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威[1](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叶妍伶[2](2021)在《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研究 ——以J省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
李朝(王献)[3](2020)在《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持续扩招以及对高质量教育水平的长期追求,高校教育资源开始呈现出越来越紧张的趋势,人们对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需求与高校自身教育资源拥有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缓和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并着手推动以大学城模式为代表的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因此,本文将以西安南郊大学城中的五所高校为例,对政府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从政府层面为更好地推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提出科学依据和有效参考。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首先论述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政府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功能和作用,对国内和国外各地方政府在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做法予以总结;其次本文以西安南郊大学城五所高校作为个案进行调研,采用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从高校课程资源、师资资源、图书馆资源、教室资源以及实验室资源共享五个方面出发,论述西安南郊大学城五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以及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地方政府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总结原因,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地方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管理缺位,政府参与度不高;第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不足,推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配套服务不完备;第三,地方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缺乏适当的监督,监管效果较差。而导致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目标的偏差、公共服务意识缺失以及政府对于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现存监督体系的不健全。针对现存的不足,文章的最后也分别从提高政府对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水平、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规范政府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监督工作三个方面出发,为政府推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和新的思路。本文对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地方政府作用发挥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一方面,本次调研从管理、服务、监督三个方面出发评价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发挥,缺少从市场层面对于地方政府作用发挥的评价,未来的调研应当增加对市场作用的分析。另一方面,本文最后所提出的提升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政府作用发挥的优化路径,只是部分理想化建议,还需不断地实践检验。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陈芸[5](2015)在《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优化服务的对策研究 ——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在电子阅读时代,电子阅读逐步成为国民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电子阅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对传统阅读、电子阅读、公共服务、图书馆服务等概念研究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读者阅读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了解宁德师范学院读者的阅读走向及对图书馆的期望为目的的调查问卷,实际调研读者的需求,分析和掌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电子阅读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图书馆该如何针对公众的阅读需求,优化图书馆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研究发现,电子阅读在图书馆服务创新方面正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在电子阅读环境下,国内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图书馆电子阅读理论研究水平相对滞后,使图书馆在电子阅读时代提供创新服务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二是目前的图书馆电子阅读研究方向较为专一,还集中在电子阅读体系的建设等基础理论,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专业科研人员需求的研究,对如何建立交互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研究也极少涉及;三是极少学者对电子阅读时代传统图书馆工作实务的转型进行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结合具体实际,围绕公共服务思想,通过从电子阅读时代数字资源采购、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采购的合理配比、电子资源的授权流通与借阅等图书馆具体服务切入研究,对优化图书馆服务能得到有价值的启发。
苏超[6](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陈茁新,朱丽娟[7](2013)在《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实现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图书馆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然而,真正达到这一目的的图书馆联盟的并不多。文章对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实现的对策研究进行回顾,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与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基于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资源共享实现策略,提出"111113"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综合集成体系。
李超[8](2013)在《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普及化,大学城是随着这一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校集聚形式。大学的扩招,使原有坐落在市区、城市中心的高校校园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学生的需求。为了保证学生享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教育部、各地政府、教育厅纷纷制定政策,在城市的边缘郊区地带,规划建造大学城。大学城内一般集聚了多所高校,各高校在空间上相邻或相近。这种大学校园集聚的现象为高校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思路,但是目前,大学城的很多优势和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它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这种新环境的出现也促使了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上要有新的思路和行动,来发挥大学城这种高校集中的模式在信息资源共享上的优势:从整体出发,由各图书馆共同建设的共享信息资源组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上,都大于孤立状态下的各图书馆资源之和。目前,国内大学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以某一图书馆为中心的中心图书馆模式,各学校图书馆平等共享的模式以及兼具以上两种特点的混合模式。各模式由于其所需要的资金、规模等要素的不同,适用于不同大学城类型的图书馆。本文以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国内的大学城为研究范围,以充分发挥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满足学生、教师的信息需求为目的。通过对大学城已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分析,对比各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供不同类型的大学城进行参考,寻找其各自适合的共享模式。
黄翔[9](2013)在《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种类的不断增多,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和国家信息资源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单凭自己有限力量就能购买完所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可能完全能够满足用户所有的信息需求。因此,馆际间的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图书馆改革的视角对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及论文的创新点,接着阐述相关理论和概念。然后着重介绍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开展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最后,针对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借鉴国内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功的经验,本文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张新兴[10](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二、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3)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教育资源 |
2.1.2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
2.1.3 大学城 |
2.2 相关理论梳理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政府职能理论 |
2.3 政府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及机理分析 |
2.3.1 政府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分析 |
2.3.2 政府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作用的机理分析 |
2.4 国内外政府推动高校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启示 |
2.4.1 国内政府推动高校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启示 |
2.4.2 国外政府推动高校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三章 西安南郊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与政府作用发挥现状分析 |
3.1 西安南郊大学城教育资源概况 |
3.1.1 课程资源丰富,慕课和精品课程建设成为趋势 |
3.1.2 师资实力雄厚,但总量分布不均 |
3.1.3 图书文献资源专业性强,可以形成学科互补 |
3.1.4 实验室资源丰富,但分布明显不均 |
3.1.5 教室资源数量充足,满足教学和学生自习需求 |
3.2 调研基本情况概述 |
3.2.1 调查对象及目的 |
3.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3 访谈具体情况 |
3.3 西安南郊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
3.3.1 跨校选修逐步开放,网络课程资源共享门槛较高 |
3.3.2 大学城校际间师资互聘难度大 |
3.3.3 实现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缺乏统一的图书资源共享平台 |
3.3.4 不限制教室资源共享,学生参与意愿不高 |
3.3.5 实验室资源校内共享较多,校际间实验室资源共享逐步开启 |
3.4 地方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作用发挥现状 |
3.4.1 履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管理职能 |
3.4.2 完善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配套服务 |
3.4.3 发挥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
第四章 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政府作用发挥不足及原因分析 |
4.1 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 |
4.1.1 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政府管理缺位 |
4.1.2 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配套服务欠缺 |
4.1.3 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监督不力 |
4.2 政府未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的原因 |
4.2.1 高等教育现行管理体制及政府利益目标导致管理行为偏差 |
4.2.2 服务意识缺失导致配套保障不足 |
4.2.3 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管制效果差 |
第五章 优化政府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职能的路径 |
5.1 提高地方政府对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水平 |
5.1.1 做好职能定位,坚持适度管理 |
5.1.2 改变政绩观念,确保各方主体权益 |
5.1.3 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政策引导 |
5.2 强化地方政府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服务意识 |
5.2.1 树立服务理念,注重角色归位 |
5.2.2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提升保障水平 |
5.2.3 加强技术引导,提高共享效率 |
5.3 规范地方政府在大学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中的监管工作 |
5.3.1 及时更新共享进展,加强对共享活动的绩效考核 |
5.3.2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教育资源共享质量 |
5.3.3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内控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优化服务的对策研究 ——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传统阅读 |
二、电子阅读 |
三、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比较分析 |
四、公共服务 |
五、图书馆服务 |
六、图书馆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宁德师范学院读者阅读情况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宁德师范学院读者阅读情况数据统计 |
一、读者基本信息统计 |
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情况统计 |
第三节 基于用户阅读情况的结果分析 |
第三章 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电子阅读给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 |
一、馆藏发展政策的思路调整 |
二、馆藏概念与范围的扩大 |
三、电子资源馆藏管理转型势在必行 |
第二节 电子阅读对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及综合素质提出的新疑问 |
一、人才结构不完善 |
二、馆员研究意识缺乏 |
三、服务理念相对滞后 |
第三节 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内容产生巨大变革 |
一、电子馆藏借阅服务 |
二、电子阅读器流通服务 |
三、版权电子资源使用服务 |
四、支持研究的主动服务 |
第四节 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拓展 |
一、面向读者的采编方式 |
二、面向学科的参考咨询 |
三、面向流通的快捷借阅 |
四、面向社会的读者活动 |
第四章 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优化服务的对策 |
第一节 合理制定图书馆发展的整体规划 |
一、统筹规划是创新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
二、科学组织是规划的基础 |
三、规划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 |
四、有效诊断解决关键问题 |
五、规划的有效执行 |
第二节 基于统一规划的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 |
一、馆藏资源的重心调整 |
二、特色资源的优势 |
三、特色馆藏资源的深度加工 |
第三节 深化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
一、建立图书馆联盟,强化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二、促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创新 |
三、推进开放获取,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开放共享 |
第四节 实现个性化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
一、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必然性 |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形式 |
三、个性化信息服务拓展的趋势 |
第五节 建立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生态圈 |
一、微信服务 |
二、微博服务 |
第六节 电子资源与纸质图书交互使用,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
一、建立复合型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 |
二、建立复合型图书馆要注意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的平衡发展 |
三、电子阅读模式下复合型图书馆建设的发展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意义及不足之处 |
附录 宁德师范学院读者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实现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现状 |
2.1呼吁图书馆立法 |
2.2建立权威性的协调机构 |
2.3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
2.4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评估体系 |
2.5拓展经费投入渠道 |
2.6整合数字资源,加强图书馆联盟的资源组织 |
2.7加强拓展原文传递服务 |
3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图书馆联盟建设策略思考 |
3.1何谓“111113”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综合集成体系 |
3.2一个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协调管理中心 |
3.3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 |
3.4一簇标准与规范 |
3.5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 |
3.6一个一体化图书馆联盟 |
3.7三个整合平台 |
3.7.1资源建设整合平台 |
3.7.2技术支持整合平台 |
3.7.3一站式资源发现与服务整合平台 |
4结语 |
(8)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3.1 论文的数量 |
1.3.2 论文的年度分布 |
1.3.3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
1.3.4 来源期刊分析 |
1.3.5 论文主题分析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
2.1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
2.1.1 国内大学城及大学城图书馆概述 |
2.1.2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
2.2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特点及内容 |
2.2.1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特点 |
2.2.2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模式 |
3.1 高校馆联合模式 |
3.1.1 高校馆联合模式简介 |
3.1.2 高校馆联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典型案例——福州大学城 |
3.1.3 高校馆联合模式的优势与短板 |
3.2 中心图书馆模式 |
3.2.1 中心图书馆模式简介 |
3.2.2 中心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典型案例——深圳大学城 |
3.2.3 中心图书馆共享模式的优势和短板 |
3.3 混合共享模式 |
3.3.1 混合共享模式简介 |
3.3.2 混合共享模式的典型案例——宁波高教园区(南区) |
3.3.3 混合共享模式体系的优势和短板 |
3.4 三种共享模式的对比 |
第4章 国外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大学城及图书馆概述 |
4.2 波士顿地区大学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波士顿图书馆联盟(theBoston Library Consortium,BLC) |
4.2.1 波士顿图书馆联盟的组织状况 |
4.2.2 波士顿图书馆联盟的先进经验 |
4.3 其它国外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先进经验 |
第5章 国内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5.1 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1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5.1.2 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知识产权风险 |
5.1.3 基层员工的抵触 |
5.1.4 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平衡难以保证 |
5.2 各界应采取的措施 |
5.2.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平衡参与共建各方的利益 |
5.2.2 加大政府层面对于大学城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法规体系 |
5.2.3 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建立积极的图书馆组织文化 |
5.2.4 重视大学城内师生的角色,发挥他们在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上的监督作用 |
5.2.5 鼓励数据库提供商等信息服务厂商参与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中来 |
5.2.6 其他社会各界应采取的措施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需求调查问卷及统计 |
附录2:波士顿图书馆联盟章程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选题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信息资源 |
2.1.2 信息资源共享 |
2.1.3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
2.1.4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的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开展现状、问题 |
3.1 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建设进展情况 |
3.2 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存在的问题 |
3.2.1 推进不力,进展缓慢 |
3.2.2 资金保障能力不足 |
3.2.3 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
3.2.4 信息资源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
3.2.5 用户对合作共享平台的利用率和满意度不高 |
第四章 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政府引导和协调上出现“缺位” |
4.2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
4.3 利益冲突导致资源难以高效整合和共享 |
4.4 发展不均衡 |
4.5 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 |
第五章 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对策研究 |
5.1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
5.2 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
5.3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 |
5.4 建立信息资源合作共享评价体系 |
5.5 加快建成和启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与服务平台 |
5.6 组建一支专业技术队伍 |
5.7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附: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外研究进展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评析 |
0.3 国内研究进展 |
0.3.1 国内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评析 |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
0.5.1 研究难点 |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
2.1 理论基础 |
2.1.1 集群理论 |
2.1.2 长尾理论 |
2.1.3 劳动分工理论 |
2.1.4 资源配置理论 |
2.2 指导原则 |
2.2.1 全局导向原则 |
2.2.2 协同合作原则 |
2.2.3 各尽所能原则 |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3.1 美国 |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
3.2 英国 |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2.3 特点分析 |
3.3 澳大利亚 |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
4.1 香港 |
4.1.1 组织架构 |
4.1.2 信息资源建设 |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2 澳门 |
4.2.1 组织架构 |
4.2.2 信息资源建设 |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
4.3 台湾 |
4.3.1 总分馆体系 |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5.1.2 特点分析 |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
5.2.1 统一建设模式 |
5.2.2 委托建设模式 |
5.2.3 联合建设模式 |
5.2.4 自主建设模式 |
5.3 统一建设模式 |
5.3.1 典型案例 |
5.3.2 特点分析 |
5.3.3 适用性分析 |
5.4 委托建设模式 |
5.4.1 典型案例 |
5.4.2 特点分析 |
5.4.3 适用性分析 |
5.5 联合建设模式 |
5.5.1 典型案例 |
5.5.2 特点分析 |
5.5.3 适用性分析 |
5.6 自主建设模式 |
5.6.1 典型案例 |
5.6.2 特征分析 |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
6.2.1 省级行政区 |
6.2.2 地级行政区 |
6.2.3 县级行政区 |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
6.3.1 省级行政区 |
6.3.2 地级行政区 |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
四、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研究 ——以J省图书馆为例[D]. 叶妍伶. 南昌大学, 2021
- [3]政府在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研究[D]. 李朝(王献). 西北大学, 2020(07)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电子阅读时代图书馆优化服务的对策研究 ——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D]. 陈芸.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6]“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7]图书馆联盟建设与资源共享实现的策略研究[J]. 陈茁新,朱丽娟. 图书情报工作, 2013(22)
- [8]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 李超.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9]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翔. 广西大学, 2013(03)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