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氨酸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动物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开亮[1](2019)在《HO-1和中药大柴胡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重,并发症多,常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诱发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导致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严重感染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1,2],病死率很高。SAP的临床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外科治疗因为手术的创伤和应激反应会加重胰腺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而且会继发严重感染,引起肺、肝、肾、心等器官的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3]。近年来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升高,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提高患者治愈率及存活率,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国际性难题。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4],目前的研究表明,SAP发病的主要机制是:胰酶对胰腺的自身消化、肠道细菌移位、炎症细胞过度激活、钙超载、胰腺循环障碍和高脂血症等。胰腺内各种消化酶原被激活,诱导大量炎症细胞持续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触发连续的炎症介质瀑布样级联反应,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5]。胰腺作为原发器官,往往是受损最为严重的器官。肺作为SIRS最常见的靶器官,是最容易受累的器官,肺损伤是SAP最常见并发症之一。Bonjoch Le等[6]研究发现,采用牛磺酸诱导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肺泡巨噬细胞激活,炎性细胞浸润,出现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持续过度释放是造成SAP病情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SAP的临床治疗的重点是降低炎症反应、控制炎症介质瀑布样级联反应、维持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阻断SIRS引起的MODS。所以阻断SAP的炎症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是目前研究和治疗的关键靶点。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血红素降解的限速酶,也被称为热休克蛋白-32(HSP-32),具有保护细胞、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损伤的作用[7]。HO-1还具有影响细胞生长、炎症反应和凋亡等作用。一些动物实验证实,HO-1具有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能够减少组织细胞对不同促炎因子导致的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伤[8]。在一些动物实验中,给予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模型,缺乏HO-1基因的大鼠和给予HO-1抑制剂的大鼠,器官损伤增加,死亡率升高[9-10]。这些研究表明,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在降低脓毒症模型的氧化应激反应中,在低氧环境中,HO-1在调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器官保护作用,HO-1具有可诱导的抗炎和器官保护作用[11-14]。TNF-α和L-10是体内重要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抑制IL-2、IL-3及TNF-α等细胞因子的合成,还可以抑制TNF-α释放而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具有潜在的抗炎功能,对SAP所致的MODS有保护作用。TNF-α是由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所分泌的炎症因子,释放后能诱导IL-2、IL-3、IL-6、IL-8及TNF-a的表达,导致炎性因子过度的表达和释放,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和组织破坏[15-17]。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发现,HO-1可调控IL-10的表达,介导IL-10的抗炎效果[18]。在小鼠巨噬细胞中,IL-10可通过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诱导HO-1的表达[19]。在LPS引起的脓毒性休克小鼠模型中,IL-10介导的抗炎作用可以被HO-1抑制剂ZnPP所减弱。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诱导HO-1基因表达与多条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而且各种炎症信号刺激通过不同的炎症信号传导通路诱导HO-1基因的表达。诱导HO-1基因表达的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可分为:(1)p38/MAPK炎症信号传导通路;(2)PI3K/AKT炎症信号传导通路(转录后水平的调节);(3)JAK/STAT炎症信号传导通路;(4)蛋白激酶途径的调节。其中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炎症信号传导通路被研究证实可以诱导HO-1基因的表达。但HO-1的激活对p38 MAPK/NF-κ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作用未见国内外研究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指导临床应用。图1.HO-1及其相关p38 MAPK/NF-KB信号通路示意图在SAP中,HO-1的表达对促炎因子TNF-a、抑炎因子IL-10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对胰腺和肺是否具有器官保护作用,以及HO-1是否通过p38 MAPK/NF-K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调节炎症反应和器官保护作用,尚无定论。如果能从炎症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过度激活的全身炎症反应,将为SAP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武器。(国家自然基金课题(81503543)项目)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过表达及抑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血清、胰腺和肺组织HO-1、促炎因子TNF-aα抑炎因子IL-10含量的变化,以及对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对胰腺和肺炎症反应的器官保护作用;观察HO-1过表达及抑制对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p3 8 MAPK/NF-κ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HO-1抗炎作用以及对胰腺和肺器官保护作用的炎症信号传导通路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6~7周龄,220~26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AP模型组、HO-1抑制剂组、HO-1过表达组,每组15只。1、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开腹,然后关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2、SAP模型组:采用开腹经胰管逆行性注射5%牛黄胆酸钠(0.1ml/100g)方法制备SAP模型,建模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3、HO-1抑制剂组:经胰管逆行性注射5%牛黄胆酸钠(0.1ml/100g)方法制备SAP模型,制备SAP模型后30min腹腔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Zn-protoporphyrin,Zn-PP),20μxmol/kg。4、HO-1过表达组:经胰管逆行性注射5%牛黄胆酸钠(0.1ml/100g)方法制备SAP模型,制备SAP模型后30 111min腹腔注射1HO-1促进剂血晶素,75μg/kg。在制模后24 h处死大鼠,腹主动脉留取血液标本,留取胰腺、肺组织标本。制备胰腺和肺组织石蜡切片,用HE(hematoxylin-eosin)染色法观察胰、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荧光法)对切片进行染色,观察促炎因子TNF-α、抗炎因子IL-10的细胞内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 IL-10、HO-1含量。制备胰腺和肺组织匀浆,离心提前上清液,ELISA法检测其中TNF-α IL-10、HO-1的含量。提取胰腺和肺组织的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p38 MAPK/NF-κB通路关键蛋白(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MAPKAPK2、NF-1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一、各组大鼠血清HO-1、IL-10、TNF-a含量的比较1、各组大鼠的血清HO-1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血清HO-1含量明显增高(0.85±0.14vs 0.28±0.03,P<0.01);与HO-1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血清HO-1显着下降(0.75±0.11 vs 1.02±0.16,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血清HO-1含量显着增高(1.02±0.16 vs 0.85±0.14,P<0.01)。2、各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均明显增高(71.89±8.91 vs 11.05±1.79,P<0.01);与HO-1 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显着下降(64.55±7.69 vs 99.83±13.33,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显着增高(99.83±13.33 vs 71.89±8.91,P<0.01)。3、各组大鼠的血清TNF-a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NF-α含量明显增高(29.26±3.69 vs 12.53±2.04,P<0.01);与HO-1 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血清TNF-α含量显着升高(34.36±3.95 vs 21.69±2.95,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TNF-α含量显着下降(21.69±2.95 vs 29.26±3.69,P<0.01)。二、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HO-1、IL-10、TNF-α含量的比较1、各组大鼠的胰腺HO-1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HO-1含量明显增高(0.52±0.08 vs 0.18±0.02,P<0.01);与HO-1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胰腺HO-1含量显着下降(0.37±0.06 vs 0.82±0.12,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胰腺HO-1含量明显增高(0.82±0.12 vs 0.52±0.08,P<0.05)。2、各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明显增高(52.63±6.02 vs 26.37±3.57,P<0.01);与HO-1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显着下降(48.09±6.22 vs 62.7±9.11,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明显增高(62.71±9.11 vs 52.63±6.02,P<0.05)。3、各组大鼠的胰腺TNF-a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TNF-a含量明显增高(31.76±5.52 vs 14.78±2.39,P<0.01);与HO-1 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胰腺TNF-α含量明显升高(34.17±5.16 vs 25.68±3.49,P<0.05);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胰腺TNF-α含量明显下降(25.68±3.49 vs 31.76±5.52,P<0.05)。三、各组大鼠肺组织中HO-1、IL-10、TNF-α含量的比较1、各组大鼠的肺组织HO-1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HO-1含量明显增高(0.46±0.06 vs 0.09±0.01,P<0.01);与HO-1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肺组织中HO-1含量显着下降(0.33±0.05 vs 0.79±0.11,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肺组织中HO-1含量明显增高(0.79±0.11 vs 0.46±0.06,P<0.05)。2、各组大鼠的肺组织IL-10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49.18±6.80 vs 19.51±2.92,P<0.01);与HO-1 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肺组织中IL-10含量显着下降(44.72±6.67 vs 58.34±7.81,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肺组织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58.34±7.81 vs 49.18±6.80,P<0.05)。3、各组大鼠的肺组织TNF-α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TNF-α含量明显增高(29.61±3.89 vs 11.36±1.64,P<0.01);与HO-1 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肺组织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35.06±4.92 vs 22.58±3.32,P<0.05);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肺组织中TNF-α含量明显下降(22.58±3.32 vs 29.61±3.89,P<0.05)。四、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切片观察:1、胰腺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胰腺组织无水肿、充血、及胰腺坏死,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胰腺组织水肿、苍白,表面脂肪组织散在点状皂化斑;HO-1抑制剂组胰腺组织明显水肿、苍白,表面脂肪组织散在点状皂化斑;HO-1过表达组胰腺组织局部水肿、苍白,未发现明显皂化斑。2、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胰腺腺泡排列规则,腺管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变化;SAP模型组胰腺间质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胰腺部分出血、坏死,腺泡水肿、排列紊乱;HO-1抑制剂组胰腺间质明显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胰腺大片出血、坏死,腺泡水肿、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病变较重;HO-1过表达组胰腺间质轻度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小叶间隔增宽,与模型组比较,病变较轻。3、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与HO-1过表达组相比,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13.50±0.76 vs 7.00±0.49,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7.00±0.49 vs 11.50±0.53,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4、各组大鼠胰腺组织IL-10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IL-10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IL-10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HO-1抑制剂组细胞内IL-10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HO-1过表达组细胞内IL-10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5、各组大鼠胰腺组织TNF-α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TNF-α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TNF-a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HO-1抑制剂组细胞内TNF-α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HO-1过表达组细胞内TNF-α表达较少,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少。五、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切片观察:1、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大鼠肺无水肿、充血,表面红润,气管内无渗出液。SAP模型组大鼠肺明显水肿、充血,表面苍白,包膜下可见渗血,气管内较多渗出液。HO-1抑制剂组大鼠肺明显水肿、充血,表面苍白,包膜下较多渗血,气管内大量渗出液,病变较SAP模型组大鼠重。HO-1过表达组大鼠肺可见水肿、充血,较SAP模型组大鼠轻,表面苍白,包膜下少量渗血,气管内少量渗出液。2、HE染色光镜下观察: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完整、清晰,细胞排列规整,无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薄,无充血、水肿,肺泡内无渗出液。SAP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模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红细胞渗出;肺泡壁增厚,明显充血、水肿,肺泡内大量渗出液,富含蛋白,透明膜形成。HO-1抑制剂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模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渗出;肺泡壁显着充血、水肿,肺泡内大量渗出液,富含蛋白,透明膜形成,上皮细胞脱落,渗出较SAP模型组增加,病变明显加重。HO-1过表达组大鼠肺组织结构较完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偶见红细胞渗出;肺泡壁轻度充血、水肿,肺泡内少量渗出液,富含蛋白,渗出较SAP模型组减轻,病变较轻。3、肺组织病理学评分:HO-1抑制剂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12.28±0.83 vs 9.37±0.61,P<0.05);与HO-1 过表达组相比,HO-1 抑制剂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12.28±0.83 vs 5.53±0.57,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HO-1过表达组大鼠的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5.53±0.57 vs 9.37±0.61,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4、各组大鼠肺组织IL-10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IL-10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IL-10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HO-1抑制剂组细胞内IL-10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HO-1过表达组细胞内IL-10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5、各组大鼠肺组织TNF-α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TNF-α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TNF-α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HO-1抑制剂组细胞内TNF-α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HO-1过表达组细胞内TNF-α表达较少,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少。六、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38 MAPK/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O-1抑制剂可增加胰腺组织中p38的磷酸化、MAPKAPK2的表达,促进NF-KB p65的表达;HO-1过表达可抑制SAP大鼠胰腺组织p38的磷酸化、MAPKAPK2的表达,减少NF-κB p65的表达。七、各组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NF-KB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O-1抑制剂可增加SAP大鼠肺组织中p38的磷酸化、MAPKAPK2的表达,促进NF-κκB p65的表达;HO-1过表达可抑制SAP大鼠肺组织p38的磷酸化、MAPKAPK2的表达,减少NF-κB p65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p38 MAPK/NF-KB传导通路可能是HO-1增加IL-10、降低TNF-α减轻SAP大鼠过度炎症反应的关键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结论1、HO-1过表达可以降低SAP大鼠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对SAP大鼠的胰腺和肺组织具有器官保护作用;2、HO-1对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增加IL-10表达、降低TNF-α的表达有关。3、HO-1过表达可抑制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p38 MAPK的磷酸化,减少NF-κB p65的表达。4、实验提示p38 MAPK/NF-KB传导通路可能是HO-1减轻SAP大鼠过度炎症反应的关键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前言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临床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外科治疗因为手术的创伤和应激反应会加重胰腺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而且会继发严重感染,引起肺、肝、肾、心等器官的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近年来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升高,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提高患者治愈率及存活率,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是国际性难题。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医药治疗SAP具有独特的疗效,已成为SAP临床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圣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大柴胡汤在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多,临床疗效较为明显[1]。大柴胡汤是仲景名方,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W。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等病症。近年来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发现,该方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抑制胃酸过多分泌以保护胃黏膜,还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张力,具有利胆作用,还有保护肝细胞等作用[3]。大柴胡汤治疗SAP的临床疗效值得期待,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要实验研究来加以证实和阐明,也将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证据的支持。TNF-α和IL-10是体内重要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抑制IL-2、IL-3及TNF-α等细胞因子的合成,还可以抑制TNF-α释放而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脏器功能,具有潜在的抗炎功能,对SAP所致的多器官损伤有保护作用[4,5]。TNF-α是由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所分泌的炎症因子,释放后能诱导IL-2、IL-3、IL-6、IL-8及TNF-a的表达,导致炎性因子过度的表达和释放,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和组织破坏[6-8]。在第一部分SAP大鼠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HO-1可以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减少促炎因子TNF-α的表达,对胰腺和肺具有器官保护作用,HO-1调节p38 MAPK/NF-κ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和器官保护作用。大柴胡汤如果能通过调节HO-1抑制p38 MAPK/NF-κ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过度激活的全身炎症反应,将为SAP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大柴胡汤治疗SAP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尚需实验研究来加以证实和阐明,本实验应用大柴胡汤来治疗SAP大鼠模型,观察其对大鼠血清、胰腺和肺组织炎症因子HO-1、TNF-α、IL-10含量的影响,以及对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大柴胡汤对胰腺和肺保护作用;观察大柴胡汤对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p38 MAPK/NF-κ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作用,分析大柴胡汤治疗SAP是否通过介导HO-1/p38 MAPK/NF-K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以及器官保护作用。如果能阻断过度激活的全身炎症反应,将为SAP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武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中药大柴胡汤(Dachaihu Decoctio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血清、胰腺和肺组织HO-1、TNF-α、IL-10的影响,以及对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大柴胡汤对胰腺和肺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观察大柴胡汤对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p38 MAPK/NF-κ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作用,分析大柴胡汤治疗SAP是否通过介导HO-1/p38 MAPK/NF-KB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以及器官保护作用。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6~7周龄,220~26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AP模型组、大柴胡汤组,每组15只。1、对照组:假手术组,只开腹,然后关腹。术后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两次,自由饮水。2、SAP模型组:采用开腹经胰管逆行性注射5%牛黄胆酸钠(0.1ml/100g)方法制备SAP模型,建模后大鼠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两次,自由饮水。3、大柴胡汤组:经胰管逆行性注射5%牛黄胆酸钠(0.1ml/1OOg)方法制备SAP模型,制备SAP模型后给予大鼠中药大柴胡汤灌胃(2ml/200g,BID,剂量按公式计算)。大柴胡汤配方:柴胡15g,黄芩9g,芍药9g,枳实9g,半夏9g,大黄6g,大枣5枚(约10g),生姜15g,总计82g。大柴胡汤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煎药室煎制,熬成200ml药液,大鼠以200g为标准体重计算,给予2ml中药灌胃,每天两次,给药量相当于含生药8.2g/(kg·d)。大鼠的用药剂量计算公式:dB=dA× RB/RA×(WA/WB)1/3。公式中dA为人每公斤体重给予的剂量,dB为大鼠每公斤体重给予的剂量,单位为mg/kg,RA=100,为人的体型系数,RB=59,为大鼠的体型系数,WA、WB分别为人和大鼠的体重值,单位为kg。人的标准体重以60kg计算,大鼠标准体重以200g计算,求得所给予剂量[9]。在制模后72h腹主动脉穿刺留取血液标本,放尽血液处死大鼠,然后留取胰腺、肺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HO-1含量。制备胰腺和肺组织匀浆,离心提前上清液,ELISA法检测其中TNF-α、IL-10、HO-1的含量。制备胰腺组织石蜡切片,用HE(hematoxylin-eosin)染色法观察胰、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荧光法)对切片进行染色,观察促炎因子TNF-α、抗炎因子IL-10的细胞内表达情况。提取胰腺和肺组织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p38 MAPK/NF-κB通路关键蛋白(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MAPKAPK2、NF-K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一、各组大鼠的血清HO-1、IL-10、TNF-α含量比较1、各组大鼠的血清HO-1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血清HO-1含量显着增高(0.82±0.17 vs 0.26±0.05,P<0.01);与SAP模型相比,大柴胡汤组血清HO-1 明显增高(0.99±0.15 vs 0.82±0.17,P<0.05)。2、各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均显着增高(74.62±7.28 vs 12.37±1.94,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血清IL-10含量明显增高(91.67±10.53 vs 74.62±7.28,P<0.05)。3、各组大鼠的血清TNF-α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血清TNF-α含量明显增高(31.49±4.67 vs 11.73±1.88,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TNF-α含量明显下降(23.81±3.29 vs 31.49±4.67,P<0.05)。二、各组大鼠的胰腺HO-1、IL-10、TNF-α含量比较1、各组大鼠胰腺的HO-1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胰腺的HO-1含量显着增高(0.49±0.07 vs 0.17±0.04,P<0.01);与SAP模型相比,大柴胡汤组胰腺HO-1 明显增高(0.78±0.14 vs 0.49±0.07,P<0.05)。2、各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明显增高(50.37±4.56 vs 25.93±2.86,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胰腺IL-10含量明显增高(59.82±6.35 vs 50.37±4.56,P<0.05)。3、各组大鼠的胰腺TNF-a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TNF-a含量明显增高(31.76±5.52 vs 14.78±2.39,P<0.01);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胰腺TNF-α含量明显下降(25.68±3.49 vs 31.76±5.52,P<0.05)。三、各组大鼠的肺组织HO-1、IL-10、TNF-α含量比较1、各组大鼠肺组织的HO-1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HO-1含量显着增高(0.42±0.07 vs 0.13±0.02,P<0.01);与SAP模型相比,大柴胡汤组肺组织HO-1 明显增高(0.65±0.09 vs 0.42±0.07,P<0.05)。2、各组大鼠的肺组织IL-10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48.51±3.94 vs 20.63±1.89,P<0.05);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肺组织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57.26±6.07 vs 48.51±3.94,P<0.05)。3、各组大鼠的肺组织TNF-a含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TNF-a含量明显增高(28.43±2.92 vs 10.67±0.94,P<0.05);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肺组织中TNF-α含量明显下降(10.67±0.94 vs 28.43±2.92,P<0.05)。四、各组大鼠胰腺形态学观察:1、胰腺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胰腺组织无水肿、充血、及胰腺坏死,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胰腺组织水肿、苍白,表面脂肪组织散在点状皂化斑;大柴胡汤组胰腺组织局部水肿、苍白,未发现明显皂化斑。2、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胰腺腺泡排列规则,腺管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变化;SAP模型组胰腺间质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胰腺部分出血、坏死,腺泡水肿、排列紊乱;大柴胡汤组胰腺间质轻度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小叶间隔增宽,与模型组比较,病变较轻。3、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8.50±0.78 vs 12.30±1.26,P<0.05);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12.30±1.26vs0,P<0.01)。4、各组大鼠胰腺组织IL-10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IL-10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IL-10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大柴胡汤组细胞内IL-10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5、各组大鼠胰腺组织TNF-α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TNF-α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TNF-α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大柴胡汤组细胞内TNF-α表达较少,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少。五、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观察:1、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大鼠肺无水肿、充血,表面红润,气管内无渗出液。SAP模型组大鼠肺明显水肿、充血,表面苍白,包膜下可见渗血,气管内较多渗出液。大柴胡汤组大鼠肺可见水肿、充血,较SAP模型组大鼠轻,表面苍白,包膜下少量渗血,气管内少量渗出液。2、HE染色光镜下观察: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完整、清晰,细胞排列规整,无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薄,无充血、水肿,肺泡内无渗出液。SAP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模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红细胞渗出;肺泡壁增厚,明显充血、水肿,肺泡内大量渗出液,富含蛋白,透明膜形成。大柴胡汤组大鼠肺组织结构较完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偶见红细胞渗出;肺泡壁轻度充血、水肿,肺泡内少量渗出液,富含蛋白,渗出较SAP模型组减轻,病变较轻。3、肺组织病理学评分:与SAP模型组相比,大柴胡汤组大鼠的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5.35±0.49 vs 8.93±0.85,P<0.05);与对照组相比,SAP模型组大鼠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8.93±0.85 vs 0,P<0.01)。4、各组大鼠肺组织IL-10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IL-10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IL-10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大柴胡汤组细胞内IL-10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更加明显。5、各组大鼠肺组织TNF-α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细胞内TNF-a表达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SAP模型组细胞内TNF-α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大柴胡汤组细胞内TNF-α表达较少,免疫组化染色较SAP模型组少。六、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38 MAPK/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NF-KB p65的表达正常。SAP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NF-κB p65的表达明显增加。大柴胡汤可抑制SAP大鼠胰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抑制NF-κB p65的表达。七、各组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NF-κB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NF-κB p65的表达正常。SAP组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NF-κB p65的表达明显增加。大柴胡汤可抑制SAP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抑制NF-KB p65的表达。结论1、大柴胡汤治疗SAP大鼠可增加HO-1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胰腺及肺组织病理改变。2、大柴胡汤可抑制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中p38 MAPK的磷酸化、MAPKAPK2的活化,抑制NF-κB p65的表达。3、大柴胡汤对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诱导HO-1表达升高IL-10、降低TNF-a有关。4、p38 MAPK/NF-κB通路可能是大柴胡汤诱导HO-1表达发挥抗炎和器官保护作用的关键炎症信号传导通路。
苏军涛[2](2019)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内质网应激蛋白GRP 78和Caspase-12表达的影响。方法首先选取喂养10天后的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等分成单纯开关腹组(Sham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GSH组)3组(N=24),每组按3 h、6 h、12 h、24 h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其中Sham组麻醉后打开腹腔翻动胰腺后即关腹,SAP组造模前2 h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 ml/kg),然后开腹暴露胰胆管,缓慢推注牛磺胆酸钠(5 g/kg),牛黄胆酸钠造模成功后关腹,GSH组造模前2 h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GSH(1 g/kg),造模过程同SAP组。大鼠模型制造成功后3 h、6 h、12 h、24 h重新开腹,切开取出胰腺,行HE染色,观察各组各时间段胰腺组织学变化;开腹暴露下腔静脉,采取静脉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及IL-6、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取分离的胰腺组织标本,通过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3组大鼠各时间点胰腺GRP 78、Caspase-12的表达程度。结果1、胰腺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sham组开腹后,胰腺肉眼下未见明显出血水肿,光镜下胰腺组织基本正常,无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聚集;SAP组肉眼下可见胰腺出血及坏死,光镜下可见胰腺细胞坏死及出血,组织内可见散在的红细胞,可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且造模后时间越长,炎症程度越重;GSH组光镜下胰腺组织炎症程度与SAP组相比减轻,且随造模时间延长,炎症加重。2、血清淀粉酶、IL-6及C反应蛋白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检测血清淀粉酶、IL-6及C反应蛋白显示,GSH组相同时间点血清淀粉酶、IL-6、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各时间段淀粉酶及IL-6、C反应蛋白水平表未见明显变化(P>0.05);3、SAP组和GSH组GRP 78、Caspase-12的表达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且在同一时间点GSH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SAP组。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在大鼠SAP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通过降低内质网应激反应,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对SAP的保护作用。图3幅;表5个;参161篇。
刘璐璐[3](2019)在《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效果。方法将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精细注射组(6 h)、精细注射组(24 h)、被膜下组(6 h)、被膜下组(24 h)。精细注射组30只采用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即十二指肠乳头区域注射5%牛黄胆酸钠;被膜下组30只采用胰腺被膜下多点注射5%牛黄胆酸钠;假手术组15只仅行开腹手术后翻动胃肠即关腹。分别于造模后6 h和24 h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收集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统计胰腺炎病理评分,并根据胰腺组织病理结果,统计各组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成模率;计算各组开腹至关腹手术时间(min);同时观察各组大鼠的死亡率。结果1.精细注射组无死亡大鼠,被膜下组有2只大鼠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被膜下组较精细注射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精细注射组和被膜下组血清淀粉酶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被膜下6 h组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显着升高(P<0.05)。精细注射组24 h和被膜下组24 h血清淀粉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被膜下组6 h和24 h之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6 h,24 h)和精细注射组(6 h,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与被膜下组6 h比较,被膜下组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被膜下组6 h与精细注射组6 h胰腺炎病理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被膜下组24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胰腺炎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6 h和精细注射组6 h的成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被膜下组24 h和精细注射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与被膜下组6 h比较,被膜下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与精细注射组6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被膜下组6 h与精细注射组6 h成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被膜下组24 h比较,精细注射组24 h的成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具有血清淀粉酶含量变化显着、胰腺组织病理典型、成模率高的优点,可为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值得推广。
刘盛兰[4](2018)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血浆样本进行检测,并以健康志愿者血浆样本作为对照,筛选出不同严重程度AP患者血浆代谢谱变化的特征性离子并进行物质鉴定,通过代谢通路等分析差异代谢物相关的生物学意义,进而初步分析这些代谢物质在A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可能具有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7例AP住院患者血浆样本,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4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39例,另采集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血浆作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以分析,检测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小分子代谢物。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型对样本和组间变异信息加以评估,并采用交叉验证、置换检验、以及训练集-测试集等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初步评价分类模型的分类效果和预测能力。随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采用PLS-DA第一主成分VIP值(variable importance)结合Mann-Whitney-Wilcoxon Tes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以p-value≤0.05且VIP≥1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代谢物的鉴定首先根据精确分子量进行初步确认,推测其可能的分子式,然后依据MS/MS碎片信息比对公共数据库(Metlin,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HMDB),massbank,Lipid Maps,Mzclound)确认差异代谢物。结果:本次实验正离子模式共获得1314个前体分子,负离子模式获得1110个前体分子,由总离子流基峰色谱图可见,三组间代谢物离子峰值差异显着。PCA、PLS-DA、OPLS-DA三种模型都具有很好的可解释度(R2X>0.5)。由PCA得分图可以观察到,健康志愿者、MAP、SAP三组血浆样本具有一定的区分聚类趋势,获得了较好的分类模型。PLS-DA模型使组间对比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三组样本呈明显的区分聚类,无论正负离子模式下,均有大于95%的样本符合模型判别(R2Y>0.95),且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Q2>0.85)。在OPLS-DA模型中,随机抽取62.5%的样本(22例SAP、30例MAP、20例对照)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OPLS-DA模型,抽取38.5%(17例SAP、18例MAP、10例对照)作为测试集,用于测试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此组OPLS-DA分析共有5个主成分(2个预测主成分,3个正交主成分),在OPLS-DA得分图上清晰可见三组区分聚类愈发显着,且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可预测度(R2X=0.357,R2Y=0.948,Q2=0.839)。同时测试集的样本均在图中能正确的归入分组聚类,经过训练集-测试集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和预测能力。共筛选并鉴定出3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有15个代谢物在AP患者血浆中的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SAP组的浓度水平显着增高,表明它们可能是提示AP严重程度的潜在差异代谢物。它们分别是:D-焦谷氨酸,羟基异己酸、乙酰肉碱、β-丙氨酸、L-肉碱、肌酸、吲哚乳酸,犬尿氨酸,棕榈酰肉碱,辛酰肉碱、L-苯丙氨酸、苹果酸、酮戊二酸、苏氨酸、尿酸。另有13个代谢物在AP组浓度水平较对照组增加,且在MAP组最高,而SAP组较MAP组下降,提示这些可能是AP早期诊断的潜在代谢标志物或MAP的特征性标志物。这13个代谢物分别是:2-氨基异丁酸,3-丁烯-1-胺,当归酸,D-β羟基丁酸、谷氨酸、谷氨酰胺、L-组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壬二酸、丁二醛、N,N-二甲基甘氨酸,1-磷酸鞘氨醇。在SAP中硫酸吲哚酚的水平显着高于MAP组和对照组,提示其可能是SAP的预测性标志物。结论:LC-MS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不同严重程度AP患者血浆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对AP严重程度的分级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并以健康志愿者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筛选出不同严重程度AP患者尿液代谢谱变化的特征离子并进行物质鉴定,通过代谢通路等分析发现代谢物相关的生物学意义,进而初步分析这些代谢物质在A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可能所具有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AP的67例住院患者尿液样本,其中MAP 40例,SAP 27例,另采集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尿液作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以分析,检测不同严重程度的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尿液小分子代谢物。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型对样本和组间变异信息加以评估,并采用交叉验证、置换检验、以及训练集-测试集等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初步评价分类模型的分类效果和预测能力。随后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采用PLS-DA第一主成分VIP值结合Mann-Whitney-Wilcoxon Test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以p-value≤0.05且VIP≥1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代谢物的鉴定首先根据精确分子量进行初步确认,推测其可能的分子式,然后依据MS/MS碎片信息比对公共数据库(Metlin,HMDB,massbank,Lipid Maps,Mzclound)确认差异代谢物。结果:本次实验正离子模式共获得893个前体分子,负离子模式获得1878个前体分子,由总离子流基峰色谱图可见,三组间代谢物离子峰值差异显着。PCA、PLS-DA、OPLS-DA三种模型都具有很好的可解释度(R2X>0.5)。由PCA得分图可以观察到,健康志愿者、MAP、SAP三组血浆样本具有一定的区分聚类趋势,获得了较好的分类模型。PLS-DA模型使组间对比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三组样本呈明显的区分聚类,无论正负离子模式下,均有大于80%的样本符合模型判别(R2Y>0.8)且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Q2>0.7)。在OPLS-DA模型中,随机抽取60%的样本(15个SAP样本,25个MAP样本,15个对照样本)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OPLS-DA模型,40%的样本(12个SAP样本,15个MAP样本,10个对照样本)作为测试集,用于测试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此组OPLS-DA分析共有5个主成分(2个预测主成分,3个正交主成分),在OPLS-DA得分图上清晰可见三组区分聚类愈发显着,且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可预测度(R2X=0.318,R2Y=0.891,Q2=0.697)。同时测试集的样本均在图中能正确的归入分组聚类,经过训练集-测试集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和预测能力。共筛选并鉴定出2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有14个代谢物在AP患者尿液中的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SAP组的浓度水平显着增高,它们分别是:3-甲基酮酸、苹果酸、肉碱、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酮缬氨酸、酪氨酸,γ-谷氨酰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犬尿氨酸。而腺苷的含量在AP患者尿液中的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在SAP组的浓度水平显着下降。上述这15个差异代谢物在健康对照、MAP、SAP三组尿液的浓度水平变化特点,提示它们可能是反映AP严重程度的潜在差异代谢物。β-羟丁酸、琥珀酸半醛、氨基己二酸、CMPF(呋喃酸)在AP组浓度水平较对照组增加,且在MAP组显着增加,而SAP组低于MAP组浓度水平,提示这些可能是AP早期诊断的潜在代谢标志物或MAP的特征性标志物。胆碱在SAP组尿液的浓度水平显着高于MAP组和对照组,提示其可能是SAP的特征性代谢物质。结论:LC-MS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不同严重程度AP患者尿液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对AP严重程度的分级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夏飞[5](2018)在《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的表达目的:本部分通过建立具备重复性好、容易复制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胰腺与脑组织的病理、脑干湿重比(W/D)与体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与脑损伤组织病理变化,探讨是否能够通过该模型的建立导致大鼠胰腺炎相关性脑损伤(PE),以及TLR4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脑损伤中的表达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Nac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的方法,制成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MY、LIPA、IL-6以及TLR4表达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建模后胰腺组织及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及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脑组织的TLR4的表达。统计学分析胰腺组织和脑组织病理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TLR4在急性胰腺炎时表达作用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的建模方法。结果: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胰腺无出血水肿,未见明显改变;生理盐水组(Nacl组)见胰腺周围轻度水肿,少量腹水,光镜下可见胰腺组织间质显着增宽,小叶间隙增大,胰腺细胞水肿;而经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T8510,Solarbio)建立的SAP模型组24小时后半数大鼠出现胰腺出血、坏死,光镜下见胰腺组织间质显着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局灶或片状坏死。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SAP组与Nacl组、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cl组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较为显着;SAP组大鼠符合坏死出血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建模24小时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见SAP组部分大鼠光镜可见脑组织水肿,主要表现在神经元细胞周围空白间隙,血管内皮细胞内陷周围有较大腔隙,光镜还可见到少数神经元细胞核溶解固缩。生理盐水组(Nacl组)脑组织无出血水肿,未见明显改变;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的TLR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其中SAP组为4.53±1.081,Nacl组1.83±0.94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TLR4 mRNA相对表达情况,其中SAP组为3.06±1.161,Nacl组1.31±0.849,SAP组与Nacl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1、通过TLR4、淀粉酶、脂肪酶、IL-6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说明TLR4可能参与了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过程并与其严重程度有关。2、造模后胰腺及脑组织的病理及脑指数的变化,说明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模型,可以诱发大鼠胰腺炎相关性脑损伤。3、通过TLR4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其可能为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部分si RNA靶向干扰TLR4基因后大鼠相关指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第一部分中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引发脑损伤造模成功,并通过检测得知TLR4在胰腺炎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说明其可能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脑损伤发病相关,本部分将沿用之前的方法建立急性重症胰腺炎脑损伤模型,并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使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侧脑室局部靶点部位注射TLR4 si RNA,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干预,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脑组织中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 D88)及IL-6表达的情况,验证大鼠立体定位侧脑室注射si RNA对TLR4进行干预是否有效,并进一步探讨TLR4在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表达及相关作用机制,寻求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生理盐水对照组(Nacl)、急性重症胰腺炎组(SAP)、TLR4激动剂组(LPS)、TLR4 si RNA组(si RNA),同第一部分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药物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采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侧脑室局部靶点部位注射给药方式对TLR4激动剂组和TLR4 si RNA组分别注射脂多糖(LPS)和TLR4 si RNA进行干预。建模及干预后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统计分析各组脑组织病理组织学评分间的相关性。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及实时定量PCR(q 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的TLR4、My D88以及IL-6的相对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在Nacl组、SAP组、LPS组、si RNA四组间,脑组织TLR4蛋白及m RNA相对表达均存在显着差异。SAP组与Nacl组比较TLR4、My D88以及IL-6表达显着性增加,给予TLR4特异性激动剂组脂多糖刺激后LPS组表达较其余各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TLR4特异性抑制剂后,si RNA组TLR4、My D88以及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及L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用RNA干扰技术直接将搭载si RNA载体的TLR4 si RNA应用于局部靶点部位,可对目标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调控。2、进一步论证了TLR4通过My D88依赖途径介导IL-6等炎症因子释放可能是大鼠胰腺炎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3、TLR4的表达情况与大鼠胰腺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为胰腺炎脑损伤提供一种可能的治疗靶点。
刘丽燕[6](2018)在《潘氏细胞抗菌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常伴随着肠道屏障损伤与肠道菌群紊乱。潘氏细胞通过分泌抗菌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正常且参与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本研究观察潘氏细胞抗菌肽对ANP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逆行胆胰管注射3.5%牛黄胆酸钠溶液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尾静脉注射100 mg/kg双硫腙溶液建立大鼠潘氏细胞耗竭模型,在尾静脉注射双硫腙溶液6h后诱发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以建立ANP+双硫腙大鼠联合组模型,所有大鼠在各自造模后6h、12h、24h、36h及48h处死并留取标本。依各组大鼠自然死亡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Schmidt评分标准评估各组大鼠胰腺病理损伤;肠道损伤用以下指标评估:Chiu’s评分标准评估各组大鼠末端回肠病理损伤;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的水平评估肠道通透性,ELISA检测血清与肠道组织TNFα、IL-1β和IL-17A水平,评估全身及肠道炎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肠道菌群移位情况。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观测末端回肠潘氏细胞溶菌酶的表达及潘氏细胞计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各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粪便 RuminococcaceaeUCG-005 及 RuminococcaceaeUCG-014 的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末端回肠粘膜内质网应激蛋白BIP及ATF6的表达。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假手术组、双硫腙组、ANP组及ANP+双硫腙联合组造模后48h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8.8%,78.7%及50.5%。ANP组各个时间点胰腺病理损伤及评分高于假手术组,联合组各个时间点胰腺病理损伤及评分高于相应时间点的ANP组,尤其在24h及36h(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ANP组各个时间点末端回肠病理损伤及评分逐渐加重,肠道通透性指标升高;末端回肠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7A表达水平增加并伴随有肠道菌群移位。联合组与ANP组比较,在各个时间点联合组末端回肠病理损伤及评分明显高于ANP组织(P<0.01),尤其是6h;ANP组及联合组血清DAO及D-乳酸含量随时间逐渐升高,在6h、12h、24h联合组较ANP组肠通透性损伤更明显(p<0.05);联合组末端回肠炎症因子普遍高于ANP组,其中IL-17A及IL-1β水平在 6h,12h,24h 较 ANP 组明显上调(分别为 6h、12hp<0.01,24hp<0.05),而TNF-α水平在各个时间点皆较ANP组升高(分别为6hp<0.01,12h、24h、36h、48hp<0.05)。ANP组及联合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随时间逐渐上升,联合组血清TNFα,IL-1β及IL-17A水平在6h、12h、24h较ANP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NFα,IL-1β 6h p<0.01,12h、24h<0.05;IL-17A6h、12h、24h P<0.05);FISH 显示联合组肠道菌群移位最明显。qPCR显示ANP组溶菌酶基因表达量较假手术组下降且溶菌酶基因表达下降与肠通透性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上调呈负相关,免疫荧光显示联合组溶菌酶的表达最低且潘氏细胞计数最少。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ANP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进行性下降,联合组短链脂肪酸含量普遍低于ANP组,其中乙酸、丙酸、异丁酸、戊酸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轻度升高,丁酸、异戊酸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联合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含量在6h,12h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在6h较ANP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大鼠粪便RuminococcaceaeUCG-005 及 RuminococcaceaeUCG-014 的基因表达在 ANP 组随时间的进展逐渐下降,在联合组表达下降的最明显,其中6h、24h联合组明显低于ANP组(p<0.01)。ANP组及联合组末端回肠粘膜BIP及ATF6蛋白随时间延长表达上调,且在检测的6h、24h、48h联合组的表达强于ANP组(p<0.05)。结论潘氏细胞耗竭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生存率降低,胰腺及末端回肠组织的病理损伤加重,肠通透性增加,末端回肠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7A的表达上调,肠道菌群移位明显并伴随着抗菌肽的减少。潘氏细胞作为保护因子可能通过其分泌的抗菌肽减少,致与其相关的厚壁菌门RuminococcaceaeUCG-005 及 RuminococcaceaeUCG-014 数量减少,并导致相应的细菌代谢产物乙酸生成减少,乙酸减少可能增强了肠道上皮内质网应激进而导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道的损伤。
冀亮[7](2017)在《硫化氢调控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及方法,AP的临床治疗在当今生物医学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仍是各位同道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AP致病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久以来,AP发病早期的两项特征性改变,即腺泡细胞内大量空泡的堆积及胰酶的提前激活,一直是AP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多项报道提示AP发病早期腺泡细胞内的空泡是自噬源性的,而胰酶的提前激活也被认为是缺陷性自噬的产物。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第三代内源性产生的气体信号分子。目前的资料支持H2S作为一种促炎因素在AP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程度的危害性作用,而介导H2S在AP发生、发展中促炎作用的潜在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先前,我科研团队实验结果表明,抑制H2S的合成可通过增强细胞凋亡而减轻大鼠AP模型中的坏死性损伤。作为H2S相关的序贯性研究,本次研究的重点将是H2S在AP中对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部分: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AP组,胆胰管逆行注射3.5%的牛磺胆酸钠溶液(0.15 m L/100g)造模;sham组,仅行上腹部正中切开及肠管翻动;硫氢化钠(Na HS)组,AP造模1 h后经腹腔注射Na HS溶液1 m L(28μmol/kg);DL-炔丙基甘氨酸(DL-propargylglycine,PAG)组,AP造模1 h后经腹腔注射PAG溶液1 m L(80 mg/kg)。所有各组生存的大鼠于AP造模3 h、6 h和12 h后随机处死,留取胰腺组织及血浆,妥善处理、保存。体外实验部分:将AR42J细胞或m GFP-RFP-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标记的AR42J细胞分为四组。AP组,以500μmol/L的牛磺胆酸钠刺激AR42J细胞模拟AP;control组,对AR42J细胞给予等同于AP组牛磺胆酸钠使用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Na HS组,于AP诱导前30 min给予100μmol/LNa HS;PAG组,于AP诱导前60 min给予3 mmol/LPAG。特定实验中,10μmol/L氯喹(chloroquine,CQ)的2 h预处理或20μmol/LCompound C(CC)的1 h预处理将用作对各组细胞自噬水平的人工干预。所有各组细胞于AP模拟建立1 h、3 h和6 h后提取蛋白或40 min后进行胰酶激活分析。结果大鼠AP造模后6 h,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炎症因子浓度、自噬性空泡堆积程度、LC3转化率及血浆淀粉酶、脂肪酶浓度均显着高于sham组;AP造模后以上指标的变化,可由Na HS的干预而进一步增强,也可由PAG的干预而明显减弱。AR42J细胞在AP诱导40 min后,胰酶激活明显增强;与AP组相比,Na HS组胰酶激活明显增强,PAG组胰酶激活明显减弱。大鼠胰腺组织溶酶体相关性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LAMP-2)与LC3的免疫共位实验及m GFP-RFP-LC3标记的AR42J细胞内自噬流分析结果提示AP时,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无障碍。在体外实验中,CQ的引入进一步明确了AP时自噬上游生成阶段的过度激活,且其程度与局部H2S的浓度成正相关。各组AR42J细胞蛋白中,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的磷酸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AP时,AMPK磷酸化水平上调而m TOR磷酸化水平下调,其程度与局部H2S浓度呈正相关。最后,CC的引入不仅可抑制AMPK活性,而且连m TOR下游ULK1及P70S6K的活性也一并抑制。结论H2S可通过AMPK/m TOR通路过度激活自噬从而加重AP相关性损伤。早期、主动的抑制内源性H2S产生及降低体内H2S浓度有望成为今后治疗AP的一个新途径。
刘洁[8](2014)在《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可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临床对之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关键是对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自噬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随着对自噬的不断认识,目前认为自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开始增多,现认为急性胰腺炎自噬体增加,且异常自噬与酶原的激活有关。故我们推测抑制自噬发生或阻断其过程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潜在靶点。本实验研究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应用于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研究。目的:初步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54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组、乌司他丁组(UTI组)。以0.1ml/min的速度向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造模后3h、6h、12h分别处死大鼠。乌司他丁组的制备在建立ANP模型后30分钟经尾静脉注射含乌司他丁的生理盐水2.5ml(l00000U/kg,12500U/ml),速度为0.2ml/min;SO组及ANP组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ELISA法测定IL-1β,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 Bp65表达水平。结果:与ANP组相比,乌司他丁组造模后6h、12h血清AMY、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病理损伤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 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12h,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 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除抑制蛋白酶的活性,还可能与其通过阻断自噬激活和胰腺损伤炎症级联反应。
杨淑丽[9](2012)在《自噬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提前激活造成胰腺及周围组织消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根据病情轻重,临床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轻症患者病情轻、大多预后良好,而重症临床病情凶险,可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然而目前临床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关键是对其发生机制不清楚。自噬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随着对自噬的不断认识,目前认为自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认为急性胰腺炎自噬体增加,且异常自噬与酶原的激活有关,故我们推测抑制自噬发生或阻断其过程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潜在靶点。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动物模型,观察自噬在胰腺炎中表达变化及意义;运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自噬发生,明确自噬在胰腺炎中的作用及机制,并运用NF-κB抑制剂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干预NF-κB信号通道,观察NF-κB信号通道对大鼠急性胰腺炎自噬的调节作用,探讨NF-κB信号通路对自噬的调节机制,初步探寻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新的分子机制,从而为研究和探索早期遏制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第一部分自噬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观察自噬在牛磺胆酸钠所致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胰腺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和ANP组,各组再分为术后3h、6h、12h3个观察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胰胆管插入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NP大鼠模型。各组于术后相应时点处死大鼠,检测血清淀粉酶(AMY),ELISA法测血清TNF-α,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评分,酶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电镜观察自噬形成,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1蛋白不同时间点在胰腺组织的表达。结果:与SO组比较,牛磺胆酸钠诱导ANP各时间点(3h、6h、12h)血清AMY、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胰腺损伤及(水肿、出血、坏死和炎症)病理学评分均显着增加(P<0.05)。因此,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成功地建立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电镜下,正常胰腺腺泡细胞结构清晰,细胞核结构正常,细胞内自噬泡少见;ANP诱导后自噬体增加,随时间延长数量增多。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正常胰腺组织中LC3和Beclin1低表达,ANP后3h大鼠胰腺组织中LC3和Beclin1阳性细胞表达增加,持续到12h,较SO组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P组LC3及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与SO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有差异(P<0.05)。LC3蛋白表达水平在6h和12h与胰腺病理损伤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ANP发生,导致大鼠胰腺细胞自噬激活,自噬体形成,并且胰腺组织Beclin1和LC3的表达在3h增加持续至12h,呈时间依赖性增高,与胰腺病理损伤相关。提示自噬激活参与ANP早期损伤,Beclin1和LC3在AN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第二部分自噬抑制剂3-MA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自噬及凋亡的影响目的:采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MA进行干预,探讨抑制自噬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作用及其对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5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O)组、ANP组和3-MA组,各组再分为术后3h、6h、12h3个亚组,每亚组6只。各组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胰腺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凋亡指数,免疫荧光检测LC3和Bcl-2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胰腺组织Caspase-3的表达及酶化学法测定胰腺组织Caspase-3的活性,RT-PCR检测胰腺组织Caspase-3和Bcl-2mRNA的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ANP组和3-MA组血清TAP在各时间点均升高,3-MA组的TAP在3h和6h较ANP组下降(P<0.05),但12h两者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病理检测显示,与ANP组比较,3-MA组病理损伤和评分在3h和6h下降(P<0.05),12h两组间无差异(P>0.05)。TUNEL检测凋亡指数在ANP组较SO组升高(P<0.05),3-MA组在3h和6h较ANP组升高(P<0.05),12h两组间无差别(P>0.05)。免疫荧光显示,3-MA组胰腺细胞LC3和Bcl-2表达较ANP组下降,RT-PCR结果显示Bcl-2mRNA含量在各时间点也减少(P<0.05)。与ANP组比较,3-MA组大鼠胰腺组织Caspase-3活性在3h和6h增加,而且Caspase-3mRNA在胰腺组织含量也增加(P<0.05)。结论:3-MA抑制自噬后,大鼠ANP的胰腺病理损伤减轻和血清TAP水平降低,Caspase-3升高和Bcl-2下降。表明ANP胰腺细胞自噬受到抑制后,促进了细胞凋亡的形成;胰腺病理损伤减轻和血清TAP水平降低可能与腺泡细胞的凋亡增加有关。第三部分NF-κB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自噬的调节作用目的:探讨NF-κB信号通道对大鼠急性胰腺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自噬的调节及分子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ANP组和PDTC组。PDTC于建立ANP前30min腹腔注射,各组再分为术后3h、6h、12h3个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胰胆管插入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NP大鼠模型。各组于术后相应时点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胰腺组织。检测血清AMY、ELISA测定血清TNF-α、TAP,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及评分,电镜观察自噬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p65、Beclin1和LC3蛋白在胰腺组织表达。结果:5%牛磺胆酸钠诱导ANP大鼠血清AMY、TNF-α、TAP在各时间点均较SO组明显升高(P<0.05),胰腺病理损伤逐渐加重。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胰腺组织NF-κBp65、Beclin1和LC3在各时间点均升高(P<0.05)。PDTC干预NF-κB信号通道后减轻大鼠血清AMY、TNF-α、TAP水平(P<0.05),腺泡细胞自噬体减少,胰腺组织NF-κBp65及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表达较ANP组减少(P<0.05)。结论:PDTC减轻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AP及胰腺病理损伤。 PDTC干预ANP后,腺泡细胞自噬体、Beclin1和LC3表达减少,提示抑制NF-κB信号通道,减少大鼠胰腺细胞自噬形成,NF-κB信号通道可能参与牛磺胆酸钠诱导的大鼠ANP自噬调节过程。
周慧[10](2010)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梗阻机制及奥曲肽干预对肠道动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疾病,其总死亡率是10-25%,重症胰腺炎死亡率接近30-40%。40-70%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NP)的病人出现的继发性胰腺感染成为晚期死亡率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现有很多研究证实了ANP急性期的胃肠动力改变,推测动力障碍与导致腹腔内器官感染的细菌的过度生长相关,参与了全身性炎症反应和难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然而导致ANP相关的肠梗阻的潜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其发生原因可能包括调节动力的神经源性(肠神经)或肌源性(平滑肌,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机制的损伤或改变。本课题旨在探究ANP病程中小肠动力的损害,及其相关肌源性(ICC)和神经源性机制及奥曲肽干预对肠道动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腹腔内注射30%L-鸟氨酸(3g/kg)的方法建立ANP模型,药物干预采用奥曲肽,每8h皮下注射。从功能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三方面,观察造模后24h、48h、72h小肠动力相关的ICC、平滑肌和肠神经的变化及给予奥曲肽干预对这些动力相关机制的影响。功能学分为在体小肠埋置电极记录其肌电活动的慢波和移行性肌电复合波(migrating myoelectric complexs, MMC)和离体器官浴槽灌流技术记录小肠的自发收缩情况和相关药理学实验。形态学包括观察胰腺病理、ICC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受体阳性神经的免疫荧光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包括研究ICC、nNOS和CHAT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ANP大鼠在造模后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均出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胰腺典型病理表现。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造模后24h小肠推动率降低(P=0.002);较造模前基础值相比,小肠肌电活动出现慢波主功率和主频率均降低(主频率:P=0.005;主功率:P=0.034),快波的MMC周期延长(P=0.052);小肠自发收缩的振幅较对照组降低(P=0.004);药理学实验对ACh的反应较对照组减弱(P=0.05),而对KCl的反应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505),对照组加入TTX后收缩张力减弱(P=0.045)而ANP组则未出现此变化(P=0.197),对L-NNA的反应ANP组亦较对照组减弱(P=0.042)。免疫荧光观察发现ICC的两个亚型ICC-MY和ICC-DMP的荧光密度均较对照组减弱(ICC-MY,P=0.000; ICC-DMP,P=O.000),PGP 9.5标记的肠神经荧光密度较对照组减弱(P=0.001),nNOS神经元数目也较对照组减少(P=0.000).Western blot显示nNOS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0.032)。3.造模后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观察到,ANP+生理盐水组慢波的主频率均较基础值显着降低(24h,P=0.046;48h,P=0.017;72h,P=0.004);而ANP+奥曲肽组则在造模后三个时间点较基础值均无显着差别;而在同一时间点内,ANP48h和ANP72h,给予ANP+奥曲肽组主频率明显高于ANP+生理盐水组(48h,P=0.021;72h,P=0.081)。ANP+生理盐水组MMC周期在48h和72h时间点较基础值显着延长(48h,P=0.002;72h,P=0.006),此变化趋势未发现于ANP+奥曲肽组;同慢波主频率变化类似,同一时间点内,ANP48h和ANP72h ANP+奥曲肽组MMC周期显着较ANP+生理盐水组缩短(48h,P=0.005;72h,P=0.004)。免疫荧光结果显不:ICC-DMP在48h和72h时间点,ANP+奥曲肽组较ANP+生理盐水组累计荧光密度显着增强(48h,P=0.028;72h P=0.01)。Western blot显示在72h时间点c-Kit的蛋白表达ANP+奥曲肽组显着高于ANP+生理盐水组(P=0.017)。4.小肠离体收缩振幅在ANP造模后24h和48h时间点,ANP+生理盐水组较对照组有显着减低(24h,P=0.004;48h,P=0.011),而此变化趋势未发现于ANP+奥曲肽组;在对照组内和ANP24 h和48 h时间点内,各自小肠收缩振幅奥曲肽干预组均优于生理盐水干预组(对照组内,P=0.016;ANP24 h内,P=0.000;ANP48 h内,P=0.008)。药理学实验发现小肠收缩振幅对ACh的反应,在24h时间点,ANP+奥曲肽组显着大于ANP+生理盐水组(P=0.002);对L-NNA的收缩反应,在24h时间点,ANP+奥曲肽组与ANP+生理盐水组有显着差异(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HAT阳性神经元ANP+生理盐水组造模后三个时间点均较对照显着减少(24h,P=0.000;48h,P=0.000;72h,P=0.005);而在24h和48h时间点内,ANP+奥曲肽组的CHAT阳性神经元数目高于无干预组(24h,P=0.034;48h,P=0.024)。与CHAT神经类似,nNOS阳性神经元在ANP+生理盐水组造模后三个时间点均较对照显着减少(24h,P=0.000;48h,P=0.000;72h,P=0.000);而在24h和48h时间点内,ANP+奥曲肽组的nNOS阳性神经元数目高于ANP+生理盐水组(24h,P=0.003;48h,P=0.046)。Western blot在ANP24h时间点奥曲肽干预组较生理盐水干预组CHAT神经的蛋白表达增高(P=0.057)。而nNOS神经的蛋白表达则在48h时间点奥曲肽干预组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P=0.032)。结论ANP病程中出现小肠动力功能紊乱,其潜在机制涉及调节动力的神经源性(肠神经:nNOS、CHAT神经元)或肌源性(平滑肌、ICC)机制的改变。奥曲肽的干预,一定程度上保护了ICC和nNOS、CHAT神经,部分逆转了其相关动力障碍,是ANP病程中肠道动力的潜在保护因素。
二、甘氨酸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动物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氨酸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动物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O-1和中药大柴胡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HO-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保护机制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保护机制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SCI论文目录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外文论文三 |
外文论文四 |
外文论文五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2)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 |
1.2.2 大鼠血清淀粉酶检测结果 |
1.2.3 IL-6和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
1.2.4 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情况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急性胰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
2.1 液体复苏 |
2.2 早期营养支持 |
2.3 镇痛药的使用 |
2.4 抗生素的应用 |
2.5 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处理 |
2.6 急性胰腺炎的预防 |
2.6.1 ERCP术后AP的预防 |
2.6.2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预防 |
2.6.3 胆源性胰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
2.6.4 戒酒和戒烟 |
2.7 胰腺炎的药物治疗 |
2.7.1 抑制胰酶分泌和释放的药物 |
2.7.2 其他类药物 |
2.8 潜在的未来治疗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采集 |
1.3. 试剂与仪器 |
二、实验流程 |
2.1. 血浆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 |
2.2 预实验 |
2.3 正式实验过程 |
2.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三、数据分析流程 |
四、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总离子流基峰色谱图 |
4.3 总体代谢物层次聚类分析(热图) |
4.4 多元统计分析 |
4.5 筛选差异代谢物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采集 |
1.3. 试剂与仪器 |
二、实验流程 |
2.1 尿液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 |
2.2 预实验 |
2.3 正式实验过程 |
2.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三、数据分析流程 |
四、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总离子流基峰色谱图 |
4.3 总体代谢物层次聚类分析(热图) |
4.4 多元统计分析 |
4.5 筛选差异代谢物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综述 代谢组学在常见胰腺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急性胰腺炎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siRNA靶向干扰TLR4基因后大鼠相关指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潘氏细胞抗菌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潘氏细胞抗菌肽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中的变化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与模型建立 |
3.2 样本留取与处理 |
3.3 胰腺组织病理HE染色及评分 |
3.4 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7A的表达 |
3.5 肠道损伤的检测 |
3.5.1 末端回肠组织病理HE染色及评分 |
3.5.2 肠道通透性指标检测 |
3.5.3 ELISA检测肠道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7A的表达 |
3.5.4 荧光探针原位杂交观测大鼠24h末端回肠菌群染色 |
3.6 Real-time PCR检测末端回肠潘氏细胞溶菌酶基因的表达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潘氏细胞耗竭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的影响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与模型建立 |
3.2 样本留取与处理 |
3.3 生存曲线绘制 |
3.4 胰腺组织病理HE染色及评分 |
3.5 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7A的表达 |
3.6 肠道损伤的检测 |
3.6.1 末端回肠组织病理HE染色及评分 |
3.6.2 肠道通透性指标检测 |
3.6.3 ELISA检测肠道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7A的表达 |
3.6.4 荧光探针原位杂交观测大鼠24h末端回肠菌群染色 |
3.7 免疫荧光观测大鼠24h末端回肠潘氏细胞溶菌酶染色 |
3.8 潘氏细胞计数 |
3.9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潘氏细胞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与模型建立 |
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
3.3 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粪便瘤胃球菌UCG-005及瘤胃球菌UCG-014基因的表达 |
3.4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末端回肠Bip及ATF6蛋白表达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硫化氢调控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文献综述 |
1.1 急性胰腺炎 |
1.1.1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
1.1.2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及分级 |
1.1.3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现状 |
1.2 自噬 |
1.2.1 自噬的生理过程及生物信号通路 |
1.2.2 常用的自噬监测指标、方法 |
1.2.3 自噬活性的调控 |
1.2.4 自噬与急性胰腺炎 |
1.3 硫化氢 |
1.3.1 硫化氢的生理功能及检测 |
1.3.2 硫化氢与急性胰腺炎 |
2.前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实验器材和试剂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体外实验 |
3.2.2 体内实验 |
3.3 统计学分析 |
4.结果 |
4.1 大鼠AP相关性损伤与体内硫化氢浓度呈正相关 |
4.2 腺泡细胞内自噬性空泡的堆积与体内H_2S浓度呈正相关 |
4.3 腺泡细胞内胰酶的激活与局部环境中H_2S浓度呈正相关 |
4.4 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增强,且不受局部环境中硫化氢浓度变化的影响 |
4.5 自噬上游生成通路的过度激活与局部环境中H_2S浓度呈正相关 |
4.6 硫化氢通过AMPK/mTOR通路过度激活自噬加重急性胰腺炎 |
5.讨论 |
6.结论 |
7.致谢 |
8.参考文献 |
9.个人简历 |
(8)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综述 |
综述文献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自噬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自噬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噬抑制剂 3-MA 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自噬及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NF-ΚB 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自噬的调节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梗阻机制及奥曲肽干预对肠道动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肠道动力检测 |
材料 |
方法 |
课题设计 |
讨论 |
第二部分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小肠动力障碍的机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奥曲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奥曲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小肠肠神经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全文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甘氨酸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动物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O-1和中药大柴胡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和肺保护机制的研究[D]. 范开亮. 山东大学, 2019(03)
- [2]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保护作用的研究[D]. 苏军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十二指肠乳头区精细注射法诱导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的研究[D]. 刘璐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急性胰腺炎代谢组学分析[D]. 刘盛兰. 苏州大学, 2018(06)
- [5]Toll样受体4在大鼠急性胰腺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夏飞. 苏州大学, 2018(12)
- [6]潘氏细胞抗菌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初探[D]. 刘丽燕.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7]硫化氢调控腺泡细胞缺陷性自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D]. 冀亮.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7(04)
- [8]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洁. 苏州大学, 2014(10)
- [9]自噬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杨淑丽. 苏州大学, 2012(12)
- [10]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梗阻机制及奥曲肽干预对肠道动力的影响[D]. 周慧.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