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芎嗪对烫伤大鼠消化系统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21)在《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针对晚期及复发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以及药物耐药的出现严重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亟待寻找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传统中药是抗癌药物的宝库,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川芎嗪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证实川芎嗪可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关于川芎嗪是否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川芎嗪对不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明确川芎嗪抗结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川穹嗪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机制;在结肠癌荷瘤小鼠中验证川芎嗪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川芎嗪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并计算IC50;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Annexin-V/PI双染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类型和比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用DCFH-DA探针来检测;用活性氧抑制剂(NAC)和Caspase泛抑制剂(Z-VAD-FMK)联合川芎嗪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观察清除活性氧及阻断凋亡相关靶蛋白后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结肠癌荷瘤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丙二醛和分析移植肿瘤内活性氧含量,采用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肿瘤内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含量。结果1.川芎嗪对6种结肠癌细胞均有杀伤效果,并且随着川芎嗪药物浓度升高,结肠癌细胞存活量逐渐减少,杀伤效果在HCT116和SW480两株细胞中最为敏感。HCT116和SW480两种细胞系的IC50最低;2.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3.川芎嗪浓度达到600μg/ml时,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和圆,分裂和漂浮。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CT116和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4.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G1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多,S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在600μg/ml以上浓度的川芎嗪作用下,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浓度依赖性。600μg/ml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SW480细胞中以早期凋亡增加(annexin+/pi-,右下象限)增加为着,HCT116细胞呈现晚期凋亡(annexin+/pi+,右上象限)增加为着;6.与DMSO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的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变圆、破碎并漂浮。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川芎嗪组相比DMSO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两组凋亡率显着降低。NAC组细胞存活率高于Z-VAD-FMK 组;7.川芎嗪组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与DMSO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显着下降。川芎嗪+Z-VAD-FMK组活性氧含量与川芎嗪处理组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无明显变化。在HCT116结肠癌细胞中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有所下降;8.川芎嗪组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均发生明显的剪切活化,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川芎嗪+Z-VAD-FMK组和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这种活化可以被Z-VAD-FMK和NAC显着抑制;川芎嗪+NAC组Caspase 3,9和PARP表达与川芎嗪+Z-VAD-FMK组相比,表达抑制更为显着,蛋白表达降低;9.动物实验中,高浓度川芎嗪组移植瘤生长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移植瘤的重量分布为:1.62±0.48 g(浓度 0 mg/kg)、0.92±0.21 g(浓度 50 mg/kg)和 0.58±0.19 g(浓度100 mg/kg),差异有显着性和浓度依赖性;10.川芎嗪高浓度组(100 mg/kg)的动物模型移植肿瘤中的丙二醛和Caspase3,9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浓度组(50 mg/kg)和对照组(0 mg/kg),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并呈现时间与浓度依赖性;2.结肠癌细胞在川芎嗪作用下能够将凋亡细胞增殖阻止在G1期,进而抑制细胞周期S期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与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激活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密切相关,活性氧抑制剂可以更有效抑制川芎嗪诱导的细胞凋亡;4.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高在Caspase依赖性凋亡通路的上游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5.川芎嗪在结肠癌裸鼠移植瘤中能显着抑制肿瘤增殖,增加裸鼠体内的活性氧和Caspase3,9的含量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张毅[2](2020)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并探讨川芎嗪干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为川芎嗪治疗急性SCI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3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A14d组)6只,模型组(B组,包括B7d组6只、B14d组6只)12只,川芎嗪干预组(C组,包括C7d组6只、C14d组6只)12只;A组造模时仅予暴露出脊髓组织后缝合,B组、C组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腹腔注射川芎嗪(100 mg/kg,10 mg/m L,以生理盐水配制),A组、B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均于造模前、造模后7天(d)、14d时行BBB评分;B7d组、C7d组于造模成功后7天时取材和制作标本,A组、B14d组、C14d组于造模成功后14天时采集和制作标本;对各组随机3只标本进行HE和尼氏染色后行病理形态学观察,3只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和比较基因差异性表达,并对其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BBB评分提示:假手术组未见脊髓损伤;川芎嗪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BBB评分显着升高(P<0.05)。2.HE染色及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均可见脊髓组织损伤;造模后7d、14d时,C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较B组好,脊髓神经元、尼氏体数量显着明显比B组多。3.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显示:B7d-vs-C7d的DEG 70个,其中上调表达的DEG 42个,下调表达的DEG 28个;B14d-vs-C14d有66个DEG,31个上调表达的DEG,35个下调表达的DEG;A-vs-B7d的DEG 886个,上调表达702个,下调表达184个;A-vs-B14d有1404个DEG,921个上调表达,483个下调表达。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对比绝大多数富集到生物学过程(BP);B7d-vs-C7d富集在BP 300条、细胞组分(CC)34条和分子功能(MF)86条,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神经元离子通道聚集、止血、疼痛、突触重建、轴突感觉、髓鞘形成等方面;B14d-vs-C14d富集在BP 413条、CC 13条和MF 59条主要涉及免疫调节、儿茶酚胺代谢、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GABA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氧化应激损伤等方面;A-vs-B7d富集在BP 1796条、CC102条和MF 286条;A-vs-B14d富集在BP 2151条、CC 174条和MF 274条。5.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B7d-vs-C7d有5条通路显着富集,为细胞粘附分子、补体和凝血级联、Hedgehog信号通路等;B14d-vs-C14d有13条通路显着富集,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PAR信号通路、GABA能突触、Fox O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等;A-vs-B7d有86条通路显着富集,A-vs-B14d有95条通路显着富集。结论:川芎嗪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神经元离子通道聚集、氧化应激损伤、止血、突触重建、神经性疼痛、GABA能突触、Hedgehog通路、PPAR通路、TGF-β通路、ERBB2-ERBB3通路、Wnt通路、BMP通路等过程从而对SCI细胞凋亡、神经损伤等起保护作用。
李仲越[3](2020)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烧伤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老年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年龄≥60岁、烧伤深度主要为Ⅱ度的126例老年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定为治疗组,有65例,未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的定为对照组,有6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静脉补液、抗感染、创面清创包扎换药等常规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深、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瘢痕情况、住院总费用及二期手术率进行统计学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1、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两组按严重程度比较,轻度(Z=-2.21,P=0.027)、中度(Z=-2.88,P=0.004)、重度(Z=-2.05,P=0.04),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两组按严重程度比较,轻度(Z=-2.11,P=0.035)、中度(Z=-2.35,P=0.019)、重度(Z=-2.16,P=0.031),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创面感染情况:两组轻度烧伤患者创面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68);两组中度烧伤患者比较,(χ2=4.15,P=0.042),两组的重度患者比较(P=0.008),创面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39,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休克、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瘢痕增生情况:治疗组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分为(0.85±1.14)分,低于对照组(1.49±1.32)分(χ2=-2.98,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再住院手术率:治疗组四肢瘢痕增生患者再住院手术率为4.8%,低于对照组17.2%(χ2=4.77,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面部瘢痕增生患者再住院手术率为0,低于对照组8.3%(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躯干瘢痕增生患者再住院手术率均为0,无明显差异。7、治疗总费用情况:治疗组轻度患者住院总费用为(8529.9±1781)元,低于对照组(11993.95±5044.5)元(Z=-3.11,P=0.002);治疗组中度患者为(14576.61±6400.63)元,低于对照组(18707.7±8108.78)元(Z=-2.31,P=0.021);治疗组重度患者为(34053.37±11748.99)元,低于对照组(48490.44±10412.13)元(Z=-2.5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烧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够缩短深Ⅱ度、浅Ⅱ度创面愈合时间,降低创面感染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瘢痕增生程度,降低再住院手术率,治疗总费用也会相对减少,治疗效果确切,在老年烧伤患者的治疗中值得应用。
罗锦花[4](2019)在《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2.了解烫伤后肠道16SrDNA菌群多样性的变化,阐述高通量检测的对菌群分析的优势;并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肠道菌群多样性效果。3.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烫伤后mTOR通路上差异蛋白,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这些差异蛋白的影响。方法1.选取9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具体分组情况如下所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食、饮水;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烫伤模型组):建立烫伤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0.2g/ml):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0.2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5.0 g/ml,10 ml/次,3次/天;分别于灌胃后1天、3天、7天处死动物,取部分回肠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肠粘膜病理结构变化,行ELSIA检测各组TNF-α、IL-10和IL-1β水平。2.根据上述结果,选取治疗效果最佳的浓度和时间组,即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组(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连续灌胃7天。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兔于灌胃后7天取肠道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技术检测各组肠道内容物中的16S rDNA,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多样性;各组于伤后7天,取回肠粘膜组织,利用对蛋白组学技术比较和筛选各组mTOR通路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挑选其中6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行进一步验证。结果烫伤前兔皮肤正常,烫伤后即刻未见大小水泡,表皮苍白,与周边分界清晰,烫伤1天后皮肤有损伤松弛,烫伤3天和7天后可见皮肤基底苍白,无水泡,黑色焦痂状,稍凹陷质硬呈皮革样。烫伤后皮肤病理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出现,全层皮肤损伤破坏严重,毛囊结构紊乱。正常对照组的回肠粘膜没有异常现象,烫伤模型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回肠粘膜炎症越来越严重,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加味四君子汤给药组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以1.0g/ml浓度给药7天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中肠粘膜内TNF-α和IL-1β各时间点明显升高,IL-10明显下降。在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和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g/ml)中,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和IL-1β浓度逐渐降低,且在7天最低;随着时间延长IL-10浓度逐渐升高且在7天最高,浓度1.0g/ml组效果更明显。在随后的高通量检测中,通过剔除疑问序列后测序三组样品共获得299309条序列,正常对照组共获得96023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获得107365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获得95921条。随着分类水平的细化,三组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组成差异逐渐明显。三组样品的菌群组成比较均匀,但不同物种中细菌的百分比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进而对三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对象的Simpson、Chao1、Shannon指数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05),PCo A分析显示,基于三组样本分布距离相对集中,三组的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无差异,说明三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别。为进一步明确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小肠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本次实验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中mTOR通路中差异表达蛋白为12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上调的基因为4个,下调的基因为8个。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上调的基因为8个,下调的基因为4个。各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能明显的将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和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区分开,说明我们筛选的m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能够代表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烫伤模型组中小肠组织PEBP1和EIF4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的EIF4G1和PE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1.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组织损伤明显、炎症反应重,并随着时间越长损伤明显,加味四君子汤能促进严重烧伤兔回肠粘膜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其治疗效果最佳浓度为1.0g/ml,作用时间为第7天。2.相较于传统的菌群分析法,高通量测序法更能够精准地反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本研究发现各组样本中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但在纲、目、科和属的百分比上存在差异,说明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利用TMT标记联合LC-MS/MS技术筛选到mTOR通路上相关的蛋白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差异蛋白12个,从而寻求到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靶点。
马宏昕,沙毛毛,匡怡,任静娜,饶本龙,许正新[5](2019)在《川芎嗪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取主动脉逆向灌流酶解法获得SD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钠电流(INa),以细胞外液灌流给药,分别记录不同浓度(0~400μmol·L-1)川芎嗪作用前后INa的变化。结果表明:50和200μmol·L-1的川芎嗪使INa的I-V曲线显着上移,使峰值钠电流极显着下降(P<0.01,n=6),但I-V曲线的轨迹趋势未发生变化;川芎嗪使INa的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曲线左移,半数激活电压(V1/2,ac)给药前与给药后差异显着(P<0.05,n=6),半数失活电压(V1/2,in)和恢复时间t给药前与给药后差异显着(P<0.05,n=6)。这一研究提示川芎嗪浓度依赖性阻滞大鼠心室肌细胞INa,但对通道的动力学特征无显着影响。
盛悦[6](2019)在《川芎嗪对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膜转运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线粒体损伤是脓毒症介导急性肝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线粒体膜的转运功能正常是维持线粒体功能的基本条件。线粒体膜通过调节离子、水以及脂肪酸等物质转运,维持线粒体内环境稳定,并调控细胞的合成和代谢功能。本研究探讨川芎嗪对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SALI)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膜转运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ALI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模〕、川芎嗪治疗组(CLP术后经尾静脉注入盐酸川芎嗪60mg/kg)和川芎嗪预防组(CLP术前7d,每日经尾静脉注射盐酸川芎嗪60mg/kg),每组12只。各组于术后10h取腹主动脉血和肝脏,用酶耦联速率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线粒体型天冬氨酸转氨酶(m-AST)水平;用比色和化学荧光素法检测肝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用磷定量化方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ATP酶活性;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肝细胞线粒体膜水通道蛋白8(AQP8)、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SALI模型组、川芎嗪治疗组和川芎嗪预防组血清ALT、AST和m-AST 水平平显着升高,且川芎嗪预防组较川芎嗪治疗组血清AST、m-AST水平降低更为显着〔AST(U/L):303.9±110.3 比427.0±117.9,m-AST(U/L):168.2±60.0 比239.6±64.9,均P<0.05〕;肝细胞ATP含量显着降低,肝细胞线粒体膜ATP酶活性、AQP8和CPT-1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2.与SALI模型组相比,川芎嗪治疗组和川芎嗪预防组血清ALT、AST和m-AST水平显着降低〔ALT(U/L):123.8±32.8、105.0±44.5 比233.0±110.1,AST(U/L):427.0±117.9、、303.9±110.3 比 742.6±441.4,m-AST(U/L):239.6±64.9、、168.2±60.0比412.8±252.6,均P<0.01〕,肝细胞ATP含量均显着升高(nmol/mg:29.5±10.3、34.6±11.2比19.3±8.8,均P<0.01)。3.线粒体膜ATP酶活性均显着升高〔以SALI组(100%)为参照,Na+-K+-ATP酶(U/mg):3.91±0.30、、3.97±0.35 比2.87±0.82,Mg2+-ATP酶(U/mg):3.75±0.38、3.88±0.35 比2.64±1.06,Ca2--ATP酶(U/mg):3.15±0.58、、2.98±0.31 比 1.75±1.25,Ca2+-Mg2+-ATP酶(U/mg):3.82±0.31、、3.91±0.42比2.57±1.01,均P<0.01〕。4.线粒体膜AQP8和CPT-1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以SALI(100%)为参照,AQP8/COX-IV:(79.12±7.79)%、(88.40±9.22)%比(62.08±11.91)%,CPT-1A/COX-IV:(87.92±10.06)%、(84.91±17.48)%比(72.11±7.82)%,均P<0.01〕,4组间肝细胞线粒体膜CPT-2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SD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可制备脓毒症模型,并引发急性肝损伤,致血清致ALT、AST和m-AST7水平升高。2.脓毒症介导的急性肝损伤发生时,线粒体膜的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AQP-8、CPT-1A蛋白表达减低及线粒体A TP含量减低。3.川穹嗪对脓毒症大鼠肝功能的改善功能,对肝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1)川芎嗪通过稳定线粒体膜Na+-K+-ATP酶、Ca2+-Mg2+-ATP酶、Mg2+-ATP酶、Ca2+-ATP酶活性,改善脓毒症状态下线粒体膜对离子的转运作用,实现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2)川芎嗪通过上调AQP 8蛋白表达,维持SALI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膜水稳态,从而减轻脓毒症介导的急性肝损伤。(3)CPT-1A可能是SALI的主要损伤靶点,川芎嗪对肝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恢复CPT-1A的表达量,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保护了脂代谢。
罗仁书,何治勇[7](2018)在《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川芎具有性温,味辛、微苦等特点,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经;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能发挥活血、行气、祛风和止痛等功效,尤其是应用于治疗血行不畅、疼痛及风寒等方剂中;此外,其对于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其为临床上常用配伍药材之一。为探讨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川芎相关的药理作用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马宏昕[8](2018)在《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川芎嗪(TMP)和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两种药物联合给予后通道电流及各动力学过程的变化。方法:室温下快速游离SD大鼠心脏,并迅速将其置于冰浴中,然后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向灌流酶解法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钠通道电流,以细胞外液灌流给药的方式观察不同剂量的TMP和Tanshinone IIA单独和联合应用前、后INa的变化,进而分析药物影响前后钠离子通道电流的相关动力学特征变化。结果:1.TMP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1)TMP作用的浓度依赖性TMP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当TMP浓度低于20μM时,其对INa无显着影响,但当药物浓度大于50 μ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电流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其中,50μM和200μM的TMP使电流密度(INa-Peak)由给药前的(-81.32±3.28)pA/pF分别降为(-58.10±4.16)pA/pF 和(-35.65±3.23)pA/pF(P<0.01,n= 6)。(2)TMP对INa的电流-电压关系(I-V)曲线的影响在50~400μM浓度范围内,TMP能使INa的I-V曲线显着上移,但I-V曲线的轨迹变化趋势未发生变化。(3)TMP对INa激活动力学的影响在50~400 μM浓度范围内,TMP能使INa的激活曲线右移。50 μM和200 μM TMP使半数激活电压(V1/2-ac)由给药前的(-42.92±0.24)mV分别变为(-41.20±0.19)mV和(-37.69±0.17)mV(P>0.05,n=6)。即TMP对通道的激活动力学无显着影响。(4)TMP对INa失活动力学的影响在50~400μM浓度范围内,TMP能使INa的失活曲线左移。50μM和200μM的TMP使半数失活电压(V1/2-in)由给药前的(-57.71±0.21)mV 变为(-64.05±0.41)mV 和(-69.85±0.39)mV(P>0.05,n=6)。TMP对通道失活动力学无显着影响。(5)TMP对INa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的影响在50~400 μ浓度范围内,TMP使INa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左移。50 μM和200 μM的TMP 使恢复时间(τ)由给药前的(20.88±1.59)ms 变为(18.65±1.38)ms 和(15.62±0.8)ms(P>0.05,n=6)。即TMP对通道的恢复动力学无显着影响。2.Tanshinone IIA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1)Tanshinone IIA作用的浓度依赖性Tanshinone ⅡA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INa。低于10 μM的Tanshinone ⅡA对INa无显着影响,但当浓度大于20 μM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Tanshinone ⅡA对INa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0 μM 和 80 μM 的 Tanshinone ⅡA 使 INa-Peak 由给药前的(-110.61±6.28)pA/pF 分别降为(-87.28±5.76)pA/pF 和(-54.53±3.15)pA/pF(P<0.01,n=6),呈显着的浓度依赖性抑制。(2)TanshinoneIIA对INa电流-电压关系(I-V)曲线的影响在20~160μM浓度范围内,TanshinoneIIA使INa的I-V曲线显着上移,但I-V曲线的轨迹变化趋势未发生变化。(3)Tanshinone IIA对INa激活动力学的影响在20~160 μM浓度范围内,Tanshinone ⅡA对INa激活曲线无显着影响。20 μM和80 μM的 Tanshinone ⅡA 使 V1/2-ac 由给药前的(-43.85±8.07)mV 分别变为(-43.95±2.44)mV 和(-43.99±0.79)mV(P>0.05,n=6),即TanshinoneⅡA对通道激活动力学特征无显着影响。(4)Tanshinone ⅡA对INa失活动力学的影响在20~160 μM浓度范围内,Tanshinone IIA使INa的失活曲线显着左移。20 μM和80μM 的 Tanshinone ⅡA 使 V1/2-in 由给药前的(-52.15±0.96)mV 分别变为(-64.87±0.99)mV 和(-75.71±0.75)mV(P<0.05,n=6)。即 Tanshinone ⅡA使V1/2-in向超极化方向移动,加快了通道失活。(5)Tanshinone ⅡA对INa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的影响在20~160 μM浓度范围内,TanshinoneⅡA使INa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20 μM和80 μM 的 Tanshinone ⅡA 使 τ 由给药前的(11.52±1.18)ms 变为(20.84±0.99)ms 和(30.81±1.01)ms(P<0.05,n=6)。即 Tanshinone ⅡA可延迟通道的恢复。3.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使用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1)TMP和Tanshinone ⅡA共同作用的浓度依赖性联合给予TMP和Tanshinone ⅡA可浓度依赖性抑制INa。为了初步探讨药物联合应用后的效果及便于横向对照,设置了(20+50)μM、(40+100)μM、(80+200)μM 和(160+400)μM四个浓度组合,结果发现随浓度梯度的增加,药物对INa的抑制作用增强,(20+50)μM和(80+200)μM的 Tanshinone IIA+TMP 使 INa-Peak(-103.94±6.58)pA/pF 分别降为(-59.86±5.12)pA/pF和(-30.60±4.23)pA/pF(P<0.01,n= 6)。相比两药单独使用,联合应用时对INa的抑制率更高,如 50 μm的 TMP、20 μM 的 Tanshinone ⅡA 和(20+50))μM 的 Tanshinone ⅡA+TMP对的抑制率分别为(29.1±1.1)%、(19.1±1.1)%和(42.±1.4)%(P<0.05,n=6),突出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优势。(2)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使用对INa电流-电压关系(I-V)曲线的影响Tanshinone ⅡA+TMP作用时同以上单独给药情况一样,可使INa的I-V曲线显着上移。(20+50)μM 和(80+200)μM 的 Tanshinone ⅡA+TMP 使 VPeak-30 mV 分别变为-25 mV 和-20 mV(P<0.01,n=6),但I-V曲线轨迹变化趋势未发生变化。(3)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使用对INa激活动力学的影响Tanshinone ⅡA+TMP使INa激活曲线右移,但无显着性影响。(20+50)μM和(80+200)μM的 Tanshinone ⅡA+TMP 使 V1/2-ac由(-42.74±0.43)mV 分别变为(-42.32±0.4)mV 和(-39.9±0.75)mV(P>0.05,n=6)。即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给予对通道激活动力学特征无显着影响。(4)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使用对INa失活动力学的影响Tanshinone ⅡA+TMP 使 INa 的失活曲线左移。(20+50)μM 和(80+200)μM 的 TanshinoneⅡA+TMP 使 V1/2-in 由(-81.61±0.72)mV 分别变为(-82.89±0.59)mV 和(-88.21±0.49)mV(P>0.05,n=6)。即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给予对通道失活动力学特征无显着影响。通过对比三种情况下V1/2-in的变化发现,两药联合给予对通道失活过程影响较小。(5)TMP和Tanshinone ⅡA联合使用对INa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的影响Tanshinone ⅡA+TMP 使 INa 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20+50)μM 和(80+200)μM 的Tanshinone ⅡA+TMP 使 τ 由给药前的(20.47±0.84)ms 变为(30.22±0.97)ms 和(31.62±1.02)ms(P<0.05,n=6),即TMP和TanshinoneⅡA联合给予可延迟通道恢复。通过对比三种情况下τ的变化发现,联合给予组可逆转TMP对通道恢复的加快,同时相比Tanshinone ⅡA组,联合给予组对通道恢复过程影响较小。结论: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可浓度依赖性抑制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且两者联合应用后发挥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对通道激活、失活及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特征产生的影响较小。
连紫宇[9](2018)在《川芎嗪纳米喷雾剂介导Nrf2-ARE信号通路降低实验性大鼠术后腹腔粘连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作为现代医学必要的治疗手段,腹部外科手术可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多种疾病,疗效显着,然而手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常常导致多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避免术后并发症成为促进术后康复的一项重要内容。术后腹腔粘连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难以避免且可能引发女性不孕、肠梗阻等严重继发症,是术后康复领域的重要难题。即使腹腔镜、宫腔镜等腹部微创手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也仍然不能完全避免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医学工作者针对术后腹腔粘连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未发现一种方法可完全预防术后腹腔粘连。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价格低廉、避免二次损伤的特点,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促进术后康复领域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术后腹腔粘连的形成是机体局部气滞血瘀、腑气不通的结果,川芎作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川芎嗪是提取于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已被证实对腹腔粘连有一定防治作用。然而川芎嗪作为一种生物碱,具有代谢快、吸收快、半衰期短的特点,导致生物利用度低,限制其临床应用。导师团队针对川芎嗪的代谢特点,利用纳米技术增加药物颗粒溶解度,并结合聚乳酸的覆盖隔离作用研制了川芎嗪纳米喷雾剂新剂型,弥补了川芎嗪的代谢短板。术后腹腔粘连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认为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调控失衡和纤溶系统失衡等因素有关,其中氧化应激是腹腔粘连形成的重要环节,实现对术后机体氧化应激的调控可能是防治腹腔粘连的新靶点。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是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防御机制,其诱导的抗氧化酶对于机体发挥抗氧化作用意义重大,因此深入探讨中药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抗腹腔粘连的作用机制,对于明确川芎嗪纳米喷雾剂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的有效靶点和作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川芎嗪纳米喷雾剂防治实验性术后腹腔粘连大鼠药效学研究部分。锉刀法建立大鼠术后腹腔粘连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纳米喷雾剂组和透明质酸钠组各6只。镜下观察大鼠粘连组织Masson染色情况;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水平。2.川芎嗪纳米喷雾剂介导Nrf2-ARE氧化应激通路调控通路关键分子的作用与机制。锉刀法建立大鼠术后腹腔粘连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纳米喷雾剂组和透明质酸钠组各6只。采用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技术测定术后腹腔粘连模型大鼠粘连部位细胞核内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粘连部位Nrf2蛋白核转位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力降低,血清MDA、NO及MPO表达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纳米喷雾剂组大鼠血清SOD活力升高,血清MDA、NO及MPO表达水平降低。2.川芎嗪纳米喷雾剂可调节纤溶系统因子TIMP-9和MMP-9的表达,抑制粘连形成,并抑制ROS产生,纠正机体氧化应激。3.川芎嗪纳米喷雾剂可促使Nrf2蛋白向细胞核内转位并且激活Nrf2-ARE通路,使其主要蛋白Nrf2、HO-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1.川芎嗪纳米喷雾剂可通过纠正机体氧化应激、恢复氧化还原系统平衡有效防治术后腹腔粘连,其抗氧化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诱导其抗氧化蛋白表达有关。2.中药在术后康养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临床需求探究中药发挥药效的作用机理和有效靶点,对于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靶向性具有重要意义。3.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探讨中药及其提取物在术后康养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从源头杜绝术后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杨洋[10](2017)在《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及FDP水平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严重创伤包括烧(烫)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涉及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中西医结合是治疗严重创伤MODS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观察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严重烫伤MODS大鼠动物模型效果,观察川芎嗪和胰岛素单独和联合治疗对感染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川芎嗪和胰岛素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作为防治严重创伤MODS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严重皮肤烫伤后腹腔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30%TBSA的III度烫伤MODS大鼠,作为严重创伤MODS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TMP组,n=20),胰岛素治疗组(INS组,n=20),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组(TMP+INS组,n=20)以及治疗对照组(C组,n=20)。2)观察各组大鼠伤前和伤后1、3、5和7天肝功能(ALT),肾功能(CRE)和心肌酶(CK)指标变化,确认创伤MODS动物模型制作成功。3)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7天内死亡率。4)检测各组大鼠伤前和伤后各时相点空腹血糖(GLU)、sTREM-1和sICAM-1感染炎症指标;MDA和SOD氧化应激指标以及D-2G和FDP凝血指标。5)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川芎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组大鼠死亡率、空腹GLU及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和FDP指标水平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组大鼠伤后1、3、5和7d空腹血糖,ALT,CRE和CK等指标均明显高于伤前(P<0.01),并持续到伤后7天,死亡率为20%,提示本实验动物模型存在肝功能,肾功能和心肌功能不全,MODS模型复制成功。2)C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糖,sTREM-1,sICAM-1,MDA,D-2G和FDP指标均明显高于伤前正常水平(P<0.01),SOD水平明显低于伤前(P<0.01),提示严重创伤MODS大鼠涉及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3)TMP组和INS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浆sTREM-1,sICAM-1,MDA,D-2G和FDP指标均明显低于C组(P<0.01),SOD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1),川芎嗪和胰岛素均具有抗感染炎症,抗氧化应激以及抗凝作用。4)TMP+INS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浆s TREM-1,sICAM-1,MDA,D-2G和FDP指标明显低于TMP组和INS组(P<0.01),SOD水平明显高于TMP组和INS组(P<0.01),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抗感染炎症,抗氧化应激和抗凝效果优于川芎嗪和胰岛素单纯治疗。5)TMP组,INS组,TMP+INS组大鼠7天死亡率虽然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川芎嗪和胰岛素无论联合还是单独治疗均没有显着降低严重创伤MODS死亡率。结论:1)严重创伤MODS大鼠涉及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指标异常。2)川芎嗪和胰岛素均可降低严重创伤MODS大鼠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异常相关指标,可作为防治严重创伤MODS有效药物。3)川芎嗪和胰岛素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降低严重创伤MODS大鼠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异常相关指标,优于单纯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提示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效果更好。4)川芎嗪和胰岛素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改善严重创伤MODS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严重创伤MODS的药物机理。5)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可降低严重烫伤MODS死亡率,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严重创伤MODS需要其它措施等综合治疗,也可能与统计例数不够大有关。
二、川芎嗪对烫伤大鼠消化系统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芎嗪对烫伤大鼠消化系统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1. 引言 |
2. 病症名称的历史沿革 |
3. 结直肠癌病因病机 |
4. 结直肠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5. 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 |
6. 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川芎研究概述 |
1. 引言 |
2. 川芎的历史沿革 |
3. 川芎的功效与应用 |
4. 川芎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外科应用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川芎嗪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
4. 诱导肿瘤细胞活性氧的生成 |
5.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 |
6. 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
7.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活性氧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ROS的来源与调节 |
2.1 ROS的来源 |
2.2 ROS的调节 |
3. ROS相关信号通路 |
3.1 ROS促进细胞增殖 |
3.2 DNA损伤和遗传不稳定 |
3.3 适应性 |
3.4 细胞死亡 |
3.5 自噬 |
3.6 抗药性 |
4. ROS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4.1 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
4.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形态学实验 |
2.3 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活性 |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2.5 细胞周期检测 |
2.6 Annexin V/PI凋亡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TMP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3.2 TMP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3.3 TMP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周期S期合成抑制细胞增殖 |
3.4 TMP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活性氧对川芎嗪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DCFH-DA探针细胞内ROS检测 |
2.2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通过促进细胞内ROS产生来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3.2 使用DCFH-DA探针检测结肠癌细胞内ROS的变化情况 |
3.3 TMP通过ROS介导结肠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川芎嗪在裸鼠移植肿瘤中诱导凋亡作用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裸鼠移植肿瘤模型 |
2.2 丙二醛(MDA)检测 |
2.3 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活性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MP在裸鼠移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增殖的效果 |
3.2 TMP增加裸鼠移植肿瘤内ROS积累并诱导凋亡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脊髓损伤流行病学 |
2 脊髓损伤中西医现状 |
2.1 脊髓损伤机制 |
2.2 脊髓损伤西医治疗现状 |
2.2.1 药物治疗 |
2.2.2 细胞移植疗法 |
2.2.3 细胞植入生物材料移植 |
2.3 脊髓损伤中医现状 |
2.3.1 中药相关提取物 |
2.3.2 中药复方 |
2.3.3 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研究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用品 |
1.3.1 耗材 |
1.3.2 实验主要仪器 |
1.3.3 实验主要仪器试剂及药品 |
1.3.4 实验主要溶液及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 |
2.3 干预方法 |
2.4 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观察 |
2.5 标本采集 |
2.6 HE、尼氏染色观察 |
2.6.1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步骤 |
2.6.2 HE、尼氏染色前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
2.6.3 HE染色观察步骤 |
2.6.4 尼氏染色观察步骤 |
2.6.5 操作注意事项 |
2.7 转录组测序流程 |
2.8 下机数据分析 |
2.8.1 数据整理后过滤 |
2.8.2 数据质量检测 |
2.8.3 对比分析 |
2.8.4 表达量分析 |
2.9 表达差异分析 |
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大鼠BBB评分结果 |
2 HE、尼氏染色观察结果 |
3 转录组测序下机数据分析结果 |
3.1 数据整理过滤后统计结果 |
3.2 质量检测结果 |
3.3 对比分析结果 |
3.3.1 对比参考基因组结果 |
3.3.2 基因覆盖均一度结果 |
3.4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
4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 |
5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5.1 模型组 |
5.2 川芎嗪干预组 |
5.2.1 B组与C组对比 |
5.2.2 C组内对比(C7d-vs-C14d)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SCI模型组 |
2 川芎嗪干预急性SCI的现有文献讨论 |
3 川芎嗪干预组 |
3.1 B7d-vs-C7d |
3.2 B14d-vs-C14d |
3.3 C7d-vs-C14d |
4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随机分组方案 |
附录2 BBB评分细则 |
综述 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烧伤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烧伤特点及其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概述 |
2.16 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 |
3.中医药加味四君子汤研究的意义 |
4.蛋白组学技术应用的意义 |
5.mTOR信号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6.本研究的简要方案 |
7.加味四君子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功能的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一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加味四君子汤制备 |
2.3 实验分组 |
2.4 烫伤皮肤组织标本HE染色 |
2.5 回肠粘膜组织标本HE染色 |
2.6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
2.6.1 回肠粘膜样本制备 |
2.6.2 酶联免疫(ELISA)检测回肠粘膜组织中TNF-α的水平 |
2.7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
2.8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介素1β (IL-1β)的水平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兔烫伤模型建立 |
3.2 各组兔回肠粘膜组织病理情况变化 |
3.3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TNF-α水平的影响 |
3.4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16Sr DNA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
2.4 PCR扩增 |
2.5 文库构建 |
2.6 高通量测序 |
2.7 疑问序列的剔除及序列数统计 |
2.8 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
2.9 Alpha多样性分析 |
2.10 Beta多样性分析 |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测序信息 |
3.2 菌群结构比较 |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Bet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小肠黏膜蛋白组学的分析及其对mTOR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蛋白组学分析 |
2.4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m RNA表达检测 |
2.5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蛋白表达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
3.2 小肠黏膜组织中烫伤模型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3 小肠黏膜组织中加味四君子汤干预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
3.5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通路 |
3.6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3.7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蛋白验证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5)川芎嗪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1.3 试剂配制 |
1.4 大鼠心室肌细胞分离 |
1.5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
1.6 刺激方案设置 |
1) INa单刺激: |
2) INa电流-电压(I-V)曲线: |
3) INa激活曲线: |
4) INa失活曲线: |
5) INa失活后恢复曲线: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川芎嗪对INa影响的浓度依赖性 |
2.2 川芎嗪对INa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影响 |
2.3 川芎嗪对INa激活过程的影响 |
2.4 川芎嗪对INa失活过程的影响 |
2.5 川芎嗪对INa失活后恢复过程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6)川芎嗪对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膜转运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3 抗恶性肿瘤作用 |
4 对骨髓造血系统作用 |
5 对泌尿及消化系统的作用 |
6 其他 |
(8)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川芎嗪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川芎嗪对I_(Na)影响的浓度依赖性 |
2.2. 川芎嗪对I_(Na)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影响 |
2.3. 川芎嗪对I_(Na)激活过程的影响 |
2.4. 川芎嗪对I_(Na)失活过程的影响 |
2.5. 川芎嗪对I_(Na)失活后恢复过程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丹参酮ⅡA对I_(Na)影响的浓度依赖性 |
2.2. 丹参酮ⅡA对I_(Na)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影响 |
2.3. 丹参酮ⅡA对I_(Na)激活过程的影响 |
2.4. 丹参酮ⅡA对I_(Na)失活过程的影响 |
2.5. 丹参酮ⅡA对I_(Na)失活后恢复过程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川芎嗪与丹参酮ⅡA联合应用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丹参酮ⅡA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I_(Na)影响的浓度依赖性 |
2.2. 丹参酮ⅡA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I_(Na)电流-电压关系曲线的影响 |
2.3. 丹参酮ⅡA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I_(Na)激活过程的影响 |
2.4. 丹参酮ⅡA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I_(Na)失活过程的影响 |
2.5. 丹参酮ⅡA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I_(Na)失活后恢复过程的影响 |
3.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心肌电生理中Na_v1.5遗传变异的显性负效应(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川芎嗪纳米喷雾剂介导Nrf2-ARE信号通路降低实验性大鼠术后腹腔粘连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术后腹腔粘连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在术后腹腔粘连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1.2 中医药在术后腹腔粘连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1.3 小结 |
2. 川芎嗪研究进展 |
2.1 川芎嗪的抗炎和促进神经发生作用 |
2.2 川芎嗪的抗氧化作用 |
2.3 川芎嗪调控免疫的作用 |
2.4 川芎嗪的抗组织粘连作用 |
2.5 川芎嗪的代谢特点 |
2.6 小结 |
3. 氧化应激在术后腹腔粘连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3.1 氧化应激与过氧化损伤 |
3.2 氧化应激与内皮细胞损伤 |
3.3 氧化应激与炎症 |
3.4 氧化应激与纤溶系统功能失衡 |
3.5 氧化应激与粘附因子高表达 |
3.6 氧化应激与无氧代谢 |
3.7 小结 |
4. NRF2-ARE信号通路与组织纤维化 |
4.1 NRF2-ARE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
4.2 NRF2-ARE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3 NRF2-ARE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 |
4.4 NRF2-ARE信号通路与心脏纤维化 |
4.5 NRF2-ARE信号通路与肠纤维化 |
4.6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川芎嗪纳米喷雾剂对实验性术后腹腔粘连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川芎嗪纳米喷雾剂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降低术后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及FDP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剂与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制作创伤MODS动物模型 |
2.2.2 设计随机数字法分组方案 |
2.2.3 实验动物分组 |
2.2.4 各组治疗方案 |
2.2.5 标本采集与检测指标 |
2.2.6 检测原理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严重烫伤大鼠皮肤情况 |
3.1.1 严重烫伤皮肤肉眼观察情况 |
3.1.2 严重烫伤皮肤显微镜观察情况 |
3.2 严重烫伤MODS大鼠一般症状 |
3.3 严重烫伤MODS大鼠7天内死亡率 |
3.4 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糖、肝、肾和心肌酶功能 |
3.5 各组大鼠存活率变化 |
3.6 各组大鼠血浆sTREM-1指标变化 |
3.7 各组大鼠血浆sICAM-1指标变化 |
3.8 各组大鼠血浆MDA指标变化 |
3.9 各组大鼠血浆SOD指标变化 |
3.10 各组大鼠血浆D-2G指标变化 |
3.11 各组大鼠血浆FDP指标变化 |
3.12 各组大鼠血糖、ALT,CRE和CK水平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严重创伤MODS大鼠模型制作成功依据 |
4.3 严重烧伤后MODS发生机理和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方案 |
4.4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sTREM-1和sICAM-1指标影响 |
4.5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MDA和SOD指标影响 |
4.6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D-2G和FDP指标影响 |
4.7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肝、肾和心肌保护作用 |
4.8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川芎嗪对烫伤大鼠消化系统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D]. 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基因表达的影响[D]. 张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老年烧伤患者的疗效分析[D]. 李仲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D]. 罗锦花. 南昌大学, 2019(08)
- [5]川芎嗪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J]. 马宏昕,沙毛毛,匡怡,任静娜,饶本龙,许正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2)
- [6]川芎嗪对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膜转运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盛悦.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2)
- [7]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罗仁书,何治勇.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09)
- [8]川芎嗪和丹参酮ⅡA对SD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D]. 马宏昕. 扬州大学, 2018(12)
- [9]川芎嗪纳米喷雾剂介导Nrf2-ARE信号通路降低实验性大鼠术后腹腔粘连机制研究[D]. 连紫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及FDP水平影响[D]. 杨洋. 南昌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