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修订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苏煜翔[1](2021)在《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煤矸石是煤矿产生的废石,目前我国煤矸石存量约为70亿吨,大量煤矸石堆积形成了煤矸石山。煤矸石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破坏环境等。在当前土建用砂石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如能够将处理后的煤矸石用于工程结构中,则不仅消纳了大量的废弃煤矸石,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拓宽了工程用混凝土的砂石来源途径,减少了开山挖石、破坏环境的危害。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本文以陕北地区榆神府柠条塔矿区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化特性和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分析,探究煤矸石作为混凝土粗骨料的适用性;进而对煤矸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各种强度指标进行试验分析。本文研究了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及煤矸石用做混凝土粗骨料时的物理力学性能。对煤矸石与天然碎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热值、含碳量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试验比较与分析。对煤矸石与碎石的颗粒级配、压碎指标、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进行了试验比较与分析。得出煤矸石可以用做混凝土粗骨料。以煤矸石为混凝土粗骨料设计了24组配合比,共浇筑了180个混凝土试块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基于试验数据研究了煤矸石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抗折强度与配合比的关系、煤矸石混凝土抗折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基于煤矸石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整个曲线共有四个阶段,由于煤矸石材性较脆,曲线下降段存在突然破坏的现象。由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了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的换算关系,同时建立了煤矸石混凝土的本构方程。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煤矸石混凝土的Bolomey公式和煤矸石取代率影响系数。随后查阅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煤矸石取代率影响系数存在一定的离散性。
甘有良[2](2021)在《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路面混凝土,具有收缩小、早期强度高且耐久性良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需要快速修补的工程以及海港码头、桥梁隧道等快速抢修抢建工程。传统的制作方法是采用道路水泥或特殊工艺,配制的路面混凝土通常早期强度低、收缩开裂严重,而且配制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本课题旨在采用常规原材料及普通工艺,研制出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本文依托茂名市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针对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气候的道路修建,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低收缩高早强高抗折的路面混凝土试验配合比,使之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基于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分别提出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细集料、粗集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的技术指标要求。对路面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以用水量、外加剂掺量、砂率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以坍落度测量、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通过研究表明,用水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配合比优化,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力学性能指标进行研究。不同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的路面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加入10%粉煤灰和12%能有效地提高路面混凝土后期力学性能。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折压比随砂率的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皆先增后减,表明35%砂率能有效提高路面混凝土的抗折性能。降低水灰比有利于降低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过低的水灰比影响施工性能,经试验水灰比以0.32为准。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合料,可以减小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砂率对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不大,最佳值为35%。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由原来的145kg降低至130kg,并且增加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因此实现低收缩高早强的目的。当配合比试验水胶比为0.32,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量,砂率为35%时,其7d抗压强度超过40MPa,7d抗折强度超过5.0 MPa,360d干缩率为330~350*10-6,达到了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的设计目标要求。原施工方每方路面混凝土原材料成本为356.0元,经过改善后为315.2元,每方成本节约40.8元,为整个项目约24公里路面混凝土施工节省了两百八十多万的成本支出,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文卓,蒋玉川,王阳,吴文军[3](2020)在《浅析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混凝土外加剂标准体系的应用现状,并根据混凝土行业检测人员多年对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的解读与运用,分析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在实验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能使混凝土外加剂的检测方法更加规范合理,为混凝土外加剂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胡超凡[4](2020)在《水泥基灌浆料膨胀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泥基灌浆料因具有高流动性、早强、高强和微膨胀等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轨道交通、冶金、电力等行业,大量替代了传统的细石混凝土,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效率,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但国内的水泥基灌浆料整体质量水准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在目前水泥基灌浆料相关的研究中,比较关注各项原材料对水泥基灌浆料基本性能的影响,但对于水泥基灌浆料相关标准与规范中各项指标制订的目的,以及这些指标是否存在缺陷却很少有研究探讨。为探究国内水泥基灌浆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解决,本文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几种水泥基灌浆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差异,试验探索了塑性膨胀剂对水泥基灌浆料的性能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水泥基灌浆料竖向膨胀率指标与凝结时间的关联性、硬化后膨胀率补偿收缩的实际效果以及水泥基灌浆料的长期变形性能控制,以期促进水泥基灌浆料的发展。通过对水泥基灌浆料主要性能指标的试验,认为黏度、有效承载面、变形性能是水泥基灌浆料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发气型的塑性膨胀剂是目前实现水泥基灌浆料塑性膨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会降低水泥基灌浆料的抗压强度。竖向膨胀率与凝结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关标准中以3h为界区分水泥基灌浆料塑性膨胀与硬化后膨胀是存在缺陷的,表面上满足竖向膨胀率指标要求的水泥基灌浆料实际上可能并不能同时提供塑性膨胀和硬化后膨胀,应将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作为水泥基灌浆料塑性膨胀的终止点和硬化后膨胀的起始点,才能同时保证塑性膨胀和硬化后膨胀的有效性。通过自由膨胀与限制膨胀的对比试验,发现水泥基灌浆料硬化后膨胀率的大小无法衡量其补偿收缩的效果。最后给出了水泥基灌浆料综合变形性能控制建议:水泥基灌浆料在加水拌合至初凝应有一定的塑性膨胀;初凝到24h应保持持续膨胀,但不能超过一定上限;还应制订长期的收缩指标,如订立水泥基灌浆料加水拌合后1d到28d在无约束条件下的自收缩指标。
王俊杰[5](2019)在《粉煤灰和矿渣粉在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矿物掺合料作为当代混凝土不可获取的重要组分,已经成熟运用于各类房建、市政工程。但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的公路工程实际应用中,掺合料设计和使用的标准与地域性原材料质量差异及供需矛盾依旧存在。对于火电站和钢铁厂欠发达的云贵高原地区,掺合料原料来源更加匮乏,随着云南省“五网”公路建设的推进,分布在山区的公路工程受限于交通和材料来源的制约,在高桥隧比工程中C50以上高等级混凝土配合比的掺合料技术要求与实际供需存在极大的矛盾。为实现云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云南地区Ⅰ级粉煤灰和S95级矿渣粉产能少、品质差的现状,进行S75级矿粉和Ⅱ级粉煤灰配制公路C50、C55混凝土的应用研究。论文通过测定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表征混凝土工作性能;根据测定3d、7d、28d抗压强度及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表征混凝土力学性能;通过进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抗冻试验、抗开裂试验,表征混凝土耐久性能。论文采用S75级矿渣粉和Ⅱ级粉煤灰为矿物掺合料,配制出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C50和C55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Ⅱ级粉煤灰和S75级矿渣粉掺量在5%15%内时,与纯水泥相比混凝土工作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改善显着,特别在抗开裂性上可降低10%以上开裂面积风险,且随掺量的增加而提高,掺入15%的Ⅱ级粉煤灰和S75级矿粉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静弹模量、抗冻性相对纯水泥配比降幅较小(5%以内),均能满足与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粉配制混凝土的耐久性规范的同级评定;(2)Ⅱ级粉煤灰或S75级矿渣粉相比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渣粉在15%以内的同掺量下,混凝土工作性差异较小,静弹模量和28d强度降幅在1.7%内,抗氯离子渗透、抗裂性、抗冻性降幅在4%以内,能满足与掺入Ⅰ级粉煤灰或S95级矿粉配制混凝土的同等耐久性评定等级;(3)采用云南地区Ⅱ级粉煤灰和S75级矿渣粉资源,在云南香丽高速、元蔓高速、泸弥新鸡高速公路工程配制的C50、C55混凝土,其强度、耐久性指标均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
王春[6](2016)在《混凝土膨胀剂标准化发展及标准指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混凝土膨胀剂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对比分析了混凝土膨胀剂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对历次标准修订中的技术指标规定进行了对比,对指标规定变化的原因进行了释义,为深入理解膨胀剂相关标准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膨胀剂,充分发挥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工程价值,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聂鹏,王宗爽,王晟,谭玉菲,徐舒,车飞,李琴,武雪芳[7](2014)在《民用建筑室内氨污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民用建筑室内空气氨污染问题,从室内空气氨污染现状、污染来源、释放规律、对人体健康影响以及相关控制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我国室内空气氨污染情况较为复杂,美容美发场所氨污染较重,其他民用建筑室内空气氨污染北方比南方严重,且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国外污染情况较轻;国内外对于室内空气中低浓度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都不多;我国关于民用建筑室内空气氨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较多,而国外则主要集中在农牧业养殖场室内空气氨的控制;我国针对室内空气氨污染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及规范,而除芬兰外其他发达国家鲜见相关报道。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
蔡光容,高岩,赵英利[8](2012)在《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在检测部门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外加剂在出厂和工地应用前的试验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阐述了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在我们检测试验部门应用过程中发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1)系列配套标准(GB/T8076《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标准及部分性能试验);GB/T8077《混凝土外加剂均质性试验方法》;GB 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更新不同步;2)部分标准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检测项目考虑不周;3)对水泥及其用量的影响因素考虑单一。同时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张元勃,冷发光,李小阳[9](2012)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编制简介——混凝土制备与运输》文中认为混凝土制备与运输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7章规定了混凝土拌合物制备与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有:一般规定、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质量检查及相关附录。介绍了规范中混凝土制备与运输章节中原材料选择与进场检验、拌合物制备基本工艺和罐车运输中添加减水剂的注意事项等。
宋东辉[10](2012)在《膨胀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预拌混凝土应用膨胀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膨胀剂的防裂抗渗性能、膨胀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掺膨胀剂的膨胀混凝土确保防裂、抗渗作用的施工关键。
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修订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修订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煤矸石物化特性及其骨料物理力学性能 |
2.1 煤矸石的物化特性 |
2.1.1 放射性 |
2.1.2 矿物组成 |
2.1.3 化学组成 |
2.1.4 热值与含碳量 |
2.1.5 热稳定性 |
2.2 煤矸石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
2.2.1 颗粒级配 |
2.2.2 压碎指标 |
2.2.3 堆积密度 |
2.2.4 表观密度 |
2.2.5 吸水率 |
2.2.6 含泥量 |
2.2.7 针片状颗粒含量 |
2.2.8 试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3.1 配合比 |
3.3.2 试件设计 |
3.4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3.4.1 试验过程及加载步骤 |
3.4.2 试验结果 |
3.4.3 煤矸石混凝土早期强度公式拟合 |
3.4.4 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后期强度分析 |
3.5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5.1 试验过程及加载步骤 |
3.5.2 试验结果 |
3.6 抗折强度 |
3.6.1 试验设计 |
3.6.2 试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矸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3 配合比设计 |
4.2.4 试验过程及加载方案 |
4.3 试验结果 |
4.3.1 试验现象分析 |
4.3.2 煤矸石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结果 |
4.3.3 煤矸石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 |
4.4 本构方程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材料 |
5.2.2 配合比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 |
5.3.2 煤矸石取代率对煤矸石Bolomey公式的影响 |
5.4 煤矸石混凝土Bolomey公式的比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课题背景 |
1.1.2 工程背景 |
1.2 路面混凝土的概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 发展趋势 |
1.2.2 低收缩高早强的机理 |
1.3 课题来源 |
1.3.1 课题提出 |
1.3.2 解决思路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
2.1 实验仪器及主要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2.1.2 实验主要材料 |
2.2 原材料测试方法 |
2.2.1 水泥 |
2.2.2 粉煤灰 |
2.2.3 矿渣粉 |
2.2.4 细集料 |
2.2.5 粗集料 |
2.2.6 拌合水 |
2.2.7 外加剂 |
2.3 配合比设计 |
2.3.1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要求 |
2.3.2 配合比设计参数要求 |
2.3.3 配合比参数确定 |
第3章 路面混凝土早强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交试验 |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判定指标 |
3.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3.1 配合比调整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路面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路面混凝土收缩研究 |
4.1 引言 |
4.2 路面混凝土的收缩 |
4.2.1 路面混凝土收缩类型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施工工艺 |
5.1 制备流程 |
5.2 施工准备 |
5.2.1 技术准备 |
5.2.2 现场准备 |
5.2.3 施工机械选型与配套 |
5.3 原材料技术要求 |
5.3.1 水泥 |
5.3.2 粉煤灰和矿渣粉 |
5.3.3 粗细集料 |
5.3.4 水和外加剂 |
5.4 路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5.4.1 路基调平 |
5.4.2 拌合及运输 |
5.4.3 施工和养护 |
5.4.4 回访与鉴定 |
5.5 成本核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浅析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混凝土外加剂标准体系的应用现状 |
2 外加剂相关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标准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及时修订 |
2.2 标准中试验方法可操作性差,需结合实践进一步完善细节 |
2.3 标准之间和标准之中表述不一致,需标准修订时进行修改 |
2.4 外加剂与水泥存在相容性问题,建议补充检测用水泥种类 |
3 结语 |
(4)水泥基灌浆料膨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泥基灌浆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水泥基灌浆料膨胀性能研究现状 |
1.3 补偿收缩的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工作性能试验 |
2.2.2 力学性能试验 |
2.2.3 竖向膨胀率试验 |
2.2.4 有效承载面试验 |
2.2.5 凝结时间试验 |
2.2.6 自由膨胀与限制膨胀试验 |
第3章 水泥基灌浆料性能指标探索 |
3.1 主要性能指标差异 |
3.1.1 流动度与黏度 |
3.1.2 抗压强度 |
3.1.3 竖向膨胀率 |
3.1.4 有效承载面 |
3.1.5 国内水泥基灌浆料存在的问题 |
3.2 塑性膨胀剂对水泥基灌浆料性能影响 |
3.2.1 塑性膨胀剂对水泥基灌浆料竖向膨胀率的影响 |
3.2.2 塑性膨胀剂对水泥基灌浆料流动度的影响 |
3.2.3 塑性膨胀剂对水泥基灌浆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基灌浆料竖向膨胀率与凝结时间的关联性研究 |
4.1 问题的由来与背景 |
4.2 试验研究 |
4.2.1 水泥基灌浆料凝结时间的差异 |
4.2.2 水泥基灌浆料竖向膨胀率与凝结时间的关联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泥基灌浆料硬化后膨胀率补偿收缩的效果研究 |
5.1 问题的由来与背景 |
5.2 试验研究 |
5.2.1 水泥基灌浆料硬化后膨胀率的补偿收缩效果 |
5.2.2 水泥基灌浆料长期变形性能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粉煤灰和矿渣粉在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粉煤灰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
1.2.2 矿渣粉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
1.2.3 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掺合料在公路混凝土中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实验原材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矿渣粉 |
2.1.4 粗集料 |
2.1.5 细集料 |
2.1.6 外加剂 |
2.1.7 水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新拌工作性能和强度的测定 |
2.3.2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测定 |
2.3.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测定 |
2.3.4 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测定 |
2.3.5 混凝土早期抗开裂性能的测定 |
3.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配合比参数 |
3.2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3.3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3.4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 |
3.5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3.6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3.7 粉煤灰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早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3.8 C50 粉煤灰优化配合比 |
3.9 本章小结 |
4.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1 配合比参数 |
4.2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4.3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4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4.6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4.7 矿渣粉品质及掺量对混凝土早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4.8 C55 矿渣粉优化配合比 |
4.9 本章小结 |
5.工程实际应用情况 |
5.1 香丽高速C50和C55 混凝土的应用 |
5.1.1 Ⅱ级粉煤灰应用于C50和C55 质量分析 |
5.1.2 Ⅱ级粉煤灰应用于C50和C55 成本分析 |
5.2 元蔓高速C50 混凝土的应用 |
5.2.1 S75 矿渣粉应用于C50和C55 质量分析 |
5.2.2 S75 矿渣粉应用于C50和C55 成本分析 |
5.3 泸弥新鸡高速应用案例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用建筑室内氨污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室内空气氨污染的研究进展 |
1.1 室内空气氨污染现状 |
1.2 室内空气氨的来源 |
1.3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中氨释放规律 |
1.4 室内空气氨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 |
1.5 室内空气氨污染控制 |
1.5.1 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
1.5.2 室内空气氨污染控制技术 |
2 国外室内空气氨污染研究进展 |
2.1 室内空气氨的浓度和来源研究 |
2.2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中氨释放规律 |
2.3 室内空气氨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 |
2.4 室内空气氨污染控制技术 |
3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建议 |
(8)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在检测部门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外加剂相关的国家标准更新不同步的问题 |
2 国家标准不够重视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检测项目 |
3 对水泥及其用量的影响因素考虑单一 |
4 结语 |
(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编制简介——混凝土制备与运输(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1.1 原材料选用 |
1.1.1 水泥 |
1.1.2 骨料 |
1.1.3 矿物掺和料 |
1.1.4 外加剂 |
1.1.5 拌合用水 |
1.2 原材料的质量检验 |
1.2.1 基本检验方法 |
1.2.2 对于“批次”的理解 |
1.2.3 对质量证明文件的要求 |
1.2.4 差别化检验 |
1.2.5 复验项目 |
1)水泥 |
2)粗骨料和细骨料 |
3)掺和料 |
4)外加剂 |
5)拌合用水 |
2 对混凝土制备的要求 |
2.1 制备方式 |
2.2 混凝土基本搅拌工艺 |
2.2.1 计量 |
2.2.2 投料 |
2.2.3 搅拌设备 |
2.3 开盘鉴定 |
2.3.1 目的 |
2.3.2 开盘鉴定内容 |
2.3.3 开盘鉴定的组织实施 |
3 混凝土拌合物运输 |
3.1 运输工具 |
3.2 连续供应问题 |
3.3 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工作性 |
3.4 现场卸料 |
3.5 罐车加减水剂问题 |
4 结语 |
(10)膨胀混凝土施工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掺膨胀剂的膨胀混凝土 |
2、膨胀混凝土施工的关键 |
3、质量控制 |
四、《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修订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矸石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苏煜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D]. 甘有良.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浅析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A]. 王文卓,蒋玉川,王阳,吴文军. 国检集团第一届检验检测人员岗位能力提升论文集, 2020
- [4]水泥基灌浆料膨胀性能研究[D]. 胡超凡. 浙江大学, 2020(01)
- [5]粉煤灰和矿渣粉在云南省高速公路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王俊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混凝土膨胀剂标准化发展及标准指标分析[J]. 王春. 市政技术, 2016(06)
- [7]民用建筑室内氨污染研究进展[J]. 聂鹏,王宗爽,王晟,谭玉菲,徐舒,车飞,李琴,武雪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4(03)
- [8]混凝土外加剂相关标准在检测部门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蔡光容,高岩,赵英利. 工程质量, 2012(11)
- [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编制简介——混凝土制备与运输[J]. 张元勃,冷发光,李小阳. 施工技术, 2012(06)
- [10]膨胀混凝土施工的关键[J]. 宋东辉. 科技信息,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