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相关疾病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车鑫仁,刘艳,许玉洋,张学潮,张小平,杜渐,王骏,顾雯雯,江伟[2](2021)在《B群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状况》文中指出随着多种脑膜炎奈瑟菌(Nm)菌种对应疫苗的问世, 各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情况发生着变化, 近几年B群Nm构成增多, 健康人群中B群Nm带菌者占比上升, 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由于密切接触B群Nm带菌者从而致病的情况。了解B群Nm感染的流行现况, 明确B群株耐药情况, 更新预防性治疗药品方案, 可有效降低流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针对B群Nm感染的流行和耐药现状作一综述, 为防治提供参考。
徐瑾,孔江南,郭永豪,丰达星,刘倩,张延炀[3](2021)在《2020年河南省0~79岁健康人群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全面了解河南省健康人群对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菌(Nm)的血清抗体水平,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和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11个省辖市的17个乡镇社区选取5 639名0~79岁健康人群进行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A群和C群Nm的抗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调查对象A群和C群Nm IgG抗体保护率(≥2μg/mL)分别为65.01%和43.84%(χ2=508.77,P<0.01),IgG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5.58、5.93μg/mL。不同年龄组别A群Nm抗体保护率在41.94%~80.08%之间(χ2=342.15,P<0.01),7~14岁年龄组最高;C群在24.96%~52.52%之间(χ2=216.81,P<0.01)),5~6岁年龄组最高。15岁及以上人群不同职业A群Nm抗体保护率在57.78%~74.63%之间(χ2=21.96,P<0.01),C群在40.24%~52.33%之间(χ2=18.18,P<0.01)。有、无免疫史人群A群Nm抗体保护率分别为55.83%、44.74%(χ2=4.58,P<0.05),C群分别为39.30%、27.19%(χ2=6.69,P<0.01)。结论河南省0~79岁健康人群A群Nm抗体保护率高于C群;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以及是否具有免疫史对于A群和C群流脑的抗体保护率有较大影响。建议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管理的同时,探索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免疫预防措施,适时优化儿童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策略。
高婉迎[4](2021)在《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传染病,同时也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根据Nm菌株表面荚膜多糖结构不同,Nm菌株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W、Y和X群是主要的致病血清群。不含有以上12种荚膜多糖结构的Nm菌株被归为不可分群菌株(Non-groupable,NG)。近年来,我国流行的流脑优势血清群发生了变化。2000年之前A群流脑在我国一直属于优势血清群,2000年之后B群、C群、W群、X群和Y群等其他血清群菌株开始出现或增加,尤其是B群流脑病例近年来明显增加。目前,中国流行的菌群包括ST-4821序列群(ST-4821 clonal complex,CC4821)的 B 群和 C 群,以及 CC11 的 W 群。针对B群Nm菌株防控,目前国际上已上市使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包括Bexsero(?)4CMenB和Trumenba(?),但我国目前尚无可使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eisserial heparin binding antigen,NHBA)也称为基因组来源的奈瑟菌抗原2132(genome-derived Neisseria antigen,GNA2132),是 Bexsero(?)4CMenB 疫苗的主要成分之一。NHBA蛋白的编码基因nhba普遍存在于Nm中,也存在于淋病奈瑟菌、多糖奈瑟菌、乳糖奈瑟菌、浅黄奈瑟菌中。对本实验室621株1956-2019年分离的不同血清群Nm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获得ST型和nhba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分布的多态性以及氨基酸序列特征。在PubMLST公共数据库网站下载所有奈瑟菌菌株全基因组中的nhba序列以及菌株信息,确定NHBA氨基酸型别。使用MEGA 7.0软件对NHBA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聚类树。选取我国主要流行的NHBA型别(688型和20型),进行PCR扩增,并将其插入pET-28a(+)质粒中以构建重组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并进行蛋白纯化和检测。研究结果显示,除Nm菌株之外,还有7种其他奈瑟菌种含有完整nhba基因序列(淋病奈瑟菌、乳糖奈瑟菌、多糖奈瑟菌、伯氏奈瑟菌、微黄奈瑟菌、浅黄奈瑟菌以及种水平无归类的奈瑟菌),不同奈瑟菌NHBA主要型别不同。有8种NHBA型别存在于至少2种不同奈瑟菌种中:9型同时存在于Nm和淋病奈瑟菌,262型同时存在于Nm和乳糖奈瑟菌,38型、92型、291型和545型同时存在于乳糖奈瑟菌和多糖奈瑟菌,470型同时存在于多糖奈瑟菌和种水平无归类的奈瑟菌,547型同时存在于浅黄奈瑟菌和微黄奈瑟菌。中国Nm菌株均含有nhba基因,其NHBA氨基酸序列与Bexsero(?)4CMenB疫苗中的NHBA型别(2型)的同源性为65.70%-100.00%。30株A群CC1 Nm菌株的主要NHBA型别为347型(n=26);65株A群CC5 Nm菌株的主要型别为126型(n=38)。284株B群菌株NHBA多态性较强,主要型别均为688型(n=31)和20型(n=27);少数菌株存在基因移码突变(n=2)。74株C群Nm菌株的优势型别为503型(n=30)。51株W群菌株的优势型别为29型(n=28)和697型(n=18)。30株X群菌株的优势型别为1068型(n=9)和1416型(n=5)。22株Y群Nm菌株nhba基因主要编码9型(n=11)和1060型(n=6)。对nhba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20型和688型均得到表达,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NHBA蛋白分子量约为70 kDa;20型NHBA蛋白存在少量降解,688型蛋白存在较大量蛋白降解(产生4条片段)。综上,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奈瑟菌种的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进一步对我国主要流行的Nm菌株NHBA优势型别进行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这些研究结果系统展示了NHBA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以及与表达相关的基本生物特性,为推进我国后续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候选蛋白筛选、疫苗蛋白的变异研究以及其他奈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经验。
王斌冰,毛雷婧,罗献伟,陈霞,唐继海[5](2021)在《2004-2019年安徽省0~2岁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安徽省0~2岁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免疫策略实施效果,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安徽省流脑发病数据。结果 2004-2019年安徽省0~2岁儿童共报告病例124例,年平均发病率0.33/10万,年平均死亡率0.10/10万,年平均病死率29.84%。发病集中于冬春季节,发病数、平均发病率最高均为合肥市。病例中检出A群、B群、C群Nm,其中A群、C群Nm均发生于2009年之前,B群Nm均发生于2012年之后。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显示69例0~2岁儿童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初次免疫后,抗体水平出现降低,3岁时A群、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06%、47.83%,C群抗体水平降低更为明显。结论 2004-2019年安徽省0~2岁儿童流脑发病由高发逐渐转为低发水平,安徽省基础免疫策略调整具有针对性,实验室监测提示该人群流脑流行菌群有变迁趋势,儿童在初次免疫后流脑抗体水平逐渐下降,需要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并加强针对流脑血清群变异趋势监测。
谢娜,符文慧,朱兵清,王童敏,陈涛,朱帕尔古丽·哈那西,徐丽,邵祝军,崔燕[6](202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0-201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新疆CDC保存的1960-2019年流脑发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离培养和荧光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健康人群带菌调查。采用玻片凝集和荧光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分子分型特征。结果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年发病率为0.02/10万~81.32/10万,病死率为1.05%~20.78%。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发病数位居前5位。1990年以前,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以A群为主(81.82%);1990年以后,出现B、C、W和Y群病例(14.00%),密切接触者没有明显优势的血清群,B、A、W、Y、C群分别为23.28%、18.53%、15.52%、9.91%、7.33%。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5.50%,16~岁带菌率最高(25.53%),菌株主要血清群为B(52.11%)、W(20.66%)、C(12.21%)和Y(9.39%)。MLST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新疆Nm菌株主要克隆群为ST-4821、ST-175和ST-5克隆群,病例Nm菌株以ST-5和ST-4821克隆群为主。结论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健康人群带菌率高,Nm菌株血清群正在发生变迁。应在重点地区加强流脑疫情的防控,防止流脑的暴发流行。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7](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8](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9](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0](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二、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相关疾病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相关疾病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2020年河南省0~79岁健康人群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和对象 |
1.2 标本采集 |
1.3实验室检测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总体抗体水平 |
2.2 不同年龄组抗体水平的分布 |
2.3 不同性别之间抗体水平的分布 |
2.4 15岁及以上不同职业人群中抗体水平的分布 |
2.5 6岁及以下人群不同免疫史之间抗体水平的分布 |
3 讨论 |
(4)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奈瑟菌属NHBA多态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国脑膜炎奈瑟菌NHBA序列多态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脑膜炎奈瑟菌NHBA克隆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2004-2019年安徽省0~2岁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流脑病例定义 |
1.3 流脑病例实验室检测 |
1.4人群抗体水平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人群分布 |
2.4 流脑疫苗基础免疫策略调整前后发病率变化 |
2.5 流脑病例Nm检测 |
2.6 0~3岁儿童人群抗体水平调查 |
3 讨论 |
(7)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 则 |
1.1 预防接种知情 |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
1.2 预防接种告知 |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
1.3.1 框架概述 |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
1.5.1 告知时机 |
1.5.2 告知方式 |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
1.6.3 预防接种禁忌 |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
1.8.5 同效替代 |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
2 乙型肝炎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2.3 疫苗安全性 |
2.3 接种建议 |
2.3.1 免疫程序 |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2.3.3 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常见不良反应 |
2.4.2 罕见不良反应 |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2.5.2 特定事项 |
3 卡介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流行病学特征 |
3.1.3 临床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效果 |
3.2.2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4.1 常见不良反应 |
3.4.2 罕见不良反应 |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1.4 消灭脊灰进展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4.2.3 疫苗安全性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4.3.3 接种禁忌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4.5 注意事项 |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4.5.2 特定事项 |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表现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5.3.3 接种禁忌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4.1 常见不良反应 |
5.4.2 罕见不良反应 |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5.5 注意事项 |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5.5.2 特定事项 |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2.3 安全性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7 乙型脑炎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表现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7.2.3 疫苗安全性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7.3.3 接种禁忌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7.5 注意事项 |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事项 |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表现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8.2.3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注意事项 |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8.4.2 特定事项 |
9 甲型肝炎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9.2.3 疫苗安全性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9.3.3 接种禁忌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9.5 注意事项 |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9.5.2 特定事项 |
(10)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则 |
1.1 预防接种知情 |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
1.2 预防接种告知 |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
1.3.1 框架概述 |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
1.5.1 告知时机 |
(1)事先告知 |
(2)接种时告知 |
1.5.2 告知方式 |
(1)面对面告知 |
(2)信息化途径告知 |
(3)反复多次告知 |
(4)对特别重大利害关系条款的强调告知 |
(5)其他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
1.6.3 预防接种禁忌 |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
(1)确认受种者信息 |
(2)介绍预防接种相关政策 |
(3)告知标准的信息 |
(4)核实健康状况 |
(5)解答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相关问题 |
(6)确认知情同意 |
(7)存档知情同意书 |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
1.8.5 同效替代 |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
2 乙型肝炎疫苗 |
2.1 疫苗针对疾病 |
2.1.1 病原学 |
2.1.2 临床特征 |
2.1.3 流行病学特征 |
2.2 疫苗简介 |
2.2.1 疫苗免疫原性 |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2.2.3 疫苗安全性 |
2.3 接种建议 |
2.3.1 免疫程序 |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2.3.3 接种禁忌 |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2.4.1 常见不良反应 |
2.4.2 罕见不良反应 |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2.5 注意事项 |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2.5.2 特定事项 |
3 卡介苗 |
3.1 疫苗针对疾病 |
3.1.1 病原学 |
3.1.2 流行病学特征 |
3.1.3 临床特征 |
3.2 疫苗简介 |
3.2.1 疫苗效果 |
3.2.2 疫苗安全性 |
3.3 接种建议 |
3.3.1 免疫程序 |
3.3.2 接种禁忌 |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3.4.1 常见不良反应 |
3.4.2 罕见不良反应 |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3.5 注意事项 |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
4.1 疫苗针对疾病 |
4.1.1 病原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流行病学特征 |
4.1.4 消灭脊灰进展 |
4.2 疫苗简介 |
4.2.1 疫苗免疫原性 |
(1)Sabin-IPV |
(2)Salk-IPV |
(3)bOPV |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IPV |
(2)bOPV |
4.2.3 疫苗安全性 |
(1)IPV |
(2)bOPV |
4.3 接种建议 |
4.3.1 免疫程序 |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IPV |
(2)bOPV |
4.3.3 接种禁忌 |
(1)IPV |
(2)OPV |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4.4.1 常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4.2 罕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IPV |
(2)bOPV |
4.5 注意事项 |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IPV |
(2)bOPV |
4.5.2 特定事项 |
(1)IPV |
(2)bOPV |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
5.1 疫苗针对疾病 |
5.1.1 病原学 |
5.1.2 临床表现 |
(1)百日咳 |
(2)白喉 |
(3)破伤风 |
5.1.3 流行病学特征 |
(1)百日咳 |
(2)白喉 |
(3)破伤风 |
5.2 疫苗简介 |
5.2.1 疫苗免疫原性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5.2.3 疫苗安全性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破伤风疫苗 |
5.3 接种建议 |
5.3.1 免疫程序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3.3 接种禁忌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5.4.1 常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破伤风疫苗 |
5.4.2 罕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DTaP |
(2)DTaP-IPV/Hib |
(3)DT |
(4)破伤风疫苗 |
5.5 注意事项 |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DTaP |
(2)DTaP-Hib |
(3)DTaP-IPV/Hib |
(4)DT |
5.5.2 特定事项 |
(1)DTaP |
(2)DTaP-IPV/Hib |
(3)DT |
(4)破伤风疫苗 |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
6.1 疫苗针对疾病 |
6.1.1 病原学 |
6.1.2 临床特征 |
6.1.3 流行病学特征 |
6.2 疫苗简介 |
6.2.1 疫苗免疫原性 |
(1)MMR |
(2) MR |
(3) MuV |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6.2.3 安全性 |
(1)MMR |
(2)MR |
(3)MuV |
6.3 接种建议 |
6.3.1 免疫程序 |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6.3.3 接种禁忌 |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6.4.1 常见不良反应 |
6.4.2 罕见不良反应 |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6.5 注意事项 |
7 乙型脑炎疫苗 |
7.1 疫苗针对疾病 |
7.1.1 病原学 |
7.1.2 临床表现 |
7.1.3 流行病学特征 |
7.2 疫苗简介 |
7.2.1 疫苗免疫原性 |
(1)JE-L |
(2) JE-I |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1) JE-L |
(2) JE-I |
7.2.3 疫苗安全性 |
(1) JE-L |
(2) JE-I |
7.3 接种建议 |
7.3.1 免疫程序 |
(1)JE-L |
(2)JE-I |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 JE-L |
(2) JE-I |
7.3.3 接种禁忌 |
(1) JE-L |
(2) JE-I |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7.4.1 常见不良反应 |
(1) JE-L |
(2) JE-I |
7.4.2 罕见不良反应 |
(1) JE-L |
(2) JE-I |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JE-L |
(2)JE-I |
7.5 注意事项 |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7.5.2 特定事项 |
(1) JE-L |
(2) JE-I |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
8.1 疫苗针对疾病 |
8.1.1 病原学 |
8.1.2 临床表现 |
8.1.3 流行病学特征 |
8.2 疫苗简介 |
8.2.1 疫苗免疫原性 |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
8.2.3 疫苗安全性 |
8.3 接种建议 |
8.3.1 免疫程序 |
(1)MPV-A和MPV-AC |
(2)MPCV-AC |
(3)MPV-ACYW |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8.3.3 接种禁忌 |
8.4 注意事项 |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8.4.2 特定事项 |
9 甲型肝炎疫苗 |
9.1 疫苗针对疾病 |
9.1.1 病原学 |
9.1.2 临床特征 |
9.1.3 流行病学特征 |
9.2 疫苗简介 |
9.2.1 疫苗免疫原性 |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
(1) HepA-L |
(2) HepA-I |
9.2.3 疫苗安全性 |
(1)HepA-L |
(2)HepA-I |
9.3 接种建议 |
9.3.1 免疫程序 |
(1)HepA-L |
(2)HepA-I |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
(1)HepA-L |
(2)HepA-I |
9.3.3 接种禁忌 |
(1)HepA-L |
(2)HepA-I |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
9.4.1 常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4.2 罕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
(1)HepA-L |
(2)HepA-I |
9.5 注意事项 |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
(1)HepA-L |
(2)HepA-I |
9.5.2 特定事项 |
(1)HepA-L |
(2)HepA-I |
四、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相关疾病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B群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耐药状况[J]. 车鑫仁,刘艳,许玉洋,张学潮,张小平,杜渐,王骏,顾雯雯,江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05)
- [3]2020年河南省0~79岁健康人群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J]. 徐瑾,孔江南,郭永豪,丰达星,刘倩,张延炀.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1(09)
- [4]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高婉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2004-2019年安徽省0~2岁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J]. 王斌冰,毛雷婧,罗献伟,陈霞,唐继海. 实用医学杂志, 2021(12)
-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0-201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 谢娜,符文慧,朱兵清,王童敏,陈涛,朱帕尔古丽·哈那西,徐丽,邵祝军,崔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6)
- [7]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4)
- [8]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9]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10]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2)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论文; 免疫策略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流脑疫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