二、开创国际传播新平台 |
结语 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的前瞻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常识与感性的变奏 ——1977-1980年间的中国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历史和电影 |
第二节 1977—1980年的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 |
一、概念 |
二、历史与研究现状 |
三、1977—1980年 |
第三节 “常识”与“感性” |
第一章 变化中的观念 |
第一节 转轨 |
一、“技术”上台 |
二、“群众”退场 |
三、现代化道路 |
第二节 “变脸” |
一、经贸元素的出现 |
二、动作戏的流行 |
三、新的角色 |
第三节 “真” |
第二章 集体与个体 |
第一节 生活场景的重新配置 |
第二节 自主个体英雄入场 |
第三节 多源的老英雄 |
第三章 “敌”和“我” |
第一节 敌我的“形变” |
第二节 和解与斗争 |
第三节 去政治化的“敌我” |
余论 |
附录 |
一、《神圣的使命》情节单元表 |
二、《405谋杀案》情节单元表 |
三、对《405谋杀案》部分片段视听技巧运用的分析 |
四、《神秘的大佛》情节单元表 |
五、建国后至1980年国产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名录 |
参考文献 |
专着 |
期刊及报刊文献 |
学位论文 |
电子文献 |
后记 |
(3)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意义研究 |
(一)政治意义 |
(二)文化意义 |
(三)经济意义 |
1. 对于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二、关于我国电视剧“去出去”的问题研究 |
(一)规模小 |
1. 学者们发现,我国电视剧的出口与进口长期存在很大逆差。 |
2. 学者们发现,我国电视剧的出口与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
3. 学者们认为,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数量与我国电视剧的生产规模存在很大反差。 |
4. 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规模与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其承担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严重不符。 |
(二)范围窄 |
(三)影响力有限 |
(四)经济效益低 |
三、关于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对策研究 |
(一)政府层面 |
(二)机构层面 |
(三)创作层面 |
1. 提高作品质量。 |
2. 克服文化障碍。 |
(四)营销层面 |
四、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一)存在的问题 |
1. 研究滞后。 |
2. 重视不够。 |
3. 方法单一。 |
(二)研究展望 |
1. 加大研究力度。 |
2. 进行跨学科多方法研究。 |
3. 开展协同研究。 |
4. 挖掘研究深度。 |
(4)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研究 ——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
一、文献综述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发展历程 |
第一节 20世纪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状况 |
一、早期播音用语 |
二、人民广播事业发端时期播音用语 |
三、新中国初期播音用语 |
四、改革开放后播音用语 |
第二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现状 |
一、普通话播音用语现状 |
二、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现状 |
第三章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总体功能规划 |
第一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的功能 |
一、舆论引导功能 |
二、信息传播功能 |
三、社会教育功能 |
四、文化传承功能 |
五、时代体现功能 |
六、语言服务功能 |
七、语言资源功能 |
第二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的影响因素 |
一、节目类型与广播电视播音用语 |
二、听众观众接受程度与广播电视播音用语 |
三、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的原则与规律 |
一、功能规划的总体原则 |
二、功能规划遵循的规律 |
第四章 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
第一节 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 |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
二、引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
三、保证信息有效传播 |
第二节 普通话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
一、坚持主体地位 |
二、加强规范引导 |
三、建立评价体系 |
第五章 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
第一节 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 |
一、辅助引导舆论 |
二、传承保护汉语方言 |
三、体现语言多样化 |
第二节 汉语方言播音用语的功能规划 |
一、合理审批布局 |
二、提高运用水平 |
三、加强法规宣传 |
四、做好监督管理 |
五、培养人才队伍 |
第六章 余论: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播出时间与影响效度 |
二、地域间不平衡 |
第二节 功能规划建议 |
一、分类对待,加强统筹 |
二、正确使用,科学保护 |
三、关注媒介融合,把握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西部弱势省级卫视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策略 ——以山西卫视为视角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1988年至1998年山西电视台的改革 |
1.1 改革的具体表现 |
1.1.1 第一次改革,推出《电视桥》 |
1.1.2 第二次改革,直播 |
1.1.3 第三次改革,拓宽新闻面 |
1.1.4 第四次改革,关注受众的需求 |
1.1.5 第五次改革,推出《黄土地》 |
1.1.6 第六次改革,《早间新闻》开播 |
1.2 改革成功的原因 |
1.2.1 不断开拓创新,准确定位节目 |
1.2.2 具有扎实专业知识 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 |
1.2.3 财政经费的支持 |
第二章 1998年至今走向低谷 |
2.1 走向低谷的表现 |
2.1.1 品牌节目纷纷被撤 |
2.1.2 人才流失 |
2.1.3 新推节目没有市场 |
2.2 1998年至今走向低谷的原因 |
2.2.1 固守上星前的节目定位无创新意识 |
2.2.2 频道定位模糊 |
2.2.3 落后的经济导致投入不足 |
2.2.4 地理位置闭塞导致观念落后 |
2.2.5 经济结构对广告收入的制约 |
2.2.6 对节目种类把握过于重视本地特色,没有与时俱进 |
第三章 中西部弱势省级卫视的发展策略 |
3.1 注重人才培养 |
3.1.1 勇于开拓创新 进行改革 |
3.1.2 丰富的从业经验 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
3.1.3 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 坚持到底的执着精神 |
3.1.4 事无巨细 小细节决定成败 |
3.2 节目制作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
3.2.1 节目类型做到兼顾大众与小众 |
3.2.2 节目模式新颖 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
3.2.3 节目语言新颖 个性 |
3.3 明确市场意识,坚持开放合作 |
3.3.1 中西部弱势省级卫视与其他强势卫视合作 |
3.3.2 中西部弱势省份之间的合作 |
3.3.3 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
3.4 树立品牌意识 以品牌制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1990-2010大陆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女性的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现实题材电视剧概念的界定 |
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界定与特点 |
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功能 |
三、文中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文本选择 |
第二章 女性家庭形象的变化 |
一、1990年《渴望》刘慧芳:被“神话”的悖论 |
二、2004年《中国式离婚》林晓枫:被“父权”吃掉的女人 |
三、2010年《婚姻保卫战》兰心:幻影中的“女权斗士” |
小结 |
第三章 女性职业形象的变化 |
一、1991年《外来妹》赵小云:“性别遮蔽”下现代女性职业形象的雏形#38 |
二、2005年《任长霞》任长霞:主流意识形态下完美的职业女性 |
三、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职业外衣下的“灰姑娘” |
小结 |
第四章 女性“第三者”形象的变化 |
一、1999年《牵手》王纯:伦理道德无法容忍的忤逆者 |
二、2010年《蜗居》郭海藻:转型社会被理解的“第三者” |
小结 |
第五章 电视剧中女性角色的实质分析 |
一、变化的部分 |
二、没有改变的部分 |
三、从教化到规训 |
第六章 角色规训与受众身体实践的运动模式 |
一、女性角色实施规训的技术可能——镜像中的他者 |
二、现实题材电视剧之于女性——一座父权制全景敞视监狱的矗立?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20世纪中后期邵氏戏曲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邵氏戏曲电影历史回溯 |
1.1 戏曲电影——从大陆到香港 |
1.2 邵氏戏曲电影的出现 |
1.3 邵氏戏曲电影概述 |
2 邵氏戏曲电影的类型与特色 |
2.1 邵氏戏曲电影的类型特色 |
2.1.1 公式化的情节 |
2.1.2 定型化的人物 |
2.1.3 理想化的世界 |
2.1.4 假定性的叙事 |
2.2 邵氏戏曲电影的艺术特色 |
2.2.1 民间传奇与爱情题材 |
2.2.2 生活化的表演方式 |
2.2.3 典雅流行的插曲音乐 |
2.2.4 具有民族特色民间艺术活动的穿插 |
2.2.5 电影化的结构 |
2.3 邵氏戏曲电影演艺特征小结 |
3 邵氏戏曲电影主要导演及其作品分析 |
3.1 李翰祥及其作品分析 |
3.1.1 李翰祥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
3.1.2 李翰祥电影风格 |
3.2 高立及其作品分析 |
3.3 岳枫及其作品风格 |
4 邵氏戏曲电影的影响与衰落原因 |
4.1 邵氏戏曲电影的影响 |
4.2 邵氏戏曲电影衰落的原因 |
4.2.1 创新性不足 |
4.2.2 人才的流失 |
4.2.3 过分追求商业化而忽视艺术底蕴 |
4.2.4 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影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主体内容与研究价值 |
一、主体内容 |
二、研究价值 |
第三节 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特色与创新 |
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
二、新的观点和理论发展 |
三、运用新材料 |
第五节 关键术语界定 |
一、资源、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
二、资本、动漫、国产动漫、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创意产业 |
第二章 民间文学资源——动漫艺术的源头活水 |
第一节 美、日动漫强国开掘民间文学资源谱写华章 |
一、美国动漫开掘民间文学资源呈现的民族特色 |
二、日本动漫开掘民间文学资源呈现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中国学派"融合民间文学传统造就辉煌 |
一、"中国学派"探民族风格之路 |
二、"中国学派"民族化的成功之道 |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不解之缘 |
一、民间文学作为动漫的艺术宝库 |
二、民间文学作为动漫的文化资本 |
第三章 当下国产动漫艺术对民间文学传统的迷失 |
第一节 民族化的失忆 |
一、不中不洋的《魔比斯环》 |
二、中为洋用的《功夫熊猫》 |
第二节 国际化的失语 |
一、黯然无亮的《宝莲灯》 |
二、有形无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
第三节 困境中的突围: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 |
一、动漫受众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二、突围之策: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 |
第四章 民间文学资源转化为国产动漫资本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必要性 |
一、时代趋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确立 |
二、内在要求:动漫艺术在民族化基础上的内涵发展 |
第二节 重要性 |
一、文化功能: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实力 |
二、商业价值:创造经济效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
第三节 可能性 |
一、本体层面:相同或相似的特性 |
二、政策层面:动漫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
三、操作层面:大众传媒和数字化技术 |
第四节 紧迫性 |
一、内忧:民族化的没落与迷失 |
二、外患:洋动漫的冲击和挑战 |
第五章 国产动漫对民间文学从形到神的借鉴融合 |
第一节 国产动漫与民间文学表层叙事形式 |
一、神话——严肃神圣的叙事形式 |
二、传说——口述历史的叙事形式 |
三、民间故事——世俗娱乐的叙事形式 |
四、民间叙事长诗——吟咏歌唱的叙事形式 |
第二节 国产动漫与民间文学深层文化内蕴 |
一、幻想性的诗性思维 |
二、民族性的民俗传统 |
三、普适性的道德情操 |
四、大众化的民间立场 |
五、模式化的叙事范型 |
六、娱乐化的喜剧精神 |
第六章 从民间文学资源到国产动漫资本转化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民族特色与全球视野兼顾 |
第二节 审美化与现代化:情感艺术与理性技术交融 |
第三节 人文化与产业化: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并重 |
第七章 《MULAN》:民间文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动漫产业资本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形神兼具:对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的整合开掘 |
二、内外双修:本土化与国际化、审美化与现代化、人文化与产业化的交融 |
三、《Mulan》对国产动漫的深刻启示 |
结语 民间文学资源与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民间文学13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附录2:动漫受众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现实可能性 |
第一节 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对外传播媒介的建设 |
第三节 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 |
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现状 |
第一节 传播规模与范围 |
第二节 传播方式 |
第三节 传播内容 |
第四节 问题与不足 |
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策略 |
第一节 电视剧创作的受众意识 |
第二节 对外传播媒介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 |
第一章 政府规制、市场机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放松规制,激活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
第二章 投融资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投融资多元化,催生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小结 |
第三章 制播体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制播体制改革,加速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
小结 |
第四章 产业价值链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一节 产业价值链建构,给力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
小结 |
结语 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 |
附论 美剧、韩剧的产业经验兼及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第二节 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第三节 美、韩经验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化升级发展的启示 |
附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观众心理看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走向港台和东南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研究[D]. 姚羽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常识与感性的变奏 ——1977-1980年间的中国惊险片、反特片和公安电影[D]. 张杨思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我国电视剧“走出去”研究综述[J]. 王勇,张瀚中.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4]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功能规划研究 ——以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为中心[D]. 刘子琦. 南开大学, 2013(06)
- [5]中西部弱势省级卫视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策略 ——以山西卫视为视角的思考[D]. 马牧歌. 山西大学, 2013(S2)
- [6]1990-2010大陆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女性的想象[D]. 朱琛琛. 安徽大学, 2012(10)
- [7]20世纪中后期邵氏戏曲电影研究[D]. 任志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2(10)
- [8]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D]. 徐金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9]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D]. 董文杰. 山东大学, 2011(05)
- [10]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D]. 杨旦修. 南京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