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四亚甲基醚醇的合成

聚四亚甲基醚醇的合成

一、聚亚四甲基醚醇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1](2021)在《碳量子点构筑的高性能聚砜阴离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重,亟需寻找一种新型清洁能源以缓解当前的压力。燃料电池的效率高、零排放等特点被认为是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之一。开发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耐碱稳定性的阴离子交换膜是提升燃料电池的寿命和能量转换效率的关键。传统聚合物高分子膜由于结构单一而表现出较低的离子传导性能和较差的耐碱稳定性能,限制了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优化膜内微观结构,提升宏观性能为出发点,提出不同的改性策略,力求实现阴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传导性和耐碱稳定性的同步提升。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以柠檬酸和乙二胺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碳量子点,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以聚砜为有机聚合物骨架,通过氯甲基化和季铵化反应引入柔性侧链,构建了一系列不同碳量子点含量的侧链型阴离子交换膜,探究碳量子点对侧链型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此外,针对燃料电池的应用,对膜进行了吸水率、溶胀率、电导率和单电池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碳量子点的引入明显提升了膜的吸水率,对照膜的27.9%提升至杂化膜的35.6%。与对照膜相比,杂化膜的OH-电导率在80o C下可达42.03 m S·cm-1。此外,机械强度由对照膜的24.0 MPa提升至杂化膜的31.7 MPa,最高提升了32%。(2)选用两端为叔胺基团、中间为柔性疏水链作为交联剂,对聚砜基质进行交联改性,构建了一系列不同碳量子点含量的交联型阴离子交换膜。交联型杂化膜的离子电导率在80o C下高达61.1 m S·cm-1,高于侧链型杂化膜在80oC下的离子电导率(42.03 m S·cm-1)。机械强度由对照膜的40.7 MPa提升至杂化膜的49.3 MPa。杂化膜仍保持完整且电导率剩余为61.1%,表现出较好的碱稳定性。(3)为增强碳量子点与聚砜基质之间的相容性与稳定性,调节水热合成的时间与温度,制备改性碳量子点。以聚砜为聚合物主链,通过季铵化反应接枝改性碳量子点,构建了一系列不同碳量子点含量的接枝型阴离子交换膜。实验结果表明,改性碳量子点具有丰富的表面结构,与聚砜主链接枝后,形成了带有正电荷的导离子基团。杂化膜的OH-电导率在80o C下可达39.8 m S·cm-1,优于对照膜。机械强度由对照膜的19.0 MPa提升至杂化膜的35.4 MPa,提升了86.3%,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张伟[2](2020)在《基于PVC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燃料电池作为新型能源转化装置的一种,近年来受到了学者和工业界的普遍关注。离子交换膜作为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直接影响着燃料电池工作时的性能。现阶段研究比较多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然而其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不使用贵金属催化剂,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聚氯乙烯(PVC)是质优价廉的通用塑料,具有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耐化学品、机械性能优良等优点,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PVC中含有-Cl基团,很容易与胺基、巯基等基团发生取代反应,从而给聚氯乙烯的功能化改性提供了可能。本论文首先以聚氯乙烯为原料,通过与N-甲基哌啶和N-甲基吡咯烷进行取代反应,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杂环铵功能化的聚氯乙烯,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阴离子交换膜(PIP-PVC,PYR-PVC)。对该系列离子膜的离子导电率、机械性能及氧化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IP-PVC和PYR-PVC阴离子膜在80°C的离子导电率最高达到75.3m S·cm-1和79.4 m S·cm-1,吸水率和溶胀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PIP-PVC和PYR-PVC离子膜的拉伸强度19.3-30.0 MPa,断裂伸长率为42.5-70.2%。由于单铵离子功能化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存在限制,接下来分别以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和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作为交联剂,对上章合成的PIP-PVC-1.5,PYR-PVC-1.5进行交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交联型聚氯乙烯阴离子交换膜。对该系列离子膜的离子导电率、机械性能和氧化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EN-PIP-PVC交联离子膜具有最高离子传导率,在80°C下达到48.8 m S·cm-1,而PEN-PYR-PVC为44.9m S·cm-1。几种交联型PVC离子膜相比未交联PVC离子膜均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其中PEN-PIP-PVC的拉伸强度为34.3 MPa,弹性模量为812.2 MPa,比交联前PIP-PVC-1.5膜分别提高了46%,46.7%。交联膜比未交联膜的吸水率和溶胀度均有所下降,表明制备的交联型PVC离子膜比未交联PVC离子膜的机械性能显着改善,而耐热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改善不大。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单铵离子功能化PVC阴离子膜的基础上,引入多元胺进行交联,有利于实现离子传导率、膜尺寸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的平衡,耐热性能得到改善。因此,基于PVC交联离子膜在低温碱性燃料电池、膜分离、氯碱工业及海水淡化等领域有着潜在应用前景。

鹿传睿[3](2020)在《聚芳烃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的高度关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能源,已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是新一代的燃料电池,它是利用氢能的高效能量转化装置。根据聚电解质膜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质子膜燃料电池(PEMFC)和碱性膜燃料电池(AEMFC)。目前可实现商业化的是质子膜燃料电池,但是由于其昂贵的隔膜(基于含氟聚合物的Nafion膜)和贵金属催化剂,它的商业化规模受到限制。相较而言,AEMFC则可使用无氟聚合物的隔膜和非贵金属催化剂,因此AEMFC作为控制燃料电池成本的技术,在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阴离子交换膜(AEM)作为AEMFC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尚不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因此也成为限制AEMFC商业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AEM的研究方向主要基于聚芳醚基、聚烯烃基聚合物和常见的季铵、季磷类阳离子基团,并通过一系列改性方法使膜的性能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性能的提升往往是有限的,大多数的研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EM仍然因为OH-离子的迁移率较H+离子慢,季铵阳离子基团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霍夫曼消除等副反应的本质问题而带来的离子传导率和耐碱性不足,无法与酸性膜相提并论。因此,本文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摒弃了传统的聚合物,而是设计一种新型无醚键的聚合物,并对其进行改性,期望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具体展开的研究内容如下:(1)聚联苯哌啶多阳离子交联膜的制备与研究通过强酸催化聚合法制备一种新型不含醚键的聚联苯哌啶主链;合成了两端含烷基溴的多阳离子交联剂,使其末端可与主链的哌啶环发生自交联反应。通过改变交联度,以探究交联度对膜性能的影响。该多阳离子交联剂促进了离子传导并提高了膜的尺寸稳定性,其传导率最高可达155 mS/cm。同时,得益于稳定的聚合物骨架和交联网络较大的空间位阻,该膜也显示出优异的耐碱性。(2)不同构型的聚芳烃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构效关系研究基于上节的工作研究,为了控制膜的水吸收,进一步提高机械性能。分别选择三种不同构型的三联苯:对-三联苯、间-三联苯和联苯-三联苯混合物作为单体制备聚合物骨架,并采用上述体系最佳交联度,分别制备基于三种聚合物的交联膜,以研究聚合物骨架空间构型对碱性膜的性能的影响。总体来说,三联苯聚合物具有更低的离子交换容量(IEC),膜的水吸收和溶胀均得到控制(WU<70%,SR<20%)。因其主链空间构型各不相同,在离子传导性能和水吸收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结果。通过测试和构型模拟发现,基于间三联苯的碱性膜主链具有折叠扭曲的空间构型,使离子更易聚集,形成有利于OH-传导的离子通道,因此显示出更高的离子传导率。(3)多阳离子侧链型接枝聚间三联苯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研究在上一章研究中,交联膜虽提高了膜的尺寸稳定性,但牺牲了一定的离子传导率。因此,本章中选择使用远离骨架的“密集接枝”侧链结构以提高离子传导率。我们选择具有构型优势的聚间三联苯哌啶作为聚合物骨架,并加入三氟苯乙酮嵌段调控膜的IEC以提高机械性能,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接枝比例的侧链型碱性膜。所制备的碱性膜传导率最高可达164.12 mS/cm,当接枝比例为15%时,该膜在碱液中浸泡1500小时后离子传导率仅降低了 11.67%。结果表明此“密集接枝”侧链结构可平衡膜的机械性能和离子传导率和耐碱性,显示出优异的综合性能。

韩莹[4](2020)在《基于锂离子电池能源安全的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电解质可成功避免液体电解质易泄露、燃烧等缺点,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尺寸灵活性,而磷腈聚合物链段柔软,具有耐热阻燃性,当引入醚氧等可与Li+配位的取代基时,便具备了离子导电的能力,作为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通过设计合成不同种类官能团与烷氧基醚侧基混合取代聚磷腈,成功制备了磷腈聚合物电解质并探究了其成膜及导电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1.成功合成聚二氯磷腈中间体,并通过IR,31P-NMR,GPC证明了其结构和分子量分布状态,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保障。2.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环氧基醚/烷氧基醚官能化聚磷腈(EP-Al)/PZ、苯氧基醚/烷氧基醚官能化聚磷腈(Ph-Al)/PZ,并通过IR,31P-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性能分析可知其有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链段易迁移有利于离子的传输,其初始分解温度均在200℃左右,可达到电池正常的使用范围。3.设计并合成一系列腈基/烷氧基醚官能化聚磷腈(CN-Al)/PZ,对其导电机理进行了理论探究。4.通过溶液浇铸法成功制得(EP-Al)/PZ和(Ph-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膜,采用紫外交联方式,可以提高膜的机械强度。5.(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在Li+:O最佳比例下,(EP-Al)/PZ-4室温离子电导率最大,σmax=3.76× 10-5 S/cm,(Ph-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在Li+:O最佳比例下,(Ph-Al)/PZ-3室温离子电导率最大,σmax=3.48× 10-5 S/cm,对同一类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烷氧基醚侧链越长离子电导率越大;因环氧侧基比苯氧侧基的空间位阻小,Tg低,所以在相同烷氧基醚侧基,Li+:O最佳比例下,(EP-Al)/PZ的电导率大于(Ph-Al)/PZ。

王欣[5](2020)在《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α-重氮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独特的反应活性,他们可以在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下发生各种有机反应。α-重氮羰基化合物还被用作单体制备各种高分子,其中通过链式聚合反应可以制备聚亚甲基聚合物,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备聚醚酮等。O-H插入反应是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一个独特反应,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本论文探索了α-重氮羰基化合物同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聚酯和聚酯酰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脂肪族或芳香取代的双(α-重氮乙酰酯类)化合物,在Rh2(OAc)4催化下实现了与不同结构二元羧酸的缩聚,建立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高效、产物结构丰富的交替结构聚酯合成的新方法,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6000~18400 g mol-1,反应收率为73%~94%,玻璃化温度为-24~73℃。由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适用于含乙烯基、芳基、炔基、酰胺等官能化聚酯的合成。二、设计并合成了脂肪族或芳香族双(α-重氮乙酰乙酰胺类)化合物,通过Rh2(OAc)4催的化双(α-重氮乙酰乙酰胺类)化合物与脂肪族或芳香族二元羧酸的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结构丰富的交替结构聚酯酰胺,其数均分子量为4600~17900 gmol-1,反应收率为62%~91%,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8~226℃。我们进一步证明了α-重氮羰基化合物和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聚合反应中的普适性,大大拓展了底物的适用范围。

郭辉[6](2019)在《聚四氢呋喃生产过程中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美国英威达工艺生产PTMEG产品时的分子量控制影响因素。通过对聚合反应的醋酸、醋酸酐浓度、进料量及控制窄化工序(SPD)温度,具体介绍了PTMEG分子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曾雪琦[7](2019)在《衣康酸类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成膜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不饱和聚酯树脂在固化过程中需要活性不饱和单体作为稀释剂。稀释剂可与聚酯发生交联聚合反应,且能降低聚酯黏度。苯乙烯是当下最常用的稀释剂,但它挥发性高,容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提高,低苯乙烯聚酯和无苯乙烯聚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生物基材料衣康酸、1,4-丁二醇与己二酸共聚,减轻对石油基化学品的依赖。用衣康酸二甲酯取代苯乙烯作为活性稀释剂,应用到涂料中并对膜性能进行分析,降低了固化过程的碳氢化合物挥发,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标。不饱和聚酯聚(衣康酸丁二醇酯-co-己二酸丁二醇酯)(PBIA)由衣康酸(IA)、己二酸(SA)和1,4-丁二醇(BDO)采用直接酯化缩聚法合成,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合成产物性能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在氮气保护下,控制酯化温度165℃,酯化时间6 h,缩聚温度180℃,缩聚时间2 h,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醇酸比为1.2:1,此时产物酸值为10.49 mgKOH·g-1,分子量为1675。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饱和酸与不饱和酸的摩尔比得到一系列性能可控的共聚酯PBIA,实验表明:当己二酸与衣康酸之比为8:2时,PBIA性能较优,分散系数最窄。通过FT-IR和1H-NMR谱图分析可确定PBIA的结构。以衣康酸二甲酯代替苯乙烯为活性稀释剂,将自制的PBIA与引发剂、促进剂、稀释剂混合,形成不饱和聚酯涂料体系。探究了该体系引发剂、促进剂、稀释剂的用量及促进剂的选择,考察了实干时间、凝胶率、转化率、挥发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衣康酸二甲酯为活性稀释剂时,该体系引发剂过氧化环己酮含量2.5%,促进剂异辛酸钴含量0.4%,稀释剂用量为30%,此时固化时间为5.5 h,凝胶率达到76%;在固化前20分钟略微挥发,40 min后几乎没有挥发,固化挥发分为15%,较苯乙烯相比降低5%;固化完全时,转化率达到50%,而凝胶率达到76%。在此基础上加入碳酸钙填料。结果表明:碳酸钙填料能改善产品性能,碳酸钙含量为聚酯质量的50%为宜,此时固化挥发分为7.75%,吸水率为17%,体积收缩率为3.2%。将衣康酸二甲酯和苯乙烯两种稀释剂分别用于不饱和聚酯涂料的制备,考察稀释剂用量、固化温度和时间、引发剂用量对膜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稀释剂衣康酸二甲酯的用量为30%时,涂膜达到最优性能:硬度为4H,附着力为1,冲击强度为50 cm。而苯乙烯为稀释剂,稀释剂含量为10%时,涂膜达到最优性能:硬度为3H,附着力为1,冲击强度为50 cm。因此可以得到结论:衣康酸二甲酯为稀释剂能提高固化效率,优化涂膜性能,但其亲水性差,所以存在固化温度较高,用量较多的缺点。通过SEM形貌分析和涂膜热性能分析,得到结论:衣康酸二甲酯的稀释效果更好,涂膜的热稳定性和耐热性也更好,且碳酸钙填料的加入可以提高涂料的热性能。

程向泽[8](2019)在《硅氧烷交联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凭借其电池性能好、成本低以及低渗透率的优点引起了科学家广泛的研究。而其关键部件阴离子交换膜的电导率不高、耐碱性差是目前阻碍其发展的两个难题,目前主要尝试采用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的叔胺基团改善膜的电导率以及应用无机组分形成物理包覆减少氢氧根攻击提升膜的耐碱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制备新型的硅氧烷交联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并表征其综合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将聚苯醚溴化后与N-甲基二乙醇胺(MDEA)发生季铵化反应并引入羟基,EHTMS与羟基发生开环反应连接到聚苯醚侧链上,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不同EHTMS/MDEA的摩尔比的阴离子交换膜。FTIR结果证明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如期进行,MDEA和EHTMS成功的加入到体系中。SEM结果显示膜的整体结构致密均匀,无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并且TG测试显示膜在220℃下的热稳定性好。机械性能测试显示适量交联剂加入会增强膜的拉伸强度,最大达到18.73 MPa。膜的离子电导率会随着硅氧烷含量的增多而减少,但交联结构的增多会增强膜的耐碱性,AEM-20膜在80℃下的离子电导率为17.6 mS/cm,在60℃下碱性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膜的离子电导率损失为30%,稳定在9.8 mS/cm,适量交联剂的加入会提高膜的耐化学稳定性,提升膜的综合性能。(2)选择TMHDA/EHTMS作为交联剂协同作用,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TMHDA/硅氧烷交联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1H NMR和FTIR证明制备过程的化学反应如期进行。SEM和TG结果显示膜的整体结构致密均匀,并且在220℃内热稳定性好。机械性能测试证明膜的韧性随TMHDA含量增多而提升,拉伸强度也一直增大,最大达到19.67 MPa。IEC和吸水率、溶胀度的测试证明添加TMHDA作为交联剂后比同含量的EHTMS膜的吸水率增大,改善了膜的传导离子的能力,并且膜仍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IEC和离子电导率测试显示添加TMHDA后改善了膜传导离子的能力,添加的交联剂含量为20%时的AEM-3膜的电导率从30℃下11.6 mS/cm提升到80℃下19.2 mS/cm。耐碱性测试表明加入TMHDA会使耐化学性能略有降低,但是影响不大。制备过程添加TMHDA作为EHTMS的协同交联剂有利于提升膜的整体性能。

蔡阳[9](2018)在《含苯基的二烯类聚合物的合成、环化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链具有环状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因其优异的耐热性、机械力学性以及化学稳定性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缺少极性杂原子的此类聚合物更因具有低吸湿性、低介电常数和良好的透明性而在极端环境和光电领域方面具有明显的潜在应用优势。相对于由环状单体聚合直接制备这种主链具有环状结构单元的烃类聚合物而言,基于双烯类聚合物的阳离子环化后改性方法既能避免环状单体的高成本、难获取以及聚合时易发生副反应而难得到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缺点,又能利用环化前驱体聚合物的可设计性实现高性能高分子的制备以及各种复杂拓扑结构大分子的合成。本文设计合成了四种1,3-二烯/二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和两类苯基丁二烯聚合物为环化前驱体,经阳离子环化制备了耐高温烃类聚合物;基于环化聚合物主链长序列的氢化并苯结构,进一步脱氢制备了高成碳聚合物。同时,引入具有弱键结构的自引发单体(inimer)于环化前驱体聚合物中,环化制备出侧基弱键官能化的刚性大分子引发剂,从而设计合成了具有刚性主链结构的两种复杂拓扑结构的接枝聚合物。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苯基二烯类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环化制备耐高温烃类聚合物。从环化聚合物主链结构设计出发,设计合成了丁二烯(Bd)/异戊二烯(Ip)与1,1-二苯基乙烯(DPE)/反式1,2-二苯基乙烯(Ts)四种交替共聚物a-PBD、a-PBTs、a-PID、a-PITs 和不同微观结构的聚(1-苯基-1,3-丁二烯)(P(1-PB))作为环化前驱体,在CF3S03H催化作用下均能实现完全环化且无分子间交联副反应发生;交替共聚物的环化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值达到200℃左右,P(1-PB)的环化产物的Tg值最低也达到了 200℃,最高则达到了 304℃,且环化产物Tg值表现为随前驱体P(1-PB)中3,4-结构含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的趋势,首次实现了耐高温烃类聚合物的Tg值突破300℃。通过一系列聚合物前驱体环化结果,证明了采用阳离子环化后改性方法制备高Tg烃类聚合物的关键在于前驱体聚合物链规整性的设计。通过前驱体聚合物链规整性的合理设计,使其遵循环化聚合物主链上环状结构单元间的隔离碳原子尽量减少的规则以制备高Tg烃类聚合物。最终,归纳提出了这类主链具有环状结构单元的烃类聚合物的刚性主链结构模型。在刚性主链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环化聚合物侧基空间位置设计出发,设计合成了不同微观结构的聚(2-苯基-1,3-丁二烯)(P(2-PB))环化前驱体,3,4-结构含量为96.2%的P(2-PB)在完全环化后Tg达到了 325℃,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最高Tg值的烃类聚合物。这表明利用环化聚合物侧基的空间取代位置限制主链运动也有助于其Tg的提高。此外,聚合物在环化后,其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聚(1-苯基-1,3-丁二烯)环化脱氢制备高成碳聚合物。采用2,3-二氯-5,6-二氰基-1,4-苯醌(DDQ)对P(1-PB)和其环化聚合物(CP(1-PB))在100℃下进行脱氢反应后,发现P(1-PB)的脱氢聚合物(TP(1-PB))和CP(1-PB)的脱氢聚合物(TCP(1-PB))在1000℃高温炭化下均具有高成碳率(成碳率>60%),成碳率最高可达70%。进一步研究表明,TCP(1-PB)的成碳率随P(1-PB)的3,4-结构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而TP(1-PB)的成碳率则不受影响;P(1-PB)的微观结构相同时,其对应的TP(1-PB)和TCP(1-PB)所制备的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均随炭化温度的提高而提高,由两者所制备的碳材料均为石墨化程度较低的乱层碳材料;在相同炭化温度时,P(1-PB)的微观结构对由两者所制备的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没有明显影响。此外,由P(1-PB)直接脱氢再高温炭化可制备出孔洞分布均匀的多孔碳材料,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其脱氢过程中的凝胶化现象产生了孔洞结构所致。3、含碳碳弱键侧基的刚性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基于环化聚合物主链结构设计,利用负离子聚合方法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共聚组成的1,3-环己二烯(CHD)/苯乙烯(St)的交替共聚物(a-PCS)作为环化前驱体,在CF3S03H作用下环化制备了刚性聚合物cPCS;挑选了含碳碳弱键结构的苯乙烯衍生物对-(2,2,2-三苯基乙基)苯乙烯(TPES)替代St与CHD进行负离子共聚合,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TPES含量的无规共聚物(r-PCT),在CF3SO3H作用下环化制备了含碳碳弱键侧基的刚性聚合物cPCT。研究了 cPCS和cPCT的TGA曲线及数据,结果表明侧基碳碳弱键的引入导致了 cPCT降解过程为两步降解,区别于cPCS的一步降解;cPCT的初始分解温度以及失重5%时的温度(Td5)均明显低于cPCS,且cPCT的Td5均稳定在336℃左右;计算证实了 cPCT的第一步降解过程为其侧基碳碳弱键断裂产生三苯甲烷所致。这些结果从侧面证实了 TPES代替St与CHD进行聚合及环化,可制备出侧基具有碳碳弱键引发活性位点且主链为刚性结构的大分子引发剂cPCT。通过大分子引发剂cPCT的侧基碳碳弱键加热断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自由基聚合,利用“grafting from”方法制备了 cPCT-g-PMMA 这种 Rod-g-Coil 型聚合物刷;通过在TPES进行自缩合乙烯基聚合中加入侧基具有碳碳弱键的线形cPCT大分子引发剂制备了具有刚性主链结构的超支化接枝PTPES。

常伟林,贾利亚,陈运铎,王建伟[10](2012)在《PO3G聚醚的合成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早期PO3G聚醚的合成方法,详细叙述了美国杜邦公司有关PO3G聚醚、聚醚酯和聚醚胺等的合成方法及其在聚氨酯(脲)弹性体、合成润滑油、清漆和底漆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对PO3G聚醚的改性及应用提出了展望。

二、聚亚四甲基醚醇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亚四甲基醚醇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碳量子点构筑的高性能聚砜阴离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燃料电池
    1.2 阴离子交换膜改性策略
    1.3 有机-无机阴离子交换杂化膜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碳量子点掺杂改性的侧链型阴离子膜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氯甲基化聚砜(CMPSf)制备
        2.2.3 碳量子点(CQDs)制备
        2.2.4 季铵化聚砜(QPSf)制备
        2.2.5 侧链型阴离子膜(QPSf-CQDs)的制备
        2.2.6 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碳量子点的表征
        2.3.2 PSf、CMPSf、QPSf及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征
        2.3.3 侧链型阴离子膜的形态与微观结构表征
        2.3.4 侧链型阴离子膜的性能测试
    2.4 水分子与基于碳量子点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碳量子点掺杂改性的交联型阴离子膜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氯甲基化聚砜(CMPSf)制备
        3.2.3 碳量子点(CQDs)制备
        3.2.4 季铵化聚砜(QPSf)制备
        3.2.5 交联型阴离子膜(CQPSf-CQDs)的制备
        3.2.6 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PSf、CMPSf、CQPSf及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征
        3.3.2 交联型阴离子膜的微观结构表征
        3.3.3 交联型阴离子膜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部分接枝碳量子点改性的阴离子膜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氯甲基化聚砜(CMPSf)制备
        4.2.3 碳量子点(CQDs)制备
        4.2.4 部分接枝型阴离子膜(g QPSf-CQDs)的制备
        4.2.5 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碳量子点的表征
        4.3.2 PSf、CMPSf、QPSf及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表征
        4.3.3 部分接枝型阴离子膜的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PVC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燃料电池概述
        1.1.1 燃料电池的结构
        1.1.2 燃料电池的分类
        1.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1.4 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 燃料电池用阴离子交换膜研究进展
        1.2.1 芳族主链型离子膜
        1.2.2 脂肪族主链型离子膜
        1.2.3 交联
        1.2.4 共混或复合
    1.3 改性聚氯乙烯及其在膜材料的应用
        1.3.1 聚氯乙烯概述
        1.3.2 聚氯乙烯在膜材料中的应用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单铵阳离子官能化聚氯乙烯阴离子膜的制备和表征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主要原料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2 测试方法
        2.2.1 化学结构表征
        2.2.2 膜的性能测试
    2.3 实验过程
        2.3.1 吡咯官能化聚氯乙烯的合成
        2.3.2 哌啶官能化聚氯乙烯的合成
        2.3.3 单铵阳离子官能化聚氯乙烯阴离子膜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膜的形态
        2.4.2 化学结构表征
        2.4.3 膜的机械性能
        2.4.4 膜的稳定性
        2.4.5 膜的吸水率、溶胀度和离子交换容量
        2.4.6 膜的离子导电率
    2.5 本章小结
3 交联型PVC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和性能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1.1 实验主要原料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2 测试方法
        3.2.1 化学结构表征
        3.2.2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
        3.2.3 吸水率测试
        3.2.4 溶胀度测试
        3.2.5 导电率测试
        3.2.6 热稳定性测试
        3.2.7 机械性能测试
    3.3 实验过程
        3.3.1 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交联改性PYR-PVC离子膜的制备
        3.3.2 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交联PYR-PVC离子膜的制备
        3.3.3 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交联PVC离子膜的制备
        3.3.4 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交联PVC离子膜的制备
        3.3.5 五甲基二乙烯三胺交联PIP-PVC离子膜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膜的形态
        3.4.2 化学结构表征
        3.4.3 膜的机械性能
        3.4.4 膜的热稳定性
        3.4.5 膜的吸水率、溶胀度和离子交换容量
        3.4.6 膜的离子导电率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文缩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聚芳烃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燃料电池概述
        1.1.1 工作原理
        1.1.2 燃料电池的分类
    1.2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与聚合物电解质膜
    1.3 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1.3.1 阴离子交换膜主链的研究进展
        1.3.2 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的研究进展
    1.4 阴离子交换膜的结构设计
        1.4.1 主链型
        1.4.2 嵌段型
        1.4.3 侧链型
        1.4.4 交联型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聚联苯哌啶多阳离子交联膜的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表征方法
    2.4 DBDMAH交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2.5 聚联苯哌啶骨架(PBP)的合成与表征
    2.6 聚联苯哌啶多阳离子交联膜(PBP-xQ4)的制备
    2.7 聚联苯哌啶多阳离子交联膜的测试
        2.7.1 结构表征
        2.7.2 微观结构表征
        2.7.3 IEC,WU,SR性能测试
        2.7.4 离子传导率测试
        2.7.5 热稳定性测试
        2.7.6 机械性能测试
        2.7.7 碱稳定性测试
        2.7.8 单电池性能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构型的聚芳烃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构效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表征方法
    3.4 DBDMAH交联剂的合成
    3.5 聚芳烃哌啶聚合物骨架的合成与表征
        3.5.1 聚间三联苯(m-PTP)与聚对三联苯(p-PTP)的合成
        3.5.2 二联苯-三联苯嵌段共聚物(PBP-PTP)的合成
    3.6 聚芳烃哌啶交联膜的制备
    3.7 阴离子交换膜的测试
        3.7.1 结构表征
        3.7.2 微观结构表征
        3.7.3 IEC,WU,SR性能测试
        3.7.4 离子传导率测试
        3.7.5 热稳定性测试
        3.7.6 碱稳定性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阳离子侧链型接枝聚间三联苯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
    4.3 表征方法
    4.4 TQA阳离子侧链的合成与表征
    4.5 m-PTP/TFPE聚合物骨架的制备与表征
        4.5.1 m-PTP/TFPE聚合物骨架的制备
        4.5.2 m-PTP/TFPE聚合物骨架的结构表征
        4.5.3 m-PTP/TFPE聚合物的测试
    4.6 多阳离子侧链型接枝聚间三联苯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4.7 多阳离子侧链型接枝聚间三联苯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测试
        4.7.1 结构表征
        4.7.2 微观结构表征
        4.7.3 IEC,WU,SR性能测试
        4.7.4 离子传导率测试
        4.7.5 热稳定性测试
        4.7.6 机械性能测试
        4.7.7 碱稳定性测试
        4.7.8 单电池性能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件

(4)基于锂离子电池能源安全的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概述
        1.2.1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历史
        1.2.2 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1.2.2.1 根据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进行分类
        1.2.2.2 根据聚合物电解质基体不同分类
        1.2.3 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
    1.3 磷腈化合物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1.3.1 磷腈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1.3.2 磷腈基聚合物电解质的交联
        1.3.3 磷腈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
        1.3.3.1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1.3.3.2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1.3.3.3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1.3.3.4 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2.2.3 PDCP的合成
        2.2.4 (EP-Al)/PZ的合成
        2.2.4.1 (EP-Al)/PZ的合成反应式
        2.2.4.2 烷氧基醚亲核试剂的制备
        2.2.4.3 (EP-Al)/PZ的制备
        2.2.5 (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2.2.5.1 锂盐的选择
        2.2.5.2 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紫外交联机理
        2.2.5.3 (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流程
    2.3 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2.3.1 FTIR测试
        2.3.2 NMR测试
        2.3.3 GPC测试
        2.3.4 TG/DTG测试
        2.3.5 DSC测试
        2.3.6 磷腈聚合物电解质膜厚度的测试
        2.3.7 离子电导率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DCP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2.4.1.1 PDCP的IR表征
        2.4.1.2 PDCP的~(31)P-NMR表征
        2.4.1.3 PDCP的GPC表征
        2.4.2 (EP-Al)/PZ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2.4.2.1 (EP-Al)/PZ的IR表征
        2.4.2.2 (EP-Al)/PZ的~(31)P-NMR表征
        2.4.2.3 (EP-Al)/PZ的GPC表征
        2.4.2.4 (EP-Al)/PZ的TG/DTG表征
        2.4.2.5 (EP-Al)/PZ的DSC表征
        2.4.3 (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2.4.3.1 (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IR表征
        2.4.3.2 (EP-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测试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3.2.3 PDCP的合成
        3.2.4 (Ph-Al)/PZ的合成
        3.2.4.1 (Ph-Al)/PZ的合成反应式
        3.2.4.2 烷氧基醚亲核试剂的制备
        3.2.4.3 苯氧基醚亲核试剂的制备
        3.2.4.4 (Ph-Al)/PZ的制备
        3.2.5 (Ph-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3.3 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h-Al)/PZ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3.4.1.1 (Ph-Al)/PZ的IR表征
        3.4.1.2 (Ph-Al)/PZ的31p-NMR表征
        3.4.1.3 (Ph-Al)/PZ的GPC表征
        3.4.1.4 (Ph-Al)/PZ的DSC表征
        3.4.1.5 (Ph-Al)/PZ的TG/DTG表征
        3.4.2 (Ph-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的离子电导率测试
        3.4.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N-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导电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试剂预处理
        4.2.3 PDCP的合成
        4.2.4 (CN-Al)/PZ的合成
        4.2.4.1 (CN-Al)/PZ的合成反应式
        4.2.4.2 烷氧基醚亲核试剂的制备
        4.2.4.3 (CN-Al)/PZ的制备
        4.2.5 (CN-Al)/PZ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4.3 (CN-Al)/PZ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机理探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α-重氮羰基化合物
        1.2.1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简介
        1.2.2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1.2.3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经典有机反应
    1.3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O-H插入反应
        1.3.1 与醇反应
        1.3.2 与酚反应
        1.3.3 与羧酸反应
        1.3.4 分子内O-H插入
        1.3.5 与水反应
        1.3.6 与过氧化物反应
        1.3.7 与醇和亲电试剂的三组分反应
    1.4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聚合反应
        1.4.1 C1聚合和C2聚合的区别
        1.4.2 非过渡金属催化剂引发聚合反应
        1.4.3 Rh催化体系引发的聚合反应
        1.4.4 Pd催化体系引发的聚合反应
        1.4.5 C1聚合机理的总结
    1.5 卡宾的缩聚反应
        1.5.1 双(重氮羰基)化合物的卡宾缩聚反应
        1.5.2 非重氮化合物的卡宾缩聚反应
    1.6 课题提出
    参考文献
第2章 卡宾O-H插入聚合制备聚酯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测试仪器和设备
        2.2.3 单体合成
        2.2.4 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2.2.5 聚酯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的结构设计
        2.3.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2.3.3 结构表征
        2.3.4 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H插入聚合制备聚酯酰胺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测试仪器和设备
        3.2.3 单体合成
        3.2.4 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3.2.5 聚酯酰胺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的结构设计
        3.3.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结构表征
        3.3.4 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A 第2章附录
附录B 第3章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聚四氢呋喃生产过程中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聚四氢呋喃生产工艺概述
    1.1 聚合反应工序
    1.2 醇化工序
    1.3 中和、干燥及过滤工序
    1.4 窄化工序
2 生产过程中影响分子量的因素
    2.1 聚合反应的醋酸、醋酸酐浓度对分子量影响
    2.2 聚合负荷-进料量对分子量的影响
    2.3 窄化工序(SPD)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2.4 窄化工序真空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3 结论与展望

(7)衣康酸类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成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基聚酯的概述
        1.1.1 生物基聚酯的定义
        1.1.2 生物基聚酯的分类
    1.2 不饱和聚酯的概述
        1.2.1 不饱和聚酯的结构特征
        1.2.2 不饱和聚酯的合成方法
    1.3 聚(衣康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酯)的概述
        1.3.1 衣康酸的性质及应用
        1.3.2 己二酸的性质及应用
        1.3.3 1,4-丁二醇的性质及应用
        1.3.4 阻聚剂的概述
        1.3.5 聚(衣康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
    1.4 不饱和聚酯涂料的固化
        1.4.1 不饱和聚酯固化机理
        1.4.2 稀释剂
        1.4.3 引发剂
        1.4.4 促进剂
    1.5 低挥发不饱和聚酯涂料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不饱和聚酯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主要试剂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反应路线
    2.2 分析与表征
        2.2.1 酸值的测定
        2.2.2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2.3 酯化反应速率的测定
        2.2.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2.2.5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2.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种类对PBIA合成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PBIA合成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PBIA合成的影响
        2.3.4 醇酸摩尔比对PBIA合成的影响
        2.3.5 氮气保护对PBIA合成的影响
        2.3.6 二元酸摩尔比对PBIA合成的影响
        2.3.7 不饱和聚酯PBIA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低挥发性不饱和聚酯的固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主要试剂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1.3 实验步骤
    3.2 分析与表征
        3.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2 实干时间
        3.2.3 固化转化率
        3.2.4 固化挥发分
        3.2.5 固化凝胶率
        3.2.6 体积收缩率的测定
        3.2.7 吸水率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饱和聚酯固化前后红外光谱图
        3.3.2 引发剂用量对固化效果的影响
        3.3.3 促进剂的种类及用量对固化效果的影响
        3.3.4 稀释剂用量对固化的影响
        3.3.5 不同稀释剂对固化挥发率的影响
        3.3.6 固化过程中产品转化率和凝胶率的变化
        3.3.7 填料对固化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饱和聚酯涂料的成膜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主要试剂
        4.1.2 实验主要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分析与表征
        4.2.1 涂膜硬度测试
        4.2.2 涂膜附着力测试
        4.2.3 涂膜冲击强度测试
        4.2.4 涂膜黏度测试
        4.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2.6 热重分析(TG)
        4.2.7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引发剂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3.2 固化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3.3 分子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3.4 固化温度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3.5 稀释剂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3.6 SEM形貌分析
        4.3.7 涂料的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硅氧烷交联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料电池
        1.1.1 燃料电池的概述
        1.1.2 燃料电池分类及应用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1.2.3 质子交换膜的性能要求
    1.3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3.1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3.2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1.3.3 阴离子交换膜的性能要求
    1.4 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1.4.1 聚合物的结构
        1.4.2 碱性功能基团的影响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硅氧烷交联季铵化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步骤
    2.3 性能测试
        2.3.1 核磁共振分析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综合热性能分析
        2.3.5 微观形貌分析
        2.3.6 机械性能测试
        2.3.7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IEC)
        2.3.8 吸水率和溶胀度
        2.3.9 离子电导率测试
        2.3.10 离子传导活化能的测试
        2.3.11 耐碱性测试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核磁共振分析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2.4.4 热稳定分析
        2.4.5 微观形貌分析
        2.4.6 机械性能分析
        2.4.7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分析
        2.4.8 吸水率与溶胀度测试分析
        2.4.9 离子电导率测试分析
        2.4.10 离子传导活化能测试分析
        2.4.11 耐碱性测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TMHDA/硅氧烷交联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步骤
    3.3 性能测试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2 核磁共振分析
        3.3.3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3.3.4 微观形貌分析
        3.3.5 机械性能测试
        3.3.6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
        3.3.7 吸水率和溶胀度测试
        3.3.8 离子电导率测试
        3.3.9 离子传导活化能测试
        3.3.10 耐碱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3.4.2 核磁共振分析
        3.4.3 热稳定分析
        3.4.4 微观形貌分析
        3.4.5 机械性能
        3.4.6 离子交换容量测试分析
        3.4.7 吸水率与溶胀度测试分析
        3.4.8 离子电导率测试分析
        3.4.9 离子传导活化能测试
        3.4.10 耐碱性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9)含苯基的二烯类聚合物的合成、环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环状单体直接聚合制备主链含环状结构单元聚合物
        1.1.1 环状单体的阳离子聚合
        1.1.2 环状单体的负离子聚合
        1.1.3 环状单体的乙烯聚合
        1.1.4 环状单体的开环易位聚合
    1.2 聚合物后改性制备主链含环状结构单元聚合物
        1.2.1 聚合物的伯格曼环化反应
        1.2.2 聚合物的关环易位反应
        1.2.3 聚合物的阳离子环化反应
    1.3 主链含环结构单元聚合物的应用
        1.3.1 基于环结构主链在制备高性能高分子方面的应用
        1.3.2 基于环结构主链在合成各种拓扑结构高分子方面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苯基二烯类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环化制备耐高温烃类聚合物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试剂
        2.2.2 1-苯基-1,3-丁二烯(1-PB)的合成
        2.2.3 2-苯基-1,3-丁二烯(2-PB)的合成
        2.2.4 负离子聚合制备1,3-二烯与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
        2.2.5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聚(1-苯基-1,3-丁二烯)(P(1-PB))
        2.2.6 不同聚合方法制备聚(2-苯基-1,3-丁二烯)(P(2-PB))
        2.2.7 不同环化聚合物的制备
        2.2.8 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3-二烯/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环化
        2.3.2 不同微观结构P(1-PB)的合成及环化
        2.3.3 不同微观结构P(2-PB)的合成及环化
        2.3.4 环化聚合物结构与其Tg关系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1-苯基-1,3-丁二烯)环化脱氢制备高成碳聚合物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试剂
        3.2.2 不同微观结构的P(1-PB)及其环化聚合物的合成
        3.2.3 P(1-PB)及其环化聚合物的脱氢
        3.2.4 脱氢聚合物的炭化
        3.2.5 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1-PB)及其环化聚合物的脱氢炭化的研究
        3.3.2 碳材料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3.3.3 碳材料的表面形貌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碳碳弱键侧基的刚性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试剂
        4.2.2 对-(2,2,2-三苯基乙基)苯乙烯(TPES)的合成
        4.2.3 负离子共聚合制备a-PCS和r-PCT
        4.2.4 a-PCS和r-PCT的阳离子环化
        4.2.5 cPCT引发MMA聚合制备聚合物刷
        4.2.6 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制备超支化PTPES及超支化接枝PTPES
        4.2.7 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碳碳弱键侧基的刚性聚合物的设计合成
        4.3.1.1 a-PCS的合成及环化的研究
        4.3.1.2 r-PCT的合成及环化的研究
        4.3.2 含刚性主链的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4.3.2.1 cPCT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MMA制备聚合物刷
        4.3.2.2 cPCT超支化接枝PTPES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10)PO3G聚醚的合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O3G聚醚合成方法
    1.1 早期合成方法
    1.2 美国杜邦公司合成方法
2 PO3G聚醚的应用
    2.1 聚氨酯 (脲) 弹性体
    2.2 合成润滑油
    2.3 清漆和底漆
    2.4 其他特殊领域
3 结束语

四、聚亚四甲基醚醇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碳量子点构筑的高性能聚砜阴离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秀. 常州大学, 2021(01)
  • [2]基于PVC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聚芳烃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研究[D]. 鹿传睿.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锂离子电池能源安全的磷腈聚合物电解质研究[D]. 韩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D]. 王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聚四氢呋喃生产过程中分子量控制的影响因素[J]. 郭辉. 云南化工, 2019(08)
  • [7]衣康酸类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成膜性能研究[D]. 曾雪琦.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8]硅氧烷交联聚苯醚基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程向泽.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含苯基的二烯类聚合物的合成、环化及性能研究[D]. 蔡阳.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10]PO3G聚醚的合成及其应用[J]. 常伟林,贾利亚,陈运铎,王建伟.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2(03)

标签:;  ;  ;  ;  

聚四亚甲基醚醇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